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家乡,家乡是根。在农村创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实现自我不同的人生价值。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13篇农村创业励志故事。
农民创业故事 篇一
夏天最好最凉爽的草席非蔺草席不二之选,蔺草席选材天然,不使用染土、染料,集竹席之凉爽、亚草之柔软轻便等优点于一身,凉性温和,婴幼儿、老人和体质差者的最佳选择。蔺草分为咸水草与淡水草,咸水草生长于靠海一带,通称咸草或灯心草,品质较粗硬用来编织粗席外,昔日杂货店与市场商贩常用来困绑货物用,过去台北北投地区生长较多,在日据时代,北投蔺草和温泉一样有名。平常易见的蔺草席,竟然漂洋过海在日本、韩国等地热卖,这种蔺草席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它又是怎样为祝龙带来巨大财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一个有关蔺草席的故事。
他站在浙东的田野上,用手骄傲的一划:“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是我的土地”。他带领我们走进宽敞的厂房,上百部编织机正在吞吐着绚烂的云霞,五彩缤纷、流光闪烁,无数片草席草垫淌弄在我们眼前,我们惊呆了,仿佛置身于彩云锦霞中一时难辨天上人间……
一米八零的个子,天生的卷发,俊气的脸庞,不吝惜花钱,对朋友绝对讲义气,他的口头禅是:“朋友之间不要谈钞票”。他就是浙东北地最大的蔺草产品生产商祝龙。
江南出产一种植物,名字古怪,叫蔺草。春秋战国时候,赵国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贤相叫蔺相如,敢和凶暴的秦王面对面的斗争,还取得了胜利。这种草就叫蔺相如的蔺,蔺草。蔺草绵软细长,是编织草席草垫的好材料。北地自古就盛产草席,颇有名气。
祝龙从小就看着蔺草长大,但他却不喜欢这种只长草不结粮食的水田植物。祝龙喜欢吃饭,喜欢吃香喷喷的白米饭,在他童年时代又偏偏吃不饱饭,每当他看着有条件吃饱饭的小朋友捧着一大碗白米饭吃得满头大汗的时候,不知悄悄咽下多少口水!因此祝龙不喜欢不长粮食的蔺草。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满地,祝龙已长成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眼下吃饭应该不是问题,乡亲们都在算计怎样赚钞票。大家都在动脑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在了传统植物——蔺草上面。于是出现了全民打蔺草编织各式各样草席的运动。
祝龙不甘落后,会同了一个漂亮姑娘,他的女朋友阿英,大家一道奋斗。
于是通宵达旦,于是废寝忘食。漂亮的阿英,英俊的祝龙,编织出来了頂頂漂亮的草席。他们又给漂亮的草席起出了漂亮的名字:朝霞满天,夕阳犹美,鸳鸯戏水,马踏天涯等等。看着这些漂亮的草席,小伙子小姑娘仿佛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新建的洋房、火爆的婚礼。
农民创业故事 篇二
一个人的致富行为往往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和产业,要富富一群,要穷穷一方,有没有带头人,效果大不一样。贵州绥阳县的周广鑫所在的村子不算富裕,前些年因为贫困很大部分乡亲们都外出打工,如今大部分乡亲都在家里干得起劲,都忙呼什么呢?走进村庄,我们就听说了周广鑫这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带领父老乡亲养殖黑山羊的致富的故事。
2005年,当时做肉牛贩运的周广鑫,在走南闯北中看好了山羊买卖,于是他暗中留意,偷学起别人养羊门道。随后,周广鑫与弟弟和姐夫一合计,决定自己养羊。当年,他们筹资1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150平方米的羊圈,养殖了一百多只白山羊。
2006年,白山羊的行情特别好,周广鑫眼看着自己去年养的山羊即将出售变钱。但是意外来了,山羊开始发病,不久就死了30多只。随之而来的是,到年底因为管理疏忽山羊又被盗了20来只。这一年他们损失惨重,销售后这一合计,盖圈、购羊和饲养等成本,还倒欠了别人3万元钱,这时弟弟和姐夫都要求退股。没办法周广鑫只好接手单干。一开始周广鑫不知所措,想来想去一年下来辛辛苦苦没赚一分钱,还倒亏。亲戚朋友都劝他放弃,这让周广鑫更加烦闷。跑到当年贩运的朋友老赵家诉苦,老赵讲起了近几年山羊的市场是不错,但本地山羊饲养技术高,规模管理难度大,有很多朋友养殖本地羊也失败了。周广鑫还从老赵的口中又得知现在发展黑山羊很好,自己也想到养殖本地羊主要是因为抗病性不强、由于近亲的血统的关系,土羊难养,必须选育好的品种,这才是规模养殖成功的关键。几天来周广鑫又走访了几大市场,发现黑山羊比土羊好卖,而且价格还高,这又刺激了周广鑫对黑山羊养殖的激情。
2007年初周广鑫打听到了湖南常德这边的伟艳黑山羊品种不错,抗病以及生长都比较理想,又快马加鞭的来到常德了解情况,这边的饲养员听了他的经历后告诉他很多饲养方面的经验,同时也交流了不少在饲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让周广鑫又赫然开阔。也发现了自己在养殖中的很多不足。回去后周广鑫整理了思绪,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2007年中,周广鑫又找到老赵、老王等几位老友借了6万元,来到常德引进了100头伟艳黑山羊,引种回来后,周广鑫通过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以及引种基地的指导,把黑山羊管理得顺顺当当的,羊儿一天天的长大,羊群也在不断壮大,周广鑫这才发现养殖的选种也特别关键。
一年后,周广鑫的羊群由原先的一百只已经发展到四百多只,规模养殖的成功也引来不少市场求购商,都纷纷订购商品羊,周广鑫把自己育肥的商品羊进行了处理,但货源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商贩的需求,有些连预定金都交了,但迟迟没货,周广鑫看在眼力,有喜又忧。这时好友老赵和老王找到他,说要入股。正是赶上市场紧缺,周广鑫也答应了老友的要求,把一部分种羊转让给两位老友来发展。不到一年老赵和老王的第一批商品羊也开始出栏。周广鑫看到老友也尝到了黑山羊养殖的甜头,自己和朋友都富了,也不忘父老。
2009年,经过繁殖发展,周广鑫留下了200头种羊,并发放给他周边10余户来养殖,09年底10户繁育的羊都开始出栏,每户都纯赚两万元,乡亲们养殖黑山羊赚钱的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外地务工的乡亲们都知道了,也要商量周广鑫入伙。周广鑫并没有拒绝,他说:大伙都回来做,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商品羊满足市场,也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2010年,务工回来的的乡亲们也开始饲养黑山羊,周广鑫也便成了当地的养殖专家,每天村庄来回往返几十趟,为农户做技术指导。不管多晚只要一来电话,他都立马赶过去进行处理。功夫不费有心人,春节前发展的1000多头商品羊也进入了市场了,乡亲们也都拿到了自己丰厚的劳动成果,乐得笑开了花。
这些年来,周广鑫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乡亲们也掌握了饲养技术,如今乡亲们把羊养得膘强体壮,羊的数量多了,羊的粪便也多了,羊粪该如何处理呢?这过了2010年了,2011年刚刚开始,周广鑫又乐呵呵的跟乡亲们开始商量起做立体养殖的计划,周广鑫说到村里有很多闲置了的鱼塘,他设想把羊圈建在鱼塘上,这样羊粪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养鱼。这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大伙听了周广鑫的想法后心情又开始火热起来。
最新农村创业故事5篇经典 篇三
“健身”山羊更值钱
海南省万宁市东山岭村民让羊运动提升肉质鲜美度
“健身”山羊更值钱
海南省万宁市有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一天能够接待上万名游客。和其它风景区不同的是,在山岭之上,随处可见跑动的羊。据当地导游介绍,这到处跑动的羊就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东山羊的烹调原料。东山岭就是它的野生保护区。东山羊的肉特别细嫩,熬出来的汤汁特别白。
随着近几年万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来东山岭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很多游客游完东山岭都想品尝东山羊。
东山岭脚下的餐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火爆起来,每天都要接待上千名游客,来东山岭旅游的游客都想品尝东山羊,但是,就是这个简单的愿望却没办法满足,因为当地养的羊实在供不应求。
出肉率提高 肉味变差
东山羊原属雷州山羊,宋朝前后引入海南养殖,作为海南的四大名菜,虽然名气大,但是真正吃过东山羊的人却很少。以前的东山羊都是分散饲养,一家一户养不了几只,当地的东山羊养殖户发现东山羊的巨大市场,决定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养殖协会,扩大养殖规模。 张泽秀是最早加入养殖协会的养殖户,东山羊潜在的消费市场让他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张泽秀向大家介绍:“我们这里是旅游胜地,外地来旅游的人很多,后来发现我们东山羊很好,于是就对这个羊很感兴趣,加上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专门经营东山羊的店,所以我们农户就改变了原来的东山羊饲养方法。”东山岭附近的村子人多地少,为了多养羊,张泽秀率先实行了圈养的方式,在自家的院子养了30多头羊。养殖的场地有限,他就在提高单只羊的体重上下功夫。以前的东山羊长期近亲繁殖,体型小,于是,张泽秀就试着对本地东山羊进行品种改良。张泽秀说:“改良以后,体重增加了32%,加上它还可以提前出栏,以前一年出一次栏,经过改良以后,7个月左右就可以出栏了。” 经过品种改良,东山羊不但保留了原来的特点,还提高了出肉率,以前一只羊养一年才40多斤,现在七个月出栏的羊能达到五六十斤。 然而,一次送货到饭店,饭店却拒收张泽秀的羊。原来,有顾客反映,羊肉的味道和以前不一样了。
让羊做运动 肉质鲜美
张泽秀很纳闷,同样是东山羊,以前都是供不应求,怎么现在送到饭店还没人要呢。他不死心,非要讨个说法才肯罢休。张泽秀听饭店老板说,有一个姓罗的养殖户,他养的羊很好吃,于是张泽秀就去找那个姓罗的养殖户进行请教,请教后得知,东山羊的野性比较大,天生就喜欢攀爬陡峭的山岭,东山羊的肉之所以好吃,离不开平时大量的运动。适当的运动才是东山羊味道鲜美的秘诀,这样的羊才能卖上好价钱。
了解到实情后,张泽秀就在自家后院的槟榔园里养羊,让东山羊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如此一来,东山羊既不会破坏槟榔树,还能清理园内多余的杂草,这种半圈养的方式最终成了当地普遍的做法。
