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最新15篇)4-3-69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典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不器文库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15篇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仅供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篇一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资料。有各种各样的泥塑,有精致的剪纸,还有一些赛龙舟的资料……其中我最喜欢泥塑,因为我从小就对泥塑特别感兴趣。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我国泥塑艺术可追溯到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地下孝古就有很多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六千至七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七千年前。

有一次,我到爸爸单位去玩。爸爸带我去了他的办公室,我在里面玩了一会儿,觉得有点无聊。就在这时,我看见了一团泥,我就快速跑到了爸爸的座位上,就像一只饥饿的小兔子看见了一根又香又甜的萝卜一样。我满心欢喜地拿起泥团开始玩弄。我一边精心捏制泥团,一边想:我要做哪人小动物呢?想来想去,我觉得今年是鼠年,我就做一个小老鼠吧!说着,我就开始动工了。

我用我那双灵巧的小手,又是拧,又是捏,不一会功夫就捏好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瞧,它的眼睛还在登我呢,多可爱的小老鼠啊。最后,我把这只小老鼠送给了我亲爱的爸爸。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瑞午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逃灿烂的古老文化,作为我庙会。走进隋(www.huabuqi.com)唐遗址的民俗街,我立刻被这里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所吸引。我穿梭在人流中间,眼睛都不够看了。我们停留在一个摊位前,十二生肖的造型呈现在我的面前,一个个晶莹剔透、惟妙惟肖。妈妈告诉我说这就是传统文化艺术——吹糖人。吹糖人啊,我可没见过。我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缠着妈妈要买一个我的生肖——龙。妈妈看我喜欢就买了一个,接过钱的老爷爷就开始给我做。

只见他从面前的小锅里拿出来一块用各种糖熬成的糖稀,两只手揉呀揉,揉成了一个里面是空的小球。然后从一头拉开成一条“小尾巴”,去掉一部分后就把“小尾巴”放在嘴里吹,小球在老爷爷的手里开始变大。老爷爷的手和嘴配合着,嘴吹着,两只手灵巧的捏来捏去,不一会,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就出来了。这手艺也忒好了吧!在老爷爷两只手的扭来扭去中,不一会龙身子也出来了,接着,他又拿了一根棍子,趁着糖稀还没干,把糖稀龙粘到了棍子上。我把它举到太阳下,好晶莹剔透的龙啊!我在心里不由赞叹这位爷爷的手艺可真厉害!其实,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吹糖人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已经不多见了,希望以后能够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让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手艺保存下去,流传下去。

传统文化故事 篇二

从小到达每年都有过元宵节,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元宵节吗?元宵节的起源和来历是什么吗?过元宵又都有着哪些习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篇三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曾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篇四

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三:木兰替父从军 篇五

汉朝时,北方匈奴人侵扰我国,战事吃紧,汉文帝下令征兵。花木兰的父亲年老又有病在身,可是朝庭一次又一次催逼,家中没有男孩子,花木兰勇敢地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参了军。

花木兰从军12年,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她是一名女子。在战场上,她英勇善战,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和嘉奖。面对名利,花木兰从容淡泊,只要求皇帝批准她解甲回乡,侍奉年迈的父母。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篇六

曹操碣石山观海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方,伺机一统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率七万兵马迎敌。两军在官渡交战,曹操亲自率五千精兵烧掉袁军的粮草,并趁乱一举打败了袁军。接着,他又平定了辽西、辽东等地。得胜后,他踌躇满志地班师回朝。路过河北碣石山时,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辽阔苍茫的大海,不禁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观沧海》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象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千古佳作。

刘完素虚怀若谷

刘完素是宋朝很有名的医学家。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许多药,病情也不见好转。一天,他的朋友张元素来探望他。张元素也是个大夫,他提出给刘完素看病。刘完素心里有些不愿意:自己的病如果被他治好了,那不是很没面子但他转念一想:我平时最提倡同行间互相学习,怎么轮到自己就糊涂了呢于是,他很高兴地请张元素帮他治病。两人一起分析病情,研究药方,终于找到了病根。不久,刘完素恢复了健康。此后,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医学上的疑难问题,医术都大有长进。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篇七

萨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诗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庙里避雨。这时,寺庙的`晚钟响了,声音宏亮而悠扬。萨都刺灵感突发,写出了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这两句诗意境空阔,很快在当地传扬开来,大家纷纷称赞。不料一位老者听了,说:也不怎么样嘛。

萨都刺听说后,马上找到那位老者请教。老者说:这两句诗里,上句有个闻字,下句有个听字,都是一个意思,不如把闻改成看字。萨都刺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拜老者为师,此后经常找他谈论诗句。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篇八

邹鲁文化

邹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儒学发源地,以鲁产孔子、邹产孟子而著称。邹鲁文化是东夷文化和邾娄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融汇了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博大而精深。

