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鸿门宴》教案精选5篇(鸿门宴教案练习题)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了让您对于鸿门宴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5篇《鸿门宴》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鸿门宴教案 篇一

从容说课

《鸿门宴》是《史记》的名篇,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典范作品。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塑造了多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范增、项伯等。认识这些文学形象,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文章还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本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最长的文言文之一,语言现象及词汇都极为丰富,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常用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实词活用现象以及积累文言词语的良好素材。这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本文为讲读课,文字浅易,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学生对这段历史又比较熟悉,结合注释应该能读懂大意,不需要逐句翻译。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表演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情节,学习字词句。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难,教师加以点拨、归纳。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物形象的塑造。

拟定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简介作者,听课文录音,根据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内容;看课本剧表演,熟悉故事情节。通过学生讨论“演员”的表演是否到位来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学生的点评中,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穿插带讲重要字词、句式。

第三课时:

教学设想:总结写作特色,自己归纳课文字词、句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句式的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对历史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史记》的相关内容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探究学习,学习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学会初步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习了解人物个性与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在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霸王别姬》的故事大家多少有所耳闻,项羽被刘邦打败,在垓下与自己的爱姬话别,写下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垓下歌》。它的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这位悲剧英雄的末路之痛。

【学生齐读、理解。】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师:对于项羽的失败,历来众说纷纭,但鸿门宴是项羽转胜为败的一个起点却是历史公认的事实。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关于这段历史,史书多有记载,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哪位同学可以帮大家回顾一下关于作家、著作的一些知识?

生: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师:很好,鲁迅先生曾对《史记》给予了很高的赞誉,他怎么说的?

生: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对!这句话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所以我们学习本文不但是了解这段历史,还要重点学习、赏析作者塑造人物、构思精彩的文学表现手法。接下来我们先听听全文的朗读,一方面注意读音;另一方面再熟悉一下故事情节。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学生听全文录音,教师巡堂。】

师:录音听完了,哪位同学可以把本文要异读的字点出来?

生:破音异读有: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阳间行(jiàn);通假异读有: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师:为了将大家更好地带入故事,更深入地认识文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我们班的几位同学在课前排演了一出《鸿门宴》,请大家一起观赏。希望在座的能给几位同学一些评价,看谁对自己的角色把握得更准确。现在有请几位演员上场,大家掌声欢迎。

【学生表演。】

师:很好,大家再次掌声鼓励!

【学生鼓掌。】

师:刚才的表演很精彩,相信大家对故事情节更加清楚了。整个故事有张有弛,跌宕起伏。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觉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生:我觉得刘邦定计一节非常精彩。刘邦在紧急情况之下,急中生智,以拉拢项伯为契机,扭转了自己非常被动的处境。

生(另一生):我最喜欢鸿门宴上的紧张暗斗。因为它名为宴会,实际上处处暗藏杀机,气氛非常紧张。在这场宴会上,几次刺杀几近得手,但又总是在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令人冒一身冷汗。

师:的确如此,宴会上的几番交战被司马迁写得游刃有余,三起三落,扣人心弦。现在我们用一个曲线图来更为详细地描绘一下,曲线我已经画好,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了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情节。

生:我来。

【一生填写,其他人思考。】

师:很好!宴会上,从“范增举玦”以示杀掉刘邦到“项羽不应”是第一回合;从“项庄舞剑”借机行刺到“项伯翼蔽”保护刘邦是第二回合;再从“樊哙闯帐”到“项王款待”是第三个回合。每一回合精彩纷呈,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也便跃然纸上。下面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对刚才的表演进行点评。剩下的10分钟请各组准备好发言稿,下节课发言。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是了解了本文的相关文学知识和把握了故事的情节,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赏析人物形象。

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完成书面翻译!

