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11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以下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11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一、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小熊开店”的动画情景。

2、今天小熊的超市开张可热闹了,店里的商品真是样样齐全,还有小朋友门特别喜欢的物品,看看都有那些物品,价钱是多少?

3、来了几位顾客看看他们买什么?

4、提出问题:小狗买4辆坦克需要几元?

(1)你们能帮帮小熊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5×4=20(元)

(3)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

5、小猫拿了20元钱也准备买坦克,请你们再帮它计算能买几辆坦克好吗?

(1)学生列式老师板书:20÷5=

(2)为什么这样列式,你能说出理由吗"?

(3)你是怎样想商的,请你们各小组讨论一下。

(1辆5元,2辆10元,3辆15元,4辆20元,

所以20÷5=4,商是4。)

(先想5×?=20再想口诀?五二十,四五二十,所以商是4。)

(4)同学们想的都很好,那你们觉得用那一种方法好呢?(用乘法口诀计算比较好。)为什么?

6、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乘法口诀求商。(老师板书课题)原来用口决求商这么好,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老师出示题,学生说出商并说出相应的口诀。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天就要下雨了,小蚂蚁正忙着般家呢,他们干什么?你能算出需要几只蚂蚁运完吗?

学生独立完成在集体交流27÷3=9(只)

2、数学游戏小鸟找家。

(1)游戏规则:有着四个鸟笼,每个鸟笼上都有一句乘法口诀,一些同学得手上有一道除法算式,应用那句口诀求商,就把算式卡片贴在相应的鸟笼上。

(2)一群小鸟出去捉虫子,天黑了他们找不到家了,你们能帮他们找到家吗?

(3)学生集体活动全班进行检查。

3、数学游戏二接力赛。

(1)游戏规则;7个小组代表7种动物如:小鹿队,小兔队,等等,黑板上有7组除法计算题每小组同学依次上台计算看那组同学做得最快就奖给那组同学一个奖杯。

(2)森林的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接力赛,你们想不想参加?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各小组准备。

(3)学生进行比赛后讲评。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板),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热带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热带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热带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关于6的乘法算式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们观察,找出6的乘法口诀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类比、归纳等数学。

教学重点:在快乐的学习中理解、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卡片、制作一条又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鱼,三张小猫的图片(小、中、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师生谈话(略)

2、复习1~5的乘法口诀,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出得数并说用那句口诀

2×5=2×2=5×1=3×4=

1×5=5×3=2×4=5×4=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3、情景导入《小猫想吃鱼》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出现猫妈妈钓鱼走回家的情景,接着三只小猫出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小猫想吃鱼的故事来学习新课,符合2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性。]

二、新知探究,生成知识。(出示书本61页的主题图)

(一)、探究,编出口诀

1、学习“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

(1)观察这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用数字怎样表示?

(2)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有不同的表示吗?

(3)能不能根据我们所学的口诀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4)媒体验证(略)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由,由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一条鱼,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一个6,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宏观、微观世界。所以在一六得六的学习中,我是引导学生学好这一口诀,懂得方法,同时我做好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2、学习“二六十二”的乘法口诀。

(1)2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它能有几道乘法算式来表示?

(2)能不能很快地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3)媒体验证(略)

(4)学生的学习表现。

[设计意图:在二六十二的学习中,我是半扶半放,让学生在一六得六的。基础上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感知时间,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相互促进,相互强化,让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来自优秀,的学习表现同时有利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自主探究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1)、教师再依次出示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完成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诀的编写。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四个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诀)。

(3)、通过多媒体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猎取者。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的学习,真正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我是组织者的角色]

(二)记忆6的乘法口诀

1、学生观察算式和口诀,发现它们存在的规律。(4人小组讨论)

2、探讨记忆的方法:对口令,比一比,开火车等。

3、学生考老师。

三、知识运用,体验成功

1、书本63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

2、书本63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并要学生说出是运用哪一句口诀。)

[设计意图:在此练习中,我是通过多媒体演示书本的图,让学生看得更清楚,通过多媒体的验证,更能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而且练习的多样化,更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新知。]

四、快乐游戏,乐中巩固

1、找朋友。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很高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找乐。]

2、算题比赛。

3、到6元超市购物。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图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五、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1×6=66×1=6

