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立春最出名的一首古诗 关于立春的古代诗词【优秀13篇】10-16-27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关于立春的古代诗词【优秀13篇】,欢迎参考阅读。

立春诗词 篇一

【关键词】古曲;春晓;演唱;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69-01

一、古曲的概念

古曲也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古代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歌曲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如《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以及由南宋作曲家姜白石(姜夔)创作的《杏花天影》、《鬲溪梅令》、《扬州慢》等曲目,这些都是我国早期的古代艺术歌曲。歌曲内容多为写景咏物、借景抒情,同时也有含蓄地表达对国家命运关心的内容。第二类即古词新编,是当今的作曲家结合新的创作意向、方法,借鉴和研究我国古代声乐艺术、昆曲、琴歌等传统声乐创作的歌曲,是在吸收西洋作曲技法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践、改进,探索出的和我国传统的歌唱艺术风格紧密结合,而又带有新的光彩特色的声乐艺术途径”。如《春晓》、《长相知》、《枫桥夜泊》、《红豆词》、《花非花》等等。只有正确理解古曲的概念,才能准确把握好歌曲的意境,用我们所学的声乐技巧,把古曲完美展现出来。

二、分析古诗《春晓》的背景,剖析歌词内容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他的诗现存260多首,当时很负盛名,艺术上有很高造诣。

黎英海,出生于1927年,2007年1月5日逝世,中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建国后在上海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他建立了五声调式和声体系,一生中创作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很多作品已成为各种音乐会经常演出的经典佳作。他的风格简洁、精细,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艺术性和时代感很强。黎英海著作有两百多首歌曲,主要代表作有:《春晓》、《登鹳雀楼》、《枫桥夜泊》、《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等。他还改编了数十首民歌,还有钢琴曲和大提琴、二胡独奏曲,出版了《民歌独唱曲》等等。

《春晓》的意境十分优美。诗词大意为:春天的夜晚不知不觉一觉睡到天亮,等到醒来的时候只听见窗外的鸟雀到处鸣唱。感觉好像昨晚下雨和刮风了,经过通宵的风雨袭击,不知道有多少的落花?此诗写得很自然,很多作曲家都将其创作成曲,有儿歌、有通俗版本、有古曲风格。黎英海作曲的《春晓》就是古曲风格,歌曲没有大的起伏,用声柔美,而且古典诗词的韵味十足。

三、深入歌曲意境,注重歌曲布局

演唱古曲应该具有一定的声乐技巧和表演艺术的能力,还要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比如音乐的综合素质、文化审视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古曲不仅要求歌者对其演唱技巧进行恰当处理,还对歌者本身所拥有的涵养和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作进一步要求。演唱古曲,只有在弄清诗情词意的基础上,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韵的前提下,以及在探索歌唱表达技法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状态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唱好一首古曲。咬字方面要注意诗词的韵律,第一句“春眠不觉晓”不可以太生硬,用声轻但不能虚,“晓”字要归韵(ao),音唱完口型才能变。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要注意用声细腻,不宜唱得太重,用气息把声音推动出来。“夜来风雨声”音域高了,要注意把气息放稳,声音才不会飘。“哦”在歌唱时要有感叹的意思,尤其“哦”字的最后要有自由处理。反复的时候应注意弱音的运用要自如。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充满了大自然与人类,以及生物界各物的和谐美、自然美、安详美。演唱此歌曲应该抓住惆怅、感叹、惜春、宁静的艺术特点,在声音的运用上多用连音和弱音技巧,用气息推出声音,将声音挂在口腔上膛,从容地把声音从头腔发射出去,传到远处。这个作品应采用轻柔、细腻、精致、透明的声音和音质,运用高位置高控制的弱唱、连唱的发声技巧,这是全曲的难点和重点。作品中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声音收至高弱音上,进入遐想的意境,将听者引入作品“春眠”的意境里。演唱此作品要注意古诗词的吟唱和特有的吐字、行腔。词中“哦”的演唱,要带有对春的怜惜、感叹之情和古韵行腔的典雅。

参考文献:

[1]杨曙光。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上册)理论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43.

[2]肖英群。声乐表演美声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郑燕梅。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特色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4]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吴启慧。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特点及风格研究――以三首古诗词歌曲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6]张春巧。意象――诗歌翻译的灵魂[J].海外英语(上),2012(02).

