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您整编的《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帮助到大家。

《两小儿辩日》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次接触文言文,对照解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朗读并背诵全文;

2.弄清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领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教学准备

1.课文原文投影片;

2.介绍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章《〈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教学流程

一、放手自学,初读课文

把课文原文、课文注释、白话文翻译和讲解科学道理的说明文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充分自学,能懂多少就懂多少。

二、谈话解题,了解文意

教师说四句话让学生分辨对错。这四句话是:

1.《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是孔子写的。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3.孔子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不能断定两小儿谁是谁非。

4.两个小孩的话都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在分辨对错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出处、作者和体裁,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辨”与“辩”两个字进行区分,了解课题的意思,了解古文表达简洁的特点。

三、引导质疑,互助解疑

学生练习朗读全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讲解“盂”字的字形字义。

学生提出自学中的问题。然后自由结合组成小组,互相帮助,一起研究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读,怎么理解。

四、导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小节:要把古文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化难为易。

五、导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讲第二自然段的意思,其他同学一边学习,一边提出问题,展开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指导理解重点词句: 日初出:早晨,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边板书边讲解“初”字:这是“刀”,这是“衤”,这是裁衣服。买来布做成衣服,第一步就要裁剪。刀把布裁开,引申为开始,所以叫做“初”。所以这个“初”字的意思和裁衣服有关。)

“也”是个语气词,没有什么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呀”“啊”“哪”。 指导全班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导读第三、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三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其中“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的意思:这不正是一个物体在远处时显得小而在近处时显得大吗?(这里不能理解为“这不是远的太阳比近的太阳大吗”。这样理解是错误的,不应该说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而应说远时小,近时大。如果说远的小,近的大,就变成两个太阳了。)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四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其中“探汤”的意思是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字古今意思不同。我们现在的汤是煲出来的,而古时的汤就是热水。)

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七、导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五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读中体会:两小儿“笑曰”的“笑”是一种什么笑?(教师用和善的语气朗读,让学生体会这是善意的笑还是恶意的笑?)文章并没有明确,我们可以根据读文章时的感受来理解。

八、导读说明文,了解科学知识

学生朗读上课时发的讲解课文中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解决下列问题:

1.早上和中午的太阳是不是一样大?

2.为什么太阳早上看上去大,中午看上去小呢?

九、表演故事,融会贯通

两名学生扮演两小儿,教师演孔子,当堂表演这个故事。

十、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小节:读课文就应该这样一句一段地读,一篇1篇地积累。读书一要用心二要记住三要做笔记。要准确地做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有争议的地方标出来,当别人说的有道理时,要服从,这是良好的学风。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理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目标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介绍孔子,背诵一两句孔子说过的话。

2、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并复述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⑴见两小儿辩斗⑵问其故

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⑷及日中则如盘盂

⑸日初出沧沧凉凉(6)孔子不能决也。

(7)孰为汝多知乎(8)及其日中如探汤

2、一词多义:

⑴为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为:②孰为汝多知乎为:

③化为邓林为:

⑵其①问其故其: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

③弃其杖其:

⒊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孔子不能决也

⑵孰为汝多知乎

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⑷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⒋古今异义:

⑴日中如探汤汤:古义:今义: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今义:

⒌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6、《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的可贵精神。

⒎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⒏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⒐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⒑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三

这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中”的一篇课文,它是先秦古籍《例子》中记载的一则寓言,作为民族的经典文化,可以借这篇课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关于课文的寓意,历来有不同看法,教师在提供,有关背影后,让学生在充分的文本感知“与”必要的生活参与“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实现“阅读教学智育结果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游”“去”“汤”及虚词“以”“也”“乎”等。

2、文言文教学要做到以文释词,词不离句,沟通古今,提高效率。

3、通过交流,辨论等方式,训练学生的作文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解读课文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大学问家,学富五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可你们却并不知道这样的大圣人也有不懂的道理,而且竟然是两个孩子正在辨论的问题,你们相信吗?那么究意是什么问题难倒了“亲爱的老师——孔子”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两小儿辩日》。

二、感知整体之貌

4、疏通文意

学生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相互讨化弄清字词句的意思。

教师点拨,教师明确(略)。

三、探究深层之妙

1、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太阳离我们地球远近的问题。

2、辩论双方的观点和理由各是什么?

