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最新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的15篇最新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2022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课——开始上课之前,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谁比较聪明,好不好?

第一,这学期到目前为止,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知识?(除法)

第二,除法呢,我们经常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平均分),对于平均分的问题,我们经常用哪些语言来说明呢?或者说是怎样的题目是平均分:

1、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几个;2、每几个为一份,能分成几份。

下面,我们来看这几道题目:

1、48个梨,平均分成6份,每份多少个?(除法算式是?)

2、36颗糖,每4个分一袋,能分几袋?(除法算式是?)

3、11朵花,每3朵摆一盘,( )

A、有剩余 B、正好分完

你知道摆了几盘吗?还剩下几朵?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完整的描述一遍呢?

11朵花,每3朵摆一盘,摆了3盘,剩余2朵。

二、观看图片,引出活动

(主题图)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

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余数

你能用语言来描述下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吗?(也就是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算式结合这道题组成一段话)

“余数”的来历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刚刚从猿猴转变成人,他们以打猎为生.可是猎物常常太少,他们必须把食物平均分开,否则就会有人饿死.但是在分食物的时候,人们经常发现:每个人分到相同数量的食物以后,还会剩下一些,可是这些食物又不够再分一次,于是这就启发了后来的人们认识到数学除法运算中的余数。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认识和理解逻辑图式。

2. 在游戏流程中,能根据预先给出的专业指令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分析和运算,并正确记录。

3. 经历自己选择、自我设计、自主探索的开放式学习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4. 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www.kuaihuida.com】。

教学重点:

逻辑图式,专业指令的运用,学会一种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逻辑图式,专业指令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游戏棋、数点块、逻辑图、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知(贴近生活现实,引发学生共鸣)

师: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下游戏棋,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下游戏棋。一边下一边想,下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学知识。 (同桌下游戏棋)

师:请大家谈谈游戏棋中的数学(实物投影仪显示游戏棋盘)

生:“小心马路游戏棋”中,如果进入9号格就“违例驶入停掷一次”,假如同学掷的3和6,我就比他少行了3+6=9(格)。如果我已行到88号格,数点块掷了6,那么88+6-90=4,90-4=86,我就退到86。

师:小朋友不只会下游戏棋,还在游戏棋中找到了好多数学知识,真不错。 我们刚才看到,游戏棋有好多种,不同的棋盘有不同的规则。下棋时必须依从规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新的棋,请大家找一下,它与我们刚才下的棋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显示:逻辑图式,记录表。规则:1. 本棋由2~4人合作下。 2. 先掷三个数点块,再将掷出的点数造一个三位数。 3. 依从图内指示加或减。 4. 将得到的结果登入表格。)

二、领悟新知(初次探究,整体感知)

师:小朋友找到了新棋与其它棋的不同地方,大家也一定想在新棋上下棋。老师请教一下小朋友,下棋前应该做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这棋怎么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棋盘和规则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自由提问,提出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解答)

师小结:经过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已知道新棋的下棋方法。下面就请一个座位上的小朋友合作下新棋。 (学生二人一组下棋) (抽几个组演示下棋的过程)

师:小胖和小丁丁今天和我们一样,也在新游戏棋上下棋了,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样下的。 (多媒体演示)

师:看了以上几个小组下的棋,你喜欢哪个组的下棋方法?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争辩)

学生归纳:下游戏棋的方法:

1. 用三个数点块掷出点数。

2. 根据掷出的点数造一个三位数,并登入表内。

3. 如果造出的三位数大于500,就减去350。如果造出的三位数小于500,就加上350。

4. 把计算结果登入表内。

三、运用新知(再次探究,拓展新知)

1. 比较大小

师:小朋友在下新棋时,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学会了新本领,真能干。现在老师请大家再下一局棋,然后比较一下谁得到的结果最大?谁得到的`结果最小?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题) (学生交流,师将学生所讲结果分别板书于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栏)

2. 竞赛活动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自己一局棋中的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而且我们看到各局中的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是不同的。那么大家认为在这副棋中有没有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 (媒体出示教材第2题)

师:下面我们来一个竞赛。请大家以四人一组去找,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准。

(交流评价,对答案正确的小组给予表扬,对优胜组进行奖励。)

四、深化新知(求异探寻,发展知识)

师:小朋友,我们下的游戏棋有不同的棋盘,这是叔叔阿姨们设计的。今天,我们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新棋的许多特点,来设计一张新棋盘,当一个小设计师,好不好? 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棋盘。 展示设计的棋盘。 评奖。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下新棋,而且还设计了新棋的棋盘,这些棋盘设计的很有特色,希望小朋友在课后继续研究新棋和创造新棋,设计出更多的好棋。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85页-86页例1-例3,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知道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小时有多长

3、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会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门,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

是时间

在20xx年11月11日的7时30分,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这句话中,用到了那些时间单位?

二、新课

1、出示钟面,关于钟面你知道了什么?

2、看一看,钟面上有几个大格?一个大格有几个小格?

3、学生观察并回答

4、教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5、学生拨针讨论:1小时是多少分钟?

