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人们运用到制度的场合不断增多,好的制度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细心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编的8篇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完善制度建设 篇一
客观现实是,这一代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身上存在着独生子女特有的弱点:生活自理能力差,责任感意识淡薄,自私,任性,虚荣心强,意志薄弱,缺少人生目标等等。而且,社会上高离婚率导致单亲子女越来越多,而单亲子女在人格的健全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如果我们的教育再跟不上,这些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问题将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要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搭建平台,让孩子自信自强
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自信使人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信念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当孩子们在求学路上,要面临一个个严峻的考验,自信会帮他们懂得那种奋斗的意义;当孩子们在求职路上,也要面临一个个残酷的挑战,自信会帮他们树立一次次被拒绝,又一次次重新站起来的勇气。所以,培养孩子自信心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基础。
我们在年级、班级设置多个小干部岗位,健全的班干部竞选及少先队轮值制度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层面上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给每个学生创造为班集体、为学校服务的机会,并及时表彰鼓励,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建立自信、不断自强。
在学校组织的元旦庆祝、运动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从活动的发起、策划、组织到评比,都会看到学生忙碌的身影。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哪怕只是一次出色完成的扫除,或一种礼貌行为,都能得到集体及时的肯定认可,久而久之,每名学生都会爱学校、爱同学、爱老师。学生们在集体生活中“如乘春风,如沐春雨”,既有对集体的归属感,又有对集体依赖的愉悦感,还能处处感受到集体的关心。这种付出爱也被爱的精神境界,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二、创设环境,让孩子合作竞争
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和幸福,都离不开与他人的正当竞争与合作交往。要使孩子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类竞争,同时适应时展的需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必须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加强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学校为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竞争中来,感受竞争气氛,在少先队及班级建设中引入竞争制度,比如队干部、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各类优秀学生评定办法、纪律竞争制度、卫生竞争制度等。
同时,我们学校每个班都建立学习小组,并一直在强化小组建设,让每个孩子明白,在小组中他们不再是家里的“小皇帝”,组员们必须相互尊重、团结进取,才能使自己小组的活动获得成功。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是一个独立的学习组织,合作学习时组内交流、反馈、汇报,互帮互助,互通有无,这当中小组间也有竞争。校内一些集体活动,如社会实践等,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组长采取选举法,在竞争中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善于和同伴合作,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喜爱,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将合作与竞争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完善制度,让孩子有责任感
我们建立了年级公约、班级公约,小干部工作要求等,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正确的行为准则,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并建立评价方案,学期末进行优秀小干部、学习标兵等的表彰,为他们树立起形象、生动的榜样,并宣传他们的积极面、闪光点,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鼓舞,激发他们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做好份内的事,争做份外的事,让孩子敢于担当,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四、丰富活动,让孩子张扬个性
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一个达到了个性化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才是充分地达到平衡与统一人格的人,而一个始终认不清自己,读不懂世界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充分个性化的人的。加登纳的关于智能的发展的理论提出:教育不应当脱离实践。
生活即教育,活动即课程,只要有一个闪光点,就要让它成为今后人生成功的支点,通过活动,把学生的优点扩大,让学校成为孕育知识的阵地,同时也是收获的阵地。例如文学社组织“感恩”征文活动,促使“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长辈、感恩同学”的优秀品质形成。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探究活动,张扬有钻研精神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认可,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为他们今后人生的成功打下基础。开展艺术节,体育节活动,发挥有绘画、音乐、体育能力学生的特长,为他们个性的张扬提供一个平台。同样也让学生从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肯定自己,增加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完善制度建设 篇二
关键词:惩防体系、内控体系、内部审计、PDCA循环理论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石油企业惩防体系和内部控制融合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 石油企业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 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管理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贺国强书记到部分中央企业调研时提出“把惩防体系植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之内、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之中”,为国有企业惩防体系建设明确了探索和完善的方向。内控机制建设,通过排查廉政风险、完善岗责体系、合理配置权力、规范工作流程、健全管理制度,将反腐倡廉的要求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各个环节,由被动监督向主动防控转变,由事后监督向超前预防转变,形成统一领导、各负其责、主动参与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
二、惩防体系与内控体系相结合过程中的问题
1. 管理层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视不足。当前, 我国大部分石油企业领导者过于重视工作业绩、经济效益,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十分薄弱, 忽视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防范意识, 认为建立内部控制纯粹是防止和纠正错误, 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未制订完善的、成文的内控制度,即便有也仅是停留于文字表面, 离制度的真正落实存有一定距离。
2.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对薄弱。石油企业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 但是内部控制的实施, 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必须努力塑造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 才能推动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
3. 对于石油企业内控制度监督不力。单位(部门)内部出现弊端和腐败问题,很多是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和管理上有漏洞造成的,其中在内部控制上也存在问题。企业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对“一把手”的监督往往是一个盲点。尽管各单位的重大决策、重要事项都是经过集体讨论决定的,但“一把手”的意见往往是“说一不二”的,而纪委书记一般是由党委副职或行政副职担任,对“一把手”的监督就显得苍白乏力。
三、加强石油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惩治与内控是有机统一的,惩治有力,能够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内控有效,能够逐步规范流程,产生内部牵制,铲除滋生腐败的条件。通过监督发现案件线索,查处腐败分子,这是惩治作用;在问题没有暴发或没有恶化之前,及早发现并进行纠正,堵塞管理漏洞,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内控作用。两个体系要素中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机制、法规制度约束机制、监督管理等多项机制。
3.1.建立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套的制度体系
石油企业应充分认识惩防体系建设和内控体系对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将全员思想统一到维护企业利益,保障生产经营科学健康发展上来。对既有的制度进行重新整合,避免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重叠”。既要充实完善惩戒性、约束性规定,又要建立健全激励性、保障性规定;既要重视实体性制度建设,又要重视程序性制度建设,发挥整体效能。制度建设要增强刚性、增强可操作性,将一些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规定,明确执行的主体、操作的程序和内涵、处罚和追究的依据等,使之形成一整套的监督措施和管理办法。同时,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对法规制度进行修改、补充。
3.2.加强石油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多个目标组成,内审对本单位(部门)的情况最了解,知道哪些地方是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最容易产生腐败问题,同时还能够直接听到群众的声音、群众的反映,掌握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内部审计[1]既可以在例行审计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又可以围绕一些问题开展专项调查或进行专项审计,以弄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如果发现腐败问题,可以向有关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并积极配合查处。如果发现一般性问题,可以向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对有关干部早打招呼,提醒注意,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还可以对那些群众反映的热点经济问题作出解释和负责任的回答,对那些诬陷干部经济问题的不实之词作出澄清。
3.3.坚持分类施策,加强对人、权和案等的监督
石油企业应在不断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的同时,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倡廉工作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制度规范中,突出对人、权、案等关键重要环节的控制,科学设定职责[2]。
