宋应星才大学博,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作品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著作:《天工开物》、《观象》、《乐律》等。以下是不器文库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4篇宋应星的故事作文素材优秀2则,仅供借鉴。
宋应星人生经历感悟作文 篇一
明代的宋应星本想通过科举入仕,可是多次会试都名落孙山,于是他改变了人生方向,将目标放到自己最有兴趣的领域即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最终经过长期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他写出了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成为名垂青史的科学家。
好一个“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初看,宋应星的成功似是偶然;细究,却有其必然。世间没有无因之花,任何结果都有其原因,正所谓花开皆有“因”。那么,“因”在何处?
花开有“因”,“因”在兴趣至上。宋应星一直对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感兴趣,在准备科举考试的十多年时间里,他没有完全埋首于四书五经的书本之中,而是借赴考出游的机会,深入田间、酒坊、染坊,调查了解各地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新式机械,并作详细记录,即便是一次次考试失败,也未打断这份爱好,可谓不忘初心,兴趣至上。更可贵的是,在宋应星的时代,科举入仕光宗耀祖是正途,也是绝大多数读书人的通行之道,他却花大量时间于“闲事”,可谓有些离经叛道,然而,正是这种“离经叛道”的初心与兴趣,奠定了他日后事业的基础。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向上的动力。宋应星对科技充满兴趣,才不惜辛苦,遍访各地;也因为兴趣,他才能将功名抛在一边,去从事这个不能给他带来功名的学术研究;还是因为兴趣,他才能在寂寞的学术研究之路上行走数十年而不觉辛苦。如果不感兴趣,他又怎能去从事毫无名利的学术研究呢?又怎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呢?
花开有“因”,“因”在校正航向。人生的航向很多,能不能到达彼岸,那要看航向是否正确,是否适合自己。在一条错误的、不适合自己的航向上挣扎,挣扎得越久,则离彼岸越远。科举的多次失败,已经证明科举入仕之路不适合自己,硬要在这条路上走,不过是多几次失败的记录。正因如此,宋应星决意放弃科举之路,校正人生航向,回到自己的初心与兴趣上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实践证明,宋应星重新选择的人生之路更适合自己,而他选定新的人生之路后,便“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地向前迈进。正是这次转向,让他的人生熠熠生辉。
这种转变人生航向而获成功的人大有人在。张文举若不放弃并不擅长的小说创作转而专攻硬笔书法,怎能在硬笔书法上占有一席之地;杨振宁若不从自己连连出错的实验物理转向理论物理研究,怎能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摘取诺贝尔物理奖;蒋雯丽若是安心于当个小工人,而不转向自己一直倾心的影视表演,又如何能使自己的人生如今天这般耀眼……
人生,有时需要你停下来,看看脚下的路,想想追逐的目标。若只顾一路狂奔,却是南辕北辙;目标看似光华灿烂,也许是杯弓蛇影——岂不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些“北漂”“南漂”的“空巢青年”,怀揣梦想,在那喧嚣的路上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们多数人何曾想过这条路是不是适合自己?目标本是南柯一梦,他们几番撞破南墙却不回头,幸耶?悲耶?何不校正一下方向,路也许就更好走?
花开有“因”,“因”在锲而不舍。选对人生航向,只是成功的起点,并不意味必然成功。要想成功,还必须有锲而不舍的韧劲,专劲。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完成并非一蹴而就。首先,在准备科举的十多年里,他没有间断过到各地考察,可谓韧劲;他深入田间、酒坊、染坊,脚步所及10多个省行程上万里:访问,调查,记录,画图,可谓专劲。其次,他绝意仕进后,又花了十余年时间对笔记进行整理补充,这需要忍受多大的寂寞,付出多少辛苦?这,不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没有他十余年的考察记录,没有他十多年的整理研究,哪有《天工开物》的问世?正是这种常年累月的坚持,使他最终登临人生绝顶!可见,锲而不舍的恒心,对于成功是何等重要!