有关立春的诗 篇二

这只陈旧的笼子曾关过两只七彩鸟

鲜美的生命

让笼子闪耀成宫殿,体制渴望的和谐

但它们很快死了,没叫喊一声

而笼子活着。笼子里

装水的瓷器在炫耀传统的伟大

春天再次打开鸟笼

用一只小鹦鹉填补笼里的灰暗

它在唱,翠绿鸟

唱得比树上的喜鹊更欢

它让我忘记毁灭的事实,鸟笼的存在

李笠,男,1961年1月20日生于上海,诗人兼翻译家。1979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瑞典语系,1983年被分配到《人民画报》社工作,1988年秋移居瑞典,1988至1992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瑞典现代文学。继1989年出版用瑞典文写的诗集《水中的目光》之后,又先后出版了《逃》、《归》、《栖居地是你本人》、《原》等多部诗集,曾获“瑞典日报文学奖”和首届“时钟王国奖”等多种诗歌创作奖。李笠还翻译介绍了大量北欧诗歌,其中包括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全集。

本诗全诗只有11行,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写关在笼子里的鸟死了。“这只陈旧的笼子曾关过两只七彩鸟”,尽管它们“鲜美的生命/让笼子闪耀成宫殿”,“但它们很快死了,没叫喊一声”。鲜活的小鸟,用生命把鸟笼装扮得富丽堂皇,可它们还是无声无息地死去了。这样的叙述有起有伏,可谓大起大落,在读者的心中产生了戏剧性效果。七彩鸟又名五彩文鸟、胡锦雀,羽色华丽多彩,体态娇小玲珑,是最受人们欢迎的高档观赏鸟之一。它鸣声较低,婉转悦耳。小鸟外观的多彩、生命的“鲜美”与鸟笼的“陈旧”之间,“笼子”与“宫殿”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体制渴望的和谐”,既是对“让笼子闪耀成宫殿”的补充和解读,也是对鸟笼的一种揶揄和讽刺。

第二小节,“而笼子活着”一句是对鸟死了的一种回应,一种对比。可见“笼子”的坚固与强大。不仅如此,而且笼子里的事物也很强势。你看,“笼子里/装水的瓷器在炫耀传统的伟大”。看样子,不光关鸟的“笼子”活着,还有供水的“瓷器”也活着;它还在“炫耀”笼子的“伟大”。笼子,是关鸟的一种竹制用品,古已有之;诗人用它引申为传统:因循守旧,封闭落后,令人窒息。笼子是竹皮做的,易破;瓷器为土烧制而成,易碎;它们本身并不“伟大”,诗人却赋予它们以生命,让其去“炫耀”。很显然,这种拟人化手法和反语的运用,起到了对腐朽事物的嘲讽作用。

第三小节,写春天开笼放雀,一只鹦鹉却被关在里面欢歌。春天来了,以开放的姿态“再次打开鸟笼”,让所有的鸟儿飞回大自然里,在蓝天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多么美好、多么壮观的事情啊。可是,让诗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另有一种相反的势力,“用一只小鹦鹉填补笼里的灰暗”。更让诗人感到意外的是,“它在唱,翠绿鸟/唱得比树上的喜鹊更欢”。笼里与笼外,小鹦鹉与喜鹊,灰暗与蓝天,又构成对比。鹦鹉是一种羽毛艳丽、善学人语、供人观赏的小鸟;在这里,它代表着人云亦云、固守传统、没有创新、缺乏创造。而喜鹊是我国一种随处可见的普通鸟类,在我国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好运和福气,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里,它代表着没有约束、开拓创新。因为小鹦鹉“唱得比树上的喜鹊更欢”,所以“它让我忘记毁灭的事实,鸟笼的存在”。诗人也和那群养鸟的人一样,忽视“喜鹊”的叫唤,而沉浸在“小鹦鹉”的欢叫当中;所不同的是,诗人清楚地知道,小鹦鹉叫得再欢,也飞不出“鸟笼”,也逃不了“毁灭”的厄运,只是一时的迷惑,暂时的忘记罢了。诗人这样叙说,增强了表达效果。

纵观全诗,一个一个的意象散布在诗行里,构成了隐喻群。鸟笼、七彩鸟、宫殿、瓷器、鹦鹉、喜鹊,包括春天,这些意象所隐含的寓意都清晰可见。鸟笼固然玲珑精巧,宫殿固然富丽堂皇,瓷器固然美观精致,但它们象征封闭和腐朽。七彩鸟、鹦鹉和喜鹊,各有寓意,春天更是万象更新、美好时光和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象征。针对以于坚为代表的国内口语诗人拒绝隐喻的主张,李笠说:“隐喻帮助我们体验和理解事物。没有隐喻,诗歌寸步难行。”

有关立春的诗 篇三

一、故事演绎激趣

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诗歌以及至今仍在广泛流传的古诗,皆是情理交融的经典作品,每一首诗歌都在讲述着一个生动的故事。我在备课时,搜集与诗歌相关的故事趣话等的资料,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与诗情诗意相融的故事情境。例如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时,我就把王昌龄当年在巴陵意外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饮酒边吟诗,结下了深厚友情的故事,作为该诗的故事背景讲述给学生听。再介绍李白听说王昌龄远贬龙标的事后,为了表达他的深厚关切和同情之意,写下了这首情深意长、耐人寻味的诗歌。学习崔颢《黄鹤楼》时讲述李白看到这首诗后发出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辐射诵读激趣

