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童话故事了,在童话故事里,最后的结果王子总是能够解救出公主,两个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我们从小时候就会相信很多的美好,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白雪公主》童话故事,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白雪公主的故事 篇一
感受动画片《白雪公主》的美 精 品源自语 文科
一、故事情节简洁
《白雪公主》是以德国文学家格林兄弟的同名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动画片,是美国迪士尼电影制片厂早期的优秀作品。《白雪公主》是世界文学名着《格林童话》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是看过该片的儿童都非常喜爱的动画片。
故事描述了一位有雪一样的肌肤,如血一样鲜红的嘴唇的美丽公主,王后因为嫉恨白雪公主的美丽而再三地陷害她,白雪公主虽遭陷害,但未曾改变她那颗纯洁善良的心灵。一群十分正义的小矮人不顾一切地帮助她,可爱的小动物也非常爱她。最终邪恶的王后自食恶果——坠崖而死。白雪公主因为真爱而复活。整部动画片把故事中的人性的善良和邪恶、可爱与可恨,以儿童的视角刻画出来,充满了温馨感人的艺术魅力。
时空顺序的结构有着明确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段落,故事情节紧凑,发展演变也脉络清晰,好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坏人最后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王后跌落山崖。故事情节简洁有趣,音乐在影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幽默贯穿在影片之中,细腻的情感、积极的主题蕴涵其中。
视听形象绝不是对于文字的图解,而是充分发挥自身语言系统(画面语言、声音语言、造型语言、光效语言、色彩语言、影调语言,电子特技手段等)的优势,结合创作人员对童话故事独到的理解和审美认知,在灵活的时空变换和精心构筑的画面组接中,使童话故事深藏的优美意境、纯美人性得以显影,诱发着儿童丰富的想像力,…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
一、视听形象传神
感受与理解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以感受艺术形象为基础。观看动画片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儿童对艺术形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生动直观的银幕形象带有强烈的美感效应,能使人转瞬间领略到它的美,审美感受主要是感性的体验,并伴随理性认识的一种精神活动。
视觉方面,动画片《白雪公主》角色设计形式上的形象化,使角色个性鲜明。形象化的角色富有趣味性,正反派或不同个性的角色从外表上很容易辨别。整体形象设计上又具有传神的夸张性,往往能将角色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正面人物白雪公主美丽——皮肤白、嘴唇红,性格善良;猎人健壮憨厚;小矮人可爱的名字与其性格相一致;小动物写实的可爱形象。
对于人物的设计是写实风格和原有的卡通风格相结合,人物没有什么变形和夸张,人物动作设计写实。矮人动作设计富有弹性,动物的动作设计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其可爱有趣的一面使人物取代动物成为主角。
色彩,也是一种语言。色彩的艺术表现与合理配置,可以确定影片的情绪基调。画面因为故事情节的不同、人物形象不同,色调对比大,冷暖分明,渲染气氛,突出主体,在王后出现的场景中,色调是冷的,主要以黑色为主;在白雪公主出现的场景中,色调随着白雪公主的不同境况,配有冷暖色调。白雪公主在逃往大森林的途中是以黑色为主色调,在和小矮人一起时是明亮的自然的彩色,在吃了王后的毒苹果时又是以黑色为主的色调。
听觉方面,音乐是一种表达深层情感的语言,与动画片相结合,构成动画片表意、抒情的重要语言形态,音乐作为叙事工具,是美国动画片的重要特征,将音乐语言的听觉形象和画面语言的视觉形象结合为一体,并利用富有想象力的音效加强画面的夸张与力度,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观赏效果。动画音乐可烘托气氛,交代环境与剧情,不仅能营造出一种恰如其分的基调,同时结合歌词,还可以直接有效地将观众引入影片的情景当中。音乐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动画的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
在动画片《白雪公主》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有背景音乐衬托剧情、烘托气氛,有插曲与剧情相得益彰。其中有三首音乐与趣味性的场景相结合,给影片带来了更多的审美愉悦。小矮人劳动场面的音乐,符合矮人劳动的明快节奏,可以感受到劳动的乐趣;白雪公主和小动物给矮人打扫房间时的音乐与小动物的形象和动作结合,给人以愉悦的感觉;白雪公主和矮人一起跳舞的音乐,动感十足,滑稽可笑,把剧情推向高潮,与剧情骤然转变形成对比,增添了故事的感染力。
