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改变自己的作文素材【优秀3篇】

"人,要说伟大,也很伟大,因为你能改变自己,一天天进步;人要说渺小,也很渺小,因为你只是社会的一分子。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3篇改变自己的作文素材,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改变自己的作文素材 篇一

不同的环境,会有不一样的风景;不同的话语,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的自己,会有不一样的情绪!

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连五天上学,都带着不一样的心情、表情、话语,去发现了同学们不一样的反应!

第一天,我带着开心的心情去上学,脸上挂着甜甜地微笑,见到同学,就主动跟他们打招呼,同学们也热情的回应我!第二天,我带着愤怒的心情去上学,脸上毫无表情,大眼睛瞪得好像要把人吃掉似的,同学们没有谁敢主动跟我讲话和打招呼!第三天,我又带着欢乐的心情去上学,一路上还哼这小调,大眼睛一眨一眨的,散发着欢乐的气息。同学们不仅主动跟我打招呼,还跟我一起谈东谈西呢!第四天,我带着郁闷的心情去上学,**的眼睛黯然无光,同学们见到我后,看到我的表情,便不敢出声,好像是怕会招我惹我似的!第五天,我带着兴奋的心情去上学,一路上蹦蹦跳跳的,见到同学便跟她们叽叽喳喳地讲个不停!

是啊!自己的心情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所以要先改变自己!如果你是常常愁眉苦脸的,请你现在开始笑起来;如果你是常常发脾气的,请你现在开始收敛自己的脾气,变成一个欢笑挂脸上的人;如果你已经是常常欢笑的人请你以后更要开开心心的!

如果你想要改变别人,首先就要先改变自己,改变了自己,就会发现世界也在慢慢的改变中……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 篇二

【关键词】写作教学 教学模式 写作能力

小学现行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作文课,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在教室内完成,这对于刚刚学写的三年级小学生,要求实在是太高,学生在作文课上个个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觉得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老师,我们应该改变现在的教学模式,尝试一种新的教学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走进生活空间,创造作文源泉

首先,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空

间,去发现源泉,积累素材。如我在上作文课时采用的方法就是在作文课前几天就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放手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搜集材料,精心构思,学生在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后,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就激活了脑中丰富的生活积累,因而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了。活动是多方面的,比如,植树、打扫卫生、给邻居做好事、加入兴趣小组、参加文体竞赛等。可是,也有不少学生不注意这一点,总是把自己关在教室或家里,除了做功课,就是在家里活动,使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广阔天地,其结果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给堵了。其次,要走出校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参观、去访问,广听博闻,增长见识,在头脑中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大小事,有了这些生活积累,作文就有内容可写了。

二、提高生活感受能力,丰富自身写作素材

写作的基础不仅是拥有丰富的词汇,而且更重要的素材是对生活的感受。我认为,对生活感受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应该把课堂变得随意一些,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生活,丰富自身的写作素材。作文是个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过程,假如把文章比做蜜蜂,那么生活就是鲜花;假如文章是鲜花,那么,生活就是培植鲜花的沃土,为什么同样一个作文题目有的学生就写得很充实,而有的学生就单调乏味,缺少色彩,觉得没什么可写,问题就在于对生活感受能力的低浅,缺乏自身写作素材。

正如鲁迅所指出:在生活中要“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俗话说的好:处处留心皆文章。如作家叶永烈在中学时代就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一天,他父亲的皮鞋坏了,请人来修,叶永烈放学回家,就坐在院子里看修鞋,那个鞋匠一边修鞋,一边吃饼干,他感到很奇怪,便同鞋匠谈聊了起来,鞋匠很健谈,一边修鞋一边讲自己曲折的身世。后来叶永烈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写了一篇作文――《修鞋匠的人》,获得成功,受到很多人的赞赏。这一事例说明要留心生活,提高生活感受能力,才能丰富自身的写作素材。

我们不仅要“身”入生活,使自己成为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而且必须“心”入生活,养成对生活做深入思考的习惯。对于绚丽多彩的外界事物,不少同学只是摄取个大概的、肤浅的、表面的印象,而这些用来写作文是显然不够的,大千世界,变化纷繁,唯有用心去感受、去思索,才能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底蕴。

三、采取有效途径,提高写作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有感受,有体会。创作的兴趣和激情会随之而来,成为写作的源泉。所以在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从实际出发,促使学生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篇作文前,我带领学生来到了生机盎然的田野上,指导学生观察了绿油油麦田,黄澄澄的油菜花,成群的蜜蜂……我们又来到小河边,看到岸上的垂柳,同学们议论起来:柳树发出嫩芽了。我趁机问:柳芽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柳枝有什么特点?唐朝诗人贺知章曾写到,没等我把话说完,学生们便朗诵起来:碧玉汝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意未尽。我又指着河中嬉戏的几只鸭子朗诵到: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正是表达了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吗?在我的指点下,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从花草树木议论到鸟兽虫鱼,各个头脑里装满了春的素材,再加上自己的联想,有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的:春天来了,田野真美呀,金灿灿的油菜花,一丛丛,一簇簇,满眼都是,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欢快地嗡嗡地唱着,一群花蝴蝶也聚来了,加入这白花争艳的盛会,给春天增添了无限生趣。