3.3.1加强对“人”的教育
众所周知,“儿女情长”已成官员堕落导火索。如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通过妻儿非法收受款物、郴州原市委书记李大伦同妻儿等受贿、浙江省原交通厅长赵詹奇伙同其子受贿等。很多时候,我们背后的“家人”,往往是加速我们腐败堕落的催化剂。家庭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也是社会的基石。但家庭也有可能成为一个人走向毁灭的坟墓。“基石”不稳,“大厦”不牢。
3.3.2加强对“权”的监督
原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销售分公司总经理王贤泸,面对诱惑,利用手中职权大肆收受贿赂甚至公开索贿,其家中的奢靡程度甚至令见多识广的检察官都“傻眼”。由此可见,领导干部从走上领导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应该“防微杜渐”,有良好的心态,思想上一定要把持住自己。不同岗位尤其是权力风险较高的岗位、权力比较集中的重点对象,进行重点对照。
3.3.3加强对“案”的关注
很多官员的落马都是由于网友曝光的,比如抽1500元一条“周至尊”烟、庄河千人下跪上访事件等,都是通过网络的力量解决的。一方面我们庆幸网络给了我们一个举报的平台,另一方面我们又不禁要反思:为什么大家不通过相关部门解决这件事,而是通过网络曝光?我们在举报方面,一定要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在依纪依法办案方面,强调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保障被调查人合法权益,依法追究诬告陷害行为。
3.4.强化考核评估,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运用PDCA循环理论,推进监督实践和管理流程再造的良性互动。在重大决策、资金运作、产权交易、财务管理、选人用人、营销采购、工程建设等关键部位和环节,注重发挥纪检监察部门效能监察、监事会监管稽察、审计部门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把发现和揭露问题后如何从源头上堵塞管理漏洞、同步建立健全与现代企业制度配套的管理制度群、推进管理完善升级、深化内部机构改革和规范权力规范运作,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关注并着力解决。
定期全方位廉政风险报告,通过差距分析、量化效果、评估反馈等方法对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点识别、风险评估规则、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评估教育、制度、监督等反腐倡廉举措的实际效果,分析廉政风险指数高低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下阶段的工作重点。
4.结论
惩防腐败体系与内控体系相结合,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参考文献: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篇三
【论文关键词】 城市建设 城市化进程 投融资难题 对策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投融资问题是影响城市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而单纯的依靠政府建设资金是无法满足城市建设需要的,因此多方面拓宽投融资渠道,不断完善投融资体制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首要问题。
1. 城市建设投融资的难题
1.1城市化建设成本增加
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都会现代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断上涨的材料市场价格使得城市建设征地成本和拆迁费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对于土地财政的抑制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加,使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城市建设的成本逐年增加。
1.2投融资体制的建设不够完善
当一部分建设资源的来源被切断,无法确保能够有新的融资方式进行及时的补充和取代。随着相关文件的不断出台,使得银监系统对于各个地方级融资平台也加大了清理的力度,而造成了城市建设中重要的融资平台受到严控的控制,银根紧缩造成了城市建设项目中的资金链条受到影响而发生断裂,而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融资的创新实践仍然正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所以使得城市建设的投融资发生了无法弥补的缺口。
1.3价格屏障对民间资本的注入产生障碍
目前,我国针对环境、民生等战略都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规划,其目的在于积极的为民间投资提供更多的机遇,使民间资本能够注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方面,以此不断提高政府投资领域的市场化水平。然而,由于公共服务领域的价格不断上涨,同时受到通货压力的影响,政府开始对公共产品的价格进行控制,对于社会投资的回报率也受到影响,因此而造成了城市建设中,民间资本的引入受到了更大的阻碍。
1.4金融产品的创新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脚步
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城乡统筹、低碳城市等新的国家战略,这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战略导向在“十二五”期间将得到进一步推广,落实新战略,探索转型的城市建设需要配套相应的创新金融产品,但实际创新速度却远远跟不上转型的需求。
2. 应对城市建投融资难题的对策
当前,面对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投融资的难题,以新的理念引导机制的创新,缓解城市建设投融资过程中产生的难题,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积极开拓投融资渠道
第一,对于城市的土地进行有效的经营和管理,使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得到不断的深化。对土地的经营是城市经营的核心,因此,要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对城市经营和城市土地经营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不断的储备、开发过程,实现对城市土地的宏观调控,并且给予科学的引导,促进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二,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当前,我国城市建设正处在一个市场化的进程中,由于众多的企业参与到城市建设投资中,使得城市建设市场不断的完善,融资手段也不断的完善,而社会资金也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通过不断的丰富融资渠道、创新融资产品,如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来吸引社会资金在管理权和所有权上全面介入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营运,建立混合经营的城市建设融资体制。
2.2完善基础设施价格体系
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的价格进行有效的调整和管理是城市建设能够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社会资本作为城市建设中投资回报的一种,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价格才能够顺利的实现。因此,引入资金的同时,必须要对基础设施的管理进行不断的改革,而改革的目标就是使产品与服务成为有偿使用,并且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价格体系。对于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价格改革,应当是在社会资金引入之前或者是与社会资金的引入相同步而进行,在改革的过程中,市场价格是其主要的参考依据,而具体的价格则应当通过市场、企业以及政府和公众等多方面来共同完成指定。在对价格的制定过程中,要坚持以成本和微利水平作为基础,对于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价格是否合理,企业有着一定的监督责任;而公众则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和程序对于不满意的价格提出否定意见;政府作为各方利益的监督者,其责任在于确保价格的制定以及价格体系的建设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
2.3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相关机制
第一,建立和健全负债预警机制,能够有效的防止由于盲目进行城市建设而造成的负债。通过对财务监控指标的动态监测和评估,对于城市建设投融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建立起风险管理系统。同时,要加强对城市负债的有效管理,针对债务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使城市负债融资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能够有效的避免偿债风险。第二,对相关的资产证券化法律进行不断的完善。资产证券化是国外一种创新的品牌,其与我国现行法律存在着一些不能协调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还需要不断的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我国应当在对当前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的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体制,使我国相关机制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第三,鼓励投资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当前我国仍然缺乏专业性很强的投资中介机构,而现有的机构在服务水平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因此,需要积极鼓励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和完善,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于我国城市建设投融资工作的不断发展。
2.4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
市场化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而城市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是当前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是当前经营性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因此对于城市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依据公共物品及外部性理论明确项目投融资的定位;另一方面,在项目招标和实施过程中要按市场化原则进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投融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完善制度建设 篇四
市审计局在上半年的工作中,注重强化机关建设,健全完善制度机制,重点抓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我局针对目前机关工资改革后的实际与绩效考核之间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在适时派出工作小组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原有绩效考核制进行修订,突出了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狠抓首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将已建立的《局机关首问责任制》和《局机关责任追究制》重新印发各处室、经责局组织学习,在促进改进审计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机关审计人员服务意识,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注重落实责任,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
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篇五
