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高考家长帮编辑燕子帮大伙儿找到的中医养生学论文1【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养生论文 篇一
建设标准化猪舍,做好防暑降温设施,特别是通风设施建设,增加猪舍面积,降低猪场饲养密度,降低猪舍氨气浓度。通过采用自动喂料机饲喂,减少猪舍粉尘,配置消毒设施,以及产床和保育栏等现代化设备等措施,给生猪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适度规模
综合泰兴市畜牧业发展状况及土地、资金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因素,选择符合实际的畜禽养殖规模,以发展年出栏生猪500~10000头的大中型猪场较适宜;同时根据周边环境、实际能消纳粪污农田土地、粪污处理设施和资金、技术等因素规划发展大中型猪场,发挥猪场最大效益并降低养殖场对周边环境污染,促进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3品种选择优良
从泰兴市气候条件、饲料资源、设施条件、养殖水平和市场需求出发,选择能发挥最佳生产水平和获得最佳效益的畜禽品种。中小猪场应选用大梅、苏太猪和苏姜猪进行二、三元杂交生产商品猪,大猪场宜开展三元杂交生产二土一洋、洋三元商品猪,从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引种,种畜禽应具有系谱、免疫标识和检疫合格证。
4采用新的饲养管理技术
商品猪生产实行全进全出制,猪场实行自繁自养,开展人工授精,采用三补一早、多点饲养技术,即将不同生产阶段的猪群放在不同地点的猪舍饲养。采用雨污分离、干湿分离技术,应用防暑降温和产床、保育栏、自动饮水系统、自动喂料系统等先进养殖设施和技术,同时采用全价料饲喂。
5注重饲料安全
饲料要品质优良,无污染、无霉变,含有天然毒素的饲料必须经过脱毒处理,还要控制用量。剩料要及时清理,防止腐败变质。禁止用各种生活泔水和生活垃圾饲喂生猪,生猪饲料中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和添加剂,防止药物残留对人体造成危害。
6谨慎消毒
要保证消毒过程不会给生猪带来过大的应激。带畜消毒时必须选用对皮肤无腐蚀、无毒性的消毒剂,如新洁尔灭、百毒杀和畜禽安等。饮水消毒时应选用容易分解的消毒剂,如漂白粉、次氯酸钙等。
7预防病害
养殖场应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对牲畜口蹄疫、猪瘟、猪链球菌病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病实施强制免疫,佩带统一标识,建立免疫档案,定期开展免疫效果监测。同时养殖场应加强对畜禽健康状况的观察,发现畜禽患病应立即将带病畜禽隔离,进行临床观察治疗,认真做好记录。
8注重环境保护
养生哲学论文 篇二
一、关于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
作为我国学术文化事业主要组成部分的学术期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出版物,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1983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此亦有完整的表述:我国的出版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版事业根本不同,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学术期刊正确的办刊方向,就是要多出精品力作,通过推出更多具有创新价值的高水平的学术理论文章,深入阐释与宣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掘、整理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推动科技文化交流,促进学术人才的培养,为不断繁荣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自1986年第一家民办高校学术期刊《湖北函授大学学报》诞生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学术期刊办刊已走过32年历程。但是,到目前为止,近200家民办高校学术期刊中拥有公开刊号的仅有4家。当然,各刊在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和宗旨方面总体是好的,但在西方国家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大背景下,我国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办刊工作也面临着极其复杂和严峻的形势。首先,我国人文社科学术领域曾出现宣扬所谓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和,尤其是否定党的历史、党的领袖等思潮。对此,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为主阵地的报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分量的文章,进行旗帜鲜明地分析和批判。在各种思潮的影响远未消除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必须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从陕西省报刊审读的情况看,近年来学术理论期刊上出现的导向和质量问题不少:有的违背有关政策规定,宣扬非主流价值观;有的受影响,评价历史人物偏离唯物史观的正确轨道;有的背离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在评析作家、文化作品以及社会、自然现象时,观点片面、说过头话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受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国家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渗透等因素的影响外,“作者和编辑人员的政治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不强,报刊把关不严也是重要原因”①。最后,从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发表的成果看,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重基础理论和古代问题研究的多,对当代问题尤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关注及研究不够。有些期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研究的很少甚至没有研究。民办高校学术期刊虽大多为内刊,但编辑必须像办公开刊物一样,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明确的质量意识,牢牢把握办刊的正确方向。一是严格遵守宪法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和新闻出版工作的各项规定,自觉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办刊工作。在我国,所有出版物的底线是坚决不发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禁载的内容。二是关心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积极研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学术期刊绝不能脱离社会钻入象牙塔,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绝不能满足于不出问题、不惹麻烦,而是必须把办刊工作主动融于时代,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满腔热情地研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组织发表学习和阐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论文,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及决策参考。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为现实服务的道路十分广阔,既可直接服务,如研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和治国理政思想等,为研究、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提供思路和对策,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也可以是间接服务,通过研究、解决各学科的学术问题,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事实上,中外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期刊工作都有一个面向什么的问题,我国学术期刊要坚持两个面向:一是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二是面向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繁荣②。对于普通高校尤其是高层次综合性大学来说,其研究更偏重于基础理论,更强调面向学科建设,解决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难题;而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其行业性、应用性办学的特点,决定了其学术研究应两者并重,甚至更偏向于实践、应用和技术类问题的研究。因此,民办高校学术期刊应更多关注当下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立足国家、行业和地区的需要,更多地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科技及文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关注、研究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校办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服务教学和科研,促进学术交流,以促进我国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特色化办刊