板书设计

鸿门宴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二

《鸿门宴》教案

一、课文悟读

项羽,名籍,乃楚国贵族的后代。在陈涉、吴广的农民起义军迅速发展,正待西行入关之时,项羽随叔父在吴起兵,他屡经沙场,喑呜叱咤,所向无敌,为推翻暴秦的统治,作出很大的贡献,但后来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斗争中,项羽惨遭失败。

《项羽本纪》是司马迁用饱蘸个人感情的笔触描写了项羽一生的经历,生动细致地刻划这个失败了的英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既有深情的歌颂,也有充满惋惜的批评,但歌颂总是多于批评。

《史记》参酌古今,自创新制,创立以人物为中心贯穿历史的纪传体。《鸿门宴》中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有:其一,通过在矛盾冲突的场面描写中刻画人物,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动作描写以对当时那种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的气氛渲染,使读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历史脉搏的悸动。其二,通过人物的彼此辉映来突出人物截然不同的个性,如同样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项羽思虑肤浅、盲目自信的性格就通过“大怒”喝令下属“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话语神情中表露无遗;而刘邦虽“大惊”、“默然”,但连续向张良求计的“为之奈何”则表现了他虽惊慌而能虚心求教的

性格。对项伯刘邦从极力拉拢到极力表白,竟将自己的勃勃野心说成是耿耿忠心,无不生动的表现了这个人物随机应变、狡诈弄机的特点。还有对告密者、对谋士的态度、做法,刘项各不相同,写刘邦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项羽。另外,曹无伤与项伯,范增与张良,项庄与樊哙,这些人物也一一对应,相互映衬。其三,善用细节表现、刻画人物,如鸿门宴中座次的安排生动地体现了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项羽的骄妄自负及刘邦的委曲求全等内容。再如范增起召项庄行刺刘邦,曰:“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当刘邦安然逃脱,范增仰天长叹:“吾属今为之虏矣”。从一开始将自己排除于项氏集团的“若属”到“吾属”的变化,反映了范增从对羽

“为人不忍”的愤怒到感到无法与“竖子谋”的绝望、悲哀,心理刻划尤其生动。

读《鸿门宴》,再一次体会到司马迁叙史的魅力,《史记》真无愧于鲁迅“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评价。

二、亮点探究

1.简要概述故事的发展经过,用图示法来表现文章情节的起落。

探究学习:本文叙述了刘邦和项羽两支起义军分路联合进攻秦朝,刘邦先入关破咸阳后同项羽展开的一场政治斗争。故事结构完整,曲折动人,由曹无伤告密始,以刘邦力诛曹无伤终,首尾照应,紧凑自然。全文情节五起五落,张弛有效,波澜起伏,如下文所示:

无伤告密(一起) 项伯夜访(一落)

范増举玦(二起) 项王不应(二落)

项庄舞剑(三起) 项伯翼蔽(三落)

樊哙闯帐(四起) 项王款樊(四落)

张良留谢(五起) 沛公诛奸(五落)

2.以项羽及刘邦为例,说说司马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探究学习:一方面,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始终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另一方面,善用对比烘托刻画人物。如项羽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増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在沛公逃席后依然受璧);刘邦遇事果断(如临危不惧,从善如流,亲往谢罪,立诛曹无伤)。项羽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脱口供出曹无伤,闻樊哙“谯语”而“无有以应”);刘邦则能屈能伸(先破秦而对项羽谦词卑礼,宴会之上受不公平待遇而泰然处之)。项羽不善用人(关键时刻不听范増);而刘邦则对张良,甚至樊哙言听计从,初见项伯,即“兄事之”、“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足见刘邦是多么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

3.分析刘邦刻意要项伯带给项羽的话及他自己至鸿门时的谢辞,樊哙闯帐的语言,体会司马迁描写人物语言的妙处。

探究学习:先看刘邦对项伯的表白(此话也是有意让项伯转述给项羽听的):“秋毫不敢有所近”——说“不敢”而不说“不曾”,多么恭顺!“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待”,多么虔诚!“日夜望将军至”——说“望”而不说“等”,多么迫切!再看刘邦的卑词“谢罪”:他言必称“将军”,说自己与项羽“戮力而攻秦”,是战友而非敌人;将“先入关破秦”说成是不自意,以表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把“得复见将军于此”当作是自己莫大的荣幸以满足项羽的虚荣心;最后,他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于“小人”的挑拨,为项羽推卸责任,及时给项羽一个台阶下。而樊哙在紧张的气氛中登场,他说的话意思基本与刘邦一致,但策略有所改变。刘邦以委屈来求全,樊哙则理直气壮责之以“义”,说亡秦教训,申怀王约束,但沛公不自王而待项羽来,期待“封侯之赏”,虽为指责又寓尊项羽之意使自矜攻伐的项羽听得耳顺心舒。可以说刘邦主仆二人一唱一和,一“攻”一“守”,完全攻陷了项羽的戒备心理。

