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破釜沉舟的故事【通用8篇】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破釜沉舟便是项羽带兵打仗所发生的故事。不知道大家对破釜沉舟的故事了解多少?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8篇破釜沉舟的故事,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高考家长网给您的好友哦。

破釜沉舟的故事范文 篇一

《礼祭》上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也。广义的福是指幸福,它是祸的反义词,故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狭义的福是指夫妇双全,子孙满堂。过去办喜事善事请“福娃娃”,即有该层含义。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命名亦具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福字的含义,《尚书?洪范》上说得更周详:人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长寿、财富、丰饶、健康、平安崇尚美德和其命善终即为福。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种民族心理的文化积淀一直传承至今天。

至于将福字倒贴于门上,其来源则有各种版本,有民间的也有官府的。现引清代同治年间一个官府版本:

有一年除夕下午,恭亲王府好不热闹,大管家按惯例写福字叫手下人贴于门上。有一个目不识丁的小奴才竟把福字倒贴在临街的大门上。福晋知道后非常生气,要追查此事。大管家很着急,因这事必然会牵涉到他头上。于是他启动能言善辩的嘴,对福晋说:“奴才刚在府前看见好多人围着说‘恭亲王府福倒了’,福到了,这是吉庆之兆哇。”福晋一听也乐了,走到门边果然看到好些人在指指点点,就不生气了。从此,恭王府的福字一律倒贴,渐渐传遍了北京城,并由官府到民间,由城市到乡村,以至形成一种特有的节日习俗。(崔娣)

摆棋子

赤壁之战前,周瑜曾登门向诸葛亮求教八卦阵法,诸葛亮不置可否,却拿出9颗白色的棋子说:“这里是9颗棋子,你给我摆3排,每排4颗。”周瑜拿起棋子,东摆西摆总是不对。诸葛亮笑笑说:“你连这个都不会,还能学我的八卦阵法?”老同志你知道怎么摆吗?请你试一试吧!

(答案在本期找)

(胡良骏)

减少损失

“你真傻,手表被抢时为什么不呼救呢?”老伴责备说。

“如果我大声呼救,他们便会发现我嘴里还有4颗金牙,那损失就更大啦。”被抢的老头说。

(冬原)

自喝咖啡

妻子:“刚才在朋友家里,你喝了杯咖啡,你不是说,一喝咖啡晚上就睡不着觉吗?”

丈夫:“可是面对能白喝的咖啡不喝,回家以后我会更睡不着的。”

婚前检查

小丽:“妈,我和小吴订好了在本周六结婚。”

母亲:“来得及吗?听说现在结婚还要进行婚前检查。”

小丽:“早就检查过了。他父母有20万存款,他自己有5万,听说他奶奶还有5个金戒指。”

(曹祈东)

虚寒问暖

老师教同学们孝敬父母,晚上回家向父母嘘寒问暖,问他们一天工作顺不顺利、累不累等问题。

第二天,老师要同学们报告父母的反应。一位同学说:“我的父母说,‘你缺多少钱,就直说吧!’”

另一位同学说:“我才倒霉呢!我父母问我,‘是不是今天发成绩单了?’”

(雾中)

三副“卧薪尝胆”联

娄国忠

经常在报刊书籍上看到这样三副对联:其一,“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其二,“有志者,事竟事,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其三,“有志者,事竟成,济河焚舟,十万秦师终入晋;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三副对联的文字稍有出入,但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第一副对联的作者是明末著名的抗清义军首领金正希。顺治二年(1645),金正希组织义军,誓死抗清,他写下这副对联,用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破釜沉舟的故事范文 篇二

关键词:典故;差异;对应关系

典故在英美文学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在给文学语言增加亮丽色彩的同时,也形成了语言翻译的一道特殊障碍。典故(Allusion),指诗文中利用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或历史名人的词语构成的语句。

一、英汉典故的对应情况

英汉典故主要来源于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圣经》、文学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及一些民间文学。典故有如此多的差异,能否互译两种语言,典故间的对应情况值得注意。英汉典故在文化内涵方面可分为基本对应,部分对应和不对应三个方面:

1基本对应,指英语典故与对应的汉语典故的意义和用法上都基本一致,有可能互译,基本对应不是对等,两者仍有差异,但总的说还可以互译。例如:burnone’sboat与“破釜沉舟”burnone’sboat来源:古时候从海路入侵外国的将军,到达彼岸后把他的船只弄上沙滩,放火烧掉,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不可能退却。“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这两个典故不仅形象寓意相似,人们还认为他们的典故也相同。