特色化办刊已成为当今所有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类学术期刊办刊的重要理念。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在2002年召开的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研讨会的报告中,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我国学报办刊现状尤其是全、散、小、弱的问题,强调要提高高校学报的办刊水平和影响力,必须走特色化办刊之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坚持特色化办刊,深刻揭示了我国学术期刊办刊的根本规律,是办好学术期刊的一条重要经验。面对众多学科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如无自己的内容和重点,所发论文面面俱到,各学科平分秋色,什么问题都研究,或来什么稿就发什么稿,根本无法办出亮点,也永远不能走出平庸。考察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实际可见,凡是办得好的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鲜明的特色,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哲》等刊重点在文史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突出重大前沿现实理论问题研究,都形成了各自稳定的内容侧重点和鲜明的办刊特色,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力。普通高校学报办得出彩的也大都与其办得好的特色栏目关系密切,如进入教育部名刊的除了一流大学的学报,还有不少普通高校的学报,首批入选的云南大学《思想战线》,其水平和影响力主要来源于其民族学、人类学问题研究的深入、持久及高水平;《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作为一家普通的民族院校主办的学报,之所以在海内外广有影响并跻身中国百强报刊、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和教育部名刊等,也主要得力于其突出的内容特色,即长期坚持开展人类学研究。仅以笔者看到的该刊2017年第4期为例:共设6个专栏,其中4个为人类学专栏,分别为商业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刊文28篇,其中研究人类学的有22篇。黑龙江大学的《求是学刊》之所以能进入名刊,据笔者所知,其起点是因为“文化哲学”获得首批教育部名栏,该名栏属国内长期开设的仅有的专题专栏,其刊发的一批重要成果引领、开拓、推进并创建了我国文化哲学、生活哲学学科。有不少地方院校学报也因创办特色栏目而逐步在期刊界引人注目,如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的“甲骨文字研究”、《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孝感学院学报》的“孝文化研究”、《衡水学院学报》的“董仲舒与儒学研究”、南阳师院《南都学坛》的“汉文化研究”、《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唐都学刊》的“汉唐研究”、《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的“秦汉文史研究”和《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的“秦汉史与青铜器研究”等都享誉全国。名栏带名刊,名刊带名校,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有不少民办高校学报也十分重视策划设计专栏,并努力组发大量有价值的论文,如《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的“民办高等教育”栏目因发文数量多、质量高,已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并于2016年教育部名栏工程建设检查评估中成绩显著,荣获“名栏建设优秀奖”“名栏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奖励。学术期刊突出内容重点和特色,主要落实在精心设计和办好专栏上。学术期刊的专栏大体可分为学科专栏、问题专栏、专题专栏和地域历史文化专栏等类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以往以学科专栏为主的办栏模式提出质疑,提出以问题专栏代之,实践表明,比之学科专栏,问题专栏在提高办刊水平、扩大期刊学术影响方面,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设计和编辑学术期刊专栏时,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专栏的设计、策划应坚持“两个实际”。一是从本单位、本地区科研的实际出发,重点选择能反映本单位、本地区优势学科的问题和领域作为研究的重点与专栏;二是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重点选择研究国家及本行业、本地区、本单位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民办高校来说,除策划设计有关本校学科优势方向和领域作为研究的专栏外,还应特别关注民办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设计、开办相关栏目。
2.努力改变“千刊一面”的状态,积极探索开设问题栏目。民办高校不要与公办高校比,各民办高校之间也不要简单的模仿和攀比,办学术期刊必须走自己的路,切实从本单位、本地区实际出发,确定各自的内容重点和特色栏目。如《陕西国际经贸学院论坛》根据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实际,依托本校养生文化研究中心、医药学院等教学研究机构,关注养生养老,开设“养生文化研究”专栏,并依托珠宝学院等特色学科专业,开设“玉石文化研究”等专栏并多有创新,如能长期坚持,定会彰显学术特色和社会价值。另外,《西安思源学院学报》的“陈忠实研究”“白鹿论坛”、《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的“茶文化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的“黄河文明研究”“生态文明园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饮食文化研究”“中国—东盟发展研究”等栏目特色鲜明,并组发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但在栏目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陕西某民办高校学报某期刊发的研究思想的几篇论文,其选题、内容均不错,但栏目名称为“党建与思政”,范围太大、太泛,不符合专栏要求。另一学报某期刊发的3篇研究“一带一路建设”的论文,选题专深,却被分别安排在“社会学研究”“法学研究”栏目内;其接下来的一期仍有《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及其障碍分析》等文,亦属“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却被安排在“经济学研究”栏目中,从而失掉了这些论文应有的新颖性及内容特色。
3.办好学术期刊专栏,一定要长期坚持并连续发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依托我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之一的史念海所领导的历史地理研究所(现改名为西北历史环境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坚持开办“历史地理研究”专栏40多年,吸引海内外名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论文,发文量达400多篇,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光明日报》等媒体曾发表专文予以评介。陕西省社科院主办的《人文杂志》多年来坚持突出价值哲学研究,在国内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办学术刊物必须有重点、有特色且长期坚持,才能形成拳头产品和亮点,如西安外事学院主办的《民办教育研究》创刊10多年来,始终坚持把研究“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民办教育法律与管理”“中外民办(私立)教育比较”“大学文化”等作为重点栏目,组发了不少高水平的论文,在学术界尤其是在民办高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一些民办高校刊物在栏目设计上未认真策划,存在明显的随意性,如某民办高校学报除相关学科、专业栏目外,又设了一个“理论研究”专栏,细看其他各栏中均发有理论问题探讨的论文,而刊发在“理论研究”专栏中的论文并不都涉足理论研究。对本来就以研究理论问题为主的学术期刊来说,再设置此类脱离学科专业问题太过空泛的“理论研究”专栏完全没有必要。某民办高校学报某期在“教学研究”专栏下安排2篇论文———《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港城互动发展战略》《西安市钟楼商圈商业业态现状调研》,专栏与所发论文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若改为“一带一路建设研究”专栏,其效果会大不一样。
三、关于提升编辑质量
民办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总体状况是好的,大多数期刊都至少有一个专职人员为主的精干的编辑部,编辑爱岗敬业,一心办刊,但由于其民办特点,且大多为内部资料,办刊工作可谓困难重重。基于办刊的重要性及民办高校学术期刊的实际情况,当前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强化组稿工作,积极开拓优质稿源。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十分重要,首要和最关键的是组稿工作,稿源的质量决定着一份刊物的水平。然而,当前困扰民办高校学术期刊的最大问题就是稿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有的期刊甚至一期找不出几篇有价值的论文。因此,要提高民办高校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中心工作和编辑的重点应放在花力气开拓稿源、加强组稿工作上。对于民办高校刊物来说,从自由来稿中获得优秀论文的可能性极小,编辑部必须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开展组稿工作。根据笔者的体会,做好组稿工作有下列几种方法与途径可以尝试。一是积极关注本校各类立项课题及其研究进展情况,主动联系课题组成员,及时组发其阶段性研究成果。民办高校学术期刊组发课题成果,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一些学校对作为内刊的民办高校学术期刊的论文评价较低,在工作考核、职称评定和科研奖励上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本校教师不愿将自己的成果投给本校学术期刊。因此,有必要通过学校和编辑部合力做细致的工作,实现本校学者完成的课题成果首先在本校学术期刊上发表。在这方面,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如教师在职称晋升、业绩考核中承认在本校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哪怕承认一篇代表作);对作者适当计发稿酬或计算工作量,以支持和鼓励本校教师给本校学术期刊投稿。二是跟踪各类学术会议。学校应大力支持编辑人员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类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掌握相关学科研究的动态趋势,同时在会上结交专家学者,发现并及时组约高水平的稿件。三是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要调动编委会成员、栏目主持人、刊物顾问和特约编委等专家办刊的积极性,利用其在学术界的人脉关系,帮助组织或推荐稿件。西安外事学院《民办教育研究》就曾通过有关顾问先后组发了北京等地一批专家、教授有关教育学尤其是民办教育研究的高水平论文,有效地提升了刊物的影响力。四是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编辑人员要满腔热情地投身工作,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尤其是要走出去,深入各院系所,经常与校内各学科专家学者、博士等联系交流,了解和掌握其研究动态。当然,在紧盯着名人、权威的同时,必须把眼光更多地投向校内外中青年学者,积极组发其有见解的成果。重视并积极组发在读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论文的期刊不少,这不失为提高稿源质量的一个好途径,如《黄河科技大学学报》开设的“博士论坛”专栏就很有远见和创意,长此以往,一定能吸引更多的博士生群体,组发更多有较高质量的论文。
养生论文 篇三
较差的行为习惯间接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1.从学生实际来看:
一是生源年龄参差不齐,原籍所在地的基础教育条件差,学前教育不到位。二是学生方言较重,师生交流困难,给接受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了难度。三是移民学生流动性大,异动频繁,学额巩固难。
