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政治体味文化精选教案 篇一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力量;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教学过程
教师:就此提出: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两个方面去探究。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讲授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1、图片欣赏:百度图片
中国古代私塾
现代网络文化
由此得出:从时间上看,文化无时不在
2、图片欣赏:百度图片
由此得出:从空间上看:文 化无处不在
3、材料欣赏:“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
由此得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
4、名句欣赏:“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 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教师:(1)那么究竟文化是什 么呢?请就刚才所谈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归纳
( 2)思考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 最后形成结论
(二)文化是什么
? ?1.文化的内涵
? 我们讲文化生活,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 ?师点拨: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
? ? ? ? ?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 治的。
2.文化的外延
?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 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自主思考:下列哪些属于文化现象?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2. 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
?8.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9.乡镇企业
?10.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1、归纳文化的特点
? ? ? ? ? 2、归纳文化的形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文化的力量
百度图片:
?抗洪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得出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课堂小结
在一个文化落实的社会里,人 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理;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我们都生活在文化生活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课后习题
1.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 ? ? )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下列活动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 ? )
A.在岳麓区人大代表选举大会上投票
B.高二年级参加岳麓区中小学校园舞比赛
C.到国储电脑城买电脑
D.农民种田,工人做工
3.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 )
①申办奥运会 ?② 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③ 参加元旦文艺晚会 ? ④ 买车购房
A.① ② ? ? ? ? ? B.② ④ ? ? ? ? ? ? ?C.① ③ ? ? ?D.② ③ ?
4.“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A.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B.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 C.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 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篇二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
①申办XX年奥运会 ② 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③ 参加元旦文艺晚会 ④ 买车购房
a.① ② b.② ④c.① ③ d.② ③
答案:c
[例2]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b.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 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d. 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答案:d
[例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 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 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 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 b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个人、民族、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政治体味文化精选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三维目标
(1) 公共参与:学生通过回顾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和自身参与过的文化活动,体会文化生活的魅力与内蕴。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文化生活,能够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 科学精神:学生通过运用唯物史观,能够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学生通过欣赏“中国梦的主题摄影”、“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人生第一次”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感受文化的精神力量。(3)三维目标:知道会考2个考点;提升对文化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激发学习文化生活的兴趣;主动培养文化素养,在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素材——21张ppt
(1)推荐:《国家宝藏》、《水下中国》等
(2)视频:《人生第一次》《我和你》。
(3)图片:“中国梦主题摄影”。
(4)故事:“真理的味道”、“抗日宣传画”。
(5)诗词:《毛诗序》、《官仓鼠》等。
教学流程——“体味文化”讲义【写在前面】——初来乍到,请多关照。
师:高二年级的同学们,大家好。上面的视频来自央视网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片中选取了12个对中国人意义重大的人生断面:出生、入学、长大、当兵……
师:我想,“人生第一次”这五个字很贴切我们现在的经历。大多数同学是在前后出生,那一年遭遇非典,你们还小,包括我,对“非典疫情”的感受也不强烈,那时我在上小学。但的“冠状病毒”,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最大限度激发着我们的团结。
师:对同学们来说,这是第一次通过网络来上思政课,第一次接触文化生活的内容,很多同学手头应该没有教材。但能解决的问题,也就不成问题。老师的家在农村,直播的设备和网络难以备齐。课件录屏和文章分享是我能为大家学习思政课尽的一份责任,相信同学们也能克服困难,来学习文化生活。
【情景图说】——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师:20是鼠年,屏幕上的这4张图片都和鼠有关。第一张鼠和龙的形象——鼠鼠生威。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象征意义。其实,远古时期,有不少氏族、部落将鼠作为图腾。师:第二张鼠和粮仓的画面,是唐代诗人曹邺写的一首讽喻诗——《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门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师:第三张是沅陵县于1941年张贴的“杀鼠如杀敌”的抗日宣传画,是侵华日军使用细菌武器制造鼠疫毒害中国人民的佐证。第四张图画,想必大家很熟悉了,《猫和老鼠》的动画片,是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师:张贴海报、崇拜图腾、传颂唐诗、观看动画,这些都是文化现象。通过对鼠这一形象的历史回顾,我们看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随时可见。
关于高中政治体味文化精选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比较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学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约2分钟)
设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播放PPT图片欣赏:“陕西八大怪”,配以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读图,听音,感悟,交流。
从学生熟知的本地特色文化现象出发,营造气氛,调动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对文化的感悟,导入新课。
第一目:
文化万花筒
(约10分钟)
设问:“陕西八大怪”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反映“关中”文化的?