教学中如果只守住教材中的几首古诗,就如单脚走路,学生受益有限。以一首诗的内容

痛彻!凄彻!哀彻!两首词的感情形成极大的反差,从“日晚倦梳头”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女为悦己者容” ,梳头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从此处我们能看出她心灰意懒的悲凉。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饱经沧桑, 心灰意懒的李清照。

对景难排,牵愁惹恨,不能自己。一个孤立无依的女子独自承担着如此巨大的重负,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内心能得到稍许的平复,抑郁的愁怀得到片刻的舒缓。下片,诗人的心情似乎有了一些转机“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这样泛舟的场面在作者的生活中也曾有过。我们一起赏析一下她的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如梦令》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同样是泛舟,《武陵春》却把作者的心情写得一波三折, “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词人创意出奇,运用比喻,化虚为实,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

或一位作家的一首诗为依托,进行辐射性诵读练习,把诵读活动课中学到的古诗词或儿童诗作为基点辐射,找出与之相关的诗词来诵读,可以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时,可以辐射有关古诗词中描写“春天”的诗句,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又如教学李商隐的《赠荷花》时,引导学生课外诵读作者的其它咏荷诗歌,如陆龟蒙《白莲》、王昌龄《采莲曲》、郑谷《莲叶》等,这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增加了学生欣赏诗歌的广度和深度。

三、吟唱诗词激趣

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古人诵诗:“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后来,吟诵逐渐成为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吟唱的兴趣呢?教学《水调歌头》,我先教学生唱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然后让他们默写并告之这首歌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学生们兴趣盎然。又如在教学《诗经・蒹葭》这首诗前,先采用了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来导入课文,并和学生一起用《在水一方》的曲调来吟唱《蒹葭》的诗句,把学生带进了那种传统的意境。后来,在古诗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学唱古诗,大家颇有兴致,有的同学不但唱,还添加了动作。家长开放日,我让学生唱舞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唱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孩子们那纯真的声音,优美的舞姿,赢得了家长经久不息的掌声,在表演中记住了古诗。

四、诗句引用激趣

在学生背诵积累了相当量的古诗词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古诗词名句与习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各具灵性与文采。在学生平时的作文、日记中看到垂柳他们便会写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春游时看到雪白的梨花,会情不自禁地念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游览西湖观赏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称赞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虽然学生运用的诗句不一定很成熟,但至少说明诗句已经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有助于他们领会古诗,吃透古诗,激活了他们的情趣,达到了诗词的积累与生活体验相结合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写作水平。

五、课件展示激趣

PPT课件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能够以交互方式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经单独或合成的形态表现出来,要比传统的单纯的音频播放更加直观形象,丰富多彩。课件色、立体、活动的图形显示和语言文字解说,声、画、光、电的运用,在辅助教学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将它运用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不再枯燥无味。我在讲授北朝民歌《木兰诗》前,先制作了课件,有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有范读录音,范读时还配有音效,有动画展示情节等,让学生和着音乐声情并茂地诵读,整堂课声色兼备,图文并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到下课铃响时,大家都惊叹:“这堂课时间走得太快了!”

立春诗词 篇四

2、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温庭范《题望苑驿》

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半。——杨巨源《城东早春》

5、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

6、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7、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8、随意且衔杯,莫惜春衣坐绿苔。——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有关立春的诗 篇五

一、巧组结构,触摸诗心

传统“应试”式古诗词教学“为教而教”“为考而教”,渐渐失去了诗的韵味与美感,学生也渐渐失去了读诗,诵诗的兴趣。虽然省时,高效,可是那份宝贵的诗意却消失殆尽。一首诗学完,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是些单个字解释,诗句翻译,写作特色,而最重要的诗句本身却退到了最后,美丽的诗词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为此,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古诗两首中的《绝句》一文时,基于其浅显易学、清新明丽的特点,大胆改变了古诗文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紧紧围绕“生活交流谈春天――板画展现感春天――词句品悟说春天――出示诗题明诗人――拓展升华诵春天”的主线,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带出这堂课学习的主题。然后直奔中心,学习诗句,再了解诗人、诗题,诗歌的体裁等,最后诵读背诵。课堂上,以老师优美的解说、多层次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把古诗的理解贯穿其中。在这期间,没有生硬的问答,而是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学生走近诗人,感受到诗的意美、情美。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引领者。

二、妙用图画,展现诗意

大文豪别林斯基曾说:“诗歌的本质就在这一点,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经典诗词虽篇幅短小,但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低年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所限,要真正体会感悟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含英咀华,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