自2012年以来,全国高校陆续开展大学章程建设,迈开了完善高校制度建设的第一步。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是依法治校的基本保障,尤其是高职院校,经历了十几年的蓬勃发展,已由前期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展发展,逐步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制度建设是各高职院校坚持依法治校的依据和必然要求,是内涵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完善的制度能更好地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服务。夸美纽斯说过“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面临重要发展时期的高职院校,更需要完善的制度为其良序运行保驾护航。
1高职院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满足于“有章程”而非“一校一章程”
制定大学章程是落实依法治校,从而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各高职院校制定章程就是要逐步实现“一校一治”。但是,纵观各高职院校陆续公布的章程文本来看,套用“章程模板”而导致内容较为雷同的问题尤为突出。究其原因,部分高职院校制定章程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参考其他学校章程文本的基本架构,在不违背法律及上级有关规定的情况下,以不在校内引起新的矛盾为指导思想,按部就班地填充有关内容,履行有关程序,确保通过主管部门的核准。然而,制定章程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实现“一校一章程”而最终达到“一校一治”。各高职院校通过制定章程来争取适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性,达到以章程为基础的“一校一治”的办学格局,才可以把落实和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若仅限于“有章程”,就只能实现维持现状的最低水平了[1]。
1.2缺乏学校层面系统的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虽未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但已陆续出台《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国家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高职院校建立章程统领下的制度体系尤为重要,2016年,福建省教育厅直属各高职院校陆续完成章程的制定。但仅有章程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较为完善的各类规范性制度,才能更好地将章程中所建立的运行机制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但就学校层面而言,许多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系统的学校层面的制度体系,相关制度均是由各有关部门从自身角度出发,根据本部门工作需要而制定,这样所形成的制度是相对孤立的,同时也缺乏站位的高度和全局的系统性,甚至容易出现制度的某些条款内容互相矛盾和冲突的现象,为制度的执行带来难度。
1.3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存在执行不力、监督不到位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的确,制度的制定并不难,难在制度的执行。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但在制度的实施中往往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甚至仍旧依照传统或习惯办事,有章不依,有规不循,制度被挂在墙上,印在纸上。加上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学生和教职工参与监督的程度低,虽有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但针对的事务都处于权力边缘。工会、教代会作为高职院校民主管理的主要部门,对学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起着民主监督的作用,但在现实工作中其作用和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校制度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广泛的民主调研,给制度的推行带来一定的难度。
1.4制度文化尚未彻底形成,法治理念尚未内化于心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规章制度是维系一所学校正常教学、管理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制度文化和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现状往往是管理者制定了制度,而作为制度的受众者学生和教职工,却未必真正了解这些制度,学校的制度体系尚未上升成一种真正的自觉的文化体系。学校管理者尚未完全从“人治”转变为“法治”,为维护学校正常的办学秩序,在学校尚未去行政化之前,他们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加道德观念来管理学校,管理人,却忽视了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制度尚未形成规矩,法治理念没有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给制度文化的形成设置了障碍。此外,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还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备、因缺乏前瞻性而导致的朝令夕改、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在此不一一列举。
2完善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为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依法治校进程,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福建水院”)为例,提出如下几点改进措施。
2.1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学院章程
2.2以章程为统领,推进制度建设
福建水院章程经上级核准后,学院加大对章程的学习、宣传和落实,在全院范围内牢固树立和坚决维护章程的权威,并依据章程全面梳理学校的规章制度。此前,学院已的各类规章制度共有218项,均是由各有关职能部门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制定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出现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相互冲突的现象,更有67项制度已执行10年之久,已不适应目前学院改革发展的需要,亟待重新修订。2017年学院制定了《学院制度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梳理统计、审查备案、制度修订、公布进展情况、制度汇编等5个步骤,全面修订和制定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印发了《学院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规范了学院规章制度的内容和格式,严格规定了学院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包括立项、起草、审核、决定、公布、解释等环节,2017年,学院共修订、新拟定制度、废止制度106项。
2.3发挥民主管理权利,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较强。为了充分发挥作为高校民主管理主渠道的工会、教代会、民主党派、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和机构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权利,让大家在依法治校过程中更好地发声,学院将修订和完善教代会等相关制度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轨道,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例如制定和修订了《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院工会委员会章程》《学院教职工申诉制度》《学院学生申诉处理暂行规定》等,从制度上保障学生、教师申诉的途径,设立学生、教师申诉委员会,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开展;重视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修订和完善《学院信息公开制度》,加强院务公开,增强依章决策,按章办事的透明度。
2.4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让依法治校理念深入人心
著名法学家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说道:“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学校的制度亦如此,否则就形同摆设。要真正实现依法治校,必须将法治精神渗透到学校制度的制定、实施、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4],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并形成制度文化体系。学院从教职工入职、学生入学着手,一进校就开展学习学院有关制度的活动,让全体师生通过学习制度充分了解其自身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强化师生的法治理念,培养法制思维,增强全院师生的法治意识;学院印制章程,做到人手一份,组织大家共同学习,以此了解治校“大法”,形成尊重和敬畏制度的法治文化氛围;及时修订和制度,并在学院办公系统上公布,让全院教职工全面了解制度、使用制度,使广大师生逐渐养成依照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学院修订或制定与全体教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制度时,必须扩大征求意见的范围,最后要通过全体教代会代表审议,例如《学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工作实施方案》等,让大家切实感受到制度的作用,让依法治校理念逐步入心入脑,形成强大的法治氛围;通过宣传栏、校园网站、新媒体等多途径向全院师生宣传制度,让大家更好地学习制度、使用制度,以此提升广大师生的法律素养,法制观念由此不断提升。
3结语
学校的最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福建水院秉承“精求技能,崇尚文明”,坚持以德树人为根本,提出“三全”育人,同时不断强化依法治校理念,从完善制度建设入手,在学校管理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制度这条“道”,让管理者真正把握治校之“道”,让广大师生自觉形成依法办事、按规处事之“道”,切实在校园里形成在章程的统领下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制度体系,形成“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的良好法治氛围[5]。
参考文献:
[1]张淑玲.朱伟民.杨宏坤.依法治校是高校管理的当务之急[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5,(12).
[2]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章程[Z].2016.
[3]邱晓飞.依法治校: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教育,2015,(10).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篇六
