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贾生 《贾生》原文及译文通用4篇6-7-22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该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的《贾生》原文及译文通用4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李商隐贾生 篇一

论文关键词:为寻访隐者,同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但二者细较起来还是有

合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的不同做出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归隐;意象;情感氛围;意境;

贾岛和李商隐,同为唐朝诗人,但前者生活在唐中期,后者生活在唐晚期,虽然他们的生活大相径庭,但其在思想上还是有共同之处即有一种出世归隐之思。贾岛早年为僧,法名无本,后韩愈见而怜其才,于是教他为文,并让他还俗应举,时已三十四岁。〔1〕其后久困名场,生后拮据,晚年做过遂州长江主簿、普州司仓参军等低级官职。因为科举的屡次失意、生活的挫折让诗人晚年有了强烈的出世归隐之思,他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声”(《送无可上人》)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2〕《寻隐者不遇》写于何时已不可考,但笔者认为应写于贾岛早年为僧的时期,诗中的隐者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诗人自己也追求向往这样的生活,“寻隐者”其实可以看作是诗人自己在寻找隐者那种超世独立、傲然一切、空寂宁静的心灵境界,这和他早年为僧的心境是密切相关的。同样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写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基本可以断定不是写于作者早年,少年得志的李商隐不会有这种归隐出世的思想,应当写于作者生活的中后期即牛李党派斗争激烈,诗人长期沉沦幕府、落魄江湖、很不得志的时候。这两首诗虽同为访(寻)隐者不遇,同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虽然相近,但并不等同,细加咀嚼,实存差异。下面试从诗中的意象、作者的情感氛围以及诗的意境等方面作出具体的分析。

寻隐者不遇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一)

贾岛 李商隐

松下问童子, 秋水悠悠浸野扉,

言师采药去。 梦中来数觉来稀。

只在此山中, 玄蝉落尽叶黄落,

云深不知处。〔2〕 一树冬青人未归。〔3〕

1、意象的选取上,贾诗轻灵飘逸,李诗较凄清萧瑟

两首诗都通过了一些意象描绘出了隐者居住的环境,但在意象的选取上却有所不同。贾诗中隐者居住的地方在深山中,四周是苍翠的轻松,头顶是悠悠的白云。其中的意象“松”、“童子”、“药”、“云”、“山”所组成的整个画面让人感觉到轻灵飘逸,仙气飘飘。“松”、“云”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意象中经常出现的,“松”用来比喻人的品格高洁,如“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帧《赠从第》)。〔4〕“云”大多和隐士高人联系起来,如李白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4〕而这里也把隐士的那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展示给了我们。“药”、“童子”这两个意象总是使我们联想到道家的一些高人或隐士,他们远离尘嚣,过着采药、参禅、弹琴、读书的闲适生活,保持着自己内心的虚境。贾诗中的隐者以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通过这些意象,使我们看到隐者的形象就是一个有着仙风道骨的仙人形象,同时这些意象也显得轻灵飘逸了。而李诗中的意象“秋水、野扉、玄蝉、黄叶、冬青”则显得比较凄清萧瑟,因为所有的景物都是秋天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秋天本身就是一个万物飘零的季节,昔人感秋,可以说传统悠久,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4〕是感秋之滥觞;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雁南归”〔4〕开启了帝王的感秋;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4〕是代游子思妇悲秋。今人感秋,情意深远,要么借秋来感慨自己的身世遭遇;要么借秋来感叹韶华的易逝;要么借秋来暗示自己的心境的凄凉等等。李诗中的隐者居住的地方多萧瑟之景,所以这位隐者不如贾诗中的那位隐者飘逸潇洒。

2、作者的情感氛围不同,贾诗的基调更平和,李诗的基调更哀沉

前面已经提到,贾岛的这首诗应作于其早年为僧的时候,那时作者还未入仕途,一心只参禅念佛,他的内心是比较平静的,对待万事万物也是一种虚静的心态,他所追求的也是真正的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不为尘世俗事所累心,真正的像老子说的那样“涤除玄鉴”。〔5〕诗中所刻画的隐者便是这样的高人,每天以采药为生,以青松、白云为伴,心境平和自然,没有人生不得意,仕途不得志的悲哀。而李诗却是写于作者被卷入党派斗争仕途不得志,身心疲惫的时期,大有一种归隐山林的想法,而此诗“访隐者”即是其心灵的外化,借“隐者”寄托其归隐出尘之思,正如诗人在《北青萝》中:“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3〕但这种归隐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隐,是一种怀才不遇后的失落与痛苦,是诗人在政治上不能谋求与自己才能相当地位的悲哀。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仕与隐始终是摆在中国文人面前的两条可供选择之路,要么入世而仕,要么出世而隐。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开始,中国文人便一直以“仕”作为人生价值的唯一追求,同时也是最高的追求。李诗中的隐者也应该是一位仕途不得志而寄情与山水之间的贤士,诗中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少了贾诗中平和的心境,所以诗的基调也显得更加的哀沉。

3、营造的意境不同,贾诗较古朴淡远,而李诗则深沉凝重

由于意象选取上的不同和作者的情感氛围不同,使得两首诗的意境也不一样。贾岛这首诗一反他的主导风格奇崛幽深,而是采用一些常见的意象“青松”、“白云”、“童子”等来营造整首诗的意境,没有生僻的用字、险怪的意象、浓艳的色调,整首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正如姚南强所说:“苦吟派诗人又十分崇尚禅门超尘恬淡的清修意境,贾岛自己亦始终保持着禅僧的‘衲气’,故在用字造句上也讲究朴素无华、平淡贴切。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当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6〕加之诗人本身心境平和,淡远,所以整首诗的意境显得古朴淡远,读来使人心境空灵,仿佛也处于那种青松、白云围绕的仙境之中。而李诗由于意象的选取上本身较凄清萧瑟,“秋水”、“野扉”、“黄叶”、“玄蝉”、“冬青”,这些深秋的景物让整首诗的意境深沉、凝重,读来无轻灵之感更多的是深沉、凄冷。