我觉得将课文插图和简笔画有机结合,不失为引导学生走近原作,展现诗意的一种简明实用方法。在学生学习《绝句》一诗时,我将简笔画与插图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如学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时,教师一边娓娓述说:“当春回大地时,小草发芽了,柳树吐绿了,天空变蓝了,太阳露出明媚的笑脸,小河欢快地向前奔跑,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欢唱……” 一边在黑板上相机板画:红红的太阳,绿绿的小草,嫩嫩的柳芽,蓝蓝的天空,哗哗向前奔流的小河,在柳树枝头迎着微风欢唱的黄鹂……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情不自禁地说:“哇,春天真美!”风情万种的春天在孩子的眼里、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又如学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时,教师轻轻述说:“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可爱的黄鹂、活泼的白鹭像一只只精灵来到了教室,请翻开课本78页,用你亮亮的眼睛仔细看看,在插图中你还发现哪些景物也很有趣呢?”老师话音刚落,“唰”的一声,教室里小手一下子举得高高的,七嘴八舌说开了――高高耸立的西岭雪山,停泊在门前的小船,静静欣赏景色的诗人……甚至有一个孩子还说出了诗人杜甫住的是草房子,我一听马上相机介绍诗人当时创作此诗的简单背景:时逢战乱,诗人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里忧国忧民,心系时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人与写作背景自然而然地流淌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孩子马上明白了为什么会“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品悟词句,解读诗意

诗歌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能串讲古诗的诗意,而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不局限于教学生读音、释词、解句。古诗浅显易懂,寓意深刻,情调健康,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这其中都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

一方面,我紧扣诗中的重点字词“鸣、上、窗含、门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认真推敲,体会诗人炼字谴词的技巧。另一方面,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产生美感。只有让学生在读了诗的大意后,才能带领他们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引入美的情境,使其在感知美的表象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经典的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我从形象性切入,充分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由色彩、线条所构成的隽永画面。后两句“千秋雪”和“万里船”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写景,极富诗情画意。这些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与此同时,我还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精妙。

四、想象留白,延续诗意

学完诗句后,我告诉孩子们“其实,人间处处有春天,美丽的春景何止一处。出示另一首《绝句》以及咏春佳句,请生边听边想,再全班交流一下我心中的春天。”孩子们踊跃发言,纷彩异呈――

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男孩子说:“我心中的春天是彩色的。花儿红红的,草儿绿绿的,一只只燕子从北方飞回来。我还会一些春天的四字词,比如:春回大地、鸟语花香、柳绿花红、冰雪融化……我心中的春天多美啊!”

小班长吴泳蓝联想到了春游:“我心中的春天是快乐的!尤其是春游那天。我和同学一起去玩海盗船,太刺激啦!从高到下的时候,我只觉得肚子很痒,但是同学陈炜琳他们就会啊啊叫,缩成一团。这时,我觉得自己非常勇敢。这次春游真有趣!”

小女孩梁嘉晴心地善良,她告诉大家:“我心中的春天非常快乐。因为春天的鲜花美丽极了,所以我想象成一朵朵美丽的鲜花都是好朋友。春风一吹,鲜花摇啊摇,好像它们在手拉手歌唱,快乐极了。”

有关立春的诗 篇六

一、把古诗与音乐融合,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古典诗词很有节奏,不少诗词被谱成乐曲传唱。播放配乐诗朗诵录音,是我教学古诗最常用的一个步骤。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我让学生边听诗的朗诵录音,边想象诗人在春眠欲晓时的一个鸟语花香的情景。在神奇的音乐中,学生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眠欲晓的风声、雨声、鸟语声,与诗人产生了共鸣,受到了陶冶。我让学生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感受,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景图出来了:一个春天的早晨来了,风声夹着雨声响了一夜,万紫千红的春花被风吹雨打,花瓣纷纷扬扬飘洒了一地,而正含苞欲放的花蕾被雨吹开了,分外娇艳。风停了,雨住了,苏醒的鸟儿在晨光中唧唧喳喳地欢唱,而诗人在枕上静听鸟鸣,心头充满了感动……

二、把古诗转换成图画,在诗中觅取画意

古典诗词与中国画的联系历来十分密切,不少中国画便是一首无言的诗,而不少古诗本身便是一幅有声的画。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掘诗中的画意,把诗转换成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加深理解。如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我先让学生根据诗意画一幅图,带到课堂上交流,谈谈感受。一位学生这样描述:春天来了,诗人到山村的某个园林游览,石阶上,青苔吸足了雨水显得那么苍翠,诗人的鞋履都不忍心踩上踏痕了,简陋的园门关着,诗人被游春的激情感染,一阵阵地扣击园门,但无人开门。失望吗?不!春天的生气蓬蓬勃勃,一枝红艳的杏花伸出墙头。诗人是多么的惊喜呀。看!学生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

三、把古诗转换成童话,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童话是儿童最喜爱的读物之一。童话中充满了神话的色彩、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教学李白的《夜宿山寺》时,我突出了夸张的特点,用童话般的语言,描述了古诗的内容: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上,有一座闪闪发光的寺庙,寺庙的顶上就要与天相连了。我飘飘然落到了寺庙的楼台上,小手一伸,差点就摘到一颗闪烁的星星,这些可是天上的灯啊!宝石一般的忽闪忽闪着,映得楼台殿宇隐隐约约,分外神秘。我不禁轻声呼唤:“小星星,下来和我一起玩,好吗?”小星星眨眨眼,好像嗔怪着:“别叫,你就不怕惊动天上的仙人吗?”学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人创设的情境。