l、总体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创业创新、富民强市”,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突出发展主题,健全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重在民生。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切实保障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二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重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整合财力物力,分清轻重缓急,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实现改善民生的力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四是科学发展,共建共享。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3、加快教育名市建设。以“教育名市”为目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逐步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优质教育体系。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和谐协调、均衡优质、满足需要、促进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4、实现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广柯城区“一校两区”做法和经验,开展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挂钩、结对帮扶活动,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的均衡配置。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基础教育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工程。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5、进一步提高高中段教育质量。积极发挥优质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加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高中段教育质量。扩大高中尤其是优质高中学校的招生规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6、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和特色。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到2010年,争取完成浙工大浙西分校升本任务;*职业技术学院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专业结构和学科体系实现与我市产业结构全面对接;*电大成为我市远程教育中心。逐步形成以*学院为龙头,*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大学为两翼,高等自学考试、远程函授教育为补充的高等教育体系。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认真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和*职业教育“六大计划”,促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科学协调发展,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助学制度,将资助面扩大到所有全日制职校在校学生。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和机制,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实践环节教育,加快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扶持和规范民办职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8、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重视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和教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努力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鼓励省示范幼儿园扩大优质资源,走集团化办学之路。大力提高农村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全覆盖。关注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市聋哑学校在我市特殊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努力提升现有培智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三残”少年儿童入学率、巩固率。
9、不断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调整义务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改造力度,逐步化解历史负债。认真落实对高校、中职学校及中小学家庭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多渠道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免除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借读费。加强教育收费的执法监督检查,有效杜绝乱收费现象。采取资金扶持、政策优惠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教育,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全面实施教师培训“领雁工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政策。
三、积极扩大就业,着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10、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认真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坚持靠发展改善民生、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创业技能培训,加快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使更多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努力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11、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在2010年前,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以内。
12、完善市场调节、政府推动、城乡统筹、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政策,统筹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逐步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13、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重点抓好被征地农民的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新成长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认真做好失业人员的创业、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依托企业,扎实开展以在岗职工为主体的技术蓝领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到2010年,全市每年完成再就业培训5000人,培训后再就业率60%以上。
14、加大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机制,重点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双失业职工、“4050”人员、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形成“出现一户、帮助一户、解决一户”的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1个月内至少有1人就业,确保城市规划区内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发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置援助对象就业。减免本市生源大学毕业生和外地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在本市接受就业指导服务的各项费用,对特困家庭、低保家庭大学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全市每年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力争达到7000人以上,到2010年,农村低保家庭中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基本实现稳定就业。
15、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培育和完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努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快实现*市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四级联网,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的指导和服务。
16、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深入实施“一村(社区)一大学生”计划,做好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激励措施。大力推进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实施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17、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开展创建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推动企业形成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努力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和履约率。建立健全劳动监察、劳动、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热线电话、劳动保障投诉中心“五位一体”联动执法维权办案机制,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维权力度,年内各类案件处结率达到96%以上。建全完善外出务工群体联合维权机制,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和诚信建设,进一步优化用工环境,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四、拓展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8、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发展、项目带动、增加就业岗位、劳动力转移等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劳动者收入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低收入群众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19、努力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传统农业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顺应自驾游、休闲游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推进来料加工和农村社区服务业发展,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和工业功能区建设,鼓励农民创业增收。加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建设,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和完善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涉农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确保农民负担继续减轻不反弹。力争“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
20、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加强劳动定额和工时等劳动标准管理,推动落实艰苦岗位津贴制度,使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相协调。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全面执行全省统一确定、动态提高的最低工资标准。杜绝发生新的欠薪,落实国家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政策,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
21、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规范整顿收入分配秩序,注重社会收入分配公平,通过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等措施,保护群众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防止两极分化,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保障社会弱势群体收入合理增长,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
