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7篇】7-19-35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可爱的小编惊云给大家收集的7篇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文素养总结 篇一

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7篇】7-19-35

关键词:宁波市女子;女子业余足球运动员;合理膳食;营养补充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宁波市女子参加业余足球运动的300名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业余足球运动员每日的三大营养素摄入量

从表1可以看出,脂肪的摄入量在4000kc以上的有94人,占总数的392%;3000-4000kc的有104人,占总数的333%;3000kc以下的有42人,占总数的175%。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在4000kc以上的有40人,占总数的167%;3000-4000kc的有74人,占总数的308%;3000卡以下有126人,占总数的525%。蛋白质的摄入量在4000kc以上有114人,占总数的475%;3000-4000kc有66人,占总数的275%;3000kc以下的有60人,占总数的250%。

2.2业余足球运动员的营养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按照营养状况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宁波市女子业余足球运动员的营养状况分为营养正常、营养不良及肥胖3类,其中自认为营养正常的有114人,占总数的475%;自认为营养不良的有78人,占总数的325%;自认为肥胖的有48人,占总数的200%;众所周知,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保证,也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2.3市女宁波子业余足球运动员营养补充状况的研究

2.3.1业余足球运动员的鸡蛋、谷类摄入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有时吃水果的有26人,占总数的108%;每天吃500克以下的有62人,占总数的258%;每天吃600-1000克的有74人,占总数的308%;每天吃大于1000克的有78人,占总数的325%。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由于每种水果所含营养素种类和数量各异,而人体的营养需要又是多方面的,所以在选用水果时应考虑多种水果搭配和肉食混吃。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有关部门应加强身体保健和营养健康方面的宣传,使得人人都有一副强健的身体,达到足球运动的目的。

3.1.2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讲应该合理搭配各种肉类,多吃水产品,少吃肥肉,以便保持身体的曲线。

3.1.3足球运动员长肌肉所需营养素应主要来源于一日三餐,只有在营养素缺乏时,补充所缺才具有一定价值。

3.2建议

宁波市女子业余足球运动员的膳食情况和营养均衡存在不合理现象。除了自身对相关营养知识的缺乏及不良的饮食习惯。还有有关部门对加强身体保健和营养健康方面的宣传不足。(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总结 篇二

关键词: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教学公关;关系认知;师生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杨文礼(1971-),男,安徽亳州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管理哲学;蒋祥龙(1971-),男,安徽亳州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学校管理;王艳(1979-),女,河南沈丘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策略”(编号:2010SK608),主持人:杨文礼。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53-05

关于如何培养高职生人文素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要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扩充高职生的人文知识。这种见解固然没错,但是辩证地讲,要“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就绝不是简单的知识补充的问题。”[1]它还需要我们在扩充高职生人文知识的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那么,什么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呢?有学者认为:“教育公关,可以创建现代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2]这种思想与课题组对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表述可以简化的,以下都简称为“两者之间关系”)问题的思考不谋而合。因此,为验证并深化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本文拟通过高职教师(可独立表述的“高职教师”以下都简称“教师”)和高职生(可独立表述的“高职生”以下都简称“学生”)对两者之间关系认知的对比分析,来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籍由教学公关策略的运用以提高和达到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和目的而提供学理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为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教师和学生对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的认知情况,在开展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调查对象地域分布的合理性,分别从安徽省北部、中部和南部选取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芜湖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这三所高职院校的300名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我们也对这三所高职院校的60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共发放教师问卷300份,回收264份,回收率88.0%,剔除无效问卷15份,有效问卷249份,问卷有效率为83.0%。其中,男性教师133人,占53.4%,女性教师116人,占46.6%;文科教师114人,占45.8%,理工科教师135人,占54.2%;初级职称教师96人,占38.6%,中级职称教师112人,占45.0%,高级职称41人,占16.5%;另外,我们还发放学生问卷600份,回收572份,回收率95.3%,剔除无效问卷44份,有效问卷528份,问卷有效率为88.0%。其中,男生236人,占44.7%,女生292人,占55.3%;文科学生265人,占50.2%,理工科学生263人,占49.8%;大一学生220人,占41.7%,大二学生261人,占49.4%,大三学生47人,占8.9%。

