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大家带来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以内的数。

2、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书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4、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结合数突破“翻坎数”。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卡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主题图,P2-P2例1、例2、例3。课堂活动1、2、3、4。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2、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3、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能充分的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边说边摆10个一根小棒,再出示一捆小棒。)并板书:10个一是十。

2、请学生摆10捆小棒,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同桌可以合作摆一摆,从而得出10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小朋友已经会数100以内数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还会遇到很多的数。请小朋友打开书第1页,看一看,你看到些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独立看书,再指名说一说。

4、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书知道了塔高465米,飞机飞行高度8000米,每小时飞行900千米,实验小学有1200多人。这些数都超过了100,都比100大。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我们先来数数。

(一)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印有100个小格方块的灯片,先让学生数一数一块有多少个格子(100个),然后再看着灯片一百一百地数: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九百、一千。

师:刚才我们数了几个一百就是一千?

生: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1000)

2、在计数器上拨珠数。

师:在计数器上怎样拨一百?

(1)请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生: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百。

(2)请学生边数数边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三百……九百、一千,并对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一千这个数的。

(3)指名全班交流。

3、在直条图上数数。

教师出示有刻度的直条图,先让学生认识一格表示一百,再让学生从0依次数出100、200、300、……900、1000。

(二)用实物数出一万

师出示实物,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并问:几个一千是一万?生:10个一千是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10000)

(三)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认识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

1、让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十、一百、一千、一万,同桌互相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师可指名说一万的拨珠方法。(在万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万)。

2、师:我们知道10个一是十,那么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同桌互相讨论,再交流得出: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10。

3、那么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同桌互相讨论,在全班交流得出:十和百之间的进率是十,百和千之间的进率也是十,千和万之间的进率仍然是十。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知道了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还知道了个和十、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都是10,也就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十。

5、学生看书P3,读一读右下角的一段话。

三、课堂活动

1、P4-第1题,数一数,说一说。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

2、在计数器图上画珠子。(P4第2题)

3、填一填。(P4第3题)

4、下面的人民币每一扎是100张,各是多少元?(P4第4题)

学生先独立填空,再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100个一是100,10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数数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计数单位有:一(个)、十、百、千、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北京)知道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多少金牌吗?(51)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今后还会不断有重大国际赛事在我国举行的,大家喜欢运动吗?(喜欢)运动有什么好处吗?对,从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长大后在赛场上还可以为国争光!

这不,森林动物运动会也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师:这次比赛的裁判是大象,它想给参加跳高的每只动物发一只喜羊羊玩具,给参加长跑的发一只美羊羊玩具,同学们说该怎样来统计呢?

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师:知道了跳高和长跑的动物只数,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啦?(一共有多少个动物参加比赛)对,在统计表中就用“合计”来表示。

师:小猪是这次比赛的厨师,他要为动物们准备午餐,我又该按什么标准来进行统计呢?(动物的种类)真棒!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面两张统计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统计表。

汇报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标准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统计的标准可以不同,合计数应该不变。小结:同一个场景,我们在统计时分类的标准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那如果两张表的合计数不一样,说明什么呢?(必定有一张统计错了,我们可以根据两次的合计数是否相同来检查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师:运动员们的比赛很激烈,很多小动物口渴了,要喝水,大象说,咦,茶杯在哪儿呢?小猪说,还在商店里哪!于是它们又到商店里选茶杯了,大象评委只关心茶杯的形状,猪厨师很会精打细算,它关心的是茶杯的价格。你们会把统计表填完整,并向它们介绍一下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统计表。

交流:合计栏是怎么算的?

比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分类统计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请做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填写统计表。

①出示图,看了这幅图你想如何统计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②请你按照形状分类和颜色分类进行统计表。

③比一比两张统计表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说说这两张统计表分别适合哪种需要?