几年来,我始终注重引导学生时时留心,事事在意的观察习惯,不仅要看到玫瑰花下的刺,更要看到树上面的花。要想善于观察,必须“心”入生活,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要善于联想比较,长于归纳分析,要练就火眼金睛,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极普通的小事中发现一般人容易忽视的、生动的,带有生活露水的鲜活东西。经常的“心”入生活,就能够从生活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 篇三

关键词: "前"作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99-02

1 前言

"前"作文教学理论是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会长李白坚老师的作文教学研究理论。它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遵循和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其目标就是要改变当前作文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局面,达到新课标中的让孩子"易于表达,乐于表达"的目的。

所谓"前"作文教学,就是区别于我们现在的"后"作文教学(由命题、批改作文、作文讲评四个步骤组成)。它是在文章生成之"前",创设一些情景,注重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2 "前"作文教学的意义

2.1 注重摄取生活素材。

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是"前"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的小学生不但有生活,而且还有比较丰富的"生活源泉",问题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摄取生活素材"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手指,而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高招!

2.2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安书》中写道:周文王被拘,写成了《周易》。孔圣人周游列国遭到厄运、受到污辱后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写出了《离骚》。是的!即使是"圣贤",也是在极大的精神刺激下,才得以完成不朽的著作!倘若作者的"情"不"动",或者"情"动力不足,都不可能使文章得以生成。

这样看来,刺激学生的表达心理、帮助他们产生写作热情,也是"前"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2.3 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大千世界,"生活"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我们很难带领学生到大千世界进行摄取素材,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课堂里"制造"一种"场景",以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活素材",从而训练他们"摄取"的方法。简言之,就是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又一个情境,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

见微而知著、由小而及大,这就是通过"课堂现场演示"展示"生活素材"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在情绪激荡中完成作文,是"前"作文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的必然手段。

3 小学"前"作文教学的方法

3.1 精心设计"生动课堂"。

3.1.1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今的学生并不缺乏生活,而是缺乏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能力。长期的作文课,并没有很好地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因此,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地观察生活,给学生演示采撷生活浪花的过程,将显得特别重要。"前"作文课堂设计有各种有趣、科学、富有创造意义的教学方案,生动地向小学生展示生活,帮助他们认识和摄取生活素材。

3.1.2 "前"作文课堂教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听与写的结合:通过听音乐获各种响声,获取内心的真实情感,创编故事,把它写下来;画与写的结合:创作一幅画,或者画一幅画,在写作前引导孩子观察,把画面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读与写的结合:选取课文中可训练的点,或仿写,或续写,获缩写,或改写等;做与写的结合:做可以是一次小实验,可以是一次小制作,可以是一次生活的体验,把具体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玩与写的结合: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游戏,让学生在趣味的驱动下,轻轻松松地完成一次练笔。看与写的结合:走出课堂,调动各种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书写缤纷的生活。

3.2 巧妙创造"成功体验"。

根据成功教育理论,意图通过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和形式,开拓讲评的新渠道,营造体验成功的氛围,从而呵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2.1 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和形式。

①提倡新的评价方法--生被要求当场写作。写作时教师要全班巡视,查看进度。教师巡视是有非常明确的目的的,在巡视的过程中,已经可以用红笔给学生画星和圈出好词好句。②提倡新的批语形式--"批语"为"心语":作文批语应是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所以,我把"批语"改成"教师心语",要求教师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学生的习作,以不同标准来评定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发现每位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地说出自己的鼓励,并婉转地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3.2.2 拓宽讲评的渠道。

习作的过程中,在全班交流一些孩子的作文,大家共同来改一改、说一说。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别人作文中的一些长处。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自己原有的一些习作内容,孩子就学会了这篇文章中哪些内容是有价值的,而哪些内容是可以简单写写的。

3.3 积极致力"文化建设"。

意图通过校园作文文化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营造校园浓厚的作文文化氛围,使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作文的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班级或者年级中参加作文比赛,同一题目,各显神威。评选出班级、年级的 "作文十大天王"、"作文十大新秀"。另外每个孩子所擅长的作文类型所不同,让一些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和写有进步的学生走上讲台,讲讲自己作文的故事,说说自己写作的经验,和学生分享作文的快乐。

3.4 倡导读书浸润心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学生才能写出流畅的文章来。该策略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在写作前进行有效阅读、积累诵读,来解决学生习作时不会表达的困境。

3.4.1 有效阅读。

每学期初,根据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推荐丰富的书目供学生选择。教会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开展"阅读明星"的评比活动,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3.4.2 积累诵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录有助记忆,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要求将摘录作为习惯性作业,中年级以段为主,每周摘200字左右。

凡是学生摘录的内容尽量会背或复述,强化规范学生的内部语言。作为作文素材积累的一部分,也同样可以积累和摘抄下来。在学生写作文之前,一起来读一读,并且尽量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一用。

这样的作文就更加的有声有色。

4 总结

当前,有许多优秀的学者、一线老师经过刻苦地研究,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如 "作文三步教学法"、 "新体验作文"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也都有一定范围内的实施和普及。我们的"前"作文理论也是其中一种,特此撷芳,希望给大家有所启示。不管是哪一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都是"一切为了孩子"。

以此,为了孩子"乐于表达、易于表达",为了他们拿起自己的笔,我将一直努力。

参考文献

李白坚。快乐大作文。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白坚。新体验作文。南京:教育出版社,2006年。

李白坚。作文不用怕。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南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