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牛顿的物理教案篇一: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以下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9篇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牛顿第一定律 篇一
第1节
[课前预习]
1.代表人物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代表人物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雅里斯多德
伽利略
笛卡儿
注意: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是想象中的实验,但它建立在________基础之上,经过________,抓住________,忽略__________,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问题:
(1)“迫使”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所以牛顿第一又叫_______定律。
问题:
(1)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
a.惯性定律是物体__________作用时所遵从的运动规律。
b.惯性是物体的___________,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 。
(3)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乘客会___________,为什么?
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乘客会______________,为什么?
[典型例题]
1.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b.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旦运动起来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
c.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d.要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获得加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证明了( c )
①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用物体将静止
②要物体静止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
③要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必须受不为零的合外力作用,且力越大速度变化越快
④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原来的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一个劈形物体abc,各面均光滑,上面放一光滑小球,用手按住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如图所示。现把手放开,使劈形物体沿斜面下滑,则小球在碰到斜面以前的运动轨迹是( c )
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 b.曲线
c.竖直向下的直线 d.折线
4.2.一人在车厢中把物体抛出,下列哪种情况,乘客在运动车厢里观察到的现象和在静止车厢里观察到的现象一样( d )
a.车厢加速行驶时 b.车厢减速行驶时
c.车厢转弯时 d.车厢匀速直线行驶时
5.16世纪末,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在以下说法中,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 d )
a.“四匹马拉的车比两匹马拉的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
b.“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长时间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
c.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d.一个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受力
牛顿第一定律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伽利略理想实验;
(2)惯性概念;
(3)掌握的内容;
(4)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能用解释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
情感目标
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分两块内容介绍的,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教法建议
1、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2、适当介绍一些学史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或者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它们的学习也是这样。
3、重点讲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
4、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
示例:
一、历史的回顾
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见扩展资料)
2、伽利略理想实验:
(1)动画模拟该实验,并指出不能够真正试验的原因。或做课本所讲的气垫导轨实验(有视频资料),并指出为什么只是近似验证。由实验结果推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矛盾的焦点蚀是试实验条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实验:它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但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来的,而在抽象思维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科学推理,理想化实验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3)介绍伽利略。
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注意:(通过实例分析)
(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
(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
做小实验:惯性实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
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
探究活动
题目:可以观察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方案:自己设计小实验并展示、讲解,由同学互相评判。
评价: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 篇三
课题
2.1 牛顿第一定律
( 二力平衡及其条件)
总第 2 课时
主备教师
教
学
要
求
1.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在受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难点 物体在受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具
ppt
教学
方法
讲授 活动 讨论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电脑演示]: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中考资源网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小组讨论(四人一组)中考资源网:让同学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并在投影片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中考资源网
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同学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中考资源网
[板书1]:“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中考资源网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中考资源网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中考资源网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建议同学们用实验去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中考资源网(对于提供的实验器材感到不能满足的,还可提出实验设计方案。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学生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中考资源网
请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实验过程,并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中考资源网
[电脑演示]: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用电脑显示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中考资源网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中考资源网:
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中考资源网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中考资源网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中考资源网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中考资源网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中考资源网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中考资源网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中考资源网
[板书2]:“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中考资源网
[板书3]:“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
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举例并分析。中考资源网
4.反馈练习
a组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中考资源网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 (填“是”或“不
备注
是”)中考资源网平衡的力。中考资源网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中考资源网
b组
1.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 牛顿,方向是 ,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 。中考资源网
2.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中考资源网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 牛,方向是 。中考资源网
c组
1.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中考资源网
2.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三。课堂小结
[电脑展示]:本节课整体板书,进行课堂小结。中考资源网
备注
板书设计:
三 二力的平衡
1定义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 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 应用
教学
后记
(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 篇四
6.1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1、教学目标
(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3)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能够将该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强化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2、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两部分内容,是学习力与运动的基础知识。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转变学生的经验观念(例如:用力推箱子、箱子运动、停止用力推箱子、箱子不运动、说明力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等;物体的速度越大,其惯性也大等)是本节的难点。
3、课时安排:本节内容用一课时。
4、教学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
5、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牛顿第一定律
1.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草地上滚动的球会停下来……
2.学生对以上现象中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3.提出亚里士多德和伽俐略看法,哪一个正确?