反观当今学术界,一些人心浮气躁,缺乏“板凳需要坐得十年冷”的定力与耐力,为求名利,学术研究粗制滥造,论文东拼西凑,他们早将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科学严谨这些基本素养抛之九霄云外;甚而还堂而皇之抄袭,造假,不以为耻,成为坑蒙拐骗的“学术”骗子,这些人缺少的正是锲而不舍的恒心,对照400多年前的宋应星,不觉颜面尽扫吗!
有兴趣,才能有动力;走对路,才能才尽其用;能坚持,才能凌绝顶。宋应星的人生选择,天下之人当佩之!鉴之!
【宋应星人生经历感悟作文800字【精选2篇】】相关推荐文章:
人生作文高一1000字 感悟人生话题作文
人生美文感悟人生-感悟人生的美文五篇
大学生打工的心得体会-大学生打工经历及感悟
宋应星人生经历感悟作文 篇二
世界名著《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六次科考屡屡受挫,从此决定从事学术研究,从此名垂千古。有人说他是万分之一的偶然,是不幸中的万幸,才成功的。而我认为,如果他不是灵活变通,熟读百家著作,细心观察记录,就没有今天的《天工开物》,所以转变思路,夯实自己,坚持不懈,任何时候都不算太晚。
面对人生失利,有时我们需要学会变通。试想,如果宋应星坚持科考,第七次第八次甚至二十次,也许一生无缘官场,碌碌无为,也许会成功,怕是也落得如范进一样的下场--------所以,人生在于尝试创新。常言道:“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只把自己困在死胡同里?宋应星就学会取舍,决定从事学术研究,最终功成名就。
里尔克曾言:“满怀信心地站在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面没有夏天到来。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走来。”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若不是宋应星之前饱读名家著作,细心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那他在决定放弃科考人生迷茫时,是没有资本转攻学术研究的。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他还是为乡村教师时,就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如若不是他先前深入研究、认真思考,又怎么会培育出杂交水稻,使中国人民、世界人民远离饥饿呢?我们高考亦是如此。若没有寒窗苦读12载,谁又能取得满意的分数,进入理想的大学呢?我们所看到的所有经验都曾被平庸磨练,我们看到聚光灯闪闪发光的成功,都曾在无尽的黑暗深渊痛苦挣扎,所以,在机会未来临之际,只有不断磨练,夯实自己,才能等到机会来临时,好好把握它,绽放自己的光彩,成为成功道路上的铺路石。
反观当下,浮躁的青年人一心只想急功近利,年少成名,成为人生赢家。可往往机会来临时又抓不住,还怨天尤人,说自己“生不逢时,满腔抱负难以实现!”实则不然,因为他们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资本没有底气去把握时机。
新时代我们,生逢其时,又肩负重任,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夯实自己,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为祖国的长明灯添一点油。
关于宋应星的故事作文素材 篇三
宋应星主张减免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呼吁罢除军界、政界中的贪官污吏,代之以廉洁奉公,一心为国的清官。使工农能获温饱,商人能有利可图,贫士有获得科举入仕的机会,各阶层的人都能各安其业。然后,全面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养兵练武,则国运也许会有救。书中有许多精辟思想:譬如认为社会财富是劳动创造的,增加社会财富就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来提供丰富的劳动产品。宋应星的这种财富观为经济学原理做出了贡献。由于《野议》在一夜之间写成,所以在文字上略逊一筹。宋应星同时又整理发表了他的自选诗集《思怜诗》。《思怜诗》共52首,分成《思美诗》和《怜愚诗》两部分,宋应星取两卷的字“思”和“怜”命名为《思怜诗》。《思美诗》10首,都是七律,《怜愚诗》42首,都是七绝。
《思怜诗》主要反映了宋应星的人生观,用文学形式表达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看法。宋应星在诗中塑造了两大类典型人物,分别给以褒美和讥讽。他继承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诗论传统,主张写诗应当揭露时政弊端,反映社会现实,并且给人以启迪和教化。宋应星还著有《画音归正》《原耗》二书,可惜均已失传。《画音归正》是讨论音韵、乐理的作品,与《乐律》的内容相近。《原耗》万言,除与《野议》有类似内容外,还谈到桑麻、绵葛等“小”事。
公元1637年,宋应星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天工开物》。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首写了一篇序,序中说: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伤哉贫也!欲购奇(购买奇书,奇器)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吾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由先生而授梓。兹有后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其亦夙缘之所召哉!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时在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
关于宋应星的故事作文素材 篇四
