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建筑设计理念论文【精选4篇】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高考家长帮为小伙伴们精心整理了建筑设计理念论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建筑设计优秀案例 篇一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钢结构行业

设计好坏,影响工程的成败,这一浅显的道理,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工程立项之始,人们常被浮躁的激情、虚荣的妄想、奇异的构思和不小的财力所左右。形式上通过专家评审,草率地敲定设计方案、建设运行过程中,又屡屡修改方案,频频“优化”设计,增设“攻关”课题,甚至被迫停工整顿。工程投产服役后,又遇产能不匹配,功能常调整,运营成本高,维修保养难等一系列困惑。这就是我国目前某些钢结构工程中出现过或存在的问题。

1 工程回顾

国内外的建筑史中都有过失败的建筑、成功的结构案例,如悉尼歌剧院(图1),由于建筑设计理念的过于超前,竣工时间延后了17年,投资提高了6倍。再如蒙特利尔奥运会体育建筑群(图2),由于设计、规划及结构不合理,使工程造价增大3倍~4倍,30年后才偿清债务,主体工程15年后才完工。我国的国家体育场(图3)和中央电视台新址的央视总部大楼(图4)等建筑物,其不合理的结构体系,高昂的建设成本等,自建设之始就是非缠身,批评不断。而成功的建筑和成功的结构实例,当属慕尼黑奥运会体育建筑群(图5)。由11根高70~80m的钢柱撑起74800m2的索网,覆盖了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看台等多座建筑。山峦起伏的造型,新颖透明的屋面,与城郊的远山交相辉映。这个成功的设计是建筑和结构两个专业,自规划之始就密切配合协作的结果。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建的吉林冰球馆(图6),采用了双层错位悬索结构屋盖,锯齿形断面的屋面具有良好的采光功能,优秀的承重体系(L=67.4m),其用钢量仅37kg/ m2。这一精品工程是由哈工大两位建筑和结构的专家成功合作完成。所以说,现代优秀的建筑设计必然是建筑师和结构师密切合作的结晶。

图1悉尼歌剧院

图2蒙特利尔奥运会主赛场

图3中国国家体育场

图4中央电视台主楼

图5慕尼黑奥运会比赛场馆

图6吉林冰球馆

2 社会责任

我国目前钢结构的设计概况是:工程项目众多,设计良莠不齐,创新工程不少,水平有待提高。好的设计方案是诞生优秀建筑物的保证,而优秀建筑物必然是采用先进合理的钢结构体系。所以,精心设计是促使钢结构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设计方案的优劣与设计思想、设计技术和设计文化息息相关。下面结合工程实例探讨设计方面的经验教训,以科学的是非观为武器,努力承担起专业工作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2.1 端正设计思想

适用、经济、美观是建筑工程设计的三项原则。时代前进、文化不同、环境各异、财力厚薄、地域差别等个性因素只能对三项原则进行补充或修正,而不能忽视或抛弃其一。一个优秀的建筑工程应具有漂亮美观的外观造型,科学先进的承重体系,舒适完美的建筑功能,经济合理的投资与运营成本。对宏大工程的向往追求,应控制在理性范围之内。象鸟巢立项之初盲目追求“前所未有”、“回归自然”等口号,必然使招投标、设计、决策及舆论走向非理性。运作中的优化、修改、变更、甚至“叫停”,只不过是失败方案的修补,难动大局。不合理的结构方案确实付出了巨大的投资和用钢量,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维护、制作、安装、维修、排水、使用及运营中的困难,其根源都始自于非理性化的指导思想。而上海世博会的规划设计思想及我国新建和改建项目,赢得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旧工业设施的改造利用,新建项目的多姿创新以及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产学研紧密结合等措施,成功的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在世界面前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错误的设计思想不仅破坏了工程本身,还对其他工程设计及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最近,国内新建了几座钢结构工程,它们体系奇特,构造复杂,滥用铸钢节点,无益的增大了结构自重与造价。例如,深圳大运会体育中心钢结构采用了140个铸钢节点,其中20个节点单重980kN,仅铸钢节点一项就用钢4200t,而铸钢价格又比较高,工程造价也就因这种不合理的设计而提高。近年也兴建了不少新火车站房,虽然结构的跨度都不大,但用钢量都在200~360kg/ m2。凤凰卫视中心(图7),合肥创新展馆(图8),广州歌剧院(图9),甚至山西蒲城县文化馆的混凝土工程都在仿效鸟巢的建筑理念。这些工程不仅挥霍了社会财富,浪费了自然资源,还误导了钢结构行业的发展方向,值得设计者深刻反省与思考。