a.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b.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护。
4.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表 面
状 况磨擦力的大小小车运动
距离s/m
毛 巾
棉 布
木 板
(2)分析数据,得结论。
(3)引导学生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5.板书: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惯性
1.想想做做
(1)做课本中6~7的实验。
(2)做钢笔不倒的实验。
2.惯性的意义
3.分析汽车中惯性现象
4.分析日常生活中一些惯性现象。
小结
课后作业
观看、思考。
表达自己的看法。
分析两个正好相反的观点想办法进行分辨,提出问题: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呢?
在老师的提示下设计实验。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从而验证了伽俐略理论的正确。
理解:物体不受力时,原先静止的物体将____
原先运动的物体将____
动手做实验,理解运动物体的惯性和静止物体的惯性。
分析自己产生前倾、后倾的原因,理解物体保持原有状态的意义。
理解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所造成的损害。
同步训练。
用多媒体演示这几种常见的现象。
引导学生用实验来分辨两种看法的正误。
向学生交代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保持物体初始速度相同,使运动物体在不同表面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不同,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介绍伽俐略推理是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推理。
6、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一些常见事例。
2.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观点。
3.伽俐略关于力与运动的观点。
4.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
(2)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4)分析与论证。
(5)牛顿第一定律。
(二)惯性
1.什么是惯性。
2.生活中常见惯性事例。
3.惯性利用与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牛顿第一定律 篇五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l_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会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分析一些典型实例。
教材
重点
难点重点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凶,和利用结论分析实例。
难点 利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具小钢球、磁铁(条形)
教学
方法讲授 活动 讨论
教 学 过 程
投影: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下落。
思考与讨论
1.苹果未熟透前为什么不会从树上下落?
2.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下落说明苹果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3.是什么原因导致苹果下落的?
教师归纳 苹果未熟透前,由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保持静止状态。
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说明苹果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而导致苹果运动状
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树对苹果的拉力没有了,苹果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即苹
果原来的平衡状态破坏了,物体就沿着另一个力的方向运动起来了。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思考与讨论
1.小孩用细绳拉住氢气球,一旦脱手,气球将升空。你能说明气球升空的原因?
小孩用细绳拉住氢气球时,氢气球由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静止。
但一旦脱手,氢气球失去了手的拉力,平衡就会破坏,此时氢气球就会升空。 2.水平道路上行驶的汽车
(1)若发动机牵引力大小等于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汽车将怎样运动?
(2)若此时驾驶员关闭了发动机,则汽车又将怎样运动?为什么?最后汽车的运动状态怎样?
(3)如果要使停止着的汽车重新启动,则驾驶员应怎样做?此时,汽车受力平衡吗?
(1)当汽车发动机牵引力大小等于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时,汽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驾驶员关闭发动机,汽车失去了发动机的牵引力,则汽车会在阻力作用下逐渐减速,最后汽车处于静止状态。
(3)要汽车重新起动,驾驶员应起动发动机(汽车受力不平衡),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汽车由静止运动起来。
实验或投影:磁铁的吸引力使钢珠改变运动方向(如图2—3—1)备注
想一想 从上述实例和实验中,你能总结出一条什么样的结论?