2.从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看:
一是移民群众文化程度偏低,认识观念、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有差异。二是受到相对独立的居住环境和相对落后的家庭教育影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都比较差。三是移民群众大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家中子女又比较多,支持教育动力不足,投入教育的热情较低。
二、加强移民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做法
对一所移民学校来说,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大力加强养成教育,找准制约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引导学校上下以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作为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学校确定“诗书载道,翰墨育人”的办学理念,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办学宗旨作为养成教育的具体载体贯穿到整个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找准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突破口,齐心协力抓养成教育。一是统一教师思想,打破教师认识局限,克服教师中存在的“条件决定论”和“生源决定论”等消极思想。二是在学生中明确养成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调动起学生参与养成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切实转变家长认识,采取各种形式向家长进行广泛宣传,争取家长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2.把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把课堂管理作为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部分,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规范课堂语言,从坐姿、举手投足、待人接物等都要求用礼貌用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全体教师加强了对学生课堂、课间的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言行督促指导和常规管理。
3.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突出行为养成教育。
班主任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制订班规班约,努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班风;利用晨、午、晚检、周一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进行点评。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养成教育氛围。
环境影响习惯,学校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文化熏陶。一是加强班级宣传氛围,从班级抓起,办好班级文化阵地;统筹安排,每半月重点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二是营造校园宣传氛围,办好宣传橱窗和长廊,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三是办好校报校刊,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
5.在学校生活中加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一是强化就餐管理。通过学校领导和生活指导教师陪餐、值周教师和少先队检查监督,强化学生排队就餐意识,教育学生爱护保持就餐环境,餐后主动擦餐桌、送餐盘,养成勤俭节约、文明就餐的良好习惯。二是加强宿舍管理。宿舍是学生密集、活动集中的场所,寄宿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自律能力较差,要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要求学生每天起床后整理好内务,坚持必须经宿舍管理员检查验收签字的制度,通过文明寝室的评比树立典型,强化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6.创设学生课余活动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养成教育效果。
学校建立了书法室、科技活动室,开展了一系列养成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一月一个主题,深化和落实养成训练。
7.结合法治教育,深化养成教育成果。
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派出所长)来校作报告,结合具体案例,谈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从反面事例中认识养成习惯不好的危害性,从而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8.评优树模,示范引领。
养生论文 篇四
生态观强调环境,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社会生态观强调人与环境的适配性,审视人与环境(社会与物理空间)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环境的最佳适配性:用改变环境来达到改变(控制)环境中的个人;“人与环境”的本质是交互作用,如果个人或环境出现问题,应该同时审视这两个因素,因为个人和环境是以交互影响的方式而产生改变的。
(一)小系统(microsystem)
小系统指个体可直接接触,对其有直接影响的系统。如儿童自出生起密切的家庭及之后的学校,同侪关系、朋友的互动等。
(二)中介系统(mesosystem)
中介系统指二个或以上环境间的联系,不只注意个体与其他小系统互动,当两个或数个小系统在价值观念产生冲突时,通常会造成个体适应问题。如在儿童的家庭和学校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的连接[6]。(学校行政人员或辅导人员所发挥的沟通与联系功能就是一种中介系统的作用。)
(三)外系统(exsosystem)
外系统指影响小系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结构或政策,由个体的体制所构成。如:工作场所、社区组织、家庭亲戚、大众传播媒体等[7]。个体居于其中,虽非扮演主导的角色,但这些外系统对个体都会造成影响,如经济不景气,失业等。校园环境即是一种外系统。
(四)大系统(macrosystem)
大系统指国家、社会或文化脉络等对个体身心健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全面系统。如意识形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大系统为个体设立了行为标准,大至政策法令之制定,小至日常生活的态度言行,其背后都隐含这些社会或个人的意识形态。
二、从生态系统视角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思考
(一)全员观念更新是关键途径
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一个社会迅速变迁、经济发展迅猛、信息高度发达、科技日新月异、价值观念多元、就业压力剧增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绪情感、行为特点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当代大学生心理具有特殊性,他们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每个学生要开始独立面对人生中的重大抉择,难免会面临环境的适应问题,在这心理发展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加之学业的压力、人际的冲突、情感的困扰、生涯的规划与就业的压力,建立个体与环境的最佳适配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全员观念更新无止境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观念要具有现实性与前瞻性,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观、人性观、学生观、生涯观、教育观随社会脉动而脉动。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首要途径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作为三种校园文化形态,缺一不可。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学生参与,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从生态的角度看校园文化,它具有以下特征:校园文化具有独特性,它是学校的名片;校园文化具有多样性,他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包涵程度;校园文化具有生本性,它是以学生为本的文化,它诉说的是学生的心声,是学生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建立全员从生态的角度看校园文化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冒险性、好奇性。
(三)班级文化建设是基本途径
班级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意义是重大的,它是一个正式社会组织的基层单位。一个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是必备的素质。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应树立学生“团体建设优于个人工作”的团体合作意识。建立接纳、共情、自表的班级互动模式,以及亲和、包容、尊重、支持、温暖、个性的班级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调解员,负责组织建立班级的运作机制,以及冲突的解决。
(四)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主要途径
学科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内容和生存价值的主流,也占据学生校内、校外的主要时间,其当下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以及在整个生涯发展中的预备性价值和意义绝不能忽视,不涉及学科教学中的课堂和整个教学过程渗透的创新人才培养是苍白无力的。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原则渗透,而不是内容渗透。备课中要有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实际为基点。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摆正活动中的师生关系,重视活动性教育,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课本为本,以现场为本而不是以教案为本,不演“教案剧”。重视情感目标和学生的体验,不能以厌学、厌教为代价,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重视应对技能的训练,贯彻随机化教育原则,不要片面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重实效,不求表面热闹,走一步比要求走十步但一步未走要好,一个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需要有更高的职业精神和独树一帜的教学智慧。
