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乘法交换律教案优秀11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1篇乘法交换律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乘法交换律的写作思路。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一

本学期在组织的每人讲一节公开课的前提下,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经过精心准备,我在四年级上了一节公开课——《乘法交换律》。这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下课后,我静静地回想这节课的每一幕,有收获也存在不足,通过各位老师的`评课,使我对这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我结合加法交换律为同学们创设情景。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对交换律的认识,虽然情景不是那么新颖,但对于平常课来说还是有效的。一开始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下面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础。

2、体现做数学的理念,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做数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已亲身操作、亲自计算、亲自思考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因此我在学生探究乘法交换律这个规律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从中得出乘法交换律这个结论。

3、 有效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有应用乘法交换律填空;应用乘法交换律判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一点点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在练习中学生出现一些小错误,这给认清、理解乘法交换律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真正理解了乘法交换律。

4、教师恰当地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才能使做数学教学落到实处

本节课我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了。但课上老师讲的话不够精炼,不时的重复,使教学时间延长,这里我没有把握好。

5、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还不够

整堂课虽然注意了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但还是感觉我讲得多,给学生说话的空间少。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该用小问题激起学生疑问,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说出错误原因,而不是教师牵引着寻找错误原因。

6、练习时时间过长

在最后练一练的时候,要求每名学生都做完又检查之后,我才让学生跟着老师来逐个解决,看有什么错的地方。这里用时过长,导致铃响后2分钟才完成教学。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认识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创设有效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用有效的教师引导,引导时语言一定要精练。合理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草原教学反思草教学反思操场上教学反思

《乘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 篇二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加法的运算定律之后学习的。只学习乘法交换律,内容比较简单。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发现这一运算定律,呈现“观察 - 初步结论 - 验证 - 应用”的研究程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他们观察,让他们提问,让他们选择问题进行解决,引导他们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给规律命名、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换律,应用交换律解决问题 ……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着发现的快乐。

二、注重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简单的计算几道题。知道几个数的概念,而是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整节课紧紧围绕“乘法交换律”让学生在“观察、验证、应用”的活动中,学会有序的思考,经历归纳总结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如何验证,如何思考。

只学习乘法交换律,内容比较简单。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发现这一运算定律,呈现“观察-初步结论-验证-应用”的研究程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他们观察,让他们提问,让他们选择问题进行解决,引导他们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给规律命名、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换律,应用交换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着发现的快乐。

二、注重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简单的计算几道题。知道几个数的概念,而是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整节课紧紧围绕“乘法交换律”让学生在“观察、验证、应用”的活动中,学会有序的思考,经历归纳总结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如何验证,如何思考。

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1-8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1.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的位置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2.提问: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适时板书:a+b=b+a a+b+c=a+(b+c)

3.设问: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评析: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

1.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2.提问: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3.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评析: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4.交流。

(1)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35二53,016=16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提问: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3006=6300。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书上也有关于乘法交换律内容的叙述,让我们来看看。学生齐读。

师:和你们说的有什么不同?

生1:我们说的是乘数,但书上说的是因数。

生2:书上曾讲过乘数又叫因数,所以我们说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也是对的。

师:会用字母表示吗?板书:ab=ba)。

电脑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

师:请你判别一下,有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并说明理由。

[评析: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2)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我们是用应用题来说明的。比如:有6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4枝钢笔,每枝钢笔5元,这些钢笔一共值多少元?可以用645=120(元),还可以用6(45片=120(元),它们的结果一样。

生6:我们是用算式来说明的,如:(3467)23=34状6723)。

提问: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生7: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8: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9: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靠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靠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靠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板书:(ab)c=a(bc)

[评析: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5.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你觉得它们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生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要交换位置,不同的是,一个在加法里运用,另一个在乘法里运用。

生2:我觉得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很相似,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能想出另外一个。

[评析:缘起加法交换律,再回到加法交换律,将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运用

1.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2.基本练习。

3.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

[评析: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小结。(略)

