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幽径悲剧》的教案【优秀10篇】9-18-67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编的《幽径悲剧》的教案【优秀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堂学习: 篇一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或从学过的十三岁际遇导入课文)。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燕园的了解。交流

2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你认为本文文题揭示的是怎样的悲剧,你能为文题加上一些定语来阐述吗?本文写了哪三部分内容,请为每部分内容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巡视,参与小组讨论阅读、讨论

3组织学生交流、评价交流,学生互评

学习重点、难点 篇二

1、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幽径悲剧”强烈的悲剧效果,反思悲剧根源。

导入

(一)悲藤萝之惨

1、 请同学认真听老师朗读第11段,找出描写古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赏析。

示例: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微笑”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被毁的凄惨,以笑衬悲,表达作者的震惊、痛心之情。(方法:关键词+修辞+对象的特点+作用+表达情感)

2、指导学生品味

(1)“吊死鬼”: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惨、冤屈、无辜,表达作者的震惊、悲痛之情。

(2)“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孤儿”“微笑”“痛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古藤萝被毁凄惨、孤独无依,表达作者的悲痛之情

3、刚才同学赏析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用悲伤、震惊的语气一起跟着音乐再次读一读第11段

(二)感作者之悲

1、然而和藤萝相处了几十年的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分别请同学朗读12-15,划出表达作者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1)痛苦:

(2)我真有点怕走,毛骨悚然,悲哀至极(面对自己心爱的朋友遭到不幸,我不忍心看到惨状、内心极大的痛心和痛苦。砍前作者是爱、乐、恋,砍后是怕、痛、悲,之间又形成对比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别人指的是什么人?

伟人是怎样的人?(自私、冷漠,没有同情心)而我呢,是怎样的人?(没出息的人、渺小的人,其实是一个富有爱心、爱美之人)两者之间形成了对比,表达了对伟人的鄙视、愤慨、谴责。

(三)探悲剧之因

生活了两三百年之久,具有美丽的外表,又具有丰富的内涵的古藤萝,究竟什么原因酿成了悲剧?下面请同学做一次侦探,查一查藤萝被毁的原因和凶手。(学生结合3个问题讨论,得出结论)

1、藤萝到底被毁的原因?请大家选择

A、是它和它依附的大树成仇了吗?

(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

B、是它对过往的'行人进行伤害了吗?

(它虽历尽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

C、是因为它长相丑陋影响环境了吗?

(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古藤萝一直这样的善良、和气、美丽,它淡薄名利,与世无争,使无助的人得到慰藉,就这样真善美的化生是谁毁掉了它?请同学们大声说出他的名字。(愚氓)

2、在这悲剧的背后,是不是还有更大的悲剧呢?下面请我们同学走进课文,读读文中出现的这些话。

(1)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的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

(2)茫茫燕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

(3)我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引起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4)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颗古藤的生死呢?

(5)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

在人遭劫,花木不能幸免的史无前例的十年的浩劫中这棵古藤萝没有被毁灭,反而在1992年改革开放后的春天,悲剧还发生在人才辈出的北大校园,若大的校园找不到一个人注意它的存在,关心它的死亡,找不到一个人之伤心,这是由于人类的无知,才会发生这桩愚氓灭美的悲剧。

3、揭示主题:

这悲剧不仅仅是一棵藤萝的悲剧,不仅仅是幽径的悲剧,而且还是整个燕园的悲剧,整个时代的悲剧,整个民族的悲剧,甚至是整个人性的悲剧。

难怪作者在15段无比痛心、无比自责的说,齐读15段。

读出了什么感情?

反复,作者对藤萝的命运的关注,为它的不幸而伤心,对世人的冷漠无情失望之极。作者运用四“偏偏”他在呼喊什么?(维护真善美)

4、作者决定怎样做?(16段)这里的十字架指什么?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作者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决定。

5、大师由“愚氓灭美”的悲剧而引发的自责,你得到怎样的启发?当今社会还愚氓灭美现象吗?

珍爱环境,善待自然;爱美护美之人。

小结:美好的毁灭总让我们痛心不已,同时让我们懂得加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美好,让我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呵护美,让紫藤花的微笑永远在人间开放。

《幽径悲剧》的教案 篇三

授课时间:20xx年12月8日

授课班级:八(6)班

授课人:吴觅绩

课题:幽径悲剧

教学目标:

1.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与决心。

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反复阅读文本,抓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核心,在赏析古藤的美,感受古藤的悲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悲剧原因,体会作者的情感,确立维护真善美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幽径悲剧的真正原因的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来感受美的毁灭带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悲剧。

明确:北大校园里燕园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

三、赏藤萝之美

1、引导学生赏析藤萝之美

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就有一双慧眼,他在燕园的幽径中,发现了一个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幽径中的一株古藤萝。

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

(1)外在形象美

(明确: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衬托花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从形、声、色、味不同角度描写。)

(2)内在品质美

师:我们感受到了古藤萝的外在形象美,不过,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它的内心,关注它的性情、品质。藤萝的外形是美丽的,那么内在呢?