人声语言构成了动画片中的主要有声语言形态,能够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人声的音色、音高、节奏、力度,都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王后说话时音色暗,节奏放慢,音高比较高,充满了阴森和恐怖的感觉,对于塑造其阴险的性格起着重要作用;白雪公主的音色明亮,节奏欢快,音高比较平和,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对于塑造其善良的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三、喜剧因素增添审美趣味性
笑是喜剧的目的之一,一切形式的笑、包括生理的笑,心理的笑,包括喜剧引起的笑,都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这是作为审美形态之一的喜剧所要发挥的功能。与一般的心理的笑相比较,喜剧性的笑最突出的一点在于,它是作为一种审美态度而出现的,在它的背后,隐含着发笑者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评价。儿童具有游戏心境,在观看动画片时持游戏态度随时准备接受喜剧性情景的刺激和暗示,并随之产生笑的情感。
矮人和小动物这些配角为影片增添了各种噱头和笑料,使影片对儿童的吸引力大增,给儿童带来无穷的欢乐。在动画片《白雪公主》中,一直都穿插着喜剧因素。
可爱的糊涂蛋就是一个喜剧人物,小矮人在开矿中,把宝石放在了眼睛上,在扔矿石袋子的时候,把自己也扔进了储藏间;在回家的路上,走路的方式也很独特,回家后洗手时吞进肥皂的画面,和白雪公主跳舞的片段;还有要休息时,糊涂蛋悄悄地先去占领最舒服的沙发的画面,糊涂蛋在去工作前和白雪公主吻别的画面,糊涂蛋的可爱、可笑、不糊涂的行动,惹得儿童在观看影片时大笑。另一个矮人爱生气,表面上严肃、爱生气,其实也有喜剧情节,洗手时被人愚弄的场面。和白雪公主告别时因为得到了白雪公主的吻别,表面严肃内心喜悦而撞上树、落下水、碰了头的场面。小动物们在影片中也增添了许多戏剧情景,小乌龟因为爬得慢而处处搞笑,在给小矮人打扫房间时处处充满了喜剧情景,小松鼠用尾巴扫土,小乌龟的肚子被当做搓衣板……正是这些配角发挥的喜剧性,让儿童在观看动画片时,虽然有王后阴谋的危险存在,但搞笑的场面一直让儿童哈哈大笑,使儿童在潜意识中去除紧张感,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对于片中秃鹫的解释,可以让儿童得知王后的下场,但是对于王后摔下山崖的形象未予直接表现,这种画外之景、言外之意,一方面,对孩子的心里有一种对死的认识的保护性心理;另一方面,也能够达到让孩子通过联想认识到王后没有好下场的效果。
儿童也需要放松,人在心理紧张时,身体也会紧张,心理上的松弛,能缓解儿童身体上的紧绷状态,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因为剧中存在王后要杀害白雪公主的不安全因素,所以笑能给儿童带来安全感,满足其安全感的需要。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还证明:操作性微笑的发展则明显地依赖于笑本身所引起的愉快后果。所以,不仅是愉快情绪引起笑,而且,笑也能促使有机体产生愉快情绪,因为笑增进了生命活力。
四、艺术表达感人
艺术能够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艺术是一种交际的手段,是求取进步的手段,是人类向前进到完善的手段,人类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思想,可以通过艺术去和所有的人交流情感——无论是和现代的人还是和过去的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儿童观看《白雪公主》,其情绪情感与影片产生共鸣,儿童对美与丑的认识,是儿童在感觉、知觉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因素与成熟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知觉的发展和完善。欣赏动画片,作为感觉、知觉的间接经验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儿童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处于萌芽阶段。儿童经验的过程是经由直觉的感知特征到直观的具体形象特征,再发展到抽象的本质特征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在表象到内在意义的递进发展过程。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动画片中白雪公主和矮人们生活的活泼、欢快的音乐与王后施展阴谋过程中阴沉、恐惧的音乐形成对比;白雪公主的美丽善良与王后阴险狡诈的对比。以丑来配美,以恶来配善,结果使美显得更美,善显得更善的鲜明对比的艺术手法,使儿童的感情通过艺术而发展,即善良的代替了不善良的,美好的代替了丑恶的,引发儿童在理性上强烈的趋美向善的需求。
感受与理解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以感受艺术形象为基础,并伴随理性认识的一种精神活动。影视鉴赏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鉴赏者对艺术形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迪斯尼通过动画的形式演绎了这部美丽的童话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丑恶的鞭挞,最终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片中的主题是“人真正的美来自善良”。影片讴歌的是一种真善的美、宽容的美,比较浅显,很容易让儿童接受。