乘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篇四

在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在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性和结合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成功之处:

1、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以往教学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按部就班,首先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再进行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最后对比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虽然感觉教学有条不紊,但是总感觉缺失点什么,总感觉有这样一双手在禁锢自己的思想。如何让教学更能适应新形势下课改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认识发展需求,减轻学生背诵记忆的难度。因此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材的编排程序,改变为加法、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进行教学,加法、乘法结合律也是如此。通过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轻松的认识了加法、乘法交换律,记忆非常深刻牢固。

2、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由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引发学生猜想,通过举例验证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然后又再次引发学生从结论进行猜想,让学生不仅知道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获取结论的方法。通过结论引发猜想,学生很自然列举了例子进行证明,从而得出在乘法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结论。结论的得出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真实感悟到了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不足之处:

习题的处理欠妥当。练习五1题只是要求学生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没有让学生说说表中数的规律:可以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这样在计算中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算出对角线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

再教设计:

1、注重习题的备课,减少低效教学流程。

2、注重对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集合图和点子图,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篇五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61――64页

教学目的:1、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的语言表述。

教学设想: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

本节设计中,在新课引入阶段,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算式的联系。

在新课展开阶段,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出题验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探求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着观察、试验、归纳的探索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能力。在整个知识探索的过程阶段,重视学生的体验,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和欣赏,感受到运用运算定律的好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

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没有给出统一的要求,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诶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发现特征

1、 ① 用鸡蛋盘放鸡蛋,(如图)一盘可以放多少个鸡蛋?

② 阳光小区有楼房8幢,每幢12层,每层6户,共有多少户?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题)

2、汇报所写的算式,并说出你的想法?

3、研究算式的特征。

① 观察  5×6=30(个)     6×5=30(个)

(6×12)×8=576(户)    6×(12×8)=576(户)

问题:这两组算式分别有什么特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 交流:每个同学过观察、分析和眼,把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③ 汇报:让部分同学向全班汇报你研究的结果。

5×6 = 6×5             (6×12)×8 = 6×(12×8)

二、举例验证、得出定律

1、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有这些特征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来验证。

活动建议:① 每人自己出题验证

②  四人小组中交流验证题,并选一题写在黑板上。

2、小组活动

3、大组汇报、得出定律

① 观察各小组出题,找一找每组题有什么规律?引导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③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的自然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怎么表示?

a ×b =b ×a      (a×b )×c=a ×(b×c)

三、运用定律、进行简算

1、出示算式:8×3×125      25×37×4

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写出与它们相等的式子

2、比较同学们所写的式子,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种?为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3、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计算下面各题?

396×25×4   125×19×8   8×25×125×4    *25×28   *125×32

4、校对讲评、对不同方法进行评价

四、巩固练习

1、是不是所有的乘法都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呢?

出示:能简算的打“√”,并说出简算的第一步。

25×34×4(   )   8×36×125(   )    43×25×9 (      )

35×64 (     )   24×125  (    )    36×25 (         )

小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简算。

2、作业: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5×195×4    125×17×8      13×25×4     125×56

72×125       *25×125×4×9×8        *25×48×5

《乘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篇六

本节课只学习乘法交换律,内容比较简单。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发现这一运算定律,呈现观察-初步结论-验证-应用的研究程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他们观察,让他们提问,让他们选择问题进行解决,引导他们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给规律命名、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换律,应用交换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着发现的快乐。

二、注重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简单的计算几道题。知道几个数的概念,而是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整节课紧紧围绕乘法交换律让学生在观察、验证、应用的活动中,学会有序的思考,经历归纳总结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如何验证,如何思考。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设计 篇七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1.猜谜激趣,唤醒旧知。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口述谜语,以猜谜的形式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猜出是纽扣之后,教师顺势牵引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回忆:在数学学习中,哪个知识点涉及到交换位置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同时也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埋下伏笔。

2.知识迁移,探究体验。

探究数学规律是有过程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和感受及时地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移,学生通过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为后面的简便计算作铺垫。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活动卡