学生思考,明确:

1、了解文体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寓言。

学生举例可能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狐假虎威、郑人买履、画蛇添足等。并结合自己理解说出心目中的寓言。

教师补充介绍: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功喻或讽刺的故事,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与评价,或赞扬,或批评,或嘲讽。题旨鲜明,意味深长,其形式短小精悍,人物性格突出。

2、了解《列子》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说出。

教师补充《列子》,古代哲理寓言集。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桤人忧天,朝三暮四、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方相马,歧路之举,扬布打狗,等等。宋时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3、字词积累

(1)字词注音辩斗(dou)孰(shu)为(wei)知(zhi)

(2)通假字

a“为”同“谓”,说b“知”同“智”,智慧

(3)古今异义

去古义:距离汤古义:热

今义:往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特殊句式

a、省略句:而日中时(去)远也。

b、判断句:而日中时近也。

甲小孩观点: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理由:早晨太阳看起来大如车盖,而中午看起来小如盘盂。

乙小孩观点:太阳刚出来的进候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理由:早晨人的感觉凉飕飕的,而中午热得像手伸进热水里。

3、孔子又怎么判定谁是谁非的?故事的结局如何?

学生思考,明确:孔子无法判定谁的说法正确,因而遭到两个小孩的嘲笑。

4、如果我们今天联系所学知识看,究竟谁的说法正确?是早晨,还是中午太阳离人比较近一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远的,日出时,背影是远小、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影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而温度高。两小儿一个根据视觉来判断,另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说法貌似难以驳倒,但都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因而都是片面的。

①各抒已见——话哲理

请学生结合这则寓言内容及相关背景材料谈谈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1、学生甲:我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作为道家的列子对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的嘲笑。

理由是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儒道的门派之争,互相辩驳,互相瞧不起,作为道家的列子就借用两小儿之口嘲笑儒家的孔子的无知,以此取笑对方。

2、学生乙:我认为肯定学无止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才是这则寓言的寓意。

学生乙围绕孔子是一个智慧极高的知名度极高的人,尚且有懂的知识,可见学无止境,只有活到老学到老,勇于探索才能与时俱进。

3、学生丙:我认为它肯定了两小儿的好学多思的精神。

围绕两小儿对生活中的问题都拥有自己的看法,很善于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提出了一套难以驳斥的理由,等方面进行阐述。

4、学生丁:我认为也应该从两小儿身上吸取一些教训,看问题要克服片面性。

围绕着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且用我们今天的科学知识来评判他们的看法都是片面的,要透过现角看本质,防止片面看问题等方面说明理由。

学生戊,学生已……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能结合寓言内容,学科知识,及相关背影材料,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县都能自圆其说,有一定的说服力。这则寓言的寓意我们的确可以从多个度度去思考,作为多向主题的文章只要立足于课文及作者的意图,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不唯一。

五、拓展延伸——作文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编《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中有这样一个习题:与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总是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完成一篇短文练笔。学生思考,写作文,教师巡视,组织学生朗读交流,评价。

六、作业布置

古时候,有个小国向皇帝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小国的使者同时带来了一个问题:三个金人中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没有发现三个小金有什么不同。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招。

大臣拿出三根稻草,分别插入金人的耳朵。结果稻草从第一个金人的另一只耳朵出来了;第二金人呢,稻草从它的嘴巴里掉了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插进去后掉到肚子里,什么动静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因为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少说多听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听到过“沉默是金”这样的告诫。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前被奉为圭臬的道理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大家可以联想知己接触过的人和事,认真考虑一下“沉默是金”这句俗语。

请认真围绕辩论题目“沉默一定是金吗?”准备参加辩论的材料。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课激疑:

一天当中,太阳什么离地球最近,什么时候离地球最远?你的依据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同桌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字词发音

2.请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斗 盂 沧 为 孰 为 汝 知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盂、孰、汝三个字的写法)

3. 自读课文,流利朗读。

4.齐读

三、理解文意

1.根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

2.四人小组间交流,尝试解决疑难字词句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4.翻译重点字词及全文

辩斗、其、故、以、日中、去、及、盂、则、为、沧沧凉凉、探汤、 决、孰、汝、知、

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训练

1.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对话和叙述,说说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去读,为什么?边自读,边揣摩。

总的说来,孩子的语气以天真、自信、要强为主,语速根据语言内容有快慢之分。叙述部分语速适中,一体现孔子好奇,一体现思考之后无奈也不能决的情景。

2.学生范读

3.齐读

4.读背课文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应的内容。

《两小儿辩日》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激发学生学习和欣赏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意思。

教学准备:

(学生)1、预习课文,记录下不懂的问题。  2、搜集孔子有关资料。

(教师)1、设计与课文内容有关的cai课件。 2、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1、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出示孔子画像)

师:同学们看,他是谁?