2.2 提高设计水平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应是每个设计者的共识,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应是共同的追求。但是,有些已建和在建的工程项目,因为专业人员不熟悉、不掌握先进技术而采用老旧的传统作法。以钢结构设计中的预应力技术为例,有些设计中不是对它敬而远之,就是错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的概念,使预应力钢结构的效益大打折扣或适得其反。众所周知,预应力钢结构不仅节约钢材,提高刚度,减轻自重,降低成本,还能够扩大、反复利用钢材强度,重复、循环使用钢材,符合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也是大跨度钢结构发展的方向。因此,钢结构行业的同行们应该尽快熟悉它、掌握它并广泛应用它。20世纪80年代兴建的北京西客站中央门楼钢桁架,采用了不当的预应力方案,桁架跨度45.6m,高度8m,高跨比达到1/5.6,是普通桁架的2倍。而桁架构件中的应力却只达到设计值的1/3~1/2,这与采用预应力技术的目的与效果背道而驰,适得其反。结构设计者对新技术陌生或不熟悉,在所难免,问题在于工作是否科学严谨,虚心学习,认真设计。而首次在我国采用多次预应力钢网壳的攀枝花市体育馆(图10),其设计、制作、安装都一次成功顺利完成。设计团队的认真负责与专家学者的协助把关是科学采用新技术的关键。多次预应力钢网壳的钢材节省率达38%,用钢量仅49 kg/ m2 ,成为现代钢结构工程中的佼佼者。对结构工程师来说,其实也不难判断结构体系的合理性。从宏观上来看,一个钢结构建筑物的钢耗量与荷载总量之比控制在0.2~0.3之间,可谓优秀。在0.4~0.5之间,谓之平庸。如果这个比值在0.6~0.7之间或更高,那就是一个不合理的结构设计,应当优化或更改设计了。再以轻型房屋钢结构为例,它符合环保和绿色建筑的要求,又是国家大力发展推广的项目,可就是举步维艰,推广困难。百姓看重的是高成本问题,但设计者不会采用新构件、新体系、新材料、新技术把用钢量和成本降下来,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所以设计人员学习、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是设计出高水平钢结构的保证。

2.3 改善人文素质

钢结构行业的发展不仅是专业人员的事,有关决策人士的思想、认识和态度也影响、左右着行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攀枝花体育馆就因决策人士对预应力钢结构的不了解而将多次预应力技术的工程实践推迟了5年。2010年全运会体育馆中采用索穹顶新技术又因“谨慎”而被否定。对专业人员进行科学人生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也很必要,他们不仅参加设计、画图,还要担负着指导、优化、变更、审批新技术工程项目的任务。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都应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去评审、诠释和分析各类结构。用自己的良知去说真话、说实话、不追风、不唯上,实事求是地向领导、向社会、向公众点评与诠释工程的优劣得失。

图7 凤凰传媒中心

图8合肥创新展馆

图9 广州歌剧院

图10攀枝花市体育馆

3 健康发展

3.1 回归建设“适用、经济、美观”三原则

这是古今中外一直遵守的建设原则。也曾指导过我国建设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一些工程追求新、奇、特,攀比高、大、全。在各地出现过一些超豪华、超怪异,但造型并不美观,结构并不安全的工程。希望在设计中对“经济”原则常有迷失的倾向,迅速得到纠正。并将设计中的科技含量纳入取费标准,籍“低碳经济”的号召,把经济指标重新列入设计审评的重要内容。

3.2 工程建设法制化

部级大型建筑是国家和社会的财富,时代和文化的象征,它不属于哪一届政府,更不属于某一个人。因此,这种工程的立项、筹备、招投标、设计、施工、运营以及短期服役后的拆除等,都应在一定的法规或法律下进行,避免任意性及人为影响。应尽早着手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大型工程决策和审批新机制及建设法规,让部级工程在法制轨道上运转。

3.3 审批制度阳光化

对立项、方案、招投标等环节的评估审核制度应规范化、阳光化。评审组的组成人员应在专业、资历、比例等方面合理匹配。专家应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评审过程要接受主管部门及社会舆论的监督。当意见分歧严重时,应提交我国的最高科技部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进行评定,杜绝个人或少数人的权势裁定,以体现社会运转中的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建筑设计理念论文 篇二

