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优秀12篇)(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制定教案呢?下面这12篇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一

寻访小动物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流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学习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流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学习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学习流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流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流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金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各种类型的金属,了解由它们的不同特性。重点是做实验总结金属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各种类型的金属段。2、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常见材料。在认识和研究了纸和布后,今天我们来认识和研究另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4金属)

一、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教材P47中的图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的想一想,同桌之间说一说,最后由小组长做记录,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生: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

师:对,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下面我们就接下去研究一下金属的性质。

二、实验研究金属的性质

1、光泽度实验。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导热性实验

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总结:铝勺导热快。

3、延展性实验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讨论: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来总结金属的性质: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金属还有其他一些性质,我们以后会学到。(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讨论

师: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把讨论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落叶到哪里去了

教学要点:

让学生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使学生了解动物活动和细菌对土壤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准备:

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人类改良土壤的录像资料和相关书籍。

教学过程:

1、大树下和田地里有许多落叶和枯草,它们都到哪里去了?

学生讨论交流。

2、实地观察。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到校园中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不要忘了收集一些腐烂程度不同的叶子。

3、落叶变成了什么?

出示我们收集的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

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交流。

阅读课本52页“趣味阅读”。

通过阅读你认为蚯蚓起到了什么作用?

4、实验验证,拓展认识。

下面让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仔细观察,看看蚯蚓是怎样为改良土壤而默默工作的。同学们你们准备怎么做?

学生设计方案。

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5、观看录像资料,了解人改良土壤的方法。

6、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蚯蚓为改良土壤而默默的工作,了解了一些人类改良土壤的方法,课下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改良土壤的方法。同时,让我们尽自己所能为我们美好的家园作一些贡献。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②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科学探究。

①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②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③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懂得材料的使用情况标志着一个社会技术发展的水平。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将能够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并能通过调查身边常见的材料,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①:学生不知道周围的物体是由材料做成的。

层次②:学生知道了周围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材料种类不同。

层次③:学生清楚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探究能力。

层次①:学生能感知身边的材料。

层次②:学生通过调查能辨认不同物体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层次③:学生能观察并描述常见材料的主要特征。

教学背景: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一般都是由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物体非常熟悉,因为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直接凭感官体验。而材料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虽然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但材料名称、特性、用途等未作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在研究材料的活动中,希望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建立联系,并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发展他们用语言描述材料特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

①用各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②课件(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那么什么是材料呢,举例说一说。看来同学们对材料并不陌生,那么材料在生活当中究竟有哪些应用?每种材料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课题)

2、调查了解身边的材料。

(1)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身上穿的、佩戴的、随身携带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看来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判断得也很准确,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两项调查。调查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边调查边记录,小组讨论调查哪里的物品,到老师这里取记录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调查结果展示汇报。

(4)小组交流:材料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

(5)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3、探究材料的特性。在我们周围,很多物品都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比如一扇门就用了木头、金属、玻璃等材料,那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呢?下面我们就任选一种材料进行研究,看一看每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制作物品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小组讨论,到前面取材料。

(2)学生活动,探究材料的特性。

(3)汇报交流。

4、拓展延伸。材料无处不在,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材料组成的物质世界里。

(1)思考:如果没有材料会怎么样?

(2)课件出示: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3)总结,提出希望。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三

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探访蚯蚓的家

目标:

知道土壤的构成;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准备:

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选择问题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学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导。

第二课时探访蚯蚓

(1)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为他们准备一些材料,像放大镜、小铲子、纸袋等。要求学生要作好观察记录,这是收集事实的过程

(2)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事实资料。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出土壤的构成,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比如学生认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烂的叶子”就可以,腐殖质的概念对他们来讲太抽象了。总之,教师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

(3)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干。

混合与分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和沙。

难点: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一份沙和食盐的混合物、筛子、滤纸、烧杯、放大镜、玻璃棒、清水、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铁架台、火柴。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实物投影:一份沙和食盐混合物。(也可使用课件中的食盐与沙混合物图片)

谈话:昨天老师在整理实验物品的时候,不小心将沙子和食盐混在了一起,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老师把它们分离开来吗?

2.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直接导入,使研究的问题直观、清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索

(一)活动一: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

1.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一份食盐和沙的混合物,观察混合物,讨论什么是食盐,什么是沙,并填写活动手册。

(2)给每个小组一个筛子,试试使用筛子分离沙和食盐。

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食盐和沙的特点,和用筛子分离食盐和沙的结果。

3.提问:用筛子无法将沙和食盐分离开来,原因是什么?