生:这位是孔子爷爷。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有关孔子爷爷的介绍。  (听录音介绍)

师:介绍听完了,告诉老师,你对孔子还了解多少?

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还有一句名言:“诲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真好,连孔子说的话你都记得。谁再来说说?

生:孔子自幼好学,熟读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师:说得真精彩,你是位爱读书的孩子。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孔子的文章《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辩”中间是个言字旁。)

师:在课题中,“辩”是什么意思?

生:“辩”在课题中是辩论、争论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

(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从课题中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他们在辩太阳的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两个小孩是怎么辩的?

生:我想知道他们辩的理由是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他们辩的结果怎样?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别急,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文言城里。今天,咱们就和孔子爷爷一起来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生:好!

2、游戏闯关,学习课文

第一关:走向文言城(初读,读顺课文)

师:那我们就来闯文言城的第一关,第一关的通行指令是: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师:同学们,平时你们是怎样读课文的,谁来说说?

生:平时我们读课文是咬准字音,并有感情地读。

师:哦,你是这样读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在读古文的时候,要用古人的语气去读。

师:方法都不错,老师也告诉大家一种读的方法,这是一篇文言文,如果遇到不熟悉的字词,咱们重点读;不熟悉的句子要注意它的停顿,再连起来多读几遍,开始自由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谁来读读这些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及难读的词:

tāng

cāng

盘盂   探汤  沧沧凉凉曰  孰   汝   乎)

(指名读生字词、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随时正音)

师:字词掌握得真不错。咱们再来看看句子,好吗?

(出示课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师:请大家自己先试着读读。

(自由读、指名试读)

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把意思接近的词语放在一块,中间注意停顿!(课件演示: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

(指名试读,读得很好,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另两个句子: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孰/为汝/多知乎?)

(生纷纷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真好,请同学们用上刚才的这种方法,再试着把全文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后听课文录音,再次练习读课文。男女生分段读,最后一段齐读。)

第二关:走进文言城(细读,知晓文意)

师:紧接着,咱们迎来了闯第二关的机会,请大家看第二关的通行指令: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是用什么方法理解古诗文的意思的?

生:我们一般先借助课后注释,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讨论,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我们先是预习,然后再看看注释,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乃至整篇文章的意思。

师:同学们,用上刚才你们说的方法,咱们一起来理解第一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第一句话: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谁来说说“辩斗”、“故”在句中的意思?

生:在句中,“辩斗”的意思是辩论、争论;“故”的意思是原因。

师:谁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句话的意思?

生:孔子去东方游学,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上前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师:说得很好。谁再来说说?

生:孔子到东方去游学,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于是询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师:刚才你们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了句意。现在你们就选用自己的方法,一边默读一边理解句子的意思吧!

(生默读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师:好,同桌互相说说意思,不明白的同桌共同解答,还有不明白的可以问问旁边的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同桌互相说意思)

师:现在老师要来看看你们理解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及其日中如探汤。

3、孰为汝多知乎?)

(生分别说意思)

师:老师挑了三个最难理解的句子,你们都理解了,学得真不错。现在连起来说说整个故事的意思。

(生自由练说)

师:谁能说说?(生纷纷举手)

师:别急,同学们爱看动画片吗?

生:爱!

(课件展示动画片)

师: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大家注意听,他哪里讲得好,哪里要补充?

(指名讲故事,非常精彩)

第三关:探密文言城(精读,探究内涵)

师:你生动有趣的故事又告诉我们,咱们又过一关了。

(课件出示:1、弄清两小儿辩什么,怎么辩?

2、你喜欢谁,为什么?)

