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是六七十年代一部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影片,当时我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表面现象和本质一定截然不同,结果不出我所料。剧中的方槍槍一颗天真无邪的的童心就被那个年代李老师泯灭了,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以下是细致的小编首席帮助大家收集的13篇《看上去很美》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一
开完会,校长推荐我们看《看上去很美》。当前排的灯光熄灭的那一刻,我仿佛走进电影院,那种久违的`感觉让我紧张的神经马上放松之极点。姣霞则斜着身子,懒懒的靠在墙上,一脸的得意:我的位置最好!
当方枪枪出现在我的视野时,我深深地被他吸引住了。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灵气的孩子啊!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天真,那么可爱。我想着如果他是我的学生我一定会好好的把他看个够!可是,李老师的一把大剪刀却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也让我的心跟着方枪枪一起紧张:李老师,还会做出哪些令人费解的举动?故事在继续着,我的心却总是提到嗓眼,七上八下,放不下来,那是为方枪枪;我的心又如在油锅中煎熬着,撕心裂肺,难以形容,那是为陈博涛。是的,看着方枪枪,看着李老师,我想到了陈博涛,想到了自己。在方枪枪的眼中,李老师是会吃人的水妖怪。那么在陈博涛的眼中,我是不是也是那会长尾巴的妖怪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我给予陈博涛的过多的还是责骂。我给他的关心不少,可是爱却不多。
如果说,方枪枪成为一个坏孩子是因为那看上去很美的小红花他日思夜想,努力之后却没有得到而心灰意冷导致的。那陈博涛这个我们眼中的坏孩子又是因为什么形成的呢?
上学的第一天,他奶奶就告诉生活指导老师,就是因为他太坏,家里管不住他,所以才让他住校的。他奶奶告诉我,已经读过一年级了,老师管不住才给他转的学。当时的我想得到的是如何让他少做坏事,少欺负同学。虽然在我的软硬兼施下,他比以前要好,但他的心中是怎么想的,我却不知道。
记得这学期开学第二周,他又欺负同学,我告诉他,老这样打同学要把他送回家,他哭着对我说:我保证以后管好自己的手!就在那一刻,我的心也颤动着:他也是个想上进的孩子啊。我原谅了他,却叫他写了保证书。
那一次,陆老师为他剪指甲,我借机鼓励他好好做人,好好报答关心他的人。没想到,陆老师上课时,他又嬉皮笑脸,惹得陆老师不高兴。于是,刚刚对他恢复的信心又冷了。
其实,我本该知道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不应该用一种固定的方式去教他,更不可能用这种常规改变他。可是,我还是这么做了。对照李老师、唐老师,我要反思的还是自己。
看上去很美的小红花,奖励不公改变了一个孩子。我这个看上去很尽职的老师,教育方法不当也是无法改变陈博涛的。我不知道我接下去我会如何改造陈博涛,但是我知道,无论哪种方式方法,爱的教育永不过时。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二
我想问的是,方枪枪走后会怎样,但是似乎电影并没有直说。这个问题我试图在豆瓣《看上去很美》的页面之下求解,看看有没有评论高手能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颇令我失望。多数评论并没有关心这个问题,而是醉心于将影片生硬地套在福柯或者别的什么理论框架下作零碎化地解读。因为我并没有读过王朔本人的这本小说,因此也谈不上究竟王朔是不是真的把故事写的像那些评论一样零碎,但是至少我认为我们自己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上面这段话说的很玄,我希望下面的文字能把这个看上去很玄的主张说清楚。在我看来,方枪枪走后会怎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在这部电影中刻画了一个个体一开始试图接近这个群体,但是屡次失败之后决定离家出走。用一句话做这样的概括似乎是对于电影导演和王朔先生的不敬,我并不否认在这部电影中方同学和这个群体之间的互动被描述的非常直观,给人很大的冲击力。电影似乎在给我们描述一个制式教育的典型画面,整齐划一的时间安排,每一个环节都被设计成标准作业流程,甚至穿衣服或者上厕所都有自己的“标准作业流程”。这不能不让人想到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描述的某一监狱的日程作息表。方同学在这里实际上存在两种选择,要么融入这个群体,要么与之对立。毫无疑问任何人都不可能首先选择与之对立,人需要一种群体生活,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小朋友需要有人和她们一起玩,在成年人中我们需要结成社会以达成社会分工以及创造良善生活可能的条件。方同学首先的选择显然是试图融入这个集体。
影片中选择插入汪同学那个作为后勤部长的父亲的出现我认为是很有些深意的,似乎暗示了方同学从这件事之后逐渐发现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的社会制度背后的虚伪和荒谬。我认为这个情节是很不错的,作为之前一向很关心“法律”,试图做一个“良好公民”的方同学,忽然发现自己所珍视的东西居然能通过某种“错误”的方式轻而易举地得到,这种冲击显然是巨大的。方同学决心发动自己的反叛。但是因为存在这个环节,我们自己的慎思就需要在这里停留一会儿:对我们而言,方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同学?你可以说是,因为之后的连串行为是典型的破坏纪律的行为,但是你也可以说不是,因为所谓的纪律不过是一套虚伪的把戏,甚至在谎言被揭穿的时候,居然整套“法律体系”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一个实际上无辜的人。方同学的反叛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然我相信这不是他自己有意要提出的,即究竟怎样选择才是对的?而实际上影片暗示了唯一一种可能的答案,即权力就是正义:无论是能够左右李老师的汪部长,还是在李老师眼里是“良好公民”的倩倩同学,都暗示了这个答案。所谓的正义,就是权力要你做的事情,没有更进一步的为什么。当你去反问,凭什么要这样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错过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不该提出。但是可惜的是,方同学还是问了这个问题,得到的回应是“你怎么敢顶撞老师?”