4.小结:由于两者的颗粒大小太接近,无法用筛子分离它们。我们需要思考用其他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沙和食盐的颗粒大小,并尝试用筛子分离它们,实验之后却发现无法用筛子分离食盐和沙,因为两者的颗粒大小非常接近。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溶解的方法,将食盐变成更小的微粒,再进行分离。

(二)活动二:用水分离食盐和沙

1.讨论:将混合物放入水中后,我们可以怎样操作?要注意些什么?用什么方法能够将沙分离出来。

2.介绍过滤方法和过滤装置(滤纸和烧杯)。

3.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1)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加入清水并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2)将杯中的混合物,慢慢分次倒入滤纸过滤,将沙分离出来。

4.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研讨:

(1)在滤纸上观察到了什么?杯子中的液体是什么?

(2)我们是怎样将沙和食盐分离的?

(3)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增加水量的角度,思考溶液的变化,通过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沙,并学会使用这个方法来分离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三)活动三:分离食盐和水

1.谈话:我们已经成功地将沙分离出来,过滤后的这一杯液体是食盐水,如果把这一杯盐水放在阳台上,让杯中的水慢慢蒸发,你们觉得在水蒸发的过程中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有什么变化?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2.提问: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原先溶解在杯中的食盐会怎样呢?

3.谈话: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分离出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

4.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5.分组汇报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时可能提到让溶液自然蒸发;用过滤的方法;用酒精灯加热溶液,让水蒸发分离出食盐等方法,教师评价每种方法的利弊。)

6.课件出示:

(1)介绍蒸发装置:酒精灯、三角架、蒸发皿。

(2)学习酒精灯的构造、火焰的组成和安全使用方法。

7.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1)将10mL左右的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中。

(2)边加热,边搅拌。

(3)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注意事项:

①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

②加热后的蒸发皿、三脚架很烫,不要触摸。

8.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9.研讨:

(1)蒸发得到的白色颗粒是盐吗?有什么方法证明?

(2)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与食盐颗粒比较,他们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食盐和水是怎样分离的?

(4)分离后的水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蒸发的方法,发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从而学习分离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三、拓展

出示木屑和铁屑混合物图片。

工匠在制造产品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木屑和铁屑,而且它们混在了一起,工匠想回收铁屑加工成其他的铁制品,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分离出铁屑呢?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的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将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运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能溶于水中的物质,也学会了用蒸发的方法将溶于水中的物质重新分离出来。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五

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植物的叶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流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学习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学习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习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学习流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流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流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流程。

蚯蚓的邻居

教学要点:

观察土壤里的动物,设计不同土壤对生物生长影响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漏斗、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和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一、引入。

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

二、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探究试验。

取一些肥沃的土壤,放入漏斗中,在漏斗上面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都是蚯蚓的邻居。那么,现在我们该把这些小动物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把它们送回原来的地方。

第二课时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一、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在前边几节课的研究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蚯蚓的知识。那么,你认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呢?

学生猜测。

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我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不愧为小小科学家。你们认为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设计实验。

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

师:这个实验实在是太好了,可是我们用这40分钟时间是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课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你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吗?

……

师:不要忘了做记录哦!

二、调查。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土壤都被迫害了,我们会怎么样呢?

可是我们的有些行为已经破坏了土壤,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

课下的时候请各位同学向身边的人进行调查或进行查资料,了解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以及危害,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玩具。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科学课,它将把我们带进科学的大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2、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样玩有趣味性,怎样玩有创造性?在玩得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师:这么多“为什么”,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得到解决。

4、设计或改进玩具

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发现了那么多问题,你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一点儿也不比科学家差,老师真佩服你们!在研究过程中,你们对现在的玩具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就让你们当一回“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创造力,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也可以把它画出来,小组成员要团结协作,开动脑筋。看哪个小组设计或改进的玩具最具科学性,最新颖!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

师:哪些小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介绍给同学们?

学生展示、介绍作品。

师:同学们认为他们的作品怎么样?

学生评价作品。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你们已经迈出了创造发明的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玩具店的橱窗里一定会摆上你们的作品!

5、课堂评价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提问:谁来说说你得了几颗星?为什么这样评价自己?

6、拓展活动

师:40 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课下,请同学们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七

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的方法使水中的物质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两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热水)、两杯冷水、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奶茶粉一包。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课件出示一包奶茶。

1.谈话:想喝奶茶吗?这是一包奶茶粉,有多少种方法泡好这杯奶茶呢?