(A.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B.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C.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分析:友好(和睦相处)、善良、奉献美丽。

(3)饱经沧桑美、生命活力美

师:藤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美的化身。它的美仅仅就这些吗?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语句放在一起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

然后小组内讨论。

(明确:“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藤萝经历风霜雨雪,经历人世沧桑,经历史无前例的“浩劫”,成为惟一的幸存者,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株藤萝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显现出岁月的沧桑美。古老的藤萝饱经风霜,历尽艰辛,仍然萌生着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2、师:这是正面描写了藤萝之美,那么文章开头就写的是藤萝吗?那么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课前学习: 篇四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幽径悲剧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3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1、领略古藤之美、古藤之悲

2、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现年已94岁高龄却仍矢志不渝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让我们一同去感知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

1、迅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阅读、概括

3 、组织交流 交流

三、研读课文

(一)引导学生学习写古藤之美的部分

1、“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写“悲剧”首先要揭示悲剧主角古藤的美,作者是如何突出地写古藤萝之美呢?

2、古藤萝之美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形、色、味、声的语句,领略古藤萝的美丽,阅读、赏析、绘画、交流

3、幽径四季之美

藤萝之美,作者并没有一下笔就写,而是在此之前先写幽径四季之美,让我们来看一看作家是如何描绘幽径四季之美的?

请同学朗读。

4、总结:很显然,作者写古藤之美的思路是这样的:先写幽径四季之美,再写幽径古藤之美,你能说说作家为何这样安排吗?

明确: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以环境之美来烘托古藤萝之美。

5、文章写的是“悲”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你怎样理解?

明确:反衬。

(二)引导学生学习写古藤萝悲剧的几段文字。

1、找出描写古藤萝被毁的惨状的文字,说一说,最令你触目惊心的是哪些文字?

明确:“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把悲剧的效果表达得十分强烈。

2、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引起人们的共呜和深思,为下文议论、抒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五段。

1、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作者在古藤被毁之后的心情?

明确:悲哀至极

2、你能说说作者为何如此伤心吗?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第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2)除了我,决不会另有人注意并关心古藤的存在,也不会有人为古藤而伤心。

(3)如此真,如此善,如此美的古藤被毁而又投拆无门,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3、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古藤毁于愚民之手,这就有了更深的揭露意义,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4、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是“我”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的老人矢志不移的决心。

四、小结课文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毁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这是一篇美文,文章多种表达手法的运用,精练、通俗而雅致的语言,我们下一节课体会研讨。

五、拓展延伸:

1、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 写作、交流

2、假如你现在站在死去的紫藤萝面前,碰到悲剧的制造者,你会说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幽径四季之美

铺垫 蓄势 幽径古藤之悲

幽径古藤之美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

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内涵,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一、导入:

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

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 懦者 萧条 浩劫 诛伐 惆怅 渺小

虬干 毛骨悚然 愚氓 摇曳 绽开 万斛 潋滟

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Q: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

A:1—6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

A:7—16节。

Q: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A:11—16节。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 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 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 藤萝悲剧。

四、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作者是怎样写幽径美景的?

1、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二是写幽径四季的美景。

2、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是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了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

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Q:幽经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美在四时,美在湖山。

Q: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人们仿佛是在绿雾中穿行”,“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幽径悲剧》的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章语句中流露出的情感。

2、 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设计:

本篇文章含有较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备课时我力求扣住文本本身,让学生能根据文本体会到藤萝的美,并力求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被砍前的藤萝和对被砍之后的藤萝的不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剧烈反差让学生体会到真、善、美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都市精灵》中昆明、上海那两幅和谐的画卷导入,告之学生人与自然的故事并不总以喜剧的形式上演,人与自然时有悲剧发生。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大大的。“悲”字。

二、 自读课文

1、 圈出文中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注意字形、字音、字义),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2、 初读感知:文中的悲剧是关于谁的悲剧?

交流,师板书(一棵古藤萝)。

三、 研究探讨:

1、 文中的古藤萝是一棵什么样的藤萝?(在文中画为作者对她的描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熟悉文本,学生也较容易地找到了第8段和第14段对藤萝的描述),师:用一句概括古藤萝的形象。

生:是一棵外表美丽,心地善良,和别的树木和睦相处的藤萝。

师:再概括一些,用三个字。

生:美、善、真。

师板书:真、善、美。

2、 探讨藤萝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后,作者的情感变化。(此内容文中显现较多,学生发言机会较多,也很容易地得出结论。被砍之前的作者是喜爱、留恋、乐之。被砍之后作者是悲伤、惊讶、痛苦的。师顺势完成板书)。

3、 生选择一处,读出情感,体会作者心情。

四、 联系实际,探究学习。

1、 猜测一下,“毁美”的是哪些人?