上述的解读似乎对应了非常意识形态化的某种解读方式,即这个影片就是在暗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荒谬。当然毫无疑问这种暗示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反思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认为是不足的。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则的追问,这部电影仅仅意味着那段荒诞的历史吗?集体生活的方式并非是某种意识形态独创的生活方式,而是大工业时代的典型的生活方式。当然你可以说现在我们并不是住在集体宿舍中,但是不要忘记了我们这个时代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让我们和别人联系紧密,甚至美国证劵市场的一次波动都能影响到中国的某个企业,而一个地区的物价的变动可能引起的是整个国家的市场发生波动。我们不再被强制的束缚在“单位”中,但是我们却“自愿”被束缚在某个更大的共同体中。其实说到“自愿”和“束缚”放在一起就让人感到不舒服,但是这的确是现状,并且也是方同学的第一次选择的结果,他试图将自己融入这个大社会之中。因此实际上我们会发现,过去的单位制和集体生活的内在结构实际上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而发生变化,或者说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内在结构。当然,所谓你自愿加入到一个束缚之中,即所谓“异化”问题,你的自由意志异化成了一个异己的对抗自己的东西。
如果我们放在这样一个更大的维度去看这部电影,实际上它表达了一种反叛,这种反叛绝不仅仅是对于某一种具体的政治体制的反叛,同时意味着一种对于“表面世界”的反叛。我所谓“表面世界”也就是那个“小红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一套道德话语很好的解释,错误的被消灭,正义得到弘扬。权力的运作被装饰成某种永恒道德标准的逐渐展开与实践。方同学试图争取自己加入这样一个社会中,但是不幸的是因为某种偶然的机会,它发现了这个“表面世界”背后的内在结构:它是赤裸裸的权力交易,一切的人及其活动不过是权力的某种自我运作的需要,而并非所谓的目的本身。毫无疑问,好学生与差学生总是同时存在的,红花榜意味着某种表彰,也就意味着某种惩罚,影片中这种惩罚从红花榜到关禁闭组成了一个连续的惩罚结构,毫无疑问我们也可以在一个现代国家的刑法典中发现这一套阶梯结构。我们通过树立“差学生”作为对立面,用“他们”形成“我们”。所谓的末位淘汰制或者红花评比,实际上将“末位”视为一种不可接近或者不可言说的符号或者形象,从而使得整个群体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这个“末位”,当然在实践中人们就会发现最好的躲避瘟疫的方式就是实践正义,而这恰恰中了权力的圈套,因为所谓的正义不过是粉饰出来的而已。
但是如果我们将自己置于这样一种完全批判的境地,我们会发现我们无所依靠。如果全部的道德戒律不过是权力游戏,那么我们如何谴责权力本身呢?我们只能选择闭嘴,无从言说这种批判。那么这样做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谁赋予我们行动的意义呢?正如方同学自己,能够以很多的方式挑战整个共同体,但是作为电影观众的我们,能说什么呢?我们说他是一个差学生吗?似乎也不能,因为如果我们这样说,实际上已经选边站在李老师一边,但是这令我们感到不安;我们能说他是一个好学生吗?似乎也不能,因为他做的事情的确称不上“好”。那么我们能说什么呢?或者说他在干什么呢?按照这个逻辑似乎他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也没干,那么他实际做的那些事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捏同学的脸,打上厕所同学的屁股等等。如果我们不能用现有的道德话语谴责他,那么我们只能说他在自己创造意义,他在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如同一个“职业革命家”,他的意义就是挑战权力,讽刺权力,攻击权力。但是这些实际上都不能成为独立存在的意义,而依然是依附于权力本身。当方同学大声说“快告诉老师我脱队了”而无人理会的时候,自我创造的意义已经宣告失败,那么唯一的路就是逃跑了。
但是正如我在本文开篇提出的问题,方同学跑了之后能怎样?我想只存在两种可能,也就是和当年娜拉出走之后可能的结果是差不多的,要么被人找到重新回到幼儿园,要么在社会中长大真的轮到公安局去“收拾”他。说到公安局,影片中有一位老师的这个威胁实在是很值得玩味,并且幼儿园出去就是医院,也是很有意思的设计:一个健康的人就活在“幼儿园”,要么就是不健康的人就活在“医院”,只存在着两个选项。因此,真的要追究起来,方同学走后会怎样,其实影片已经有所暗示。这个暗示是悲剧性的,或许王朔本人也止笔于此了。不过我觉得如果按照上述的分析,我们就错过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发现这些内容是需要脱离出影片的故事本身的。这部电影提供了一种解的答案,但是自己有证明了此路不通。那么又该怎样呢?存在一个问题,方同学真的只能跑吗?当然你可以说方同学曾经用一个谣言发动过一次“革命”,但是很快被“镇压”了,只是因为“反动政府”的势力过分强大。但是我们如果将这个问题追问到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就无路可走?或者说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发动某种革命?