二六十二2×6=126×2=12

三六十八3×6=186×3=18

四六二十四4×6=246×4=24

五六三十5×6=306×5=30

六六三十六6×6=36

七、作业设计:

1、书本63页第5题。

2、书本63页第7题。

3、算题比赛。

4、自选商场6元超市(样样6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学情分析

1.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接受本节的知识。

2.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理解掌握轴对称图形,并能通过折叠寻找对称点,会对所给图形作出正确地判断。观察——操作——归纳——判断。

3.对称轴和对称点的寻找。

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

教师活动:

帮暖羊羊找角

观察图片找出问题,确定角的位置。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游戏,帮暖羊羊找角。

活动2【讲授】分类

教师活动:

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表象来给学具袋里的图形来分类,并汇报分类的理由。

引出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动手分类将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分成一类,将不能完全重合的分成一类。汇报发现

活动3【活动】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说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集体展示创造出来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3、摸一摸折痕看有什么感觉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指导画对称轴,教师示范画的方法,强调易错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

(摸折痕。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同桌互相检查纠正不准确的画法。)

4、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活动4【导入】练一练,“巩固”对称

(1)练习1

同学们,老师想考一考你们,引导学生完成书上P68做一做。先明确题目要求,再动手完成

(读出题目要求,找到题目中两个具体要求,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再集体汇报。)

(2)练习2

同学们,请你拿出2号学具袋中的图形,折一折,画一画,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自己独立先折一折,再画一画,能够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活动5【讲授】总结

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还创造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够创造出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美化我们的生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学们做什么呢?(阅览室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他的这句话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减去(),然后再加上()。(学生口答)

3.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反馈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解释概念。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和写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运用脱式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长短要一致。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运算顺序。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师指出:加与减是一级运算、乘与除是二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 2×8÷4 72÷8÷3

=□○□=□○□=□○□

=□=□=□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二)小法官。

3×8÷4 34-17+3 18÷3×3=2

=24÷4=34-20=18÷9

=6(√)=14(×)=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五、知识梳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掌握了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课题名称

例1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不复杂: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以及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学生已经通过读题知道了主要信息,可直接让学生列式,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就是在理解题意。展示分步算式的时候,中间的过程算出的是什么?可以出示一下“还剩下的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义。书写脱式计算时,学生会有困难,最好用综合算式与脱式的对比,来发现书写的格式。最后得出:计算顺序不变,只是格式不一样。

难点分析

还是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导致部分孩子法则理解发生了歧义,给出了明确表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而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为“先算加,再算减”或“先算乘,再算除”,不会算除了,可能就想到减了。

教学方法

1.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算理。

2.通过分步与综合算式的对比体验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练习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加减或乘除的一些运算方法。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算理。

教学例1,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1.从这幅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探索方法。

(1)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53-24=29 29+38=67

(2)还有更简便的书写方法吗?

53-24+38=67

3.教师讲解两步综合算式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1)边出示边阐述书写格式规范。

(2)鼓励学生大胆总结运算顺序。

总结运算顺序: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4.计算15÷3×5。

(1)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2)要求学生按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

(3)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口算。

6×9=54 30÷5=6

4×7=28 31-7=24

32÷4=8 45+8=53

2.把下面各题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6×7=42

42÷3=14

(2)15+9=24

24-8=16

答:(1)6×7÷3=14

(2)15+9-8=16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1)35-26+4

=35-30

=5 ×

改:35-26+4

=9+4

=13

(2)56÷7×2

=8×2

=16

4.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

5.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小结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布置作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面条,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问题,平时你们去超市买东西,那超市里都有什么呀?

生:......

师:对,超市里有很多生活用品,包括吃的、穿的、用的,样样俱全,下面我们来看这张图。

出示图一:购物

师:周末,小丽和小宁陪同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都买了些什么?物品外装上的重量是多少?同学们仔细观察,谁来说一说。

生:饼干,净重110克

生:洗衣液,净重5千克

师:嗯,还有一个苹果需要用称来称一称,才知道它的重量,5个苹果重1千克。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克和千克》出示图:图片找标识(日常生活用品的重量)

师: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先来找一找含有克作单位的物品,把它找出来吧。

生:口香糖,3克

生:菊花茶,12克

生:瓜子,100克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再找一找含有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吧。

生:洗衣液,5千克

生:一箱苹果,25千克

师:嗯,真棒!我们知道“克和千克”是表示物体的重量单位。

板书:重量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物品的净重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的吗?

