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优秀15篇(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里的15篇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二次函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1.1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篇一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具体情景中二次函数的意义,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二次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会写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教材p2“动脑筋”中的两个问题:矩形植物园的面积s(m2)与相邻于围墙面的每一面墙的长度x(m)的关系式是s=-2x2+100x,(0<x<50);电脑价格y(元)与平均降价率x的关系式是y=6000x2-1+6000,(0<x<1).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一般形式是y=ax2+bx+c(a,b,c为常数,a≠0)这样的函数可以叫做什么函数?二次函数。

2.对于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否会有一些限制呢?有。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二次函数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在上述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y=ax2+bx+c(a,

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b,c分别是函数解析式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注意:①二次函数中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②在指出二次函数中各项系数时,要连同符号一起指出。

《1.1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篇二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马玉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 一。 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 二。 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 ; ; ; 的形式。)

(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题目用了一些人性化的词语,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由前面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应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次函数我们也会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这里指出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旨在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并将此方法形成技能,以指导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 三。 尝试模仿、巩固提高

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2入手展开研究

1. 1. 尝试:大家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学生分别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 2. 模仿巩固:教师将了解到的各种不同图象用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到底哪一个对呢?下面师生共同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解:一、列表:

x

-3

-2

-1

0

1

2

3

Y=x2

9

4

1

0

1

4

9

二、描点、连线: 按照表格,描出各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按照x(点的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各点连结起来。

对照教师画的图象一一分析学生所画图象的正误及原因,从而得到画二次函数图象的几点注意。

练习:画出函数 ; 的图象(请两个同学板演)

X

-3

-2

-1

0

1

2

3

Y=0.5X2

4.5

2

0.5

0

0.5

02

4.5

Y=-X2

-9

-4

-1

0

-1

-4

-9

画好之后教师根据情况讲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状得出:二次函数 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这里,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的基础上,示范画图象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并及时安排练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感悟抛物线名称的由来。)

三。 三。 运用新知、变式探究

画出函数 y=5x2图象

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遇到函数值较大的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x

-0.5

-0.4

-0.3

-0.2

-0.1

0

0.1

0.2

0.3

0.4

0.5

Y=5x2

1.25

0.8

0.45

0.2

0.05

0

0.05

0.2

0.45

0.8

1.25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图象让学生观察

注意:1. 画图象应描7个左右的点,描的点越多图象越准确。

2. 自变量X的取值应注意关于Y轴对称。

3. 对于不同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应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取分数。

四。 四。 归纳小结、延续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及图象,归纳y=ax2的性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改进,互相完善。最终得到如下性质:

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上,最低点为(0,0);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下,最高点为(0,0)。

五。 五。 回顾反思、总结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节课的学习畅谈自己的收获或多、或少、或几点、或全面,总之是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整个一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尝试,不怕困难,一个人完不成,讲不透,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补充,直到完成整个例题。这样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察言观色,适时地对某些观点作出判断,或与学生一同讨论。)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马玉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 一。 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 二。 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 ; ; ; 的形式。)

(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题目用了一些人性化的词语,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由前面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应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次函数我们也会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这里指出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旨在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并将此方法形成技能,以指导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 三。 尝试模仿、巩固提高

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2入手展开研究

1. 1. 尝试:大家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学生分别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 2. 模仿巩固:教师将了解到的各种不同图象用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到底哪一个对呢?下面师生共同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解:一、列表:

x

-3

-2

-1

0

1

2

3

Y=x2

9

4

1

0

1

4

9

二、描点、连线: 按照表格,描出各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按照x(点的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各点连结起来。

对照教师画的图象一一分析学生所画图象的正误及原因,从而得到画二次函数图象的几点注意。

练习:画出函数 ; 的图象(请两个同学板演)

X

-3

-2

-1

0

1

2

3

Y=0.5X2

4.5

2

0.5

0

0.5

02

4.5

Y=-X2

-9

-4

-1

0

-1

-4

-9

画好之后教师根据情况讲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状得出:二次函数 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这里,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的基础上,示范画图象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并及时安排练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感悟抛物线名称的由来。)