回到方同学第一次的选项中去,那个时候他试图加入这个社群之中,并且这是一个“自愿”的行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从母亲的怀抱中脱离开来,就必然需要赋予自己某种身份,成为某种社会角色,这也就是“加入”某个群体。在我们生命中我们会加入幼儿园成为“小朋友”;会加入学校成为“学生”,在这其中有些朋友在学校参加过各种社团组织也会加入这些群体中;会加入工作单位成为“职员”;会加入自己的家庭成为“丈夫/妻子”“爸爸/妈妈”等等。我们总是在“加入”的路上。当然,每一次“加入”都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社会实践客观赋予这一社会角色的规定性,我们必须将自己的生命规定起来,才有可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必须有这个规定性,否则就是散乱的,流变的,就好像风或者气一样,是“无定形”,那么也就注定是没有一种定型的力量。我们需要把自己展示出来的时候,就需要能展示出来,而不是流于无形,比方说我们需要实现自我,就必然需要将某种自我的能力客观的实践出来,做画家、艺术家、法学家、钢铁工人等等,一辈子懒懒散散什么事情都不做,那么整个人也就无所谓意义可言。方同学最后发动的一连串反叛,实际上也是给自己的某种规定性,将自己显示出来,当然他最后失败了,只能逃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既然规定性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本质要求,那么邪恶的并非规定性本身,而是要看它规定了什么。
如果我们将问题转换到了规定性本身规定了什么,我们就会发现方同学本人并没有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或者甚至多数成年人是否具有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也是存疑的。他们受到自己未经训练的思维的束缚,被感情,狭隘的经验,自身利益等等捆绑。如果真的要把问题都讲出来,那么反而会引起怀疑而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这个问题已经在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政治实践之一的雅典民主制中有所体现。那么这就要求执政者能够借助于普通人的感情和判断,在“不知不觉间”将正义之事达成。但是这似乎又预设了正义之事的完成是需要欺骗的,而这种欺骗也包括了执政者对于被统治者的一个对立。不过这一观点也包含了对于普通人处理政治问题的不信任,那么我们又可以判断“李老师们”是否真的在使用权力让我们自身,我们自己的自由意志得到更好的发展以及全面的实现,而不是将权力视为谋求自己统治阶级私利的工具?那么问题再次回到,道德判断的意义究竟如何存在?如果我们将问题推进到这一步,难题就不再是针对方同学,而是李老师,她自己必须对自己作出辩解。但是面对一帮小朋友进行这样的辩解吗?我们也能想来她的说辞,即影片中反复提及的“这样是为你好”。其实到底本来是用来欺骗“被统治阶级”的小朋友的话,实际上她自己也真诚的相信,这也是在权力体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公平正义的运行被不分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真诚地相信着,而统治阶级相信自己仅仅是在维护永恒道德的实现,维护一个自然秩序罢了:所有人都被骗到了。
这样,这部电影揭示的问题已经被追问到底,作为另一种意义创造者的方同学即将面临悲剧的结果,我们也无从反思我们现在所承受的规定性是否真的就是好的。我应该承认“方同学走后会怎样”是一个糟糕的问题,因为它真的无从回答。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三
当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心里却特别的难受。我在努力地思考着一个问题:看上去很美,它到底美在哪里呢?是幼儿园的这段时光很美,还是老师的大红花很美,还是当时老师们的教育方法很美。
方枪枪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灵气的孩子!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天真,那么可爱。可是,李老师的一把大剪刀却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也让我的心跟着方枪枪一起紧张。
园长老师对方枪枪的一句话让我想了很多:孩子,你应该记住,幼儿园的生活是你人生中最美的一段时光,等你长大就明白了。在那个时代,在大人眼里,幼儿园的时光真的应该是很美很美的。可片中的方枪枪觉得这段童年生活美吗?他在恐惧、迷茫中过着他的童年。方枪枪认为最美的是那朵老师手里的日思夜想的大红花,当他想象着自己能得到一朵朵大红花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从此,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规定的时间认真大便,好好洗手,但也没有得到大红花,因为它既不会穿衣服,还经常尿床。百般的努力也没有得到老师们的认可,孩子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不再为争夺大红花而努力了。
在方枪枪的眼里,李老师已不在是老师,而是吃小孩的大灰狼。方枪枪为自己的发现既紧张又兴奋,他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自己的小伙伴,并在小朋友中开展了清查大灰狼的行动。在方枪枪的领导下,小朋友们组织了对李大灰狼的“围捕”行动,但因力量悬殊,李老师迅速控制了局面,并清查谣言的源头。面对来势汹汹的李老师,方枪枪十分恐惧,但由于谣言传播的无序性,一个替罪羔羊的出现使方枪枪迅速摆脱了困境。方枪枪发现,所谓“做错了事,就要受惩罚”的定律并非那么灵验,而貌似强大的李老师也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从此,方枪枪彻底改变了,他不再驯服,到处惹事生非,成为害群之马。
老师们知道,对方枪枪这样的人,最大的惩罚就是孤立他,不给他恣意妄为的舞台。经过数天的禁闭,方枪枪终于又回到了群体中。在队伍行进过程中,他手舞足蹈,大喊:看啊,我又脱队了,快告诉老师啊!小朋友们却始终熟视无睹。方枪枪终于明白,他的表演结束了,他的舞台不再有了。但让方枪枪不明白的是,这一切是如何开始,又为什么结束呢?一路走来,他始终在反抗,却从未逃出过;他始终在融入,却从未被接受过。
故事的结尾让人看着很心寒,我看到了孩子的孤单、无助、渴望被关注。
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多少幼小的心灵被深深的伤害,这将
《看上去很美》的观后感初三500字 篇四
还记得胥红老师看完电影后说的一句话:心里闷极了!我想这是所有老师共同的感受。《看上去很美》,是一部反映幼儿园的影片,从影名上感觉应该是一部象散文一样美的电影。可从开始放映给人一种压抑的感受。影片的小主人公一出场就让人感觉到这个孩子非常有个性:被父亲强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拽着、拖着走上高高的台阶,他一声不吭,但一直非常执拗地想挣脱那双大手……可到底是孩子呀,最终还 是被送进了他很不想去的地方,方槍槍在哭泣中开始了他的幼儿园生活。
这部影片警示的作用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不管身处何种年代,教育的原则首先要以幼儿为本,我们所制定的规则,实施的教育行为不是为了束缚幼儿,压抑幼儿的天性,而是要让幼儿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它也提醒我们孩子是多样的,是独特的,是需要我们理解,关爱的。不是每个教育策略都适合所有的孩子。最后它让我认识到教育,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更不是一个可怕的事情,而是一门艺术,怎样培养后代的人的艺术,一个涵养丰富内容全面的艺术,而教师就是这门艺术的缔造者和改进者,在工作做的第一线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谱写动人的乐曲。“看上去很美”应该注释为:童年是美好的,上幼儿园也应该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看上去很美,其实并不怎么美。希望通过我们全体幼教工作者的努力,让幼儿园生活真的很美!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800字范文集锦5 篇五
之前我们女性心里学老师给我看了一部《看上去很美》这部电影。我一看电影题目以为会是一个关于爱情电影。原来是不是的,是小学生进入幼儿园的一段故事和老师学校的教育方式。
幼儿园相对来说一个较小的,老师也不多,有班主任和几个老师,幼儿园就是学前教育方式吗。相对来说课堂挺丰富的,画画,学跳舞,学会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相当来说看上去教的都很好,特别严格,犯错进行批评教育,看上去真的很好,很美。
可你仔细去看完这部电影会发现,中国面临着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应试教育是不是真的很好,是不是看上去很美那样,看上去都那么美好!