22、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加强项目扶持和就业援助工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健全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生产经营帮扶、下山异地脱贫和转移就业服务,完善扶贫工作责任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切实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大社会参与力度,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切实帮助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力争用5年时间,使80%人均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达到省定目标水平。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活
23、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着眼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整体推进,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24、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稳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探索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养老保险模式。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逐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到2010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参保人数达到26万人以上。以历年被征地人员为重点,扎实推进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不断完善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25、深化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和扩大覆盖面,根据财力的增长和政策的调整,提高筹资水平、财政补助标准和待遇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健康体检标准,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员实行两年一次免费体检。到2010年,全市社会医疗保险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6、积极稳妥推进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探索适合进城务工人员特点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办法,并将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平安计划”,依法将所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进城务工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续的有效办法。
27、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强化对重病、重残、一户多残、孤儿、孤老及单亲家庭等特困群体的救助。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五保”与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以及教育、医疗与住房等救助水平,新建*市儿童福利院(儿童康复中心)、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迁建市救助管理站“三合一”项目,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积极实施帮老助残工程和万名残疾人康复工程,抓好老年福利中心、“老年之家”、康复示范点建设。深入开展爱心捐助、结对帮扶活动。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作用,抓好爱心慈善超市建设。
28、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以发展老年福利为重点,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照顾功能,健全社会化服务机制。确保国办福利机构满足“五保三无”对象和困难老人供养所需,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强法律、慈善、捐赠等救助帮扶,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儿童福利事业、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推动社会福利事业逐步从救助型、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29、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增加廉租房房源,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努力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通过建立公积金制度,鼓励企业在外来务工人员密集区建造“民工公寓”等办法,探索解决常住我市并有稳定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口的居住问题。进一步扩大城镇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应,切实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实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加大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投入,提高农村住房保障水平,提高农房质量和防灾能力。到2010年,全市廉租住房扩面保障3700户,面积18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房24万平方米,解决3600户居住问题,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居民医疗保健水平
30、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着眼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到201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市人群主要健康指标明显提高。
3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执法、药品不良反应和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报告机制,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基本建成一个适合市情、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
32、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巩固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医疗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大乡镇卫生院房屋改造、设备配置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立起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合理分流病人,努力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住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到2010年底,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
33、建立医疗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重点保证公共卫生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严格药品监测制度,减少药品流通中间环节,努力降低药价。严肃查处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合理调控医疗费用。
34、大力实施“小康健身工程”。加快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多层次健身设施、特色体育项目、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社会体育骨干队伍信息咨询网络建设,建立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健身娱乐、体育休闲、竞赛表演、体育产品等结构合理的体育市场。依托社区、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场地,组织开展全民健身、体育竞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城乡居民体质。积极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推进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
七、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35、加快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断增强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艺术剧团、电影公司的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城乡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队伍等较为完备的服务网络。大力实施“五免一减”(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有电视看、有广播听和为低收入家庭免除相关费用)文化保障工程,进一步实施农家乐文化大篷车、民工文化俱乐部、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民生工程,努力解决农村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
36、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创新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增强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加大公益性文化建设投入,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完善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文化要素,努力改善农村等基层地区公共文化落后条件,切实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做好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
37、加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大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坚持“两面向”和“三贴近”原则,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鼓励创作和提供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强化地方特色,加强题材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各方力量,增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合力。重视创作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培训进修、专题研讨、组织采风、基地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提高文艺人才的思想和艺术素养。
38、加快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优化布局,通过合建、改建、新建等途径,大力建设市、县、乡、村各级面向基层群众、面向人民大众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统筹图书馆、群艺馆等设施资源,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重点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东海明珠、金走廊、乡镇综合文化站、特色文化村、文化艺术之家、省级文化示范村和省级旅游特色村创建,大力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市大多数行政村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场所”的目标。