2部分对应,指英语典故在意义上或用法上与汉语典故有不一致的地方,但仍存在共同点,所以说两者只是部分对应,在某些情况下仍可以互译,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运用。例如:thetouchofMidas与“点铁成金”thetouchofMidas出自希腊神话:酒神巴克科斯(Bacchus)报答弗利治亚(Phrygia)《高考家长网·www.kaoyantv.com》国王迈达斯(Mides)赋予他神力可以把接触的东西变成金子,他接触到的食物和他的女儿都变成了金子,他害怕了,只好求巴克科斯解除他这种神力。“点铁成金”来源与神仙故事《列仙传》,许逊能点铁成金,后比喻把戏不好的诗文改好。ThetouchofMidas是“点金术”,可以把任何东西变成金子,不限于铁或石,它只有本义,没有比喻义,这都与汉语不一样。

3不对应或基本不对应,指英汉典故的字面上有某些共同之处,然而整体意义上和实际用法上相同之处很少或没有共同之处,这种典故基本上不能互译。例如:比如:kickagainstthepricks与“以卵击石,螳臂当车”Kickagainstthepricks出自《新约·使徒行传》pricks是赶牛的刺棒,牛踢刺棒不仅是无益的反搞,反而损伤自己,它在自不量力这点上与以卵击石,螳臂当车有相似之处,却无其自取灭亡之意。从上述材料看,英汉典故完全对应的情况很少,绝大多数是不同程度的对等,还有一部分被认为彼此对应,而实际上并不对应。这些都给典故的翻译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难。

二、英语典故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根据英汉典故的对应情况,典故的英译汉需要遵循以下方法:

1直译法指在为了保证译入语文化背景的完整性,在译入语中完全保留原文语言词语的指称意义。直译方法适合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1)典故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已经有约定俗成的翻译词语。直接翻译。

2)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来源于历史故事或希腊神话,在直接翻译成汉语后,汉语的词义就可以使读者理解典故所指的事物,因此这类典故可采用直译的方法。

2意译:当直译原文结果会令人为费解或造成误解时,如使用套译的结果不理想,还可以采用意译。

3加注补义法:指有些典故直译后仍不能把愿意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法。

破釜沉舟的故事范文 篇三

我很小就开始读书了,先是父母要求我读,后来我被书中的世界迷住了,慢慢地喜欢上了读书。读了书中的至理名言后,我掌握了不少知识,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你先看看我书桌玻璃板下的名言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它告诉我,时间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必须珍惜时间,珍惜时间就是珍惜今天,珍惜现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皆蹉跎。”要紧紧抓住现在,不让光阴虚度。

我知道了时间的宝贵,就身体力行,做事不拖拉不松懈。我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多次科考都名落孙山,后来专心创作,为了激励自己,他在铜镇尺上刻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正是用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掉越国的历史故事来激励自己埋头写书的。由于他从不懈怠,终于创作出传世佳作《聊斋志异》。蒲松龄的故事,给我很大启发,立下志愿,要努力奋斗,争取成功。人们做事情,开始时热情高涨,劲头十足,但往往是虎头蛇尾,不能坚持到底,圆满结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句名言时时鞭策我,做事不要惧怕困难,要坚持到底。

书籍给我力量,教我如何做事,教我如何做人。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诗句,使我明白了:人要有所作为,人能有所作为;孙膑修兵法、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告诉我,做人要自尊自爱,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这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变耻辱为光荣;齐桓公重用曾经是自己对手的管仲,告诉我对人要宽容大度,更需要的是理解与信任;东汉太学范式不远千里探望朋友,它告诉我“言必信行必果。”

名人给我力量,名言伴我成长,人类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与智慧,在知识的彼岸在等待着我们,等待我们去采撷去吸收。而到达彼岸的航船就是读书。开卷有益,让这些名人名言作为我们心中的灯塔,为生命之舟导航,让我们在生活的波涛中不畏困难,劈波斩浪,驶向理想的彼岸。

破釜沉舟的故事 篇四

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建议,整顿**队伍,并把原楚怀王的孙子孙心找来立为楚王,并仍然称作楚怀王。