四、把古诗转换成小说的场面描写,再现诗中的情境

小说通过一个个场景的具体描摹来表现生活。借鉴这一表现手法,具体描绘古诗情境,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我在学生读准文字后,让他们闭上眼睛,听我缓缓地朗读诗句,然后具体描摹一幕幕场景:一条石径曲折蜿蜒,直达崇山峻岭深处,群山寒气逼人,云雾缭绕,时浓时淡,若隐若现,可见山间竹篱茅舍,缕缕炊烟,间或传来几声狗叫鸡鸣。时值傍晚时分,我驱车来到石径上,忽然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立即停车不前,尽情观赏:多美的枫树林哟,片片经霜的枫叶在秋风的洗礼中,在夕阳照射下,比那春天的花朵还要红艳、迷人……在我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生如痴如醉,感受到了诗人创设的情境。

五、把古诗转换成话剧,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古诗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机会,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我让学生三人一组再现诗人探问童子的场面(一人说画外音),学生根据诗意自编自演。其中一组就表演得非常好。(画外音):在一个云雾缭绕的山谷中长着一棵大松树,松树下立着一个小孩。(童子出场):小孩来到松树下,双眼望着松树上面出神。(画外音):一个诗人在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艰难地走着。(诗人出场):诗人气喘吁吁地走到童子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问道:“小朋友,你师傅在吗?”童子回过神来,见到来者,高兴地说:“贾叔叔,您好久没来啦!真不凑巧,我师傅早上到大山深处采药去,雾又这么大,到哪里去找哇?”诗人说:“没关系,我可以等呀,咱们来比棋艺,怎么样?……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仿佛身临其境,充满了情趣。

六、把古诗转换成影视镜头,让学生进入情境

电影中,很突出的一种手法是蒙太奇,运用镜头的变换,全景、远景、中景、特写交相出现在眼前,给人鲜明的直观印象。古诗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设计若干个互相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远景:暮色苍茫,原野无垠无际与天相连。

中景:一棵大树,孤然而立。

近景:江水清澈,月影粼粼,一叶小舟,依靠沙洲旁。

有关立春的诗 篇七

和练秀才杨柳

唐·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曲尘丝,指象酒曲那样微黄的柳枝长条。

和练秀才杨柳翻译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1) 这一首送别诗,第二句是谁对谁说的?意思是

(2) 第三、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喻己的本体是 。喻友(送者)的本体是 。

(3) 以上两句化无情物为有情物,生动地表现了 感情。

4、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和练秀才杨柳参考答案:

1.行者对送者而言

2.杨柳枝 春风

3.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由春风拂柳的景象引发联想和幻觉,化无情物“春风”为有情物,新奇地表达出友人对自己“殷勤”关怀的形象和“最相惜”的真挚情怀。

4、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和练秀才杨柳赏析:

《和练秀才杨柳》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作品。此诗写折柳惜别的情景。前二句用比喻道出杨柳枝的色泽,点明送别时间,表明不舍之情;后二句以春风喻指送行人的情意,含蓄地表达了行者与送者之间的真挚友谊。全诗意境优美 ,措辞婉曲,隐别意于杨柳枝之中,别有一番韵味。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有关立春的诗 篇八

关键词:班级文化 特色 文化资源 熏陶 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79-01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笔者的出发点和主题就是用多种文化资源熏陶学生的心

灵。

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了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和共同劳动的结晶。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小学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而班级文化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之重可想而知。建立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它对小学生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生长环境对生命体成长的重要作用,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为学生健康和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践中,笔者把立足点和主旨确定

为:用多种文化资源熏陶学生的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理应把它发扬光大。

1 用古诗词熏陶学生的心灵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和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诵读积累古诗词不但能使学生增长语文知识,提升文学素养,而且能陶冶情操。首先,指导学生精心学好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技巧。其次,开展“我爱读古诗词”的语文活动,每周增学一首古诗词。每周让一名学生当小老师,自己动手搜寻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优秀古诗词抄写在黑板上,教同学朗读理解学习,并抄录在语言积累本上熟读成诵。下次学习新作品时,先要朗读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词,温故知新。鼓励学生下载到该诗词的歌曲,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歌唱,以增加趣味性。

在第一次校园班级文化展示活动中,轮到我班时,正值万紫千红的仲春时节,笔者精心挑选了几十句恰好与时令吻合的含有“春”字“春风”或“春雨”“春水”的古诗词名句训练学生朗读背诵,之后,在台上表演“古诗词含春名句联诵”。先全体学生齐诵16首诗中16个含有“春”的名句,然后分角色,女生朗诵13首古诗中含有“春风”的13个名句,男生朗诵11首古诗中与“春雨”“春水”有关的11个名句,让学生从凝结着古代诗人智慧和灵感的咏春诗句中去重温春天的美好,去感受春天的万种风情。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姹紫嫣红的春天每年都会如约而至,可我们人生的春天却只会一去不复返!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生的春天,只有珍惜光阴,勤奋学习,播种希望,将来才能收获金色的果实,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才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2 讲爱国名人故事,用中华名人的爱国事迹熏陶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爱国”是它的核心和基石。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爱国精神浇灌着中华民族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使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步一步走向富强文明。在中华传统美德班级文化展示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开展诵读爱国诗词,讲中华爱国名人故事,唱热爱祖国、歌颂祖国的歌曲的活动,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爱国的种子。在我校开展的全县德育展示开放活动中,我班开展了主题为《爱国主义永放光芒》的德育班队活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爱国主题的诗词,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爱国名人的动人故事,还饱含深情地合唱了歌曲《祖国是妈妈》,得到了观摩教师的好评。