其中有这么一个部分,在课堂中班主任给学生们教动物是怎么走的呀,怎么叫的呀。然后后面就给他们展示了大猩猩是怎么走路的而且加上了表情,那个小男孩看完后更害怕了,不只是他 别的小朋友都特别害怕,因为平时班主任都是顺他们,做错事就是要批评,脾气不好,然后后面那个小男孩给班主任起了名字还说是怪物,给别的小朋友都说她其实是一个怪物。就这样老师在学生们面前都给他们留了负面的影响,还小朋友们都特别怕她也不尊重 那个小男孩还学会脏话了。
这一系列的事情都关系到那个班主任的形象以及教育方式平时做错事都是责骂,批评。要求每个小朋友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漱,自己的事情谁做好了就多给小花奖励,这样一来,别的小孩有了小花,自己也想要 自己也想得到一句好评,表扬,可每次等来的不是表扬而是责骂和批评,然后小男生真的觉得委屈 , 自己做好了事儿没有小花还被批评。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老师的错误,她没能做好老师该做的。
做人比技能教育更重要:
学校教给孩子学习知识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而家庭从小对孩子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影响。
培养孩子守信的习惯,对孩子许诺要慎重。许诺后我们都要履行诺言,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维护我们作为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同时教育了孩子对谁都不能随便说话和承诺,说了就要负责。做好这些,学生也不会这么叛逆了,对于孩子来说,批评是重要的可鼓励孩子比批评他还要管用。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六
暑假的时候,好友回来了,她是我一起学习生活了十年之久的好友,现在却由于不同的求学之路去了南方。我们好久不见,在一起到家后就经常一起讨论我们的改变我们的大学生活。她是学幼儿教育的,我们就打着观察她未来学生之名一起看了《看上去很美》。这个电影我以前听说过,报纸的评论好像不怎么乐观,不过……。
一路看下去,真得很美。
那些幼稚可爱的孩子,天真纯洁的面孔,真挚无邪的眼神——那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一个真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本来就应该是那样的一个世界。孩子们放肆地哭,放肆地笑,放肆地闹,那些欢乐无声地回荡在耳边。
可惜的是,那并不完全是一个儿童的世界,也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由的世界。孩子要在成人的教育引导下成长,而自由也是在相对的纪律约束下驰骋。于是,有了成人的束缚,一切都变得怪异了。所以,也只能说“看”上去很美。
影片是从方枪枪童稚的哭闹开始,从此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集体世界——幼儿园,那个以集体主义束缚了个性与自由的地方:
方枪枪,原本有一根独特的小辫子,可是一入园就被李老师以为他好为由,用无情的大剪刀“咔嚓咔嚓”两下给消灭了;园里的男孩女孩们都是统一着装,统一发式,一点点不一样的因素都并不存在。
不对,或许总还有点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平静的外表下,大家内心深处肯定有不一样的思想:南燕稳重一点点,北燕稚嫩一点点,若海骄纵一点点——细细看来,这些本来就是儿童天性,哪有个性可言?
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就为了每天五朵小红花吗?
……
为拿五朵红花,方枪枪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努力学习,并遵守着幼儿园的纪律:自己穿脱衣服,晨起拉大便,饭前洗手,不要尿床……他努力地控制着自己,生理的、心理的,力所能及的、力所不能及的,只为那一朵红艳艳的小纸花,他倾其所有。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如愿:老师依旧不怎么喜欢总有点小麻烦的他。于是,他愤怒了,野性回归,真正地叛逆起来:捣乱,恶作剧,打架,发泄自己的不解与不满!最后,他宁愿睡在幼儿园外的大石头上,也不愿回应老师同学的呼喊。
其实,片中的幼儿园,明明就是成人社会的一个精简缩影:纪律、约束、奖惩,就是成人社会的运作规程。叛逆,并不是孩子的专利,成人也一样野性。当单纯的心态无法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的时候,一切就都变的复杂了。
看上去,真得很美。
孩子的世界。
成人的世界。
而自然界也是如此之美,但却不仅仅是看上去美,那是真正的美!
想起《童年》那首歌,童年的我们盼望着长大,盼望着成熟;却不知道那个看起来很美的成人世界,在我们真正长大的时候,竟也是也是如此烦恼!而我们现在就出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矛盾着在留恋着一起骑单车呼啸而过的日子,又贪恋着未来的成功要舍弃一些东西,非常苦恼。我和好友在看到那些貌似熟悉的画面,不由的笑了笑。
——记起冰心的诗篇:“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回忆时,童年留给我们的全都是美。
电影《看上去很美》观后感1100字<四> 篇七
《看上去很美》这部影片真实地再现了我们的教育,在那样一种教育体制下,儿童的性格被扭曲,天性被磨灭,一个个都成了成人的附庸,听话成了好孩子的标准。本该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童年,在这部电影里童年却成了寂寞的表白,用镜头语言述说着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成长的无奈。本该是和众多小朋友一些快乐的度过的童年,到了那里却让童年不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没烦恼。
小主人公方枪枪是个好可爱的小男孩,他大大的脑袋,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一看就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在那种全方面封闭的幼儿园中,他的天真,好奇,全被幼儿园的制度渐渐毁灭。在幼儿园中,一切都是统一的,甚至连拉屎撒尿都要规定时间,而方枪枪从一开始就游离于制度之外,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坏活动”,李老师和同学们对于这种行为,简单的认为是孩子的品质有问题。试想,如果李老师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能给他一朵小红花,在他孤独时能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在他惹出一系列的“坏事”的时候加以引导,帮助他,鼓励其他孩子接纳他。我想结尾应该是另一个样子了。影片中出现最多的方枪枪的班主任李老师是孩子的“最高统治者”,一声令下,要求孩子乖乖顺从,听从她的指挥,否则将严加惩罚。李老师冷酷无情,高高在上的神态,令所有的孩子望而生畏。她教育孩子必须按她的规则游戏进行,循规蹈矩。如果孩子做到,就能得到用她的奖赏——一朵漂亮的小花。