活动:说到陕西的特色文化,你还能想到什么?
为了使您更加了解陕西文化,我想带您走近……
※ 特色饮食:
※ 著名遗址:
※ 宗教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歌、戏曲:
※ 文学艺术:
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文化现象,你有何感受?
教师小结:
1、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过程。
(神创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技发展)
活动:你参加过学校的哪些文化活动?请你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展示:
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生活……
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展示图片,并设问:
你知道这是哪里的民居吗?
说说以下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舞台艺术?
学生回答。
学生选择教师拟定的角度或者自己设定角度介绍陕西的特色文化的代表,并说明其“特色”之处。
学生体味、回答。
师生共同探究回顾。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回答、交流。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列举的陕西特色文化,感受文化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感悟得出结论: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时不有。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处不在。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
内容丰富多彩还表现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过渡: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第二目:
文化是什么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篇五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 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
2 、【学生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 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3 、【设计思想】
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 ,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 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发现” 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5、【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1)“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2 )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究竟什么是“文化”?
(1) 分析钱钟书的话,说明文化有什么特点?
(2) 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你是怎么看?通过设问、对比,激发兴趣,导入正题。
一
文
化万花筒
一、“看”文化。
1 、以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最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看电视是人的一种什么生活?
2 、多媒体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各种版本的《千手观音》(正版、打劫版、到此一游版、蜘蛛侠版、广告版等等)、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别有风味的傣族泼水节、时尚的美丽之冠、南海海上观音开光大典……
二、“说”文化。
1 、播放“福娃”动画片
提问:五“福娃”各代表什么?“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理念?
(老师总结) : “五福娃”的设计以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福文化作为整组吉祥物的阐释背景、以可爱的儿童作为标准化造型的基型、以外来的奥运圣火作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个形象组合成一组吉祥物,这都体现出高贵典雅的东方文化与活力四射的现代奥运的完美融合。其设计既体现了奥运文化的精神,又浓聚了中华文化的风格。
可见: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1) 学生讨论“看电视”是不是文化活动?
(2) (欣赏千手观音图)
(3) 学生介绍:我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 (三月三、赛龙舟……)
(4) 让学生谈亲身参与的文化生活:(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5)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鱼(贝贝 )、熊猫(晶晶) 、奥运圣火(欢欢) 、藏羚羊(迎迎) 、京燕(妮妮) 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它们以“北京欢迎您”的谐音命名,将北京的祝福带给世界。五环是奥运会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在全世界也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充分体现了奥运文化。
< 合作探究><形成意念 >
1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3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通过“看”和“说”, 让让学生回归生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体味丰富多彩的文化,用心去感受文化“万花筒”
二
文化是什么
三、“问” 文化。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探究文化生活的意义,更加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
〈情境导入〉
1 、教师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参照对象:
(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 相对于动物的本能而言;相对于人的先天遗传而言;相对于人的其它活动而言;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而言 ;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 相对于人的知识而言;相对于人类文明而言。)
…… (学生可从中选取,亦可自已拟定)
2 、教师指导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关键是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讨论,共同归纳:
①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才有文化(人=动物+文化)
②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个人通过实践培养文化素养)
③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文化指的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文化,它随着一个人迎面走来—— 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素质)
④ 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 的结果。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1 、让学生写出从各种途径得到的文化的定义。
2 、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参照对象探究文化的概念。
3 、学生汇报各自探究的结果。(略)
4、思考讨论
(1) 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2) 人是否天生就有文化? 文化是怎么来的?
(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 某人有文化,某人无文化”,“某人文化程度高,某人文化程度低”。
你能说说这里的“文化”与《文化生活》中的“ 文化”的关系吗?
(4) 文化与文明有何不同?
〈形成意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通过“问”文化和分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从多角度区分文化,认识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四、“析”文化。
1 、文化的含义——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合作探究〉
展示图片:提问古树古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月亮
① 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② 而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会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③ 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
④ 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1. 学生看书, 分析“文化”有几层含义?
2 、简要比较文化现象与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的不同点。
3 、分组讨论为什么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后能成为文化,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古树古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4. 素养是怎样得来的? 以“析”的方式来比较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 是一种社会现象。
五、 “辩”文化。
1 、质疑: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2 、多媒体播放北京故宫建筑等图片辅助教学:
3 、教师适时点拨:“文化”并不是纯精神活动,也不是纯精神产品,“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多媒体展示:
(1)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以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 )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提问:北京奥运会火炬体现了什么中国特色文化?)
