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有的人》教案(优秀8篇)(关于法定代表人的说法,正确的有)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的8篇《有的人》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有的人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有的人》教案 篇一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有的人》语文教案 篇二

一、导语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内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与人民为敌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为自己,想不朽,他活着别人不能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俯身给人民当牛马,为革命,愿牺牲,他活着,别人更好活。

3、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增憎分明的感情。

4、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1、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明确〗分别是从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人生目的、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为人民鞠躬尽瘁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却恬不知耻、自我标榜

利用权势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为革命不惜牺牲

极端自私不惜牺牲自己

2、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参考】果因关系(总分关系)

3、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因果关系(前三段写两种人对人民截然相反的态度,后三段则逐一写出人民对他们的不同回报)、逐一对应的关系。

4、为什么说“把……早”?如何理解“只要……野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想“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活着早已被人民唾弃,死后也只能遗臭万年,“烂”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而一旦“春风”劲吹(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将一片青绿(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先驱者将会后继有人)。前句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讥讽、嘲笑、鞭挞、讨伐;后句是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5、第7段中说“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这个“下场”在前文的什么地方已经体现了?“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垮”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可耻的失败下场,“烂”表明他们会遗臭万年。“抬举”在这里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第二部分写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三部分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6、诗歌采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使正反面人物对比得更为鲜明,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7、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明确〗有很多方面的道理,例如: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应该如何对待广大人民群众?我们纪念鲁迅,是因为鲁迅有高尚的人生观、伟大的人格,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为人民而活着,勤于工作,乐于奉献,追求最有价值的人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那些瞧不起人民大众甚至与人民对立的人,那些一心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是渺小的,他们只能被人民大众所唾弃。

七、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八、本诗的议论有何特点?

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的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评价,而是对比讨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读者,议论用语形象生动。

(一)人生活着——死了(虽生犹死)

价值死了——活着(精神永存)

(二)

1.对人民“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态度 俯身“当牛马”,恭恭敬敬不同

2.人生为自己,“想不朽”表现 目的为革命,愿牺牲

3.社会他活着,别人不能活影响他活着,别人更好活

(三)

1.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不同

2.名字“烂得更早” 结果“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3.“下场可以看到”“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难点、重点

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

1、课件 2、《有的人》配乐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课件介绍成诗背景:

1、介绍作者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2、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 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 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分节朗读诗歌。

2、抽学生朗读。

3、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

2、课件插入配乐朗读

3、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4、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学生边理解边插入课件)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 “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5、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五、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

2、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3、集体朗读

六、拓展

(一)

有的人(一) 有的人(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

“呵,我多伟大!” 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

想“不朽”! , 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

就不能活; 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着为了多数人更好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

抬举得很高,很高。

第一类人:卑鄙,自私 第二类人:高尚,无私

思考:

你认为把这首诗分为两部分阅读与作为整体阅读哪种效果好?

(从内容和感情两方面来谈,得出结论:整体读好)

选择一小节读,点名朗读,师生评价。

全班齐读

请将某一句诗或某一小节诗的意思用具有相同内涵的成语、诗句或名言警句表达出来。

教师举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行尸走肉

(二)课件出示: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学生畅谈)

(三)学了《有的人》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副标题就叫做读《有的人》有感,主标题自己定。

七、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结合大家自己的经历感想,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诗歌丰富的知识,而且在思想上,精神上接受了一次洗礼,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乐意做想鲁迅先生一样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座右铭,好吗?

八、作业。

学了《有的人》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副标题就叫做读《有的人》有感,主标题自己定。

附:板书设计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卑鄙 自私 对 高尚 无私

鄙视 憎恨 比 崇敬 赞美

《有的人》语文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同学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珍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倒霉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同学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身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和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

(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示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同学勇于发表自身的见解。

4、引导同学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身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安排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有的人·教案 篇五

课前准备

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 学 过 程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山东安丘实验小学王晓丽)

《有的人》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3、初步感受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有感情朗读。

学习难点:理解“野草”“牛马”等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过程:

课前【板题】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2分钟]

师:大家知道鲁迅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谈一谈你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吗?(1学生评价)

对,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都在为人民奔走呐喊。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XX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今天,让我们共同分享。二、初读体会,整体感知[10分钟]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92页,轻声自由读课文。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师巡视,相机指导,点拨:诗歌共有7小节2、你读懂了什么?先谈一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cai课件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第一节中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师: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朗读理解,理解朗读[25分钟]

1、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待会儿我请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来给老师点评。师范读。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我读得怎么样?【师引导总结板书 】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老师朗读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再自由练习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抽生展示读,指导1人。

3、过渡: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各小节,请大家看屏幕——

(1)【cai课件出示第2小节】请女生读课文第二小节,抽生谈理解。师课件演示。

什么叫“当牛马”?

