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原文、教案及练习题(优秀9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为了让您对于童年的水墨画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9篇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原文、教案及练习题,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篇一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篇儿童诗,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我采用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三、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四、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五)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www.kuaihuida.com〗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老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老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7.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8.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9.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六、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七、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水墨 染绿 钓竿 扑腾

打碎 拨开 浪花 葫芦

清清爽爽蘑菇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个场景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溪边钓鱼的场景,先静后动,勾勒出一个垂钓儿童的形象。

(2)“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以溪水为镜梳妆,写出了垂柳也爱美。由于有垂柳的倒影,溪水变绿了,如玉带一般,也写出了溪水的碧绿、狭长、平静。

(3)品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句。

明确: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染”字富有动感,“立”字运用传神,静静的钓竿上立着红蜻蜓,使人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此处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4)怎样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

明确:这句写鱼儿上钩的一刹那,孩子手忙脚乱,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

2.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江上游泳嬉戏。写了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鲜明的形象感。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句中的“鸭群”指一群孩子,“翅膀”指孩子们的胳膊,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跳入水中的情态。

(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一句。

明确:在江中戏水的孩子,是那样调皮,那样欢快。他们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挥动着胳膊拨水嬉戏。“你拨我溅”“笑哈哈”写出了孩子们打水仗的场面,多么快乐啊!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什么?

明确:“水葫芦”原指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句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水葫芦”代指人,形容孩子们水性极好。

(5)怎样理解“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明确:“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写出了孩子的顽皮、可爱。“一阵水花”是指孩子从水中冒出头来时掀起的水花,“两排银牙”是指孩子咧开嘴大笑时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江中游泳、戏水的无限欢乐。

3.仔细阅读《林中》,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现的画面内容。

明确:森林里的松树被一场大雨冲洗得干净而清爽,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树下,小蘑菇长出地面,它们伞状的蘑菇顶盖就像一顶顶斗笠,一个个可爱的小蘑菇就像花儿在树下开放。忽然,林中传来一声欢叫,把松针上的雨珠都震落了。是谁呀?原来,那是戴着斗笠在林中嬉戏的孩子们。

(2)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属于景物描写,写了雨后的松树。先整体描写松树被雨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再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局部描写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刚洗过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也许正反射着五彩的阳光,多么漂亮啊!

(3)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也属于景物描写,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里长了出来,菌盖部分的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因为蘑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通常雨后会大量生长并钻出地面来,所以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一朵朵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就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多么欢快啊!

(5)你知道这“一声欢叫”是谁发出的吗?为什么?

明确:这声欢叫是在雨后林中嬉戏的孩子们发出的。从“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可以看出来。“一个个斗笠”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6)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明确:也许他们正在凉爽的林间追逐、嬉戏、打闹着,忽然望见了远处山边架起了一座彩虹桥;也许他们中间一个最顽皮的家伙正在摇动松树,树上冰凉的雨珠哗啦啦全掉到小伙伴的头上了;也许他们刚发现了一大片新鲜的小蘑菇,正拿出篮子准备采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走近大师,引童年

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屏显)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吗?认识他吗?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知童年

1.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2.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和感触。

(问题预设:

学生的问题呈现可能有:

①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他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暗呢?

②他为什么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学为荣呢?

③离开故乡,他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还宁肯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呢?

三、细读课文,品童年

(一)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甚至想说,没有身边的琐事,就没有真正的好散文,我们的灵魂往往以一些琐事触动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着眼于身边的琐事来写。细细品读课文,抓住文中最能触动你的一词一句,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要求先大声朗读,再小声品读,并圈点批画。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教学预设:

1.品读第一部分:

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教师引导:穷到什么程度?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背景,品读“……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中三个“最”字的含义,并指导朗读。

适时补充:(屏显)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赋得永久的悔》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在这期间,我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喽啰们曾两次蹿到我的故乡,处心积虑把我“打”成地主,他们那种狗仗人势穷凶极恶的教师爷架子,并没有能吓倒我的乡亲。我小时候的一位伙伴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如果让整个官庄来诉苦的话,季羡林家是第一家!”