1 、学生各抒己见(略)。
2、〈形成意念〉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合作探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形成意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思考: 北京奥运会火炬体现了中国特色文化的什么特征?
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祥云 ”图案成为一大亮点, 这个优美的图案背后是中华五千年的深厚积淀。 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体现了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和世界性。
通过“辩”的方式 阐述文化 不是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以及物质载体。 结合北京奥运会火炬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揭示文化的本质。
三
文化的力量
六、“议” 文化。
1 .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化的外延)
2 、思考:我们的生活是否可以离开文化?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我们国家又有何深远的意义?
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提问:中学生为什么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2 )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播放于丹 老师解读《论语》片段和春节民工潮画面)
七、“探”文化。
多媒体展示:
1. <超级女生 >
. 《超级女生》是近年兴起的中国文化产业中的一道风景线,借助电视直播和流行音乐的双引擎释放着无敌的青春。
2. 超级女生举办一开始,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 , 而蒙牛集团抓住这个机遇,推出成功口号“酸酸甜甜就是我” !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贴近我们的生活!《超级女生》和蒙牛集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大家熟知的文化形式有哪些? 学生畅所欲言(略)。
诸如神话文化、诗歌文化、戏剧文化、音乐文化、绘画文化、影视文化、饮食文化、花鸟文化、体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网络文化、科技文化、服饰文化、节事文化、武术文化等。(可见,生活离不开文化)
2.〈合作探究〉
说说中学生为什么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形成意念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3. 〈合作探究〉央视《百家讲坛》 于丹老师解读《论语》播出后,社会影响极大,收视率再创新高,为什么?
4.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活动对社会有何影响?
〈形成意念2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综合探究:
从超级女生 ---酸酸甜甜就是我--- 到蒙牛集团的巨大成功。 以文化为主题,结合当地实际,谈谈成功企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结合于丹 老师解读《论语》和中国春节这个传统文化来讨论文化的意义,认识文化的力量。
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出发,回归生活,留给学生一些空间和问题,自主学习、合作研究。
【 板书设计 】:(略)
【课堂练习】
一、最佳选择题
1、我们要讲的“文化 ” ,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自然科学 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 ⑤选举人大代表 ⑥企业的生产和广告推广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2 、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 、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
3 、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 、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 、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d 、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4 、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 文化”是( )
a、 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 ”的含义相近b、 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 ”,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课堂总结】: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提到 “文化” 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本课教学注重回归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看、说、问、析、辩、议、探”文化的方式对教材进行了恰当的处理,采用多种方法并结合征对性的练习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文化、体味文化、感受文化、理解文化。
政治体味文化教案 篇六
体味文化说课课件
《体味文化》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我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题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共设两课,第一课从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展开,引导学生明确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内容打下一个认识基础,而第一课时作为开篇对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三维度目标的确立和确立的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教材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个方面:
⑴ 知识目标: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通过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对比,知道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明确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
⑵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展示各种文化活动以及直接参与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归纳分析能力和实践参与能力,通过对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剖析,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更加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激发学生对文化与生活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和依据 ⑴第一文库网本课的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⑵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二、说教法,对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本教材的内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自学阅读法:以导学案为载体,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内容,鼓励学生质疑并认真思考。
2、情境教学法:本堂课我通过制作多媒体幻灯片,以录像、图片多次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课重难点,结合学生成长实际,我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可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集思广益,求得共识,获得新知。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说学法,对教学成果的检验
1、学生的学情分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思想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朽文化道德。而现代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明辨是非能力较弱,容易受一些不良文化的诱惑。这就需要教师入情入理地予以引导和启发,使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认识文化,了解文化,正确的理解文化,从而能够学会分辨优秀文化与落后文化,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
2、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与学是相统一的,现代教育思想强调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课我将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学法:
⑴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问题,组织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⑵自学质疑法。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组织学生阅读-质疑-释疑,并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对教学思路的梳理
政治体味文化精选教案 篇七
学生思考并回答
我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的文化活动。(多媒体展示)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和我所展示的,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不是一样的,就像过春节和参加唱歌比赛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身边的文化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这些文化活动我们把它称之为文化现象。早晨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逛街有商业文化、回家有社区文化、晚上偷偷地来个网络文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这些文化现象是不是只存在在今天吗?生活在几百或者几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他们有没有文化生活?(学生回答)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文化的存在,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的文化生活一样吗?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的大爷大妈他们也像城市的大爷大娘们一样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晚上去广场遛弯、扭秧歌吗?这说明甚或在不同区域的人们的文化生活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板书]
文化是什么 [板书]
文化的内涵
我们说了这么多,都只停留在文化现象,那究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至第7页,然后前后桌为一组,思考并讨论,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同学们可以从:
= 1 GB3 ①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
②相对于动物的本能而言;
③相对于人的先天遗传而言;
④相对于人的其它活动(经济、政治活动)而言;
= 5 GB3 ⑤ 相对于人类文明而言。
这几个方面去讨论文化究竟是怎样的?时间为十分钟。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根据同学们看书和讨论的结论我们来总结一下,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我们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概念:
动态理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静态理解:文化是人类具体的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但是,行为艺术它没有具体的静态产品,动态的行为过程就是文化、艺术表演、精神创作等。
对文化的深化理解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那么我们反来过想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马上网?猴子创造文字?大猩猩上太空?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篇八
1、【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 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
2 、【学生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 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3 、【设计思想】
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 ,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 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发现” 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5、【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1)“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2 )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究竟什么是“文化”?