虽然是一朵小花,但是在孩子心目中小花是神圣的。而方枪枪活泼、好动、调皮、捣蛋,有时也挺可爱。他有个坏毛病,自理能力特别差,不会自己穿、脱衣服,还经常尿裤子。李老师认为他是“坏孩子”,“眼中钉”。方枪枪曾努力尝试多次,想得到老师的小花,但是李老师全盘否定。李老师从不欣赏他,还把他禁闭起来,这让他很失望。当然李老师对孩子严格要求,是为孩子后路着想,但是要严而有度,特殊孩子,特殊对待。像方枪枪这么大的孩子,拉屎、撒尿,并不是孩子自我控制的,是孩子身体发育的一个过程,尿裤子是很正常的事。李老师却对他严加管教,从此使它变得孤僻、专横霸道,产生了一种报复、反抗心理。造谣说:李老师是“大妖怪”,还鼓动全班的小朋友,趁李老师熟睡时想出幼稚的办法对付� 作为孩子的老师,树立形象至关重要,幼儿园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幸福的、快乐的。李老师却扮演一个可怕的大猩猩角色,让所有的孩子都害怕得不得了,孩子睡觉也做噩梦,吓得魂不守体。我承认,幼儿园的老师非常辛苦,全托的老师更辛苦,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要管,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顾得那么好,可是难道这样类似于“犯人式”的监管,作为老师的你,于心何忍,你的孩子这样,你就能坦然吗?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貌似合理而真实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矛盾。折射出当时那个年代孩子的童年生活暗淡无光,没有自由,没有幸福,更没有快乐!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八
《看上去很美》是一部讽刺意味特别浓厚的一部电影,我个人觉得。就如题目一样一切看上去是那样的美好,可是背后的丑陋让人心寒。在这里,我想呐喊:“天底下本来没有坏孩子,可是当他们进入成人的世界后,他们就失去了天性,再没有天使的翅膀了。”
在看影片《看上去很美》的时候,主人公方枪枪刚开始的时候是那么的天真活泼,惹人喜爱。但是慢慢的,他变得调皮了。后来,他又变坏了,骂老师,打同学。而最后他伤心地离开了幼儿园。
这是让我很心痛的结局。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呢?是方枪枪他自己,很多人都会这么说。但他还是个孩子,初萌世事的孩子。这么重的责任他一个人来扛,未免太残忍了吧?更何况,错,并不完全在他。
一开始方枪枪就受到了李老师的讨厌,他没有小红花,他问了原因。第二天他努力了,可是还是没有得到应得的小红花,他又问了。可老师还是用各种理由来拒绝给他小红花。他开始不懂了。不但这样,老师还让他上台面对大家练习脱衣服。他没有脱下来,可李老师不但没有安慰或教他,还凶凶地说:“学会了才能下来,你就在上面折腾吧,没人帮得了你。”这心眼儿也太狠了点吧。
而因为人一出生就会察言观色,再加上老师“淳淳善导”。没有人愿意和方枪枪玩。他们只会在老师批评方枪枪的时候嘲笑他。在这一环节中,方枪枪是孤独的,被孤立的。即使他的周围很热闹,即使他的周围里很多人,但没有一个和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一想到方枪枪每晚都会起床一个人到外面走(不知道是不是梦游),我就忍不住在心里流泪。而不知道多少个晚上梦到李老师是会吃人的妖怪。可想而知,他的内心里承受多少恐惧。
他变坏了,当唐老师叫他和同学道歉时,他骂了一句粗话,老师问他在哪学的。他说没人教。唐老师便把他关到黑屋里禁闭。枪枪进到黑屋后,便大喊,院长救命。可是院长才更残忍,吩咐老师们教孩子孤立方枪枪。后来方枪枪出队了,他想和小朋友们玩。可是没有人理会他,所有人都没有理他。他伤心的离开了幼儿园。.。.。.
而这一出电影中,只在最初时见过方枪枪的爸爸,他的其他亲人从没漏过脸(包括爸爸妈妈)。而在方枪枪的言语中可以了解到他是想父母的。但父母的工作似乎比他更重要。
幼儿园本来就应该是幼儿的乐园,在那里,孩子应该是快快乐乐地玩乐。不需要懂太多的成人规则。所以,幼师的责任重大呀。幼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一、关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并信任幼儿。做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并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重视生活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幼儿各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教师应该理解并尊重他们。
二、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发掘幼儿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护幼儿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三、把孩子多方面的直接经验,探索交往等实践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重视自身的日常态度言行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孩子的思维方式以形象直接为主,因此学习方式也要以探索实践为主。
四、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言语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富有亲和力。这点要以爱孩子为前提。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九
《看上去很美》的剧照让人没有抵抗力,这个有着天真的大眼睛,脸圆圆又有些倔强的小男孩和一群天真活泼还不懂事的小伙伴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走进了这部电影。
《看上去很美》是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2006年上映,讲述了小男孩方枪枪在幼儿园经历的故事。在这里我想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方枪枪在影片中的经历。
小小的方枪枪进入幼儿园后,要时常接受孤独。在他尿裤子后,他犯错误后,他就失去了与所有小朋友一起玩的机会。还好,有时有陈南燕和陈北燕的陪伴,电影中有个镜头,在厕所里的方枪枪和朋友搬过一把椅子,两人站在椅子上正好能够通过窗户看到院子的小朋友们玩耍的情景。如果没有这把椅子,两个人就只能静静的听窗外的欢笑声了。
幼儿园这个小小的社会让方枪枪遇到了让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他得不到他想要的5朵小红花。不知道这个年龄的方枪枪是不是真的明白5朵小红花意味着什么,需要怎么才能得到。但是方枪枪却因为小红花的问题表现出兴奋和随之而来的落寞,这无疑影响着一个孩子性格的成长。这种奖惩制度规范了很多孩子,孩子们也因此表现的更好,但背后对孩子们还有着什么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方枪枪在幼儿园中还经历了一件大事,他将梦见李老师是妖怪的事情告诉了小朋友,小朋友们也深信不疑。这是为什么?因为李老师平时的凶恶让小朋友们感到害怕,他们在这一点上最容易和方枪枪达成共识吗?但是,最后却以方枪枪被孤立收场,他与陈南燕和陈北燕的友情也破碎了。
幼儿园又恢复了良好的秩序,幼儿园看上去还是很美,孩子们天真烂漫,秩序井然的玩耍着。但是孩子们真的没有烦恼吗?大多数孩子都听老师的话,按着幼儿园要求的程序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但是他们的内心在想什么?谁去关注孩子们的内心,或者去挽救一下孩子们容易破碎的友情?被孤立后的方枪枪,变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孩,他在孤独中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他也在孤独中成长。