2.学生得出四种方法(冷水、冷水搅拌、热水、热水搅拌)。

3.提问:你们认为哪种情况下奶茶溶解最快?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奶茶粉的溶解速度?说说你的理由。(板书:温度、搅拌)

设计意图:奶茶粉具有颗粒小溶解快的特点,也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食物,借此引入,激发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作了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如果让你们选,你会选择先证明哪个因素?(板书:热水与冷水。)

2.学生讨论得出对比实验中应相同的条件。(板书: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盐、同时加入)

3.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中。

(2)静置10分钟,每2分钟记录一次现象。

(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

4.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合作实验。

5.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增强合作互助的意识。

活动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提问:我们已经用实验证明了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那怎样证明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呢?

2.课件出示记录单: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搅拌与溶解快慢关系的实验,完成活动记录单。

3.学生讨论得到实验方案,确定要改变的条件:搅拌与不搅拌。相同的条件:同样多的冷水、同样多的盐、同时加入。

4.课件出示实验材料:两份质量相同的食盐、2杯同样多的冷水、1根玻璃棒。

5.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水中。

(2)一个烧杯搅拌,另一个不搅拌,每2分钟记一次现象。

(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

6.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实验。

7.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在探究了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强化学生对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三、拓展

1.提问:我们发现了加热和搅拌的方法可以更快地溶解食盐,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把物质的颗粒变小)

2.学生说一说,猜测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设计物质的颗粒大小影响溶解速度的对比实验。(大颗粒热水搅拌——小颗粒热水搅拌)

4.视频播放——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实验。

5.引导学生总结加快溶解的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清晰展现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充分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同时节省课堂时间,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搅拌、颗粒大小等。因此我们可以用加热、搅拌、减小物质的颗粒大小等方法来加快物质的溶解。

上夜班的动物

教学目标:

通过多层次的观察提问,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夜间的巡警

一、引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存款现在有多少了。今天就让我们来从中选出一些问题来解决吧!

今天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

生:我从问题银行中提取了一个问题:晚上,动物是否都安静的睡觉呢?

生:有些动物白天睡懒觉,晚上干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

二、夜间的巡警

打开课本37页,以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然后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全班为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阅读课文,分配角色,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

说说你在刚才活动中的感受,在这些角色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动物夜间通行证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哪些上夜班的动物?关于它们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把你的问题提出来。

小组交流讨论,把我们的问题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二、观察与讨论

这些动物是怎样上夜班的?

它们上夜班都在做什么?

小组内整理一下我们所知道的,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汇报交流。

三、动物夜间通行证

有些动物是上夜班的,给他们办一张“动物夜间通行证”吧,否则猫头鹰警官会抓他们的!

在办证之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我们需要了解关于这种动物的那些资料?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老师这有一张蟾蜍的夜间通行证,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小组选择一种上夜班的动物,为它们办一张通行证吧!

全班展示交流。

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八

蜗牛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流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流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学习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观察流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学习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学习流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流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流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级给某些结论提出疑问。

2、科学知识:知道问题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培养学生对某些不对的结论可以大胆怀疑,并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实践提出适当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密封罐养好的小草、纸飞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引入。

(1)吹塑纸摩擦后帖在黑板上;

(2)两个同学拨河比赛(一个较大,一个较小),猜一猜谁会赢,第一局大个子赢,第二局小个子赢----增加阻力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记录划“正”,看谁提的问题最多

3、“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揭示课题,读题。

二、问题从哪里来?

1、请同学们小结刚才你们是怎么发现问题的?---通过观察(板书:观察)

2、说一说你平时在什么场合发现过哪些问题。

3、组织科技小制作---玩纸飞机,在小制作中同学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下面的活动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类型的纸飞机。

(2)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进行放飞机比赛。

(3)小组长做好记录,把同学们在玩纸飞机发现的问题记下来。

(4)组长汇报同学提的问题,评一评谁提的问题最有意义。

4、统计班级提的问题,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发给“小科学家”荣誉。

5、小结刚才是怎么提问题----问题来自哪里

三、总结。

同学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游戏、科技小制作中,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就是科学。

自转旋翼

教学目标:

学着制作一个自转旋翼,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重点:

落实到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A、教师准备:

1.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尺(直尺、长卷尺)、秒表。

2.纸、剪刀、回形针

B、学生准备:

比赛用纸、剪刀、回形针、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探探、究究、奇奇、妙妙制订了一个比赛计划:

①学会制作自转旋翼

②试验,找到让自转旋翼下降的方法

③选一个下降最慢的作品参加比赛。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制作自转旋翼。

注意事项:纸的大小不能改变。自转旋翼要能旋转。

进行简单的小组比赛。

评出每组的第一名。

二、班级比赛自转悬翼。

小组第一名代表小组进行班级比赛,选出班级前三名,教师对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有前三名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三、研究自转旋翼的下降时间、翅膀大小等特点时,需要搜集实验数据。光凭感觉是不可能得到准确数据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1.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可能会用到哪些测量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