3 讲中华成语故事,用成语中的名人事迹熏陶学生心灵,激励学生向上向善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绝大多数来自于浩繁的古代文化典籍和诗词文章。其中一些成语蕴藏着精彩动人的历史文化故事。许多个性鲜明,有智慧有成就的历史文化名人活在言简意赅的汉语成语中。挖掘这些故事,让学生讲述,既增长了知识,学习、积累了语言,又能受到教育,得到熏陶。如“三顾茅庐”刘备求贤若渴的故事,“程门立雪”杨时尊师重道的故事,“闻鸡起舞”祖逖苦练武功立志报国的故事,“凿壁偷光”匡衡家贫却勤奋读书的故事等等。学生通过讲述这些成语故事,不但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长历史知识,而且能从故事中的历史人物身上得到某些启迪,心灵受到熏陶、感染,萌生出正能量。

4 利用校园的“墙柱文化”资源熏陶学生心灵

有关立春的诗 篇九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诗歌的语言更精练含蓄,富有抒情性和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懂得“诗家语”,对作品语言的表现力进行具体、深入的挖掘,品出古代诗歌的韵味,有助于考生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从而更好地体会作品深邃的意境,让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异彩。

1.音乐美

诗歌是看得见的音乐,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上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之一,自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在后来的发展中,它虽然从音乐中分离出来,但仍然具有浓郁的音乐美感。很多古代诗歌都被谱曲配乐,广泛传唱,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2.情趣美

诗歌的情趣美就是诗人与读者之间情感共鸣和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境界的体现。清代诗论家袁枚曾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情趣如同一座桥,连通诗人与读者之间的感情,而情趣是通过语言化静为动,化呆板为形象的。例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两句,将小儿无拘无束地剥吃莲蓬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写得饶有生活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

3.哲理美

很多中国古代诗歌充满哲学意味。例如杨万里《过沙头》中的“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并不知晓;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4.意境美

意境是一种思想感情和生活环境相统一的语言艺术境界。例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的景物“幽篁”“深林”“明月”,普普通通,人物活动“独坐”“弹琴”“长啸”,更是平淡无奇,但就是这几个平常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空明澄清的月夜竹林之境,蕴含着弹琴长啸之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之美,可以抓两个方面。

1.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

品字时要注意形容词、动词和数量词等,此外,叠词也要多加关注。考生在鉴赏时,应该先弄清字词的字面义,再看有无活用现象或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

①形容词。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和“肥”活用形容词,形象地写出雏莺在风中成长,梅子在雨中成熟的情状,富有动态美。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运用对比手法,色彩明丽,于红绿变化之间,体现了对时光易逝的伤感。

②动词。“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衔”赋予雁和山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遇赦放归的愉快心情。

③数量词。“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极度概括和夸张了黄河之长、泰山之高,气势磅礴,令人神思驰骋。

④叠词。寒山的《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杳杳”的悠远感、“落落”的冷寂感、“啾啾”有声、“寂寂”无言、“淅淅”动态、“纷纷”舞状、“朝朝”和“岁岁”的时间。这些叠词使诗歌显得变化多姿又井然不乱,语言明浅如话,诗风幽冷而别具境界,把读者带进一个寒气逼人的冰冷世界,用山高涧深不见天日的感受来表明禅者那种超然物外的自在心情。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描写了太阳冉冉升起,拨开江上迷雾,淘金姑娘分散在江湾淘沙拣金的场景,揭示了上层社会的首饰金印都是劳动者从沙中浪底淘来的社会现象。

参考答案 本诗语言质朴浅近,准确精练。如“照”“开”两个动词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时间的推移;“满”字写出人数之多,也暗示淘金者的劳动早已开始;“尽”充分揭示当时社会的本质,使结尾两句成为精辟警策的佳句。

2.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

诗人的语言各具特色,要准确表述诗歌的语言风格,必须使用相关的名词术语,如朴素自然、平淡质朴、简洁明快、清新明丽、华丽典雅、沉郁顿挫、悲壮慷慨、雄浑豪放、委婉含蓄、缠绵悱恻、婉约细腻、简练生动、明白晓畅、幽默讽刺等。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暮西园 高 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释:晴波即阳光。