方枪枪的时代离我们很远,但教育的问题又离我们很近。
或许电影导演或是原作者都没有着力揭露教育问题,但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影响一个老师去提出电影背后的教育问题,去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很美好,但教育不能看上去很美。
据说这部电影基本呈现了王朔小说《很上去很美》的宗旨,这也激发了我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欲望,朋友们,我们一起观影,读原著吧。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十
周六,我镇教委组织全体幼儿教师收看了电影《看上去很美》。电影的大体内容围绕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之间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展开的,主要内容是:四岁的方枪枪进入幼儿园后,在老师的权威下(惧怕、顺从、迷茫、觉醒、反抗)等情感方面的变化。看完后我感触很深,就是这些平时不被人所关注的不起眼的小事,却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做幼儿教师的深刻反思,我们的工作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类似影片中不正确的教育手段。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性格内相,有的孤僻自傲,有的顽皮霸道。如对待那些特别顽皮的孩子缺乏足够的耐心,有时给他们脸色看,有时言语过重或对他们发脾气,这样时间长了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产生逆反心理。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不能及时的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不愿意说,我们也不愿意问,上课下课总喜欢和那些喜欢说话的孩子交谈,这样长此一久,会使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更不愿与老师和同伴接近,心理上长时间受压抑,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对那些自理能力差的孩子,不去正面的加以引导和帮助,而是不于理睬,帮老师做事也是总喜欢让那些能力强的孩子做。致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使弱者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要想使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重要的是老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我们把孩子比做一棵幼苗:我认为,幼儿园这个大环境就是肥沃的土壤,幼苗尽情地吸收养料。老师一个甜甜的微笑,就是给予幼苗的阳光。老师良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肥料,促使幼苗健康成长。老师温馨的话语就是雨露,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眼神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大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看来都是大事,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孩子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所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十一
我想问的是,方枪枪走后会怎样,但是似乎电影并没有直说。这个问题我试图在豆瓣《看上去很美》的页面之下求解,看看有没有评论高手能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颇令我失望。多数评论并没有关心这个问题,而是醉心于将影片生硬地套在福柯或者别的什么理论框架下作零碎化地解读。因为我并没有读过王朔本人的这本小说,因此也谈不上究竟王朔是不是真的把故事写的像那些评论一样零碎,但是至少我认为我们自己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上面这段话说的很玄,我希望下面的文字能把这个看上去很玄的主张说清楚。在我看来,方枪枪走后会怎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在这部电影中刻画了一个个体一开始试图接近这个群体,但是屡次失败之后决定离家出走。用一句话做这样的概括似乎是对于电影导演和王朔先生的不敬,我并不否认在这部电影中方同学和这个群体之间的互动被描述的非常直观,给人很大的冲击力。电影似乎在给我们描述一个制式教育的典型画面,整齐划一的时间安排,每一个环节都被设计成标准作业流程,甚至穿衣服或者上厕所都有自己的“标准作业流程”。这不能不让人想到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描述的某一监狱的日程作息表。方同学在这里实际上存在两种选择,要么融入这个群体,要么与之对立。毫无疑问任何人都不可能首先选择与之对立,人需要一种群体生活,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小朋友需要有人和她们一起玩,在成年人中我们需要结成社会以达成社会分工以及创造良善生活可能的条件。方同学首先的选择显然是试图融入这个集体。
影片中选择插入汪同学那个作为后勤部长的父亲的出现我认为是很有些深意的,似乎暗示了方同学从这件事之后逐渐发现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的社会制度背后的虚伪和荒谬。我认为这个情节是很不错的,作为之前一向很关心“法律”,试图做一个“良好公民”的方同学,忽然发现自己所珍视的东西居然能通过某种“错误”的方式轻而易举地得到,这种冲击显然是巨大的。方同学决心发动自己的反叛。但是因为存在这个环节,我们自己的慎思就需要在这里停留一会儿:对我们而言,方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同学?你可以说是,因为之后的连串行为是典型的破坏纪律的行为,但是你也可以说不是,因为所谓的纪律不过是一套虚伪的把戏,甚至在谎言被揭穿的时候,居然整套“法律体系”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一个实际上无辜的人。方同学的反叛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然我相信这不是他自己有意要提出的,即究竟怎样选择才是对的?而实际上影片暗示了唯一一种可能的答案,即权力就是正义:无论是能够左右李老师的汪部长,还是在李老师眼里是“良好公民”的倩倩同学,都暗示了这个答案。所谓的正义,就是权力要你做的事情,没有更进一步的为什么。当你去反问,凭什么要这样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错过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不该提出。但是可惜的是,方同学还是问了这个问题,得到的回应是“你怎么敢顶撞老师?”