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都是在______作用下发生的。
即:力是使物体_________发生改变的原因。
例1 下列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
a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动的汽车 b.正在拐弯的汽车
c.扔向空巾的手榴弹 d.正在匀速降落的伞兵
解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显然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行的汽车速度将越来越小。正在拐弯的汽车,运动方向在不断地改变。扔向空中的手榴弹运动速度和方向均在不断地改变,所以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正在匀速降落的伞兵。正确选项为d,
讨论 下而两种情况中他们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
(1)运动员在繁个自行车比赛中。
(2)滑冰运动员沿着冰道转弯时。
解 (1)运动员在整个比赛中运动状态是发生改变的^
(2)沿着水道转弯说明运动方向在发生改变即运动状态在改变
例2 关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则肯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物体运动越快,所受的外力一定越大
d.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受任何外力作用
解析 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可知,物体的运动跟物体是否受力及力的大
无关。而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物
体可能是受平衡力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受外力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受
衡力的作用。故正确选项为a。
备注
板书设计:
四 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都是在不平衡力作用下发生的。
教学
后记
(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 篇六
牛顿第一定律- -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理解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用具:斜面 小车毛巾 棉布 木板
教学内容:
一 复习与引入
1.上一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力,那么回忆下,力可以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改变运动状态:动←→静 快←→慢
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
2.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没有了力物体会是怎样的呢?也就是说力是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呢?
带着问题我们来看如下的试验
二。分析讲解试验
让小车从不同的表面滑下,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不同
a处:毛巾表面 b处:棉布表面 c处:木板
注:1、观察小车静止的位置(用不同色粉笔做上记号)
2、思考它为什么会停下来
讨论:1、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学过摩擦小车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了不同表面对它的阻力,三百多年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对类似这样的实验就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它前进的就越远(联系实际举些例子)
2、观察小车速度的变化,可以看到小车的速度都在减小,直到停下来,但还可以看到毛巾表面上的小车速度减小最快,而木板上小车速度减小最慢。所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时,它的速度变化就越慢,运动的距离就越长
推广到光滑的平面,并得出结论
推广结论:1、若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一直运动下去
2、同样,阻力为零,速度变化为零,即物体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综合结论:对于绝对光滑的表面,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即物体不受外力,则物体将一直以一个恒定的速度运动下去。三: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再回过头来看课前的问题(提问)四小结:牛顿第一定律时通过大量的实验,经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它,但是从牛一律推出的一切理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一律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五课后思考题:判断: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六、作业
板书设计 §3.1牛顿第一定律
一。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实验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它前进的就越远,它的速度变化就越慢,运动距离就越长。三。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 篇七
牛顿第一定律
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3 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 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5 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材
重点
难点重点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及用惯性解释有关常见的现象
难点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利用惯性解释有关常见的现象教具斜面 毛巾 棉布 小车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ppt
教学
方法讲授 活动 讨论
教 学 过 程
新课引入
在前面几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机械运动和力的有关知识。那么,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实验1:手用力推动小车,使其前进一段距离。
问题⑴ 小车为什么会运动?⑵ 为什么又会停下来?
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直觉容易推测导出错误的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学生实验2: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分析:根据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另一个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提出问题: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究会是做什么运动呢?
引出新课:
一 牛顿第一定律
问:放在桌面上的小车,假如没有别的物体对它们施加力的作用,它们会不会运动?
学生回答:不会运动
教师总结: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
问题: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没有别的物体对它们施加力的作用,它会怎样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科学探究】
1.探究目标: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
2.实验思路:我们很难为运动的物体创造一个“不受力的作用”的实验条件,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实验加推测。
3.本实验人为地控制了实验条件:
相同条件: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静止放手(相同的速度),在平面上作直线运动(相同的方向)。
不同条件:受到的外力大小(采用控制小车运动表面的粗糙程度)
4.教学准备:每四人一组,每组给1个斜面,1条毛巾,1张纸板,1块玻璃,1辆小车。
5.探究过程:
⑴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为什么最终会在水平面上停下?
⑵如果水平面辅的材料不同,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的快慢一样吗?