2.教师介绍测量工具。

总结出自转悬翼下降慢的原因和制作技巧。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地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3、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4、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5、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电吹风、乒乓球、纸片、饮料瓶自制的漏斗、自来水龙头。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科学课是学什么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科学。(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认识图标:书上都有哪些图标,他们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

评:丰富感性认识,为读懂课本做准备。

演示实验: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评: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转入课题。

指导学生学习提问

板书指导读图:第二页的3幅图表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小鼠标提出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指导提问:观察每幅图的自然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用为什么会或是怎么回事儿的方式提出了,写在记录本上。

巡回观察发现好的问题。

课堂交流汇报: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问题,肯定、鼓励发言者。表扬积极参与者,表扬能写出三个以上问题的学生。

通过认识电视机,练习题问题。

关于电视,你产生过哪些问题?你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讨论,把问题写在记录本上,问题越多越好。巡回指导。

评:培养学生信息交流意识。

学生回到讨论结果,肯定和表扬各组成绩,表扬优秀小组。

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

出示制片学习实验方法:向2片纸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1:学生实验吹纸片,指导学生记录。

指导猜测:请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你的猜测写在记录本上。

实验验证:发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实验,比较试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巡视指导。

课堂交流,检查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操作个别指导,保证成功率。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对这个实验,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把问题写下来。提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什么2片纸不是分开而是靠拢?

评:鼓励学生提问。

尝试解释实验现象:你能试着说1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结果吗?把解释写在记录本上。进行简单交流,不进行对错评价。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2、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并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4、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水是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进一步认识水是怎样的液体。

教具:

1号抽屉:每组各一杯可乐、醋、糖水、牛奶、酱油、雪碧、酒、油

2号抽屉:培养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矿泉水

这里面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2、引入课题 板书: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1、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2、学生实验,师巡视。

3、汇报观察结果。师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

三、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1、刚才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水是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没有颜色的。请大家拿出1号抽屉中的1号杯,与水比较一下。水是怎样的。

2、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4、你们说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出示:玻璃)它也具有上述特点,你是怎么解释呢?拿出1号抽屉的玻璃,比较一下。

5、学生讨论、交流。

6、学生做水流动实验。

7、水与玻璃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说(硬或软,形状上有区别)

师:玻璃是什么形状?(学生说长方形)

师:那么水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

8、学生实验、讨论、汇报。

9、小结。板书:没有固定形状。

10、总给什么叫液体。

四、区分各种各样的液体

1、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液体的?大家试试看

2、学生实验

3、出示:醋、糖水、牛奶、酱油、雪碧、酒、油有什么方法区分杯子中的液体?

4、学生上台,并说理由。

5、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地闻或者尝。

6、学生说,师小结。

五、总结。

板书:

看 没有气味 没有颜色 没有味道 透明

闻 水平面 气泡 放大 变弯 溶解 沉浮 重量

尝 会流动 没有固定形状——液体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第十一篇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9课浮与沉》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河北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沉浮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加之本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性极强,学生在一次次经历中对原有认知不断修正、完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科学素养获得和谐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浮和沉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浮力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2、实验设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十二篇

第 一 单元单元备课

主题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主备人

单元

目标1、在游戏中乐于提出提出问题,喜欢大胆想象;能关心身边的科学,关注新事物;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在游戏中能多角度提出问题;能用语言或图画观察到的现象;能参与交流、讨论能对物体位置和物体的音色进行判断。3、认识玩具的特点;学会简单的分类;正确描述一个物体位置以及判断不同声音的音色,认识身边的科学。

单元

重点会用感官感知、观察玩具的特征,动植物的外部特征,能够提出感兴趣的物体,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单元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排本单元是科学教科书的绪论单元,它是小学生学习本套科学教科书的基础。这一单元的教材,以学生玩玩具的经验为线索,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科书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这些活动符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通过亲历活动,“走进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教科书的编排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第一课主要启发学生大胆提问题,第二课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第三、四课,不仅让学生提出问题还启发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培养能力方面,如第二课给动植物分类,先让学生按自己确定的标准自由分,接着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什么是分类及分类的方法。本单元主要以玩、游戏为主,以培养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科学的兴趣为目的,以便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一共用5课时。第一课时:科学在我们身边 第二课时:玩具里的科学 第三课时:我们周围的动植物第四课时:单元测评第五课时:单元测评分析

备注

第 二 单元单元备课

主题

《我们怎么知道》主备人

单元

目标1、科学探究: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够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问题。2、情感态度价值观:善于交流、大胆想象等。3、科学知识:能用感官判断事物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等。