39、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广场文化活动等为抓手,创新拓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组织开展村落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楼道文化等丰富多彩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元宵节庆、孔子文化节大型文艺晚会、彩色周末文化广场、农家乐文化大篷车下乡巡演、民工才艺大舞台等为龙头,带动城乡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加强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保护与传播,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着力扶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做好做精农村传统节庆文化、民间艺术节、社团文化、文体竞赛竞技等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八、推进生态市建设,优化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40、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生态市“六个一批”创建工作。到2010年,市区建成省级环保模范城市,2-3个县达到省级生态县标准,力争再通过五年努力,全市基本达到生态市的要求。
41、有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确保国家卫生城市等“五城联创”目标如期实现。拓展居民绿色休闲空间,创善城乡空气环境,加快启动浙赣铁路移位地段改造建设,实施府东街南段、中立交及南湖广场改造工程,实施南街拓宽改造工程、双港开发区污水接入工程、西区城市供水主干管三期工程,积极推进旧小区的综合整治,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着力发展大公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切实解决居民出行难问题。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道路、环卫、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42、努力提高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811”新三年行动和落实污染减排为重点,加强环境监管,深化污染整治,强化源头预防,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快淘汰小造纸、小化工等落后生产能力。全面落实减排项目工程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削减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建立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实行重点保护。继续推进户用沼气池、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沼气工程建设。到2010年,基本解决全市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的突出环境问题。
43、切实保障区域环境安全。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备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合格、规范创建工作,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监测,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进一步加强辐射安全监管,确保闲置和废弃放射源送贮率达到100%,基本建成辐射环境安全信息系统。加强危险废弃物污染防治。提升环境安全监管能力,完善生态环境、饮用水源、辐射环境、应急监测和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加强环境应急装备和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
44、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制度。加快环境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和完善体现环境有价的政策制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环保投入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生态补偿的量化依据和可操作性政策。健全绿色信贷、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等政策制度,强化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经济约束和监督。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加大环境信息的公开力度,畅通公众参与环保的各种渠道。进一步完善环保举报受理查处制度,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
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建全省最安全城市
45、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深化“平安*”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推进以基本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的管理,改善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推进依法治市,依法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到2010年,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治安状况更加良好,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局面更加巩固,努力建设全省最安全城市。
46、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深化推广民情沟通日活动经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和下访、约访、巡访、联合接访等制度,畅通联系群众渠道,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落实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损害群众利益、带来不稳定因素。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健全矛盾纠纷分级调处网络和滚动排查机制,及时分析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把影响大局稳定的不安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和初始阶段。妥善处置,完善预防处置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对重大的预警、控制和处置能力。
47、切实加强公共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提高生产单位安全意识,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和安全隐患综合整治,规划建设危化品经营市场、储存场所和危化品运输车辆停放、冲洗场地以及危化企业信息化监控系统和环保设施配套。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快构建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公共卫生保障,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食品、药品安全检测规定,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餐馆、食堂以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监管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快浙西防灾减灾中心工程建设,加强抗洪抢险、森林消防、危险化学品、矿山救护、城市公用事业、医疗救护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48、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切实解决社会治安热点难点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经济犯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严防严打境内外敌对势力、“”等组织的捣乱破坏活动,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确保政治安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少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措施,做好对流浪儿童、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人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救助工作,减少诱发滋生违法犯罪的社会消极因素。扎实抓好基层综治工作网络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综治工作站(室)向村居、社区、学校、企业延伸,提高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整体战斗力。
十、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49、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完善民生工作领导体制,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部门分工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定期研究民生工作,着力解决涉及民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坚持把民生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科学考核、严格督查,并将考核结果与领导政绩、部门业绩挂钩,要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以及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督促各级各部门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
50、强化民生投入保障机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民生投入与财政增长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积极优化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民生领域覆盖范围,在扩大财政资金供给总量的基础上,确保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解决民生问题。加大对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涉及民生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确保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农村公益事业等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优先安排民生项目的用地指标,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民生领域,参与发展民生事业。
完善制度建设范文 篇七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控制度 存在问题 整个措施 必要性分析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还需要事业单位作为支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竞争也来呀激烈,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内控制度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通过多年的发展,发现内控制度对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主要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还能对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政策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但是有我国内控制度的起步比较晚,很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本文通过在事业单位多年的额工作经验就目前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深入分析,并制定出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希望对事业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有一定的帮助,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和使用单位健康稳定发展。