(二)调查方法

测试问卷:为推进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课题组比照蒋祥龙副教授关于高职生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而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的自变量分别是:性别(男、女)二分变量、专业(文科、理工科)二分变量、职称(初级、中级、高级)三分变量等3个自变量。因变量包括4个维度24个项目,分别测试教师对4个维度问题的认知强度,其中,涉及本文的两者之间关系的维度共有5个项目,它们分别是:公关是手段、正相关关系、需教师公关、需学校公关、需公关氛围。学生调查问卷的自变量分别是:性别(男、女)二分变量、专业(文科、理工科)二分变量、年级(大一、大二、大三)三分变量等3个自变量。与教师调查问卷相对应,学生调查问卷的因变量也包括4个维度24个项目,分别测试学生对4个维度问题的认知强度,其中,涉及本文的两者之间关系的维度也有5个项目,它们也分别是:公关是手段、正相关关系、需教师公关、需学校公关、需公关氛围。需要说明的是,出于对比分析的需要,在两套调查问卷中,不管是自变量,还是因变量,我们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都尽可能考虑到问题的同一性或相似性,以便于对同一问题或相似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另外,在两套调查问卷的末尾,我们都设计了2个开放性问题,以便于教师和学生针对调查问卷没有涉及到而他们又觉得非常重要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评估标准:两套调查问卷都是采用“完全不同意”、“大部分不同意”、“部分不同意”、“部分同意”、“大部分同意”、“完全同意”6级评定法。与这6个等级相对应的数值,分别记为1、2、3、4、5、6分。调查项目的得分越高,表明调查对象对该调查项目的认同度也就越高;反之,调查项目得分越低,表明调查对象对该调查项目的认同度也就越低。籍此调查,可以反映出调查对象对两者之间关系维度5个项目的认知情况,进而反映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的研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观察指标:本文主要是对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维度进行观察分析,具体观察指标包括:①教师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总体认知情况;②学生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总体认知情况;③教师对两者之间关系认知的性别、专业、职称等单因素差异情况;④学生对两者之间关系认知的性别、专业、年级等单因素差异情况。

统计分析:本研究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针对教师和学生对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结果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的教师总体认知

表1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的教师总体认知的平均数及其排序(x±s,n=249)

表1表明:两者之间关系维度的综合平均数是4.32,综合平均数值大于4(全距为6),且5个项目的平均数也都大于4,其中,需公关氛围、需教师公关、需学校公关3个项目的平均数大于综合平均数;公关是手段、正相关关系2个项目的平均数小于综合平均数。

(二)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的学生总体认知

表2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的学生总体认知的平均数及其排序(x±s,n=528)

表2表明:两者之间关系维度的综合平均数是4.69,综合平均数值大于4(全距为6),且5个项目的平均数也都大于4,其中,需公关氛围、需教师公关、需学校公关3个项目的平均数大于综合平均数,公关是手段、正相关关系2个项目的平均数小于综合平均数。

(三)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教师性别差异

表3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教师性别差异(x±s,n=249)

表3表明:不同性别的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P值都大于0.05,说明不同性别的教师对这5个项目的认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四)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学生性别差异

表4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学生性别差异(x±s,n=528)

表4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只在需学校公关这1个项目上的认知P值小于0.05,说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只在这1个项目上的认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显著。

(五)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教师专业差异

表5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教师专业差异(x±s,n=249)

表5表明:不同专业的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P值都大于0.05,说明不同专业的教师对这5个项目的认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六)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学生专业差异

表6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学生专业差异(x±s,n=528)

表6表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P值都大于0.05,说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这5个项目的认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七)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教师职称差异

表7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教师职称差异(x±s,n=249)

表7表明:不同职称的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P值都大于0.05,说明不同职称的教师对这5个项目的认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另外,莱文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组方差均为齐性,所以选择用LSD法进行各组均值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只有中级教师和高级教师之间对公关是手段这1个项目的组间认知均值的多重比较分析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显著。

(八)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学生年级差异

表8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学生年级差异(x±s,n=528)

表8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P值都大于0.05,说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这5个项目的认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另外,莱文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组方差均为齐性,所以选择用LSD法进行各组均值的多重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组的学生对5个项目的组间认知均值的多重比较分析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都不显著。