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方法学包括设计现象学、设计行为学、设计哲理及设计思维方式等学科。在设计方法上应当特别关注审美主体、创作主体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作者主体思维意象的形成以及输出所起到的作用。

一、近现代中国对建筑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1.1第一次建筑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二十世纪初,面对当时开始大量输入中国的“洋风”建筑形式,第一批留洋回国的学者们开始提倡本国文化的责任。但是由于当时接受的理论教育的限制,这一次的建筑创作是基于法国古典学院派的理论基础及传统美学观念而进行的。当时比较有名的就是吕彦直的中山陵和后来设计的中山陵纪念堂,他首次尝试并实现了将中国传统建筑运用于现代。接着就是上海政府办公楼、北京仁立地毯公司、南京中央博物馆这一批为区别于外国建筑师所做的“中国固有式”建筑。

1.2 第二次建筑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在二十世纪50年后中后期,在当时政治格局的影响,“民族形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条件下,催生了我国的第二次建筑创作手法的探讨。当时中国在文化学术上也倾向于苏联,并接受了他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相关的创作理论,为这一次的建筑创作理论探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次的建筑创作手法创作思路有所扩大,对于其他建筑形式包括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也有所包容。中国建筑师们开始高度重视对功能的布局、结构的推敲和新材料的选用等诸多方面。这一时期的建筑创作手法的探讨是由法国美术学院派向现代主义思想的过度。

1.3 第三次建筑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中,我们又一次处于被动的地位。此时,人们开始质疑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能否代表国家的形象,这一时期在国内尤其是北京大量出现的我国现代主义建筑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长此下去,北京是否会丧失骑原有的古都风貌而成为下一个香港,纽约?因此,当时的一些建筑师开始把“夺回古都风貌”作为工作和设计的指南,“愈是民族的愈是国际的”成为一种时尚。恰逢当时国际上盛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导致产生了许多不伦不类的建筑。

其实早在80年代初期,后现代主义理论就已经慢慢的渗入到中国,而当时建筑界只是片面的吸收并提倡使用一些类似与“符号”“象征”“文脉”等等一些易用的部分。而当时的大环境在不断强调“民族化”,使得后现在主义的一些招贴画式的做法在当时我们对如何保护古都风貌还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被欣然采纳。

北京西客站标志第三次建筑创作手法探讨的巅峰也同时也是终点。但留给我们是以技术人员和8000万元代价的超级亭子,是那些镶了金牙的虚假和与立面体型极不协调的尴尬。

总结这三次的建筑创作手法探讨,他们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有许多相似之处,深层的文化心态也是一脉相承。其中一个共同点是设计理论探讨不深,较为单一。

二、当前建筑创作理念研究

1999年第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先生在主旨报告中提到:“建筑学的研究宜回归基本原理,作本质上的概括”。追溯到古罗马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就提到了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建筑还应当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而在当代,建筑师都认为这三点可以作为建筑理论的出发点。

2.1注重功能因素的建筑创作理念

与沙里宁的观点相结合,那么坚固就对应结构技术,适用对应功能,美观对应艺术形式。现代建筑创作思维序列的三个要素就应该定义为“功能、技术与美”。

现代主义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功能因素的强调。许多建筑师对沙利文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这一观点也是欣然接受,建筑外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要反映内在功能,不断产生的新的功能势必会催生新的建筑类型的产生。更有一些建筑师认为功能合理的建筑自动产生没的形式。功能理性所起到的作用在保持现代建筑中主流建筑的健康发展方面是巨大的。

从功能出发的建筑设计思想是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包豪斯建筑教育体系、现代建筑教育中的功能分析图就是从功能出发的建筑设计理念的代表。包豪斯对于现代工业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它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和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

2.2 注重艺术形式因素的建筑创作理念

古典主义建筑的创造重视形式的理念,许多著名的建筑往往都是通过对形式因素的强调而实现的。重视艺术形式的建筑教育理念存在与巴黎美术学院扎特建筑教育体系。但是过分对建筑功能的重视,导致早期现代主义走向简单化,甚至单调。但是在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中,也有一些建筑师在着力于敲掉形式的设计理念。典型的例子就是朗香教堂,它是由柯布西耶设计。独特的造型完全不受结构逻辑的束缚,展示给世人的是那雕塑的美,不论是建筑的厚墙、屋顶甚至是细部,都充满了诗意。它的感染力与结构毫无关系,完全是通过它奇特的造型而呈现出来的,体现出注重通过艺术形式因素的建筑创作思想。