【cai课件出示《自嘲》】师口述:这是鲁迅先生的一首诗,题目叫作“自嘲”。请xx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先生生活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旧中国,反动派们成天使用暗杀、绑架、诋毁、封锁等一系列卑劣的手段迫害革命先烈。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对敌人他横眉冷对,但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却愿意象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正如他在自嘲这首诗中所写的:“横眉——,俯首——”师引读。所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赞美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生对读第2小节。

(2)【cai课件出示第3小节】请男生读课文第三小节,抽生谈理解。师课件演示。“野草”是指什么?

【cai课件《野草—题辞》】师:这是鲁迅先生为自己的散文集“野草”写的序言,请xx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生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师:在题词中,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能够活得更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生对读第3小节。

(3)自由读第4节,谈自己的理解。(略)

(4)师:诗人在诗中以鲜明的对比手法,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我们感受到了吗?能不能读出来?请大家看课本,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抽2人对读2-4节,小组对读2-4节。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请大家看课本,齐读5-7节。生读。师:同学们读的很有感情,你读懂了什么?抽生交流。

师结: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作威作福,横行霸道,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最终被正义的力量推翻。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但是他的精神永存。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请大家再读一遍。要读出对敌人的恨,对鲁迅的爱。

齐读:5——7节。

4、结合课件,升华情感,练习朗读【cai课件】。

师: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全体起立。

a、师生赛读(师前,生后;师读2-4节,生对5-7节);b生配乐齐声诵读。

四、拓展升华,品悟人生[5分钟]

课件:在岁月的长河中,不同的人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孩子们学得很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请同学们欣赏一个短片——【cai课件】大家看得很认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写,交流。

结:同学们写得很精彩。现在老师把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送给你们,希望对你们的人生有所启发——【cai课件】引读——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有的人·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

2、我的积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www.kuaihuida.com]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课外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八

20* 有的人

湖州市长兴县滨海小学 唐刘莉

设计意图:

《有的人》是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所作的一首高度凝练、句句闪光的诗,全诗语言质朴,采用强烈的对比与严密的照应相结合的手法,以鲁迅为镜,揭示“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的深刻哲理,耐人咀嚼和回味。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略读课文要求,把阅读的核心、质疑的主人、积累的主体回归为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自读自悟,在感悟到“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 的开篇对比后,引导孩子从“对人民的态度”,“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来对照研读,渗透鲁迅的相关资料,丰富人物形象,拓宽感受的空间,也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表达、积累能力。同时在一“骑”、一“俯”,一“上”、一“下”间,反复朗读,读出鲁迅的高尚情操,读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读出所有像鲁迅这样的人都值得“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2.反复朗读,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搜集材料,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教学难点:从特写强对比中,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2.图片、课件(鲁迅的名言等)。

课前谈话: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鲁迅。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入课

1.鲁迅走了,但他留给后人的很多很多,十三年过去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臧克家仍心潮起伏(板书作者),写下了这首《有的人》(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

梳理质疑:“有的人”指谁?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分节读诗,正音。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4.比较发现,现代诗的特点。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习,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 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①(出示)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给人民做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你读出诗中的言外之音了吗?

牛马,野草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谁?

④补充鲁迅的资料,交流。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火,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原来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鲁迅的原话啊!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又发现了什么?每节都是“先反后正”。

四、对比特写,写法感受。

1.对比读。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2.交流:

品读“骑”“俯”,“刻入”“情愿”,“不朽”“烂得更早”……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善一恶,一美一丑。

3.比较读

(1)2、3、4节5、6、7节

2与5节,3与6节,4与7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与前面放在一起写比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无愧于“中国当代诗魂”。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

3. 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板书设计:

虽生犹死

20*有的人 对比

虽死犹生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这8篇《有的人》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有的人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