三、分析

(一)总体视域中的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师生对比分析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师生对比结果显示,师生两个不同的认知主体,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总体认知差异不大。就教师这个认知主体而言,他们对两者之间关系总体认知的平均分数是4.32,折算成百分数是72.00分;对5个项目的认知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需公关氛围、需教师公关、需学校公关、公关是手段、正相关关系,各项目的认知均值都大于4,其中,需公关氛围、需教师公关、需学校公关3个项目的平均数高于综合平均数,而公关是手段、正相关关系2个项目的平均数低于综合平均数。就学生这个认知主体而言,他们对两者之间关系总体认知的平均分数是4.69,折算成百分数是78.17分;对5个项目的认知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需公关氛围、需教师公关、需学校公关、公关是手段、正相关关系,各项目的认知均值大于4,其中,需公关氛围、需教师公关、需学校公关3个项目的平均数都高于综合平均数,而公关是手段、正相关关系2个项目的平均数低于综合平均数。从上述表格和描述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总体认知均值略高于教师0.37分,折算成百分数,则略高于6.17分;在每一个对应的单个项目上,学生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知均值也都略高于教师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知均值,说明师生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总体认知虽有差距,但差距不是很大;另外,师生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知在项目排序上完全一致,而且,不管是从高于总体认知均值的项目数量或项目排序上看,还是从低于总体认知均值的项目数量或项目排序上看,师生的认知也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二)单因素视域中的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师生对比分析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性别因素对比分析。首先,来看教师性别因素分析。不同性别的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排序不一致。男性教师除了对需公关氛围这1个项目的认知均值略低于女性教师的认知均值之外,对其他项目的认知均值都略高于女性教师的认知均值。男性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均值趋近的一致性高于女性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均值趋近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男性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差异相对不大,而女性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差异相对较大。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不同性别的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基本上也是比较一致的。其次,来看学生性别因素分析。不同性别的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排序有所不同。男性学生除了对正相关关系这1个项目的认知均值略高于女性学生的认知均值之外,对其他4个项目的认知均值都略低于女性学生的认知均值。但是,男性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均值趋近的一致性高于女性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均值趋近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男性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差异相对不大,而女性学生对这5个项目的认知差异相对较大。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只在需学校公关这1个项目上的认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显著。再次,来看师生性别因素对比分析。不同性别的教师与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两者之间关系认知的整体趋近性比较一致,也就是说,不管是不同性别的教师,还是不同性别的学生,它们的组内认知均值都是比较趋近的,除了对需学校公关这1个项目的组内认知差异稍大以外,对其他4个项目的组内认知差异都不大。另外,男性教师与男性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均值的趋近性高于女性教师与女性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均值的趋近性,也就是说,男性教师与男性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的差异性相对不大,而女性教师与女性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的差异性相对较大。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专业因素对比分析。首先,来看教师专业因素分析。不同专业的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排序是不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不同专业的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基本上是比较一致的。从趋近性上来看,文科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均值的趋近性高于理工科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均值的趋近性,也就是说,文科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差异相对较小,而理工科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差异相对较大。其次,来看学生专业因素分析。不同专业的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排序有所不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差异不大。从趋近性上来看,文科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均值的趋近性低于理工科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均值的趋近性,也就是说,文科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差异相对较大,而理工科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差异相对较小。再次,来看师生专业因素对比分析。不同专业的教师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两者之间关系认知的整体趋近性比较一致,也就是说,不管是不同专业的教师,还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它们的组内认知均值都是比较趋近的,差异不是太大,特别是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认知均值差异更小。不管是不同专业的教师,还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需公关氛围这1个项目的认知均值都是最高的,同时也是组内不同性别的认知差异最显著的。文科教师对5个项目由高到低的认知排序与文科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排序不一致,但却与理工科学生对5个项目由高到低的认知排序一致;同样,理工科教师对5个项目由高到低的认知排序与理工科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排序不一致,但却与文科学生对5个项目由高到低的认知排序一致。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师生职称和年级因素对比分析。首先,来看教师职称因素分析。不同职称的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排序不一致。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的教师对5个项目的认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其认知的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中级教师和高级教师对公关是手段这1个项目认知的组间P值是0.048,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显著。就组间认知差异而言,高级教师对5个项目的总体认知高于初级教师和中级教师的总体认知;初级教师和中级教师对5个项目的总体认知则呈高低互现的局面。其次,来看学生年级因素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排序有所不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其认知的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5个项目认知的组间P值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这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5个项目的认知均值比较趋近是一致的。再次,来看教师职称和学生年级因素对比分析。不同职称的教师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总体认知差异不大,只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对5个项目的总体认知均值略高于不同职称的教师对5个项目的总体认知均值。另外,他们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知均值的整体趋近性也是比较一致的,也就是说,不管是不同职称的教师,还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组内认知均值都是比较趋近的,差异不是很大。就差异性而言,不同职称的教师对公关是手段这1个项目的组间认知差异相对较大,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需公关氛围这1个项目的组间认知差异相对较大;初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对需公关氛围这1个项目的组间认知差异相对也较大。不管是不同职称的教师,还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其他4个项目的组间认知差异相对较小。

四、结论

总之,通过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关系认知的师生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说明,而且互相印证。首先,师生总体认知的对比分析结果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师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总体认知均值是4.32,折算成百分数是72.00分;学生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总体认知均值是4.69,折算成百分数是78.17分。由此可以看出,师生对两者关系的总体认知差异不大,他们的认知均值相对比较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其次,师生单因素认知的对比分析结果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就教师的单因素认知而言,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和不同职称的教师的认知差异都不显著,只是在事后的多重比较分析中发现,中级教师和高级教师对公关是手段这1个项目的组间认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显著。就学生的单因素认知而言,不同性别的学生只是在需学校公关这1个项目上的认知差异显著;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认知差异都不显著。由上观之,师生都是在个别项目上的个别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存在着差异显著的情况,不过,从总体上来说,师生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也说明了师生对两者关系认知的一致性,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再次,师生认知排序的对比分析结果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师生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知在项目排序上完全一致,而且,不管是从高于总体认知均值的项目数量或项目排序上看,还是从低于总体认知均值的项目数量或项目排序上看,师生的认知也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更说明了师生对两者关系认知的一致性,也更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上三个方面不仅分别从各自视角说明了师生对两者之间关系认知的一致性,从而也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也从总体方面互相印证了师生对两者之间关系认知的一致性,从而互相印证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样,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学界同仁所说:“事实上,高教公关不论是从其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不仅可运用到教学和管理上,并且让它服务于教学和管理,会更得生机和魅力。”[3]因此,在验证并确立了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学公关之间的密切关系之后,我们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以改善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环境,并调动高职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进而达到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

