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夜书所见》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3篇】9-20-44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www.kaoyantv.com细心的小编枫为家人们分享的13篇《夜书所见》优秀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案 篇一

《夜书所见》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3篇】9-20-44

一、导入:

1.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老师描述,你们来猜猜我描述的是哪首古诗: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诗人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是哪首诗啊?

(《静夜思》)

2、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背一下。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思念故乡)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叶绍翁的诗,这首诗也是表达思念故乡的。

(板书:叶绍翁。读“绍”,检查字音。)

5、诗人叶绍翁独自一个人离开家乡,来到外面,在一个晚上写下了这首诗。

(板书:夜书所见  )

6、见是什么意思?

(看见)

7、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告诉老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若说孤单,则用孤单)

·诗人一个人在外地,多孤单啊!读——

·想家,远离家乡,怎能不想家,读——

·难过,别人都是一家团圆,只有诗人是只身一人,怎么不难过,读——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写字

四、拓展

我国有身多杰出的诗人,除了叶绍翁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诗人也写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老师这里就有几首,我们来读读。

《夜书所见》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一、板书课题,释题

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反思: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再通过审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题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准,把诗句读通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特别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生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齐读

[反思:初读古诗部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都可能造成阅读中的障碍,成为读诗中的拦路虎。如本诗中的“挑tiǎo”,诗中没有注音,学生不解其意,大多读成第一声“tiāo”;而生字“促cù”则容易被读成翘舌音“chù”。这就需要老师充分预设,注意倾听,加强指导,并通过动笔注音,反复训练,不断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正音,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反思: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注释,有必要让学生认识注释,了解注释的作用,并学习运用注释读懂诗句。]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提问: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读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的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反思:在诵读理解第三四行诗句时,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捉蛐蛐是有趣的事情,指导学生把这有趣的画面读出来,这里突出一个“趣”字。]

5.师范读

师:哈哈,这有趣的画面也勾起了老师的童心,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提一个条件,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什么画面?

6.生叙述诗意,交流

7.再齐读。

[反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教师在进入理解诗句教学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补充诗的语言,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师:谁知道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反思:老师从捉蛐蛐这一儿童世界中有趣的事件,生发出“你们知道吗?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这一问题,吸引学生在诗中寻找秋的影子,回到第一、二行诗的教学,衔接自然,富有新意。]

1.出示第一二句,读一读

2.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

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

3.播放风吹梧叶动画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反思:通过认识梧叶实物、观看秋天落叶的动画,感受“萧萧梧叶”及“江上秋风”带来的`寒意,指导读出深秋的寒冷,突出一个“寒”字。]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我们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反思:通过出示字典中有关解释进行“客”的教学,结合诗意相机补充叶绍翁少小离家的背景资料,教得扎实,教法朴实。]

8.读诗

师: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反思:理解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中的作者自己后,教师在贯穿诗歌教学新理念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能联系儿童生活经验,理解诗人的情,共同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时再读第一、二行,就突出“思乡之情”,语调略显低缓。]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反思:最后再回到第三、四行的朗读指导,思乡之情就变得更浓了。此时再读全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诗人那深深的思乡之情。]

2.范读

3.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背古诗

[反思:老师通过反复诵读:试读,范读,练读,配乐朗诵,唱读,师生入境入情,声情并茂。通过层层引导、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做到读有层次,读有目标,读有实效,达到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读出意境,读出感情。]

五、拓展

(一)复习古诗

师: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写秋天的诗篇。我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还记得吗?(复习《山行》《赠刘景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唐刘禹锡《秋词》节选)

3.自由交流

[反思:拓展环节在诗中有诗,诗外带诗,以诗带诗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教师想办法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有益于加深对古诗理解,开阔学生视野。但是如何进行最优化组合,找准拓展点,还需进一步思考实践。这首诗的拓展点应在思乡之情上,放手让学生学习古诗环节是否应该选择思乡之情的诗?]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把《夜书所见》配上合适的音乐背给爸爸妈妈听。

3、课外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

夜书所见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作者,《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他是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许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但”、“出没”。)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

但:只。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风波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重点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吃鱼的人。)(捕鱼的人。)

4.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捕鱼人的艰辛。)

5.从哪儿看出捕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在头脑里展开想象,浮现出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这样想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鱼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作者同情劳动人民。)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仍然是五言诗,同第一首读法相同。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江上渔者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三)背诵课文。

四、处理生字

本诗只有一个生字。

“君”字第二笔要出头。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和作者

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 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指导背诵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夜书所见》2、预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夜书所见的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书: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 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夜书所见教案 篇七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案 篇八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

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

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题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诗词

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

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出示主题图)

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

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

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九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夜书所见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书: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4)指名读第2句。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5)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6)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一陈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7)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展开想象,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2.让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从中体会到诗人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象是: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及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3.让学生讨论:在这首诗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教师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象变化,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巧妙地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表达了诗人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停顿。

(六)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七)作业: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景美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十一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矗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滘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十三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 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