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本诗。

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参考答案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字浅意深。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但抓住绿池、芳草、晴波、雨、菜畦、蝶等意象进行描绘,用清新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绿水盈盈、芳草萋萋、阳光满池、蝴蝶飞舞的春天美景,明丽的色彩、清澈的水波、勃勃的生机,无不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本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立春诗词 篇十

一、由点到面:学会还原、学会拓展、学会联系

古诗词具有很强的凝练性,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而且古诗词又离现代生活很远,所以我们必须由点到面,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用心设计教学方案,实现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以王维的《画》为例。《画》这篇课文包括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抓住具体的事物进行启发和引导。例如“近听水无声”一句,教师先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再讲述生活中水的形象,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再由水流的声音进行更广阔的启发,找同学来试着朗读。

通过这些特定的点,教师合理运用分散的意象,引导学生把整首诗连成一个整体,再带领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去朗读,找不同的学生去读,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之后让学生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

二、由浅入深:逐步挖掘、全面分析、树立问题意识

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就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www.kaoyantv.com的切入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笔者在此提倡的古诗词教学强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从自身经验体会出发,用心仔细揣摩,与古诗词对话,与作者交流,将自身感情投射到古诗词的学习中,从而在共鸣中使身心得到净化。

以杜牧《清明》这首诗的教学为例。首先是这首诗中对于景色的描写,“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春雨的诗有很多,教师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还知道哪些描写春雨的诗句,而那些诗句里的春雨描写和这首又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开始讨论,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春雨描写与诗人情感和心境的联系,如“纷纷”两字不仅描绘了春雨淅淅沥沥的情景,也映射了诗人杜牧淡淡的愁思。

接着是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时语文教师便可以“清明节”为着眼点,让学生们讨论他们所知道的关于清明节的知识,并普及清明节的相关文学典故。

在引导学生弄清楚了清明这一民俗背后的文化深意后,便可过渡到对《清明》这首诗的教学。教师就此发问:谁能解答一下为什么在清明节里作者和行人都会充满了愁绪?学生便能联想到佳节孤身在外之人本就心绪纷繁,此时又赶上了下雨,心情会更不好。教师在此时点出,这正是中国古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典型范例,并接着问学生还能想到哪些情景交融的诗句,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手法的认识和体会。

全诗写到“牧童遥指杏花村”便戛然而止了,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得知了“酒家”的所在后,行人接着会怎么样呢?在学生积极回答了自己的假想后,教师可以接着问,诗人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打住,而不是继续向读者描述那位“行人”的具体取向呢?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便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留白的意蕴所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才能使这首诗更回味无穷。

三、由此及彼:提高知识的对比、迁移和应用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由此及彼的知识应用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这首诗的情感、主题以及诗的意蕴、意境,还要赋予学生独立欣赏诗歌之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热爱。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优秀诗词数不胜数,课本中的诗词虽是经过精挑细选,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但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欣赏能力以品味课本之外的优秀古诗词,也是教师的义务之一。

培养学生的独立品诗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语言文字的精髓。古诗词最精妙之处便在于方寸之中蕴含着无限天地,往往一个字便包孕万千,留给我们许多想象和思考的余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这方寸之间的无限天地,教导学生学会寻找诗眼。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可谓是生意盎然,在教学的时候指引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这个“绿”字换成别的字,如“过”“吹”“拂”等等,使学生在不同字词的对比分析中去思考“绿”字的精妙之处。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中的“风景异”到底“异”在哪里,单这个“异”字就可以区分为“塞下”风景和别处风景的“异”,“秋”景和别的季节风景的“异”,“塞下秋景”和塞下别的季节风景的“异”,从而引发学生扩展思维,举一反三地思考其他有关“秋景”的诗句描写,有关“塞下风景”的描写,从而更细致深入地体会《渔家傲》的别样风采。

言语本身是抽象的,隐藏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更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古诗词的教学不仅仅是要体会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之美,更是要和学生个人的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丰富诗词的形象和意蕴,把握诗词的神韵,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感悟以及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教会学生体会诗词语言的精妙之处,还应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文化韵味。

立春诗词 篇十一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古典诗词欣赏教学;重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漫长文学史中的宝贵遗产,这些作品中不仅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同时也蕴含着极其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已然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的意义

(一)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

古典诗词是古人多年来精英文化的积淀,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字用的极为巧妙,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从修辞手法上来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再如马致远的代表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短短的28个字中,出现了大量秋色中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也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内心的情感,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学生多涉猎这些古典诗词,仔细的品味其中的韵味,其思维和审美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典诗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表达了作者深刻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包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精神、真挚的朋友之情等等,涉猎这些古典文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从而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杜甫的作品《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读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背景,体会到作者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和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通过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领略到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再如明代政治家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些诗词,都给学生很大的激励,其中蕴含的爱国思想、人性美都有利于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欣赏教学的方法