(五)教师的生命成长是“工具性”途径
教师是学生教育的首要工具。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绝不仅仅是一个对教师个人的人文关怀问题,更不是只关心教师自己过得好,过得舒服、过的安逸,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更核心的要义在于,这是一支教会学生成长的“重要育人”队伍。因此,教师的生命成长绝不能脱离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和教育职业道德和伦理。教师生命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议题,但绝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问题。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要了解与接纳自己,能较好地管理自己的工作生活压力与情绪,能够懂得耗竭的预防调节。良好的家庭经营也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三、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创新实践
(一)背景介绍
笔者所教授的课程是《教育学》,所教班级是大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科班,该班级共有学生58名。规定使用的教材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育学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共十个章节,内容较简单。通过对学生的初步了解,发现这个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性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好。根据学生的特点,笔者决定尝试对这门教育学课程进行创新课堂的尝试。
(二)创新课堂的实施与过程
通过与学生进行商讨,决定采用分小组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创新课堂的尝试。教师制定了教学计划,让学生了解创新课堂设置的目的、主要学习内容和体系,明确了教学时间和任务安排、课堂研究成果展示流程和时间分配、专题研究成果讲评原则、本课程考核办法后,学习委员将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组5至6人,可以自由组合。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章节,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各小组抽签决定研究性学习的章节和顺序。创新课堂上,小组成员分别展示专题主要内容结构和要点70分钟(不平均分配),学生和教师讲评总结20分钟。课堂组织形式由小组学生自主确定。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了讲评细则(语言表达、教态、内容构建、整体教学实践的创新性与合作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每堂课上由教师和9名其他组的组员(共十名)担任评委,每人拥有10分的权利,最后由一名记分员统计总分。每个同学都有担任评委的机会,担任评委的同学都要进行当堂课的讲评。期末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60%,主要根据学生在创新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打分,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20%。在创新课堂实施之前,教师先进行两周教育学导入课程,让学生对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介绍了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打开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创新,演示了一些创新课堂的实施视频,让学生大胆想象,勇于突破,并指出我们创新课堂的目标和归宿就是要颠覆传统授受的课堂,这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最终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团队协作奖、最受学生喜爱教师奖等奖项,并颁发奖品。
(三)结果
教学通过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教育学相关原理,以及有关教育研究最新焦点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研究创新的能力,从而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探究、创建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从而达到领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的本质内涵,提高了从事教师教学的相关能力。学生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让笔者眼前一亮,从精彩的小视频导入,到教育影视作品赏析,从教育小品表演,到模仿热播韩剧“都教授讲堂”,从室内到室外的小树林大家围圈席地而坐,大家畅所欲言,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创新课堂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创新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都得到了有力地开发。我想,我们成功地颠覆了传统课堂,学生的创造力也有所提高。
四、结语
养生和健康论文 篇五
题目:媒体时代宣传食疗养生药膳的方法研究
摘 要:药膳起源于我国几千年来的民间传统饮食习惯和中医食疗配方。药膳是以传统的中医学结合现代烹饪学和营养学为理论支撑研发出的药膳配方, 将中草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搭配在一起, 并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方法制作而成的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食品。食疗药膳因其具有养生健体、延缓衰老、促进机体康复等药用效果, 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传统的养生药膳的推广大多是利用电视广告、书籍进行宣传, 宣传方式的单一性药膳的推广相对艰难。
关键词:养生药膳; 四季药膳; 现代媒体; 户外媒体
一、中医食疗药膳简述。
在全部中药药材中约有500多种药材具有滋补品药膳价值, 占总数的1/10。它们大多来源于古代书籍记载或民间经验流传以及近代科技加工改进。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药、食物有:人参、冬虫夏草、黄芪、山药、白术、天麻、茯苓、甘草、当归、首乌、黄精、核桃、芝麻、大枣、熊掌、燕窝、乌梢蛇、甲鱼、薏苡仁、莲子、蜂蜜、枸杞子、银耳、龙眼肉、蜂皇浆等。至于各种配方, 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也有很多相关的记载。例如, 古书《十药神书》中记载大枣人参汤具有益气补血, 润肠健脾作用;《食鉴本草》中提到猪肾酒, 可治肾虚腰痛;《遵生八笺》中的黄精饼, 具有补肺清肺作用, 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特殊滋补食品和药膳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养生食品。
自然万物都是相互影响, 相伴相生。人也受自然的影响,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食材, 养生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春夏秋冬应如何合理进行药膳养生也是有讲究的。春季是万物之始, 应多食清淡蔬菜及豆类食品;夏季暑热夹湿, 饮食应以甘寒清淡为主;秋季凉风初起, 燥气袭人, 应多吃些萝卜、杏仁, 可以清肺降气化痰;冬季寒冷, 应多吃些牛羊肉等温热性食品。
二、现代媒体在养生药膳的推广中的应用。
1. 报纸杂志在推广养生药膳上的应用。
报纸的主要特征是载体质地稳定, 便于选择和保存, 善于表达深刻的内容和进行连续性报道。利用报纸杂志养生药膳推广时, 可以在报纸上开一个养生专栏, 将养生药膳的功能效果及做法介绍出来, 可以附带些图片使之更加直观。也可以开设一些有奖竞猜活动, 和读者互动, 这样更加激发读者兴趣, 对产品推广产生促进作用。同时可以在一些杂志专刊的封面上登一些药膳的图片。
2. 广播电视媒体在推广养生药膳上的应用。
养生和健康论文 篇六
养生经典
膏用小炷/[唐]孙思邈1 (1)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1(2)
合/1(3)
慈俭和静/[清]李庆远《自述》1(4)
伤生/〔明〕王象晋1(5)
至人/[汉]刘安1(6)
虑祸/[南北朝]颜之推1(7)
失和/(汉)苟悦1(8)
修我灵气/〔唐〕司马承桢1(9)
平正[春秋]管仲1(10)
小劳之术/〔宋〕蒲处贯1(11)
爽口物和快心事/[明朝]解缙1 (12)
本刊专访
恭喜健康/李登仙4(1)
手巧,心才能够灵/顾玉东教授纵谈手和脑的关系/谭明5(1)
寻找现代“记事珠”/唐希灿和他的发明/杨昆25(5)
为地球未来操心的古道尔/杨素梅22(7)
让美景在镜头中永恒/记汪宝树/邵传贤40(9)
起点/汪宝树26(12)
专家饮食金言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赵霖34(5)
食不可无绿/赵霖51(6)
“青菜豆腐保平安”文/赵霖37(7)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赵霖43(8)
“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赵霖39(9)
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_一条腿的_ /赵霖52(10)
“茶为万病之药”/赵霖55(11)
男子不可百日无姜/赵霖48(12)
女子不可百日无糖/赵霖49(12)
名人与养生
关幼波:淡泊荣辱善养身/崔普权7(1)
尚长荣,越老越“贪玩”/崔普权8(2)
洪昭光:自造一碗“养心汤”文/崔普权6(3)
李滨生:多才多艺炼心境/崔普权8(4)
“游侠”黎丁/夏达华9(4)
周巍峙:戏称自己三有限/崔普权4(5)
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长寿的真谛/阿荣4(6)
马金凤,养生依靠三句话/崔普权5(6)
高占祥:盘点养生“三字经”/杨末4(7)
乌丙安,粗茶淡饭有规律/崔普权5(7)
瞿弦和,夫唱妇随得心宽/崔普权8(8)
文怀沙,自得其乐人长寿/崔普权4(9)
方成:心舒自安常锻炼/崔普权16(11)
杨少华,喜怒随缘笑平生/崔普权8(12)
养生热点
胎盘真的大补吗?/肖原8(1)
王均瑶留下了什么-35亿元等于38岁/肖原4(2)
“灵丹妙药”为什么都青睐绝症患者?/谭敦民6(2)
风波过后说“无抗”/赵寒4(3)
吃,我们还缺什么/鲁湾4(4)
美容,一半是馅饼、一半是陷阱?/王志振6(4)
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吗?/赵寒5(5)
纳米服饰、化妆品究竟该不该用/赵寒6(6)
患上膀胱癌,因为廿年前穿了一件衫/鲁湾6(7)
蜂拥而上的各种体内排毒方法科学吗?/吕斌7(7)
你吃的菜是转基因的吗?/鲁晓舒4(8)
保健品的“陷阱”究竟有多深/谭敦民6(8)
伤害猛于病/单山5(9)
阳光维生素:真的预防癌吗?/张田勘6(9)
《中国居民营养膳食与营养状况变迁》告诉我们什么/谭敦民4(10)
傅彪:肝癌四部曲的警示6(10)
