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12篇马克思读后感的相关文档,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克思读后感 篇一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这句话是我在马克思传中看到的,当时令我触动,感受深刻。他的思想魄力更让人震撼。他不仅拥有才华和智慧,而且拥有别人没有的信念和执着,在他的生命里充满的是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人生。
想想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谓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绝大多数人都在思考着自己,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贝多芬用音乐奏出人生的不屈不饶,但他一生的孤独与痛苦谁又能明白?
马克思是孤独的,但是马克思是伟大的。在马克思的最后几年书中这样写道,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的,精神上失去了妻子、生理上是病痛的加深。
精神的麻痹和生活的无奈折磨着他,但他依然坚持搞创作,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做平常人不能做的事。正是靠着他的执着、坚定信念才造就了他的伟大,哲学家的伟大。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从人类历史总体看是正确的。他的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那些范畴是相当有启发性,开辟了认识世界的一条道路。
个人觉得《马克思传》是对马克思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学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精神,对友谊的珍爱,无不感到着《马克思传》的每一位读者。
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身上学到智慧和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这一切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世界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他的伟大将载入人类史册,永垂不朽。
马克思读后感 篇二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人,但鲜少有人知道他伟大在哪里。读了《马克思与世界》后,让我对他和他的著作有些感触。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个人的空间中走向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定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不如改变世界。
说到人生观,价值观。很多人觉得是个宏观的话题,其实说通俗点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活,我们的生命的意义的价值在哪里的思考。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理解我们自己。一个人要满足三方面的需要——比较充裕的物质生活,满足生理需要;比较充足的精神生活,满足心理需要;比较和谐的社会生活,满足伦理需要。这三个缺一不可,而且人们在特定的处境之下可能需要的最渴望的是其中某一方面。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作为生活的'存在,是非常复杂的个体,不是单一的生理,心理和伦理,而是统一的东西。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现实的诱惑和考验,我们要懂得追问我们为什么要活,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的价值如何实现?不断思考,不断反思,才能度过有价值意义的人生。
从价值观本身来说,马克思认为主要矛盾是社会的价值理想,社会的价值规范和社会的价值导向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通俗的说就是社会到底要什么、我到底要什么的矛盾。每个人的价值观看似是随意的,但是深层次隐藏着对社会的性质,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形式。在这对矛盾中,其主要方面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因此我们要以社会环境为前提,树立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读《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就是希望有马克思理论的彻底性,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更好地理解当下,更好地服务未来人民群众。
马克思读后感 篇三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被评为二十世纪影响世界最深的人。——马克思安详地在家中逝世。他的好友恩格斯在他墓前做出了感人的讲话。
马克思一生是一个奇迹,他说涉及的范畴很广阔,不但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数学家,革命家等等。最重要的是他说创立的第一国际,使得世界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不用再接收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这是人类史的一个突破,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马克思一生为了人类而奋斗,因为他所提出的思想——无产阶级意识与当时巍巍颤颤的资产阶级所抵触,所以他受人排斥,几乎所有国家都对他充满敌意,加入无产阶级真的诞生了,那就意味着资产阶级失去压迫的对象,这对他们来说,比杀了他们还惨。所以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将自己的前途拿来开玩笑。他的受排斥是情有可缘。但是,马克思并没因此而放弃了人类的探索,他的'使命是将人类引向文明社会。马克思是伟大的,他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人类幸福的探索,自身却得到了排挤和敌人。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合作者兼好友,对马克思的离去充满了无限的悲哀和惋惜,他对马克思的一生充满了肯定和赞扬,就好像他所说的“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时一代伟人的赞词,但是很多人都很奇怪,为什么在马克思生前,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激进派,都排斥于他,而在他死后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因为他所代表的就是无产阶级的利益。他的爱是大爱,是无私的爱,他将无产阶级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就要求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一部分人就是平日靠剥削人民血汗钱的资本家了,而这些资本家拥有强大的势力。但是正所谓人心所向,正义,主流始终要取代落后,无人道的东西。过去人们没有起来反抗是因为他们没有详细的知道指导方针和领导人。自从马克思等的出现,使得无产阶级看到了新的希望,在为自己争得利益后,他们才知道原来是马克思这一代伟人使得他们如此。在马克思去后,他们不止是惋惜,更多的是感激。这一代伟人确实“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读后感 篇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马克思身上,我看到了这两句话的真谛。
大丈夫应有所作为,马克思为我们做出了典范。无论他发现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剩余价值的发现,还是对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都表现了他是有所作为。
看了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是的,他很久以前就离我们远去,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他那永远都不会醒的觉。他离我们远去的伤痛仿佛至今尤在,但是,与我们同在的更是他不朽的精神,以及他对我们无产阶级事业的贡献与指导。人生在世,就应以马克思为自身的榜样。一个全心全意为世界无产阶级奉献的人,一个即使自己生活穷困,女儿去世连棺木都买不起的人,却一直记挂着各国的工人运动,却一直投身与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当中。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正是他发现这一规律,为工人阶级指明了革命的道路。但是,马克思却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没有想过自己的'路途艰难。他因为自身的科学研究,因为自身的敢作敢为,招来了多少磨难。让他成为当时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要驱逐他。让他长期流亡海外。而他却从来没有把这些看作是困难,而是孜孜不倦的研究学问。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这是多么完美的人格,这是多么精彩的人生。即使没有物质的富裕,但是他的精神世界是比每一个人都充实的。