(指名读要求)

师:你们平时在学习课文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我们先是四人小组讨论,如果再有不懂的,就向老师请教。

师:谢谢你,老师就是你的合作伙伴。

生:我会多看几遍课文,再从文中寻找答案。

师:你们的方法真好,同时,老师再告诉你们一个小诀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划,答案就蕴含在文章之中。

(生勾勾画画写写)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小儿辩什么、怎么辩?

生:两小儿辩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

生:两小儿辩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远还是近的问题。

师:单单是辩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吗?同学们再读课文。

(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到底辩什么?

生:辩日出、日中的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

师: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这里知道的:“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没有。

(师相机板书)

师:他们到底是怎么辩的,谁来试一试?

(生读第一小儿说的话)

师:你说的是这样的一番景象(同时出示相应的课件),日出的太阳大得像车的篷盖,到了中午就小得像个盘子。

师:请你上来板书,好吗?

师:你想在黑板上写些什么?能告诉大家吗?

生:我想写“大”、“小”两个字。

师:为什么?

生:因为日出的太阳大,而日中的太阳小。

师:谁想来跟他辩辩?

(生读第二小儿说的话)

师:你说的又是这样一番景象(同时出示相应的课件)。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你们看,穿了这么多衣服,而一到中午,就热起来了,看,都出汗了。

师:请你上来板书,并告诉大家,你想板书些什么?

生:“凉”、“热”两个字。

师:为什么?

生:因为日出的时候凉,而一到中午就热。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为了一个问题争论过吗?

生:争论过。

师:当时你们的表情怎样,心情怎样?

生: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会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生:我们会争得脸红脖子粗。

生:我们会各抒已见,谁也不让谁。

生:我曾经在电视里看过辩论赛,选手们个个唇枪舌剑,场面十分激烈。

师:今天我们就来个辩论赛好吗?

生:好。

(指名辩论)

师:请记住,今天你们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两小儿,你们是一对好朋友,相遇了,可是为了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而发生了争论,记住你们的观点和理由。

(两名学生开始互相辩论,较精彩。师又让两生来辩论,很精彩。生纷纷举手,要求辩论。)

师:好,把机会给每一位同学,那咱们一起来辩一辩,男生做第一小儿,女生做第二小儿,记住你们观点和你们的理由,开始吧!

(男女生都站起来热烈地争辩着,台下观众也情绪高涨。)

师:辩得真精彩,个个面红耳赤,不分上下,有的同学把袖子都给挽起来了。

师:日出、日中的时候,太阳到底离我们是远还是近呢?你们想一想。

(师板书“?”)

生:一样的。

师:为什么?结合你们课外获得的知识讲讲吧!

生:我听爸爸说过,这是视觉上的错觉。

师:具体说说吧!

生:早晨太阳出来,后面有树木、房屋的衬托,显得大些;中午,太阳后面是广阔的天空,就显得小。

另一个学生抢着说:我还从《十万个为什么》上看到:早晨的太阳是斜射的,中午的太阳是直射的,在相同条件下,直射比斜射热量高。所以,温度的高低并不能说明太阳的远近。

师:说得真好,看,科学小博士也等不及了,要急着来告诉我们。

(出示科学小博士的课件,介绍太阳的科学知识。)

师:现在同学们都清楚了吧。其实,不管是在日出还是在日中,太阳离我们的远近都是一样的。

(师擦掉“?”,写上“一样”)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说说课文中三个人物你们喜欢谁?为什么?

生:我喜欢孔子。因为孔子能够做到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不会不懂装懂。

师:你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

生:我从文中“孔子不能决也。”知道的。

师:是啊,孔子博学多才,是位大学问家,然而,面对两小儿提出的问题却能实事求是,不怕丢面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相机出示课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这句话吗?愿意跟老师一起来读读吗?

(师生齐读)

师:谁接着说你喜欢谁呢?

生:我喜欢两小儿。因为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所以我喜欢他们。

生:我也喜欢两小儿。因为两小儿能面对不明白的事物,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不断地探究,所以我喜欢他们。

师:是啊,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大胆质疑、不断探究的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科技的发达,我们应该向他们……

生:学习!

第四关:放歌文言城(诵读,吟咏积累)

师:同学们顺利地闯了三关,咱们齐心合力来闯最后一关!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四关的通行指令(课件出示: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师:你们平时是怎样吟咏古诗文的呢?