四、巩固升华,拓展延伸

师:师:今天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分类统计,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为了记住同学们,我还想了解咱们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学们能帮老师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并完成统计,尽快将结果给我吗?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方面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六、布置课后任务

我还想知道每组同学的年龄,8岁的有几人,9岁的有几人,10岁的有几人,请同学们课后将统计结果填好,交给老师,大家能完成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队伍强大,办学条件优秀的现代化城镇小学,我班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本市,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教育都很重视。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我们时刻以成功从这里开始为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主动学习的愿望也就随之增强,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实录片断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听一支歌,大家可以随歌曲做喜欢的动作,同时想这支歌的名字是什么?

生:健康歌。

师:那么要想身体健康,应该怎样做呢?

师:刚才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说得很好,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小调查,统计我们二(3)班同学的睡眠情况。

师:要统计同学们的睡眠情况,应先知道什么呢?

生:睡眠时间。

师:老师每天晚上9:00睡觉,早晨5:00起床,那么老师每天的睡眠时间是多长呢?你能算出来吗?

(以教师的睡眠时间为例,小组讨论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

师: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自己每天睡眠的时间,然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二)统计分析二(3)班同学的睡眠情况

师:每个人的睡眠时间知道了,那么,要统计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怎样统计呢?请你们帮老师出个主意好吗?

生:先在小组内统计本组成员每天睡眠时间的数据,分时间段记录,再在全班汇总。

生:分时间段统计,并进行记录。

生:用画的方法统计4个大组每天睡眠时间的数据,并进行记录,再在全班汇总。

生: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全班同学每天睡眠时间的数据,并进行记录。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这么多合理的方案,那谁的方法最好呢?

经过讨论,选用全班同学到前面画正字记号的方法进行统计。

师:(出示二(3)班同学睡眠时间统计表)在开始统计前,请同学们看统计表,假如你睡眠时间是11时,你认为它是在10~11时这个时段,还是在11时这个时间段?那么,按照这种算法9~10时里含不含9时呢?(对时间段做统一规定。)

全班同学到前面在睡眠统计表空格的下面(用正字记录)每人写一画,然后汇总,把统计结果填入统计表。

〖教学反思

由于班级有学生70多人,在教学中,怎样才能用又好又快的方法统计出全班同学睡眠的时间呢?于是,我放手让学生帮老师出主意、想办法。我发现学生想出的办法很多,最后从学生提出的方法中,选出大家一致认为最好的画正字的方法,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加强了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学生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案例点评

《标准》中指出,学生在本学段应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师在组织此次活动时,首先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的谈话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充足的睡眠,说出了统计的必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其次是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统计的过程,从中学会收集数据、描述数据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棵的玉米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33443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到了它的家玉米地里它来干什么呢?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几棵玉米呢?你会解决吗?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2是刚才用34、43或3+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写吗?

[设计意图]先出现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给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方法上的铺垫。

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列出了含有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乘减法的算式。你们知道这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吗?

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以怎样列式来解决?小组继续讨论。乘加的算式有又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习

1、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7+5=口口+口9+7=口口+2

=口口-口=口口-口86=口口-2

4+6+8=口3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抽象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在操作活动中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会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3、让学生认识直角,能在物体的表面找出直角。

4、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及抽象思维的发展,感悟抽象的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仔细看大屏幕,根据照片来猜猜这是什么?( 出示冰箱照片)学生猜测。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学生相应的照片。

再猜猜(出示捐款箱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你们要是看见哪个面的照片你就能猜出来呢?

刚才同学们看得都特别仔细、特别认真。用眼睛仔细、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二、授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瞧!就是这只玩具小熊。小朋友们,喜欢这只小熊吗?它可爱吗? (出示试一试1) 小朋友想一想:男孩站在玩具小熊的哪一边?

请大家头不要偏,手不要动,仔细观察玩具小熊,思考一个问题:仔细观察,站在女孩的位置上,又能看见玩具小熊的什么?

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向全班学生说说?