他没有一个私敌,他的所有敌人,就是无产阶级的敌人。他没有一刻是想着自己的利益的,他心里装着的只有工人阶级的苦难,工人阶级的未来。我们今天在北师大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所谓前途?我觉得,我们最需要学习的是马克思那种敢为人师,为人清晰目标,指明道路的人。做一个具有马克思如此奉献精神的灵魂工程师,为祖国的富强作出自己的努力。
他安静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与我们长存。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读后感 篇五
马克思的一生为形成思想而奋斗。他的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爱情,工作等等。
在儿童时期,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一个具有极强个性的人。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所以自然的在相处时占领导地位,也导致了他的高傲个性。
在我看来,无论在什么时候,教育对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因此,对于马克思来说也是一样的。马克思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的教育,与学习诗歌等等对马克思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他对爱情的态度,从他在大学里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中可以看出。在爱情中,马克思很好的将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统一在一起。在马克思晚年时期,因为失去了爱人,他倍受打击,也因此而患病。从此可看出他的爱人对他影响很大。
很容易看出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对爱人的支持理解与需要和思念。人是不可以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我想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的,然而在真正的得到爱情之后的爱情生活中是理性主义占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在忙事业,理想。最后他回归了,却是因为爱人离开了。
马克思在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来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不善于理财,且由于他的乐观豁达,不拘小节而经常使金钱很快的用完。然而这并未使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反而是迎头而上,从容的解决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来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然而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同样是面对困难,与之不同的是没有窘迫,反而是退缩的人多,做到逆流而上的人少。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着的,专横的,尖锐的。也许许多人都不习惯这样的马克思,因为他们没有看出这是他对事业的态度。他们都认为他是偏激的。但不能忽略的是:正是这个偏激的他创造出很多著名的思想理论。
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思想,并努力证明它是对的。马克思理论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是因为他不断的批判,或者说改进个和妥协。由此,他成功了。
马克思思想到了不同的国家都会有不同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他晚年时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了,因为这只反映了他的固化思想模式。
马克思读后感 篇六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及BBC广播公司发起的对“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问题的全球互联网调查中,马克思超越爱因斯坦成为第一。为什么马克思对社会的影响如此之深远而重大,我在读了列宁的《卡尔·马克思传》后,才真正地理解了世人对他响应,追随的原因。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有着纯粹的犹太人血统,而受洗成为新教徒,却生活在天主教社区。这种法定的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环境,使马克思一生中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生活见解。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他的妻子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
从马克思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尤为突出的就是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自从他中学确立了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后,不论是反动政府的迫害,还是贫困的物质生活,都不能打断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付出。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的。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他对待著作的态度就像科学一样的严格,如果他没有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时,他也绝不谈论这个问题。在他的身上,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严谨治学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不在于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读后感 篇七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他出身优渥,却选择站在贫苦人民身旁呐喊发声,为此,他不惜失去优越阔绰的生活四处流浪,饱受贫苦和病痛之苦。他的名字虽早已如雷贯耳,但他的平生往事我却知之甚少,生在中国,他对我来说,可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的确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在动荡的19世纪,有着标志的浓密大胡子,他目光如炬、身形魁梧,他博学多才著述无数,他仅对一人一见钟情从而一往情深,他以不屈的意志奔波劳碌了一生,为全世界人民留下最美丽的名字——马克思主义。不管支持与否,你都离不开他,你会发现万物不离本,大道日用而不知。
他也曾年少轻狂,优越的家庭和成长环境让他拥有成为“富二代”的先天条件。刚进入大学的马克思,就像解开禁锢的囚鸟,放飞自我,打架斗殴、聚会玩乐好不痛快,并且迷恋上浪漫主义文学,不断写情书追求他的青梅竹马——燕妮,也就是后来陪伴他一生的妻子。但燕妮却没有被这样的`马克思所打动,她所喜欢的卡尔,应当活于真正的现实中。
在父亲和爱人的叮咛下,让马克思意识到自己在完成理想的道路上偏航了,如此下去,那个中学时代就要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马克思就要消失不见了,由此,马克思的“学霸”之路就此开启。
青年马克思的觉醒,成就了之后的他。之后的他,经历了亲人至爱的生老病死,经历了饥寒交迫的窘境,感受了国家社会的压迫,感受了全世界穷苦人民的苦痛。他的笔下,诞生了多少影响全人类思想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这其中,便包括了中国。
如果马克思还活在今天,他会看到,曾经被他宣判死刑的中国,如今坚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复兴梦”,不断奋进新征程,在世界之林上焕发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光彩!