(1) 分析钱钟书的话,说明文化有什么特点?
(2) 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你是怎么看?通过设问、对比,激发兴趣,导入正题。
一
文
化万花筒
一、“看”文化。
1 、以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最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看电视是人的一种什么生活?
2 、多媒体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各种版本的《千手观音》(正版、打劫版、到此一游版、蜘蛛侠版、广告版等等)、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别有风味的傣族泼水节、时尚的美丽之冠、南海海上观音开光大典……
二、“说”文化。
1 、播放“福娃”动画片
提问:五“福娃”各代表什么?“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理念?
(老师总结) : “五福娃”的设计以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福文化作为整组吉祥物的阐释背景、以可爱的儿童作为标准化造型的基型、以外来的奥运圣火作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个形象组合成一组吉祥物,这都体现出高贵典雅的东方文化与活力四射的现代奥运的完美融合。其设计既体现了奥运文化的精神,又浓聚了中华文化的风格。
可见: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1) 学生讨论“看电视”是不是文化活动?
(2) (欣赏千手观音图)
(3) 学生介绍:我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 (三月三、赛龙舟……)
(4) 让学生谈亲身参与的文化生活:(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5)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鱼(贝贝 )、熊猫(晶晶) 、奥运圣火(欢欢) 、藏羚羊(迎迎) 、京燕(妮妮) 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它们以“北京欢迎您”的谐音命名,将北京的祝福带给世界。五环是奥运会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在全世界也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充分体现了奥运文化。
< 合作探究><形成意念 >
1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3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通过“看”和“说”, 让让学生回归生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体味丰富多彩的文化,用心去感受文化“万花筒”
二
文化是什么
三、“问” 文化。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探究文化生活的意义,更加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
〈情境导入〉
1 、教师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参照对象:
(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 相对于动物的本能而言;相对于人的先天遗传而言;相对于人的其它活动而言;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而言 ;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 相对于人的知识而言;相对于人类文明而言。)
…… (学生可从中选取,亦可自已拟定)
2 、教师指导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关键是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讨论,共同归纳:
①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才有文化(人=动物+文化)
②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个人通过实践培养文化素养)
③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文化指的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文化,它随着一个人迎面走来—— 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素质)
④ 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 的结果。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1 、让学生写出从各种途径得到的文化的定义。
2 、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参照对象探究文化的概念。
3 、学生汇报各自探究的结果。(略)
4、思考讨论
(1) 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2) 人是否天生就有文化? 文化是怎么来的?
(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 某人有文化,某人无文化”,“某人文化程度高,某人文化程度低”。
你能说说这里的“文化”与《文化生活》中的“ 文化”的关系吗?
(4) 文化与文明有何不同?
〈形成意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通过“问”文化和分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从多角度区分文化,认识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四、“析”文化。
1 、文化的含义——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合作探究〉
展示图片:提问古树古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月亮
① 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② 而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会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③ 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
④ 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1. 学生看书, 分析“文化”有几层含义?