农村创业故事5篇精选 篇四
烙大饼创业
虽说金融危机,市道不景,但也有在积极寻找办法的人。一名在上海打工的农民工网友失业之后,开了个烙饼小店,初算下来一个月也有13000元左右的纯利。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创业的经过发到网上,甚至想招其他失业人士跟他一起开连锁店。
主人公自述:
我是一个农民工,老家在安徽,过去的十几年,我都在上海打工,不停地在各个建筑工地做小工,虽然说以前几年的收入都不多,但是养家糊口的问题是不要担心的。
2008年9月以后我突然失去工作,怎么都找不到工作了。家里有老婆孩子,需要吃饭,但是家里的土地肯定养不了这个家,我家房子老了,没有钱修,怕冬天下雪会压垮它。所以,失业以后,看到自己口袋里面的一点钱,我还是不敢回家。修房子的问题解决不了,回家也没意思。
连着找了两个月的工作,没找到,我不想这么等着饿死。找不到工作的人只能吃大饼,3块钱可以吃饱,再好一点的,5块的,再贵就不敢吃了。口袋里的钱总是不经吃,半个月下来,钱就会看着减少。
一个月的大饼吃下来,我也算吃出了经验,他们做大饼的告诉我,开大饼摊子要不了多少钱,3000块差不多了,于是我也想创业,做大饼去。我觉得那个手艺学起来并不难,吃着吃着也就学会了。我只需要一个烙大饼的炉子。
我想,只要城管不管我,我一个月做大饼,赚2000块钱应该不是很困难,因为我很能吃苦,在建筑工地上,什么苦没有吃过啊。
于是我决定做大饼。在上海同济大学那边,做各种便宜小吃的生意很好,都是3块4块的买卖,学生多,吃的多,就是城管不好,总把小摊子赶得到处跑。我想找个店面,有了店面城管就不会管了。
十几天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正在转让的小门面,在同济大学的一个大门侧面,两个平方,一个月500C块。我的钱不够,去借钱,借了一万,把房租交了,就去买那个烙大饼的炉子。我这个炉子烙起大饼来特别快,最快的时候一天能烙500个,如果每天500个,3块钱一个,我就能卖1500块钱,5毛钱的利润,一天也能赚250元。
开业第一天,我卖了700块,回来一算,赚了160块,很高兴。
我卖的东西,学生们都说不错,是五谷杂粮做的,养身体而且卫生,所以好卖,因此,第二天,我就卖了1021块。
现在,我创业已经一个多月了,算算,如果我算得正确,就赚了一万三,比我在工地打工一年赚的还多。城管也不管我,还很客气,支持我创业。
今年有危机,据说失业的农民工会更多,有个学生告诉我说失业的要到2400万,这么多人,去创业多好啊。
我现在知道了,创业不难的,只要能吃苦就好了。
我给我的农民兄弟们说:
失业不可怕
创业也不难
只要敢吃苦
一年赚十万
顶多流点汗
心里不慌张
如果怕吃苦
那就全完蛋
我把经营时的照片不断发到网上,也有网友实地去看了我的小店。发帖子的目的,是给失业者信心,是鼓励跟我一样找不到工作的人换个思路。真来学我手艺的,免费。
农村养羊的创业故事 篇五
本新闻来源:常德日报,2013年11月3日,新农村,新农民版面,主人翁是黑山羊养殖基地创始人-唐佳艳。讲叙的是一段农村创业的励志故事,她是农村百姓养殖的典范,以下内容希望能给在农村的朋友一些启发。
羊状元唐佳艳
□本报记者 帅泽鹏 实习生 帅兵
她养殖的黑山羊走进了全国11个省市、29个地州市,共 212个区县市。
她的生态养殖技术和成果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中央党校教授和国内10多家知名企业、公司的负责人来到她的养殖基地调查研究和考察指导。
她曾获得鼎城区首届“十大杰出农村青年科技带头人”,常德市“十佳农村青年科技带头人”,湖南省“养殖女状元”,全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她就是鼎城区养殖行列响当当的女中豪杰——黑山羊种苗繁育基地总经理唐佳艳。
唐佳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女,1982年,她出嫁来到了沧山乡彭家桥村7组。当时,家里条件差,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改变现状,唐佳艳思索着,盘算着,终于有一天,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家边有成千上万亩的大山和青草,何不利用起来开展养殖业?
说干就干。1993年,在耐心说服家人后,唐佳艳便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来“启动资金”,从外地买来7只小黑山羊,在家里搞起了小规模的养殖。没有帮手,她一个人尽情地忙碌着,白天放羊、给水、扫栏、观察、喂药,晚上就看书学知识,学技术。每天都重复着这些事,那时,村里人都叫她“牧羊女”。
唐佳艳做事认真仔细,对小羊照顾周到,黑山羊自然健康成长,很快,黑山羊就从7只变为20只。精明的她抓住好时机卖掉10只,收获了养殖的第一桶金。
实践出真知,经过不断摸索,唐佳艳的养羊技术逐步提升,总结出了一套养殖黑山羊方法。几年下来,她的羊群由200只发展到500只,名气越来越大,每年的收入也是越来越多了,养殖基地也摇身一变成为黑山羊养殖试点示范基地。
1996年,眼看自己的黑山羊事业发展越来越好,唐佳艳便成立了伟艳黑山羊养殖场。带着自己的养殖团队,她将以前的各类山羊品种优中择优,并进行改良换代,培育出了优良的黑山羊品种和黄羊品种,命名为“伟艳黑山羊”和“湘宴黄羊”,成为了湖南省特有的山羊系列。
有了好的品种,要想羊好,关键在于饲料。唐佳艳和团队专心钻研,培育出了黑麦草、墨西哥玉米草、皇竹草、扁穗牛鞭草等高产牧草,营养极其丰富。特别是他们拿出的山羊食草营养搭配的饲养方案,为山羊摄取多种所需能源,加之圈养与放养相结合,使得山羊长势旺,繁殖能力快,实现了年出栏黑山羊上万头的佳绩。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尝到养羊甜头的唐佳艳,觉得应该带领周围的农户一起发家致富。刚开始,一些村民胆子小,不敢养殖,担心羊多了卖不出去,怕亏本。了解村民的想法后,唐佳艳把养殖工作交给老公,自己整天在外跑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的时间,她总算有了收获,多家羊肉馆和酒店都愿意和她合作。
有了销售渠道,有了唐佳艳的承诺,村民们都放下心来,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养殖黑山羊的行列。作为领头人的她总是加班加点,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技术,提供帮助,并一对一地进行现场培训,手把手地教。在她的帮助下,不少人都发起了“羊财”,如今,她用心血培植的41个黑山羊养殖场分布在桃江、安化以及周边五个乡镇。
作为一个事业性的“女强人”,唐佳艳有着一颗菩萨心肠。村民汪得胜家中80多岁的老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以前,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劳作,一年到头家里也没有什么收入,寒酸得很。她知道后二话不说,就让汪得胜到养殖场上班,有了稳定工作,汪得胜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开始逐步改善。
唐佳艳没有满足,目前,她又有新的打算,准备雄心勃勃进行第二次创业。“接下来,我想开展珍稀野生动物的养殖。”说起未来,唐佳艳很是坚定,看来,这位“羊状元”心里早有计划。
看着信心满满的唐佳艳,记者相信不久的将来,她将会闯出另一片天地。祝愿唐佳艳的养殖事业在鼎城,在常德,在神州大地越来越红火!
农村创业故事5篇精选 篇六
农村穷小伙2元创出2个亿
精干、不善言谈、低调、勤奋……刘玉栋身上充满了上世纪70年代创业人的气质和精神。初中毕业的他,当年闯济南时身上只有2块钱,但今天他旗下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2个亿。
闯省城先修自行车
刘玉栋的家,和其他山东农村家庭一样:贫穷、兄弟姐妹多。与许多农村孩子不同的是,他虽然是家庭中的老幺,但从小独立能力强。1987年,只有16岁的刘玉栋,念完初中带着两块钱到山东济南“打天下”。
那时他没什么手艺,找个工作非常难,最后只能跟着一个师傅学修理自行车。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艺不压人,学点手艺,以后能混口饭吃。”
刘玉栋当了两年多的学徒,挣了2万元,“当时除了白天在店里修自行车,晚上还要到自行车厂去装自行车,工作虽然辛苦,但收获大。”这个“成绩”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有2万元,那个时候很少见。”
是回家盖房子结婚,还是继续在那里做?当时,他感到困惑,在农村,男孩子一般20岁就要结婚了,父母也劝他回去。但他最终还是“违背”了家人的意愿,在济南大厦附近每个月花300元租了一个门头,专门修理自行车。
当时来修理自行车的人大多喜欢吸烟和喝酒,细心的刘玉栋,专门从别处进来一些烟酒放在店铺里辅助经营。这成了他做酒类代理的原始起点,时间长了他感觉从别人那里进货成本很高,这个只有19岁的年轻人把眼光盯到代理上。
生意从收酒瓶开始
胆大的刘玉栋带着1万多块钱,来到当年旺销的山东兰陵白酒厂。厂长毫无商量地拒绝了他。刘玉栋并没有气馁,“他不卖酒给我,我就不走,”刘玉栋回忆说在厂长的点拨下,他跑遍了整个济南,包括商河、济阳等地方收酒瓶。厂长没有失信,最终把酒卖给了他。“想做的事,就要不惜代价去做,应该把困难当作机遇,当作锻炼的机会。”现在,刘玉栋还庆幸自己的坚持,“这与我在农村生活养成的勤奋、努力分不开。”
1992年,在得知美国两家洋行开始从事可口可乐、德芙等产品中国代理贸易后,21岁的刘玉栋跑到北京与这两家洋行谈判,要求在济南代理经销“洋牌子”。精明加上努力,使刘玉栋如愿以偿。
后来,他又陆续代理了费县老白干、景芝白干、泰山特曲等山东的白酒。到了1994年,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上百万。刘玉栋完成了原始积累。
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
更大的动作还在后面。2002年10月,刘玉栋联手泸州老窖,开发了二十多个新产品,并取得其全国独家代理权。他至今已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50多个著名品牌、2000多个单品的济南代理商。不过,这并没有让他满足,“我们还要做外国名酒的中国区总代理,让中国老百姓与洋酒真正的亲密接触。”
目前,刘玉栋代理的产品不仅在酒水,还涉及副食调料、熟肉制品、保健食品、日用百货等领域。“我们除了做流通环节,现在还进入了生产环节,并打造了自己的食品品牌‘达达’牌,这标志着我们正式进入生产环节,具有标志价值。”数据显示,刘玉栋仅在济南地区的销售就达到1.5亿元,全国销售超过2亿元。
“我们在酒类代理上要向国美看齐,有自己完善的网络,专业化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 刘玉栋有着自己一套特殊的经营思路。目前,刘玉栋正在自己专业化的路上奔跑。
农村创业故事5篇精选合集5
海边捡小鱼小虾捡出个千万富翁
姚涛是舟山国际水产城声名显赫的千万富翁,旗下不仅拥有商铺、豪宅和名车,而且因为豪爽大方,还被人誉为赫赫有名的“涛哥”。然而,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名富甲一方的风云人物,居然是靠在海边捡小鱼小虾,捡出来的一个千万富翁!你更无法想象,仅仅靠着收集渔民加工后随意抛弃的鱼杂,他竟神奇地改变了命运!