总之,这两首诗初读来更多的是相似之处,但仔细品读、分析,结合作者本身的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之后,会发现两首诗有很多的不同,这让我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应更多的关注作者的内心体验和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

参考文献:

[1]齐文榜校注。贾岛集校注(前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黄鹏。贾岛诗集笺注[M].巴蜀书社。

[3]清人冯浩校注。玉溪生诗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5]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商隐贾生 篇二

关键词: 李商隐 咏史诗 叙事干预

引 言

叙事学提出叙事干预的概念,关注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艺术特质。而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咏史诗是诗歌中一个特殊的题材和类别,其以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叙述为本又兼具抒情表达的话语特质是一个叙事学研究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诗经·大雅》中的《荡》借用文王口吻来指责殷纣的过失,讽喻周厉王的昏庸无道,实可谓中国古代咏史诗之滥觞,在历经魏晋南北朝左思等人的发展后到晚唐达到繁荣。不仅出现了许多咏诗名家,而且他们自觉地将咏史和现实人生结合起来,创造出了风格多样的咏史诗。特别是晚唐的李商隐,面对江河日下的李唐王朝,他感到回天无力而悲愤交加。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生存的不幸凝聚成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沉感慨和思索,再加上对诗歌艺术的不断追求,使李商隐的咏史诗开阖自如而又寄托遥深、暗藏锋芒。特别是他对史事的剪辑与提炼甚至合理的虚构与想象使他的咏史诗于陈述中见新奇、于平凡中见深意。这也正是他的咏史诗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原因。

“顾名思义,咏史诗就是用诗的形式对某些史事和历史人物发表感想和议论,创作方法和文学传统基本上应归抒情一系。然而咏史诗不能不涉及史实,也就不能没有叙述,哪怕是被评为‘纯以议论出之’的作品也是如此。”?譹?訛

以诗咏史其目的固然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作者借古讽今,警示后人的意图;然而既然是咏史,则少不了对史实的叙述。作者正是通过对史实的巧妙呈现,以达到其目的。这就要求诗人在咏史时既要在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细节上忠于史实,但为了表达诗人对史事的态度和情感倾向,又要对史实做必要的加工乃至想象虚构或者是对叙述的话语进行有效的选择与安排,这就是所谓的叙事干预。“一般地说,在喜剧的和严肃的、或其他的伦理的种类不断混合的一首诗歌中,就需要叙述者的系统干预,以指导阅读。”?譺?訛在抒情性作品中融入叙述性的因素,而又不让人觉得生硬,咏史之难在此,其艺术性与永久的可观赏性也在此。“李商隐擅长在表面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施加干预以含蓄的抒发感情,叙述和抒情在这里融合无间,不分彼此。其艺术构思与手腕的灵动精巧,常使读者拍案叫绝。”?譻?訛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通过李商隐在咏史诗中对词语选择、句式选用和对史实的合理假设与虚构上的干预来解读李商隐咏史诗特殊的艺术魅力,以期对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作一些小小的补充。

一、词语选择的干预

李商隐一生正当晚唐政局江河日下之际,动荡衰微的时代,使他不得不以隐曲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激与愁苦。叶燮《原诗》中说李商隐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诗人在借古讽今时,往往借助典故的潜层内涵和词语的勾连转合,揭示诗歌主旨,达到用笔犀利和辛辣讽刺的目的。如《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载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故事。认真比对诗文与史书,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的叙述是忠于史实的。正是诗人巧妙地在字词的选用与安排上实施了干预,才使得诗人的褒贬态度不言而喻。贾生政见卓越,《治安策》《过秦论》千古流传,而文帝仿佛也求贤若渴,既“求”又“访”,这二字使文帝思贤的谦恭神情宛然在目。一个“更”字,既是诗人对贾生才能无与伦比的赞美,又隐括了文帝夜召所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一语,同时又为后文“讽今”作了铺垫。诗的后半部分,抓住文帝倾听贾生具道鬼神事而忘情前席的举动,着“‘可怜’、‘虚’轻点叙事,通过‘问’与‘不问’的强烈对比,引懑而发,鞭辟入里,讽刺犀利辛辣,深刻揭示了统治阶级不能任用人才的实质。”④既有对贾生怀才不遇的同情,又有对统治者不知任用贤能的指责,更有对自身遭遇的深切感慨。然而这一切都在不动声色中就完成了,诗人的干预手段之高超,使得诗文天衣无缝、宛若天成。

总的来说,诗人表面上不动声色,似乎只是在叙述一个或几个故事,实际上已经在遣词造句上做足了文章,细心的读者一看就能明白诗人的良苦用心和精湛的艺术构思。这一类干预在李商隐诗中最多,也最让人为之着迷。