三。 三。 运用新知、变式探究

画出函数 y=5x2图象

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遇到函数值较大的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x

-0.5

-0.4

-0.3

-0.2

-0.1

0

0.1

0.2

0.3

0.4

0.5

Y=5x2

1.25

0.8

0.45

0.2

0.05

0

0.05

0.2

0.45

0.8

1.25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图象让学生观察

注意:1. 画图象应描7个左右的点,描的点越多图象越准确。

2. 自变量X的取值应注意关于Y轴对称。

3. 对于不同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应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取分数。

四。 四。 归纳小结、延续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及图象,归纳y=ax2的性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改进,互相完善。最终得到如下性质:

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上,最低点为(0,0);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下,最高点为(0,0)。

五。 五。 回顾反思、总结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节课的学习畅谈自己的收获或多、或少、或几点、或全面,总之是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整个一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尝试,不怕困难,一个人完不成,讲不透,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补充,直到完成整个例题。这样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察言观色,适时地对某些观点作出判断,或与学生一同讨论。)

次函数教案 篇三

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 中,

AB长x(m)123456789

BC长(m)12

面积y(m2)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 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 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 少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 (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 =-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 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 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三种方式表示变量之间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体会三种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各自不同的特点

2、能够分析和表示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解决用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

3、能够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三种方式表示变量之间二次函数关系

难点: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1、用函数表达式表示

☆做一做书本P56矩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的关系

鼓励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周长与边长、面积的关系。

比较全面、完整、简单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2、用表格表示

☆做一做书本P56填表

由于运算量比较大,学生的运算能力又一般,因此,建议把这个表格的一部分数据先给出来,让学生完成未完成的部分空格。

表格表示可以清楚、直接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

3、用图象表示

☆议一议书本P56议一议

关于自变量的问题,学生往往比较难理解,讲解时,可适当多花时间讲解。

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函数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

☆做一做书本P57

4、三种方法对比

☆议一议书本P58议一议

函数的表格表示可以清楚、直接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函数的图象表示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函数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函数的表达式可以比较全面、完整、简单地表示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三种表示方式积压自有各自的优点,它们服务于不同的需要。

在对三种表示方式进行比较时,学生的看法可能多种多样。只要他们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就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篇五

一、重视每一堂复习课

数学复习课不比新课,讲的都是已经学过的东西,我想许多老师都和我有相同的体会,那就是复习课比新课难上。

二、重视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离开学生谈课堂效率肯定是行不通的。而我校的学生数学基础大多不太好,上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学习的热情也不是很高,这些都是十分现实的事情,既然现状无法更改,那么我们只能去适应它,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做好课外与学生的沟通

学生对你教学理念认同和教学常规配合与否,功夫往往在课外,只有在课外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和学生建立起比较深厚的师生情谊,那么最顽皮的学生也能在他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听进一点

四、要多了解学生

你对学生的了解更有助于你的教学,特别是在初三总复习间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复习情况有助于你更好的制定复习计划和备下一堂课,也有利于你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

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一

一、立足教材,夯实双基:

进行中考数学复习的时候,要立足于教材,重新梳理教材中的典例和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识的延伸和迁移,让解题方法、技巧在学生遇到相似问题时,能在头脑中再现

二、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做到教师入题海,学生出题海。教师应多做题、多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众多复习资料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最佳练习,也可通过对题目的重组。

三、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让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有时间,让他们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四、激发兴趣,提高质量: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在上复习课时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在关注知识复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感。这样他们才会更有兴趣的学习下去。

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二

1、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2、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继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之后,学生要学习的最后一类重要的代数函数,它也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

3、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4、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审视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三

1、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

2、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

3、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

4、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AB长x(m)123456789

BC长(m)12

面积y(m2)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

(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次函数教案 篇七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2.会用配方法求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y随x的增减性。