2 、简要比较文化现象与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的不同点。
3 、分组讨论为什么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后能成为文化,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古树古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4. 素养是怎样得来的? 以“析”的方式来比较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 是一种社会现象。
五、 “辩”文化。
1 、质疑: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2 、多媒体播放北京故宫建筑等图片辅助教学:
3 、教师适时点拨:“文化”并不是纯精神活动,也不是纯精神产品,“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多媒体展示:
(1)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以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 )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提问:北京奥运会火炬体现了什么中国特色文化?)
1 、学生各抒己见(略)。
2、〈形成意念〉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合作探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形成意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思考: 北京奥运会火炬体现了中国特色文化的什么特征?
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祥云 ”图案成为一大亮点, 这个优美的图案背后是中华五千年的深厚积淀。 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体现了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和世界性。
通过“辩”的方式 阐述文化 不是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以及物质载体。 结合北京奥运会火炬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揭示文化的本质。
三
文化的力量
六、“议” 文化。
1 .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化的外延)
2 、思考:我们的生活是否可以离开文化?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我们国家又有何深远的意义?
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提问:中学生为什么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2 )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播放于丹 老师解读《论语》片段和春节民工潮画面)
七、“探”文化。
多媒体展示:
1. <超级女生 >
. 《超级女生》是近年兴起的中国文化产业中的一道风景线,借助电视直播和流行音乐的双引擎释放着无敌的青春。
2. 超级女生举办一开始,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 , 而蒙牛集团抓住这个机遇,推出成功口号“酸酸甜甜就是我” !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贴近我们的生活!《超级女生》和蒙牛集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大家熟知的文化形式有哪些? 学生畅所欲言(略)。
诸如神话文化、诗歌文化、戏剧文化、音乐文化、绘画文化、影视文化、饮食文化、花鸟文化、体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网络文化、科技文化、服饰文化、节事文化、武术文化等。(可见,生活离不开文化)
2.〈合作探究〉
说说中学生为什么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形成意念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3. 〈合作探究〉央视《百家讲坛》 于丹老师解读《论语》播出后,社会影响极大,收视率再创新高,为什么?
4.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活动对社会有何影响?
〈形成意念2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综合探究:
从超级女生 ---酸酸甜甜就是我--- 到蒙牛集团的巨大成功。 以文化为主题,结合当地实际,谈谈成功企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结合于丹 老师解读《论语》和中国春节这个传统文化来讨论文化的意义,认识文化的力量。
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出发,回归生活,留给学生一些空间和问题,自主学习、合作研究。
【课堂总结】: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提到 “文化” 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本课教学注重回归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看、说、问、析、辩、议、探”文化的方式对教材进行了恰当的处理,采用多种方法并结合征对性的练习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文化、体味文化、感受文化、理解文化。
体味作文 篇九
旭日东升,红旗飘扬。我校举行的远足活动伴着朝阳,迎着红旗拉开了帷幕。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高三全体师生共同赴一场春天的约会,体味一场人生的远行。
备好行囊,即刻出发。在远足活动前,同学们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活动,带好了食物和水,然后踏着朝阳,一路欢声笑语,一路自信满满。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自信的前进。有人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抓住更多的机会,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感受自然,奉献爱心。正值春天,乡间的小路旁是一片生机勃勃绿油油的麦田,金黄的油菜花田,还有不知名的野花野草。我们感受着春天的生机,感受这大自然的美丽,高考所带给我们的巨大压力就在这神奇的大自然中化为无形了。当你在生活中有烦恼,有压力时,不妨走出房门,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力量,那时,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北杨集敬老院。敬老院里大多都是孤寡老人,而这其中还有一部分老人腿脚不便。他们都缺少关爱,我们大家有的负责打扫卫生,有的为老人表演节目,有的陪老人来聊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满足。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孝道的传统更应该是我们青少年的责任。
不畏艰险,勇敢前行,回校的路上,大家的腿和脚都已走的酸疼,再加上火辣的太阳,我们的步子已没有了原来的轻快。很多的人都喊着累,但却没有一个人停止前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远轻言放弃,每一个人都选择了坚持,这正是远足的精神的所在。“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生活中,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困境,并不断地努力,拼搏与进取,绝对不能够轻易放弃。这样,我们才能够克服困难,赢得成功。就像美丽的蝴蝶,不畏破茧的痛苦,得以化蝶,就像自在的小鸟,以破壳的艰难锻炼自己的翅膀,最终得以展翅翱翔。
经历这次的远足,我们都收获了许多东西:自信,乐观,奉献,坚持,毅力。我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去面对以后的人生!
【【精华】体味人生作文三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这9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石灰吟》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体味文化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