4.“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探究学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www.kuaihuida.com←,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的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5.“鸿门宴”事件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未称王,但《史记》却超前称王,试分析司马迁的用意。

探究学习: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间微妙而复杂

的关系。文中,张良三次称刘邦为“大王”,前两次只有他自己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

己人,称“大王”正表露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

志。项伯、范増、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然

是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是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虽是

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迎,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

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能过于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六次称项羽为将军,

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迟早的

事,另一方面,是在他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由这些称谓来看,刘邦集团

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的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的心理。

三、选题设计

1.有人说,项羽因为放走刘邦而导致最终失败,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来源:]

研究提示: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宜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其中,项

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羽灭秦之后,逆历史潮流而行,袭周制“分裂天下而封

诸侯”,使社会再次回到秦统一以前的分裂、动乱的状态。

参读书目:《史记》 司马迁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三

6 鸿门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设想]

《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绍,重在课文情节的梳理,第二课时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点是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篇短文。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的体例,了解后人的评价。

(2)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立志读尽天下书”,可人类有史以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穷尽有生之年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尽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读书籍中的精品,举一反三,受益无穷。从这点出发,《史记》就很值得一读。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二、了解《史记》的地位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可从“绝唱”与“离骚”入手,明确《史记》在历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绝唱:①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作品,②生前最后的歌唱;

离骚:①屈原作品,②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③与“国风”并称,泛指文学作品。

三、介绍作者司马迁,了解《史记》的成书过程。

从《史记》的英文译名(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入手介绍《史记》原名为“太史公书”,“史记”并不是“历史的记录”,而是“史官的记述”。由此引出对司马迁的介绍及《史记》的成书过程。

整合课文《报任安书》(课前预要有所布置)。

古者富贵而名磨来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也可结合古人写司马迁的对联来关照: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四、掌握《史记》的体例

整合课文《报任安书》。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明确:

①起始年代——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

②文章篇数——130篇,共计五十二万余字。

③史书体例——书(8),表(10),本纪(12),世家(30),列传(70)。

④体例释疑——重点明确“本纪”“列传”“世家”的记述对象。

五、快速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课文中的难读字:

飨(xiǎng) 说(shuì)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e) 瞋(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曰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不胜(shēng) 刀俎(zǔ)

六、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抽取《鸿门宴》连环画九幅,打乱顺序,学生根据画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衣着服饰判断人物身份,然后结合课文阅读与理解重新排序。

七、学生结合画面概述课文内容(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然后梳理成图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八、布置课后作业:

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由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作成课件,课上展示。

第二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疏通文句,归纳整理本文文言现象,进行文句、文段翻译训练。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参考: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谈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更应如此。因时间关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意及语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归纳整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小组派出代表展示集体研究成果,教师视情况纠正点拨

参考内容:

一词多义:辞、幸、因、谢、安、举

古今异义:山东、婚姻、所以、非常、细说、河南

通假字:采、距、内、倍、要、蚤、豪、郤、参、坐等

词类活用:(略)

特殊句式:(略)

文中成语:鸿门宴/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教师点拨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指明易误之处,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中的“当”就不是通假字,同时要注意规律的总结。

三、重点语句及语段翻译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任相,珍宝尽有之。”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特殊句式及关键词语)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

③距关,毋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通假字)。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词类活用、固定短语、特殊句式、通假字)

⑤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词类活用及句式)

⑥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特殊句式)

⑦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关键词语)

⑧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词类活用、偏义副词、特殊句式)

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关键词语)

⑩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特殊句式)

四、课后作业布置

思考:

课文是如何塑造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的?

如何认识与评价这两个历史人物,尤其是项羽,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赏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重点是项羽)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讨论刘邦、项羽人物形象

刘邦: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多谋机诈,很讲策略。见风使舵、能屈能伸、善于玩弄手腕。虚伪、善于推诿。果断。

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许同学有不同认识,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项羽的“自高自大”可结合鸿门宴的座次来谈。

二、赏析评价人物形象

第一步:作者是如何刻划人物形象的?