白雪公主的故事 篇二
小时候我不大喜欢看书,等我慢慢长大了,这个习惯还是没有变,虽然有时候会看看书,但也只是看一看而已,与现在的我简直是判若两人。现在的我为什么会喜欢上看书呢?这要从《白雪公主》这本书说起。
有一天闲着没事干,就找顺手拿起了童话书《白雪公主》。没想到才开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故事中的人物隐隐约约地在我脑海中浮现,接着人物的形像越来越清晰,就像放电影一样地在我眼前出现。当我看到白雪公主因吃了毒苹果而倒下时,我真是急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真是有口说不出啊!恨不得一下子跳进这个本书中,把这个故事纠正过来,把白雪公主吃下去的毒苹果用法力拿出来,让那个狠毒的王后吞下这半个有毒的苹果……我伤心地合上这本书,不想再看下去了,可是转眼一想:现在这样不看下去有点太可惜了,不知结果会怎么样?是美好的结局?还是悲惨的结果呢?我禁不住这些问题的诱惑又一次打开了书。原来是王子救了白雪公主,是他把白雪公主的棺材运回家去,不小心摔了一跤,卡在公主喉咙里的苹果出来了,白雪公主又恢复了知觉。当我看到这里时转努为喜,挂在半空中的一颗心放了下来,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好人有好报哦,白雪公主和那位王子结婚了,而那位狠心的王后被白雪公主气死了。
我满意地合上了书,可是眼前怎么也挥不去白雪公主的样子,整整一个星期我都沉浸在这个故事当中。也正是因为这本书,才让我领略到了书的味道,才让我喜欢上了书,可以这样说,《白雪公主》是我的第一本书。
白雪公主故事 篇三
隐喻在认知语言学兴起之前主要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隐喻属于花言巧语,至多是修辞性语言,只适用于感情表达。隐喻被看作是诗人的专利,是文学的语言。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隐喻解释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使用隐喻的目的是为了“使措辞升华,使语言表现力高于普通语言”。这将“隐喻语言”同“普通语言”区分开。传统语言学保持了这种观点,并且至今影响着文学领域的研究。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尤其是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打破了关于隐喻的传统观点,他们将隐喻的定义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隐喻不再只是一种语言手段,而是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无所不在,它存在于我们思想中,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一种理解周围世界的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即把一个概念域(源域:thesourcedomain)的知识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的域:thetargetdomain)从而达到对后者的理解和认识。映射(mapping)一般由源域向目标域进行,因此具有单向性特点。映射同时具有系统性特点,即源域的结构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中。Fauconnier(1997)在莱考夫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了,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按照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隐喻包括两个心理空间,即源心理空间和目标心理空间。但是,在隐喻意义的建构过程中,这两个心理空间都是为即将产生的新的心理空间(隐喻意义)提供输入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凌驾于源心理空间和目标心理空间之上的另一个心理空间,即类空间,即两者的一个上位概念。这一类空间也为即将诞生的新的心理空间提供输入。这样在隐喻的产生过程中要涉及四个心理空间,即源心理空间、目标心理空间、类空间和即将产生的新心理空间,前三者都是为新心理空间的产生提供供输入的,隐喻意义的产生就是前三者互动的结果。合成和整合(blending)是Fauconnier心理空间理论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这一隐喻理论可以被称为整合理论。这两个理论相互补充,是隐喻领域的核心理论,因此本文也将以这两种理论为依据来解读后现代经典小说《白雪公主后传》。 一、童话隐喻模式 《白雪公主后传》是美国后现代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代表作,也是后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一堆毫无关联的文字碎片中,读者只能大概梳理出小说的梗概(不能算是情节,在作者巧妙的技法下,故事情节一再地被消解掉了):一个叫白雪(snowwhite)的女人和七个牢骚满腹的男人生活在一起,她等待着王子来将她从枯燥乏味的生活中解救出来,而一个叫简的女人打算用毒酒毒死她。