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优秀6篇(李白行路难教学实录)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为了让您对于蜀道难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6篇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蜀道难教案 篇一

一、说教材:

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基本阅读型的课文。

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 通晓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3、 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解读法

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作者简介(生平略、作品风格详)、写作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诗文)

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体会诗句的语气,语调与长短句式变化的关系。

分析课文:从题目的`“难”字着手,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呢?“难”在哪里?文中有多少处直接提到“蜀道难”的?我到这里为止提了三个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来,等我们在疏通完课文之后,再解决。但是第三个问题,学生是很容易能够回答得出来的。因此我只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我的第三个问题,顺着这个问题,看看作者在文中三处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难”是否一样。这样,就进入诗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注释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疏通诗文。在诗文的疏通时,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重点诗句、字词,多让学生尝试着翻译,我及时点评、引导。同时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

课文从三个角度写了登蜀道之难,而每一段刚好为一个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来。这里就是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和“难”在哪里这两个问题了。

第一课时疏通到课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课时

按照第一课时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结合课文当中的诗句让学生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

总结《蜀道难》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再次理清“三难”。

布置作业:

出默写题,课后再背诵课文。

总结:

我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诗歌当中的“三难”,以此为线索,展开诗文的疏通。对于诗歌当中用来表现 “三难”的诗句,也是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体现。所以用这些诗句可以总结出“三难”的结论,也可以用这些诗句赏析李白的诗风,让学生欣赏对蜀道难的想象和描写。学生在读懂了诗文才能够赏析,但是我们也可以融赏析于理解的过程当中。

《蜀道难》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诗歌意境并能熟读成诵;

2.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及重点名句的理解和翻译;

3.把握诗歌结构、主旨,学会鉴赏分析李白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形成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的掌握,背诵全文;

2.诗歌内容及艺术风格的鉴赏分析。

三、教学难点

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的鉴赏分析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的思想及其诗歌风格,搜集已学过的李白古诗句;

2.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解决字词,略晓诗意;

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诗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了解基础知识,疏通文句,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的“诗仙”李白已为大家所熟悉,上次课下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叫大家在课余时间预习新课《蜀道难》,具体要做好两件事情,你们还记得吧?不知道同学们都准备了怎么样了呢?那我们先请同学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李白。

学生们起来说出自己对李白的了解。

师:那再请同学来说说你们都记得哪些李白的有名诗句呢?

学生展示搜集的诗句(节选备用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做了认真的准备。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开始学习新课——李白的《蜀道难》。

2.李白简介(播放PPT上的音频文件,一段视频与幻灯片板书相结合来介绍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又毫不矫饰,真诚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代表作如《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全集》。

提醒学生,划线部分为识记点

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利用视频与文字结合的方式介绍作者添加趣味,吸引学生。

3.解题及诵读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诵读

① 欣赏《蜀道难》录音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断句和语气;

② 同学自由朗读,然后请同学个别朗读,当该同学朗读完以后,由同学们对他的朗读做点评,指出优缺点;

③ 老师在最后做出明确,对于诗歌中的重点字音加以强调。

④ 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老师提点,然后全班齐读。

说明:李白的诗感情充沛,语句通俗,音节响亮,节奏明快。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这里以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是学生感知到诗歌的感情基调,体味了李白诗歌飘逸豪放的风格。进一步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开放问题:①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

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②谈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发挥

4.对同学们回答的点评及该课时的小结

课堂小结(即对诗的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5.布置作业

1识记本节课中学到的文学常识,学习文中重点字词,下节课提问;

2试着自己翻译诗歌。

三、第二课时

1.复习式导入

1提问:①作者的字、号是什么?

②本诗是近体诗吗?