二、句式选用的干预

诗人在叙述历史事件时,特别注意在句式上做文章。如设问、反问、倒装、假设等。特别是能巧妙运用设问、反问,开拓史实的深刻内涵,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诗的主旨;借“问”来讽刺昏庸的统治者,表达诗人希望当朝皇帝能以史为鉴的深刻用意。如《马嵬二首》(之一):“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以杨贵妃提问的方式,实际上否定了女色倾国的滥调,而把祸乱国家的责任归咎于迷恋女色的君王。又如《马嵬二首》(之二):“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如何”一问,横空突兀,气势磅礴,短短两句,囊括全篇。“四纪”为君王反而不能像民间夫妇那样长相厮守,讽刺寓反诘中,叙述者揶揄谴责的指向就十分明显了。再如《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据《穆天子传》,周穆王在瑶池与西王母相会宴饮,分别时约定三年之后重来。三年过去了,穆王虽有日行三万里的八匹骏马,何以不践三年之约呢?诗人借西王母“穆王何事不重来”的疑问,虽没有直接抨击求仙之妄,而求仙之谬自见,从而显示叙述者态度。

以上是诗人反诘语气的干预。而倒装句式则如《马嵬二首》(之二):“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此日”指马嵬兵变这一天即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而据陈鸿《长恨歌传》载,天宝十年七月七日玄宗和贵妃在长生殿相约生生世世为夫妻,即当时。正因为“当时”的迷恋女色,才酿成“此日”“六军同驻马”的滔天大祸。诗人在叙述时使用了倒装手法来干预,将前后史实倒置,因而使叙述错综多变,又对比强烈,讽刺性极强。 三、对史实的虚构与假设

咏史诗应该是“咏”史,就需要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有所叙述,也就需要在重大历史事件及重大细节上忠于史实。但如果仅仅按史书所记载的细细道来,又难免乏味,同时也难以传达诗人意图。这就需要诗人在叙述时施加一定的干预,对某些历史事实做必要的加工乃至虚构。这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巧妙结合,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如《北齐二首》(其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把原来不在同一时间出现的史事集中在一起,深化了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冯妃“玉体横陈”与北周武帝攻破晋阳并非同时发生,诗人将二者浓缩到一瞬间,很好地揭示了隐藏在事件表象之下的本质。再如《贾生》,“问鬼神”有史可稽,但因“问鬼神”而引出“不问苍生”却是诗人的想当然。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一事,是有史可征的,然而也绝不排斥在其他时间、其他地点“问苍生”,但这是诗不是史书,诗人没必要也不会按历史如实写来。诗人在叙述中由“问鬼神”这一点出发而假设出“不问苍生”,无疑是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某种实情,辛辣地讽刺了统治者不关心民生疾苦、不知任用贤才。如《骊山有感》:“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再如《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两诗中都出现了寿王,即玄宗第十八子李瑁。他还是杨玉环原来的丈夫。史书并没有记载他被父王夺去妻子后的心情如何,然而我们从李商隐的诗中却可以看出。《骊山有感》中诸王皆随玄宗祭祀,独寿王不从,言外益彰其遭夺妻之痛。在《龙池》中,深夜席散后,诸王都已进入醉乡,而寿王却听着铜壶的滴漏声辗转难眠。他应该见到宴会上的杨贵妃了吧,夺妻之痛的耻辱有谁给予同情呢?这两件事也许是诗人的虚构,也许是民间传说,不管来历如何诗人都是想借此来谴责玄宗的乱伦。从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引出如此效果,正是叙事干预起了作用。

以上所举只是李商隐咏史诗中极少的一些例子。在其六十余首咏史诗中这种叙事干预几乎无处不在。由于篇幅限制,不一一细述。总之,对于李商隐的咏史诗我们既可以从抒情的角度来欣赏,也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诗人凭借着其深厚的创作功底,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略施小计,就使得诗人的褒贬意图跃然诗中,这种“叙述干预不是对

实或故事大动干戈而是略施小技,一个词、一种句式、一种语气的选择,一个场面或一种情景的假设,就像魔术师的灵巧手法,几乎在不动声色之中就表达出叙述者的是非判断和褒贬倾向”⑤。李商隐咏史诗运用此法最为纯熟,因而在其咏史诗中总是呈现出沉郁深婉、悲壮朦胧的意境,这也是其咏史诗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原因。

①③⑤ 董乃斌:《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李商隐贾生 篇三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南怀瑾在大陆活动的增多,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广,国家领导人也非常重视他。由于南怀瑾不畏人言,又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便成为沟通两岸关系的和平密使。他曾为两岸领导人穿针引线,一手促成两岸的“汪辜会谈”,维持海峡两岸秘密接触管道。

博古通今,国学大师无所不知

精通儒、道、释三家学说的南怀瑾,被尊称为仅存的数位国学大师之一,他的著作数不胜数,有人说他一开口就可能写成一本书,这也许有点过誉。但他每演讲一次,演讲稿就是一本分量十足的书籍。

1988年1月,蒋经国病逝。南怀瑾从美国迁到香港还不到一个星期,突然接到老友的一通电话,相约一晤。这位老友就是阔别近半个世纪、时任中国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的贾亦斌。贾亦斌与南怀瑾早在1940年曾在成都中央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搬到成都改名)是同事。南怀瑾是政治教官,贾亦斌是战术教官兼区队长。

当天晚上,贾亦斌来到位于香港港岛中环半山区的麦当劳道(旧称麦当奴道,人称高尚住宅区)的南怀瑾住宅。老友重逢,异常激动,彻夜长谈,话题当然不离海峡两岸关系。贾亦斌此次会晤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南怀瑾为两岸和谈开辟新的通道。而南怀瑾毕竟在美国隐居了3年,对两岸的底牌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刚开始,他婉言谢绝。贾亦斌也不再遮遮掩掩了,他说:“我们知道李登辉是很尊重你的,而且你的弟子就是他的亲信。目睹两岸骨肉同胞长期分离,难道老兄能置身事外吗?”