⑶组内讨论:用你所给的器材,怎样检验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⑷在学生交流评价设计方案后,教师集中大家的意见,统一给出一个标准的格式。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作好记录。
材料种类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填“大、较大、最小”)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填“短、较长、最长”)
毛巾
纸板
玻璃
⑸实验结果表明,小车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受到的阻力越 ,通过的距离越 ,运动时间越 ,速度减小越 。
⑹推测:假如小车在运动中不受任何阻力,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学时注意:
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时,要求学生明确这个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把实验现象及分析填入表格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2.实验过程中,要学生把小组实验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大家共同探讨解决。
3.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运动的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速度改变越慢)
4.推理:若阻力变得很小很小(小到0)时,物体运动的距离将很长很长(一直运动下去),速度改变将很慢很慢(速度将会不变,即为“匀速”)。
5.问题1:若运动物体的速度为v,在光滑的平面(阻力为0)上将如何运动?
问题2:若物体的运动速度为0,在光滑的平面(阻力为)上会处于什么状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1) 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写成“和”字。
(2) 对定律的理解: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3)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个定律,并知道这个定律的因果关系。
(4) 这个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简介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教育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有主见,敢于创新,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理想实验这一研究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备注
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备注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一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 说明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出来的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一种理想的规律
二 惯性
1 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属性
3 惯性的表现
4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教学
后记
(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
二、 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方法1.教师引导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
实验纪录:
实验次数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较大较长 3玻璃较小长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为零无限长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根源。由学生互相补充确定实验结论。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 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板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一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
三、巩固练习
1. 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
2. 对于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C.验证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D.验证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四、小结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牛一的重要贡献是: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五、作业:阅读本节教材
探究活动
牛顿力学的建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牛顿力学的建立不是牛顿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许多科学家努力研究的最终结果,查阅资料了解牛顿力学的建立过程,及牛顿力学的体系。
【活动流程】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斜面小车实验的再研究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运用不同的物体表面,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伽利略推理思维的理解。
【活动流程】
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器材;实验并记录现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与老师所做实验比较优缺点;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牛顿第一定律 篇九
[知识要点]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运动观:
①他的观点来源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观点: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自己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
①来源于实验。
②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
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③又叫惯性定律。
4.惯性:
①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重点难点分析]
惯性大小的讨论:
①惯性就是使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是匀速、是加速还是减速)匀速直线
运动,使原来静止的物体静止。
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宇宙万物中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没有惯性
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③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
的密度、形状、体积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就越大,越
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④只要物体的质量不变,物体的惯性就不变。所以“克服惯性”“惯性
增大”“惯性减小”是错误的。
⑤惯性大小表示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惯性越大,越难改
变运动状态,惯性越小,越容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题选答]
1.光滑水平面上一个大木块上有一个小球,二者从静止开始一起向右做加速
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第3秒时小球从木块上落到水平面上时,木块
的加速度不变,再过5s小球和木块的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第3秒时二者的速度vt=at=2m/s2×3s=6m/s 则小球和木块在3s末的速
度都是6m/s。小球离开木块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再过5s速度仍是6m/s
木块共运动8s,速度就是2m/s2×8s=16m/s
2.关于物体的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惯性 B.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
C.人造地球卫星有惯性 D.太空中飘荡的宇航员没有惯性
分析:惯性的大小决定于质量,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只要物体有质量就
一定具有惯性,所以B、D两个选项不正确,C选项正确。一个物体的
质量不变,则其惯性大小也不发生变化,所以A选项不正确。答案选
择第三个C。
[练习精选]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 B.物体越重,惯性越大
C.物体的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D.行驶的车辆中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是因为乘客具有惯性
2.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运动的物体不易停下来,所以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两个物体质量相同,它们的惯性一定相等。
C.铁饼被运动抛出后继续前进,这是因为铁饼具有惯性的缘故
D.一个物体在地球上不容易被人举起来,在月球上则很容易,所以物体在
月球上的惯性小。
3.计算:
一个物体的速度是10m/s,受到的合外力零,则10秒后物体速度是多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这9篇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快回答的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