新世纪病因:幸福感淡化/鲁湾4(11)
质疑:风靡美国的“生食革命”/谭敦民5(11)
当心“过度医疗”算计你/孙淑芝7(11)
转基因食品又起波澜/扬肃4(12)
蔬菜排毒,健康肌肤为何风靡发达国家/谭敦民6(12)
家庭医生
老胃病也可以自疗/石太能9(1)
春节需防八种病/陈根10(1)
当你选择步行健身时/刘纪清11(1)
按摩降压健脑十法/刘雪梅12(1)
结石病的诱发原因/止敬13(1)
解读神经衰弱/江远明14(1)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邱吉芬15(1)
眨眼巧防干眼症/熊建华9(2)
心力衰竭的假象/苏光路10(2)
储存肌肉/王勉12(2)
急性病夜间发作的应急办法/胡汉平13(2)
一夜丹田手自摩/林中14(2)
谨防大肠癌偷袭中青年/谷峰15(2)
“血管体操“助健康/治铌16(2)
治癌新_武器_:放化疗增敏剂/杨昆8(3)
突发冠心病怎么办?/琪东9(3)
自身运动祛病情/周止敬10(3)
防癌举措面面观/一枝12(3)
当心代谢综合征暗算/ 孙淑芝14(3)
防癌治癌新法种种/一枝20(4)
足部保健不可忽视/钱星博22(4)
老年人:体检要查哪些项/华明锋23(4)
冬瓜的药用验方/乐而康24(4)
跑步也讲姿态/谢良福25(4)
上楼,你的膝关节疼吗?/唐玲光16(5)
病患者应该牢记的忠告/苏光陆18(5)
睡眠十忌/韩福林21(5)
画钟测验老年性痴呆/陈文贵21(5)
降压药不能经常换/方磊平22(5)
如何增加保健用品的安全系数/蓝天云24(5)
出游健康全提醒/丁海霞24(5)
甲状腺亢进引起的腹痛/卓越25(6)
情绪波动与皮肤病/王云祥27(6)
痔疮的运动疗法/韦生28(6)
酷暑降温妙法多/郭振东28(6)
风湿病的冬病夏治良方/江雅文 28(6)
白天饿痛,半夜痛醒是啥病?/邱吉芬 29(6)
夏季用物易带来的疾病/黄治琼9(7)
你会科学用枕吗/韦荣玉9(7)
给老人检查应慎重/苏甘蓝10(8)
生病是为了让你更健康/里程12(8)
肛门瘙痒真尴尬/吕斌13(8)
烦人痱子轻松防/黄乙14(8)
水果妙治男性疾病/李宗谕15(8)
去医院看病的学问/孙淑芝17(9)
.老年皮肤瘙痒的中药方/晓红20(9)
怎样防治脂肪肝/段振离21(9)
教你对付“空调病”/卓然21(10)
专家呼吁女性,警惕易癌变的妇科病/陈英云22(10)
怎样分辨伪劣食品?/滨力23(10)
不经意中摆脱神经衰弱/吕斌26(10)
别把我们当成病/云鹏27(10)
有氧运动为什么能防治癌症?/刘纪清10(11)
鲜丝瓜治病验方/艾列奇11(11)
生活时尚,文化养生/潘岳12(11)
保暖――中风高发期内的第一要务/卓然15(11)
精子杀手――芹菜/林芳珊20(12)
痴呆成因及其预防/高洋21(12)
挺起你的胸膛来/管村23(12)
艾灸健身延寿的魅力/吴翠秀22(12)
名医访谈
尽揽人间春色捕捉精彩瞬间/蔡小荪养生经验/楼绍来16(1)
乐天消解块垒愁/陈之才的养生经验/楼绍来15(3)
汲取千家长 酿成百花蜜/记席德治的养生经验/楼绍来11(4)
追求主客观的平衡和调/方宝华的养生经验文/楼绍来15(5)
意守丹田性豁达,甘于淡泊获益多/楼绍来8(6)
在动态平衡中养生/记钱伯文教授的养生实践/楼绍来18(7)
意守丹田性豁达甘于淡泊获益多――唐溶先生的养生经验/楼绍来34(8)
莫若素心伴月明/孟仲法的养生经验/楼绍来35(8)
平平淡淡才是真岁岁年年保安康/朱南孙教授夫妇的养生经验/楼绍来22(9)
糅合气功、导引、龟息而创新法/记奚九一的养生经验/楼绍来19(10)
动静结合宗恬淡制怒节欲安五脏/秦亮甫的养生经验/楼绍来27(11)
掌握规律顺自然,读书书法足自娱-----记徐蔚霖教授的养生经验/楼绍来18(12)
食疗食养
养生与“食不可无鱼” /王云祥19(1)
搭配吃火锅 吃了不上火/石北20(1)
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的醋疗方/武深秋21(1)
乐在“煲”中/魏信德21(1)
金老汉为何拜青山/石玉录23(1)
状元蛋饺/王国华17(2)
鲫鱼的食疗方/白达18(2)
鸡的“零件”治病多/止敬19(2)
吃醋,这种时髦未必适合你/吴国健20(2)
饮用豆浆话利弊/王保卫21(2)
喝汤治疗糖尿病/陈继英22(2)
“吃掉”恼人的斑/郑永辉16(3)
家厨眼中无废料/李平18(3)
闲谈_绍兴老酒_/耿涛19(3)
蜂蜜的分类和鉴别 /邓厚群20(3)
饮食疗法 巧治咽炎/小龙14(4)
糖尿病的药茶疗法/ 李乃新15(4)
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要分清/郭瑞16(4)
人类要期盼健康食物就要返回“石器时代”/文一7(5)
中年人要把住“病从口入”关/孙淑芝8(5)
豆腐白菜并不保平安/汪宝树10(5)
香菜可治“百病”/山村12(5)
吃维生素,不如吃蔬菜水果/卓然13(5)
漫话牛蒡/鲁湾 9(6)
男人需要这样补/彬慧 11(6)
中年男性真的需要补肾吗?/书巧12(6)
男女饮食与健康/王志振 14(6)
五谷杂粮能治病/窦光宇 15(6)
牛奶虽好,但不是人人都能喝/齐石16(6)
国外糖尿病食疗新方/孙淑芝10(7)
牛奶有营养买时要鉴别/李红英唐玲光12(7)
多吃食物少吃食品/ 江艾14(7)
买菜如买药/治琼14(7)
男女最佳饮食/王志振15(7)
吃出美丽和健康/丁海霞16(7)
冷开水泡粗茶防血栓/李红业唐玲光16(8)
中老年人预防脑中风的营养与饮食/孙淑芝18(8)
科学喝奶20问/史春光 丁爽20(8)
夏季药粥开胃健脾/晓红22(8)
鸡肉鸡汤中的养生宜忌/止敬23(8)
当美食邂逅地中海/潘岳8(9)
中年人:悄无声息的骨质疏松/吕斌10(9)
改改这些饮食习惯/陈思11(9)
缺氟地区单纯补钙于骨骼无益/唐玲光12(9)
金秋野菊入药来/陈志文14(9)
维生素的忌口公告/云鹏14(9)
秋季润燥养颜方/殷海昌9(10)
糖尿病饮食没给我带来多少痛苦/孙淑芝10(10)
养生哲学论文 篇七
关键词:哲学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
一直以来,理论界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概括为:培养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目的本身强调的是阶级性、知识性与规范性(或称齐一性),在此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成为了信念教育、“知识”教育与模式化教育的复合体,受教育者被培养为有理想、识“规律”、守纪律的人。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关于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问题逐渐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究竟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能够真正担当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目前的普遍共识是,旧有的“人才”类型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实践发展的需要,而具备务实精神、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引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创造出新的成就。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路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转变问题便成为广大哲学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深化与转变
教育目的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起始环节,它决定着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其结果。正所谓“一个好的起点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整体转变而言,深化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并成功实现其转型便处于决定性地位。而笔者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深化与转变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转变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于“知识者”的培养诉求,而引导学生按照哲学的本性,像“爱智者”那样去思考问题。在应试教育信条和工具理性主义的支配下,传统的哲学教育被简单地视作知识教育,其哲学教育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育的独特性被抹杀了。受教育者成为一种被剥夺了思想权力和想象权力的“不在场者”,他们学到的只是呆板僵化的公式体系,而不是充满思辩富含想象的哲学思维,只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而不是激情四溢的创新精神。在这样的哲学教育模式下,哲学变成了非哲学而受到学生的厌恶与排斥。实际上,就哲学的词源意义看,哲学是“爱智之学”,它来源于古希腊语Philosophia,由philo(爱)和Sophia(智慧)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很显然,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教育都应当是着重培养和激励学生的“爱智”旨趣,训练他们的哲学运思能力,引导他们以极大的好奇心与致极性思维去探索世界的多彩面貌与人生的本真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学科,不但继承而且发扬了哲学的“爱智”本性,其教育当然应该遵循哲学教育本来的理路,从而引导学生成为“爱智者”。
2 转变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于单纯“理论者”的培养目标,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积极地研究新事物、发现新问题、引出新结论,从而像“实践者”、“创造者”那样去思考问题。在传统的哲学教育中,哲学被定性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世界观的问题又被界定为“不是仅仅关于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有关整个世界,有关世界的一切事物的最普遍的问题”。按照这样的理解,哲学的任务就是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项目 ‘阶段性成果’”;基金项目编号为:川教函2006(486)
要对整个世界的构成及其发展图景作出完整的毫无遗漏的理论陈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一个分支,也顺理成章地被诠释为描绘世界总体图景的、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体系。如此一来,受教育者就只需要做到将现成的理论公式体系烂熟于胸,便可成为无所不能的“全才”、“通才”,接下来的任务便是用理论公式框范现实世界,让实践的进程去牵就理论公式,而不能越雷池一步。似乎这样就可以让世界按照它的“客观规律”体系自然而然地达于理想境界(即共产主义社会)。然而,实际的情况是,现实永远不会屈从于理论,相反理论无论怎样标谤“绝对”、“万能”,在现实的问题面前,它都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而只能屈从于实践。以旧哲学的思维方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形态的唯物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拒绝任何对于终极真理的描述,它的真理是衍生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相对真理,马克思本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终极真理”都起源于狂妄无知、玄想臆断,其归宿必然是僵化守旧、停滞不前,这对于有效地改造现实世界而言毫无益处。因此马克思主张从现实实践出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这正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需要大力弘扬的致思方式。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受教育者不应再是那种恪守僵化理论教条的保守主义者,而应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实践者”、“创造者”。