他是如何“咸鱼翻身”,又是怎样从人们最不屑、最不齿和最看不起眼的小行当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他的传奇经历又带给人们什么启示呢?此文无疑为你打开了一道开启智慧的财富之门——
飘泊打工满眼泪绝境时撞开致富门
姚涛是个传奇而又命运多舛的人。他1972年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一个农民家庭。他家8口人,上有父母,下有3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因为家庭贫困,他高一时就辍学了。辍学后,为了供弟妹上学,他曾借钱办了个养鸡场。可没想到,由于缺乏经验,小鸡还没长大就死光了。1988年夏,一心想改变命运的他辞别父母,前往烟台打工。此后,他先后在苹果园当过管理员,在窑厂当过搬运工和在建筑工地当小工。但令他沮丧的是,他打工两年,始终没有摆脱贫穷的命运。
1990年,失魂落魄的姚涛返回阜阳,应聘到阜阳棉花厂做了一名工人。在这里,他有幸与同厂女工曹爱华相识并结婚。姚涛结婚后,因为女儿和儿子相继出世,他眼见自己和妻子的工资根本无法养活家人,于是,他再次萌生了出外闯荡的念头。而就在这时,他获悉村里很多人在舟山市沈家门镇打工都赚钱回家的消息,便坚定了前往舟山打工的信念。
舟山市沈家门镇位于舟山岛东南,该镇人称小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渔港和海产品集散地。这里常年万船穿梭,每逢渔汛,渔民云集,水产品市场一片繁忙。姚涛了解到那里急缺搬运工,于是在2000年春,怀揣200元,与老婆一路辗转来到了舟山。
然而,姚涛去了后才知,安徽人在舟山名声不很好。此前,由于安徽人在那里打工大多干的是搬运和体力活,当地一些人特别歧视他们。姚涛和妻子去了后,一连找了3天都没有老板愿意接受他们。此后,眼看口袋里的钱花光时,被逼无奈的姚涛只好找到码头的一个冷库老板,主动提出干活管饭就行,老板才答应留下了他。
冷库干活需要24小时待命,在这里,姚涛干的是当地人最不愿意干的最脏、最累的搬运活。他除了一天干十多个小时外,半夜每有货来,他就得从床上爬起下货、转运、码堆。冷库里气温零下10多摄氏度,姚涛即使穿着棉袄,手指也被都冻得麻木。干活不久,他便感到里面浑身汗水,外面冰凉冰凉。
在冷库干活的日子,姚涛月薪800元,但即便这样,他还要每月寄300元回家供弟妹上学,承担两个孩子和家庭开支,几乎每月捉襟见肘。后来,曹爱华见他干活又累挣钱又少,便想法也去了冷库打工。
安康鱼滑腻腻、粘乎乎的,每次货车一到,曹爱华就得忙着卸货,将鱼码放在货位上。而出货时,她要用手去分拣鱼块。戴手套干活不方便,她只有赤手分拣一批批货物。三九天北风呼呼,冷库里就像冰窖,她干不了几小时,手脚就会冻僵。此外,她还要忍受那刺鼻的臭腥味,经常被熏得呕吐不止,一连几餐吃不下饭。但尽管如此,为了每天多挣10元钱,减轻丈夫的负担,她还是豁出去了。
这样,在冷库艰难地熬过一年后,姚涛见这里挣钱实在难以支撑全家人的生活,于是前往港口码头做了搬运工。与冷库不同,这里搬运工的工钱是一天一结,他每装一包货可挣0.5元。就为了多挣些钱,他每天都抢着装200包货物,几乎连命都拼上了。
一天,港口运来大批货物,姚涛为了多挣钱,不分昼夜地连续装卸了三天三夜。咬牙干完活后,由于劳累过度,一下倒在海堤上沉沉地睡着了。几名工友担心海水涨潮,他在睡梦中翻身滚到海里,几个人大呼小叫地喊他,可喊了半天硬是没能喊醒他。最后,还是曹爱华闻讯赶来,让4个老乡把他抬回了出租屋。
搬运工的活很累、还危险。一天夜晚,曹爱华收工后没见姚涛回来便找到了港口。当时,姚涛正忙着把鱼搬到小舢板上,曹爱华见他干活吃力,便主动上去帮忙。谁料,由于那天风急浪大,他们抬着鱼筐登上小舢板时,一个大浪打来,一歪,曹爱华站立不稳,一头栽倒了海里……
漆黑的夜里,大海恐怖而狰狞,姚涛见妻子落入海中,赶紧跳入冰凉的海中,急速拉住妻子。开始,他试图将妻子直接托到船上,但由于慌乱,一下未能托起,两人一起沉入海中。千钧一发之际,他拼尽全力,再次抓住妻子,一手扒着船帮,一手将妻子奋力往上举。最后,在船主帮助下,才终于将曹爱华拉上船。
船靠岸后,由于妻子已陷入昏迷状态,姚涛立即将妻子平放在岸边,不断按压她的腹部,直到妻子咕噜咕噜地吐出了海水,醒了过来,他才筋疲力竭地瘫倒在沙滩上……
在血和泪的艰辛付出中,渐渐地,姚涛以勤奋和善良赢得了船老板的心。由于每次装卸货物后,他都会坚持额外把渔船打扫得干干净净,船老板高兴之余,于是就把卖不掉的小鱼小虾都免费送给了他。
一筐鱼虾能卖二三十元,给的船老板多了,姚涛往往一天能卖五六筐,能额外多收入100多元。姚涛在向冷库出售这些小鱼小虾时,意外发现很多冷库加工鱼产品后,随意丢弃的鱼垃圾也是一个生财之道。他更没想到,接下来,由于他开始捡拾鱼垃圾,他的人生骤然发生了逆转!
再苦再累不认命大丈夫誓圆父亲遗愿
在水产码头,一些渔民在把鱼卖掉后,往往把剩下的卖不出去的小鱼小虾丢弃在码头。时间长了,这些被丢弃的小鱼小虾腐烂发臭不说,码头环境也被污染。姚涛见渔民随意丢弃小鱼小虾是个浪费,于是干脆把它们都捡拾起来。由于鱼的种类繁杂,他把它们按不同品种归类,然后以不同价格卖给鱼粉厂。鱼粉厂再用这些鱼虾生产出不同规格的鱼粉。这样,渔民丢弃的小鱼小虾,经过姚涛转手就变成了一种意外之财。
舟山渔场码头有12家冷库,大多都搞外加工。杀鳗鱼、安康鱼时都要去头、去尾和去内脏,鱼精加工后,鱼肚、鱼排、鱼骨,都被当做垃圾处理了。一个冷库一天请5个工人清理鱼垃圾,最少要付300多元,加上运费、环卫部门处理垃圾的费用,一个冷库一天最少要花费500多元。
姚涛意识到这里暗藏着一个商机,他观察,如果将这些鱼垃圾处理后,转手卖给鱼粉厂并加工成鱼粉,那他便相当于做了一笔无本生意。
姚涛主意打定,便让妻子找来几个老乡,以义务劳动的名义,承揽了妻子打工的这家冷库的垃圾清理。他将这些垃圾运到鱼粉厂后,以0.2元到0.3元一斤的价格卖掉,支付完运输和人工费后,居然发现清理一个冷库能赚300多元!姚涛无偿清理鱼垃圾的事情一传开,那些码头的冷库老板们觉得,让他清理鱼垃圾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于是纷纷找到他。此后,随着清理量加大,姚涛又动员了更多老乡,租来更多货车,拉走这些垃圾。高峰时,他仅清理12个冷库的垃圾,一个月就能净赚2万多元!
姚涛业务扩大后,2003年春节过后,他便把初中毕业的弟弟接到了舟山,他梦想着,等自己的业务扩大后,便成立一个专门收集鱼垃圾的公司,由此一举改变命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姚涛的人生出现转机时,他的弟弟却因在清理冷库垃圾时,与人发生口角被人砍成重伤。为了抢救弟弟,他一下拿出了好不容易才赚的10万元,才终于保住了弟弟性命。但他一夜之间又变成了穷光蛋。
屋漏偏逢连阴雨。弟弟刚刚伤愈,父亲又身患胃癌。而更悲哀的是,当时他父亲的胃癌明明处于初期,如果及时手术完全有可能治好。可他偏偏两手空空,找人借钱时,人家明明有钱就是不借给他。那段日子,他可谓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多少个夜晚,他都是在一边暗暗流泪,一边默默祈祷,在伤心和自责中痛苦度过。
知子莫如父,姚涛的祈祷没能唤回奇迹。2003年6月,已病入膏肓的父亲,弥留之际,痛彻心扉地对姚涛说:‘涛涛,爸爸就要走了,爸爸最大的遗憾,就是今生没能给你幸福……我希望你今后不要像我一样被人看不起。如果你是男人,就一定要混出个名堂。否则,没有钱谁也不会瞧得起你……”那天,就在父亲溘然逝去的那个悲惨夜晚,姚涛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他跪在父亲的床头郑重发誓:今后无论再苦再难,儿子也要实现你的夙愿,好好让那些鄙视我的势利小人,看看我究竟如何成为大器!