上述的解读似乎对应了非常意识形态化的某种解读方式,即这个影片就是在暗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荒谬。当然毫无疑问这种暗示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反思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认为是不足的。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则的追问,这部电影仅仅意味着那段荒诞的历史吗?集体生活的方式并非是某种意识形态独创的生活方式,而是大工业时代的典型的生活方式。当然你可以说现在我们并不是住在集体宿舍中,但是不要忘记了我们这个时代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让我们和别人联系紧密,甚至美国证劵市场的一次波动都能影响到中国的某个企业,而一个地区的物价的变动可能引起的是整个国家的市场发生波动。我们不再被强制的束缚在“单位”中,但是我们却“自愿”被束缚在某个更大的共同体中。其实说到“自愿”和“束缚”放在一起就让人感到不舒服,但是这的确是现状,并且也是方同学的第一次选择的结果,他试图将自己融入这个大社会之中。因此实际上我们会发现,过去的单位制和集体生活的内在结构实际上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而发生变化,或者说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内在结构。当然,所谓你自愿加入到一个束缚之中,即所谓“异化”问题,你的自由意志异化成了一个异己的对抗自己的东西。
如果我们放在这样一个更大的维度去看这部电影,实际上它表达了一种反叛,这种反叛绝不仅仅是对于某一种具体的政治体制的反叛,同时意味着一种对于“表面世界”的反叛。我所谓“表面世界”也就是那个“小红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一套道德话语很好的解释,错误的被消灭,正义得到弘扬。权力的运作被装饰成某种永恒道德标准的逐渐展开与实践。方同学试图争取自己加入这样一个社会中,但是不幸的是因为某种偶然的机会,它发现了这个“表面世界”背后的内在结构:它是赤裸裸的权力交易,一切的人及其活动不过是权力的某种自我运作的需要,而并非所谓的目的本身。毫无疑问,好学生与差学生总是同时存在的,红花榜意味着某种表彰,也就意味着某种惩罚,影片中这种惩罚从红花榜到关禁闭组成了一个连续的惩罚结构,毫无疑问我们也可以在一个现代国家的刑法典中发现这一套阶梯结构。我们通过树立“差学生”作为对立面,用“他们”形成“我们”。所谓的末位淘汰制或者红花评比,实际上将“末位”视为一种不可接近或者不可言说的符号或者形象,从而使得整个群体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这个“末位”,当然在实践中人们就会发现最好的躲避瘟疫的方式就是实践正义,而这恰恰中了权力的圈套,因为所谓的正义不过是粉饰出来的而已。
但是如果我们将自己置于这样一种完全批判的境地,我们会发现我们无所依靠。如果全部的道德戒律不过是权力游戏,那么我们如何谴责权力本身呢?我们只能选择闭嘴,无从言说这种批判。那么这样做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谁赋予我们行动的意义呢?正如方同学自己,能够以很多的方式挑战整个共同体,但是作为电影观众的我们,能说什么呢?我们说他是一个差学生吗?似乎也不能,因为如果我们这样说,实际上已经选边站在李老师一边,但是这令我们感到不安;我们能说他是一个好学生吗?似乎也不能,因为他做的事情的确称不上“好”。那么我们能说什么呢?或者说他在干什么呢?按照这个逻辑似乎他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也没干,那么他实际做的那些事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捏同学的脸,打上厕所同学的屁股等等。如果我们不能用现有的道德话语谴责他,那么我们只能说他在自己创造意义,他在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如同一个“职业革命家”,他的意义就是挑战权力,讽刺权力,攻击权力。但是这些实际上都不能成为独立存在的意义,而依然是依附于权力本身。当方同学大声说“快告诉老师我脱队了”而无人理会的时候,自我创造的意义已经宣告失败,那么唯一的路就是逃跑了。
但是正如我在本文开篇提出的问题,方同学跑了之后能怎样?我想只存在两种可能,也就是和当年娜拉出走之后可能的结果是差不多的,要么被人找到重新回到幼儿园,要么在社会中长大真的轮到公安局去“收拾”他。说到公安局,影片中有一位老师的这个威胁实在是很值得玩味,并且幼儿园出去就是医院,也是很有意思的设计:一个健康的人就活在“幼儿园”,要么就是不健康的人就活在“医院”,只存在着两个选项。因此,真的要追究起来,方同学走后会怎样,其实影片已经有所暗示。这个暗示是悲剧性的,或许王朔本人也止笔于此了。不过我觉得如果按照上述的分析,我们就错过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发现这些内容是需要脱离出影片的故事本身的。这部电影提供了一种解的答案,但是自己有证明了此路不通。那么又该怎样呢?存在一个问题,方同学真的只能跑吗?当然你可以说方同学曾经用一个谣言发动过一次“革命”,但是很快被“镇压”了,只是因为“反动政府”的势力过分强大。但是我们如果将这个问题追问到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就无路可走?或者说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发动某种革命?
回到方同学第一次的选项中去,那个时候他试图加入这个社群之中,并且这是一个“自愿”的行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从母亲的怀抱中脱离开来,就必然需要赋予自己某种身份,成为某种社会角色,这也就是“加入”某个群体。在我们生命中我们会加入幼儿园成为“小朋友”;会加入学校成为“学生”,在这其中有些朋友在学校参加过各种社团组织也会加入这些群体中;会加入工作单位成为“职员”;会加入自己的家庭成为“丈夫/妻子”“爸爸/妈妈”等等。我们总是在“加入”的路上。当然,每一次“加入”都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社会实践客观赋予这一社会角色的规定性,我们必须将自己的生命规定起来,才有可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必须有这个规定性,否则就是散乱的,流变的,就好像风或者气一样,是“无定形”,那么也就注定是没有一种定型的力量。我们需要把自己展示出来的时候,就需要能展示出来,而不是流于无形,比方说我们需要实现自我,就必然需要将某种自我的能力客观的实践出来,做画家、艺术家、法学家、钢铁工人等等,一辈子懒懒散散什么事情都不做,那么整个人也就无所谓意义可言。方同学最后发动的一连串反叛,实际上也是给自己的某种规定性,将自己显示出来,当然他最后失败了,只能逃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既然规定性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本质要求,那么邪恶的并非规定性本身,而是要看它规定了什么。
如果我们将问题转换到了规定性本身规定了什么,我们就会发现方同学本人并没有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或者甚至多数成年人是否具有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也是存疑的。他们受到自己未经训练的思维的束缚,被感情,狭隘的经验,自身利益等等捆绑。如果真的要把问题都讲出来,那么反而会引起怀疑而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这个问题已经在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政治实践之一的雅典民主制中有所体现。那么这就要求执政者能够借助于普通人的感情和判断,在“不知不觉间”将正义之事达成。但是这似乎又预设了正义之事的完成是需要欺骗的,而这种欺骗也包括了执政者对于被统治者的一个对立。不过这一观点也包含了对于普通人处理政治问题的不信任,那么我们又可以判断“李老师们”是否真的在使用权力让我们自身,我们自己的自由意志得到更好的发展以及全面的实现,而不是将权力视为谋求自己统治阶级私利的工具?那么问题再次回到,道德判断的意义究竟如何存在?如果我们将问题推进到这一步,难题就不再是针对方同学,而是李老师,她自己必须对自己作出辩解。但是面对一帮小朋友进行这样的辩解吗?我们也能想来她的说辞,即影片中反复提及的“这样是为你好”。其实到底本来是用来欺骗“被统治阶级”的小朋友的话,实际上她自己也真诚的相信,这也是在权力体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公平正义的运行被不分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真诚地相信着,而统治阶级相信自己仅仅是在维护永恒道德的实现,维护一个自然秩序罢了:所有人都被骗到了。