3 改变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只注重知性教育的片面性,以实现知性与德性统一、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当代哲学教育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极力倾注了革命导师对人的关怀。可当前的哲学教育往往只关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证性质及其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意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现实行动不是要去实现某个人之外的客观目的,而是要通过行动去实现人的主观目的,亦即行动是为了人的行动,因此其哲学也是为了人的哲学。革命导师的文本语言从头到尾都透露着对人们(尤其是无产阶级)现实生活境遇的忧思,而其倾毕生精力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正是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和谐、富足的社会,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性原则只是作为工具而为德性弘扬服务的。既然如此,那么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应该让学生既学到革命导师在理论建构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证态度与科学精神,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时时从革命导师关注人的生存境遇的德性素养中受到熏陶,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实现知性与德性的融合。
二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错位的原因分析
1 从社会历史背景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赖以生长的现实土壤。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它不可避免地倾向于以绝对真理化身的形象以掌握群众,这样它对于无产阶级的团结和统一性的形成,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路线、方针、政策的统一性和合理性论证,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这在无形中也促成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体化、教条化以及公式化的解读。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成了描绘世界整体图景的绝对真理体系,任何异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观点及想法都被斥为“异类”,而如此一来人们积极开动脑筋以探导世界本原及生命价值的活动就受到严重的束缚,哲学之思便让位于政治教化。
2 从理论赖以建构的思维方式看,用旧哲学的抽象本体论的思维去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造成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公式化的重要理论根源。旧哲学幻想一劳永逸地把握世界,因而本体论成为旧哲学的核心。但这种“本体论”的思维不但使哲学处于乌托邦式的幻想之中,总想描绘出世界的终极图景,而且使哲学远远脱离生活现实,成为只有用最高的哲学直观才能领悟的彼岸存在。这就造成了哲学处于生活世界之外,它的功能只是解释世界。如果坚持这种“本体论”的思维,势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凝固化和教条化,成为一种脱离实际的僵化模式,在这样的僵化知识体系的教育下是不可能造就出面向实践,积极改造现实世界的真正主体的,它所造就的只能是僵化思想的忠顺奴仆。
3 从目的错位的现实根源看,当代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模式的联姻共同造成了科学知识对教育世界的宰制以及人文教育的失落。自然科学知识的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催生了当达的工业文明,在利益价值日益凸现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备受关注,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在当前的教育中居于主宰地位,而德性教育、人文教育则当作教育体系的旁支末节而被弃之一角,这直接导致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对于德性教育的漠视,加之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中机械地认为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归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体系中是处于被决定的位置,自然可以不予重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培养的人显然只能是马克思文本中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而非全面发展的人。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错位的纠正措施
1 改变哲学教学方式,使其真正适应哲学学科的特点而成为一种激发理论兴趣、启迪哲学智慧、交流思想观念、碰撞内在心灵、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积极过程。在本来的意义上,哲学教育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对话,二是教化。这两个特点都应当在哲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用。对话是心灵沟通的管道,是人类智慧的积极碰撞,也是哲学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只在通过对话,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才能相互了解和理解,才有可能在交互作用中共同地去追导智慧和提升智慧。而教化亦不单纯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它不仅要求同学们学理论、长知识,更要求他们到社会实践中去生活、去感受、去体验、去践行、去创造,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和人格修炼,去沉思,去领悟,在对话与理解中改造外部世界,改造自我,增长智慧,获得大智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在与同学的双向互动关系中不断加深对于哲学的理解,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质量与水平。
2 改变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从实践出发以真正科学的态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文提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以旧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诠释。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解读为描绘世界总体图景的绝对真理体系。而这样的哲学是源于对某种超越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的普遍原理的先验认定,因此是不具有科学实证性的思辩玄思。相反,以实践为基点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如同实证科学一样立足于科学所揭示的现实联系基础上的理论”。不仅如此,实践的思维方式还时刻提醒我们,理论要始终面向现实,使理论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成为现实本身的构成要素,而不是对世界的外在说明。由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有限的感性活动,那么参与实践的理论也是有限的、可错的和探索性的,因此这样的理论就必然要求重视与凸显受教育者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探索精神与创造精神,这样的理论对于当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实现知性教育和德性教育的统一。前文提到,在利益价值日益凸现的今天,培养实用化的人才成为教育培养的第一目标,而体现人文精神的德性教育却不予重视。这显然不符合马克思对于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的哲学教育应该注重“为学”教育与“为人”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塑造知性主体的同时重视德性主体的塑造,使主体知性能力的提升从属于人的整体完善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在对学生进行知性授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传道功能,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德性教育、理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知识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使之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不仅应该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去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还必须积极地以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存疑者的角色去引导学生真正地依照哲学的本性去思考相关哲学问题,并相应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现代教育原理[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3] 刁培萼,丁沅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6
[3]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1
养生哲学论文 篇八
在科学与人文交融发展成为时代共识的前提下,对山西高校理科青年教师的哲学素养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哲学对人的意义,但对哲学的本性认识有偏差,哲学知识比较欠缺。基于现状,从在职教师个人的自我培养、高校营造有利于不同专业相互交流的氛围以及建构合理的学科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山西高校人才培养有所启示。
[关键词]
山西高校;理科教师;哲学素养