(学生即到可得出“愚氓”“追名逐利的人”“心中没有美的人”等。)

2、 生活中可否有类似的人?

(学生发言)。

3、 师创设情境:假如你看到一棵千年古树上刻着“xx年xx月xx日,到此一游,你想对他说什么。(此处生发言较精彩,如“朋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只有一个蓝天,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同饮一江水,同在一片蓝天之下,共同生活在一块土地上”。立即有其他同学附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等。)

五、 述说感受

说说学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

如“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才是尊重我们人类。”

“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美,还应容纳美,包容美。”

“我以前认为悲剧就是人被杀了,是人类的悲剧,现在我明白,自然界里也有悲剧。”

“关于这篇课文,我发现藤萝被砍,其实并不仅仅是幽径的悲剧,更主要的是人类的悲剧。”

“课文不仅让我们知道这一个悲剧的发生,更希望我们去维护真、善、美,不让这个悲剧上演。正如课文最后所说的: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背下去。”

-

“老师的板书不正说明了,一个心中装有真、善、美的人,才会因为一棵藤萝或悲或喜。”

……

师板书:拯救了自然环境,就是拯救了人类自已。

生齐读。

六、师总结: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并不仅仅是人类有着怜悯之心,更因为他们的生命就是我们人类的生命。当他们被杀害殆尽时,接着倒下的便是我们人类自己了。我们衷心的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七、 布置作业:

做一件保护环境的事,写一篇保护环境的心得。

八、 板书设计:

季羡林

拯救自然环境,实际上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块:语文活动:我谈季羡林 篇八

1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明确任务

2组织学生展示所搜集的作者资料,以便资源共享展示搜集成果

3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评价思考、交流、互评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情感画廊:(形象)

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

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

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

1、 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

一星级: (课题)

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 (挑战权威)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

课文最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

四、课文朗读:

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

2、大班点读评读

3、配乐全班读

五、作业:(真情告白)

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的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并说出它的作用。

2、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重、难点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

大家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年秋天,新学期开始了,北大新生纷纷到校报到,一个外地学子背

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

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

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

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

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听完了故事,现在回答我的问题。

生说:

师总结:季羡林是一位平易近人、品德高尚的人,这样一个人他写的

文章也一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幽径悲剧》

《幽径悲剧》原文阅读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我看到由几幅山水画组成的组画,画的就是这一条路。足证这一条路是同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有某一些联系的。至于是什么联系,我已经记忆不清。留在我

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是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目。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绝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住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闻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绝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树干已经被砍断了,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绝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绝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待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

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绝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绝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绝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课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定为

1、通过朗读,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通过品析,学习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文本分析,理解藤萝不幸遭遇的根源。一堂课结束,发现原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的环节设置和处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一、课时定位

《幽径悲剧》一课,篇幅不短,内容不少,主题不浅,这样的课文不该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周,45分钟的时间内我就像是一个疲于奔命的。农夫,不停地鞭策着我的学生,赶着完成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于是先前设计的那些教学环节,统统变成了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只是像样地摆一下,完全失掉了它之前的功效。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切实的途径,学生自然跟不上我预想的进度,所以在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里,我的确是在自言自语。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评判该是学生是否有所得,仅从这点判断的话,我觉得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所以备课之前备学生是多么重要的环节,可是我却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兀自思索着教学目标,设计着教学环节,等到上课,才发现一切的设计都是徒然,不过就是一座装修华丽的空中楼阁。

二、文本定位

《幽径悲剧》是一篇具有强烈悲剧效果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无论是浓墨重彩的描绘还是酣畅淋漓的抒发,都是文章的悲剧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悲痛欲绝?如何让学生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最好的法宝就是读。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这堂课中的读书声太少了。在赏藤萝美的时候可以读,在藤萝被毁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悲伤无语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愤慨表态的时候还是可以读,甚至可以专门设计一节课,就是读《幽径悲剧》,教师在做一些朗读的指导,在品析的基础上诵读,那么学生就能更轻易的走进季老的心扉,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这幕悲剧的直面者,不再觉得季老是无病呻吟,而是真的痛季老所痛,急季老所急。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在于,语文课首先该是一堂课,一堂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的课。教师之前所有的预设都应该基于学生能接受的基础之上,其次在考虑形式是否新颖。所谓创新,不是指形式的创新,而是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力的是否能有所创新,在备课环节中,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其次,语文课就该是一门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课,基于不同的文体特点要配合不同的训练重点,或读、或辩、或写、或品,千万不能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