《典籍里的中国》播出,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宋应星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的“握手”,也被刷上热搜。
节目中提到的《天工开物》,是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它的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则拥有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此语出自《天工开物》正文首卷《乃粒》,大意说,人类自身并不能长久生存下去,人能生活下去是因为人能依靠五谷养活自己;可是五谷并不能自己生长,而需要靠人类去种植。
《典籍里的中国》将时光的指针回拨,在明朝万历年间,年轻的宋应星一头扎进稻田忙碌着,期待“五谷丰登,物阜民康”,他立志要写成《天工开物》,总结实用之学,使之流传后世。
在屡次科考不中的逆境里,宋应星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记载下来,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晚年,他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教授给乡邻,福泽百姓。
在《典籍里的中国》里,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院士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
故事临近结尾,年逾古稀的宋应星看到了袁隆平研究出来的高产杂交水稻,激动不已;而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的握手,令观众潸然泪下。
热爱科学的少年
节目播出后,许多人重新认识了宋应星这位科学家。他天性豁达,但人生特别跌宕起伏。
因为聪明,他很小就与哥哥在家塾中就读,后来拜在一位举人门下做学生,颇得老师及长辈的喜爱。年纪稍大一些,顺利考入县学,熟读经史典籍,尤其推崇张载的“关学”。
从阅读内容来看,宋应星真正做到了“杂学旁收”,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甚至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科学类的书籍也很感兴趣。
虽然很喜欢安静地读书,但他在生活中基本能做到诗与远方兼顾,喜欢音乐、写文章,空闲之余会与好友出游,饱览风景名胜,一边赋诗留念,一边纵论天下事。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宋应星的少年时代,那大概是“顺风顺水”。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跟随兄长,来到省城南昌参加当年的乡试。
这次考试,有考生一万多。他的考试成绩也不错:全省第三名。其兄名列第六。
但这之后,他参加了6次科考,均以失败而告终。大概是心太累了,宋应星不再惦记着参加科举考试,选择成为彼时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
一部充满科学精神的典籍
算起来,宋应星这次的任教时间不过短短三四年,但却是他重要的人生阶段,他的很多重要作品都发表于此期间。
闲暇之余,他决定写本书,捡起当年的梦想。
宋应星整理昔日科考路上的见闻,又查阅本县所有的文献记载,还去外地考察各行业的技术。除了整理收集资料以外,他还画出了很多设备的操作图。
花了数年时间,这部书才完成,取名《天工开物》。该书最终在宋应星好友涂绍煃的支持下,得以出版。
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兵器、火药、纺织、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宋应星对上述技术经验进行梳理和概括,令它们成系统、有条理,更易于流传。
比如,书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亦有“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
难能可贵的是,他坚决驳斥鬼怪迷信之说,主张对事物的考察要用“试见”和“试验”的科学方法。对未经亲自检验的事物和现象,也不会随便下断言,十分严谨客观。
这种对待学术的严格态度,一直持续到《天工开物》正式刊行。据说,初稿中,原本有“观象”和“乐律”二卷,但他后来认为这两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
“它是一部充满科学精神的典籍”,对这个评价,《天工开物》当之无愧。
科学精神,传承不息
《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还有一句很有力量的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经历科考落榜的失意,宋应星没有消沉,他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走出了一条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追求的路。
从这个角度说,正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所言:“每一次都落第而返,但对宋应星而言又是满载而归”。
很多观众都注意到了节目中的一个细节:在袁隆平院士的稻田里看到心心念念的“乃粒”,宋应星既惊讶又欣慰,连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无憾了!”。
“天工,人其代之”,三百多年后的我们,仍然在读《天工开物》,中华民族的科学精神、创新基因依然传承不息。
【宋应星的故事作文素材优秀2则】相关推荐文章:
关于中秋节的名人故事素材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素材
笔尖流出故事作文素材 关于笔尖流出故事的优秀作文
诚信身边的故事 关于诚信身边的故事作文素材(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