父亲病逝后,姚涛又欠了5000元债,被内忧外患一逼,无路可走的他索性又找人借了3000元返回了舟山。他一回来,立即开始经营起收购海产品的业务。但偏偏这时,他的生意刚刚开始,就再次遭遇厄运,而这次,差点搭上了妻子的性命。
2003年8月的一天,姚涛在码头收购了一车小杂鱼。但他租来的一辆农用车载重2吨,而他为了多装货却装了5吨。更不巧的是,该车因为停在码头一个斜坡上,车辆由于刹车不灵,他装好货后,司机没有刹住车子,这辆农用车竟顺着斜坡倒滑向了大海。当时,姚涛的妻子正在车里睡着,姚涛发现后拼命喊叫,直到冒死将妻子从里面拽出来后,农用车就掉进了大海。5吨鱼可以卖4000元啊!但顷刻间就白白葬送了。除此,因为打捞和修理车辆,姚涛又支付了1000元吊车费和1500元修车费,这无疑让他雪上加霜。
姚涛遭遇接二连三的打击后,顷刻陷入了绝境。面对接连厄运,他的心也像跌入了万丈深渊,感到前途一片灰暗。收购海产品是做不下去了,由于没钱经营,加上又欠下债务,这时,曹爱华唉声叹气地说:“也许是我们的命不好,我们命中注定不是经商的料,也发不了财。唉,我们还是回家种田吧!”是啊!姚涛为何命运如此不顺呢?当初,他眼看拼出一线生机时,为何弟弟和父亲偏偏出事?而后他要干大事时,妻子又为何突遭劫难?听着妻子的话,姚涛想起自己的种种不幸,不禁鼻子一酸,一串眼泪滚落而下。
然而姚涛并不甘屈服于命运的摆布,身为铮铮男儿,他深感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此刻,他一想起父亲的临终遗言,胸中便升腾起一股豪情壮志:对啊!是男人就不能趴下,如果自己连这道坎都迈不过去,还何谈改变全家命运!痛定思痛过后,姚涛打定主意,即使没钱收购产品,宁愿再去冷库打工,也要重新崛起!
山重水复疑无路千万富翁熬出来
2004年冬,走投无路的姚涛说服妻子,再次双双回到了冷库工作。这次,他和曹爱华的工作是分拣鱼块。三九寒天,冷库里的鱼结满冰块,他们分拣时必须用手将冻鱼掰开,然后进行分类。但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却异常辛苦。一天,曹爱华分拣冻鱼时,一不小心被一条鱼的毒刺刺进手心,当她咬牙干完活后,这才发现整个手掌肿得像面包一样,浑身发起高烧。后来,幸亏姚涛及时带她去医院抢救,才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身体上的劳累还可抵抗,而姚涛最难忍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那时,为了多赚钱,每天下班后,他就和曹爱华赶往码头捡拾鱼垃圾。姚涛以前收集鱼垃圾赚钱曾远近闻名。可现在,他忽然被打回原型,又变成了穷光蛋后,一些人便议论说:“看来,这个安徽人就是个穷打工的命啊!这不,他不又捡起垃圾了吗?”有人说:“这种活也就只有安徽人干,你见过我们这样的人干这种下贱活吗?下贱人就是下贱,是永远成不了大器的!”面对冷嘲热讽,姚涛懒得搭理他们,只是心里暗暗发誓:你们越是瞧不起我,我还一定要做个老板给你们看看!
就在这样的执著追求中,姚涛和妻子不分昼夜地忙碌,终于靠着在冷库打工和销售捡来的鱼垃圾,艰难地赚了20多万元。2005年夏,姚涛见自己已有了一定基础,便在沈家门水产码头租了一个10平米的门面,开出了第一家海产品收购门市部。
姚涛的生意开张后,随着经营好转后,便将家乡的女儿和儿子接到了舟山。从此,他在收购鱼垃圾的同时,开始收购红头鱼、带鱼和各种杂鱼。这样,在夫妻俩共同努力下,经过艰辛经营,姚涛终于赚取了60多万元。此时,业务扩大后,为了运输方便,他一口气买了两辆货车,并雇了两名司机和10名小工,开始大规模向冷库和渔民收集鱼垃圾和小杂鱼。而没想到,因为收集鱼垃圾,他幸运地认识了著名商人陈玉龙,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人生。
陈玉龙是浙江省玉环县龙生水产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华裔老挝木藤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他曾因开发研制东海渔区混合低值小杂鱼,生产出鱼糜而名扬海外。鱼糜是一种新型水产食品原料。小杂鱼斩拌后,加食盐等进行擂溃成粘稠的鱼肉糊,成型加热后变成具有弹性的凝胶体,可制作成鱼丸、鱼糕、鱼香肠和鱼卷等。由于该产品细嫩味美,又耐储藏而成为市场宠儿。巧的是,姚涛收购小杂鱼时,陈玉龙在水产城进行调查时,发现了姚涛收购的杂鱼非常适合他们的原料,于是,他和姚涛有了业务往来。
一天,姚涛给陈玉龙送去了15吨杂鱼原料,因为是第一次和姚涛打交道,经商挑剔的陈玉龙想试探一下姚涛的人品,于是故意将2万元的货款装成5万元,放进一个信封交给了姚涛。返回的路上,姚涛清点货款时,发现多出了3万元,便立即调头回到陈玉龙的公司,将这3万元如数退还。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陈玉龙见姚涛为人本分,做生意不贪不沾,便将公司所有收购杂鱼原料的业务全部交由姚涛经营。当他获悉姚涛经营资金不足时,还让夫人肖赛香专门拨款100万元,让姚涛用于经营。这样,有了陈玉龙的鼎力支持,姚涛的收购量便从开始的一天20~30吨,暴涨到100多吨,月收入猛增到30多万元。
这之后,借着陈玉龙的相助和引荐,姚涛四处出击,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财源滚滚而来。此后,随着他声名远播,福建腾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也慕名找到他,要他专门提供鱼丸原料。福建腾新公司是一家专业加工鱼丸的上市公司,姚涛同时为两大买主收购原料,财富便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后来,姚涛的事业发展后,他便在沈家门收购了一家宾馆,将业务扩大到了住宿、旅游和服务业。
然而,姚涛富裕后,并未忘记农民本色和养育自己的家乡。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先后推荐和引入了2000多名老乡前往舟山工作,并出资200多万元为家乡建桥、修路,接济救助孤寡老人、孤儿与穷困户。而他收留流浪汉花桂南17年如一日,更是被当地传为美谈……现在,他不仅一跃成为舟山最知名的千万富翁,还买了两套住房,并拥有了名车和数家店铺,奇迹般地成为舟山国际水产城最有名望的老板之一,还被选为舟山水产城水产协会理事……2012年5月,姚涛接受记者采访时信心十足地表示,他下一步打算将自己的经营逐步推向沿海,并将其业务扩展到海外……
最新农村创业故事5篇经典 篇七
善于发现枯枝也能变金条
作为沭阳县天然干花工艺厂总经理,周红亮的创业故事打动了许多人,使他们感悟到,创业要做有心人,“只要善于发现,枯枝也能变金条。”
周红亮曾是一名来自江苏有名的贫困县沭阳的打工仔,高中一毕业,他就跟着同乡在上海给人搞装潢,做小工,每月只有500元收入。虽然每天干完活后精疲力竭,可他的雄心始终没有熄灭,他不相信自己就这样做一辈子小工,在心里一直暗暗地寻找改变人生的机遇。
2000年的一次意外发现,彻底改变了周红亮的命运。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周红亮接到一个荷兰籍客户的电话,让周红亮到他家搞装修。当时天气炎热,周红亮一跨进大门,就被摆在客厅里一些装饰用的树枝吸引住了,那树枝弯弯曲曲,有一米多高。开始周红亮还以为是自己家乡的一种野生灌木龙柳,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塑料做的,以假乱真的程度竟然让人难以分辨。这位外商介绍说,这是从荷兰带过来的,可惜不是天然的。让周红亮感到惊奇的是,这样简单的一枝竟要卖到3美元。
这次发现让周红亮欣喜万分,在繁重的工作之后,他开始琢磨起龙柳。它的叶子跟普通的柳树叶子没什么两样,但是把它的叶子摘了以后,它的造型很有艺术感。既然荷兰客商都能把塑料的花作为摆设,天然的龙柳为什么不能卖呢。于是,周红亮就把自己老家房前屋后种植的龙柳晒干后拿到上海来卖。
起初,周红亮让老婆推着自行车在巷口,自己拿着龙柳到路边兜售。后来发现,购买者多是一些文化层次高的家庭主妇。他就改变策略,利用周末到一些高档小区去卖,效果不错。就这样,周红亮攒下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结束了小工生涯,专门开始卖花。
2002 年,对于周红亮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上海一些专门搞花卉批发的客商看中了周红亮的树枝,以每只1.5元的价格批发进货。经过试销之后,受到顾客的欢迎,一些插花店还与他签订了长期进货合同,批发他的产品。
周红亮家房前屋后的龙柳卖光了,储存的产品也卖光了。一位老板对周红亮说,干花在国外已经大批销售,国内市场目前虽然量不大,但是已经开始上升,近年肯定会上去的。“回家办厂!”周红亮毅然回到老家开始专门生产龙柳枝。
为了扩大批量,周红亮请当地农民为他种植龙柳,为了提高技术含量,他研制了干花生产配方,对龙柳枝剥皮染色加工各种造型;为了联系客户,他到山东、安徽、河北等地闯市场。由于信誉好,服务好,周红亮的生意十分红火,小厂很快发展了起来,不仅积累了资金,而且增长了知识和胆量,摸清了市场行情,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周红亮的沭阳县天然干花工艺厂已发展成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的企业。回首走过的路,他说:“创业过程中,我没有感觉到苦,因为有激情在;没有感觉到累,因为有梦想在;没有流过泪,因为有自信在;没有灰过心,因为有知识在。”
农民创业故事 篇八
黑塔何许人也?知道的人肯定不多。其实,人们每天吃的醋,传说就是他最先发明酿造的.许朝辉何许人也?此人乃一普通农民,然而却是一个年青的发明家,现创办了陕西蒲城县鼎丰酿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开发、研究酿造设备及工艺并推广。有人称他为当代黑塔,其实他受之无愧。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子路。许朝辉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颇深的。在年仅二十九岁的生涯中,他在酿造业的崎岖小道上,经历了一条不寻常的生活,有曲折,有艰难,也有成功的喜悦。沿着这条道路,他还要继续走下去,也许,这就是他活着的人生价值。
求索之路
蒲城县自古多才俊。不论是精忠报国,发动“西安事变”,挽国于危难之际的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还是泽润三秦,兴修“八惠渠”,拯民于水火之中的中国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无一都表明了蒲城人杰地灵。许朝辉就出生在蒲城县城西南30里的甜水井乡郭村。郭村是一个小村子,可是却很育名气,倒不是因为出了什么大人物,而是以酿醋而闻名。很久以来,郭村醋就流入周边地区,郭村人也被称作“做醋的”。1973年,也就是许朝辉出生那一年,他的父亲担任了村里新建成的醋厂厂长。小时候,他就经常听父亲给他讲老祖先酿醋的传说:杜康早发明了酿酒,他有一个儿子叫黑塔,有一次,杜康把洒酿坏后,就把酒糟掩埋了,结果没有盖实,二十一天后酒糟发出了一种奇怪的香味。黑塔在这天的酉时发现后,尝了一下,感觉有一股很酸的味道,于是他受到启示,经过反复实验一努力,最终酿出了香醋。“醋”字也是黑塔造的,左右拆分后就是二十一日酉时,表明最早发现的时间。在醋厂里长大的许朝辉嗅惯丁醋的清香,也耳闻目睹了酿醋的艰辛.传统的酿醋方法,要经过淘米、蒸料、麦芽糖化、制酒曲、发酵等二十几道工序,一次制醋从原料发酵到渗出醋液需要100多天。以前酿制过程都是露天作业,一坛醋好与不好还要看老天爷开不开恩;有时没有酿好,一坛醋做坏了,只好白白倒掉。看着父亲紧锁的双眉,从那一刻起,许朝辉就想,如果我能让粮食一天变成醋,不用那么辛苦,又浪费粮食,那该多好呀!他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了,我要成为当代的黑塔,一定超过古人。时光荏冉,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高中毕业后的许朝辉回到了农村,回到了父亲的厂里,亲身体会着酿醋的艰辛。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没有磨灭许朝辉的意志.相反,小时候的理想在他心中越来越明析了。劳动之余,他就买一些关于酿造的书籍钻研起来。