继而,贾亦斌列出了他找南怀瑾的三大因素:一是南怀瑾与李登辉能够说得上话;二是南在两岸政治圈中有广泛的人脉关系,了解两岸的政治和历史;三是南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威望。所以,贾亦斌将两岸密使的人选锁定在南怀瑾身上。

贾亦斌之所以说李登辉很尊重南怀瑾,是因为南怀瑾一句话把李登辉推到了台湾领导人的大位上。说到南怀瑾的治学过程,可谓自学成才的典范。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一辈子连张小学文凭都没拿到,勉强算是小学肄业”。1918年,南怀瑾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今翁街道地团社区桥头村)一个商人之家。6岁上私塾,读四书五经。只在县立小学插班读了最后一个年级的课。因其体弱多病,其父就将他送到离家五六里的山上的家庙里苦读,并请一位拳师教授武术。1935年夏,他从温州坐船到上海,复转火车去杭州浙江国术馆求学。193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获得武术教官资格。因此他于1940年在成都中央军官学校任武术教官和政治指导员。此间,南怀瑾每天背着剑,在青城山灵岩寺空地上习武,并拜大禅师、大居士袁焕仙学佛学禅。1943年秋,南怀瑾辞别袁焕仙,独上峨眉山,来到中峰顶上的大坪寺,第一次“闭关”修行。1945年,他在神通具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参访密宗各宗各派。随后,讲学于云南大学与四川大学。1947年,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杭州天竺。

1949年去台后,南怀瑾开始与人合伙开办公司,起名“义利行”,不甚如意。直至1963年,经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创办人张其力邀,方前往文化学院博士班担任教授。不久,台湾政治大学也请他任教。

南怀瑾博古通今,他旁征博引与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对台湾思想界的影响越来越大。1966年,应、蒋经国之邀,南怀瑾在台湾三军各驻地巡回演讲。在高雄岗山空军基地讲《中庸》时,由于倾心儒学及王阳明学说,曾亲临现场,“前设布帘,坐在幕后听”。此事不胫而走,拜南怀瑾为师求学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多数还是党政军各界的闻人。除了名流权贵外,南怀瑾还专为青年开设了一个讲习班。当时担任《台湾新生报》记者的苏志诚,以及萧政之的下属郑淑敏,都是青年班的弟子。李登辉与南怀瑾的渊源,与名流权贵、青年讲习班这两类学生都有关系。

一言九鼎,把李登辉推到高位

1983年年底的一个深夜,南怀瑾还在秉烛夜读。忽听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总统府秘书长”马纪壮竟穿着睡衣与拖鞋,匆匆来访。

“老师,情况紧急,祈盼老师指点迷津!您怎么看邱创焕、林洋港、李登辉这3个人?”马纪壮说。

南怀瑾从学生口中得知,蒋经国知道自己的健康随时会出状况,因此,提名就任“副总统”人选不能大意。现任的“副总统”谢东闵是不错,但他的年纪大了,没有续任的意愿;曾经刻意培养的孙运璇又突然中风。左思右想,蒋经国脑子里只剩下“省主席”邱创焕、“内政部长”林洋港以及“台北市长”李登辉。但到底选谁,一时举棋不定。马纪壮穿睡衣半夜来访,恐怕是衔命前来征询意见。

由于南怀瑾并未直接表达看法,一直到凌晨3点多,马纪壮还是不走。坊间传说,此时南怀瑾起身离座,要去卫生间。马纪壮以为老师要休息了,就急不可耐地请老师赐教。

南怀瑾随口答道:“你等会儿!”其温州口音,正好与“李登辉”谐音。马纪壮以为是“李登辉”。

待南怀瑾方便完了后,马纪壮再问为什么是李登辉时,南怀瑾随意说道:“邱创焕太滑头;林洋港有野心;若以蒋经国的立场来看,大概李登辉比较适合。第一,他是农业专家;第二,他是台湾人;第三,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后台。”

老师的几句话,让马纪壮满意而归。没多久,蒋经国在征询过黄少谷、孙运璇、蒋彦士、郝柏村等人的意见后,最终还是采纳了南怀瑾的看法,选定李登辉为“副总统”候选人。

由于李登辉与苏志诚情同父子,南怀瑾几句话让李登辉登上“副总统”宝座的事,也由苏志诚传到李登辉的耳朵里。

1984年3月,李登辉接任“副总统”时,对于如何扮演新角色有些困惑。为此,他让苏志诚借上课之便,向南怀瑾索求良策。苏志诚问南怀瑾:“叔叔(李登辉)知道你很看得起他,最近蒋经国要他多接触三军将领和情治首长,他要我来请教您该怎么办。”

“‘副总统’就是‘副总统’,多看多学,能不过问就不过问;尤其蒋经国最忌讳军事与情治,绝不能碰。”

南怀瑾的这一番话,又帮了李登辉一个大忙,不只让李登辉得以进一步取得蒋经国的信任,日后更因此而有机会正式继任台湾领导人。

后来,南怀瑾的学生越来越多,他的影响力因此惊动了蒋经国。为避免南怀瑾由大师变学阀,学阀变党祸,蒋经国有意借当时发生的十信事件,瓦解南门势力。南怀瑾得知后,为了避免眼前即将发生的灾难,决定远走美国。

李登辉听到他要走,派遣苏志诚前去,一方面道别,另一方面则向南怀瑾索求临别赠言。南怀瑾说:“将来要是有问题,军事问刘安琪,情治问焦金堂,紧急的事,非要找我,可以通过高雄的洪医师。”

不久,南怀瑾便远渡美国,在华盛顿特区落脚,过着近于隐居的生活。

贾亦斌知道,南怀瑾旅美期间,过得并不轻松,他深深思念中华故土。1986年中秋月圆,他夜不能寐,口占一绝以慰思乡之情:

江山今古一轮浑,海外中秋月在门。

百万龙天齐问讯,何时回首照中原。

牵线搭桥,为两岸和平献上中下三策

3年后,蒋经国病危,李登辉委托洪医师到华盛顿求取应变对策。李登辉最担心的是中共会否攻台,将来要怎么安排人事。

南怀瑾再献锦囊妙计:“眼前,大陆不会攻台。半年内不要有人事异动就可以了。”

1988年年初,李登辉继任台湾领导人,南怀瑾也离开美国,卜居香港。李登辉继任初期,羽翼未丰,依旧把南怀瑾视为“国师”,对于“国师”的谋策,可谓言听计从。也因为有了南怀瑾的一些意见,李登辉才能逐渐由一个过渡人物,变成握有实权的主宰者。

贾亦斌的此次香港之行,经过与南怀瑾的7次促膝谈心,两人方达成共识。

南怀瑾对两岸密使说:“我编一个剧本,你们审查……”

按照预先的约定,1988年4月21日,贾亦斌为南怀瑾带来一个新朋友: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斯德。

杨斯德坐定后,首先向南怀瑾表达了中共中央与台湾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意愿。当谈到武力问题时,南怀瑾竟激动地说:“假使你们真要出兵,我也是军人,就回台湾去与你们打仗。”贾亦斌与杨斯德连声说:“不会打啦,不会打啦。小平同志有过批示,要和平解决统一问题,南老若不相信,我们下次带给你看。”后来,贾亦斌与杨斯德再到香港,真的带来邓小平的手谕:“对台暂时不能出兵。”4月27日,临别时,南怀瑾亦表示,将竭尽全力为两岸和谈牵线搭桥。杨斯德与贾亦斌则带走了一盒与南怀瑾的谈话录音带,以便向中共高层汇报。

与此同时,南怀瑾也让身边的弟子李真吾启程,将同样一套录音带送到台湾,并亲自打电话给时任台湾前“总统府公共事务室主任”的苏志诚,请他快派人过来密谈。

可是,李登辉听了李真吾带去的录音带后并没有动静,善于权谋的他正在观察着大陆时局的变化。而1989年2月,南怀瑾则请贾亦斌为代表,同温州市政府在上海初步商谈合作建铁路。同年10月,南怀瑾派弟子李传洪等人前往浙江,双方签订合作意向书。李登辉开始坐不住了,一次次命苏志诚打电话、发传真函给南怀瑾,探听北京对台政策的虚实。

1990年,苏志诚奉命首次赴港邀请南怀瑾回台湾面谈。同年9月8日下午,南怀瑾回到台湾,当晚与李登辉在官邸书房见面,仅苏志诚作陪。南怀瑾说古道今,纵论天下以及和平统一的民族大义,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他最后说,你先不要管大陆出兵不出兵,蒋家把天下交给你,他们是自己打下来的。你没有威望,要有德望。台湾现在外汇存底有800多亿美元,你先管内政。蒋经国有十大工程,你应好好利用800亿为老百姓做点事。

次日晚上,南怀瑾和李登辉在“总统”官邸再度会面,两人又畅谈了两个小时。最后,李登辉夫妇把南怀瑾送到门口说:“我就不到机场送行了。请问南老师最后还有什么吩咐?”南怀瑾说:“我希望你不要做历史罪人。”

直到1990年12月31日,贾亦斌陪同国家主席杨尚昆的代表杨斯德,终于与代表李登辉的苏志诚,在香港麦当劳道的南怀瑾寓所首次会面。

会谈一开始,苏志诚就滔滔不绝地为李登辉评功摆好,希望取得大陆对李的信任。他向对方透露,李登辉正在做准备,终止动员戡乱时期。杨斯德当即说:“中共中央对李登辉先生是很肯定的,是寄予很大希望的,希望能在他任内解决国家统一问题。这次中共中央对台工作会议已确定,以李先生为谈判对手。我们从来没有说李登辉是,更没有说这个人不可信。有许多台湾朋友来北京,我们也在帮李先生做工作,告诉他们对本省人一概排斥是不会被我们接受的。”

第二天的密谈中,南怀瑾向双方建言献策:“我编一个剧本,你们审查。我建议成立一个中国政经重整振兴委员会,包括两岸两党或多党派人士参加,修改历来,融合东西新旧百家思想,中华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宪法、国号、年号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委员会内商量,使之成为全中国人的。这是上策。中策是大陆从浙江温州到福建泉州、漳州和厦门划出一块地方,台湾划出金门马祖,两岸合起来搞一个经济特区,吸收台港等地百年来的经济工商经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做一个新中国的样板。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建立南洋海军强有力的基地,控制南沙及东沙群岛,对东南亚至太平洋海域建立管制权力。下策是只就两岸经济、贸易、投资、通与不通的枝节问题商讨解决办法。大家谈生意,交换煤炭石油。”当他谈到两岸合作成立一个经济特区时,双方一致叫好。

首次密谈结束后,双方约定把会谈录音带回去,各自向两岸高层报告,到农历新年时再谈一次。1991年1月3日,南怀瑾给两岸领导人手书一信,分头送出。信中有一段说:

我之一生,只求避世自修,读书乐道了事,才不足以入世,智不足以应物,活到现在,已算万幸的多余。只望国家安定,天下太平,就无遗憾了。目前你们已经接触,希望能秉此好的开始,即有一好的终结。

趁热打铁,提出“和平共存,协商统一”八字方针

第二次密谈是1991年2月17日。那天正是春节,贾亦斌会同杨斯德等三人,在南怀瑾寓所与苏志诚、郑淑敏和尹衍梁再次会谈。苏志诚急切地想了解大陆方面如何回应李登辉宣布终止动员戡乱令。