要点:(1)在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

提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着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 态度展开。

(2)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这一步应在分析项羽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点明四组人物的对照关系)

第二步:如何认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可作背景介绍,以突出项羽性格的悲剧性。

第三步: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提示: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导致了他的悲剧。

第四步:对手(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提示:刘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项羽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他失败了。可见能否善用人才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第五步:项羽本人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第六步: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

杜 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由“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入手。

李清照:气势豪壮,令人敬仰。结合李清照身世简要点拨。

第七步:小结。

三、布置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600字以内)

高中语文必修三《鸿门宴》精选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的的性格特征;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过程和方法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多义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正确评价项羽。

教学重点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重要文言句式;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

1、比较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导入新课。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渺小而沉重的叹息。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一位美人虞的前途。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诗中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司马迁及其《史记》。

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3、鸿门宴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读音检测。

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欲间行(jiàn)

飨(xiǎng) 说(shuì)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é)

瞋(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曰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不胜(shēng) 刀俎(zǔ)

2、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3、梳理情节结构。

(1)、本文写的是“鸿门宴”的经过,可分宴前、宴中、宴后三部分:

宴前1-2段(战还是不战):①项羽下令击刘;②刘邦拉拢项伯;③项羽轻信“说项”。

宴中3-4段(杀还是不杀):①刘邦诡表心迹;②范增举示玉玦;③项庄舞剑;④樊哙闯帐;⑤项羽赐座。

此部分情节有三落、三起:

三落:刘邦谢罪(缓和)──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赐酒肉,赐座──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脱。

三起:“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宴后5-7段(追还是不追):①刘邦趁机离席;②项王接受赠璧;

③范增砸碎玉斗。

(2)、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3)、出示鸿门宴组图,学生结合图片说情节,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无伤告密;亚父定计;项伯夜访(夜访张良);项伯说情(项王许诺);刘邦定策;刘邦谢罪(沛公赴宴);范增示意(鸿门饮宴);项装舞剑;樊哙闯帐(张良召哙);沛公脱险(沛公逃席)。

(4)讨论: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点拨: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三、分析探讨,研读文本

(一)宴前:开端(1、2段)。

1、课文第一段探讨。

点拨: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2、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讨论: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二)宴中:发展、高潮(3、4段)。

1、思考:鸿门宴上发生了那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范增示意”,第三件事“项庄舞剑”,第四件事“樊哙闯帐”。

2、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项庄舞剑”是鸿门宴上最精彩的情节,请思考: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什么意思?

点拨: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3、“刘邦谢罪”,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哈闯帐”,故事推向高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4、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三)宴后:结局、尾声(5、6、7段)。

1、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点拨: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三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分别怎样,为何不同?

点 拨:项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计谋破产而恼怒。

3、“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他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垓下之围”写项羽四面楚歌,慷慨别姬,最后败亡,自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而“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是人们公认司马迁《史记》中写得最好的内容,它正确展示了项羽由盛转衰。请同学们研究一下,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这些转化的趋势?看出了项羽悲剧的预兆?

明确:①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②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③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④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教师补充两个细节:

①从座次看人物。

项羽、项伯东向坐。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②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数月,楚军食少。项王患之,乃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

译文;刘邦率军夺取成皋,接管西楚粮库敖仓,项羽获知后,回师荥阳。)项羽在广武扎营,与汉军对峙。几个月后,西楚军队粮食供给越来越少。项羽很担心,于是做了大茶几,把刘邦的父亲放在上面,派人通知刘邦说:“如果不快点投降,我就烹杀你老爹!”刘邦回应说:“我曾经与你同时接受义帝芈心的命令,我俩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如果真想烹杀我爹,请分给我一杯羹喝!”项羽大怒,欲下令行刑。(项伯劝阻,项羽才停止行刑。)

评价:刘邦势力不足以战胜项羽,此时的刘邦还在贮备力量,所以对项羽的暴行只能忍气吞声,只不过刘邦的处理方法与众不同。

四、归纳整理,积累知识

(此部分具体内容在课件上,或者以学案形式印发给学生)

五、引导领悟,鉴赏形象

1、多媒体逐一展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引入两方阵营的主要谋士,列举范增、张良。

2、分析、总结范、张性格。

教师引导学生把范增、张良性格特点写在黑板上。

从文本出发,让学生找出文章中二人的语句,教师加以点播分析。

在分析时注意语言特点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氛围,通过情景代入,让学生领会当时人物心理。通过分析当时人物的年龄、处境、以及人物关系,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充分让学生体会人物精神所在。