③就文中重点字词的音、义进行提问。

2齐读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

1提问回答式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学生思考并简答

老师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如果不是,那么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给诗歌分段并概括大意(学生思考并简答

老师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2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3. 简单讲解诗歌内容,并提醒同学们适当做笔记。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仰望蜀道时情不得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情的强烈。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难于上青天”,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国开国久远,事迹难考。茫然,难考!尔来(开国以来,极言时间之漫长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人员往来。

——写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

西当(对着,向着太白有鸟道(只有飞鸟才通过的道,形容道路险峻。,可以横绝(横越峨眉巅(顶峰。地崩山摧(倒塌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第一部分,写蜀道来历,开辟蜀道的艰难。叙述蜀过长期闭塞的情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最高峰,下有冲波(激流逆折(往回倒流之回川(大漩涡。——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

黄鹤(天鹅之飞尚不得(能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山路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山路曲折萦(盘绕岩峦。扪(摸参历井仰胁息(屏住气,心情紧张的样子。,以手抚膺(胸坐(因长叹。

——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景。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虽有道,而人难行。

问君(入蜀的友人西游(入蜀何时还?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不可攀。但见(只听见悲鸟号古木(在古树丛中大声啼鸣,雄飞雌从(跟随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衰谢朱颜(使人脸色变白!

——蜀地不可行。

连峰去(距离天不盈(满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飞奔而下的激流瀑流争喧豗(hui,轰鸣声,砯(ping,水击岩石的声音,撞击崖转(翻动石万壑雷(千山万谷中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为什么来哉!

——蜀道险恶,暗含“何苦而来”之意第二部分,写跋涉攀登之难。剑阁峥嵘而崔嵬(山势高大险峻的样子,一夫当关(守关,万夫莫开。所守(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通非,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化为狼与豺。

——告诫西游人,剑阁为蜀之门户,形势险要,自然易发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猛虎长蛇比喻蜀地可能出现的不服从中央政府命令的叛乱者。;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后的残酷景象。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第三部分,写蜀地形势的险要环境的险恶,亦即居留之难。

4.探讨诗歌主旨

讨论课后练习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时有哪些典故?这段描写有什么意图?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讨论后明确: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老师讲解:据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5.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

1小结: 一个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两处用典: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

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

三种主要情感:①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②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③表达入署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2课后作业

①思考: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②试做课后练习

四、第三课时

1.诵读全文,然后回答课后思考题——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结合课文后的练习来思考和回答。

学生回答以后,老师总结:

1善用反复:由课后练习三得出,解释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 对比思考鉴赏艺术特色

问题:《蜀道难》和《将进酒》这两首诗都感情热烈奔放,风格豪放飘逸,这种浪漫主义风格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参考回答:《蜀道难》把想象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从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雄浑的艺术境界。诗人寄情于笔下的飞流急湍、奇峰险壑语言雄放,句式参差,把大自然,神化、历史和现实融为一炉,激情奔放,气势雄浑而富有变化。

《将进酒》大量运用大胆的夸张,借以表达用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的激情,造成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诗歌的开头借助想象写黄河从天而降,奔走大海,又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间事,浪漫色彩极浓。还有大量数量词“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等等,表现出豪迈的诗情。

综合:这就是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神话传说的融为一体,再加上巧妙的构思,流转自然的语言,使诗作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也有曲折,纵横捭阖,跌宕起伏。

附:《将进酒》原文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说明:这一环节旨在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通过讨论,使学生再次感受李诗夸张的手法,豪放飘逸的风格。

3.给出余下的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题

①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②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③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4.课堂总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蜀道难》这篇课文的重要方面,包括写作背景、作者简介、重点字词音义、诗歌内容主旨、篇章结构以及它的艺术特色等,其中以重点字词句、篇章结构和艺术分析为重中之重,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把这些内容加以巩固。有不懂的地方大胆提问。

5.课后要求

1背诵全诗;

2扩展性阅读选修教材上李白的其他诗歌;

3根据上课时对于《蜀道难》和《将进酒》的讨论,就其艺术特色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小短文。

《蜀道难》 教案 篇三

李由富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附:自购练习答案要点: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l,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几条供课上参考的资料:

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要善地加以解决。例如: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起来就比较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便于学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③诗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亭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十分有利。

