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6篇《伤仲永》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案 篇一
《伤仲永》教案
主备人郑世芳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停顿;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识记其意思;
3、会流畅地翻译课文。
4、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原因。
5、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
1、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停顿。
2、了解作者,解题。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目标: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lì pān yèyì chènmǐn yǐ yānyé 隶 扳谒邑 称 泯 矣 焉 耶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注意下列句子的断句)
①仲永/生五年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余闻之也/久
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展示提升
1、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2、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直到朗读流畅。(附: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学生交流收集的作者作品简介,解题。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老师补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四、课堂检测
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五、课堂作业:完成课后题二
预习作业: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识记其意思;
2、会流畅地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目标:
1、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2、出示目标。
二、检查预习
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世隶耕忽啼求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邑人奇之 泯然众人矣 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固众人 ..........
三、学生合作学习: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 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做宾客。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 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四、学生交流展示翻译的课文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
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写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能的人,由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五、课堂检测(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5、环谒于邑人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2)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3)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学生回答) 哀伤仲永这个幼小天资聪明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六、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七、作业 1、 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预习题: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2、开篇交代仲永的籍贯、身份、家世有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仲永天资过人?
4、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5、作者对仲永一事有何看法?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原因以及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详略安排的用意。
3、反思“神童现象”,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目标:
1、生齐读课文;
2、出示目标。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开篇交代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 人者不至”。 (目光短浅,在“利”的驱动下,动词“扳”和“谒”,起修饰作用的“环”,活灵活现地勾画出父亲强拉着几岁的孩子为自己寻吃喝的庸俗相,生动形象,慨叹之情溢于言表。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4、“世隶耕”三字交代了仲永的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 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三、展示提升:
1、《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
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
仲永之父: 为名利所困,不使学
邑 人: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2、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四、课堂检测:
1、把课文分成两大段并归纳段意。
2、1、2自然段和3自然段分别是什么表达方式?
五、教师小结 :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3、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 余闻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 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布置作业:诵读全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伤仲永》第一单元中的第5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新课程标准对这类文体的要求是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记诵积累文言文知识。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针对新课标,本课的教学应侧重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并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结合课标、课本、学生,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
2、领会后天教育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
课前准备:
1、预习
学生查相关资料,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注音,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翻译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教学
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困难,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掌握本课学习要点,归纳文言文学习方法,积累文言知识。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3、本堂课的教学设计
采用板块教学模式,设置教学环节,突出整体感知、理解课文、体验反思三个板块。按照“读一读 想一想 看一看 议一议 说一说 评一评”的思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伤仲永》。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首先,我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2、检查字音:
邑人奇之:yì 日扳仲永:pān 环谒于邑人:yè
称前时之闻:chèn 泯然众人矣:mǐn 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3、出示学习目标:
①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②领会后天教育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找学生读,全班默记)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②把握节奏,注入感情。
(学生放开声音自读)
男生第一段,女生第二段,齐读第三段。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3、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全班再次齐读,进一步培养语感。
出示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人归纳,其他人补充。
教师小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朗读,我们进一步培养语感,感知课文。
三、理解课文(研读赏析):
师:但要把课文读透,深刻理解文意,我们还需要将简洁、典雅的文言文翻译成直白流畅的现代汉语。
(一)疏通文意
1、分段翻译课文,由老师带领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
出示本段学习重点:
第一段:
结合注释,翻译本段。
注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词多义:
之:①忽啼求之:代词,它,指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仲永。
③传一乡秀才观之: 代词,代诗
④邑人奇之: 代词,代仲永
其:①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这首。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诗的。
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形容词作动词,以…为奇。
②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③利其然:名词作动词,以…为利。
2、学生合作探究,翻译第2自然段
①出示学习重点:
第二段:
省略句
古文语言简洁,常常省略句子中的成分。
例:即书诗四句:(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
翻译句子:从先人还家:(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十二、三矣:(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两名学生一读一译。可找多组学生。评价,指导。
3、学生合作探究,翻译第3自然段
第三段:
结合注释,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解决疑难。
学生提出学习重点:(翻译,课文理解,一词多义)
注意:
①课文较难,指导多读。
②两名学生一读一译。评价:学生评,教师评
4、小结:现阶段翻译课文,要求大家以直译为主,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特有的语言现象,边翻译边总结,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二)研读课文
再次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四、体验反思:
师:请同学们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深深的惋惜。一个人要成才,天资聪慧固然重要,后天的教育和个人的勤奋更加重要。希望大家从中受到启发,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三。
2、归纳整理文言词汇。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附板书: 5、伤仲永
王安石
五岁 十二、三矣 又七年
(泯然众人:不使学 后天教育的重要)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重要性。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2、教师:
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掌握字词句
1、默读课文: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小声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出标记。
2、学生提问:
互动、学问。
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在课堂上提出来。同学们能帮助解答的,随时解答。难点问题,教师指点。
教师备案:
字:邑 扳 谒 称 泯 耶
词句: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快回答 m.kuaihuida.com…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与今“稍微”不同)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指上文“或以钱币乞之”)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只让学生知道无实在意义即可。)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多饰前辈。如“先父”等)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卒之为众人:最终。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学生文言基础薄弱,要多花点时间训练。一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二是为了积累文言词语,打好文言基础。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帮助理解。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细心揣摩语意。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借旁所/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2、讨论思考:
⑴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划分标准是什么?
⑵ 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⑶ 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⑷ 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发言。问题难度不大,教师尽可能的让那些学习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来回答,大家互相补充指正。
四、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在大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可一段一段地背;先个人背,再集体背;男生照书读,女同学跟着背,反之亦然;合上书,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每句打头的字,帮助学生记忆,一边背,一边逐渐擦掉,直到背过。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字、词、句和背诵情况。
二、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思考题: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教师在同学们讨论期间,巡视学情,启发那些拙于言表的同学发言。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是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是为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一“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只三个词,便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便清楚明了了,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三、体验与反思
☆ 方案一: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⑴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⑴ 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⑵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文不火,注意辩论秩序。同时要引导学生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3、评价:
⑴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⑵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 方案二:
学习论谈:成才的关键
引导学生就以上主题展开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实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要求同学们围绕中心,有理有据,允许同学们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教师要正确引导。教师可提供讨论话题:
出示相关话题:
1、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3、天赋有利于成才。
4、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尝。
5、没有天赋,不能成才。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阐述。可以叙述,也可以议论;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同时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四。
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保持原有情节线索,通过联想和想像,大胆地进行创作,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500字左右。
【点评】
本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点难点突出。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符合现阶段学生实际需求。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师能很好地加以指导,且生动活泼,能激发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很有特色: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思想内容方面,重点让学生领会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对接受教育的认识。“体验与反思”采用一、二两个方案,给教师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尤其是课堂辩论,设计有独创性,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设计,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⑵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材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语顿。
2、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菜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为何“伤”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抢答。
3、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合作交流,把课文读懂。
师引:
⑴推荐一位读得最棒的同学大声朗读。
⑵师读。
⑶学生评价师和生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
朗读文言文如何停顿才好呢?
4、多媒体显示:
停顿的要领:
⑴理解文章,确定停顿点。(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读“破”。)
⑵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是指不能把词语读“破”。)
⑶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来连一连,纵着一同学一句,大家齐读:(多媒体显示)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还谒于邑人。
⑹余闻之也/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手中资料书疏理文意,把课文试着翻译边读边说出声)
⑵抢答赛:
隶:属于。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还谒:四处拜访。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得为众人而已耶?:它是一个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⑶翻开书,同桌互相试者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多媒体显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课文研讨、探究:
大家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
⑴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祥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⑶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明确:
⑴仲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⑵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板书本课主要内容。
3、欣赏品味:
⑴品味用词的精当传神。如:“啼”字,生动的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等。
⑵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四、归纳总结
师问:
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训?
生答,小结,明确:
1、本文用“伤”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的哀伤、痛惜之情。
2、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再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老师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多媒体展示)并让学生以其中一条为主线,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名言警句:
⑴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⑵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⑶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童第周
⑷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亚里士多德《浮学》
⑸“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
──维纳
2、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者的角度和观点,写在读书笔记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6篇《伤仲永》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伤仲永教学设计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