——《赋得永久的悔》

教师总结:三个“最”字,让我们理解了季先生童年家庭的境况。贫贱家庭百事哀。灰黄或许就是贫穷,就是作者对饥饿、对贫穷的深刻回忆。

2。品读第二部分

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

重点品析“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无父无母的孤儿”、“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的细节,为什么“被迫弃家出走”,“逃”字的含义等等。

适时引导并补充:(屏显)

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赋得永久的悔》

总结:灰黄或许就是苦难的家庭,苦难的家世。那些父辈痛苦的记忆,留给季羡林先生深深的伤痛。

3.品读第三部分:

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重点品析:“一年到底”这个词的含义。“一年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年到底”说明了什么?你能体会到那种生活吗?明确:可见生活的艰辛,艰苦。

我三四岁的时候……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重点品析:为什么是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说明了什么?

作者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哪些词语体现了这种心情?是不是给“灰黄”不一致了呢?

讨论明确:连吃一个白面馒头,都成了我一天的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的深层含义”——应该是带泪的微笑——更折射了家中那种生活的苦痛!

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享受了。

重点品析:吃完了饭,为什又偷一块吃?体会“尽情”的深刻内涵。

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如话家常般的叙述、没有矫揉、没有造作,只有质朴和真纯,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童年所经受的苦难。

增加下面的内容:

屏显:

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特点:

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②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

③昔年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辞害义。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那种平和、冲淡而又质朴的情感。

4.品读第四部分

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连有“山大王”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重点品析:为什么颇有骄傲之意?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单调、就是寂寞。

5.品读第五部分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但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重点品析:为什么会“从梦里哭着醒来”?为什么宁愿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说明了什么?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那种心灵的寂寞和无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多少次梦中醒来。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那种精神的孤独和心灵的无助怎么能让人相信和理解?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一个六七岁孩子离开母亲后的那份深深的孤独和内心难言的苦痛!

四、资料链接,悟童年

季羡林先生是怎样面对这段生活的,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能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板书:以苦为乐、受用不尽、习以为常)

齐读:“每天最高享受”一节。

总结:这就是季羡林先生,虽然他用了灰黄来描述自己的童年,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深深的感激。或许,也正是这种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他坚忍不拔的个性和非凡的人生。(屏显)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飘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他在《我的童年》(完整版)的结尾这样写道:(屏显)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你又有了哪些感悟呢?

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教师小结:其实,或许正是这些童年的“苦难”、“经历”才让季羡林养成了坚韧的品格,能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忍受孤独努力求学,从而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有人这样评价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啊,也许正是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板书:一代大师)

五、关照自我,说童年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小结:后人在评价季羡林先生的时候这样写道: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啊,也许正是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个中滋味,我们应该懂得。

季羡林先生用“一片灰黄”来形容他的童年,那么你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你愿意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为什么呢?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导学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童年的水墨画》:

(1)简简单单的诗句却给我们展示了三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这都归功于作家那富有动感的语言。请你再读读诗,画出诗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读,说说你的感受。

(2)欣赏交流佳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体会诗的意境,入情入境地朗读

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生: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生: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师: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诗境。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生: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

生: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

⑴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⑵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⑶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⑷学生质疑,释疑。

3、赏析诗句:

⑴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⑵欣赏交流佳句,如: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⑶感情朗读。

4、鉴赏写法:

⑴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⑵交流感悟。

⑶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⑷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⑸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⑹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五、总结,布置作业

五、我们来作诗。

1、同学们,我们读了诗,赏了诗,还诵了诗,那么,何不让我们自己创作一首诗呢?

