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00字优秀8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这8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00字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一

在上完这课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发现有一些在教学中闪光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教学中的不足。

一: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在这方面我做得较好,在本课的教学中,先从课文的结果入手,让学生思考草船借箭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得出结论:诸葛亮神机妙算,获得草船借箭的成功。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从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这三个方面来理解神机妙算。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理解课文,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的这句话,抓住关键词笑,提问:笑的时候心情怎样?你觉得是什么样子的笑?让学生用不同的笑来读这句话。在教学中注意育人教育,教师不但是教会学生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学生做了两方面的比较后,提出疑问:做人应该做哪种人?这时候就做到了育人的工作,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神机妙算我们应该做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周瑜心胸狭窄、妒忌心重,我们不应该做周瑜那样的人。

二、教学经验不够,在这方面我吃了很大的亏。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怕孩子们不能对船头船尾的朝向这一知识难点进行突破。在课前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下,结果导致了他们对课文不感兴趣了,但孩子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课文,只是对课文面上的理解。就因为这样孩子们对本课本来充满的浓厚的兴趣,但因为没了教学的难点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似乎兴趣就不那么浓厚了。

三、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作为年轻教师在这方面把握得

不够好。特别是深入的理解课文这方面作得不好,怎样抓住一个关键点来来把文章学得更深一些,怎样读?怎样提问?使孩子们更有兴趣,我觉得自己还很困惑,比如:当讲到船头船尾的朝向等问题时,成绩好的孩子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了,我这时候就急了,不知道怎么办,我知道有一些孩子并没有理解,我就把自己画的船头船尾朝向那幅图拿来展示,自己进行讲解,我觉得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得不够妥当的地方。

四、在书写板书上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的板书在设计上本来是不错的,但是在书写过程中,我自己没有排好版,字写得有点大,布局不太合理,主板书和次板书挨在了一起。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700字 篇二

借用草船箭本文根据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而成中的相关章节。文中主要是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用了十天的时间造了十万支箭来羞辱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和周瑜斗智斗勇,巧妙地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我班的主要材料是诸葛亮如何用草船借箭。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求知欲强于平时,好奇心和进取心也能被我调动起来,师生默契合作,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我认为有以下主要亮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汉语的工具性对聋生尤为重要,是聋生语言学习和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课堂上,我抓住文章中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单词和句子,让学生进行读、说、写方面的训练,以丰富他们的单词积累,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应用技能。比如,在这门课上,我找出了一些常见的句子,比如谁做了什么,同时做了什么,把单词和句子改写成了句型,比如单词和句子,用什么隐喻句来比较什么,把修辞句改成陈述句,它穿插在教室里,让学生练习说和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德国教育家德斯多维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技能,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励“温馨活泼的'教学氛围不会自然形成,也不会永恒。

教师应运用有效手段营造和烘托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具有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然融入教学主题。最好的方法之一是掌握课文材料,设置疑问,激发兴趣。在这节课上,我对课文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是不是借草船上的箭,让学生自然地得到按时交箭的结果,从而感叹诸葛亮的妙计,还是从结果开始,然后探索借用箭头的过程?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了后者。让学生从周瑜的长叹中了解周瑜的心境,朗读并模仿,从而感知诸葛亮的魔术。这时,当学生们兴高采烈的时候,他们及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诸葛亮聪明的资产负债表现在在哪里?他的借箭计划是如何成功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俄罗斯教育家乌辛斯基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注意力是通往心灵的唯一途径,而意识中的一切都必须通过它进入“注意力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在课堂上,我非常注意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对课堂材料的注意力。例如,在复习借箭准备时,我展示了一只“草船””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然后让学生们谈谈根据“草船”借箭的准备工作,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再比如,诸葛亮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船一个字一个字地放着”,我画了一个简单的笔画,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纸放在船上。学生的兴趣很高,这使得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缺点: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诸葛亮懂天文,懂人,懂地理,有勇气,会计谋。我们班的学生很难从借用草船箭的过程中总结出这些原因。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文的材料,试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更具体、更肤浅的“懂天气、懂曹操、懂地理优势、有勇气”的原因。下课后,我认为原因是具体的,这对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但内涵也很狭窄,有点断开连接从以前和以后的材料。如果你了解人们的内心,包括了解周瑜和鲁肃。从这一角度来看,了解曹操可以作为借用箭头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也可以作为一个泛化,这显然是缺乏的。其次,诸葛亮精算的经验不够深刻。