马克思读后感 篇八
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工作者,必须要树立“四种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 基层宣传工作,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如何做好基层宣传工作关系到能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大问题。实际上,宣传工作也是对基层各方面经验的总结 和整体的形象设计,而且也是舆论监督和思想引导的总和。所以,宣传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有一定难度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项既重要又有难度的。工作做好呢?我认为,要做好宣传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宣传工作,要掌握好一个最基本原则,即宣传要讲究分寸。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宣传工作有错误认识,他们通常把宣传与“吹捧”、“贴金”等字眼相联系,对宣传工作持有偏见。因此,搞好宣传工作要讲求策略,拿准火候,注意分寸,要谨用夸大之词、慎用虚浮之语。
第二,宣传要做到三勤:眼勤,脑勤,手勤。即勤于观察,勤于动脑,勤于练笔。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闪光点,善于培养自己的创作热情和写作灵感,并及时记录和编写,用流畅而优美的语言真实传递诚挚的情感和美好的信息。
第三,宣传要善于总结。宣传工作,应体现工作中的亮点,挖掘更深一层的有重大教育意义特色的闪光之处,用精辟而又不脱离实际的语言加以理性的总结并进行重组设计,做到不仅实事求是,而且又能够从繁杂的工作中发现具有本质性和发展方向的东西。
第四,宣传工作者,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要有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要对内容、形式等诸方面进行精心策划和设计,要做到体现大局意识和服务第一的基本思想。
第五,要做好宣传工作,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需要将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相结合,不能一味搞精神鼓励。
站在宣传工作的前沿,基层宣传工作者在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中,理应发挥先锋作用,自加压力,转变作风,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始终做到眼往下看、心往下沉、劲往下使,充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为推动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做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读后感 篇九
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易懂但震撼人心,对马克思的人生感触颇深。 不足千字的文章却铿锵有力,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一生。
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太多太多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我难以想象在一个半世纪前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马克思如何语出惊人的做出这一跨时代的发现。
剩余价值的发现,正像恩格斯所说的“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在那个机器大生产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年代,马克思竟然透过一切迷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其对资本主义剥削本性,对资本家赤裸裸的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揭露,可谓给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上层资本家致命的批判,也给予了无产阶级所有斗争最强有力的理由和武器。他给人类的旧思想以撼动,他使人的思想以豁然开朗,人们再也不会在迷雾里犹豫徘徊,人们终于有了坚定的信念:无产阶级就要反抗丑陋的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就要解放全人类!
但就是这样一位伟人的一生却是贫困潦倒,坎坷痛苦的。我不知道他是否为自己的选择犹豫过;但不可否认的却是,他的思想曾使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震撼惊和恐慌;他的《资本论》是当今无论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社会争先研究的一部不朽巨著;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意识被称为科学,几乎让人难以发现它的错误;他的一些理论在一个半世纪后仍深奥的需要人们深入理解;他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预见又是何其的具有前瞻性
“最伟大的头脑停止思想了”,在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悼文中不是个人的悲伤,而是像其所说的“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恐怕再也难有人有这样一颗睿智的头脑,马克思达到了所有想要不平凡的人追求的人生理想:这位大胡子哲学家的画像百年被世人敬仰,永垂不朽。
马克思读后感 篇十
看完马克思传,我惊叹马克思传奇的一生,说他传奇,为他的家庭背景,为他的深邃的思想,为他的多样的经历,也为他的勇气,也为他的博爱,也为他敢为人先的精神。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世代律师的家中,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人,甚至还有些穷,对于这点,我很能理解,穷人出身的马克思,当然对当时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了解的比别人深刻许多。我不今想起我国古代也有不少未能成功的农民起义,譬如陈胜吴广起义,清末的黄巾起义。他们的领导者也和马克思一样,是纯粹的穷人,都是因为收到压迫,采取反抗措施抵抗剥削行为的,施加剥削行为的当然是当时的国家政府,我理解的是,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国家政府确立的,对于,一些欧洲国家,像法国,英国,等欧洲众多国家,立国制度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他们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成功了,部分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者确失败了
马克思家庭虽穷,但是却是一个有知识储备的家庭,在当今看来,这样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家,但是那个时代,似乎金钱至上,金钱决定一切的,所以,这是他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为他将来律师的学习,和敏锐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得以生存。这个马克思的最初目的,可以说,是一致的。
我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在此我由轻到重的说明一下,
第一点,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这里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指学校教育,书本教育,更多的是指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能力。马克思在形成理论前和过程中,做过报社编辑,在工厂和工人一起做工,这些都为他们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求学期间,研究并总结了黑格尔的人的思想理论,也为他思想的提出有了准备。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目标简单纯粹,但是没有长期发展的可能。而且,他们对待统治阶级往往展现出一种又爱又恨的表现,恨其权,又热衷攀附。他们对高权是向往的,
第二点,目标不一致,马克思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资本主义这个圈子想问题,想的是无产阶级人民的解放。立足是人人平等。农民起义的初衷和马克思比较契合,但是随着进一步发展,却是自立为王,又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重走老路。发展到最后随着农民起义团体的不断壮大,他们的目的逐渐偏离,到最终,不再为农民谋利益。所以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跳出圈子想问题,只是在原有统治者建好的圈子里围城罢了。
看完马克思传的感想就是:第一,知识储备很关键,第二,经验很关键,需要借鉴,也需要自己参悟,第三,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很关键。家长反复唠叨的要好好学习啦,不会的多看看别人怎么做啦,之类云云,原来含义还是很深刻的!
