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10-14-52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教学计划 篇一

贯彻教育部省和育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指导意见》为指导,积极稳妥推进我校普通高中高一阶段化学新课程实验,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化学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有计划的安排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开学之初,我总结上学期学生情况,并制定本学期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措施。同时熟悉教材,并认真做一些习题,达到有所准备和有所储备。新学期开始,我继续钻研教材和体会新课标的指导精神,并逐步了解、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备书本、备学生、备实际,并制定本期教学计划。

二、极作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1、努力钻研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集体备课小组的作用,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集体研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最佳教学方法。明确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做好课后反思工作,及时总结教学心得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全体高一化学教师,团结合作,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三、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学校承担了一定的化学立项课题,备课组各成员要在学校领导和科组的积极领导下,努力参与课题研究,为学校的教科研和教改贡献一份力量,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教与研的统一。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每周可以利用一节课进行化学活动课,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物质的量的综合训练、溶液浓度的计算、化学史、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酸碱性质的扩大应用、社会化学简述等;鼓励学生除做好课堂分组实验外、积极做好“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基础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他们的视野。

化学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比,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生活常识对物质性质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推断相应的性质。

3.学习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

实验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铁丝、木炭、硫黄。

化学教学教案 篇三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学案)

课堂练习答案

【课堂练习】

A

课堂练习答案

2.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10-9,物质的颗粒达到纳米级时,具有特殊的性质。例如将单质铜制成“纳米铜”时,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下列对“纳米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5.在锌与某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实验中,一个学生得到下面的结果:

课堂练习答案

1AB,2CD,

3.(1)纯氧气中O2分子的浓度大,反应速率大,单位时间内放出热量多,容易使氨跟氧气的反应发生,并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2)O2分子浓度大,硫跟O2分子反应速率大,产生的火焰的颜色深。

(3)硝酸跟铜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反应产生的氮的氧化物又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所以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反应速率会突然加快;最后由于硝酸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又会逐渐变慢。

4.(1)1;2;1.2×10-2;L2l-2s-1 。

(2)(B)=1.926×10-1 lL-1s-1

5.(1)可作如下图:

(2)从这5组实验数据可归纳出,温度对该反应速度影响的规律为: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加快到原来的两倍。

(3)题目要求用已得有关反应速率的规律来求解20℃时的反应时间。根据(1)中的图象可求得,当温度为20℃时,反应时间约需150s。

(4)对比B和F,反应温度相同,酸的浓度也相同,锌的质量也相同。但B中2g锌全部溶解用了200s时间,而F中只需要5s时间,F中反应速率比B中反应速率快了40倍。这是因为B中锌是块状,F中锌是粉末状,粉末状时锌与酸溶液的接触面要比块状时的接触面大得多。

5

化学教学教案 篇四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初中三年级化学期末选择题试题及答案

【—初中三年级化学期末选择题试题及答案】下面是关于方程式选择题试题大全,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面的题目。

选择题试题

1 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反应中

A. 反应条件 B. 哪些物质是反应物

C. 初中化学 哪些物质是生成物 D.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2. 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改变:

A. 分子种类 B. 原子的相对质量 C. 原子个数 D. 原子种类

3. 天文学家观察到“百武”彗星因受到越来越强的阳光照射而产生喷气现象。喷出气体包括:CO、CH3OH(甲醇)、HCHO(甲醛)、HCN(氢氰酸)等有毒物质和水蒸气。根据这一信息可以推测:

A.“百武”彗星至少含有C、H、N、O元素 B.“百武”彗星中存在单质和化合物

C.“百武”彗星是一个液态混合物 D.“百武”彗星可能存在生命

4. 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最多的是:

A.H2 B.C C.S D.Mg

5. 17世纪人们认为水能变土,1768年科学家拉瓦锡对此进行研究。他将一定量的蒸馏水加入特殊的蒸馏器,反复加热蒸馏101天,发现蒸馏器内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对于这项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B. 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能转变为土