注释:

{1}综合平均数是指将测度两者关系维度的4个项目的数据综合加成后所得出的有关两者关系维度的综合平均数值。

参考文献:

[1]周艳茹,王子科.对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11).

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范文 篇三

[关键词]师范类大学生 生态素养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16-03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和发展总布局的高度。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又提出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素养作为全省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树立新的道德观、伦理观,并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就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是教育。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公民的重任,他们生态素养的高低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事业。加强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对提高全民生态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意义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生态公民的客观需要

事实证明,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人口素质的高低最终影响着实现生态文明的程度。因此,要具备强烈的生态意识、丰富的生态文化、先进的生态技术,就需要强化公民的生态意识,加强公民生态素养的培养,扩充他们的生态知识,引领他们认识、使用最新的生态技术,并且激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创新。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程度同人口素质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市民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生态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生态文化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培育和深化市民生态意识是生态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要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因此,培育和深化师范类大学生生态文化意识,能够促使更多的公民直接接受生态文化教育。

(二)有利于新一代社会新型公民、生态公民的培养

赵洪祝在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上指出: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加速全体人民生态素养教育,以达到全省公民丰富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环境优化意识等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低碳生活、合理消费的目标。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新一代公民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责任带领更多的新生代公民乃至全社会的公民加入生态文化建设的队伍,从而形成新一代社会新型公民、生态公民。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与和谐的自然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核心目标,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其目标实现的保证,和谐的自然关系是其目标实现的基础。社会是是由“人”组成的集体,人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社会素质的高低。师范类大学生,是未来我国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将成为一代代人的启蒙教师或者是中学生的领路人,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素养,能否将国家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是我国能否逐步走上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道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没有受过良好生态教育、没有较好生态素养的教育者是不大可能从生活工作中来引导一代代人坚持并且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的。从此意义上说,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首次用单幅篇章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长期的革命,生态道德文化建设更是一项宏伟远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生态文化的氛围,创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文明,匹夫有责”的生态文明观,才能真正跨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二、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现状

为了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设计了一份关于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和主体问卷两个部分,主题部分共20个问题,分别从师范类大学生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生态行为、生态教育师资等方面各提出3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生态素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生态知识和科学的生态教育课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听说过“环境污染”、“物种破坏”、“世界环境日”、“垃圾分类” 及 “低碳生活” 的师范类大学生均在97%以上, 远高于全国城市公众77%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师范类大学生的一类生态环境知识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相对来说, 学生对具体的生态知识及应用了解仅占23.5%,对垃圾具体分类、碳汇交易、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的了解率分别为45%、15%、24.2%、23.6%。在调查的省内5所师范类高校里,开设的生态知识课程仅限于选修课范围内,且课时较少,内容单调枯燥,并不能满足生态知识教育的需要。

(二)生态意识薄弱,生态教育师资明显不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省内师范类大学生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不容乐观。具体问题如下:如果有生态保护活动您愿意参加吗?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非常愿意”的大学生占30.4%,选择“愿意,但要视情况而定”的占35.3%, 而选择“从不参加”的占到了34.3%。另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是关于“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是否会加以制止并进行批评”,表示“会主动去制止”的只有25.9%。另一项关于生态保护责任方的问题调查的情况是,超过半数(50.5%)的学生认为这主要是环保相关部门的责任。这说明仍然有很多人缺乏生态保护责任意识,对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全面。

目前,我国师资培养不能满足生态教育的要求。调查显示,一方面,调查的师范类高等院校只有不到10%的生态专业专职及专业教师,开设生态保护课程的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技能和法规方面未接受过系统培训,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另一方面,因经费不足,多数院校的教师都是自学,自己寻找一些资助进行校内外交流。环境教育资金成为制约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生态行为能力有待提高,生态教育体系有待构建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您购物自带购物袋吗?”的问题,选择“经常”的人数仅占总数的18.9%;对于“随手关灯”的行为,“经常能做到随手关灯”的学生占总数的89.7%。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师范类大学生生态行为的习惯性要相对好于其自觉性。然而一些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多是跟自身利益相关,例如自带购物袋和随手关灯的行为固然可以节约资源,但被调查者更多的是考虑这样做可以节省费用。总体来说,当前师范类大学生的生态行为能力还不高,需要继续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亟待构建一套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容纳到师范类教育体系当中。