一个叫保罗的男人知道自己的责任就是拯救公主,却一再逃避,当他打算承担责任时,却误喝毒酒被毒死了。在该小说中巴塞尔姆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但最大特点是整部作品以隐喻为基本框架,《白雪公主后传》借用并重写了格林童话中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的故事。以往对于该小说的解读,主要是从后现代的写作技法和语言分析为主。但整部小说以隐喻的模式展开,那么对于小说的解读也可以从隐喻模式入手。 所谓的隐喻模式指的是小说创作中,用隐喻的方式结构来描写、阐释人物和事件,使得表层意义下寓含深层的主题意旨生动地突现出来。《白雪公主后传》正是采取了童话隐喻的模式,以后现代小说的创作技法,赋予小说丰富的隐喻含义,将后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困境生动的展现出来。小说和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同名,都是“SnowWhite”(为了将两者区分开,所以小说的被译为《白雪公主后传》),小说中的白雪和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女主人公都叫“snowwhite”,她受过现代高等教育却抱着童话里公主对王子的幻想,希望某个王子来让她摆脱乏味的生活。保罗因为自己的王室血统知道拯救白雪是自己的使命,但他一再的逃避,从内华达州一直逃到了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从逃避白雪到逃避飓风,逃避是他苟且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方式,当他下定心来承担使命时,却又不知道该怎去拯救白雪,于是他开始在白雪家附近来偷窥白雪,意外中他误喝了给白雪的毒酒“脸上冒着绿色泡沫”死去。还有七个和白雪在一起厮混同居的男人,他们靠经营着现代食品业挣了大钱,每天抱怨白雪和他们身边的一切,还总是幻想着和其他的女孩一起鬼混。妒忌白雪的简一心想要毒死白雪。 在小说的童话隐喻模式中,童话原型起着源心理空间的作用,而这部后现代的小说是目标心理空间,原型与小说间的联系与冲突就构成了类空间,这三方面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新的心理空间,即产生了隐喻的意义。童话原型作为心理输入,它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公主是纯洁的,王子是英勇的,小矮人们是善良的,王子和公主一定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而小说给读者的心理感受是:白雪(公主)不纯洁甚至是淫荡的,保罗(王子)是无能的,连他的死都是很猥琐的,七个男人是下流的。这两种心理空间之上都有一个类空间,关于爱情、友谊、品德、信念和生活态度等等。童话里有诚挚的爱情、纯洁的友谊、高贵的品德、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相反小说里没有爱情只有肉体关系,没有友谊只有利益,无所谓品德与信念,只有麻木的生活。在这三种心理空间的反复冲突和整合中,童话里关于高贵与低贱,善良与邪恶的概念隐喻被彻底的颠覆了。巴塞尔姆运用了王子与公主的童话的隐喻模式,却打碎了读者对童话里真善美的期待,告诉读者在后现代的生活中王子与公主的童话其实并不存在。 在小说对童话的戏仿中,不仅颠覆了原有的童话隐喻而建立起自己的隐喻内涵,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性别隐喻。无论是在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女性要么是弱者,是“亚当的一根肋骨”,要么是和“小人”一样“难养”的妖妇,是红颜祸水。而男性却是世界的主宰,是正义与智谋的代表。从表面上看,《白雪公主后传》似乎还是再现了男权话语中的性别隐喻,重现了将女性天使化或妖魔化的男性话语。小说中的白雪有着和童话中一样的美貌,“她头发乌黑如乌檀,肌肤雪白似白雪”,虽然她厌恶了和那七个男人之间的生活,可是依然期待着某个王子出现,将自己放在了被拯救的位置。而故事中的另一位女性简,她简直就是邪恶的化身,她之所以要毒死白雪就是因为曾经和她交往过了一个男人试图引诱白雪。白雪的美貌吸引了小说里的所有男性,他们都偷窥过白雪的身体,白雪成了男性目光凝视的欲望对象,正如童话里小矮人将白雪公主放在玻璃棺里日夜守望着她一样,但是白雪并没有完全的沦为被观赏的客体,她开始注视自己的身体,在对自己身体的凝视中身体不再是欲望的代码,而转变为人的自然属性。她也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身体,“不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差的”,从而完成了女性角色主客体的转变。白雪期待这王子的出现,期待自己被拯救,于是做出了一个有象征意义的举动,将头发从窗子里垂下来。可是面对白雪的举动,保尔(王子)觉得“它使我紧张得要命”,于是逃跑了,那七个男人中的比尔认为这意味着她“是个该死的堕落分子”,而其他的人要么“缺乏反应”,要么不着边际地认为白雪只是在表示她不满意自己的浴巾。这些男人懦弱、虚伪、窝囊,白雪的等待得不到他们的任何回应。男性无法承担拯救者的角色,男性主宰的隐喻也在白雪的等待中被彻底的颠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