C. 物质变化过程中总质量守恒 D. 沉淀物来自于蒸馏器本身

初三学好化学方法

进入,同学们又要一门新的功课----。同学们要想在不一年的时间里学好,除了要重视它以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是关于的。”大家一旦掌握了的,就一定能轻松、愉快地学好化学。

一、勤于,善于做笔记

要想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这门课程。为此,同学们可以利用暑期把化学课本先通览一遍,也许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化学课本会深深地吸引你。课前也一定要预习,在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的就会大大地提高。

化学内容比较多,在讲课时,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因此大家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掌握重点,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上课时“走神”。不过,在记笔记时,必须讲究方法,要在听清楚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二、常复习,多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周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现行课本中有五六十个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号二十多个,还有许多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识。这些内容都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它们多为学习化学的基础,若不能熟记,便会感到在“化学王国里”行走困难。

三、吃透课本,联系实际

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为此,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 初中生物,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经常选读是指有选择性的阅读那些重要的或难以全面理解的内容。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还有助于提高自学。

初中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体味化学,这样就能越学越有,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四、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我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弄清、记熟。同时,认真做好实验、趣味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积极参加化学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化学游戏等,主动培养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之水的组成

【—汇总】同学们注意了,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三化学知识点之水的组成,有兴趣的同学过来看看,认真记好笔记。

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初中政治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初中的同学们对于上面提到的初三化学知识点之水的组成已经有所了解了吗。如果大家还想要更深层次的了解初中化学知识就关注吧。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式是科学中的重要用语之一,是的重要工具。同学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掌握有关化学式的。

一、概念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式子可以表示纯净物的组成,我们把这种式子叫做化学式。如H2O、CO2、O2等能分别表示水、二氧化碳、氧气的组成,它们都是化学式。

二、写法

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而得出的,混合物没有化学式,只有纯净物才有化学式,且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

(1)稀有气体和金属单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它们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氦气、氖气、氩气的化学式分别为He、Ne、Ar;铁、铜、汞的化学式分别为Fe、Cu、Hg.

(2)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结构非常复杂,它们的化学式通常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碳、硫、磷的化学式分别为C、S、P.但碘单质是个例外,其化学式为I2.

(3)气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除外)多是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式是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注小数字“2”,如氢气、氧气、氮气的化学式分别为H2、O2、N2.有一些特殊的物质,同学们要特别留意,如臭氧的化学式为O3.

2、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比较复杂,这里主要介绍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根据元素的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一般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或原子个数的最简比)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

2)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三、读法

1、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右到左读出元素名称,中间用“化”字连接。如NaCl读作氯化钠;MgO读作氧化镁

中考化学复习考点分析 制取氧气

一、基本考点

考点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

(2)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①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如果选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型的装置,则选择图2-7-1A装置,如果选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用固体加热型装置,则选择图2-7-1B装置。

②收集装置选择依据: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如水溶性、密度等。收集的方法具体分为三种:排水法:适合收集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C;向上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D;向下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E。

③验满方法:a.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气瓶内已收集满氧气;b. 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证明已收集满。

④操作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的一般步骤为:a. 组装好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 将药品装入试管并在试管口堵上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c.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d. 集气瓶里装满水并倒放在水槽中;e. 点燃酒精灯,先预热试管,再对准药品处加热;f.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g. 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管撤离水槽;h. 熄灭酒精灯。

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的注意事项:a. 试管口微向下倾斜;b. 药品均匀铺在试管底部;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e. 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的1/3处;f. 伸入试管内的导管略出胶塞即可;g. 用外焰对准药品处加热。

考点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在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做触媒)。(1)在理解催化剂的概念时,应抓住“一变两不变”来正确理解。①“一变”是指它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初中生物,不能片面地把“改变”理解为“加快”或“减慢”;②“两不变”是指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2)催化剂有专一性,也就是说某一催化剂只对某个特定的反应起作用;催化剂的种类繁多,其中酶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其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对于某些特定的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并不意味着该反应不能进行,只是速度较慢。(3)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二、与综合考点

考点3.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的区别与判断(学科内综合考点)

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类型。通过比较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加深对反应类型的认识(见表2-7-2);