生:称

师:对,用称来测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活中的称。

出示图:日常生活中的称

师:看,这些都是测量物品的称,不同重量的物品所选择的称是

不一样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的名称吧。

师:第一个是电子称:它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电子计量器具,操作方便,快速,准确,稳定。第二个是体重称:它能够准确的称量人体的体重。第三个是磅称:磅称用来称量较大物体的重量,一般适用于货物、工地等场所。最后这个是天平称,天平称主要测量比较轻的物品,你们知道天平称的使用方法吗?

有以下几个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使用前将游码移至左端的“0”刻度开始。

3、称的重量范围在5千克。

4、将物品放在盘子左边,游码放在盘子右边,一定要轻拿轻放,调到平衡。

5、读出数据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称的名称和操作方法,同学们想不想知道1克有多重?1千克又有多重呢

生:想

师:好,咱们先来研究1克有多重?现在老师手里拿了一枚2分的硬币,你们猜一猜它的净重是多少?

生:约重1克

师:约重1克,那你们想不想用手亲自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重量呢?

生:想

师:好,下面老师准备了一些2分的硬币,发给同学们,一一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吧!

师:一克有多重?说说你的感受?

生:很轻

生:很轻,很小

生:像没拿东西一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咱们再来看一个小实验,用天平称黄豆,看看一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呢:出示:称黄豆

师:问题: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同学们估算一下!

生:7粒

师:对,咱们这个实验上显示结果是7粒,黄豆大约有1克重,因为不同大豆粒子,大小重量是不同的。

总结: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7粒黄豆大约重1克,这种比较轻的物品是用天平称来称的。咱们再来看图生活用品中含有克作单位的商品,把它给找出来吧!

出示图:克

师:请同学回答,把它读出来

生:口香糖重3克

生:菊花茶重12克

生:瓜子重100克

师:对同学回答真好,以上都是以克作单位的'商品。

师:(板贴)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字母“g”表示。刚才我们学习了1克的重量,下面要老师考考你们。

出示图:

估一估下面哪些物品比1克轻?

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羽毛

生:毛绒

师:嗯,回答正确,还有其它的想法吗?如这包纸巾,一整包的重量比1克重,如果抽出其中的一小张,就会比1克轻。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一张纸

生:

师:比如一根头发,一根绣花针,一粒米。同学们,刚刚对1克已经有了初步地认识和了解,那我们一起继续研究1千克有多重!

出示图《千克》大家看,这些物品的净重都是以“千克”为单位的,谁能准确的读出来,说一说?

生:洗衣液5千克

生:苹果整箱重5千克

生:盐一袋重500克,有两袋重,就是两个500克,500克+500克=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师:同学们来看我手里拿着一袋洗衣粉,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净重是多少?

生:1千克

师:是的,你们再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有多少,掂一掂吧:

生:重

师:对1千克要比1克要重的多得多怎样来测量千克的呢!

一起来看:物品的重量用称来测量

1、1千克的洗衣粉

2、5个西红杮约重1千克

3、小朋友的体重是25千克

测量物体时,指针指向几,所指向的数字就是几。

师:板贴: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字母“kg”来表示。课堂总结: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学的克和千克,一枚2分硬币是1克重,7粒黄豆约重1克,“克”用字母“g”表示,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是两个500克,两个500克相加,就等于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千克”用字母“kg”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吧出示:

一、小练习:

1、一袋奶粉重500()

2、书包重1()

3、一个大西瓜重4()

4、小明身高1()35(),体重28()

5、一个气球重5()

6、一箱桃子重12()

二、判断:

1、一袋盐重500克。()

2、一只鸭重3克。()

3、一根跳绳长2厘米。()

4、爷爷体重重60千克。()

5、一只猫重3克。()

6、一千克奶粉和一千克铁一样重。()

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知道了物体的重量是有克和千克为单位的,每个商品的外包装上面都有它的净含量,请同学们回家找一找含有克和千克的物体吧!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 ,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类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三、读法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书: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

师:每个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将黑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有零的四、五位数的读写的方法。你能写一个中间和末尾都有零的数,让大家来读一读吗?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

四、写法

师: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百位上写几……

师: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学生试写。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五、练习与巩固

1、P75“做一做”1、2

2、P76“做一做”1、2

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补充问题,再解答

1.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________?