南怀瑾知道,这是苏志诚眼下最关心的事。虽然动员戡乱时期的终止是蒋经国生前就确定下来的政策,现在不过是由李登辉来宣布一下而已,但这毕竟是李继任后做的一件大事。如果大陆能给予积极回应,在当时台湾人心普遍希望和平的情况下,李登辉就为自己积累了一大笔政治资本。

眼看杨斯德对此不以为然,苏志诚可能空手而归,密谈就会陷入僵局。南怀瑾起身对杨说:“一旦台湾宣布了,北京没有及时回应,对李登辉来说问题很严重,内部会有反对意见。”

这时,贾亦斌立刻插话:“最近,台湾‘行政院长’郝柏村说,废除动员戡乱时期后,两岸还是交战状态。他这样说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就使我们很难表态。”

苏志诚急忙解释说:“郝柏村的话只是回答记者提问。他是一个军人,对大陆政策并不了解,我们的决策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包括李‘总统’和李元簇‘副总统’在内只有6个人。如果你们想了解我方大陆政策的依据,我可以念一份本月5日这6个决策核心人物的会议记录。这份记录是我做的。我来前曾请示能否读给杨先生听,是得到最高层同意的。”

苏志诚念完文件,杨斯德要求复印一份带回北京,被苏志诚拒绝了。但杨斯德并未介意,他继续说:“我们希望台湾当局把中共定位为友党,将来停止军事对峙、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停止一切危害两岸关系和统一的言论和行动,达成秘密或公开协议。”并明确提议:双方可先达成秘密协议,得到最高层认可。

协议内容就是刚才说的“三停止”。有了这个秘密协议,在台湾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后,可以有两个办法回应:一个办法是台湾与北京各自再同时发表声明,声明内容事先交换;另一个办法是双方发表公开联合声明,向全世界昭告,不允许外来势力干预中国人自己的事。

杨斯德话音刚落,苏志诚立刻问:“你的这些意见是否向最高层报备了,邓小平是否同意?”杨答:“报备了,但邓小平只管大方向,不管具体事务的。”苏志诚核对了郑淑敏在一旁做的记录,重复了杨斯德的意思,是希望两岸签订和平协议,协议内容就是“三停止”。然后,他表示:“我回去报告后会认真研究的。”双方讲定在3月底再谈一次,讨论具体细节。

同年3月29日,两岸密使按事先约定来到香港。在南怀瑾位于坚尼地道的新宅,苏志诚与杨斯德举行第三次密谈。贾亦斌这次没有参加。

双方会谈气氛一开始就很紧张。南怀瑾见双方的想法几乎是南辕北辙,拖下去只会越拖越僵,就提出一个“和平共存,协商统一”的八字方针……双方都同声称好。南怀瑾趁热打铁说:“你们对这个方针都叫好,那就签字呀!你们签了,回去双方领导人认可就管用,就是条约;有一方不认可也没关系,这是一句文学语言,妙就妙在这里。”由于双方都拿不出具体方案,此次会谈无果而终。

搭台人谢幕,“汪辜会谈”登场

1991年5月1日,台湾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邓小平等人取得共识,决定由汪道涵、许鸣真、杨斯德和王兆国等四人组成项目小组,由汪领衔,以李登辉为对象,通过在香港的南怀瑾谈判。

6月16日,大陆派汪道涵、杨斯德、许鸣真赴港,与台湾代表苏志诚、郑淑敏会面,双方接受南怀瑾建议,敲定首次汪辜会谈日期。南怀瑾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一式两份,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建议书内容基本三原则为:“和平共济,祥化宿怨;同心合作,发展经济;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

根据南怀瑾的记录,两岸密使会晤时主要以化解两岸敌意、签署和平协议为讨论重心。但后来因苏志诚在密谈中采取蒙骗手段,与南怀瑾失和,加上李登辉玩两面手法等因素,从而中断了贾亦斌与南怀瑾开辟的这一两岸密谈管道。随后,启用“汪辜会谈”的新管道。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在香港举行商谈,集中讨论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

从11月3日到12月3日,两会通过书面往来“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台湾“陆委会”主委苏起将其简称为“九二共识”。从此,“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关系的新名词。

“九二共识”确立后,从原则上排除了事务商谈中的主要障碍,并为1993年4月下旬在新加坡举行首次“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

然而,1999年7月,李登辉正式抛出“两国论”,引得台湾海峡再次战云密布,中间人南怀瑾也只好黯然退场。一生中经历过无数政治风浪的南怀瑾,对于在密谈后期,李登辉的背信弃义、苏志诚的欺师辱祖彻底失望。他在退出两岸密谈的时候,在拍纸簿上写下这么一段话:“这是一场愚痴无智的诳语笑谈会,此乃我心裁决的结语。”

李商隐贾生 篇四

2004年农历春节的正月十四夜晚,河南平顶山市区的上空.五彩缤纷的烟花正竞相怒放.沉浸在春节气氛中的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观看焰火。

平顶山市市郊一座不起眼的山头上,市理工中学的两位同学正在散步。那个身材匀称,青春靓丽的女生叫李小萌,刚满19岁;男生叫贾志豪,今年20岁。虽然学校明令不准恋爱.但是这两个情窦初开的年轻人还是“好”上了。

一个男人突然从树丛里窜出,手持匕首朝贾志豪的大腿上猛刺了一刀。顿时,贾志豪的腿血流如注.接着被歹徒挥拳打昏在地。随即,歹徒向已经吓呆了的李小萌扑去。等到贾志豪清醒过来,一幕令他撕心裂肺的情景出现了:的歹徒正骑在李小萌的身上,右手握着一把匕首,左手把李小萌的裤子脱到了肚脐处。