生:我平时读古文时,会注意停顿,并读出古人的语气。

生:平时我在吟咏古诗文时,会学着古人的样子,并加上动作。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不错,现在就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做一回古人一起来吟诵吟诵,还可以加上动作。

(生自由吟咏,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前俯后仰,还有的站起来吟咏)

(指名吟咏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得较好。)

师:看到同学们的热乎劲儿,老师也想来参加,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师:从第一个自然段开始,你想吟咏哪个自然段你就站起来吟咏哪个自然段。

(师生共同吟咏)

师:吟咏得真不错,古文是古代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想记下来吗?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3、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作业(任选一题)

1.尝试阅读文言名篇,如:《论语》、《左传》、《诗经》……

2.读有关孔子的故事,积累孔子的名言。

3.读读有关科学探索的小故事。

教学反思:

1、读的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形式多样,课堂上书声朗朗,气氛活跃。

2、每次“闯关”之前,都让学生回忆原来是如何学习的,回忆之后,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授人鱼,不若授人以渔”。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堂课体现得不是太充分,尤其是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还有欠缺,今后还要在这方面努力、探索。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生字词,理清脉络,理解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以前。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不知名的小孩儿。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辩”字的字形字义。解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生分享查阅的孔子的名言和反馈有关孔子的资料。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学习古文有哪些方法?

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解:参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意思;

背:背诵全文;

默:正确默写。

3、读通白话文课文

请你快速读课文,把它读得正确、流畅,自学不认识的字。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两小儿辩日》。

(1)教师范读:听清老师的停顿以及重音部分,做上记号。

(2)指名反馈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重音。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争辩太阳的远近,他们各执己见,孔子也不能判断出谁对谁错。)

(4)教师小结:其实,整则文言文是围绕题目中的一个字展开的。这个字就是“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义

1、学生借助注释,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是怎么辩的,也就是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1)指名找出两小儿的不同观点,教师板书。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2)再读课文,分别找出两小儿的说理论据。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读音节:大如车盖、如盘盂、远者小、近者大乎;对于“大如车盖”“如盘盂”两处的朗读可以引导学生配上合适的动作)

②引导学生将一儿的论点和论据连起来说一说。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①引导学生读出”沧沧凉凉“的冰冷和”探汤“的热。

②引导学生将一儿的论点和论据连起来说一说。

2、两小儿各持观点、互不相让。孔子见状,称之为”辩斗“。我们请两个同学来个现场辩斗,如何?

(1)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辩斗。

①先以原文顺序进行辩斗。(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加快语速,而语气则越来越坚定。)

②教师引导,师生辩斗。(教师的语速不断地加快)

教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学生: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教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学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教师:日始近,日中远。

学生:日初远,日中近。

教师:日始近。

学生:日初远。

教师:日中远。

学生:日中近。

教师:远者小,近者大。

学生:近者热,远者凉。

3、面对两小儿激烈的辩斗,孔子也不能决也。他会怎么说呢?

(学生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感悟说一说。)

4、教师小结:是呀,古时候,人们对太阳的了解非常的少,孔子对此不能决也是正常的。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资料,帮助解答两小儿辩斗中的疑问。

四、讨论,感悟道理

1、指名反馈:从《两小儿辩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或者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总结:这一则文言文不到百字,却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从两小儿身上,我们看到了学习中最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善于观察、思考、分析,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高尚的品质,那就是谦虚、实事求是。从两小儿的”辩斗“以及孔子的”不能决也“,我们体会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两小儿辩日》。

2、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填一填。

《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一儿的观点是:—————,依据是:—————

另一儿的观点是:————————,依据是:—————————。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是:————————。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简要表述。

2.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

创设“辩斗”的对话形式,指导有感隋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难点

1.理解词句意思,做到准确断词断句。

2.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并尝试活用文本语言进行“辩斗”,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激发欲望

1.同学们,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在早上,还是中午、傍晚,太阳离我们都是一样远。就是这样一个今天看起来很简单的科学知识,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到底是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争论太阳远近的这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句子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教师相机指导。

3.以前我们讲过,要读好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大屏幕展示原文以及停顿符号。师范读,学生尝试读出句中的停顿,尽量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设计意图:在本篇文言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文言文,掌握了一些读文言文的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充分给足学生自读的时间,在停顿上给予一定的指导,确保目标的落实。]