二、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之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三、课文后的练习可以灵活处理。例如第一大题,可以在学生试读前后作简要提示,而后在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时作比较详细的分析。

四、解释难句当力求简明。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常识的,也要讲一点,但不要把“补充注释”里说的那些照搬给学生。讲,要有利于鉴赏。

作业:1.诵读本诗2.翻译本诗(转)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四

一、 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语文《蜀道难》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一、了解李白的生平、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二、体会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美丽的诗歌语言及其深刻的含义。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作品内容含量之大、艺术特色之奇妙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然而无论对其创作目的的认识,还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使历代评论者仁者见仁,众说不一。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应该要求学生对作品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拿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切实达到提高独立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进行:课前预习(自学: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疏通诗歌大意,提出问题)→课上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课下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并提自己新的见解)→课上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提出,全班学生发言谈看法,最后解决问题)→课下总结归纳,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写评论或感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上内容分四个小组准备,每小组只准备一个问题,要全面、准确,每个问题由各小组出一名代表准备课上汇报。)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通读全诗,熟读全诗,以备课上教师叫起朗读。

3.弄清全文主要内容及感情脉络的发展,准备复述(全班每个学生都准备)。

4.每个人把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在课前由课代表统一收齐交给教师,以供教师备课和课上讨论使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诵读全诗,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脉络。

3.熟悉全诗,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作。大凡杰出的作品都具有内容丰富、艺术特色多样的特点。因此,学习这样的`作品,我们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说的束缚和制约,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检查预习作业。

1.根据课前布置,由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风格、本诗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订正和补充。有条件的学校,课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关内容制成投影卡片、电脑幻灯片或打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有关内容见“方案一”。)

2.让一名学生复述全诗主要内容,并请至少两名学生补充说明。

教师明确:

本诗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艰险,而以惊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浓烈情感见长。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以开辟之奇写蜀道之难;第二段,以奇峻荒凉的景色之令人悚惧写蜀道之险;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间,表现对蜀中可能出现叛乱割据的隐忧,仍然不离“难”、“险”。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朗读。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每个学生朗读以后,请全班学生指出其朗读过程中的字音和音节的错误,教师应及时订正。

三、分组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内容):一种是,教师把收集上来的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系统整理归纳后,编上号,如果问题特别多就分散到几个小组;如果问题少,就全部发给每个小组。另一种是,教师不把收集上来的问题分给各小组讨论,而只让每个小组讨论本组成员提出的问题。

活动方式:

学生:

首先分成活动小组(小组的多少、大小应视班内人数或其他具体情况而定),每个小组应该有一名负责人,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并负责做好记录,待下节课全班交流时发言(或给答案,或提问题),其他同学应对每一个问题(或老师分给的题目,或本组同学提的)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讨论的问题,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个字的读音、解释,大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师:

要密切注意每个小组讨论的进程,掌握讨论的时间,巡回辅导,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第一自然段,熟读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组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朗读练习。

二、重点鉴赏诗的主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重要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我们经过课下大量地查阅资料和上一节课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对《蜀道难》这首诗一定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过也一定还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来个全班讨论,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读背诵。

1.提问个别学生,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全班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讨论、交流。

根据上节课分组讨论的情况,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要相应变化,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每小组的代表按照老师分给的题号逐一向全班同学汇报(说出答案或提出问题)。

二是全班每个学生不必拘于顺序和形式,随便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对问题的看法。

活动方式:

学生:

按顺序或随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问题,或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后,全班其他学生可以随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对),并认真做好笔记。

教师:

首先要组织好学生讨论、交流,注意随时调节讨论、交流的气氛,对所有问题要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或较为明确的说法。有些问题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别是一些语句含义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要给学生讲解明白,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对答案不必要求整齐划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内容。

2.就课上讨论、交流的问题中,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写一篇研究性报告,不得少于700字,下节课课上交流。

参考题:

1.《蜀道难》一诗的文体特色。

2.探索李白写作《蜀道难》一诗的背景及目的。

3.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4.李白诗风与杜甫诗风比较谈。

5.诗中有几处用典,作用是什么?