当今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科技昌明而人文失却的困境,于是在反思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中,破解两者的冲突和对峙,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发展成为时代的呼声。这一呼声反映在高等教育中,就是要扭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的现象,促进文理学科的彼此交流和互渗互补,培养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高层次人才。这其中高校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备受关注。哲学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也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许多科学家都自觉学习哲学,都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对山西省八所高校的理科教师哲学素养状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针对理科教师和高校学科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问卷设计和样本分布
从哲学本性来讲,哲学素养是主体人在探究事物本源或寻求真理时体现出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思维品格。一般意义上讲,具有哲学素养的人能够理性地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通达地驾驭自我和从容地处理事务。哲学素养虽没有指标量化,但至少应包含哲学态度、哲学知识、哲学思维方法等要素。因此,本次调研问卷的设置包括对哲学的认知,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哲学思维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几个方面,这样大致可了解被调查者基本的哲学素养。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均由课题组成员完成,抽取样本涉及山西八所高校中的在职理科教师,问卷共发放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17份,有效回收率63.4%。其中性别分布:男性144份,女性173份。年龄分布:25~34岁165份,35~44岁107份,45~50岁42份,年龄不详3份。专业分布:数学84份,物理57份,化学63份,生物、计算机共113份。对回收的数据采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哲学的认知
哲学之于人在于提高人的素养、启迪人的智慧、提升人的境界。本次调查中,对“如何看待哲学素养高”这一问题,有47.6%的教师认为处理问题时方法会更恰当,51.1%的认为更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这是对哲学重要性的理解和认可。是否理解哲学的本性呢?当问到“对哲学有怎样的理解”时,86.7%的教师认为哲学是追本溯源、追寻智慧的学问,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生的向导。仅从这一回答看,说明对哲学的内涵理解正确。但是,当进一步问到从哲学的角度讲“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还是为了实用”时,只有37.2%的人回答是为了求知,大部分人认为是为了实用。上述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可看出,理科教师虽然知晓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但并不真正理解哲学的本性。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就讲到,人的本性在于求知,哲学是为知而知的学问,是“唯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因为它只是为了它自己而存在”。我国哲学家贺麟说:“哲学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1]275高校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科学研究,哲学之于科学研究的意义从理论上也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肯定,如在分析论证、理论怀疑、理论批判等方面。但具体到“哲学对你自己科学研究是否有帮助”这一问题时,只有30.4%的教师回答有帮助。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也做了一些访谈,分析认为:第一,大部分理科教师认可哲学对科学研究有意义,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的,或者受到某些著名科学家谈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观点的影响。第二,由于教师自身哲学水平的限制,他们自己在做科研时并没有自觉地运用到哲学的思想或理念。第三,因为哲学对于科学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所以认为哲学对科学研究没有帮助。其实,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更不是直接的应用关系,科学家自身的哲学素养和哲学领悟是通过他们研究问题的行为方式和科学直觉体现出来的,这个过程有的是自觉的,有的是不自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这样讲,一个物理学家喜欢提什么问题,喜欢了解什么问题,一个问题来了喜欢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都与一个人的风格、喜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风格就是科学家自己的哲学,它对科学研究有决定性的影响。[2]533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在理论的层面上各自为人类提供特定时代的世界图景,但作为理论思维的两种维度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更完整地理解世界。哲学不是“玄想”,也不是“遐想”,哲学关注人类命运,求索人类理想,具有哲学素养的人对社会更有责任心,具有哲学素养的科学家更能理性地选择研究课题,慎重地考虑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这就是科学家的良知。在本次调查中有一个问题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是否应该负有道义的责任”,有57.7%的人持肯定的态度,这说明高校理科教师坚守着科学研究应该具有的良知;但也有22.9%的人认为为科学或为兴趣而研究,无需考虑其他。当然,我们不能仅以此次问卷调查就认为有一部分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而是为了强调兼科研与教学于一身的高校教师不仅自己要恪守科学道德,而且应将科学求真、臻善、达美的人文精神贯穿于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伦理观。
2.对哲学基本知识的知晓
哲学知识虽然不等于哲学素养,但缺乏基本的哲学知识就不可能有比较高的哲学素养。本次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思想,以此来分析理科教师掌握哲学知识的程度。从知晓的程度来讲,被调查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了解的比较多,对中国传统道家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的比较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哲学课程,也是我国高校的公共基础课,因此也是大部分理科生最早接受哲学教育的渠道。调查中,55.7%的教师认为自己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知识,但与实际认知有较大偏差。教师们掌握的知识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公共课教材中涉猎的内容,而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基本思想了解非常有限,如马克思关于“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的思想,只有13.4%的人知道,这一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虽然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但对真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知之甚少,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标签使用。对于中国哲学,教师们还是比较感兴趣(对中国哲学感兴趣的占48.4%,对西方哲学感兴趣的占14.5%,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感兴趣的占29.6%),并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自己的世界观影响比较大。在对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了解问题上,70%的教师对儒家思想了解多些,尽管就某一思想他们并不能具体说出是哪位哲学家的思想,读过《论语》的人超过50%。对道家思想的了解,则仅限于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一些命题,如“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等命题则并不清楚,读过《道德经》、《齐物论》等篇章的人还不到10%。其实,对于高校理科教师来讲,道家的哲学思想不可不知。随着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研究的深入,西方许多科学家在积累着越来越多同时又难以理解的事实时,寄希望在更为深沉的道家哲学中找到现代科学的基石。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多次谈到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也认为在协同学中包含有中国哲学的思维特点。与中国哲学的知晓度相比,教师们对于西方哲学则了解的更少,对基本哲学流派和发展历程都缺少最基本的认识,只有像“我思故我在”、“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等这样的命题有超过50%的人知道,但也不太清楚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其他如“因果关系是习惯性的联想”、“世界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等命题,知道的人不到10%。西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崇尚理性,擅长思辨,追寻自由,这是西方科学蓬勃发展的思想基石。是否具备哲学基本知识,与在校时学校课程的设置和自己选课情况有很大的相关度。被调研的老师在上学(包括本科、研究生)期间选修过中国哲学的占15.6%,选修过西方哲学的占17.8%,选修过科学哲学的占15.6%,而选修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占到66.3%。从中可看出,选修过的课程与掌握知识之间呈正相关。当然,学校的学习只是一方面,个人的不断自修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调查中发现,平时经常读的人文类著作中,文学类的占46.9%,史学类的占37.2%,哲学类的占13.4%。说明大多数教师对哲学类的著作不感兴趣。不过,调查中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读哲学类著作的比例在提高,闲暇时读哲学类著作25~34岁之间的所占比例是8.5%,35~44岁所占比例是13.2%,45~50岁所占比例是28.6%。这说明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对哲学的兴趣逐渐浓厚,相应地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提高。