看到儿子整日如痴如呆的样子,父亲决定让他进修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992年,许朝辉自费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系进修学习。他是一个好学的人,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追着老师问个明白,渐渐的,老师都喜欢上了这个学习认真的清瘦的年青人,时常给他推荐一些关于酿造的书籍材料。整整一年,许朝辉几乎没有回过家。每到节假日,同学们玩得玩,散得散,只有他一个人捧着书本,在校园里找一块僻静的地方如痴如呆地学习,他已经完全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越学,他觉得自己懂得越少。于是,进修期间,他又参加了上海市粮食局酿造职业学校的函授学习,全面系统地学习酿造知识。通过学习,他对酿造的原理有了全面掌握,对国内酿造行业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了感觉到 www.huabuqi.com 了自己所接触的是一块空白地,在这块领域上研究的人还很少。此时,他莫名其妙地感觉到了一种兴奋,就象斗牛士正式入场前的兴奋一样。也许,他感觉到了在这块领域里今后必将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杨凌的进修学习和上海的函授学习为许朝辉今后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他这辈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就是圆他小时候的一个梦想一一成为当代黑塔。许朝辉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那么他也没有自来这个世界。学业结束后,许朝辉又外出考察了200多家酿造厂家。每到一处,他都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认真学习,做好笔记,掌握了大量技术参数和工艺参数,累计下来,他做的笔记竟有120多万字,摞起来有半米高。在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领域里,许朝辉如鱼得水,尽情地游着。
周游全国归来后,许朝辉在父亲的厂里做起丁实验.小的实验不知做过了多少次,他感到自己离成功相距不远了。他决定做一次大的实验,目标是24小时内完成酿醋过程。为了做好这次实验,许朝辉花3000元做了一套简单的实验设备,在旬阳县订做了实验用的大木桶,从杨凌农科院买来了淘汰的试验仪器仪表。最终,他获得了成功,不仅实现了24小时酿出鲜醋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液态发酵的酿造原理:醋酸菌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细菌,其繁殖从不间断,这种单细胸生物可将发酵基质酒精转化为醋酸。但它顺利工作要求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如恒定的温度、最佳的通气次数及底物与产物的浓度比等.经过无数的实验,许朝辉掌握了这些关键的工艺参数。
在研究液态发酵的同时,许朝辉又发现酿造工艺上的两个重大突破口。一是固化菌技术,这是酿造史上的一场。固化菌技术是把传统的细菌,放入培养基内,以钙离子进行固化;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固化菌颗粒不断释放出细胞,再振荡和氧气条件下转化为乙酸,这种转化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转化率几乎达到理论值。二是液体深层发酵技术。这种技术以德国为代表,属于外国垄断技术,近年来德国人依靠此技术不断将产品向中国延伸和扩张。液体深层发酵技术是通过一个特定的转子和定子的相对高速转动,从而使产品吸入空气,形成负压,达到迅速气化的目的。实验虽然成功了,但试验设备确实太原始了,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于是许朝辉想到了应用电技术,把生物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以便于工业化大生产需要。他预感到中国酿造史上的一个奇迹要出现了。对研究这样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技术,如果不是许朝辉的叙述,我们无法想象,高中学历的他是如何解决一个个难题的。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根本没有实验的条件;他没有充足的资金,实验所需的大量材料和设备他是无法拥有的;他几乎什么都没有。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耐心。事实上,没有人说许朝辉是一个学者,也没有人给他评一个什么专家教授的职称,更没有人给他许一个什么官衔。我不知道,这是我们社会的悲哀。但是,我想,至少他可以算得上一个农民发明家,至少他可以称得上一个没有职称的酿造专家吧。解决电子控制部分的技术难题成了许朝辉的一块心病。一天,他看到报纸,说南宁科委重视科技人才,破格提拔了一名工人为高级工程师,此人对电子电控技术非常精通。许朝辉为这人的事迹所感动,亲自去了一趟南宁,答应一个月给人家6000元钱,3个月完成电控部分。经过两个月的工作,虽然找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由于当时电器部分的一个关键电子原件质量不过关,主要是材料不行,再加上许朝辉也提供不了充足的经费,所以只好搁浅了。虽然这个工程师搞得不是很成功,但许朝辉临走时还是给他拿了10000元,他说不能让人家白白辛苦一趟。
1996年,许朝辉同西安科技大学合作,终于研制成功了液体发酵电子监控器,实现了微生物发酵活动规律用电子控制的目标。这表明,中国酿造行业将面临着一场最大的。成功了,当许朝辉确切这好消息是真的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独自一人自斟自饮起来,直到喝得酩酊大醉。窗外劈劈叭叭的大雨声惊醒了他,许朝辉冲出屋外,对着天空大声狂喊:老天爷,你下得再猛一些吧。
创业之路
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酸字首当先。许朝辉的创业生涯是在一种酸楚无奈的情况下逼出来的。为了求学和搞科学实验,他几乎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家里人虽然没有一句埋怨的话,但他还是感觉到了身上的压力。作为一个男子汉,长了二十好几的人了,连自己都养不活,许朝辉感到一丝悲裒。他想把自己的技术转让出去,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任凭他怎样说,换来的只是人们怀疑的目光,老祖宗酿醋几千年,用得都是老办法,你许朝辉就能一天酿出醋,该不是吹牛吧。甚至有些人还讥笑说,就凭他那两下子,还能搞出什么名堂,那个发明八成是骗人的。无奈之下,许朝辉决定自己创业,他要让世人明白他的发明不是假的。万事开头难。但让许朝辉没有想到的是,社会上的知识比书本上的还要难懂。本该受运行的一个项目,没有人支持他,他走一步都要看别人的脸色。有一次,为了办一个手续,我们的一个人民公仆竟让他跑了七次还是不给办理。许朝辉不明白,为什么普通的一个事,非得如此来回折腾:后来他找到了这家执法单位的领导,才算有了结果。有人提醒他,小伙子,你太不懂行情了,县官不如现管,你找了人家领导,今后人家还不豁皮(注:此为近年来蒲城流行语,意思是不让事情成功)你。但许朝辉就有一股牛脾气,越难的事情他越要干下去。
1996年,许朝辉的鼎丰酿造研究所终于成立了。没有喜庆的鞭炮,没有热闹的剪彩,一切都在平静中度过。之所以选用鼎丰这个名字,许朝辉说,这是因陋就简为“鼎”是古代烹煮的含义。“鼎丰”的含义就是希望企业以后能在酿造行为中异军突起,茁壮成长,同时也希望鼎丰的用户能够和企业一样,步步高升。许朝辉最先在县城租了一间门面,结果一连几个月竟无人问津,此时他连吃饭都没有了,偶然的一个机会,蒲城县科技局的一个同志得知了许朝辉的事情,就帮忙在本单位为他找了个地方。在热心人的帮助下,研究所渐渐有了起色,也有一些人上门咨询技术。终于有一天,一位客户看中了许朝辉的技术,向他订购一台酿醋设备。许朝辉甭提有多高兴了。他一手设计了第一台设备的图纸,然后联系了蒲城县苏坊镇的一家私人企业进行加工,然而出师不利,由于这家企业根本就不具备加工能力,焊接的不锈钢焊缝存在严重问题,产品不得不报废,一次损失效地近十万元,而这家私人小厂根本就没有偿还能力。许朝辉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他的家底已经用完,而且欠了客户一屁股债,实际上,他破产了。许朝辉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经常与微生物打交道,他说微生物也是生命,只要环境适宜,它会以几何数字增长,生命力极其顽强。长期的钻研学习使他眼睛变得高度近视,长期伏案工作使他身体变曲即,长期辛苦操劳使了筋疲力尽,然而许朝辉没有倒下,他就是生命力顽强的微生物。这次致命的失败没有摧垮他。短暂的迷离后,许朝辉又振奋起来,他求爷爷告奶奶借贷了十万块钱,亲自监工,在西安一家大型军工厂加工成了第一台自动连续制醋机。
这台设备采用进口锈钢制造,配置有液体发酵电子监控器,实现了工业自动化生产、自动上料,自动育种。酒醪在机内经20244小时生化即可流出香醋。其发酵速度之高堪称一绝,所需时间仅为传统工艺的860分之一,产量却提高了23倍,香醋风味柔和丰满,优于一切速效法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乙酵转酸率不低于80%,可连续产出37度醋;生产原料广泛,包括淀粉质原料、糖类物质、酒类物质及其它果类原料。设备及工艺主要优点是产酸速度快,产酸速率高,能在自动控制状态下完成整个发酵过程,便于工业化生产。
设备卖了出去,许朝辉针对生产中发现一些问题,例如,酸气酒精如何回收,在生产稳定性上和功能上如何提高等,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现在机器主要功能有一、自动育种、培菌;二、自动上料、测量,自控多点温度:三、均匀布气和停电时自动保护菌种;四、机内调配风味和自动开发花色品种。目前全自动、连续性、工业化的制醋机己形成系列产品,可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犹如微生物顽强的生命力一样,只要给够一定条件和适宜的环境,它就能够茁壮成长。经过几年的努力,当初仅有一个人的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为拥有销售部、服务部、研究所和一个设备加工厂,员工数十人,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机构。
然而困绕企业发展最大的难题还是资金不足。许朝辉一直为此而头疼。没有办企业之前,为了实验他不得不寻求家里的支持;办了企业之后,到处都要钱。没有法,只好到处筹集体资金,他说自己是靠贷款起家的,当贷款达到16万元时,他的第一台机器问世了。
1998年,在杨凌农博会上,许朝辉研制的DG系列自动制醋机被授予“后稷金像奖”,并在现场被20多家企业、个人订购。
农民创业故事 篇九
红枣、核桃、黄豆、小米、苦菜、土豆粉条……农家土特产,绿色无污染,农家货成了网店新宠!把这些土特产拿到网上去卖的人名叫王小帮,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叫“山里旺农家店”的店铺,“坐山吃山”卖山里货赚钱。
王小帮本名王志强,33岁,1978年生,初中文化,山西吕梁临县木瓜坪乡张家沟村一位普通农民。2008年开办自己的第一家网店,销售自家种植的红枣、小米、核桃等原生态绿色农产品。现任山西王小帮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2013年,他的网店年销售额达600万元。
坐山吃山网上卖粗粮
打开“山里旺农家店”的页面,王小帮骑摩托送货的照片映衬着沟壑重重的黄土地,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王小帮的店铺运营不到1年,已经累积到3颗钻的信誉,买家好评率达100%。
在这交通不便、通讯不捷的山沟沟里,王小帮怎会想到在网上开店的呢?