3.能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最大或最小值;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体会建立二次函数y=ax2+bx+c(a≠0)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的必要性。

2.在学习y=ax2+bx+c(a≠0)的性质的过程中,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①用配方法求y=ax2+bx+c的顶点坐标;②会用描点法画y=ax2+bx+c的图象并能说出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能通过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1.把二次函数y=-2x2+6x-1化成y=a(x-h)2+k的形式。

2.写出二次函数y=-2x2+6x-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

3.画y=-2x2+6x-1的图象。

4.抛物线y=-2x2如何平移得到y=-2x2+6x-1的图象。

5.二次函数y=-2x2+6x-1的y随x的增减性如何?

【教学说明】上述问题教师应放手引导学生逐一完成,从而领会y=ax2+bx+c与y=a(x-h)2+k的转化过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如何画y=ax2+bx+c图象,你可以归纳为哪几步?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一般分为三步:

1.先用配方法求出y=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对称轴右边的部分图象。

3.利用对称点,画出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象。

探究2 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的性质有哪些?你能试着归纳吗?

《1.1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 一。 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 二。 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 ; ; ; 的形式。)

(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题目用了一些人性化的词语,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由前面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应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次函数我们也会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这里指出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旨在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并将此方法形成技能,以指导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 三。 尝试模仿、巩固提高

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2入手展开研究

1. 1. 尝试:大家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学生分别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 2. 模仿巩固:教师将了解到的各种不同图象用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到底哪一个对呢?下面师生共同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解:一、列表:

x

-3

-2

-1

0

1

2

3

Y=x2

9

4

1

0

1

4

9

二、描点、连线: 按照表格,描出各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按照x(点的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各点连结起来。

对照教师画的图象一一分析学生所画图象的正误及原因,从而得到画二次函数图象的几点注意。

练习:画出函数 ; 的图象(请两个同学板演)

X

-3

-2

-1

0

1

2

3

Y=0.5X2

4.5

2

0.5

0

0.5

02

4.5

Y=-X2

-9

-4

-1

0

-1

-4

-9

画好之后教师根据情况讲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状得出:二次函数 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这里,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的基础上,示范画图象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并及时安排练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感悟抛物线名称的由来。)

三。 三。 运用新知、变式探究

画出函数 y=5x2图象

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遇到函数值较大的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x

-0.5

-0.4

-0.3

-0.2

-0.1

0

0.1

0.2

0.3

0.4

0.5

Y=5x2

1.25

0.8

0.45

0.2

0.05

0

0.05

0.2

0.45

0.8

1.25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图象让学生观察

注意:1. 画图象应描7个左右的点,描的点越多图象越准确。

2. 自变量X的取值应注意关于Y轴对称。

3. 对于不同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应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取分数。

四。 四。 归纳小结、延续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及图象,归纳y=ax2的性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改进,互相完善。最终得到如下性质:

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上,最低点为(0,0);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下,最高点为(0,0)。

五。 五。 回顾反思、总结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节课的学习畅谈自己的收获或多、或少、或几点、或全面,总之是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整个一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尝试,不怕困难,一个人完不成,讲不透,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补充,直到完成整个例题。这样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察言观色,适时地对某些观点作出判断,或与学生一同讨论。)

《1.1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篇九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 一。 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 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 二。 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 ; ; ; 的形式。)

(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题目用了一些人性化的词语,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由前面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应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次函数我们也会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这里指出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旨在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并将此方法形成技能,以指导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 三。 尝试模仿、巩固提高

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2入手展开研究

1. 1. 尝试:大家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学生分别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 2. 模仿巩固:教师将了解到的各种不同图象用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到底哪一个对呢?下面师生共同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解:一、列表:

x

-3

-2

-1

0

1

2

3

Y=x2

9

4

1

0

1

4

9

二、描点、连线: 按照表格,描出各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按照x(点的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各点连结起来。

对照教师画的图象一一分析学生所画图象的正误及原因,从而得到画二次函数图象的几点注意。

练习:画出函数 ; 的图象(请两个同学板演)