3.哲学思维方法的应用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性思维的工具,其中哲学思维方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设置了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两种类型的思维方法。对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的方法,90%的教师认为自己了解这两组方法,但对这两组方法的实际应用,50.3%的教师认为会经常用到归纳与演绎方法,48.8%的教师认为会经常用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于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到思维具体这一辩证思维方法,知道的占39.1%,认为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也能够具体应用的占31.1%;对于逻辑的与历史的一致原则,了解的占20.3%,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仅占15.6%。其实,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到思维具体和逻辑的与历史的一致这两种辩证思维所特有的方法是相互联系的,从抽象规定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以逻辑必然性的形式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不能正确运用逻辑的与历史的一致原则,也就无法正确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因此分析认为,大部分理科教师比较熟悉知性思维方法,但对辩证思维方法了解甚少。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思维方法,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限定。知性思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保证人们的正确思维,但从更广阔的发展过程来看,要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还必须遵循辩证思维逻辑。在科学探索中,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自然科学研究具体问题时更注重科学思维方法,但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尤其是当代科学思维方法,如控制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等,都与辩证思维方法有着一致性,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就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自己的思想来源。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的有机结合,应是科学工作者自觉把握自然与人类世界的内在要求。
三、建议
哲学素养的培养重在过程,它是客观环境的熏染过程,更是主观自觉修养的过程,因此我们从教师自身和学校两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在职教师的自我培养
一个人的哲学素养与个人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胸襟志向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个人要丰富生活阅历,加强生活实践;要有高举远慕的心态,自觉提升自己的思考境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文本与中外哲学家沟通对话,了解哲学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哲学家的心路历程,把握哲学家的思想脉络,从而积累自己的哲学知识,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许多具有哲学素养的科学家,都始终站在时代思想的巅峰。爱因斯坦所具有的敏锐的哲学洞见,应该说与他从马赫、彭加勒、康德等哲学家那里汲取丰厚的哲学营养是分不开的。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列出一些既是科学家又是哲学家的著作,但阅读过的所占比例并不高。以物理学专业教师为例,在57份样本中,有29.6%的人读过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20.4%的人读过《爱因斯坦文集》、20.4%的人读过笛卡尔的《方法论》、9.3%的人读过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1.9%的人读过帕斯卡的《思想录》等等。学习哲学不同于学习实用性的专业知识,它不以有用和利禄为追求。冯友兰先生说:“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3]16这也就是说,学习哲学需要摆脱职业和谋生的功利性和技巧性,让灵魂沉静,才能让思想自由翱翔,才能养成哲学品格。当然,时下的社会急功近利、浮躁喧嚣,加之青年教师为生存奔波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客观现状极不利于修养自身。但即便如此,若能在自己专业之外,觅得一处净地,留得一份闲暇,阅读哲学文本,思索宇宙人生,领悟哲学本性,方能使哲学成为一种素养。
2.高校应营造有利于多学科交流的氛围
现今的高校越来越专业化,高校教师的交流只限于同专业甚至同研究方向的学术交流。由于缺乏跨专业的沟通,往往会出现文理相轻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1959年英国学者斯诺指出了“两种文化”相互分离的倾向:“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最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还互相憎恨和厌恶,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4]41923年中国爆发的“科玄论战”,1996年的“索卡尔诈文事件”,都是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互抱偏见的结果。高校作为文化阵地,若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非正式的交流机会,营造互动的氛围,会有利于文理科教师的相互了解,从而促进学科间的互融互渗。例如,剑桥大学为教授们提供的休闲方式就成为了文化融合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桑格教授,每每谈起自己的研究灵感时,都会谈起剑桥的下午茶交流所给予的启迪。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每一次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转移都是以该国人文文化的思想解放为先导。当然,非正式交流的方式很多,我们希望高校能在这一方面有所举措,真正为教师营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氛围。
3.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
这一建议是从潜在教师的角度考虑的。在校生是潜在的教师,今天注重在校生的素质培养,是为明天储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关系到高校整体功能的发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科结构从横向来说,公共课(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是一般高校的学科主框架,在主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可根据各高校的特点,在通识课中或在选修课中合理安排文理交叉课程,使文科学生增加科普知识,了解科学发展进程,崇尚科学理性精神,从而提升科学素养;使理科学生增加人文知识,了解社会历史进程,陶冶人文情怀,从而提升人文素养。蔡元培先生就一直倡导文理互补,他认为“文理两科之划分,甚为勉强……习文科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习理科者不可不兼习文科”[5]7。若不能同文理,其后果必然是造诣不深。如果四年大学只接受专业课程教育,那么,理科学生势必放弃对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爱好,文科学生对科学知识则敬而远之。在这方面我国很多高校还是做了一些努力。如清华大学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思想文化与身心素质教育的课程,成立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十个课组,学生要修满13个学分。一些普通高校也要求本科生要文理交叉选课。但目前的问题是,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是否是优质课程。很多院系在课程安排上更注重专业课,对选修课的教师并没有更高要求,例如为理科生开设哲学类的选修课,是否应考虑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能在宏观的科学历史背景中体悟哲学智慧。若课程不能引导学生,学生修课也就变成了修学分而已。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是一个时代的智力良心”,高校不仅仅是提供课程,而是要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学科结构从纵向来看,就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学科关系,专业课的合理递进关系一般高校都很重视,但文理交叉非专业的学科关系尚未有更好的研究。在我国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非专业课程主要是公共政治课,很少有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设置的高层次的非专业选修课,甚至有的高校的研究生是随本科生一起上选修课。当然,开设这类课程起点要高,尤其是师资的起点要高,只有这种更高层次的综合对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理交融。所以,高校要认真研究学科之间的共生规律,考虑高层次学科群的建立,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成为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高层次人才。高校理科教师大都具有自然科学的专业深度,若能兼有人文学养,则在成就事业的同时,也会增强思考的境界和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
作者:王彩蓉 任爱玲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政治系
[参考文献]
[1]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高策.走在时代前面的科学家———杨振宁[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