2000年时,王小帮和妻子远离家乡,到北京打工。2006年春节,王小帮夫妇回到家乡,他竟用自己在北京攒下的4900元钱,买回一台电脑。王小帮回忆说:“在北京看到别人在网上打游戏、购物。我就想,没准在网上卖东西还真是条致富的路子。”
吕梁山虽然是穷乡僻壤,但是农作物都是自家种的,用的是农家肥。王小帮在淘宝网上注册了店铺之后,准备“坐山吃山”。“很多城里人现在提倡吃粗粮,我就卖这些城里少有的东西。”于是,他把家里的花生、小米、红枣、核桃都拍成照片放到网上。
这些颗粒饱满、绿色天然的山货很快就引起了人们注意。没几天,第一笔生意来了。紧接着,第二笔、第三笔……王小帮来劲儿了。他开始背个袋子,走家串户,收购新鲜的小米、红枣等农产品。
交通很不便无奈发平邮
店铺走上正轨后,曾经认为上网就是不务正业的父母终于认可了儿子的创业方向。很快,王小帮一人忙不过来了。于是全家人齐上阵:父亲帮忙打包送货,母亲和妻子在家拣黄豆、核桃,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问题也存在,问题出在送货上。王小帮所在的临县位于吕梁山西侧,属国家级贫困县。由于交通不便,整个县城除邮局,就没有别的快递公司。而邮局发送的EMS特快专递价格又比较高,王小帮只好给顾客发平邮。
“平邮1斤到上海,五六块钱就行,EMS得20多块钱,这个差别就大了。”王小帮说,一般货物都有五六斤,平邮的续重也相对便宜。但通过平邮发货不方便,最不方便的是顾客必须上邮局取货。“网购大家图的就是方便、节约时间。”王小帮无奈地说,有的顾客下订单后,一看是发平邮,立马就取消订货。除不方便外,邮局还很慢,一般要7—15天才能到货。
送货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好在寄出的货品从没出过差错。如果对方没去邮局领货,退了回来,王小帮总会耐心地在网上询问:您还需要我重新给您寄吗……就这样,顾客的抱怨慢慢减少。
他在自己的网店首页写了一首打油诗:“淘宝我最牛,就我发平邮。淘宝我最穷,就我在山村。平邮最最慢,山货我最鲜。”尽管如此,还是有个别买家没有看清物流说明就下了订单,三四天没收到货就提交了退款申请。针对这种情况,王小帮一律先点击同意,把钱退给买家,然后再通过旺旺说明情况,请对方在收到货后再补款。他说:“别人买我的东西是相信我,我更得相信他们。”
王小帮这种真诚负责的态度赢得了不少买家的称赞,回头客也越来越多。
恶搞蹿红添商机卖土货月赚5000
就这样,王小帮在保证货物质量的情况下坚持了下来。
2009年2月,王小帮打开电脑上网浏览,发现自己的照片被人在网上恶搞了。事情起源于2009年春节,王小帮参加了淘宝网举办的“网络创业先锋大奖赛”。参赛的帖子叫“电脑、相机、铁驴子、山货,一根网线串起来,我就是网商。”帖子里上传了他的大量生活照片,没想到这个帖子迅速在各大论坛流传开来。王小帮憨厚纯朴的形象引来了各路PS高手的兴趣,一时间,“大肚哥王小帮”系列搞怪模样蹿红网络。
看到各种搞怪图片,王小帮的妻子刘林梅感叹说,咱普通人也过了把“明星瘾”。恶搞图片流传不久,王小帮惊讶发现,自己店铺的浏览量开始大幅度上升。“店铺原来的浏览量有100左右吧,有恶搞图片以后,每天都有三五百,还促成很多成交量。”这个意外收获让全家人都很兴奋。
王小帮成了淘宝明星,网友们纷纷找到王小帮,有人跟他聊天,也有人要买他东西,王小帮有问必答。很快,一个月就能赚到近5000元。他的“山里旺农家店”也被评为2009年度淘宝网十佳创业先锋奖。
不久后,王小帮还和圆通快递达成协议:起价1公斤10元,续重1公斤6元;先把山货托运到太原市,再以快递寄出。如今,王小帮家里增加了两台电脑,有4人打包货物。
说到未来的目标和期望,王小帮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山西特产的品牌形象。这个目标需要全行业的创业者达成统一共识,不要一味打价格战,而要从保证质量、做好服务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让山西特产真正走出去,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
王小帮表示,开网店让他尝到了网络销售带来的无穷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他找到了更好的、完全可以养家糊口的新型的赚钱方式。王小帮把最先进的互联网和最原始的土特产连接起来,打开了一扇财富之门。
最新农村创业故事5篇经典 篇十
把“土蛋蛋”变为“金蛋蛋”
从他记事起,他就是在土豆的包围中长大的:地里种的是土豆,家里放的是土豆,每天三顿饭吃的也是土豆……然而,正是这村里人都看不上的“土蛋蛋”,在这个“80后”小伙儿的辛勤耕耘下,变成了拉动全村致富的“金蛋蛋”。
他叫王顺邦,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张家沟村的农民。虽然是出生于1982年的“80后”,但他的脸上少了份同龄人的稚气,多了份坚毅与成熟。靠着自己的勇气与智慧,这个初中就辍学四处打工的小伙子,一跃成为了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农民经纪人,并带领着西山乡几百户“穷怕了”的乡亲们,靠着地里刨出的“土蛋蛋”过上了好日子。
王顺邦的父母都是农民,以种马铃薯为生。由于家境贫寒,他17岁就辍学,跟着父亲赶着马车往省城西宁贩运土豆。那时,村民们也如此贩卖土豆——赶着马车,拉着六七百斤的土豆到西宁贩卖。
王顺邦说,由于青海气候冷凉,十分适宜土豆的种植,乡政府一再号召村民扩大土豆种植规模,但却很难得到村民们的响应——当时的土豆每斤只能卖8分钱,还经常卖不出去。
看着乡亲们为了能使土豆卖上每斤一毛八的好价钱而在淀粉厂排长队等待收购的场景,王顺邦心想,能否专门收购乡亲们的土豆搞销售呢?这样一来,不仅给乡亲们带来极大的方便,也为自己致富找到了门路。
王顺邦说干就干。2002年,他买来了手扶拖拉机,由家里人负责收购乡亲们的土豆,自己则拉着土豆到西宁贩卖,回来时再拉上一车化肥回乡卖给乡亲们。当年他便收入了近3万元,不仅还清了家里所有的债务,也将贩运土豆的交通工具“鸟枪换炮”,从最初的马车、手扶拖拉机“升级”到了农用车与卡车。
王顺邦因此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农民经纪人。他还积极发动周围的村民们学习种植技术,把自己的好经验、好技术无偿地传授给周围的村民,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种植土豆的人越来越多了,土豆的销售也越来越好了。
“村民们的温饱问题不愁了,但是如何使他们发家致富、增加收入,是我那时一直思考的问题。”王顺邦说。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电视上一条关于“2006年全国秋季农副产品博览会在郑州举行,请客户踊跃参加”的广告,触动了王顺邦的灵感:“全国性的会议一定有不少大客户,要是把我们家乡的土豆推销到全国,未必不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王顺邦精心挑选了11个土豆,放大冲洗了一张国家领导人视察青海土特产的照片,就带着乡亲们的期盼上路了。虽然没有其他展位吸引眼球的布置与装帧精美的广告宣传册,王顺邦的土豆凭着品相好、淀粉含量高、无虫害、口感好、纯绿色、无污染的优势,一举夺得博览会金奖,专家和评委一致认定,青海省互助县西山乡土豆很有发展前景。
带着获奖的喜悦回家后,王顺邦创建了青海省首家由农民组织的马铃薯种植营销会——西山乡张家沟马铃薯种植营销协会,还在铁家村搞起了“千亩无公害马铃薯基地”,为的是把家乡的土豆推销到全国,给家乡的土豆申请专利,打出青海的土豆品牌。
现在,西山乡总耕地6万亩,55%以上的耕地都种植土豆,全乡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767元,不少乡亲们靠着原来看不上眼的“土蛋蛋”,盖上了二层小楼。
目前,王顺邦打算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在西山乡创建一个马铃薯交易市场。“市场将建在进出西山乡的必经之路,让乡亲们以及乡里优秀的经纪人都集中在这儿销售土豆,并做好土豆价格、质量的规范工作,让乡亲们都能富裕起来。”王顺邦说,“这些年的经商经历,使我深知信息的重要性。在这个马铃薯交易市场中,我还想建一个信息中心,如果市场有风险,一个短信就可以发到土豆经纪人的手机上。”
王顺邦还有一个长远打算,那就是发掘西山乡土豆的深加工市场。“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西山乡生产出优质的粉条和薯片,让西山乡的土豆走向全国。”王顺邦说。
农村妇女创业故事 篇十一
10月29日上午,走进某某某某的某某家,“哒哒哒……”的机器声响个不停,三名40岁左右的妇女正在院内的一间小房间里转动着机器,忙着织手套,还有一名妇女在另外一间房里来回走动着照看几台自动织手套的机器。看着一只只手套规规矩矩地自动滑落到机器下方的塑料筐内,某某的内心有种说不出的喜悦。
20年前,某某经
人介绍来仪征打工,并在仪征成家。说起20年前刚来这边时的生活,某某的心里那叫酸啊。吃不好,住不好,经济条件还不如四川老家。上世纪80年代末高中毕业的某某,空有一腔干事创业的热情无处施展。
好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里人的思想转变了,她去了丈夫亲戚家的一个手套厂打工。头脑灵活、勤奋刻苦的某某,不仅学到了手套纺织技术,还掌握了机器维修的技术。2006年她在自己家开办了某某某某保用品厂。销路自己跑,生产工艺自己钻研,丈夫某某责送货、修理机械,虽然苦点累点,但看着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某某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某某说:“从前,家里只有三间破旧不堪的五架梁瓦房,就这样,当时在周边也还算不错的了,喝的是从河里挑来的水,煮饭烧菜全是烧大锅,村里的路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冬天里一场大雪过后更是找不着路……”谈及现在的生活,她给出了形象的比喻——芝麻开花节节高。“前几年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通上了,水泥、石子路一直铺到家门口,如今又用上了清洁环保的沼气,儿子在外地上大学,2005年新建的二层楼房两个人住,宽敞舒适。院子里的几间平房是生产车间,虽然规模不大,收入不多,但小康绝对是达到了。”对于如今的生活,某某心满意足。