结合学生发言,让学生进行描述,同时教师进行板书:前面、侧面。

为什么观察的是同样的玩具小熊,大家刚才说的却不一样呢?

结合回答,教师归纳: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玩具小熊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

活动一:照片找位置。

老师出示图片(试一试2)学生想一想:这张照片上,小猫、小猴分别看到的是大像的什么?

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找到那个面,并连一连吧!

活动二: 老师再出示试一试3(1)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想想淘气、兰兰、小红分别看到茶壶的哪个面?

刚才他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都看到了茶壶的一个面。如果能让小朋友全面地看到茶壶的上下两个面,那才好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看到它的上下两个面吗?请大家开动你们聪明的脑袋想想吧!请看幻灯片试一试3中的(2)。

大家发现了:要全面的`观察物体可以围着它转,从四处看;也可以让它给我们转一圈来进行观察。 如果是一些较大的物体,同学们想一想,那应该怎么办呢?对于一些较大的、不能动的物体,我们就要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看得更清楚、更全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观察方法!

三、拓展运用 激励创新

老师准备了一些练习题,大家一起拼一拼。

课件出示图片。

看一看,你知道他们分别看到木箱的哪一面吗?

请小朋友积极动脑,猜一猜吧!

学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道求几是几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能根据条件正确找出有关倍的关系。

3、根据情景图,围绕几是几的几倍来自己编题并回答。

教学重难点:

知道求几是几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三、练习

1、师出示情景:

(1)小丁丁们一起到动物园玩耍,看到了什么?大象:10只长颈鹿:5只大狮子:2只小狮子:6只

(2)大象、长颈鹿只数作为已知条件,可以提哪些问题?算式呢?一共多少只?10+5大象比长颈鹿多多少?10-5还有吗?大象的只数是长颈鹿的()倍?

(3)像这样,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是今天要学习的本领。

2、出示:几是几的几倍1.认识“倍”。

(1)问:大象的只数是长颈鹿的()倍?你是怎么知道的?10里面有2个5。

(2)如果请你来列个算式,可以怎么列呢?用除法计算,为什么用除法?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求大象是长颈鹿的几倍,就想10里有()个5,算式是10÷5=2

师:倍不是具体的单位,所以2的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2、找有关倍的关系。

问:除了大象和长颈鹿,还有哪些动物的只数也有倍的关系呢?找一找,说说()是()的()倍,列式计算。

1.P37页2填一填,算一算。

你还能提其他哪些问题呢?自己说一说,四人小组交流。

2.P37页3、4,看图填一填,列式完整解答。

3、妈妈买了一些水果桃子9个20元苹果3个5元梨6个15元用学过的本领编题并列式计算。

看图个别说同桌讨论个别说说齐读个别说说指名说同桌说说个别说自己说说指名说独立练习汇报交流独立练习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系统整理与乘法有关的知识,熟练运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系统整理复习一、二单元的乘法知识。

2、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体会解题方法多样性和最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新教室上课,猜猜为什么要到这来上课呢?这是因为今天我们要参观一个节日广场。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国庆节的时候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有一个节日广场更是热闹非凡。想去看看吗?

二、整理复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图上画些什么?有一个老朋友他也来到了节日广场,他是谁?智慧爷爷说了什么?

1、 整理复习乘法知识。

(1) 什么是乘法?怎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举例说明。老师也想了一个算式:a+a+a+a,能改成乘法算式吗?你怎么想的?

(2)乘法算式的得数叫什么?(积)那求积用什么法?(乘法)求和呢?求差呢?求商呢?(3)你是怎样算出乘法算式的积的?乘法口诀熟吗?开火车对口诀。

(3)有个同学在计算4×6=?一时忘了乘法口诀了,该怎么办呢?4×6表示什么意思?它们的样子不一样,意思却完全一样,结果也一样。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第一幅图。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气球每束有8个,4束一共有多少个?

4×8=32(个)

生:一共有多少盆花?