借草船箭的成功是基于诸葛亮的巧妙计划。那么,他的“上帝”手表现在在哪里?现在“美妙”在哪里?可以说,曹操的这一特点,在借箭的过程中,处处都体现出来了:估计三天内江上会有大雾,决定曹操不敢出兵打仗,船只的安排,回程风平浪静可以说,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巧妙算计在文章中随处可见。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几个问题来服务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显然,这种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在本文的许多地方,许多事情都有因果关系。当涉及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时,我只是设计问题,让学生找到原因,忽略“问题”;结果。例如,当诸葛亮的船接近曹营时,我只是引导学生们理解为什么诸葛亮命令军士打鼓呐喊?不问:打鼓呐喊会有什么结果?它转向了另一个问题,尽管另一个问题也回答了结果。

简而言之,本课程有一些亮点,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可以在将来改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三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刘玉荣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就会问到:诸葛亮是怎样算出三天后会有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邓水红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的。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三国的故事,讲一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讲课时,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抓住诸葛亮的“笑”,通过这一“笑”的理解,理会《草船借箭》中的人物,如周瑜的心胸狭窄,疾贤妒能,曹操的疑心重,用兵谨慎,鲁肃忠厚守信,从而深刻地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刘 珂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一、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可在这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2、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3、假设具体情境,如果那天驻守曹军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个性情莽撞的人,结果会怎样?这一设计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二、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总之,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问题,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像一曲妙不可言的交响乐,而"读",永远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必须恰当地运用好指挥棒,给学生以适时的引导,把握好"读"的尺度,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奏出最激动人心的乐章。

一,抓重点句子进行指导。

课标要求:高年段的教学应重视朗读与默读。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草船借箭》一文中有些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文本的意韵,情感就能表达出来,学生的语感也会得到升华。如本文有一个重要的句子——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我先引导学生体会周瑜的内心世界,进而入情入境地读出周瑜的长叹一声。再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展开教学:"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6-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线划下来,并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再如"诸葛亮笑着说"是这篇课文最传神的地方,它的点睛之笔就在诸葛亮这一笑。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以说诸葛亮这一笑值千斤。所以这个地方让学生仔细品味,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一个笑非常丰富的内涵。

二,品读形象化的语言。

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那么要让孩子们感悟形象,树立形象,再现形象,描绘形象,那就必须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例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表面看这话是客观的对天气情况的一种描述,但从把握人物形象这个角度来看,这句话就大有内涵了。这个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里面,他们都看到了这场大雾,如果让孩子们设想,假如你是鲁肃或诸葛亮,你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反应,什么感受 把你的反应,你的感受读出来。这时人物形象的不同,鲁肃的吃惊,害怕,诸葛亮的高兴,自信,得意都通过朗读体会了出来。那么,通过这样一个语言点的读悟, 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进行再造,使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当中去。借助这个人物的形象,使这样形象化的语言也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语言世界当中去。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第十册《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质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摘录课堂片段:

生: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他就能借到箭了。(板书:“神机妙算”。)

生:我有补充。从江上雾很大,我联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天气早就预测,熟悉气象。(板书:“熟悉气象”。)

师:真好,刚才这位同学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内容。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曹操说的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板书:“懂人心”。)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兵。”可以看出来。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战,所以他不敢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曹操说的话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有问题。如果曹操命令弓弩手一齐向江中射火箭,诸葛亮就借不到箭,而且船会起火,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会这样做的。