对于小康的概念,某某有她自己淳朴的标准——老有所养,小有所育,中有所为,医有所保。去年的阑尾炎手术,虽然仅仅交了25元钱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某某却享受了近千元的实惠,这加深了她对社会保障制度益处的认识。她说,虽然自己开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家庭小作坊,但为了工人们将来的生活有保障,她将尽快为她们缴纳保险,而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村里建一个公益性的老年活动中心,为村里的老百姓造福。
农村创业故事5篇精选 篇十二
用藕丝编织财富
阿马颜是缅甸曼德勒市巴东族的一个普通青年,巴东族是一个比较封闭和落后的地区,那里除了大片的藕湖之外,几乎就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年到头,他们吃得最多的就是藕。
阿马颜看着辛勤劳作却所获不多的父母和族人们,发誓要用智慧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片除了莲藕还是莲藕的湿地里,阿马颜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莲藕。他试尽了各种方法,先后开发出了一些诸如“即食藕条”、“水冲藕粉”的商品,但在这个到处都是藕的国家,任凭他把藕食品加工得如何美昧,总是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阿马颜只能无奈地放弃了。
有一天,阿马颜独自坐在已经停产的作坊里发呆,看着工作台上的两节莲藕,那种“藕断丝连”的情形不禁让他触景生情,他心想藕断了,丝还连着,难道自己的梦想就这样结束了?阿马颜在心里告诉自己说决不能放弃!
阿马颜看着在那两节藕之间飘晃的藕丝,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蜘蛛丝可以织网,藕丝能不能用来编织什么呢?如果这个想法真能成功。前景一定非常广阔,全世界还没有一样用藕丝编织的商品呢!
阿马颜很快开始尝试,他先是直接从湖里挖藕抽丝,但是经过几次试验后他发现直接用藕丝太脆,而且水分多黏性强,即便是能够用来编织东西,那种浪费也太大,成本也是太高。“你失败的次数已经够多了,别成天想着那些根本不能成功的事情了,好好找个工作上班吧!”他的父母劝他说。
“没有一件事情能够预知结果,能不能成功,只要试了才知道!”阿马颜回答父母。
阿马颜尝试藕丝失败,正无计可施之际,他突然想起来,藕秆不是也有丝吗?用藕秆的丝会怎么样呢?阿马颜连忙跑到藕湖边,割下了几株藕秆,然后四五只藕秆一起掰断,拉出的丝又结实又干燥,他一边抽丝一边搓成线,然后试着扯了扯,竟然非常结实。这一发现让阿马颜看到了希望,这种藕秆丝完全可以织成面料!
随后,阿马颜很快找来了父母和邻居帮忙,按照他的要求去割藕秆抽丝。一个星期后,他把这些丝送到一个会织布的老族人那里,让他帮忙做织布试验,老族人上机后手脚并用。梭子来回穿梭,藕丝果然织成了质地牢固、色泽光鲜的面料。
初步的成功让阿马颜欣喜不已,他用所有的存款买来织布机,办起了一个小小的织布作坊,当他把生产出来的藕丝面料送上市场后,这种前所未有的商品很快受到了一些服装企业的青睐,订单纷纷向他飞来。
这些订单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阿马颜进一步研发技术、扩大规模,生产出来的面料也更是精益求精,而更加精益求精的面料又更加受到了市场的欢迎——阿马颜的藕丝面料进入了一个完美的良性循环中!一年后,就连包括法国这个浪漫之都在内的许多海外服装企业和设计师都纷纷前订货,上门来寻求代理的各地商人更是络绎不绝。
一时间,阿马颜的藕丝面料在国际时装市场上掀起了一阵阵时尚热潮。与此同时。财富也源源不断地流进了阿马颜的腰包。10年后的今天,阿马颜的织布公司已经是缅甸巴东族最大的公司,而他的藕丝面料,更是被法国《时尚周刊》评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时尚元素之一”!
阿马颜用藕丝成功地编织出了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这是胆识,更是智慧!是的,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能够预知结果,即便是用藕丝织布这种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只要敢想敢做不放弃,同样会取得成功。
农村女孩创业致富故事 篇十三
创业者,并非需要很高的学历,在农村的她,依然能够成功创业。是金子,终究是会发光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女孩创业致富故事,欢迎阅读。
申雨鑫,湖南邵东人,小学文化,14岁出外打工,做过保姆,干过工地活,开过理发店,打工路上屡次不顺。05年她以6000元起家,创办了申鑫振动棒加工厂,创业历尽磨难,但她并没有气馁,咬牙坚持。
不到三年的时间,销售业绩由当初的80万元提高到了现在的600多万元。她的传奇创业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上百个代理商主动找上她要做她的产品代理,2008年第五届全球网商大会上她获得了内贸30强。她的成功无疑是她努力的结果,她常说:“我以前的经历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财富。”下面一起关注申雨鑫的讲述。
苦命的童年从小我就出身在一个很苦的家庭,父亲是个残疾人,他只有三根手指头,大姐大我八岁,二姐大我两岁,弟弟比我小六岁,从小我家就受到村里人的欺负。那时家里穷,每天经常为了吃饭的问题而发愁。想想那些日子当时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听到父亲和母亲正在商量说要把我送给远房的舅舅收养。第二天我哭着喊着被舅舅抱走了,就在我抱走的那一瞬间,父亲老泪纵横,不敢看我,转头就进了房。
可三个月后,父亲来接我了,看到我抱着我痛哭涕零的诉说自己:自从你走后,我天天做梦都梦到你,我怎么就那么狠心,把你送给别人啊,这到底是我造的那门子孽啊,我被接回家了,那一年我5岁。
从我懂事起,我经常看到父亲眼里流露出太多的无奈,那时,真想替他分担所有的一切。我大姐读书很用功,也很懂事,每次从学校回来,她都要抢着活干,我5岁就跟着父亲一起上山下田,到我11岁时,我就收割打稻谷了,家里4亩地,一到秋收季节,都是我一个人踩打谷机,我爸在旁边帮我递禾,然后两人一起把谷子搬回家。
大姐也很争气,高中两年就考上了师范大学。大姐考上大学后,父亲觉得好日子要到了,我为了供大姐上大学,更是把大人们要做的活也揽了下来,父亲看到我做事情来还真的象大人那么一回事,虽然心疼,但还是很开心,常说我这个女儿聪明是聪明,就是不喜欢读书,其实我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看到家里那么苦,只想早点帮父亲分担一点,父亲的双手不方便,我也就成了父亲左手右手的依靠了,他不能做的活我都会尽力去替他完成。
也许上天有意弄人,就在家里的日子渐有起色的时候,父亲却病了,是精神上的问题,很多人说是父亲想事情想得太多了,压力太大,他有苦没处诉,有气没处发,憋在心里憋坏了。有一天,我上山砍柴去了,等我回来后,发现父亲不见了。两天后在下游的一只大船底下发现了父亲的尸体,当时那场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父亲一身肿胀,全身发紫,大家把他捞上河来,抬回家中。
此时家里穷的连买口棺材的钱都没有,有人说火化吧,可我说父亲这一辈子已是够惨的了,我不想让他走后还尸骨无存,于是亲戚们凑了1000块钱,把父亲安葬在了家屋背后的小山上,那年我13岁,父亲55岁。
14岁开始外出打工
在我14岁那年,亲戚带我出去外面打工,在工地挑过灰浆,那种活太苦了,肩膀经常肿起来,一个月下来才几十块钱,这样的工作不适合女孩子。15岁去桂林打工,开始给人家做小保姆。那个主人家里开了一家发廊,所以有空的时候就会学着洗头发,慢慢老板看我做得很好就让我做洗头工,我不怎么喜欢剪头发这行,但我清楚知道,这个社会没有手艺想生存很困难,我逼着自己学,看师傅怎样操作,我有时候跑到老乡工地上给他们剪头发。几个月下来,我成了店里的得力助手。
16岁就在一个店里当师傅,我经常看高档师傅剪头发的技巧,很快在那一条街,我的手艺算是上等的了。这样打工2年,在我18岁时,我和大姐借3000块在桂林开了一间小发廊,想开始的时候,18岁的我看起来太小,有些人很怀疑我的手艺,但剪完他们说比一般的好很多。后来我开始带徒弟,剪头发3块5块的,一天忙到晚,生意越来越好,一个月纯挣2000左右,那个时期能挣这么多钱,已经超过普通工人十倍工资。
农村女孩创业致富故事
21990年夏,17岁的江菲初中毕业了。因为姐姐江菊和妹妹江萍分别还在上高中和小学,家里经济本来就很拮据。江菲不忍父母的辛劳,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回家帮父母种田。
1994年底,江菲到本地一家“家庭工厂”打工。这家老板是个小伙子,其父母一眼就相中聪明能干的江菲。一天下午,剩余的工人都走光了,江菲一个人正在屋里抓紧抢做没有做完的活时,那家的小伙子走进来,将全没有提防的江菲一把抱在怀里。江菲顿时吓得大喊大叫,边喊边拼命地挣脱开来。不料小伙子不仅不让她走,还盛气凌人地站在江菲面前,厚颜无耻地说:“我看上了你是你的福份,多少女孩求我我还不愿意呢!”江菲一把拉开房门,生气地对他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光你愿意我不愿意怎么行呢?”没想到的是小伙子的父母却冲过来,恼怒地指责她:“一个农家丫头!还有什么愿意不愿意的?不是长得漂亮一点,你就是白送给我们,我们还不要呢!”