表2-7-2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征多种变一种的反应一种变多种的反应实例共性都是化学变化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可用通式“A→B+C”表示;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可用通式“A+B→C”表示。

三、创新考点

考点4.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方法的探究(探究性考点)

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减沙自备能源的消耗,二是操作简便易行,三是要减少污染和有毒物质的排放。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单质

1.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习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

3.C还原氧化铜注意问题:

①酒精灯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致使试管破裂),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

【典型例题】

例析:

1、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灯要加网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刚开始预热时,装置中的空气会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否则试管①内温度降低,其压强会减小,外界大气压会把试管②中的液体压进试管①内,致使试管①破裂。另外还要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否则外界空气会进入试管①中,新生成的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铜,等冷却后再打开,试管内已恢复至常温,铜与氧气就不反应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2)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

(4)防止试管②中的液体倒流回试管①,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试管①把生成的铜再次氧化。

化学教学计划 篇五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2)班的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对化学的学习,我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优等生已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并对化学学习充满了信心及浓厚的兴趣。第二类:中等生及部分优等生中大多对化学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第三类: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

二、教学任务及要求

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下册》的九至十二单元及总复习。要求学生能记住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定义,化学用语的意义、写法;记住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以及常见无机物的命名、分类、组成和相互反应的一般规律;记住常用的化学仪器名称和用途、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能根据一些简单化学事实、和实验现象识别物质或物质的性质;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方法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并加强课后反思。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4、讲究“巧练”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6、跟踪检查。

7、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

化学教学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教学难点】

1、元素符号意义

2、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3、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简单分类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学生研读,教师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看书、实验并提问→教师分析讲解→尝试练习→学生自我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至3,分三步完成:A.达成目标1和2 B.达成目标3 C.巩固目标1、2、3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看书→学生讨论→建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引入]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早在几千年的古代,中外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万物是由气、水、火、土四种元素形成的。我国早在战国末年就提出"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这是朴素的五元素说,为元素概念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板书]单元2组成物质的元素

请阅读,总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讲解]研究表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吸入的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同学们熟悉的碳铵、尿素、硝铵之所以称为氮肥,是因为它们都含氮元素…… 思考问题

阅读学习目标

讨论和交流,归纳得出结论: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激疑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道学习要求,有的放矢

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及能力,建立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B.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目标1和2 元素是什么呢?

请看课本表2-1

引导归纳:

[板书]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为了确认组成物质的元素,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请同学们完成[实验探究]: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总结结论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10余种,请看附录5,元素周期表,表中有几种颜色?根据颜色可以把元素分为几类?

指导学生归纳:

[板书]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板书]3.元素符号

指导学生看课本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课本完成“交流讨论”1和2,

指导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板书]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看课本表2-1,并交流总结:

由表中可得出: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可能会不同。不论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还是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都是氧元素的原子;水、酒精、

淀粉中含有的氢原子都是氢元素的原子,可见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

完成[实验探究]: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观察现象,总结结论

金属元素(金字旁)

元 非金属元素(石旁、气字头、三点水)

素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看课本表2-2

总结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并记忆常见元素的符号。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某种元素(宏观意义)

②表示某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注:对于a 金属;b 稀有气体;c 碳、硫、磷、硅等三类的元素符号则还有③表示某物质(宏观意义)

通过认真分析表中信息,找出规律,学会归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联系中文名称造字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

学会归纳,找出规律,促进学生理解学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即背课本P30表2-2中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要求学生注意易错易混的元素符号。

掌握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书写要规范。

学会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目标3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板书]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最”。

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

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知道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学会区分方法

讨论

学生看课本及图2-9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最”。

自读“拓宽视野”

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分方法,

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记住几个化学元素之“最”,

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元素的理解。

C.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课堂小结

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 总结自己的得失,心中有数,便于及时矫正。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

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板书设计】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符号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某元素(宏观意义)

②表示一个某原子(微观意义)

注:对于a金属;b稀有气体;c碳、硫、磷、硅等三类的元素符号则还有

③表示某物质(宏观意义)

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

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化学教学教案 篇七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