三、二读课文,理解字词,感知内容

1.要想真正把文言文读好,我们还要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然后按照方法自己尝试理解,实在不会的可以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教学的生成点:

(1)“车盖”和“盘盂”谁大,能否用手势比画?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2)“沧沧凉凉”和“探汤”是形容什么的?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夏天的天气,用一个词语形容秋天的天气。说说你的理由。指导中差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不要求按照白话文一句一译地说。)

[设计意图:抓住四个词语进行检查,使得字词教学扎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带动关键句子意思的疏通与检查,让学生明白“远近”与这四个词语的关系。]

四、三读课文,聚焦“辩斗”,读懂内容

1.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并且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你们说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

2.分别指名读出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说出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意思。(根据回答先后板书“近、远”和“远、近”)

3.两个小孩都有道理吗?(分别指名读出孩子的'理由)

4.虽然都是一个太阳,但是两个小孩看到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一样。两个小孩谁也不肯认输,用课文中的词语就叫——辩斗。

5.“辩斗”是什么意思?请问这里的“斗”是含有“打斗”的意思,还是含有“斗嘴”的意思?

6.请同学们将小孩的观点与理由合并在一起反复读,做到熟读成诵。(此处可以采用引读法,一部分学生读前半部分,一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7.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辩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8.教师扮演小孩和学生一起“辩斗”。

预设教学过程: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注意反问句的读法)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此言差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摇头动作)

生:此言差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汝错矣!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快速激动)

生:汝错矣!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9.同桌“辩斗”。

[设计意图:紧扣“辩斗”一词,和学生读中辨,辩中读,读读辨辩,亦读亦辩。学生不仅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还能背诵这篇古文中的主要句段了。]

五、续补话语,领悟中心

1.两个小孩争论不止,孔子赞成谁呢?(读:孔孔子不能决也。)

2.“孔子不能决也”是什么意思?

3.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当时最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两个小孩是怎么说的?(读句子:孰为汝多知乎?)

4.“孰为汝多知乎”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两个小孩的笑声中含有什么?(指导朗读这句话)

5.你们觉得孔子听了后会生气吗?他会怎么说?(可以用孔子的话,也可以用现代语言来续补。)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

子曰:三人行……

子笑曰:学而时习之……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 (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 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 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 (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九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注意停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普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了有关孔子的哪些课文和格言?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相近句子比较分析。

4速度速记,3分钟记忆开始。(因为我校已经开展了这项训练。)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十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一单元课文是以什么为主题的?――探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夸父逐日》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像《夸父逐日》这样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的神话、寓言故事或者成语还有很多,你们能举些例子吗?

――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这篇文章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中的人们探索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问题?

二、介绍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两小儿辩日》就是一则民间故事。

三、把握基础知识:

1、朗读课文,正音。注意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 决(jué)

2、再次朗读课文

3、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 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 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4、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5、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 译句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6、再次朗读课文,巩固课文翻译。教师读原文,学生读翻译。

四、学习课文

(一)内容把握

本文写两个小孩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下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 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1、积累有关探索的名言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3) 希望是隐藏在群山后的星星,探索是人生道路上执着的旅人。――第谷布拉赫

(4) 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医生里必定会有许许多多顶顶美好的时刻。――高尔基

(5)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2、故事新编

《两小儿辩日》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有的同学发挥想象重新编写了这个故事,写得不错,请他来讲讲这个《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回去每个同学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写一篇《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两小儿辩日》翻译全文

2、发挥想象写一篇《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

3、完成《新学案》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

我们的公开课研究课题是“激趣导学”,在教学设计中我很重视这一点。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之一在于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因而我注重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我从单元主题“探索”入手,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再回顾同学们知道的古人探索大自然的有关的成语、神话、民间故事导入新课,导入自然又一下子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另一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诵读方面,我通过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订正,再朗读,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在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利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及时鼓励、共同检查订正,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词,。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课文。做到了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这篇短文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这也是教学的难点。虽说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没有小组讨论的机会,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七嘴八舌地议论,他们的发言谈出了他们从不同角度得到的启发,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学生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我在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利用故事新编这一教学环节,积累有关探索的名言这一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