单元

重点游戏求乐、竞赛求知、设疑求趣、实践求效

单元

难点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够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问题。

排本单元紧密结合了学生已有的探究经验和方法,是本册书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通过本单元学生对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可以获得更多的体验,可以更好地为今后的科学探究做准备。本单元由运用感官认识到利用工具测量,以及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探究、对同类事物进行对比探究,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单元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共有六课。1、《怎样认识物体》——用“感官辨认物体”,意识到用感官辨认物体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2、《给文具分类》——主要让学生掌握分类标准。3、《哪杯水更热》——用“仪器科学测量”,意识到利用工具比利用感官认识物体更准确。 4、《有趣的不倒翁》——用“解暗箱” 的方法探究,意识到从事物内部去探究事物内部的本质是最可靠、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 5、《水温的变化》——使学生发现热水变量的规律,进一步训练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技能,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兴趣。6、《哪杯水多》——指导学生学习使用量筒,体验到借助仪器测量比用感官判断更准确。课时安排:8课时

备注

第 三 单元单元备课

主题

太阳与时间主备人

单元

目标1.科学探究: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务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工具对事物的影子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记录;能用简单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2.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乐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3.科学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与太阳每天在空中运动的模式;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单元

重点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与太阳每天在空中运动的模式;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单元

难点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务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工具对事物的影子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排本单元由《认识太阳》、《太阳和影子》、《用太阳计时》、《制作计时工具》四个课题组成,主要研究太阳及如何利用太阳计时。本单元与前面的内容从知识上没用密切联系。但因为学生每天都在感受太阳的变化,而有关太阳的科普知识有非常多,所以学生对太阳的概况已经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让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学生也有很多感性体验,因此学习本单元不会感到困难。本单元的学习,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本单元课与课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认识太阳》一课,初步让学生认识太阳的概况,是后面几课的基础;《太阳和影子》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并从中悟出利用影子来计时,为下一课《用太阳计时》做铺垫;《用太阳计时》主要利用前一课的研究的“阳光下同一物体在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悟出古人对日晷的发明与使用,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发明创造的喜悦,产生自己也能制作计时工具的自信心,为下一课《制作计时工具》做铺垫;《制作计时工具》一课,则以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计时工具为引领,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己进行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课时安排:6课时

备注

第 四 单元单元备课

主题

水的科学主备人

单元

目标1、科学探究:善于提出问题,并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活的结论。2、愿意合作交流能从自然中活活的美的体验,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3、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自然界水资源的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单元

重点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认识--发现新问题由问题开始至问题“结束”

单元

难点实验探究、及欣赏资料的搜集。

排本单元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植物、动物、我们自己)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物质世界的内容,并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水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以水作为物质世界开始的研究主题能够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学生要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估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本单元包括五课,分别是《认识水》《有趣的沉浮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第十四课《认识水》 活动一:我们来找一找,自然界哪里有水? 活动二:我们来观察,水是什么样的? 建议:1、活动一中利用美丽水体的录像资料作为引入;2、探究水的性质,“水是什么样的?”特别要考虑到并一定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3、赞美美丽的水体,不要走过场。 4、也可以将活动一调至自由活动之前,为赞美水体做铺垫课时安排:7课时

备注

第 五 单元单元备课

主题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主备人

单元

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读数据,并对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等。2、在观察、实验、制作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3、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等。

单元

重点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知道天气变化对人生活的影响。

单元难点知识点在书外,实现活动承载知识的重大突破

排1、本单元由《今天的天气》、《我的风向标》、《我的雨量器》、《一周的天气》四个课题组成,主要是研究天气对人、动物、植物所产生的影响,领悟观测天气的简单方法。2、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装集中探究并认识“研究天气方法”的惟一单元,虽然与前面进行的科学探究没密切的知识联系,但由于学生对天气有亲身体验,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做基础,所以进行了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对于天气的研究又有长期性的特点,这恰好为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地探究提供了契机。学习本单元之后,学生便能较好的掌握观察、研究天气的方法,便于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能力,进一步研究天气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将探究活动继续下去,从而使学生学会做长期性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3、《今天的天气》探究认识天气的方法,为后几课的研究作辅垫; 《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器》自制观测气象的简单仪器,利用方便、简单的工具进行观测; 《一周的天气》对前几课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方法,并从中获得信息;4、搜集与整理信息资料:汇总-分类-设计记录方式(表格、图形、文字等)-数据分析-汇报与要点记录-表达与交流-获得结论5、课时安排:6课时

备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上这12篇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