这样,这部电影揭示的问题已经被追问到底,作为另一种意义创造者的方同学即将面临悲剧的结果,我们也无从反思我们现在所承受的规定性是否真的就是好的。我应该承认“方同学走后会怎样”是一个糟糕的问题,因为它真的无从回答。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十二
《看上去很美》是六七十年代一部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影片,当时我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表面现象和本质一定截然不同,结果不出我所料。剧中的方枪枪一颗天真无邪的的童心就被那个年代李老师泯灭了,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剧中的许多情节值得我深思:
李老师是孩子的“最高统治者”,一声令下,要求孩子乖乖顺从,听从她的指挥,否则将严加惩罚。李老师冷酷无情,高高在上的神态,令所有的孩子望而生畏。她教育孩子必须按她的规则游戏进行,循规蹈矩。如果孩子做到,就能得到用她的奖赏——一朵漂亮的小花。虽然是一朵小花,但是在孩子心目中小花是神圣的。而方枪枪活泼、好动、调皮、捣蛋,有时也挺可爱。他有个坏毛病,自理能力特别差,不会自己穿、脱衣服,还经常尿裤子。李老师认为他是“坏孩子”,“眼中钉”。方枪枪曾努力尝试多次,想得到老师的小花,但是李老师全盘否定。李老师从不欣赏他,还把他禁闭起来,这让他很失望。当然李老师对孩子严格要求,是为孩子后路着想,但是要严而有度,特殊孩子,特殊对待。像方枪枪这么大的孩子,拉屎、撒尿,并不是孩子自我控制的,是孩子身体发育的一个过程,尿裤子是很正常的事。李老师却对他严加管教,从此使它变得孤僻、专横霸道,产生了一种报复、反抗心理。造谣说:李老师是“大妖怪”,还鼓动全班的小朋友,趁李老师熟睡时想出幼稚的办法对付� 作为孩子的老师,树立形象至关重要,幼儿园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幸福的、快乐的。李老师却扮演一个可怕的大猩猩角色,让所有的孩子都害怕得不得了,孩子睡觉也做噩梦,吓得魂不守体。这部影片折射出当时那个年代孩子的童年生活暗淡无光,没有自由,没有幸福,更没有快乐!
我认为现在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幼师的素质提高了。作为幼儿园老师应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不但吃、喝、拉、撒要关照好孩子,而且要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孩子年龄较小,模仿力特别强,孩子就是老师的影子,老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处处给孩子做个好的表率,老师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做的不对时要及时矫正,对做的好的要多表扬、多鼓励,学会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充满自信,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影片《看上去很美》观后感1400字 篇十三
《看上去很美》是六七十年代一部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影片,当时我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表面现象和本质一定截然不同,结果不出我所料。剧中的方枪枪一颗天真无邪的的童心就被那个年代李老师泯灭了,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剧中的许多情节值得我深思:
李老师是孩子的“最高统治者”,一声令下,要求孩子乖乖顺从,听从她的指挥,否则将严加惩罚。李老师冷酷无情,高高在上的神态,令所有的孩子望而生畏。她教育孩子必须按她的规则游戏进行,循规蹈矩。若是孩子做到,就能得到用她的奖赏——一朵漂亮的小花。虽然是一朵小花,但是在孩子心目中小花是神圣的。而方枪枪活泼、好动、调皮、捣蛋,有时也挺可爱。他有个坏毛病,自理能力特别差,不会自己穿、脱衣服,还经常尿裤子。李老师认为他是“坏孩子”,“眼中钉”。方枪枪曾努力尝试多次,想得到老师的小花,但是李老师全盘否定。李老师从不欣赏他,还把他禁闭起来,这让他很失望。当然李老师对孩子严格要求,是为孩子后路着想,但是要严而有度,特殊孩子,特殊对待。像方枪枪这么大的孩子,拉屎、撒尿,并不是孩子自我控制的,是孩子身体发育的一个过程,尿裤子是很正常的事。李老师却对他严加管教,从此使它变得孤僻、专横霸道,产生了一种报复、反抗心理。造谣说:李老师是“大妖怪”,还鼓动全班的小朋友,趁李老师熟睡时想出幼稚的办法对付� 作为孩子的老师,树立形象至关重要,幼儿园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幸福的、快乐的。李老师却扮演一个可怕的大猩猩角色,让所有的孩子都害怕得不得了,孩子睡觉也做噩梦,吓得魂不守体。这部影片折射出当时那个年代孩子的童年生活暗淡无光,没有自由,没有幸福,更没有快乐!
我认为现在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幼师的素质提高了。作为幼儿园老师应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不但吃、喝、拉、撒要关照好孩子,而且要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孩子年龄较小,模仿力特别强,孩子就是老师的影子,老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处处给孩子做个好的表率,老师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做的不对时要及时矫正,对做的好的要多表扬、多鼓励,学会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充满自信,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愿望、兴趣、爱好。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结果会适得其反,从而扼杀孩子的天性。也不能随意挖苦、讽刺孩子,更不能用武力来解决。”我班也有一个的“调皮大王”孙宗钡,每一天老师叫他的名字最多,他给老师的印象特别深,上课不听,下课除了惹张三,就是惹李四,三番五次说教,也不见效。但是他有个优点:做错了事能勇敢的承认错误,和老师告饶,脑子也挺聪明。又一次他因做操不认真,我就让他站到一边,觉得不顺眼,命令他去卫生间拿颜料瓶,让他摆在外面的窗台上。他真有办法,用一个小筛子一次把七、八个瓶子全拿了来。刚才我还生他的气,觉得他捣乱,看他那可爱的样子,我笑着竖起大拇指:“孩子,你真有办法!”接着,我奖给了他一朵小红花,他高兴地跳起来。以后的日子里,他慢慢地规矩了许多,做操也比以前进步了。
由此可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孩子存在个体差异是正常的。作为老师要允许孩子大胆尝试,及时给孩子鼓励,增强孩子自信心,保护孩子自尊心。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因材施教,张扬个性,使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