再说项梁连续打了几个胜仗,杀得章邯落花流水。项梁于是骄傲了,不把秦军放在眼里。谁知,章邯卷土重来,向项梁发起猛烈反扑。项梁猝不及防,战死了,项羽、刘邦也被迫撤退到彭城。

章邯乘胜前进,指挥秦军北上,一口气打下了赵国(不是战国时代的赵国,而是新建立的一个*)都城邯鄣。赵王歇慌忙逃到巨鹿(今河北*乡西南),连连派人去向楚怀王搬救兵。

楚怀王便召见将士,想进攻京城咸阳。他说:谁先打进咸阳,就封谁为王。

项羽、刘邦都愿意去。楚怀王让刘邦去打咸阳;叫项羽往北方去打章邯,围困巨鹿的三十万秦军。项羽急着要替叔父项梁报仇,正想跟章邯拼个死活。楚怀王怕项羽**太大,不容易管束,就拜宋义为**军;拜项羽为副将,封他为鲁公;范增为末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往巨鹿去打章邯。

公元前207年,宋义率领楚军,到了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停了十多天,急得项羽跑到宋义跟前,多次央告进军。宋义害怕秦军太强,按兵不动。到第四十六天时,项羽再次要求进军。宋义拍着案桌,怒气冲冲地说:你反了吗?怎么敢不服从我的命令!项羽大怒,趁势拔出宝剑来把他杀了。

项羽出来对将士们说:宋义违背大王的命令,按兵不动。我奉了大王的密令,已经把他治死了。

将士们就公推项羽****军。项羽打发人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只好立项羽为**军。

项羽派英布和蒲将军带领两万人马渡过漳河。一交锋秦军就吃了败仗。项羽率领所有的**都渡过河去,等到全军都渡过了漳河,他吩咐士兵,各人带上三天干粮,把**里做饭的锅都砸了,把船都凿沉了。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样来的。他对将士们说:这一仗,只准进,不准退;三天里头一定把秦兵打败!

楚军与秦军一交战,项羽咬牙切齿地直奔章邯。章邯本打算假装打败,把项羽引进来,哪儿知道楚兵一个人抵得上秦兵十个,十个就抵上一百。项羽的那支画戟更是神出鬼没,****地一来,就戳倒了无数人马。他骑的那匹乌骓(zhuī,一匹黑色的千里马)像飞一样地追赶着逃兵。章邯的**争先恐后地乱跑乱窜,反倒把后面几路接应的**都冲乱了。章邯自己也逃了。

秦兵死伤一半。这么着,各路诸侯就公推项羽为诸侯**军,诸侯的**全由他统领。项羽准备去追赶章邯,谋士范增拦住他说:章邯还有一二十万人马,一时不容易消灭。赵高这么专横,二世这么昏庸,章邯打了败仗,他们一定不会轻易把他放过去的。我们不如把**驻扎下来,等他们内部争吵起来,我们直打过去,准能大获全胜。

果然不出范增所料。章邯把秦军打败仗的情况报告上去,请二世再派兵来。赵高就说章邯**,请二世查办败将。章邯手下的将军们一个个气得要命,司马欣劝章邯向项羽投降。章邯只好派司马欣到楚营去向项羽求和。范增劝项羽不要计较过去的仇恨,项羽同意了,还跟章邯订立盟约,封他为雍王,立司马欣为秦军**军,叫他带着二十万投降的秦兵走在头里,项羽自己带着章邯,率领着各路诸侯,浩浩荡荡地往西打过去。

章邯投降的消息传到了咸阳,谁都着慌了,可是赵高并不着慌。他早有打算:把一切过错都推在二世身上,把二世杀了,然后投降项羽。他怕大臣不服,就牵着一头鹿到朝堂上,在大臣们面前指着这头鹿对二世说:这是一匹好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别说笑话了,这是一头鹿。

赵高把脸一绷,说:怎么不是马?请众位大臣说吧。大臣中不少人说:是马!