教学过程

⊙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纽错了,衣服穿出去会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的加法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谁能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与乘法有关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探究新知

1.解读主题图,引出例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主题图中给出了哪些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2)你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例5、例6的问题)

①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呢?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先想一想,再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4)指名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

汇报,可能有两种列式方法:

方法一 4×25。

方法二 25×4。

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生1: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2:我列举的算式是8×25=25×8=200。

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学生总结,教师引导,课件出示后学生齐读,师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5)你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a×b=b×a)

(6)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用过,在进行乘法验算时)

(7)反馈练习。

①下面有两道题需要同学们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填空。(教材25页“做一做”中第一排的两道题)

②数学小游戏。

师:同学们的`表现不错,所以老师决定做游戏奖励你们,这里有几道题,如果你认为这道题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就举手,如果你认为这道题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就不举手。

3×15=5×9 a×b=b×a

34×0=0×34 8×3×9=8×9×3

3.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还可能有什么运算定律?选择例6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一下。

(1)课件出示例6: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呢?(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先想一想,再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 先求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125×2

=250(桶)

方法二 先求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10

=250(桶)

(4)在这两个算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根据课件出示的活动卡,小组合作寻找规律。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卡。(见课堂活动卡)

(5)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算式的数字、运算符号、数字顺序、结果都相同,只有运算顺序不同。

小组3:我们小组发现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我们还举例进行了验证,如(30×5)×4=30×(5×4),125×(8×4)=(125×8)×4。

小组4:我们小组也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根据加法结合律我们给这个规律起了个名字,叫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真不少,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结合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6)反馈练习。

教材25页“做一做”中第二排的两道题。

提问:做这两道题时,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既关注了学生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乘法交换律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

4×25=100(人)25×4=100(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

(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学生齐读。)

(8)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9)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10)我们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11)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3、学习例2。

(1)出示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25×5)×2和25×(5×2)。

(4)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即:(25×5)×2=25×(5×2)

(5)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

(6)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板书。

(7)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9)用字母怎样表示?(a×b)×c=a×(b×c)

(10)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7页的第2题。

4、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1)出示: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37×2 125×4×8×25

(2)思考:怎样计算简便?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定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订正,指定学生说一说各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反馈练习: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6、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作业

《练习册》第14页第1课时的所有习题。

《乘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 篇九

“乘法交换律”,初看教材我感觉内容比较简单例如3*4=4*3、15*6=6*15等,相信学生很容易理解。于是我就很草率地处理了本节课的内容(我先举几个两个数相乘的例子,再请学生口算,再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请学生口算,然后请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最后就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第一节课后,我随手拿起几本学生作业本检查质量,没想到学生的作业中竟然有许多问题。如:112/28与28/112,58—47与47—58是否相等等连线题。学生竟然把它们用线连了起来表示相等,我十分惊讶。难道说他们(就连优秀生也不例外)不懂吗(算一算不就知道了吗)?事后,我仔细反思这节课。在上第二节课时我对这一节课做了很大的改动:课一开始我先请学生举例两个数相加并交换它们的位置算一算发现和不变,用以前学过的加法交换律引入,然后让大家一起来总结刚才是如何学习得到加法交换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想一想在乘法、除法、减法中会不会也有这种规律呢?接着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探讨验证,最后请学生汇报。学生很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乘法中有交换律,而在除法和减法中却没有这种交换规律。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完整了。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可以看出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通过猜想、验证、观察、交流、归纳、亲自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成功或失败的情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我还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往往是停留在表面化的,极容易把知识延伸开去(如加法有交换律,就容易迁移到乘法、减法、除法也有此规律)。所以我们教师应从知识整体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及他们学习新知识时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教材的深意,使知识更趋完善,结构完整化。

乘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篇十

本学期在组织的每人讲一节公开课的前提下,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经过精心准备,我在四年级上了一节公开课——《乘法交换律》。这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下课后,我静静地回想这节课的每一幕,有收获也存在不足,通过各位老师的评课,使我对这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我结合加法交换律为同学们创设情景。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对交换律的认识,虽然情景不是那么新颖,但对于平常课来说还是有效的。一开始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下面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础。