一、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一)满足新经济时展的需求
(二)是促进事业单位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经过多次的体制改革,从原来国家政府拨款到现在凭借自身的经济利益维持事业单位的发展。使得事业单位对企业控制权利逐渐增大,现在很多事业单位不但拥有以前的各项职能,同时还增加了投资、租赁、证券等经济活动。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对企业资金的使用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以及不只局限在日常项目的费用和企业的开资,同时向产品生产、原材料采购、整合资源的方向反向。随着事业单位经营项目的增多,对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越来越重视,通过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事业单位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在很多事业单位中,由于相关的会计体系不完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内在制度不完善,从此很多违法乱纪等腐败行为。通过不完全统计,事业单位每年因为内控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万。所以,事业单位要想顺利发展,就必须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三)是保护财政资产的主要手段
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是事业单位保护财政资产的主要手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拨款。怎么把这些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很多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工作,也是事业单位实现依法理财的主要条件。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有序进行,保证事业单位财政收支规范化,会计部门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把贪污、受贿、控制在萌芽当中。通过建立完善的的制度在保证事业单位财政资产的同时为企业实现依法理财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事业单位财政工作顺利进行。
(四)是依法理财的关键所在
通过加强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是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我国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出“各个单位应当适当的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会计法》的深化改革,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维护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保证内控制度建设的更加顺畅。
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现状
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是所有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基础,在企业内部必须为内控制度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严格执行管理的政策制度,保证内控制度能顺利进行。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迎来快速发展,很多经济指标每年都在增长。通过在事业单位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查找,总结出我国目前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中存在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对建设完善内控制度不够重视,人为干预的因素比较多,特别是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需要成本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其他管理部门共同协助,才能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提高国企资源运营的质量,促进国企健康快速发展。
三、当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内控制度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长远的发展计划,事业单位管理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内控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通过在上海长航医院财务单位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国目前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对内控制度建设的意识比较薄弱
(二)内控制度不完善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运行只是按照国家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运行,虽然从原理和理念上来讲,符合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发展的需要,但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型企业,对事业单位的作用比较小。通过实际的调查走访,反向很多事业单位根本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哪怕极各别的事业制定了内控制度,也是在财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进行内控制度管理。甚至是在分析相关财务管理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凭借原有的工作经验来完善内控制度管理,内控制度的控制范围仅仅局限在各项经济活动的开支上,很少关注产品生产成本和业务操作流程,内控制度建设层次较低。如果在遇到相关的问题,没有统一的参考指标进行处理和修改。除此之外,由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者对内控制度的意识比较浅薄,对内控制度建设不重视,导致事业单位内外一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更加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理念,这些原因都是导致内控制度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三)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在很多事业单位中,那内控制度和内部监督进行混淆,认为内控制度就是内部监督,这是管理者要做的事情和我们没有关系。更有甚者把内控制度当作是事业单位中的普通的规章制度,对内控制度缺乏真确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很多内控制度的政策落实不到实处,从而造成内控制度不完善。通过不完全统计,很多事业单位的员工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普遍不高,对内控制度的内容理解不全面。虽然很多事业单位都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没有对内控制度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使得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起不到原有的作用。在事业到位中要想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就必须保证内控制度的可行性,以及落实到方法,而不去仅仅制定出相关的控制制度。
(四)会计核算不规范
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总存在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事业单位对会计凭证的管理比较随意,大多数都是等事件发生后在进行反思和研究,而没有做到事先控制,对事业单位制定的发展战略有很大影响,没有对财务投资风险进行预先控制;然后,对投资付款的项目没有提供有效的付快凭据,财务付款的支票和印章统一管理,不能真正实现内控管理;其次,财务管理对会计凭证只是按照单纯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装订和管理,而没有重视财务业务类型,把很多不同的业务全部混乱订装在一起,而没有分类放置,对以后的财务管理造成很大影响;从财务管理的记录的会计账簿来看,发现材料管理在记录账簿的的过程中,只重视分类账的管理,而忽视了备查账的管理,在账簿中只记录交易的金额,没有记录交易金额的原因。从财务报表的质量来看,往往只重视会计报表,而没有对财务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没有对会计报表附注进行编制。很多情况下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达到财政管理部门制定的任务和要求,而没有根据相关的财务数据和资料去分析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措施。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就会走出财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很多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就不能为事业单位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发展。
(五)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但是相对其他企业工资比较少,再加上事业单位晋升比较困难,人为干预的因素比较多,很难吸引到财政经济高校必要的优秀高才生,目前很多的会计师都临时学习的会计,而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会计培训,具有的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比较匮乏。在事业单位中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很多员工由于能力有限,对内控制度没有全面的认识,把会计监督工作认为是企业正常的规章制度,严重制约着内控制度建设的效率。还有一些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比较低,为了尽快的完成上级安排的财务任务,就采用错误的计算方式,来完成财务核算任务。总体来说,事业单位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解决,不但影响内控制度的建设,而且对企业财务核算的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六)财务制度把关不严
由于最高领导“一支笔”,事业单位在财政管理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企业资金使用没有节制,资金花销没有明确的记录,很多管理者私自挪用资金,会计管理者在统计核算过程中,使得企业收入和支出对不上。使得财政资金不能实现最大化的利用,而且还会出现超支状况。由于在财务管理中没有确定一个确定的范围和标准,使得大量资金被私自挪用。在投资项目上没有进行仔细的调查,使得很多资金花费到很多不合理的项目上。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事业单位在财政管理上极其不合理,利用事业单位独有不需要核算成本这一特点,就放松了对企业具体资产的管理,在领用实物资产中没有办理有效的手续,再加上管理物资制度不健全,使得很多资金的去向无法核对,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运营有很大限制性。
四、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管理者内控制度意识
2000年7月出台的《会计法》中有明确规定,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必须要对单位内控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承担主要的责任。所以要在企业内部重视相关了领导的培训,保证每个领导都能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领导者的内控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领导者和财务负责人员要共同交流和协商,共同努力保证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中顺利进行,最大程度上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作用,为企业领导者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应当符合以下几种原则:首先相互制衡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在企业内部相同的岗位要相互监督,相互督促从而实现共同进步,领导和下属之间要相互牵制,领导在分配任务过程中要保证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安排工作中如果发现问题,下属可以之间提出,对于授权、记录保管等方面要相互控制,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事业单位中真正实现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然后是责权统一原则。各个岗位要明确自√高考家长帮★www.kaoyantv.com√己的责任和权利,对内控制度做的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对做的不好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处罚,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内控制度落实到每个员工上身;重要岗位建立定期轮岗制度(包括领导在内);其次是不例外原则,在事业单位中要在保证每个员工都参加到内控制度的建设中,任何人都不能例外。把内控制度的公平性和整体性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监督控制