3、分析、总结项、刘性格。

教师引导学生把项羽、刘邦性格特点写在黑板上。

从文本出发,让学生找出文章中二人的语句,教师加以点播分析。

通过幻灯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的感受人物形象。

项、刘典型形象分析:

项羽:亲情为上,西楚霸王,以家乡为核心,25岁。

(1)项羽大怒曰: 脾气暴躁。

(2)项王许诺。 叔父半夜去敌军,项羽竟然从容应对,并且答应叔父的话,表现对叔父的尊敬。

(3)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在没有任何人逼迫下,项羽把安排在沛公军中的内奸直接说出,体现了项羽胸无城府。

(4)项王默然不应。 当项羽从心底原谅了刘邦后,项王并没有决定要杀沛公,从侧面也能看出对范增的默然。

(5)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跟樊哙的三句对话,体现出项王并没有因为是敌军将领而敌对,反而像遇见知己一般,体现出爽快大度。

(6)项王未有以应。 樊哙一语中的,切中要害,项羽不能置一词。

(7)项王受壁,置之坐上。 当沛公溜走后,项羽并不惊讶,因为在他心中刘邦和一只宠物没有区别,走和留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刘邦:善于用人,不以寻常眼光看待别人,50岁。

(1)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体现沛公现在进入正轨,严肃面对当下状况。

(2)为之奈何。 作为沛公的口头禅,这句话体现了沛公本人虽然没有什么过高的才能,但是却能够及时向身边的人求助,从而创立一番霸业。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百余,体现出了沛公直接过来是为了道歉,一百多人深入虎穴,更能体现出沛公的勇气。

(4)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体现沛公的细心,为了安全保证,再次叮嘱张良。

4、项庄、樊哙等形象分析。

项庄、樊哙作为勇士双方对比。项庄每日一剑舞,但是面对叔父的保护显得碌碌无为。樊哙虽然卖狗肉出身,但是面对危机舍身护主。再对比中凸显主公性格。

曹无伤、项伯对比。曹无伤为项羽内奸,却被项羽直接出卖。项伯作为项羽季父,却被刘邦收帐下。这更能体现出二位主帅用人的不同。项伯这一人物的出现,于项羽来说,烘托了其“家族企业”观念,即使叔父夜奔敌军之中,也对其充分信任;于刘邦来说,则能体现出他任人唯贤,善于把人才招致麾下,凸显其人格魅力。

六、合作探究,明确手法

鸿门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在那种剑拔弩张的形势下,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项羽的轻敌自大、优柔寡断,更是被描绘得穷形尽相、入木三分。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这个形象的呢?

首先,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项羽在鸿门宴中的语言动作并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征。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击破沛公军”,充分体现了其纠纠武夫的直率性格。可是当他听到项伯所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时,又立即改变了主意,答应“善遇”刘邦,并且告诉刘邦“此曹无伤言”,以至后来樊哙闯帐,礼遇有嘉。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其沽名钓誉、寡谋轻信,在虚伪的“仁义”幌子下轻易妥协的软弱性格。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项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视若无睹。到樊哙闯帐,怒目而视,他不但没有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生彘肩,赐坐。这又充分展现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

其次,出色的细节描写。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古人言:骄兵必败。果然,鸿门宴上刘邦的一席谎言,竟使得他洋洋得意,失去了杀刘邦的最好时机。

此外,鲜明的对比描写。一方面表现在项羽在杀不杀刘邦这件事前后不一的态度上,反映了他的有勇无谋和优柔寡断;另一方面是项羽与刘邦的对比,反映了项羽的盲目自尊和夜郎自大的心理;再次是项羽与范增的对比,如结尾对刘邦所送礼物的不同表现:项羽安然收下,范增摔在地上,并用剑剁碎。范增的坚决果断,反衬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自命不凡;范增老谋深算,更体现出项羽的幼稚轻率、不善权谋。

司马迁用传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波澜起伏的鸿门宴,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西楚霸王。

七、延伸拓展,提升能力

1、千秋功过世人说:后人对项羽的认识怎样?以下三首诗均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写起,但评价各异,试比较分析。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点拨: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该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点拨: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小结:《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2、项、刘谁更切心意?你更喜欢哪位主帅,在日后成长过程中,更想成为哪位主帅一样的人?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五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下面是关于《鸿门宴》说课稿范文,欢迎借鉴。

《鸿门宴》说课稿

一、开场白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二、说教材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程序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5篇《鸿门宴》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鸿门宴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