看到自己的恋人遭侮辱,贾志豪气得眼里直冒火。他咬紧牙关从地上爬起,顺手拣起半截砖头就往歹徒头上砸去。歹徒停止了对李小萌的不轨行为,恼羞成怒地向贾志豪冲了过去.发疯似的用匕首向贾志豪胸部连刺数刀……贾志豪倒在了血泊之中。从地上爬起的李小萌,看着这幅骇人场景,顿时晕过去了。

歹徒叫袁民轻,他将贾志豪杀死后,便把昏迷的李小萌抱到了一个隐蔽的山沟里。苏醒过来的李小萌拼命挣扎,但最终还是未能躲避歹徒的……李小萌头发散乱,双手紧紧抱着被荆棘挂破的头直哆嗦,就这样被人夺去了.她感到比夺去自己生命还要痛苦。她紧紧地闭上了眼睛,只想能够一死了之。

袁民轻把李小萌的裤子扯下来撕成布条,准备把她勒死在山沟里。求生的欲望猛然从李小萌的心中燃起:贾志豪已经不行了,如果我也死了,会不会没有任何对证,他做了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岂不是要逍遥法外了!不行,一定要活下去!

对生的渴求,令平日里沉默寡语的李小萌变得能说会道起来。她灵机一动,对袁民轻说:“哥哥.你要杀我是易如反掌。不过.你能不能在杀死我之前,听我说点心里话?”袁民轻一愣:“你说吧。”“你知道我为啥和那个男孩到这山上来吗,因为他背叛了我,我是约他出来和他断交的。”李小萌接着说,“我已经不再爱他了。哥哥,我这么年轻,你就舍得杀我吗?”

听了李小萌这番话,袁民轻倒也显得干脆:“那好,我现在给你两条路,一条是放你回去;另一条就是跟我走。跟我走,我一定会疼爱你的!”生的希望已依稀显现,李小萌也知道,袁民轻给她指的第一条路,实际上是条死路,她只有假装喜欢袁民轻,违心选择第二条路,才会有生的希望。于是,聪明的李小萌假装娇滴滴地说:“我如果跟你走,你以后可要好好对我呀!”袁民轻听后紧紧地把李小萌搂在了怀里。不过,他丝毫没有放松警惕,他也明白.眼前这位姑娘说的不是真心话。但是面对这么如花似玉的姑娘,他又舍不得把她立即就杀死,倒不如顺势把她带走,陪自己玩几天后再处理。于是,袁民轻把自己的毛裤脱下来,让李小萌穿上,然后就拉着李小萌向山下走去。

稳住凶手,跟随歹徒访亲走友

为了尽快逃离案发地,袁民轻当晚就拉着李小萌去到了山下的婶婶家。路上袁民轻对李小萌说:“从现在起,我就是捆在你身上的一个炸药包。你要是敢耍花招,见到生人后呼救或报警,你就等于自己点燃了炸药包.我当场就把你杀死。”

因为袁民轻和李小萌身上都有伤,于是,袁民轻就对他的婶婶谎称,自己又处了一个对象,刚才她家里人不同意他们的事,还打了他俩。袁民轻想让婶婶给他弄点路费,他要和对象私奔。袁民轻的婶婶看着虽有些蹊跷,但毕竟是侄子开口向她要钱,所以,她就给了袁民轻50元钱,还找了几件衣服送给他们。接着,袁民轻带李小萌去了姐姐家。袁民轻的姐姐听说弟弟新处了对象,看上去又这么年轻漂亮.于是,就满心欢喜地拿出1000元钱给弟弟。

袁民轻在姐姐那里拿到了1 000元钱后.已是案发后的第二天早上。他劫持着李小萌在公路上拦了一辆汽车,向100多里外的河南禹州市逃去。公共汽车上,袁民轻找了最后一排的一个角落里坐下,他把李小萌紧紧地搂在怀里,并小声警告李小萌要老实点。

袁民轻之所以逃往禹州市,是因为那里的李明建和他是生死之交。3年前的一天,袁民轻与李明建同在一个水库工地上打工挣钱。有一天,李明建趁施工间隙在山坡上睡觉,忽然山上一块硕大的石头直冲李明建滚来,一旁的袁民轻慌忙将熟睡中的李明建推出一米多远。正在这个时候,那块石头重重地砸在了李明建原来睡觉的地方。从这以后,李明建把袁民轻当作了救命恩人。

汽车一路颠簸,中午时分便到了李明建的家门口。袁民轻果然受到了热情接待.他一进屋就向李明建介绍了他和李小萌的关系,说李小萌是他的对象.身上的伤是骑摩托时摔伤的。

在李明建家,袁民轻与李小萌几乎是形影不离。晚上到了睡觉的时候,袁民轻对李明建说“反正咱哥们也不是外人,今晚我们仨就睡一张床上吧。”因为他对李明建尚有防备,总觉得李明建可能要怀疑他,万一李明建夜里去报案,他岂不是前功尽弃7袁民轻让李明建睡在床最里面,自己睡中间,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意外的发生。第一天晚上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天起床后,李小萌头上的伤口疼痛不已,看情况非要医治不可。于是,袁民轻就带李小萌一起到附近的卫生所去输液。

趁袁民轻去厕所的间隙,李小萌跑到公路上,慌慌张张拦上一辆公共汽车朝回家的方向逃去。但袁民轻立即找了一辆面包车追了上来。尽管李小萌在车上喊叫袁民轻是杀人犯,令她心寒的是,没有一个人阻拦袁民轻将她推下车带走。袁民轻甚至告诉车上的旅客“她是我的女朋友,精神有点不正常,请大家不要见怪。”

