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快回答整理了9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想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出示目标
1、板书课题,生齐读
2、出示教学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新词,当堂默写
熟读课文,读通、读准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生齐读目标
二、初读课题,扫除生字(第一次先学后教)
师:目标明确了,我们先来赛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不丢字,不加字,听的同学认真听,有错字及时举手纠错。
1、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易错字。
(板书:“墨、勒、腐、蹈、既、舒”。)
2、齐读易错字巩固
三、学习“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师:接下来,我们赛读生字,比比谁最先把会认字读准,记牢。
生自己读
同桌读(给同桌读一下,让同桌检查一下你是否真会了)
指名读
四、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
师:“会认字”读得这么准确,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看准课文读得流利。
自由读,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指名读,师生共同补充介绍草原风光,使学生对草原有初步印象。
五、学习“会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师: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了,那接下来进行最后一场比赛,比谁的“会写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三分钟后开始听写。
生自己看
师听写(两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
小老师改,师指导书写,
同桌对照答案对改,补错。
六、读文初悟(第五次先学后教)
师:会读书的孩子每次读书都有自己的收获,请你再把课文快速读一遍,看有什么收获?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试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课文内容,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生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指名反馈,师生共同评议。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词语2遍,同桌试着互相听写。
2、读文,做简单批注,交流初读感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二
[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一、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我们爱你啊,中国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节。
(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
(4)有感情朗读第2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1)播放“骤雨”的课件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 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5、如果让你给苏轼所描绘的画面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名字呢?齐读全诗。(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雨,忽而风)现在再来看看诗题,你对“醉”字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意,释诗题
读正确,明其意
悟其意,用学法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语文要素】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3、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
4、了解人名和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5、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2、体会排比句的好处,掌握句子中分号的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重点)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难点)
一、交流平台:总结阅读方法
1、阅读文章,首先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学习本单元课文时,你从哪些内容想开去,又想到了什么呢?
2、指名反馈。
预设:
(1)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思考:你觉得阅读时用上“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既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创造力。)
二、词句段运用:排比句和分号的用法
1、(课件出示文中排比句)师:读一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好处:(1)加强语势,更有节奏感;(2)能突出所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如,第二组句子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并列叙述,内容集中,句式整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漓江的赞美和喜爱。
2、认识分号并了解分号的用法。
(1)(课件出示第一段话中前一部分)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句式相同,并列关系)
(2)(课件出示第一段话中后一部分)观察并分析分号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和关系。(分别写了“我微睡时”和“我醒来时”天空的情形。)
(3)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
(4)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分号的使用是否正确。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①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②我喜欢吃生菜;你觉得好吃吗?
明确:第一句正确,句子前后属于并列关系。第二句错误,句子前后不存在关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人名和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2、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词句段运用: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1、(课件出示路牌标志)师:在路上行走时或者坐车到外地时,你注意过路牌吗?
路牌上的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是怎样的?
明确:所有字母全部大写;拼音上没有声调;遇到“县、市、街、路、湖”等各地通用的通名,与前面的专属名字空一格。
2、课件出示:陈依依Chen Yiyi杨丽明Yang Liming指名归纳人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明确:姓和名分写,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复姓连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
3、引导学生练习用拼音拼写自己及同桌的名字。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过故人庄》,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还”的读音为“huán”。
2、简介创作背景及诗人。(课件出示)
3、理解古诗内容。
(1)借助资料,用自己的话试着翻译诗句。
(2)小组成员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检查交流。(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4、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仿佛听到诗人和朋友在饮酒畅谈。
(2)结合最后两句诗谈自己的体会,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及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5、引导学生带着理解,想象着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的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四篇课文所学习的单元要素(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由于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落实较好,学生掌握较好,在以后的阅读中只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即可。在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后,学生能够列出具体事例,来说明使用排比句的好处。通过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写出语言生动优美的排比句。另外,学生在反复品读句段,查看句子中标点符号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分号的用法,并能说出分号的用处。在学习古诗《过故人庄》时,学生不仅能结合搜集的资料自己翻译古诗,还能围绕主题展开想象,改编古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五
新设计: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了解了草原的风光,能够抓住文章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关于民族风俗学生也没有切身的经历,因此课文中对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远客,应该在不断的读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活动一:
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人情美)
活动二: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活动三:
引入: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华里了,此时此刻,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作者的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激动。)
体会“激动”。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激动之情?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二、讲授:
活动一:品读“热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草原人们迎接客人的热情?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以下句子。
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原人们的热情?(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客人,而且人数众多,可见主人的热情。)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比喻合适吗?
②“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③“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时激动场面。)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来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吗?(指导学生仿写句子)
活动二:品读“激情相见”,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同学们能想像一下,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
②读课文第三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主客见面时真挚的感情?