2、请大声地有感情地把自己写的童诗读给大家听。(教师随机点评)

六、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老师有幸当了同学们的知音,分享大家童年生活的美好。是啊,童年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然而,童年生活又是短暂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自由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回答:我感觉到作者写的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

(师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3)品一品:欣赏交流佳句,体会使用打比方手法的妙处。如:

①“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②“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③“是那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4)画一画:

师:把你最喜欢的其中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设计意图〕

诗人的创作是即景生情,缘情成诗。要体悟诗情画意,其方法之一就是诗配画。所以根据本诗的特点,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作画,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5)展一展,读一读:要求学生作画完毕后,面向全班展示出来。并读一读对应的诗歌,体会诗句所包含的生动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童年的水墨画 篇六

五下第二单元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学生便可从“主题”的需要出发,积淀“主题”知识,丰富“主题”情感,提升“主题”精神。选编《儿童诗两首》的目的,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设 计 理念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 “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因此,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领会儿童诗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媒体:教学《儿童诗两首》一课时,配合电教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想象儿童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我 想: 丫 汲

儿童诗两首 街头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教学反思:

本文是略读课文。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我想》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绘画。

2、学习中国画的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知识。

难点:学习中锋、侧锋、逆锋的用笔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多媒体等。学生:毛笔、墨汁。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出示《竹石图》。

师:清代的《竹石图》竹叶基本上是用中锋画的,竹杆运用了逆锋向上推出,岩石用侧锋居多,多变的运笔表现了竹子苍劲,挺拔的风格特征。

二、授新课

师:水墨画的各种用笔方法及轻重快慢的运笔变化,在传统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老师示范:中锋、逆锋、侧锋。

“中锋执笔垂直,笔尖正好在墨线中间,画出来的线条浑圆、挺拔。侧锋执笔稍倾斜,笔尖不在墨线中间而靠在一起,画出来的线条灵活多变。逆锋执笔逆向推出,画出来的线条苍劲。”

2、学生练习

3、欣赏

师:放一些水墨画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绘画构思呢?学生讨论。在总结各个图片的特点。

4、老师示范画:

(1)用中锋、逆锋、侧锋画出景物。(2)着色。

5、学生练习作业要求:用中锋、逆锋、侧锋表现一幅画。内容不限。

6、集体讲评,展示作业。

三、小结

中国画笔墨生动、富有诗意,课后你还能画一画其他的事物吗?意莹然。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学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1.以自己的认识说说什么是儿童诗?

2.用“3”和“O”说一首儿童诗?

3.用“小手十桃树枝”、“脚丫十柳树根”、“眼睛十风筝”“我+春天的土地”学说儿童诗?

4.自读《我想》,这首儿童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5.用“马路边+阳光+《水浒传》”“垂柳+山溪+钓竿+渔童”、“小河+刚出水的‘鸭子’”学写儿童诗。

6.自读《童年的水墨画》,《街头》《溪边》《江上》各写出了儿童的( )特点。

7.选背《街头》《溪边》《江上》。

童年的水墨画 篇九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墨、染、竿、碎、爽、浪”等10个生字,会读本课的“墨、爽、溅”等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摘录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播放《童年》歌曲。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述)

2、导:对呀!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二、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写会“墨、染、竿、碎、爽、浪”等10个生字,读准“墨、爽、溅”等5个生字字音。

2、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3、指名读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幻灯片出示)

①街头阅读

②溪边钓鱼

③江上戏水

……

3、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5、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三、感受诗意,学习借鉴

1、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2、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3、播放音乐,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描写的场景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幻灯片出示)教师重点指导的句子。

(1)“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

3、再次跟随音乐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4、优美的诗句仿佛把我们也带进了一幅幅童年的画里,老师收集了一些童年生活的图片,请同学欣赏一下,同时也请你回顾一下你童年生活的片段。(多媒体出示图片)现在和同学交流你童年时的一个片段,然后请用你灵巧的小手把它画出来。

5、生动笔画画,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五、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有兴趣的,可以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阅读

童年快乐溪边钓鱼

江上游泳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9篇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原文、教案及练习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在童年的水墨画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