袁民轻把李小萌拉了回来。那天晚上由于袁民轻一连两天没睡好觉,于是很早就躺在床上睡着了。

艰难求救,被窝里写就20封情书

两天来,李明建总感到袁民轻与这个姑娘之间的情况不对劲.他的心里充满了疑问,眼前这位姑娘看上去很像学生,袁民轻是个游手好闲之徒.他们怎么看也不像男女朋友。那晚李明建睡的很晚,袁民轻已经睡着了,他依然一个人把音量开得小小的.在床边看电视。

李小萌也没有睡,她在被窝里趁着电视的微光在向李明建张望。李明建想和她说话,但李小萌的用眼神制止了他。于是,李明建就拿起圆珠笔在一个笔记本上写了3个字:

“有事吗?”

写好后,李明建轻手轻脚地把本子和笔送给李小萌。李小萌心里一阵欢喜!她看到身边的袁民轻正在呼呼大睡.于是,就拿起记录本趴在被窝里写道:

“好哥哥,他是杀人犯,你快救我吧!”

李明建看到这句话,他的脑子里轰的一下空白了。于是,他干脆静悄悄地坐到床边,和李小萌用写纸条的形式开始了无声的交流:

“他杀了谁?”

“杀了我的同学。”

“你要我做啥7”

“你快去报案吧!”

“不能,他是我的救命恩人!”

“好哥哥!你忍心看着我最终被他杀掉吗?”

李明建犹豫不决:“如果我报了案,你获救了,他一定会被杀头的,我一辈子就会受到良心谴责!”

李小萌怨了:“明建哥,几天我感到你是善良的人,你不会因为要保全一个杀人犯而去漠视一个无辜女孩生命吧,今晚你就是我的生命,如果我能活着回去我一辈子也不会忘掉你的!”

李小萌写完这一内容较长的纸条后,用浓情的目光凝视着李明建。李明建望着注视着自己的漂亮姑娘,心跳开始加快真情为。男女之间有时候一个眼神就会把对方熔化,于是李明建在纸条上写道:

“小萌,我喜欢你的眼神!”

“明建哥,我明白你的心思!”

“让我好好想想,行吗,小萌?”

“事不宜迟,好哥哥!”

“不行,尽管我孤身一人,也渴望爱,但我不能把自己的救命恩人送上断头台,我只能给你家里人打个电话,让他们来接你,好吗,吗小萌?”

李小萌一个劲地点头。只要李明建能给家里打电话,公安机关就会根据电话号码的方位找到自己的下落,就会稳稳地将杀人凶手袁民轻一举抓获。于是她就在笔记本上写道:

“那也好,明建哥。你快去打吧,我家邻居电话号码是……”

“你睡吧,好萌萌。我爱你!我这就去打电话,”

李小萌怕李明建再变卦,于是就又给他写了一张纸条:

“你是我的生命,我也……”

“小萌,我感觉好甜!”

“明建哥,我期待着你”

李明建已完全被李小萌美丽的眼神点燃了。于是,他蹑脚地走出去,到附近一家商站里给李小萌的邻居打了电话。

果然,几个小时后,便有人敲门了,接着一双冰凉的手铐铐住还在睡梦的中的袁民轻。一个作恶多端的重犯就这样在李小萌和李明建相互传递完那一封旷世罕见的“情书”后,束手就擒了。一位老民警得知这个离奇的经过感慨地说:“奇迹!我办了无数的大案,像这样的既顺利抓获凶手,又能使人质安然无恙的情况真还是头一回!”

逃出劫难,一种隐痛让少女难以承受

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李小萌终于逃离劫难,并让凶恶的歹徒束手就擒。然而这个经历了重重磨难的女孩并未能迎来安宁的生活。

李小萌被营救回家不久,她的父母为了感谢对女儿救命之恩的李明建,专门把李明建从100多里外的禹州市请到家里,热情款待他以表谢意。那天,看着餐桌旁忙来忙去的李小萌,李明建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滋味。他打心眼里喜欢李小萌,在这段日子里,他心里始终挥不去李萌的影子。

但是,李明建比李小萌大十几岁,他们之间毕竟只有那么一段险境中的“传书”交情。这次面对李明建,李小萌绝口不再再提爱。她甚至不愿意见到李明建,因为看到他,就令她想起袁民轻,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临走时,李小萌的父母把李明建送出大门好远,李小萌也在后面送李明建。附近一些知情者听说“英雄”来了,都纷纷出来看热闹。有的人在后面指着李小萌窃窃私语:“听说这位小伙子是看上了李小萌才救了她的,可如今她却不说那回事了,真是没良心!”有的人还说:“一条命值多少钱?人家家救了她的命,别说嫁人家了,就是再给人家几万块钱也不过分。”

李小萌走在街上,隐隐约约听着别人的议论,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她承认自己在危难之际是对李明建表达过“爱”的信息,但那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况下的表达呀!

一些不知详情的朋友,见到李小萌后开玩笑说“恭喜你了,经历了一场英雄救美的浪漫恋情!”每当听到这些话,李小萌第一个念头就是逃得远远的,或者找一个地方把自己藏起来,她真得快要支撑住了。

李小萌学习成绩原本在班里名列前茅。但是这次遭遇对她的影响太大,重新的回到学校的她,成绩一落千丈。在2004年6月的高考中,她只考了358分,仅达到大专的录取分数线。

好在学校在老师和当地妇联部都伸出援助之手。他们主动找李小萌谈,告诉她,真正的男女恋情要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如果你不愿意同李明建在一起谁也没有权利凑合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