2、体现做数学的理念,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做数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已亲身操作、亲自计算、亲自思考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因此我在学生探究乘法交换律这个规律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从中得出乘法交换律这个结论。

3、有效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有应用乘法交换律填空;应用乘法交换律判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一点点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在练习中学生出现一些小错误,这给认清、理解乘法交换律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真正理解了乘法交换律。

4、教师恰当地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才能使做数学教学落到实处

本节课我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了。但课上老师讲的话不够精炼,不时的重复,使教学时间延长,这里我没有把握好。

5、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还不够

整堂课虽然注意了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但还是感觉我讲得多,给学生说话的空间少。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该用小问题激起学生疑问,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说出错误原因,而不是教师牵引着寻找错误原因。

6、练习时时间过长

在最后练一练的时候,要求每名学生都做完又检查之后,我才让学生跟着老师来逐个解决,看有什么错的地方。这里用时过长,导致铃响后2分钟才完成教学。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认识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创设有效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用有效的教师引导,引导时语言一定要精练。合理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

你能在下列的 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28+320=320+ ;

(27+138)+62=27+( + );

35+ = +35。

提问:你能说出填数的依据吗?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出示:

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 (2○3)○5=2○(3○5)。

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如果填加号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如果填乘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是啊,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3.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中的运算规律,首先来研究乘法是不是有交换律呢?

【说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通过复习填数和在等式中填运算符号,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回忆,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乘法运算律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把加法运算律的活动经验和学习方法迁移到乘法运算律的学习中来,促进主动学习。】

二、举例验证探索规律

(一)探索乘法交换律。

1.情景中感知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吗?

学生列式:3×5=15(人)或5×3=15(人)。

提问:我们知道,每组有5个同学踢毽子,求3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式3×5,也可以列式5×3。所以,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联结?

板书:3×5=5×3。

【说明:充分运用例题资源,让学生理解求一共有多少人踢毽子,就是求3个5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初步感知乘法的交换律,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

2.举例验证。

谈话:我们知道3×5=5×3,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

引导:你是直接写出了等式还是先算出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结果,然后再写等号呢?

学生交流,教师选择一些等式板书。

电脑验证大数相乘的结果。

谈话:像这样我们学过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总结规律。

讨论:你写出的每一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每组算式等号两边的两个乘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的是两个乘数交换了位置。)

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提示:你能像加法交换律一样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吗?

板书:a×b=b×a。

提问:等式中的a和b可以分别表示什么数?你是喜欢用语言来叙述,还是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呢?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等式中变与不变的规律,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更加简洁明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4.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学习中的运用。

谈话:乘法的交换律,我们在二、三年级就遇到过,你能回顾一下,过去在学习哪些知识时用过乘法的交换律吗?(学生可能想到: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算两道乘法算式;用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乘法等。)

【说明: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的运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交换律,同时使学生体会学习乘法交换律的价值。】

(二)探索乘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

谈话:我们已经通过举例的方法研究了乘法交换律,那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的结合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仔细观察,现在操场上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组织学生交流。选择列为(5×3)×4和5×(3×4)的同学板演。

2.引导比较。

提问: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中都是5、3、4这三个乘数相乘,乘数的位置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相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

提问: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都是求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都是把5、3、4三个数相乘)

板书:(5×3)×4=5×(3×4)。

3.举例验证。

谈话: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请大家同桌合作,写一写,说一说。

组织交流,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一些等式。

4.总结规律。

讨论:

(1)你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2)你能从这些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归纳乘法结合律。

板书: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谈话: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板书:(a×b)×c=a×(b×c)。

【说明:乘法结合律的教学,教师引出一个实例后,就把研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结论”的思路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鼓励学生同桌共同研究,既可以避免学生因计算复杂而影响规律探究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11篇乘法交换律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乘法交换律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