6.开头连用三个叹词,其用意何在?

7.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8.主旨句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9.全诗的夸张。

10.全诗感情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11.本诗哪些情节体现了诗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

12.李白的政治预见性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充分认识《蜀道难》思想内容的精深、艺术特色的绝妙。

二、继续品味《蜀道难》语言的华丽,体会作者胸怀的博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他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许多缺点,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对这一历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检查全文背诵。

(检查方法如前)

三、组织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组交流,选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谁愿发言谁说。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交流。

教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交流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指出。

四、布置作业。

蜀道难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2、结合创作背景,探讨诗歌的创作目的;

3、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手法与内容转换;

2、想象夸张。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课文的关键“难”?

2、如何赏析文章想象之“奇”?

【教学设想】

1、大声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预先播放记录片《唐之韵》第一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辅助手段】

PPT、音频、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李白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一颗摧残的太白金星,他的诗歌风格如若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可以是浪漫雄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这些诗篇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却当属《蜀道难》,杜甫因此诗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读书山中后,游历天下时。(书P37)“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俱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二、朗读:

这首令李白誉满长安的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让我们细听朗读带,感受这首诗的韵律与节奏。(听朗读)

这首诗与我们以往学过的唐代律诗、绝句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一首乐府古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只不过是在旧的诗歌形式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创造,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驰骋才华,翻出新意来。

李白的这首诗显然是一篇成功之作,读来与近体诗整饬的韵味又有不同,因为句式不整齐,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却又不显得零碎,自有一根线在其中穿引,别有一番滋味。读的时候尤其要把这种行云流水、一气贯注的诗味给读出来。(请学生自己放声摹读、感受)

(请学生师范朗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强调语气)

三、鉴赏:

读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有哪句诗在每一自然段都反复出现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主旨句。文章紧紧地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呢?难。究竟蜀道之难,难于何处?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稍做分析。(请学生抓关键语句试加分析)

板书:

来历-开路难

高危-行路难 (夸张、神话传说、反衬、摹写神态动作)

险恶-行路难 (由静及动)

战烈-安居难

(分段落限时速记)

四、分析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歌“奇之又奇”在于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从多层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得如此动人,他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参考: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比喻、夸张的笔法、流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融贯诗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可谓是“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颂,所以景物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这对我们的创作当有所启迪。(再次朗诵)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人说是担忧入蜀的友人,有人说是担忧国事,也有人说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展示蜀道图片),查阅资料,驰骋想象,发挥激情,试写一篇白话版的《蜀道游记》,愈奇愈妙。写在创作本上。

六、作业:

抄写课下注释,完成《名师一号》。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如若能讲解得有声有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在讲授课文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因为准备充分,所以我的教态较为自然大方,信心十足,语言也清晰流畅。在讲解诗歌单元时,我有意识地把它与文言文单元区别开来,注意到不拘于字词的释义,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提出的问题也很明晰,难度适中。

但是还存在明显的缺点。我在介绍李白诗句导出诗风时比较成功,让学生畅所欲言,可是在讲解主体部分时,我看似在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但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得出我所想要的结论,只是为了形成一个规整的板书,这点应当格外注意。以后我教学中,我会用心随堂,根据学生的讲解来形成提纲,正确的答案虽然用词不同也应写入板书,增强他们的自信,而不正确的,让学生们自己来谈理解,来加以纠正。

在讲解艺术手法的时候,我只是枯燥地讲解本诗运用了些什么手法,学生理解不到位。我应该给学生列出具体的诗句,让他们根据诗文自然而然地推导而出,千万不要脱离课文空讲空授。

因此,我应当在上课之前,备课之时,先备学生学情。我应当先了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生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方案,而非想当然地脱离实际地闭门造车,这是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误区。另外,在上完一节课后,我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做出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更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6篇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蜀道难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