③感情朗读,读出相见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活动三:品读“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热情的草原人民怎样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唱歌,以歌助兴)
②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
活动四: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②ppt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
③并随机指导学生理解:套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爱的民族传统节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与美的展示。
活动五“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②此时的人民的心情正如这句诗所表达一样,(PPT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学生朗诵这句诗句。引导学生谈话: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三总结拓展,升华感悟:
活动一: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活动二:读一读优美的语句并抄写下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独特感受的写作手法,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3、理解古诗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领会作者感情以及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准备
ppt。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
2、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预习
1、查阅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
疏通字词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菊花:坚贞;梅花:高洁;牡丹:富贵;雏菊:天真单纯;百合花:冰清玉洁;玫瑰:爱情;四叶草:爱和幸运……)
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人文初探“丁香结”
(1)看题目,“丁香结”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散读全文:
读准字音;画出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
(2)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从而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3、理清写作思路
(1)提问: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什么?
引导学生试着划分文章结构,说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课文脉络。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答: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4、赏析优美语句
先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试着赏析。
再用提问法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拟人和比喻。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第三段,积雪、莹白实际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首先,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而带来累赘感。
其次,修辞手法: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喻体和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白,而且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白而且光洁、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吗?
(2)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第四段,雨中丁香有什么特点?怎么理解作者把雨中的紫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为什么说“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再反推印象画的特点,最后准备印象派画作加以印证,解释朦胧、模糊的艺术美感)
5、学生朗读全文,读出丁香的娇俏和雨中丁香结的美感。
6、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借喻、借代
7、作业
抄写本课字词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题”
三、积累拓展四。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课时知识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2、介绍宗璞和其行文风格
宗璞的散文诗特点:清新轻盈,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写作)
3、 总结主题内涵
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扣图。解释丁香结名字由来。
(2)结合拓展积累第四题,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愁思的作品中。
(3)结合思考探究题三,思考文中的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寄予在丁香中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作者的人生态度?
4、 写作思考:睹物联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生活的小体会、人生的大感悟与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富有内涵、耐人寻味。
5、板书设计
丁香结解不开的愁怨
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睹物联想
6、作业
语文练习册;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200字以上。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七
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拼音与书写,会写22个生字,会写37个词语。
2.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本单元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5.掌握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部分中的内容。
复习过程:
一、弄清本单元课文的专题是“自然景观”。
二、谈谈你最喜欢本单元中的哪篇课文,为什么?
三、复习《草原》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美丽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2.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3.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4.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5.积累描写草原的词语。
6.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复习《丁香结》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
2.自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怎样的情感?作者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
3.默读1至3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哪里的丁香花?作者写了城里、城外、斗室外以及雨中的丁香。
4.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5.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丁香结”的本义是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是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6.积累描写颜色的词语:,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绿草如茵、黑白分明
五、复习《古诗词三首》
1.背诵《古诗词三首》。
2.《宿建德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突出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六、复习《花之歌》
1.积累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花枝招展、火树银花、姹紫嫣红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花团锦簇
2.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七、复习《语文园地一》
1.背诵日积月累《过故人庄》。
2.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 、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评读。
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
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② 变化快( “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
③ 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3、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转瞬即逝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喜怒无常 )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来去匆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文章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3、明确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知晓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拼写规则。
5、背诵、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过程与方法:
自学、交流、汇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了解分号的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我们这单元的训练点是什么?
2、如何从文章的内容想开去。
3、学生汇报: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4、这样阅读有什么好处?
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设计意图:
通过进一步学习,促使学生深入了解从文章内容想开去的作用,让学生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去。
二、词句段运用。
1、排比句例句。
读一读,体会下面句子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什么样的句子是排比句?
生述,师总结。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2)运用排比句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句子。
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3)好处:运用排比句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句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运用排比句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句抒情,可使节奏和谐,感情洋溢。
(4)排比句的作用是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排比句的好处,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2、使用分号的例句。
读下面的句子,再说说分号的用法。
(1)生读句子,说说分号的用法。
(2)师讲解,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
①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个或多个分句;
②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设计意图:
了解分号的用法,对课文的理解、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3、你注意过路牌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1)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牌子上的地名吗?
我们外出时可以借助路牌上的拼音认识地点。
(2)用大写字母写写自己的名字。
(3)地名下面的拼音要大写,而且由专名和通名构成的地名要分开写;人名的拼音拼写姓在前,名在后,分开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这一知识点,学生对路牌有了初步了解,便于今后出行;并且学习了人名和地名的拼写拼写规则。
三、日积月累。
唐诗《过故人庄》。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湖北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著有《孟浩然集》。孟浩然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但诗人一生仕途困顿,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因此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3、“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
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下的诗。
4、自由练习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5、小组翻译古诗,古诗译文。
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家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农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再到这里来观赏菊花。
6、这首诗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设计意图:
学生自读,交流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一)交流平台:运用联想与想象将所读内容想开去。
(二)词句段运用
1、排比句: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分号: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分句,或是词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3、路牌使用说明,汉语拼音规则。
(三)日积月累
《过故人庄》: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上9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