课前对于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当有学生提到的时候,我感到有点无法回答,但是我并不是用生硬的解释去搪塞学生,当堂就表示自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请学生容我在课后寻找一些资料去解释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也能够谅解,要是滥用老师的所谓权威,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很有个人见地,并不会生硬地搬用和执行他们认为不合适或无法认同的理论或要求,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老师不懂装懂的认知,不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课后,我询问了同事和查找了很多资料,但是,并没有特别令人信服的说法,但我从《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执,他不易听信别人的意见;曹操的器量还比较小,于是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火箭和普通弓箭相比,箭比较便宜,看不清虚实。以曹操的性格特点怎么舍得用火箭呢?再说,当时曹操并不知道船上都是草,他一心以为是对手来攻打,他的目的是杀伤对方的士兵,所以用普通弓箭较为符合当时的情况。对于这个回答,学生也认为是比较合理,能让人信服的。

这一环节在师生相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往知识突破重点。还能让学生理解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就能营造一种开明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长处,间接做到了“成功教育”。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周瑜的诡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逐步建立。

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形成自己较稳定的教学风格,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是教学参考中的重点,而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和、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前要多考虑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个问题,尽量减少“卡壳”的情况出现。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想努力体现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就是让人物形象活起来。关于这个教学理念,我想谈三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

《草船借箭》是小说应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我们不明确地对学生说这是一篇小说,但也没这个必要。但是我觉得,作为咱们语文老师来说,自个心里得有个底,这是一篇小说,必须牢牢地抓住人物的形象。上课之前我和孩子们有一段交流、一段沟通。我问孩子们: “你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中哪些人物的印象特别深?”孩子们谈了很多,我就在注意,我在分析,我发现孩子们其实对人物的这种形象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一个孩子谈到他对关云长的刮骨疗毒这个印象特别深,一个孩子谈到他对张飞在长板坡大吼这个印象特别深,一个孩子谈到他对赵云七进七出为了救刘禅刘阿斗那种奋不顾身的印象特别深。事实上,《三国演义》非常成功地刻画了诸多的人物形象。比如象曹操的枭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义侠、张飞的草莽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很经典的、很传神的人物形象。而这个,我觉得应该成为我们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因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是我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首先把握的一点。

二、只有形象才是活的,而抽象却是死的

人物的形象离不开他的语言,离不开他的行为,离不开他的表情,离不开他的细节。所有这一切的综合使人物形象站起来活起来。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在很多情况下面是反其道而行之。我记的有一位老师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他也是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他问孩子们: “你们知道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吗?让咱们一个字一个字的落实,你知道神是什么意思?”孩子们说:“神就是神奇。”“嗯,那么机呢?”“机就是机智。”“妙呢?”“妙就是巧妙。”“算呢?”“算就是谋划。”“连在一起,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神机妙算就是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很好,你们自个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于是孩子们就读课文了。有一个孩子说:“我从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这点上体会到诸葛亮知天文。”老师非常高兴,板书 “知天文”。“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呀?”一个孩子说了:“诸葛亮说了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后面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敌人突然来攻,江上雾很大,我们不知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向他们放箭。’从这体会到了诸葛亮对曹操的为人了如指掌,说明诸葛亮识人心。”老师板书“识人心”。完了又一个孩子说:“我从一开始的‘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到后来的‘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到‘诸葛亮回来时候是顺风顺水的。’看出诸葛亮对当时的这个地理环境情况是非常熟悉的,做了周密的安排,从这点上我知道诸葛亮是懂地利。”老师非常高兴,板书“懂地利”。完了请同学们看黑板:“大家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一知天文,二识人心,三懂地利。同学们都明白了吗?”“明白了。”完了,这个课就算结束了。我说这叫什么?这叫扒了诸葛亮的皮、抽了诸葛亮的筋、吸了诸葛亮的血之后,剩下的诸葛亮的那一副骷髅。在非常理性的一种解剖下面,形象被抽象了,形象死掉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诸葛亮的雍容大度、诸葛亮的温文尔雅、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有的人物形象都被抽干了。所以我的观点,像这样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己任的小说,我们绝对不能用一种非常抽象的方式去教。我们必须用形象的方式去教人物的形象,然后使人物的形象在纸面上站起来,在纸面上丰满起来,在纸面上活起来。这是我想谈的第二点。