三、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途径

(一)构建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纳入师范类教育教学大纲

国外成功的生态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环境教育应纳入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学大纲中。如挪威政府实施一种终生环境教育战略,并特别规定所有师范生必须选修一个学期的环境教育课程;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等也规定环境教育应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并渗透每个受教育者的一生教育中,特别强调环境教育应纳入师范教育中。

(二)适应生态教育的需要,加大对生态教育的师资培训

所有教育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教师自身的生态文化素质是影响学生生态素养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进步和思想成熟受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较大,而教师人格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教科书和至理名言以及任何惩罚制度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培育并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素养,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自身也必须要具备较好的生态素养。只有做到将专业知识与深厚的生态文化知识底蕴和生态文化教育能力相结合,才能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态理念,通过深入浅出的课堂解读,将自己内化了的生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内化成学生自身稳定的生态文化素养 。

(三)加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建构综合性生态教育体系

生态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教育。不同的学科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与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开展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的渗透教育是提高生态素养的一个主要模式。本次课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96%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生态教育课程。针对目前师范类院校生态类选修课程存在开课数量少、学分、学时不够等情况,今后应积极发展生态类课程体系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生态类课程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建设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一套规范、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制订全面的生态教育计划,建构一个包括集意识、态度、行为、知识和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教育体系。

总之,生态素养的培育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师范类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师范技能和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生态素养。师范类高等院校在培育和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完善,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教育体系,保证未来社会的生态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翟金德。浅议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69-171.

[2] 佘正荣。生态文化教养: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 汤丽芳。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与培养公民生态道德素质[J].企业家天地,2009(4).

人文素养总结 篇四

关键词:苏南企业;职业素养;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出现,尤其对于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突破,抢占先机,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除了高校扩招等客观原因,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以苏南企业为例,通过对苏南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总结,从而提出了苏南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过程中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1 研究背景和方法

1.1研究背景

苏南企业地处苏、锡、常经济发达地区,以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为核心,苏南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吴文化这一背景。吴文化传统深厚,精巧纤细,温柔敦厚,重格物致志,强调均衡、集体、等级。在吴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苏商善于学习、模仿、做事稳健、规范、为人精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也不断地学习和改变,进一步加强了创新、开拓、团队精神。同时,也对企业人才的要求也明显提高,尤其是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更为关注,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应首先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然后可以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和推动各项教育培养工作,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有效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调查问卷和专人访谈方式对与我院合作较为紧密的企业进行调查,主要对象主要是企业的老总或人力资源负责人,通过电子邮件、QQ、传真、信函、等方式对27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企业涉及到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化工、汽车、IT等苏南地区主要的行业。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关于职业素养的评价、培养和招聘时注重点三个问题,发放了150 份问卷,有效问卷135份,有效回收率90%。

2 苏南企业队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满意度的评价及建议

2.1苏南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苏南高职毕业生在敬业精神、道德修养、团队精神、沟通与合作、组织纪律、职业礼仪、认同单位文化、市场意识、执行力十个方面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总体满意度达到了85%以上,六个评价项目评价不是很满意,分别是学习与创新开拓精神75%、责任心62.5%、心理素质55.5%、竞争意识50%、工作主动积极性44.5%、价值意识37.5%、总体不满意度达到了35%以上。说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上水平,但总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是学习与创新开拓精神、责任心、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工作主动积极性等职业素养急需培养和提高。

2.2苏南企业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职业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苏南企业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职业素养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团队精神86.43%,工作主动积极性73.2%,学习与创新开拓精神68.4%,企业的忠诚度58.3%,沟通与合作54.6%,责任心50.5%,心理素质47.5%、执行力38%。苏南企业在吴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一部分苏商重规范缺乏创新意识、重稳健缺少冒险精神、重个体缺少团队精神。在体制上以乡镇企业和集体股份制为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苏商也逐步在转变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越来越看重员工的团队精神、学习与创新精神、企业的忠诚度、沟通与合作等职业素养。同时也保留着苏商的优良传统和核心精神,也十分看重工作主动积极性、责任心、心理素质、执行力等职业素养。

2.3苏南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生哪些方面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苏南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生哪些方面职业素养的调查中,结果显示排在前几位的是道德修养75.4%、学习与创新开拓68.5%、工作主动积极性59.5%、沟通与合作48.3%、责任心43.3%、心理素质38.7%、企业的忠诚度37.2%、认同单位文化35.7%等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在今后的工作中,学院应该针对苏南企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以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还应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同时,还应继续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并参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习和创新开拓、沟通与合作、工作主动性、工作责任心等职业素养。

3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苏南企业需求的高职生职业素养?