但是,说是鹿的大臣,有暗地里给赵高杀了的,也有借个罪名治死了的。宫内宫外大小**谁敢反对赵高?连二世都怕他了。

破釜沉舟的故事范文 篇五

1、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楚霸王项羽。

2、破釜沉舟释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破釜沉舟”的故事发生在“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一次最激烈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斗。公元前208年,秦军攻赵,楚怀王派军援助;项羽杀掉畏缩不前的宋义,破釜沉舟,与秦军决战,连败秦军。这场大战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秦王朝赖以存在的军队,为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来源:文章屋网 )

破釜沉舟的故事 篇六

【解释】

釜是锅,舟是船。比喻下最大的决心,一拼到底。

【成语故事】

项羽是楚国人,少年习武,能将百斤鼎高举过头。长大后跟随叔父参加**秦朝的**。

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

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在这里!”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战越勇,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

经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

破釜沉舟的故事 篇七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

【近义词】

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背城借一、孤注一掷、济河焚舟

【反义词】

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抱头鼠窜,望风而逃

【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反抗秦朝的暴虐**。农民**军的**,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陈胜、吴广**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楚怀王派宋义为**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了。楚军的骁勇善战**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破釜沉舟的故事范文 篇八

——李清照

在今贵州省境内,有一条江,名叫乌江。我虽未亲睹其容,但已在梦中向往多年。总感觉那里有一股声音在召唤我,仿佛九霄滚滚天雷、地狱幽幽魔音,悲壮苍凉;又像山林猛虎长啸、苍穹枭隼唳鸣,桀骜不驯。不知是历史的羁绊,还是今世的痴迷,我注定将一生都寄托在乌江——我灵魂的归宿。那里是楚霸王项羽的遗恨之地,曾有一种英雄美融入江水之中。

项羽九岁力能扛鼎,二十四岁吴中起义。雍丘之战,于百万军中取秦军上将首级;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败章邯;彭城之战,三万铁骑破汉军;成皋之战,汉军败;荥阳之战,汉军败;固陵之战,汉军再败。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八百骑,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英雄怎能被人欺?乌江宝马赠亭长,阵前头颅送故人。血染江水魂不逝,胜败兴亡任评说!

他是眨眼间坑杀二十万秦军的杀人魔头,也是与虞姬分别时痛哭不已的痴心男儿。钢之毅、水之柔,这两种极端性格在项羽身上天衣无缝地融合。他把铁血柔情诠释得淋漓尽致,把一腔豪情融入美人怀中。

虞姬之死让项羽的最后一根心弦绷断。他知道,虞姬自刎是为了让自己斩断儿女情长,尽快突围。然而虞姬终究不解霸王对她的情义,只谓“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又怎知项羽不是“爱妾既已逝,霸王岂独存”呢?此时的项羽之所以活着,只是为了向虞姬证明,她的霸王是不可战胜的。

面对成千上万的汉军,项羽率领余下的八百铁骑,以破竹之势突围。望着那乌骓马上如战神般的背影,望着那盔甲上殷红的血色,汉军早已心生畏惧。可惜项羽路遇小人,被引入沼泽之中,几番拼杀过后,仅存二十八铁骑。

直至此时,他们依然豪气冲天,以居高临下之势冲入汉军阵营,百名敌兵瞬间化作剑下亡魂。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战争,兵戈的比拼让位于灵魂的对抗。无疑,楚魂是强大的,项羽是不可战胜的。

天妒英才,项羽的英勇已不为世间所容,所以注定遗恨乌江。

他看着自己的骑兵一个个倒下,心中痛楚无以言表,只想随虞姬一起离开纷纷扰扰的尘世。他叹了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便拿起鲜血淋漓的断戟,再次杀入汉军之中。不知过了多久、杀了多少人,他累了、倦了。此时的他想念故土、想念虞姬。他看到汉军中的故友,便慷慨地以自己的头颅相送。乌江之水是项羽的血染红的,他的头颅裹着美人衣袖,落入滚滚波涛之中。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怀着虔诚而敬畏的心写下这段历史?李白的“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蒲松龄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万宽的“美人如月花如血,乌骓不负大江约。一剑落取千颅面,万古英雄自刎别”……

项羽自刎乌江,不知有多少人为他悲惋痛惜。杜牧曾在《题乌江亭》一诗中慨叹:“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而我却不这么认为。项羽之死,死得豪情,死得洒脱,死得壮烈。正因为他的死,才有这雄浑霸气的一段佳话流传。

他的死不仅没有“悲”,反而充满了“美”。这里有霸王别姬、生死相随的千古绝恋之美;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铮铮铁血之美;有乌江赠马、故友送头的重情重义之美;有暴秦、楚汉争锋的气势磅礴之美;有江山易主、一代新朝换旧朝的悠悠历史之美……种种美汇聚在一处,就是西楚霸王独有的英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