师:这些花分几部分?(2部分:外面的和里面的)怎么算?

先算外面的:每种颜色有8盆,有4种颜色,一共有多少盆?4×8=32(盆)

再里面的花:3×4=12(盆)

最后算一共有多少盆花:32+12=44(盆)

(2)观察第二幅图。

生1:每列有3个人,有6列,一共多少人?3×6=18(人)

生2:每排有6人,有3排,一共有多少人?

生3:穿每种颜色的衣服有6人,有3种颜色,一共多少人?

观察同一幅图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旁边看跳舞的小朋友也想来跳舞?可以怎么算呢?

生:3×6+5=33 这个算式还可以写成什么?生:4×6-1=33说说你怎么想的?

(3)请你来当小老师提问。生解答。

生:照相的每组有4人,3组有几个人?4×3=12(人)

(4)请你在本子上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3、小结。

今天你在节日广场玩得高兴吗?学到了什么?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得知道什么?解决乘法问题的2个数学信息之间必须有什么关系?(是几个几的关系。)

课后自评

这节课是一、二单元的整理复习课,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有2个:一个是对乘法知识的系统整理,一个是运用乘法知识实际解决问题。在复习乘法知识时,主要抓住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乘法口诀这几部分知识。在解决问题这一部分,主要通过第一幅图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和较为复杂的问题。第二幅图解决观察同一幅图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第三、四幅图请学生来当老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在作业本上自己提问解决问题。

上完课后,我发现自己语言还需要锤炼,更精炼些,提问更准确些。在处理学生解决问题时,时间的调配还掌握得不够好,对于简单问题应该很快的一笔带过。把精力重点放在解决复杂问题,解决学生思维的争议点,学生的出错的地方。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退位减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顺序。

教法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法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理解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我最棒

16—8= 10—4= 15—7= 12—5= 17—8= 12—8= 10—5= 18—9=

2、算一算

43=21= 64—32= 56—41= 77—43=

学生上黑板笔算,教师检查,表扬做的又对又快的。

3、(出示第17页奥运金牌榜的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究各国奥运金牌的问题,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这张表格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谁还记得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回答: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条件,列式。

学生列式:51—36=?

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有一下几种分法:

1、在5捆和1根中,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2、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3捆,再拿出1捆拆开,拿走6根。

3、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4捆,再从4捆中拿回4根。

4、在5捆和1根中,先拿1捆拆开与1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6。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1-36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6、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7、小结。

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拓展运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三第5题,第6题。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7题和第10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退位减

例:51—36=15例3:50—24=26

5 1 5 0— 3 6 — 2 4_______ _______1 5 2 6

七、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学生1:××高,×××矮。

学生2:××轻,×××重……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1:……

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

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

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

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

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

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

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

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学生1:2倍。

学生2:3倍。

学生3:1倍。

教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4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

学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

学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这么多,不是看还剩几个。

学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

学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这样的3,所以6是3的2倍。

学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两倍。

学生6:多了一个这么多,是不是1倍?

学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

教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

2.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4个这么多。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排这么多,所以是4倍。

学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

教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

学生1:不够摆,怎么办?

学生2:能不能不摆?我能知道21是3的几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3:21÷3=7,说明21是3的7倍。

教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

教师:现在将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两行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

学生4:1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4:第二行只有1个3,所以是1倍。

教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1)12÷312÷212÷1

教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图片)

教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

教师:小叮当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

教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

教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草莓与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3

教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教师:你们喜欢吃糖吗?

学生:喜欢。教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

学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

学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

学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

学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

(3)()÷()=()

教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小组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较怎么说?

学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

教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

学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

学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

学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

教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

(小组交流)

学生1: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的年龄的4倍。

学生2:教室里电灯有6盏亮着,有2盏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

学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

三、反思小结

(出示饼干图与鱼图)想一想:鱼的质量是饼干的几倍?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结束语:小朋友们,只要你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景色的迷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