建筑设计优秀案例 篇三

(1)教学活动周期。

四校四导师课题组的教学交流活动在不影响各个院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每一次汇报答辩时间都安排周五开始周日结束。每个院校的学生利用汇报答辩前的时间完成各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准备汇报展示文件。

(2)课题设置。

每年教学活动课题在前一年的年底,课题时组织严格的筛选,择优颁布课题。导师组给出选题范围、设计深度要求,然后由实践导师参与提供3套可行性选题,最终一起讨论方案,再行。学生自由选题,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对实地进行调研。

(3)社会实践导师。

著名设计师作为实践导师参与四校四导师课题组的教学交流活动,让院校学生同职业设计师“无缝连接”,正直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培养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加强设计教育的整体性,从而推动高校教学与企业项目实践的共同进步,达到双赢的效果。

2以工科为背景,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定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始建于1956年,最初为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高等学校。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内蒙古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以冶金、采矿、煤炭、稀土为特色,以工科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建筑学是较早开设的学科之一,有着较强的师资力量,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科研队伍。2006年,以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依托的基础下,招收了首届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办学实践,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形成了以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体现了以工科为背景、以建筑学为依托、融合设计学其他专业的办学特点。

3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的启示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师生连续2年参加了四校四导师教学活动,2014年参加课题的院校有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通过本次活动,可以看到不同院校的地缘位置、师资团队、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差异,学生最终设计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例如,知名院校的学生注重创新,思维敏捷、视野开阔,作品呈现出灵性的创意。这与这些院校的国际化教学、优秀的教师团队及人才培养定位密不可分;地方院校由于地域的不同、经济环境的差异造成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很难亲眼看到优秀的成功案例,思维、眼界受到局限,作品缺乏一定的创意性。因此,通过四校四导师的课题实践,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现状,扬长避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专业建设的质量:

(1)开放办学、加强交流。

四校四导师课题组的教师都是业内的知名教授,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内蒙古科技大学地处我国中西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尤其环境设计专业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应加大对外的学术交流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引进来帮助我们快速的发展。例如,聘请客座教授、科研合作、学术讲座等形式来开展。

(2)师资队伍的建设。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从年龄结构来讲都比较年轻,多数在40岁以下,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学源结构也很类似,多数为艺术院校毕业。职称结构很不合理多为中级职称,缺少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因此,应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力度,鼓励年轻教师的自我提高。四校四导师的经验很好的证明了,名人带动学校的发展是中国未来大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3)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学生素质的高低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与特点,四校四导师课题组的院校由美术院校、艺术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综合大学组成,基本涵盖了当今中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各类学校。不同院校学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面貌,对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来讲,首先应当注重设计技能的提高,让学生能熟练的“用手”做设计,这是一个物质基础。其次是设计研究能力的训练,培养有思考、能思考的设计师,这是一个设计教育的更高要求,也是未来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4)实验室建设。

环境设计专业非常注重实践的训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设不光要硬件的建设,同时还要完成“软件”的同步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实验室的开放同日常教学课程的有效衔接上。没有针对性的训练,再好的实验条件也只是摆设。例如,装饰材料与构造这门课程,在完成了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对于材料的主观认识与再创造的研究上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实际的项目会有灵活的把控能力,不会受到材料的制约而束手无策。

(5)加强校企合作。

四校四导师课题最大的特点是企业的资助,课题组的经费全部由企业出资,同时企业的优秀设计师加入教师指导团队,共同指导每一位学生的设计作品。学生可以在学校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与标准,学习到实际项目操作中的一些设计思路与方法,提早地与社会对接。企业的实际案例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理论同实际的联系,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同时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可以提供一定的实习名额,既解决了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也为企业今后的人才储备奠定了基础。

4结语

建筑设计优秀案例 篇四

关键词:改革;实践教学;传统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140-02

一、绪论

我国社会主义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教学改革作为改革核心,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已是各高校教师进行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案例教学、慕课教学都是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为了适应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发展目标,笔者在校级教改项目《房屋建筑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并于2013―2015学年对2011―2013级土木工程专业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施工现场教学的实践教学形式,并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做出教学改革效果的分析总结。