(一)甄选其中的优秀篇章,注重人文精神的弘扬

教师在进行古典诗词欣赏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古典诗词的知识和鉴赏技能,更要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任何和善良的品德,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和智慧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古诗词欣赏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选取其中的代表作和优秀篇章,从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为切入点将同类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作品鉴赏与诗人生活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深层原因,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感同身受的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感情,教师要适时的对作品的感情和人文精神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自然规律、人生哲理,并将现在的知识与诗词欣赏结合起来,使之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对其进行合理的阐释,拉近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古典诗词的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描绘的情景,创设出鲜明的投影图画片,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文中所描绘的表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仿佛如临其境,“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想象有着重要作用。运用情景教学法一般需要借助多媒体辅助设备,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描写初春景色的诗,如果在教学中仅从字面上来分析,学生难以体会到其中的美感,因此,在欣赏这首诗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富有情感的诗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投影仪播放衣服春意盎然的画面,让学生仿佛处于春天的氛围中,随后,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应该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因此,教师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及时的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关注学生思想上的变化,多于学生谈心,消除学生的顾虑和抱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

四、结语

古典诗词历史悠久,是语文教学中宝贵的教材资料,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进行古典诗词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也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神,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宋全龙: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期刊论文],2010(6)

立春诗词 篇十二

低花树映小妆楼,

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

思量何事不回头?

《春词》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春词》简介

白居易此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见下),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立春诗词 篇十三

一夜灵风揽瑞,数枝冻茧生春。天涯羁旅对寒砧。红梅烧暮雪,潮涌欲鲸吞。

没有冰魂峻骨,何来剑曲琴音。凭栏莫作等闲吟。孰言桃李嫩,气象已森森。

清平乐・祝广东青工作协成立

满堂欢笑,南粤群星耀。朵朵琼花枝上俏,正值文坛春晓。

龙行九派三江,翰林万古流芳。心系民瘼国运,共书天下文章。

清平乐・过湘江感赋

湘江如诉,遥望长征路。雨打芦花归野渡,洒下哀思无数。

是谁万水千山,为谁梦绕魂牵。一曲沁园春雪,东风逐立青幡。

临江仙・中元节思乡有感

多少回疏狂买醉,今宵泪洒窗前。秋分时令近中元。清魂归故土,长夜怯风寒。

休说甚天涯路远,任它险峻艰难。思乡游子意拳拳。忽遭风雪阻,何事动龙颜。

西江月・祭故人

荒冢青葱黛远,夕阳血色苍茫。山泉偎在故人旁,一缕清魂微漾。

春挽铺天柳絮,秋哀满地花黄。相逢已是各阴阴,梦里无言相向。

鹧鸪天・贺李雪莹老师

《冰雪晶莹诗词集》出版

梅月噙香映雪莹,奇葩一朵誉冬城。吟泉水暖冰轮满,咏絮词新柳色明。

歌盛世,颂清平。白山黑土孕诗情。英姿飒爽真才女,巾帼骚坛播美名。

水调歌头・航天礼赞

辛卯重阳雨,太平盛世风。中华十亿儿女,携于筑“天宫”。圆了飞天梦想,看我龙骧虎势,昂首啸苍穹。定海擎天柱,矗立大洋东。

抒壮志,兴伟业,建奇功。太空漫步,“神八”今夜又航空。发展高端科技,探秘神奇宇宙,无畏向前冲。期盼开新纪,星际可连通。

鹧鸪天・春色满园

细雨温柔叶展眉,海棠含笑柳成帷。出墙红杏休言我,满脸娇羞在等谁?

桃李嫩,惹人垂,花魁生后占香魁。杜鹃不是无情客,不信东风唤不回。

鹊桥仙・寄易安女子诗社

描鸦秃笔,濡香穿砚,一道毫光破雾。红鸾高照斗牛城,衍生出,清词丽赋。

子规啼血,蛙声念远,曾约藕荷深处。今宵犹忆易安才,幸有那,一滩鸥鹭。

定风波・端午郊游

端午平添一日闲,农桑深处觅田园。满地残红春未了,风扫,随波卷入竹仙泉。

十里烟岚轻拂柳,招手,桥头解下采莲船。人影还浮云影上,摇晃,心花溅在水花前。

西江月・中秋怀远

雨过黄花做浪,秋来雁字萦愁。风中谁唱信天游。听得云低菊瘦。

窗外归鸿渐远,梦中呓语温柔。相思此刻已成裘。一缕心香初透。

何满子

寂寞一弯残月,悲凉几度黄昏。泪眼不知春是客,为谁夜夜消魂。素手错牵红线,失身坠落风尘。

梦过潇湘汉水,病来烈酒樱唇。犹见阶前花雨后,摇摇满径香痕。云髻未曾新洗,倚床懒去开门。

破阵子・致抗美援朝老兵

立志保家卫国,当年抗美援朝。千百次枪林弹雨,多少回降魔斩妖。胸中胆气豪。

看我挥师挺进,让他插翅难逃。志愿军歌嘹亮起,鸭绿江边鬼魅消,强权尽斩腰。

卜算子・缅怀屈原

难入楚王台,独步江湖路。濯足焉能浊浪兮,不肯渔之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