大家知道,职业素养包括显性的职业素养和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的是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我们今天讨论的职业素养是潜在的职业素养,它是个人理想、个性、气质、价值观、自我形象等,具体表现为敬业精神、道德修养、团队精神、沟通与合作、组织纪律、职业礼仪、认同单位文化、市场意识、执行力、创新开拓精神、责任心、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工作主动积极性等方面。显性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可以通过短训学习来解决,而隐性的职业素养它就不容易发挥,它需要一定的环境、一定的条件,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自身个性的完善和动机目标的赋予,实践的摸索和经验的总结,针对性的培训和系统化指导。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苏南企业需求的高职生应加强团队精神、学习和创新开拓、沟通与合作、工作主动性、工作责任心等职业素养培养,为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3.1树立正确的就业指导观,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职院校要彻底转变“轻就业、淡创业、重招生”的观念,所谓“出口”畅,“进口”才能旺,要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开展宣传就业政策,搜集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工作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真正需求,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并进而实现高职生“充分就业”功能,同时要认识到大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职业素养教育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一年级,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大学生,首先让他们尽快地熟悉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尽快地实现自我要求的转变,着眼于追求全面的素质发展,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人品开拓技能。如:我们学院的新生一开学就去华西村观摩学习,在了解华西村的同时也能明白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意义。其次是要实现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使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有意识地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二年级,要让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还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三年级,要让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这时期的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我们不仅关注择业方法、择业技巧和就业信息的提供,应更多地关注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帮助他们顺利求职。

3.2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就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创新水平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在加强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教育的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职业素养。因为我们创业要想成功,创业的个体必须具备创新创造、独立思考、耐挫拼搏、勇于探索、团结合作、自我发展的精神,所以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受教育者个性品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何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呢?

我们认为,其一发挥创业教育课的作用。各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特点,把创业教育融入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方面一体化的新体系。高职院校都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创业教育课时在其中占20%课时左右,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突出专业化、系统化、市场化的特点,可以开设执行力专题、沟通与交流专题、团队合作专题、职业素养专题。其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创业培训,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了解和掌握市场、经营管理以及工商、税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国家相关经济法规,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管理、经营素质及对自我和市场的分析、判断能力,执行能力。

其二发挥创业实践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内现有教育资源,积极依托校内实验室、工作室、学科性公司,挖掘和培育校内外创业基地。如江阴学院为例,招生与就业处、学生处组织创办创业一条街,创业计算机系成立了“大学生虚拟公司”;管理系和中国联通江阴分公司成立了“营销实践中心”;机电系创建了“机械加工中心”;艺术系组建“服装工作室”;外语系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服装销售;江阴市环境监测中心入户我院为化学纺织系的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基地。学院应利用各种平台,给学生多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与合作精神、工作责任心和主动心、执行力等职业素养,让他们向同学学习,向员工学习,向企业学习,向社会学习。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同时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3.3导入案例教学,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职业素养的教育中,多采用典型的企业家的案例,案例教学强调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就思想内容来看,注重结合时展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在案例选择上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选择学生熟悉的、甚至是本地的成功企业家的案例。如:华西村的吴仁宝讲过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华西人们创业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挑战,吴书记还是带领大家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从一个小五金厂做起,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使华西村由农业村变成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村,华西村最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杰出代表。华西村的创业历程,,贴近学生和社会实际, 有助于强化学生情感和意志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效性,更加突出了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习与创新开拓、工作执行力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形成。

在案例教学中多采用的基本形式是讨论、争论,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解决问题和融洽人际关系的能力。先由老师介绍案例的基本背景和发展情况,如:江阴市工商联会长、江苏利安达集团董事长黄丽泰为发起人之一的“江苏投资联盟”成立,本着“竞争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远东、红豆、月星、雨润、一德、利安达集团这六家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团结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在国内和行业内产生深远影响,被称为新苏商时代的开始。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苏商和浙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每个小组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看法,然后派代表总结发言;也可以通过案例提炼出观点或主题,分成正反双方,互相辩论。总之,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地选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可以使学生之间更加充分的交流思想,锻炼他们沟通、交际、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职业素养。也能使学生深刻认识人生、感悟自我、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打好基础。

3.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活动成为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

(1)完善各项校园设施建设。在校园中计算机网络、体育活动中心、图书馆、食堂、宿舍是学生学习、交流、讨论、运动、用餐、休息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直接环境,在这些场所附近可以多张贴一些励志性的标语和口号,如在道路两侧的灯箱中就可以设计,把一些名人名言、成功案例、企业家总结的企业精神等这些内容布置在灯箱中,他们经常耳闻目睹,营造整体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环境育人。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学院要引导各类社团组织开展围绕职业素养这一主题来开展活动,如社会实践社团可以组织开展企业参观和自我形象设计活动,如文学社团可以开展大学生辩论赛和演讲比赛,如音乐社团可以组织歌咏比赛和乐器培训,体育社团可以举办球类比赛和训练等等,通过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丰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来评估学生的各种素养和能力,来锻炼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习和创新开拓、沟通与合作、工作主动性、工作责任心等职业素养和综合性的能力。