二、后续课程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的核心基础课程,其课时安排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的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后续课程包含《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等专业课程。作为建筑美学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民用建筑设计内容包含建筑设计与建筑构造两部分。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建筑构造知识点如墙体、楼板、楼梯、基础构造等,为后续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建筑结构的计算与设计、施工过程与方法、工程定额预算等知识点做好理论基础。现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为例,分析《房屋建筑学》课程采用实践教学对后续课程成绩的影响。分析2013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笔者将授课过程中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25名学生对象,称为传统组学生,抽取等人数等成绩段的接受实践教学模式的学生对象,称为实践组。学生《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成绩如图1所示。

据图1分析,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其后续课程期末成绩优秀良好率为32%,实践组学生为44%,高出传统组12%。可见《房屋建筑学》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可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起到知识体系推动完善的作用。

三、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本科阶段知识体系学习最直观的成果反映。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内容一般为符合任务书要求的建筑单体的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成果形式为工程图纸与结构计算书。从图纸的内容分析,建筑施工图内容较多。笔者在之前的研究中提到过,《房屋建筑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本科学习阶段唯一涉及到与建筑设计的思路与方法相关的课程,因此《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对毕业设计建筑设计部分的完成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直以力学课程为主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而言,建筑设计的完成是毕业设计的难点,对《房屋建筑学》知识点掌握较差、无从下手的现象比比皆是。分析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笔者自己所指导的毕业设计的学生中,仅有4位是实践组的学生。从平时表现看,有3名学生在建筑设计部分思路清晰,设计速度较快,方案合理,理论错误较少;有1名学生的设计基础知识仍较薄弱。在综合其他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中,实践组剩余的21名学生中有15名学生的建筑设计部分的完成情况能得到良好的等级评定,实践组学生建筑设计成绩良好的比例可占到72%左右。相比较传统组的25名学生,结合各指导教师给出的反馈意见,毕业设计建筑设计成绩良好的学生有13名,比例占到52%,如图2所示。

结合结构设计部分结构计算的需要,有较少学生会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创新,采用平面布局新颖的设计方案。在实践组25名学生中,有5名学生的建筑设计方案较为新颖,建筑造型富有创意。在魍匙檠生中,仅有1名学生的建筑设计方案有所创新。可见从毕业设计角度分析,实践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调动学生的设计潜能,挖掘学生的设计性思维。

四、就业工作

在高考生源增多和扩招模式下,高校的入学率不断提升,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分析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部分学生从事本职相关工作,进入建筑工程相关领域,如就职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深入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及技术指导工作或入职房地产公司进行预算等;部分学生从事土木工程专业公务员体系工作;也有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大或兴趣爱好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在2011级土木工程《房屋建筑学》的授课工作中,笔者对2011级土木工程两个教学小班“2011级土木工程3班”和“2011级土木工程4班”两个班级的授课过程分别采用了传统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形式。前者采用传统教学,班级学生课堂秩序较好,但课后作业积极性不高;后者采用实践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2011级的学生已于2015年顺利毕业,现将两个班级的就业数据加以分析。“2011级土木工程3班”的41名毕业生中,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有32名,从事公务员工作的有1名,从事其他职业工作的有8名,无自主创业的学生;“2011级土木工程4班”的39名毕业生中,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有27名,无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学生,从事其他职业工作的有12名,有1名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将两个班的就业人数比值列图分析如图3所示。

从图3可见,两个班级的就业情况基本相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从事本职工作的比率略高于实践教学的班级。《房屋建筑学》作为基础学科,相比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后续就业工作的影响较小,且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固定思维较多,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以提升,但如何进一步有效引导开放式思维,鼓励学生进行专业相关的创业工作有待深入研究。

五、科技新

大学生的科技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现对比传统组与实践组学生后续科技文化节中的表现,并阐述分析。2015年,在学校举办的科技文化作品展中,不计作品形式与成绩,传统组学生参与人数为2人,实践组学生参与人数为5人。实践组学生对科技活动的积极参与程度高于传统组学生,实践组学生的创造性、拓展性思维得以很好的体现。在2015年举行的建筑结构设计大赛中,有3名学生均为实践组的授课对象,并在比赛中取得了优秀奖。可见,实践教学可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以及对科技研发的兴趣。

六、结语

根据两个学年《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工作中,采用分组传统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针对同成绩段学生的分组分析,详细对后续课程、毕业设计、就业工作、科技创新四个方面的论述,得到实践教学的创新性与可实践性以及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的欠缺之处,因此应对当前的实践手段提出优化,为高校《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更好的教学方式。

The Result Analysis of Practical Teaching on "Building Architeture"

WEI Yan,DONG Wei-qiang,ZHAO Xiao-qian

(Qingdao Binhai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555,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