X

-3

-2

-1

0

1

2

3

Y=0.5X2

4.5

2

0.5

0

0.5

02

4.5

Y=-X2

-9

-4

-1

0

-1

-4

-9

画好之后教师根据情况讲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状得出:二次函数 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这里,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的基础上,示范画图象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并及时安排练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感悟抛物线名称的由来。)

三。 三。 运用新知、变式探究

画出函数 y=5x2图象

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遇到函数值较大的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x

-0.5

-0.4

-0.3

-0.2

-0.1

0

0.1

0.2

0.3

0.4

0.5

Y=5x2

1.25

0.8

0.45

0.2

0.05

0

0.05

0.2

0.45

0.8

1.25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图象让学生观察

注意:1. 画图象应描7个左右的点,描的点越多图象越准确。

2. 自变量X的取值应注意关于Y轴对称。

3. 对于不同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应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取分数。

四。 四。 归纳小结、延续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及图象,归纳y=ax2的性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改进,互相完善。最终得到如下性质:

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上,最低点为(0,0);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下,最高点为(0,0)。

五。 五。 回顾反思、总结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节课的学习畅谈自己的收获或多、或少、或几点、或全面,总之是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整个一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尝试,不怕困难,一个人完不成,讲不透,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补充,直到完成整个例题。这样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察言观色,适时地对某些观点作出判断,或与学生一同讨论。)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理解并掌握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及其性质。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及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难点】

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以及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一般步骤:(1)列表(取几组x,y的对应值);(2)描点(根据表中x,y的数值在坐标平面中描点(x,y));(3)连线(用平滑曲线).

3.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二次函数有哪些性质?

(运用描点法作二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并归纳得到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新课教授

【例1】 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解:(1)列表中自变量x可以是任意实数,列表表示几组对应值。

(2)描点:根据上表中x,y的数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x,y).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得到函数y=x2的图象,如图所示。

思考:观察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思考下列问题:

(1)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2)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3)图象有最低点吗?如果有,最低点的坐标是什么?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解决上面的3个问题。

学生动手画图,观察、讨论并归纳,积极展示探究结果,教师评价。

函数y=x2的图象是一条关于y轴(x=0)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抛物线。实际上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可以简称为抛物线y=x2.

由图象可以看出,抛物线y=x2开口向上;y轴是抛物线y=x2的对称轴:抛物线y=x2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0,0)叫做抛物线的顶点,它是抛物线y=x2的最低点。实际上每条抛物线都有对称轴,抛物线与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或最高点。

【例2】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及y=2x2的图象。

解:分别填表,再画出它们的图象。

思考:函数y=x2、y=2x2的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x2、y=2x2的图象。

学生动手画图,观察、讨论并归纳,回答探究的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

抛物线y=x2、y=2x2与抛物线y=x2的开口均向上,顶点坐标都是(0,0),函数y=2x2的图象的开口较窄,y=x2的图象的开口较大。

探究1:画出函数y=-x2、y=-x2、y=-2x2的图象,并考虑这些图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活动:

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y=-x2、y=-2x2的图象,观察、讨论并归纳。教师巡视学生的探究情况,若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学生汇报探究的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给出图形。

抛物线y=-x2、y=-x2、y=-2x2开口均向下,顶点坐标都是(0,0),函数y=-2x2的图象开口最窄,y=-x2的图象开口最大。

探究2:对比抛物线y=x2和y=-x2,它们关于x轴对称吗?抛物线y=ax2和y=-ax2呢?

师生活动:

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和y=-x2的图象,观察、讨论并归纳。

教师巡视学生的探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学生汇报探究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给出图形。

抛物线y=x2、y=-x2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一般地,抛物线y=ax2和y=-ax2的图象也关于x轴对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知识点、规律和方法).