三、只有通过品读活的语言,才能够真正储存活的形象

我觉得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那么要让孩子们感悟形象、树立形象、再现形象、描绘形象,那就必须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当中,我主要抓了两处非常形象的语言点。第一处呢?就是“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一般老师可能仅仅注意到这话是客观的对天气情况的一种描述,他让孩子们去感悟的话,大概也就到这个层面为止了,就是这场雾非常大,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但是我觉得,从把握人物形象这个角度来看,其实这句话大有内涵。我这样让孩子们设想,因为这个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里面,他们都看到了这场大雾,那么假如你是鲁肃,你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反应、什么感受?把你的反应、你的感受读出来。很显然,因为鲁肃他并不知道三天之后长江之上有那么大的雾,而且鲁肃和诸葛亮坐在船上,船又是驶向曹军水寨的,雾这样大,前方的情况看不清楚,过去的话非常危险。所以,当鲁肃看到这场大雾的时候,他会感到非常吃惊,他会感到害怕,这就是鲁肃这个人物的形象。有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对环境会作出这样一种反应。于是我就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朗读,把鲁肃的这种感受读出来,进而去感悟鲁肃这个人物的形象。而诸葛亮呢?正好相反,为啥?因为诸葛亮三天之前早就算准了这场大雾,他知道,所以他看到这场大雾不但不吃惊,反而在心中是非常高兴、非常得意。看,大雾果然出现了,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所以,当他面对这场大雾的时候,他来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他会读得非常高兴、非常自信、非常得意。这是什么?这就是这个人物的形象。那么,通过这样一个语言点的读悟,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进行再造,使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当中去。借助这个人物的形象,使这样的语言、这样形象化的语言也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语言世界当中去。这是一个点。

第二个点就是“诸葛亮笑着说”。我觉得如果说这篇课文有文眼的话,我认为这个文眼不在神机妙算,为什么?那个太粗浅。我认为这篇课文最传神的地方,它的点睛之笔就在诸葛亮这一笑。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以说诸葛亮这一笑值千斤。所以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该让我们的学生仔细品味、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一个笑非常丰富的内涵。孩子们感觉非常得好,有的说他是在笑鲁肃,有的说他是在笑周瑜,有的说他是在笑曹操,甚至也有孩子说他是在笑自己。他为自己的神机妙算而笑,他为自己即将到手的胜利而笑。哎呀!这个感悟真是不得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们对品读这样形象化的语言,他是非常有兴趣的,他是非常乐意的。正是孩子们的趣味盎然的品读,使他们不但品出了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了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所以我的看法是,只有很好的花力气去品读活的语言,那么人物的活的形象,才有可能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进而使形象化的语言也进入孩子们的语言世界,使孩子们的语言和精神都能够得到协同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400字 篇五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国庆小学 杨月萍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以读为本,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感情,熟读背诵。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思考;自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过程。本节课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对文中人物鲁肃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说:“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觉得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诸葛亮不就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吗?”有一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尽忠于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针对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我没有急于分析,此时我问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均说喜欢诸葛亮,并谈了原因。此时借机我说:“大敌当前,多么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然而,周瑜却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愿意,此时再分析鲁肃人物特点水到渠成。

整节课缺陷在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太强,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以后力争在课内外多加强训练,多组织一些有关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国庆小学 杨月萍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如果我们把“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会有什么样的弊端呢?教师让学生一遍又一遍以欣赏的眼光去读圆明园,去感受圆明园的美,而浑然忘记了国耻,忘记了“曾经的心痛”。其实,这篇课文教学时学生的情感应该处于“爱于痛的边缘”。对于这样的课文,与其让我们的学生陶醉在曾经的辉煌里,不如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痛彻心肺的体验。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2016-09-08 12:31 | #2楼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寺坪小学 孟君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着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在预习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生本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我利用自学提示教学,小组合作研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一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但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2016-09-08 8:34 | #3楼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李远来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的。课文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才智。我这节课上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这一部分。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求知欲望比平时旺盛,好奇心和积极性也能被我调动起来,师生配合比较默契,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我觉

得主要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挖掘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语文的工具性对聋生来说尤为重要,是他们学习语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课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个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关联的词语句子,让学生进行读说写的训练,来丰富他们的词语积累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例如这节课中,对谁一边做什么一边做什么这样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写成被字句这样的句式,还有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这样的内容,我都挖掘出来,穿插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既发展了