(3)举办各类关于职业素养的讲座和培训。学院可以邀请企业家、人力资源部经理、优秀毕业生代表来校做讲座和交流,让他们结合企业发展和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经历,谈谈现代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高职学生应做哪些具体的准备和实践。同时,针对我们高职生在职业素养方面所存在的差距,一方面可把一些职业指导老师和德育辅导员送出去培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来进行入入职培训和拓展训练,通过这些培训学习,营造学生注重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

基金项目:201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苏南企业需求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64)

参考文献:

1、高建伟,丁德昌。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2、牛雄鹰。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范文 篇五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模式

艺术类人才在社会中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的需求。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艺术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院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家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对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影响起到了风向标的指示功能,因此,探讨出一套适和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解决方法势不可挡。

1人文素养教育和艺术素养教育的理论差别和联系

在众多的研究中,人文素养教育无论是在被定义为人的价值,感受和尊严的人生修养,还是指由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领悟的技能变来的内在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在对“人文素养教育”定义的各种阐述中,不乏提及其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本文认为艺术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彼此之间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知识和精神层面的涵义都需要包含进去才是真正的“人文”。通过艺术的人文素养教育才是符合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将艺术的史论,批评和美学为代表的加强学生的思考人与社会的深刻反映,对以往艺术家的欣赏中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在对社会和作品的批评中学会思考和反思,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这才是人文素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内外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当前,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单纯地偏向于专业课,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介入,导致“重能轻德”现象的出现。在国外,很早古希腊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为学生的职业目标为前提,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就在小学阶段就通过法令把艺术列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墨西哥还进行了以通识教育为目的的改革,把人文艺术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2.1国外人文课程设置

美国以往一直轻视人文教育,现在大力加强人文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比例。出名的康纳尔大学的室内设计教学,有下列人文课程:行为科学或心理学、艺术史或建筑史、人与环境导论等等,它们有30个学分,占总学期学分的比例近1/3。纽约室内设计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富含人文内容的课程有:设计艺术史、建筑艺术史、历史风格、人类文化学等,它们有近40个学期学分,占总学期学分的比例近1/3。从学校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艺术类学生教育,不仅体现在时代的进步,更大的特点是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学校的教学理念强调的不再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全面思维能力。

2.2国内人文课程设置

从中国知网查询,关键词为“人文素养教育”“艺术学生”的相关文献记录有237074条,普遍认为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的设置上也偏知识轻道德。如四川美术学院的新媒体艺术系的四个工作室里,基础人文课程只占到所有课程的17%。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本科课程共有32门课程,人文课程只占到9门,不到总课程量的1/3。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本科课程设置里人文学科有:英语,语文,体育,政治类课程,作品赏析等,占到总课程31门约20%。我国艺术院校里开设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所占比例小,学校的人文氛围较低,人文课程的设置反映了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只重职业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人文底蕴的培养,而人文素养教育是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更好的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丰富学生的精神,培养美好的情感品质。在目前的国内教育体制面前,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改革和实践。

3教育模式改革

本文认为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模式改革需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3.1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

艺术类大学生的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意志的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自立自强,良好的气质修养等健全的人格,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潜能,积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打造未来高素质的艺术工作者,实现以人发展为目标的“角色转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增加人文教育的课程

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需适当的增强比重,调整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开设一定的人文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使人文素质教育规模化地占据课堂,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标,重新明确艺术类大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气质修养,从人文精神和思想,专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出发来完善课程设置。

3.3渗透“人文艺术”专业教育

现代的艺术教育中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程接纳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艺术专业作品欣赏,建筑,影视赏析,课外实践任务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修养来产生影响。其次,在专业课堂教育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底蕴,多维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4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需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适应新的教师角色的定位。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下,教师不是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引导者。新的教学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深入学生内心。在实践中,鼓励将这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和每一个授课教师的理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3.5加大学校政策支持

学校政策对艺术学科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具有基础性影响,对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师和人文课程教师如何选择与组建,校内课程资源如何充分深挖、利用和完善,不同的高等院校采用何种力度互相扶持艺术人文教育,必然对艺术类人才培养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

4结语

教师素质高尚才能把智慧和良好的道德观念传播给学生,教师的传授,学校的重视加上课程设置的改革,才能为人文素养的传递提供保障制度,为良好的环境氛围打好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把德育教育改革深入到底。

参考文献:

[1]冯佳妮。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探究[J].教育时空,2015(3):142.

[2]尚佳。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21.

[3]杨柳。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7.

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范文 篇六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s a core element of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cultivation, also is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needs to study for lifelong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ing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rend,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hierarchical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which is suitable for textile and fashion students.