一般地,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当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当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可以看出:如果a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如果a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三、巩固练习

1.抛物线y=-4x2-4的开口向,顶点坐标是,对称轴是,当x=时,y有最值,是。

【答案】下 (0,-4) x=0 0 大 -4

2.当m≠时,y=(m-1)x2-3m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答案】1

3.已知抛物线y=-3x2上两点A(x,-27),B(2,y),则x=,y=.

【答案】-3或3 -12

4.抛物线y=3x2与直线y=kx+3的交点坐标为(2,b),则k=,b=.

【答案】 12

5.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y轴,且经过点(-1,-2),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答案】y=-2x2

6.在同一坐标系中,图象与y=2x2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的是()

A.y=x2B.y=x2

C.y=-2x2 D.y=-x2

【答案】C

7.抛物线y=4x2、y=-2x2、y=x2的图象,开口最大的是()

A.y=x2 B.y=4x2

C.y=-2x2 D.无法确定

【答案】A

8.对于抛物线y=x2和y=-x2在同一坐标系中的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条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

B.两条抛物线关于原点对称

C.两条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

D.两条抛物线的交点为原点

【答案】C

四、课堂小结

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过原点且关于y轴对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

2.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当a0时,抛物线y=x2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3.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可以通过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画出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研究二次函数y=ax2在a取不同值时的图象,并引出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再根据图象总结抛物线的有关性质。整个内容分成:

(1)例1是基础;

(2)在例1的基础之上引入例2,让学生体会a的大小对抛物线开口宽阔程度的影响;

(3)例2及后面的练习探究让学生领会a的正负对抛物线开口方向的影响;

(4)最后让学生比较例1和例2,练习归纳总结。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能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能较熟练地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函数与圆、三角形、四边形以及方程等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

重点难点:

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的特征。

难点:会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例题精析,强化练习,剖析知识点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

例:根据下列条件,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0,1),(1,3),(-1,1)三点。

(2)抛物线顶点P(-1,-8),且过点A(0,-6)。

(3)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过(3,0),(2,-3)两点,并且以x=1为对称轴。

(4)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经过一次函数y=-3/2x+3的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且过(1,1),求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并把它化为y=a(x-h)2+k的形式。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题目中的四个小题应选择什么样的函数解析式?并让学生阐述解题方法。

教师归纳:二次函数解析式常用的有三种形式:(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h)2+k(a≠0)(3)两根式:y=a(x-x1)(x-x2)(a≠0)

当已知抛物线上任意三点时,通常设为一般式y=ax2+bx+c形式。

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与抛物线上另一点时,通常设为顶点式y=a(x-h)2+k形式。

当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或交点横坐标时,通常设为两根式y=a(x-x1)(x-x2)

强化练习: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A(1,0)和B(2,1),且与y轴交点纵坐标为m。

(1)若m为定值,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还有异于点A的另一个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二、知识点串联,综合应用

例:如图,抛物线y=ax2+bx+c过点A(-1,0),且经过直线y=x-3与坐标轴的两个交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第十二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佛山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④会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 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3)本节课主要目的,对历届中考题中的二次函数题目进行类比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终极目标。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理念:《课标》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4、设计思路:不把复习课简单地看作知识点的复习和习题的训练,而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题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从定义出发的简单题目。

(二)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方法与小结

由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让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获得发展,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教学过程主要由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归纳小结――形成结构等环节构成,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新课标》要求。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合作、开放、探究、交流中,愉悦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教学。

次函数教案 第十三篇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k=(4ac-b^2)/4a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第十四篇

学习目标:

1、能解释二次函数 的图像的位置关系;

2、体会本节中图形的变化与 图形上的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转化),感受形数 结合的数学思想等。

学习重点与难点:

对二次函数 的图像的位置关系解释和研究问题的数学方法的感受是学习重点;难点是对数学问题研究问题方法的感受和领悟。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本节课的学习的内容是课本P12-P14的内容,内容较长,课本上问题较多,需要你操作、观察、思考和概括,请你注意:学习时要圈、点、勾、画,随时记录甚至批注课本,想想那个人是如何研究出来的。你有何新的发现呢?