在很多事业单位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得内控制度发挥不出原有的作用,根据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想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内控制度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不但要提高相关人员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还要提高服务意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服务业。一个好的服务态度不但能提高企业的信誉,而且还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培训工作及时发现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以便建立更加完善的内控制度。加大事业单位的审计力度,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并严格执行奖惩措施。
(四)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对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事业单位内部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各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财务管理部门,对日常项目消费的财政资金做好记录。以此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才能保证内控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包括对基建等重大项目的专项审计。
(五)切实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事业单位要想提高综合市场竞争能力,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员工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为是事业单位中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物资管理,都需要人来参与。内控制度的建设也需要人来完成,领导要对下属进行关心爱护,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保证内控制度建立的更加完善。
(六)内控人员要加深对内控制度的理解
在事业单位中张贴内控制度的意义和好处,定期召开内控制度知识大会,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要做好带头作用,真正把内控制度意义和好处落实到每个内控人员的身上,不能对内控制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要是事业单位内部为内控制度的顺利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形成良好内控的文化,保证内控制度能发挥最大价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市场环境下,事业单位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非常重要,通过内控制度不但能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而且还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保证事业单位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J].现代商业,2013
[2]金晶。财务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
[3]朱晶淼。浅析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J].商,2014
[4]张大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时代金融,2015
[5]闫秋颖。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解析[J]. 中国总会计师,2016
完善制度建设 篇八
【关键词】:民主管理;新农村建设;村级事务;政治素质
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而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如何开展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对村级事务进行民主管理,使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的民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五大后,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民主管理实例,但同时也不乏问题。本人在贵州实地调研中就发现,有些村庄民主管理存在着村务公开形式主义、两委关系不协调、民主管理的主体农民参政意识不强等问题,制约着民主管理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管理建设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民参政议政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搞好管理民主,首先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广大农民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仅要靠农业的发展,更是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自然、文化资源,自然景观和当地文化设施等,发展相关的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例如,贵州省贵阳市的青岩镇,全镇92.3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5个街道居委会,有汉、苗、布依、侗、壮等11个民族3.1万余人。小镇是贵州著名的文化古镇之一,建于600年前,主要有九寺、八庙、三宫、三阁、一院、一楼,还有石牌坊、城墙等古建筑群。于是当地政府利用这个文化景点,再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特色美食,带领当地农民发展旅游业,使得当地经济迅速繁荣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解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就能更好地学文化、学知识,才能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农民才会有闲暇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参与村里的村级事务,并且积极参与到农村的民主管理活动中来,并对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把民主管理落到实处。
二、不断提高农民的参政意识
当前贵州省某些农村地区,农民参政意识不强,有些农民甚至不知道村民代表大会的存在,更不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就更谈不上参与民主管理了,因此要提高农民的参政意识。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主要是通过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大力开展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农民传统的政治冷漠意识、依赖等候意识等落后的观念,使他们树立起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现代政治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参政意识。
三、提高村干部的民主管理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的顺利与否,农村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村干部的身份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是村民民主选举的,因此必须对全体村民负责;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党和政府在农村最基层的代表,必须接受上级的领导。村干部的特殊地位成为联系和沟通群众与国家政权机关的纽带和桥梁。他们素质高低,管理水平高低,不仅影响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村民对党有关各项农村政策的解读和对政府的信赖。但是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提高。
(一)加强宣传,提高选举质量
在村民自治的时代,村干部必须由全体村民民主选举产生,而不能由乡镇政府委派。在这一过程中,乡镇政府应当在选举前做好选举动员工作。一方面要动员那些文化素质高,有致富本领的优秀人员报名成为候选人;另一方面要让村民明白,必须选择那些村民公认、有致富本领的优秀人员作为村干部,村里建设才能走上正轨,村民才会从中受益。告诉村民要重视自己圣神的选举权利,不要随意放弃自己的选举权利。对选举过程进行监督,保证选举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
(二)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
1、组织村干部学习党的先进思想理论,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我们可以定期组织村干部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先进思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用对党、对国家、对村民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地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埋头苦干、奋发图强,带领群众克服困难,集中全体村民的力量加快经济建设,向着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奋斗。教育村干部在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搞个人主义,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决策方法,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
2、提高村干部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
对上任的村干部进行管理村级事务的业务培训。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的顺利与否,农村干部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素质的高低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积极组织村干部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其它相关规定,深入理解其内涵,掌握村民自治的基本理论,提高管理素质。因为只有村干部先把民主管理的理论学懂弄通了,才能向全体村民传达,提高村里全体群众的整体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村级事务进行民主管理,提高村干部的管理水平。
除了上述几方面外,还要不断组织村干部学习经济、法律等知识,让他们了解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让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管理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文晓明、王立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刘君祥,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方略[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