关键词: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层次模块化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hierarchical modular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52-02

0 引言

信息素养是指“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其概念在1974年由美国正式提出,现已成为衡量现代学习者对知识信息驾驭能力的一种重要标志,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1]。对纺织服装院校而言,在面临纺织服装行业借助信息化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必须紧跟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结合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专门制定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1 纺织服装类学生信息素养调查及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纺织服装类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他们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诸方面的状况,对纺织服装有关的服装设计、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贸易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单项选择题和叙述题三部分,问卷的设计采用了文献2中有关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共计86条行为指标,并依据该行为指标设计了60道单选题和8道叙述题,并采用态度量表法中的总加量表法[3],对符合被试者诸如完全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等态度情形,分别给予5、4、3、2、1的分数。然后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对本院大一、大二两个年级9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广泛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1856份。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得到如下信息:

1.1 信息素养总体水平分析 在设计的问卷中,60道单选题总分范围在60~300之间。对1856个有效样本地统计分析得到:信息素养总分的平均分为178.29,中位数为183,标准差为22.740,最高分为294,最低分为68。分数区间与人数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数据分析表明,标准差波动较小,说明总体水平波动不大;平均分低于中位数,说明信息素养的总体水平中等偏下,也就是说纺织服装类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1.2 信息素养能力分层次分析 信息素养能力一般分为基本信息能力、通用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三个层次。基本信息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操作、Office办公软件操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内容,该能力的培养目前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实现。通用信息素养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方法、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以及信息资源的组织分布规律,目前主要通过文献检索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来完成。专业信息素养则要求学生能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善于发现、获取、分析和利用相关信息来辅助决策与管理,并具备一定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

本次问卷设计的68个问题中,涉及基本信息能力40个单选题共200分,通用信息素养有10个单选题和3道叙述题共80分,专业信息素养有10个单选题和5道叙述题共100分,总分、平均分和中位数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数据分析表明,学生的基本信息能力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总体水平较高;而只有12.3%的学生选修了文献检索课程,平均分比中位数低,说明通用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而从专业信息素养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仅有很少的专业将信息素养与部分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并没用开设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专业信息素养得分总体偏低,说明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2 构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纺织服装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紧跟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结合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对信息素养能力的要求和信息素养能力的三个层次,“分层次模块化”地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新构建的适合纺织服装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

新构建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四个特色:

2.1 实施分层次教学,培养基本信息能力 采用分层次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由于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仍采用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个性化发展。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基本信息素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具体操作模式是:首先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新生进行信息素养调查和能力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人数基本控制在1:3:1的比例。然后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A层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较好,主要以加强和提高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技术为主,课时在60学时左右;B层次学生对计算机有所接触,但不能熟练应用,对这部分学生以正常进度和要求开展教学,课时控制在80学时左右;C层次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很差,特别是打字速度很慢,这部分应加强上机实践环节,课时控制在100学时左右。实施分层次教学后,虽然学生所学的内容、课时会不一致,但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即要求学生通过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和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二级)的认证。

2.2 实现文献检索课程与专业数据库的整合,培养通用信息素养 文献检索课程是培养学生通用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调查情况来看,只有12.3%的学生选修了该课程,导致通用信息素养普遍不高。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文献检索课程与专业检索课程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将文献检索课程的作用有效贯穿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信息素质不是脱离学科而单独培养的,专业学习与培养信息素质应是相辅相成的[4]。因此,实现献检索课程与纺织服装类专业数据库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带着专业问题来学习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能,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研究专业问题,提高文献检索的教学效果。

2.3 以行业信息化应用为切入点,培养专业信息素养

当前,纺织服装行业正借助信息化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以信息化带动纺织服装业,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结构提升中协同、补充、替代和加速作用,打造技术创新的新优势,已成为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必然选择[5]。雅戈尔、罗门、博洋等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建立了ERP、供应链、电子商务等信息化系统,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冲突,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的认识还很浅薄,不能系统的学习掌握软件,导致系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信息素养不高。安德鲁·卡内基指出,“机构拥有的唯一不可替代的资本就是员工的知识与能力”,而在信息时代,员工知识与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信息素养的差异[6]。通过对纺织服装企业调研可知,现阶段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企业迫切需要提高员工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供应链管理、ERP等方面的信息素养。因此,对于纺织服装院校来说,必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纺织服装业务流程与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在电子商务、ERP和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也有益于纺织服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4 立体化课程开发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深入纺织服装企业调研信息化办公的工作过程,开发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系列教材及相配套的多媒体CAI课件及网上教学资源库。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纺织服装行业文献检索》、《纺织服装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等。通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企业的工作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变革,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与处理方法来管理与处理业务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3 总结

我们认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业已建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针对不同专业岗位需求和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构建“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开发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数字化课程资源,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孝文,金胜勇。十年来我国信息素养研究述评——对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5,50(4):132-135.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3]李爱武,柳晓春。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22(90):1-5.

[4]毛静华,曾媛。专业知识导向的文献检索教学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8-120.

人文素养总结 篇七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篇【一】“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篇【二】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