二、学习内容

1.思考:二次函数 的图象是个什么图形?是抛物线吗?为什么?(请你仔细看课本P12-P13,作出合理的解释)

x -3 -2 -1

0 1 2 3

类似的: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函数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它的对称轴、顶点、最值、增减性如何?

2.想一想:二次函数 的图象是抛物线吗?如果结合下表和看课本P13-P14你的解释是什么?

x

-8 -7 -6 -3 -2 -1 0 1 2 3 4 5 6

类似的: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二次函数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它的对称轴、顶点呢?它的对称轴、顶点、最值、增减性如何呢

三、知识梳理

1、二次函数 图像的形状,位置的关系是:

2、它们的性质是:

四、达标测试

⒈.将抛物线y=4x2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式是 。

将抛物线y=-5x2+1向下平移5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式是 。

将函数y=-3x2+4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可得y=-3x2的图象;

将y=2x2-7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可由 y=2x2的图象。

将y=x2-7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 可得到 y=x2+2的图象。

2.抛物线y=-3(x-1)2可以看作是抛物线y=-3x2沿x 轴 平移了 个单位;

抛物线y=-3(x+1)2可以看作是抛物线y=-3x2沿x轴 平移了 个单位。

抛物线y=-3(x-1)2的顶点是 ;对称轴 是 ;

抛物线y=-3(x+1)2的顶点是 ;对称轴是 .

3.抛物线y=-3(x-1)2在对称轴(x=1)的左侧,即当x 时, y随着x的增大而 ; 在对称轴(x=1)右侧,即当x 时, y随着x的增大而 .当x= 时,函数y有最 值,最 值是 ;

二次 函数y=2x2+5的图像是 ,开口 ,对称轴是 ,当x= 时,y有最 值,是 。

4.将函数y=3 (x-4)2的图象沿x轴对折后得到的函数解析式是 ;

将函数y=3(x-4)2的 图象沿y轴对折后得到的函数解析式是 ;

5.把抛物线y=a(x-4)2向左平移6个单位后得到抛物线y=- 3(x-h)2的图象,则a= ,h= .

函数y=(3x+6)2的图象是由函数 的图象向左平移5个单位得到的,其图象开口向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 时,y有最 值是 .

6.已知二次函数y=ax2+c ,当x取x1,x2(x1x2), x1,x2分别是A,B两点的横坐标)时,函数值相等,

则当x取x1+x2时,函数值为 ( )

A. a+c B. a-c C. c D. c

7.已知二次函数y=a(x-h)2, 当x=2时有最大值,且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3),求此函数的解析式,并指出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次函数教案 第十五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ax2+bx+c的图象。

2.会用配方法求抛物线=ax2+bx+c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随x的增减性。

3.能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ax2+bx+c(a≠0)的最大或最小值;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ax2+bx+c(a≠0)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体会建立二次函数=ax2+bx+c(a≠0)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的必要性。

2.在学习=ax2+bx+c(a≠0)的性质的过程中,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①用配方法求=ax2+bx+c的顶点坐标;②会用描点法画=ax2+bx+c的图象并能说出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二次函数=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能通过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ax2+bx+c(a≠0)的图象。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1.把二次函数=-2x2+6x-1化成=a(x-h)2+的形式。

2.写出二次函数=-2x2+6x-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

3.画=-2x2+6x-1的图象。

4.抛物线=-2x2如何平移得到=-2x2+6x-1的图象。

5.二次函数=-2x2+6x-1的随x的增减性如何?

【教学说明】上述问题教师应放手引导学生逐一完成,从而领会=ax2+bx+c与=a(x-h)2+的转化过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如何画=ax2+bx+c图象,你可以归纳为哪几步?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一般分为三步:

1.先用配方法求出=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对称轴右边的部分图象。

3.利用对称点,画出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象。

探究2 二次函数=ax2+bx+c图象的性质有哪些?你能试着归纳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15篇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二次函数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