当然,这并不是对我国农民起义的讽刺批评,我国农民起义自然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我国也并非没有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奋斗的伟人,毛爷爷是最好的说明。
马克思读后感 篇十一
很荣幸通过这学期中旬的青马遴选加入了杏林青马这个大家庭,并且成为王新老师手下的一名学员。老师这学期给我们邮寄了两本书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本名叫《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本书。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想要通过阅读这本书籍来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但真正开始阅读的时候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列宁所说的话都给我留下更深的感悟。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那个时代,但又超越了它所居时代。既是时代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所在。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在这本书中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首先我认为这句话的真理性不仅仅是用于对待科学事业方面,而应该是在我们整个人生中都随时受用的,自强不息是一个人重要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自尊、自信、自立的人必定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所以这句话具有举一反三的功效。其次,它也包含了人生的哲理,人生的道路也是坎坷曲折的。只有我们努力付诸于实际行动,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敢于实践,就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勤奋刻苦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韧劲。
古今先贤,多少文人墨客都是敢于实践、敢于追求才获得的成功,敢于实践方能实现,但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们,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为了心中的目标或希望,决不妥协一直坚持奋斗下去呢?不轻易妥协、不轻言放弃,跨越时间仍然坚持心中的目标,坚守初心,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现在的舒适生存环境已经给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学习背景,杏林青马就是连接我们青年大学生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桥梁,让我们在平常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仍能出淤泥而不染,健康发展。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更加坚定了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决心,武装大脑,努力掌握科学的理论体系,掌握其基本原理、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学习,努力进步,不单单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杏林青马成员,更要成为一名有志向、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青年。
马克思读后感 篇十二
今天,我读了《马克思研究学问的故事》之后,先放下手中的笔,沉思起来了,想想我与马克思相比,我是多么的渺小,而马克思却是多么的伟大。
文中,我从“图书馆管理员微笑着回答说:‘一定会来的,几年来,马克思博士天天到这儿工作,一天足足工作10小时。’”和“‘几年来,马克思每天都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里工作10小时,在家又继续工作到深夜。’”中看出马克思对工作十分认真,工作的时间十分长,而且天天如此,没有间断过,他为什么要这样工作呢?为的是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可真伟大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不是这样吗?每个夜晚工作到天亮,而且工作时十分认真,一丝不苟,可他的夜餐却是如此的简单:一杯绿茶和一小碟花生米。我们是社会的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难道今天,我们不能去学习他们的精神吗?
“他的`好朋友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在写作的时候,如果他不确实知道所有有关书籍都参考过了,所有疑义都考虑过了,所有的论点都讨论过了,他是绝不肯下笔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写作前一定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弄清楚了,所有疑点都讨论好了,把有关资料都阅读了,才肯下笔写作。我与他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观看任何有关作文的书籍,也不把所有疑点解开,便糊里糊涂地写起作文。可想而知,我的作文便被老师打了许多的问号,我今后可要向马克思学习,改掉这个懒惰的坏毛病!你们说对吗?
遇到某一个问题有疑难,有分歧的意见,他就跟他的朋友们一再讨论,有时从黑夜讨论到第二天早晨,也不知疲倦。”这是文中的一句话,它让我知道了马克思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就会和朋友们一起讨论,甚至讨论到第二天早晨也不觉得累,他的精神实在惊人,实在值得我佩服。而我和他却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一遇到难题,根本连脑子一动也没动,便把把它搁置在一旁,置之不理,让它随着时间漂流而去今天,我读了这篇文章,我要把这些缺点和坏习惯通通抛弃。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马克思博士身上有许多别人难以想象的精神,我要向他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勤奋,要经常让大脑活动起来,把路上的绑脚石清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