第二天,她怀揣着这两年父母为她积攒的两百多块钱,泪眼汪汪地辞别父母外出打工。从家里到乡汽车小站十几多里山路,母亲帮她背着一个破布包,一路哭泣。江菲的心都快碎了:都说农家女孩子命苦,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在古城安庆,江菲擒着破布包,一个人在涛涛长江边徘徊。昨天想了一晚上也没想好干什么。但是满街的水果、布匹、毛线、小商品、蔬菜、禽畜、饮食生意却吸引了她的目光:我为什么不能也学他们一样自己做生意呢。但是面对这些生意,她又一窍不通。看着天色渐渐暗淡,肚子也实在饿得撑不住了,江菲才买了两个冷馒头,一边啃一边找便宜的旅店。这样忍饥挨饿了好几天,江菲刚刚开始来的一点激情差不多已经被无情的现实磨光了。一天傍晚,已经形如乞丐的她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一位骑自行车的人擦着她的身子过去时,江菲看见了自行车后面的一袋大米。顿时眼睛一亮,心里有了主意:我何不就在这里卖大米?大米人人都要,市场永不饱和,在家里我是插田能手,又经常打米烧饭,水稻大米的特性我了如指掌,它的好坏我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卖大米我肯定能赚钱!
为了节约最有限的资金,当天晚上她就在江边候船室里蜷缩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她就急着打听粮油批发市场,好不容易找到了,面对着一家家粮油商行堆积如山的大米,江菲心里又犯愁了:该怎么卖这一袋袋大米呢?总不能背着它一家一家去推销吧!
江菲又觉得卖大米不适合自己,不如推个车子卖水果。可资金、摊位这些又到哪里找?发愁的她只好漫无目的地在路上游荡。 也不知走了多久,到了一个小巷时,只见一家女主人对着正在忙碌的丈夫叫:“家里米快完了,还不去买!”男人极不情愿意地说:“又要跑四五里的路,真烦人!”说着就出来推车。正在游荡的江菲心里一激灵,她马上跑上去,慌乱地说:“你们能等一下吗?我有个亲戚刚开了个粮油店,我帮他送一袋米来!不用你们跑路的!”男人和女人同时睁大了眼睛,上上下下打量着她反问:“我凭什么相信你呀?”这时的江菲反而不慌了,将破布包重重地甩到肩上,平生第一次撒起谎来: “我是刚从乡下来帮他看店的。你等几十分钟,我保证送到。你们看好了才付钱给我。”望着她一脸的真诚,,他们同意了。那一刻江菲欣喜若狂,转过身以后她的心还在砰砰乱跳。
江菲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一口气跑到了批发市场,一头钻进一家粮行就和老板“谈判”。她终于和一个同是桐城的中年女老板达成了协议:没有底薪,女老板供她住宿,江菲用现金以批发价进货,每天推三轮车出去卖。当下她就掏出一百多块钱,连买带赊装了几袋大米就推着粮行里的那辆破旧的三轮车急急忙忙地出了门。
夹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摆弄着那怎么也不听话的三轮车,江菲汗如雨下。那家主人见江菲真的来了,二话没说就买了两袋大米,女主人高兴地端来一杯茶水让她歇歇,江菲灵机一动央求她说:“大姐,我这是第一次帮亲戚做生意,您能帮帮我的忙,问问附近人家还有缺米的吗?”女主人当即点头并领着江菲一家一家地叩开邻居的房门。
推着空车回到粮行,女老板喜出望外,不但卖出了不少大米,还不花分文顾了一个能干的业务员。当天女老板就为她安排了住处。
那天江菲赚了12元钱。晚上,她把那12元钱反反复复地从贴身的内衣口袋里拿出来放到床上,又捧到手上。这是江菲长这么大自己挣来的第一笔钱。她想,我终于挣到钱了,我终于能挣钱了!她把这12元钱数了又数,点了又点。一边数,眼泪就流了出来,她就用双手去擦,可是眼泪却越擦越多,一个劲地往外淌,那几张钞票都被她的眼泪浸湿了。江菲捧着那几张钞票就想起了妈妈,他就对妈妈说:“妈妈啊!您可知女儿在他乡也能挣到钱,养活我自己了!我还要挣钱来孝敬您,让您过上好日子,您老在家就放一百个心吧!
从此,江菲就在这里安顿下来,每天天一亮她就踩着车子送米送油,一个一个小区地送货上门,又通过老客户向周边辐射。第一个月,她就攒起了一千块钱。经过一年多的打拼,她除了不停地汇款回家,身边还积攒了五千多元钱。就是这五千元钱,成就了她以后一次又一次不断做大生意的梦想。
一天,江菲在给一个客户送大米时摔倒,双膝脚跪地,身子扑倒楼梯间,两袋几十公斤的大米压在身上,顿时脸上,手上,脚上多处受伤,血流不止。
那天晚上,江菲回到住处时就想:我这样不停地送下去,有什么出路啊。现在我还年青,有的是力气,要是我身体不好呢?不行,我得创业,自己当老板!
1997年开春,江菲终于在石化住宅区谈妥了一个门面房,准备独立做粮油生意。搬出那家粮行的时候,女老板拉着江菲的手泪眼婆娑。开张那天,乡下的父母和姐妹们也来祝贺,还噼噼叭叭地放了几挂鞭炮。江菲为批发店取了个极具意味的名字——“信用商行”。
一天一个文质彬彬的瘦青年架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来到她的店里,闲谈中江菲知道他叫杨锋,就住石化小区,父母都是石化工人,他本人正在考研,而他的老家竟也在桐城。同是老乡,两个人不由得侃侃而谈。
以后的日子里,小伙子来得勤了,常常为她出谋划策,指点迷津。杨峰看上了她的勇气和魄力。江菲相中了小伙子的才气。一段时间下来,两人都觉得离不开对方。这期间,杨峰为她介绍来了不少新客户,江菲的生意也一步一个台阶地发展。
一段时间下来,江菲很快就摸索出一条自己发展的“商路”。他们已经开始从一级供货商那里进货了,有的还直接从厂家进货,与
二、三级批发站的进货价相比,利润大了许多。在集累了不少资金的时候,江菲在石化小区一个黄金地段找到一个店面。这里居民密集,少有商店,很适应开一家大型超市。江菲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杨锋,杨锋颇感兴趣,他们当即就赶过去,分析可行性方案,最后二人一致拍板敲定。
不走寻常路辞官下海卖“红薯”第一桶金:来自无人问津的毛糠油
注册、登记、审批、办暂住手续、租仓库,有时候还免不了请请客,奉承一些人物;然后就是装饰门面、调拨货物,招聘营业小姐等等。几天下来两人累得腿脚发软。这时,他们出现了早先预计的资金空洞,新商场货物的填充迫在眉睫!
到哪里去弄那么一大笔钱来进货呢?二人又顾不得满身疲惫皱着眉头想点子。杨锋刚刚考研结束,家里还欠了一大笔债务,江菲乡下姐姐刚成家不久,招了一位姑爷进门,父母捉襟见肘。生意场上,行动是最好的广告,“信用超市”要开业的信息风一样刮进了供货商的耳柪铩5诙天,一个小伙子推开还在装修的玻璃大门手拿名片,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他是一家供货商的推销员,专门来联系业务。顺着这条线索,江菲与这家供货商达成了一部分商品代销一部分商品延期付款的协议。这样他们又一鼓作气地联系了其他供货商,源源不断的商品摆放到了豪华气派的崭新柜台上。这样,崭新的“信用超市”终于开业了。
那段日子里,江菲和杨锋可谓吃尽了苦头。早上天没亮二人就爬起来,匆匆地上街买两根油条,一边吃一边赶路。中午热得像火球,二人却顾不得歇息片刻,风风火火地在外面奔忙。有一天下午江菲在一条小路上不幸中暑昏了过去,杨锋背起她就要往医院里跑,摇摇晃晃地把江菲震醒了,她赶紧挣脱着下来,强打精神重新上路。晚上他们就在超市的一角,撑起两张“床”,后来货物多了,二人不得不转移到昏暗的仓库里安“家”。
信用超市开业的头几天日营业额都在几万元以上,江菲和杨锋高兴极了,一鼓作气又配套了一系列的现代化装置,实行计算机管理。好的商品和信誉带来了众多顾客的青睐,当年他们就赢利十几万元。
而大姐江菊和小妹江萍也先后在江菲的扶持下开办起了自己的粮油店。父亲、母亲也由老家乡下来到安庆。
1999年春天,他们在刚刚规划的开发区附近觅得一块风水宝地,抓住机会买得了一快地皮,投资一百多万元,新建了一座星级酒店。以后他们陆续将业务拓展到其他行业和周边城市。
到了2002年底,他们名下已经拥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酒店超市和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