古人之所以常说“邹鲁之士”或“邹鲁文化”,从来没有说“鲁“鲁邹”的,究其原因:邾为东夷古国,文化悠远深厚,鲁为东迁新国。“邹鲁”作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名词而有口皆碑,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鲁为娄转”是一个重要因素。另据传说,鲁为少昊金天氏之墟,而邹为大昊伏羲氏之域,至今在凫山仍有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女娲、伏羲庙(俗称“爷娘庙”)遗址。从立国时间上看,鲁为周初从西方迁徙来监视东夷诸国的新国,而邹则是原有的东夷土著古国。从古文化遗存来看,野店遗址出土的带有彩绘图案的红陶鼎,磨制纤细带有穿线微孔的骨针,精美的玉铲、玉环,陶器底部留下的布纹……充分说明距今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到了春秋后期,孔子诞生于邹,定居于鲁,周游列国,收徒讲学,删《诗》、定《书》、著《春秋》,创立了儒家学说,使鲁成为文教兴盛的中心。孔子殁后,儒学渐趋衰微,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天下学士不归杨则归墨。在此儒学濒于灭绝之际,邹人孟子挺身而出,继道统,辟杨墨,著《七篇》,继承、坚持、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使仲尼之教独尊于千古。因此,邹遂成了儒学复兴之地,与鲁同为儒学的发源地。到两汉魏晋,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如韦贤、韦玄成、匡衡、王粲、仲长统、王叔和、唐彬、刘宝等都出生于邹地,并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由此可知,“邹鲁”成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且“邹”与“鲁”齐驱并驾,密不可分。

邹鲁,在自然地理上,指今山东省南部偏西地区。主要有邾(包括小邾。邾,战国时改为“邹”)、鲁、滕几个诸侯国。其中邾鲁毗邻,两国“击拆之声相闻”。以上除“滕”外,其余地点均在济宁境内,由此可见济宁乃邹鲁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篇九

他最初在一家贸易企业打工,成为外贸红木出口领域专家,最终也开办了公司,又是一个成功创业的故事,在成功者身上我们总能学到许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为创业者的经历。

戚赟20xx年从南京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做业务员。这家国企有规定:新员工不得捧“老饭碗”,即不得做公司已有的业务,,要自己开辟新的业务渠道,公司为你提供活动平台。

一般新员工多会选择做服装进出口贸易,因为服装比较容易看见成效。但小戚决心做出自己的特色。他在众多进出口生意中渐渐发现家具进出口生意较好,尤其红木家具市场大而做的人少,只要找到上下游的资源,竞争相对也小些。看准这个目标,他在企业又待了些时日,为日后自己创业精心做着准备。

20xx年他提出了辞职,做起外贸生意,他从非洲、东南亚进口木材,委托国内厂商设计加工,制造好的成品销往国外。几年下来他对原料进口、加工厂商的选择到产品出口,都有了详实的了解。20xx年遇到国际金融风暴,小戚把木材加工转向国内,意外发现国内家具市场也很强劲,他此时投资30万元注册南京天朗写意家具有限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总结成功的经验,是因为红木家具的市场项目起点高,资金投入高,高门槛自然限制了一些低起点的投资人,也自然避免了低水平的竞争。

戚赟认为,把红木家具当做纯商品,出息不会大;把红木家具当做文化产品来做,发展空间将很广阔。戚赟注重追求做有品位的家具,他常常跑博物馆、设计展会,从收藏的`文物中寻找文化传承的脉络,做到外形仿古而又有时代新意。他在自家对面租下一间房,当做读书屋,里面除了一些红木家具,还有他收集到的旧书、资料等。他由此决定涉足红木家具的加工制造。一家红木家具厂厂长是木工出身,懂工艺但文化内涵不够。戚赟收购了该厂,让厂长变身为生产主管,专门负责精工制作、现场管理,他自己则担当了市场推广和形象设计,制作高端家具。去年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千万元。今年,戚赟正式成立南京紫庐文化传播公司,将文化产品从红木家具拓展到中国传统的刺绣、青花瓷、云锦等文化产品。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篇十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篇十一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篇十二

【传统故事】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他出身贫寒,所以他读书不多,懂得的知识很少。有一次,吴王孙权劝他多读些书,说读书对治军有很大的益处。吕蒙就决定下一番苦功夫,不辜负吴王的期望。从那以后,吕蒙不管军务如何繁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时间读书,渐渐地,学问大有长进。

一天,东吴大都督鲁肃跟吕蒙谈起了军事。吕蒙提出的见解非常深刻而精辟。鲁肃听后,觉得他跟自己以往印象中重武轻文的吕蒙大不相同,就大为赞赏。吕蒙开玩笑地说:“咱们三日不见,你当然要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人,即另眼相看了)了呀!”

【人生感悟】吕蒙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但他具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最终达到智勇兼全。对青少年来说,为了今后堂堂正正地做人,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必须从现在开始,抓紧宝贵的学习时间和机会,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竞争意识,树立忧患意识。

传统文化故事 篇十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她是中华民族生息不竭的动力,是中华民族奋进的源泉。

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尊“师”。《程门立雪》让我深有感触。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喜欢学习,到处寻师访友,曾在程颐门下学习。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却赶上老师屋中打盹儿。于是静立门口,等待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杨时却还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我也要向杨时学习,诚心诚意向老师求教,谦虚谨慎,做尊师重道的好学生。

传统文化故事 篇十四

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篇十五

魏照拜师

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现在有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而您正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朝夕学习。郭泰听了很受感动,就留下了魏照,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后来,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