学生的语言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会自然形成,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教

师应该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制造和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然融入教学主题。抓住课文的内容设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在这节课中,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思考:是让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结果,从而感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先从结果出发,再去探求借箭的过程?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了后者。让学生从周瑜的长叹中体会周的心情,进行朗读、模仿,从而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时,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提出问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他的借箭计划又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中,我非常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来引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注意。如复习借箭准备的环节,我出示了一只“草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再让学生根据“草船”说说借箭的准备工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如教到诸葛亮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一句时,我画出简笔画,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纸船摆一摆,学生的兴趣都很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高。 存在不足:

一、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是否科学。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懂天文,识人心,晓地利,有胆

略,会计谋。要让我们班的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概括出这些原因,是相当难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文的内容,上课时我试图引导学生总结出“懂天气、识曹操、晓地利、有勇气”几点更加具体,更加表面的原因。课后一推敲,觉得原因具体了,学生容易理解,但内涵也变窄了,而且和前后文内容有点“脱节”。如识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识周瑜,识鲁肃。从这点来说,“识曹操”作为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可以,但作为一种“概括”显然有所欠缺。

二、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够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他的“神”表现在哪里?“妙”又体现在何方呢?可以说借箭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他的这一特点:算到三天后江面必有大雾,算定曹操不敢出兵应战,算到船只的排列,算到归程的顺风顺水。可以说文章处处体现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只是根据教学的目标,设计了为目标服务的几个问题,牵引着学生去思考、分析。显然,这样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

三、事情的前因后果点到即止。

这篇课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只是把问题设计成让学生去寻找原因,而忽略了“结果”。比如当诸葛亮的船只逼近曹营时,我只是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为什么下令军士擂鼓呐喊?而没有追问:擂鼓呐喊的结果会怎样呢?就转到另一个问题去了,虽然另一个问题也回答了这个结果。

总之,这节课有亮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后去改进。

s("content_relate");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0-25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0-26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

08-18

物理教学指导反思_物理教学反思范文

09-08

《藏戏》教学反思

09-20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09-20

藏戏教学反思

09-20

语文 教学反思

10-04

物理教学反思

10-04

物理教学反思周记_物理教学反思范文

09-08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00字 篇六

《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取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十分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够透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到达了最高点。

可在那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超多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此刻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主角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到达的效果会更好。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七

第十册《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质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摘录课堂片段:

生: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他就能借到箭了。(板书:“神机妙算”。)

生:我有补充。从江上雾很大,我联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天气早就预测,熟悉气象。板书:“熟悉气象”。

师:真好,刚才这位同学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内容。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曹操说的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板书:“懂人心”。)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兵。”可以看出来。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战,所以他不敢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曹操说的话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有问题。如果曹操命令弓弩手一齐向江中射火箭,诸葛亮就借不到箭,而且船会起火,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会这样做的。

课前对于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当有学生提到的时候,我感到有点无法回答,但是我并不是用生硬的解释去搪塞学生,当堂就表示自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请学生容我在课后寻找一些资料去解释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也能够谅解,要是滥用老师的所谓权威,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很有个人见地,并不会生硬地搬用和执行他们认为不合适或无法认同的理论或要求,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老师不懂装懂的认知,不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课后,我询问了同事和查找了很多资料,但是,并没有特别令人信服的说法,但我从《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执,他不易听信别人的意见;曹操的器量还比较小,于是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火箭和普通弓箭相比,箭比较便宜,看不清虚实。以曹操的性格特点怎么舍得用火箭呢?再说,当时曹操并不知道船上都是草,他一心以为是对手来攻打,他的目的是杀伤对方的士兵,所以用普通弓箭较为符合当时的情况。对于这个回答,学生也认为是比较合理,能让人信服的。

这一环节在师生相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往知识突破重点。还能让学生理解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就能营造一种开明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长处,间接做到了“成功教育”。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周瑜的诡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逐步建立。

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形成自己较稳定的教学风格,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是教学参考中的重点,而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和、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前要多考虑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个问题,尽量减少“卡壳”的情况出。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八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透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透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必须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

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能够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但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样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此刻明明明白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须“学到老”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这8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00字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