24-20=4(个)

答:还剩4个。

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________?

6×4=24(个)

答:一共有24个皮球。

师说:刚才同学们这两道题做得很好,请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答: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说:这道由两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成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2,你们会解答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2

例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问: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先干什么?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问:读懂题意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师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生答:第1个已知条件是:商店里有4盒皮球。第2个已知条件是:每盒6个。第3个已知条件是:卖出20个。所求问题是:还剩多少个?(同时打出相应的'投影图或P7实物图)

教师问: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问: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1)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

6×4=24(个)

(2)还剩多少个?

24-20=4(个)

答:还剩4个。

教师总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送给同学5张,现在有多少张画片?

(1)先读题。

(2)划出已知、求。

(3)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说解题思路:根据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再根据送给同学5张,可以求出现在有多少张。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检查。注意要把相同加数写在前面。

2.改一改

问:能不能将第3个已知条件改一改,变成另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又买来4张,现在有多少张?

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

3.两步计算

84-19+6          76-(28+20)

52-4×6           81-36÷6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说说下面的应用题先算什么

(1)工厂先盖了5排房,每排9间。又盖了15间,一共盖了多少间房?

(2)同学们栽了4行果树,每行6棵。有15棵是杏树,剩下的是桃树。栽了多少棵桃树?

(3)食堂买来60棵白菜,吃了56棵。又买来30棵,现在有多少棵?

(4)商店里有9袋乒乓球,每袋5个。卖了28个,现在还有多少个乒乓球?

5.判断哪个列式正确

学校有5盒乒乓球,每盒9个,又买来1盒乒乓球,现在有多少个?

(1)9×5+1            (2)9×5+9

(3)5+1×9            (4)5×9+9×1

如果学生判断不出,可用红笔圈出1盒,如果有同学判断正确,要大力表扬,告诉学生做应用题一定要认真审题。

6.比赛

看谁算得又正确,又迅速。

(1)同学们做了40朵花,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2)同学们分5组做纸花,每组做8朵。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3)老师出了20道乘法算式,16道除法算式。小华算了32道,还有几道没算?

(4)老师出了4栏算式,每栏9道。小明算了34道,还有几道没算?

(5)同学们做了16只红风车,20只花风车。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6)同学们分4组做风车,每组做9只。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做得快的同学可以思考下题。

(1)同学们去看电影。一年级去了6组,每组7人。二年级去了45人。一年级去了多少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去多少人?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

2、出示课题:小练习

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2)这天我们将在外面度过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多媒体演示。

2、安排车辆。

(媒体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辆客车能乘坐50人)

(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可以考虑班级总人数、车辆载重人数。

(2)渗透估算:从最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3)学生独立计算:可以列竖式。

(4)渗透巧算:观察数的特点,可以先凑整。

(5)请你安排,3个班级如何坐这2辆车?可以把一个班级进行分拆。

3、春游收费。

在学校收的费用1、往返车费:4元1角2、入场费:5元8角3。

师:学校发下一份通知,你们能看懂吗?

(1)计算:往返车费与入场费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

(2)学校准备一份食品,价钱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

(3)在学校,一共要收费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

(4)20元,你打算付给老师()张()元?

4、游乐项目。

(媒体出示游乐园图)

(1)找一找,有哪些游乐项目?(介绍项目及单价)

(2)如果每一项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钱?(50元)

(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给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复玩),你可能怎样玩?①最多可以玩几次?(5次)②最少可以玩几次?(2次)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么玩?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么玩?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新本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白板展示:超市购物时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他们在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用对话中提到的克和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2.认识克(g)。

(1)活动:称称。

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用手感受下1克有多重。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掂。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一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你放在手心内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掂,感受有多重。

(3)说说。

通过刚才的掂掂、称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议。

在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5)填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并汇报。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读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1袋盐重500克。想: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让学生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苹果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3个苹果重约1千克)。

(3)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米。

让学生先将大米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称出1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4)填一填。 6kg=( )g 7000g=( )kg 11000g=( )kg

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教学中忽略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轻重。可用右手掂两袋食盐,左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认识体验还够,判断几克、几千克,误差较大,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这11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