学生动手操作

得出时针走1大格,分针刚好走一圈,是60个小格,就是60分

那我们用算式表示就是1时=60分

学生填读书

6、体会1分钟

1分钟我们能做什么呢/

活动:学生数数数脉搏

击掌跳绳跑步

课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87页例3、4和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

1、知道1小时有多长

2、知道1秒有多长

3、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分针走小格呢

2、1小时是多少分?

3、1分你能做些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小时是60分,那有多长?

我门一节课有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久?有多少分钟了?那在休息10分钟就是60分,也就是1时

1小时能做些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举例

学生看书

2、教学例4

你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那条一次是多少时间?

有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吗?

那1秒有多长?

学生回答

观察钟面,认识秒针,

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那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

观察秒针走一圈后分针走了多少

得出1分=69秒

三、课堂活动

1、10秒你能派多少个球?

学生活动

2、完成4题

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90-92页例5-6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会认识几时几分

2、通过活动,感知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钟表、作息时间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放收音机正点报时的声音

2、教师:同学门,你们听见了什么?

3、出示钟表图,让学生说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5

1、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几时、几时半了,下面钟表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出示例5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认为应该怎样认?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时针超过了几格,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

在认时间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后汇报

(二)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例6图,学生认时间

2、看,小熊还等大家来帮他们写一写,你会吗?

3、抽学生板书,并说方法

4、教师教写法

先写几时,再写:,再在:的后面写几分,几分要占两位

注意:不是冒号,要写在中间

5、书91页,学生练习

三、在活动中体会

1、出示时间,学生边说边拨

8:10分11:157:353:08

学生边说边拨

2、同桌练习

3、帮助动物纠正错误

课堂活动3题,学生仔细观察,有错误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说?

4、联系生活实际,估计时间表

你们喜欢看那些电视节目?

这些节目在什么时间播出,请你填写节目时间表,

学生活动

课后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93-94页例1-2

教学目的:1、简单的单位换算

2、会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分=?秒1时=多少分

二、新课

1、教学例1

森林里,动物们正举行运动会,现在是小动物门在举行赛跑,你们想知道谁得了第一吗?

学生看图,你都看到了什么?

乌龟跑了2小时,小兔跑了1小时20分小狗跑了180秒

你知道谁最快吗?

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集体讨论

2、教学例2

现在我们在来看,小朋友去游乐场,从下午2:50一直完到3:40,他们玩得可高兴了,他们玩了多久了,你会计算吗?

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

集体汇报

三、课堂活动

1题

第一节课8:45分上,9:25分下,用了多少分?

小名下午2时到校,4:20离开,在学校多少小时?

课后记: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94页例3,课堂活动2,练习十三1-4

教学目的:1、会简单换算

2、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一、复习

120秒=()分3十=()分70分=-()时()分

小红3:40买东西,4:10回家,他用了多久

二、新课

1、教学例3

学校举行运动会,团体赛从8:30——9:40,用了多久时间?

学生讨论

单项从9:50——11:50,有开了多久?

学生独立计算后讨论

集体汇报

2、96页2

学生先独立计算

集体在讨论汇报

三、练习

练习十三1-2

课后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97——99页3-6题

教学目的:1、会人读时间

2、会简单的换算

3、会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时=()分1分=()秒

二、练习

1、3题

学生独立完成

2、4题

学生填写后集体订正

说自己的方法

3、5题

自己读体后完成

4、6题

小朋友要春游,都有那些活动,看书,那你会安排时间吗?

学生独立安排计划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资源

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图,把握各种信息

1.出示场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

二、分类、整理场景图中的各种信息

1.独立思考:根据场景图中各班的信息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或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4.各自完成第8页中的填表。即把每班植树的棵树填入表中。

5.校对,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解决场景图中提出的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

1.出示第9页场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独立思考:场景中需要我们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一共有几个?怎样解决每个具体问题?

3.小组讨论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4.全班交流。

(1)让各组汇报各自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引导其他各组学生对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

(2)追问: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知道并利用到什么条件?

四、根据场景图,进一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场景图,启发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交流汇报。对有创意的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3.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

4.校对,并说说是怎样解答出来的。

五、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启发思考: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你能列举一些吗?

2.选择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各自独立解答。

3.汇报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通过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到的商是否正确,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且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目标解析:

本课是除法竖式的第二层次,利用乘法口诀试商。教学中应联系到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数学思维水平,又为后续而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试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借助分小棒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不分小棒,自己试一试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探究试商的方法

1.出示题目:43÷7=□……□

2.引导学生组内讨论:算式的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交流。

预设1:商是6,六七四十二,42比43小,且很接近43,余数是1。

预设2:如果商是7,七七四十九,49大于43,说明商大了,要减小1,商是6。

预设3:如果商是5,五七三十五,余数还剩下8,大于除数7,说明商小了,要改成6。

4.师生小结:在找商的时候,要使这个数和7相乘最接近43,且小于43,最后得到的余数比除数小。

(二)深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43÷7。

2.交流反馈

(1)6与7的积写在哪里?

(2)余数1是怎么来的?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呢?如果发现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呢?

(三)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先用竖式计算,再在横式上写出商和余数。

(2)交流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及竖式里每一个数表示的意义,重点交流如何试商。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指定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3)集体讲评。

三、质疑再探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四、运用拓展

(一)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引导学生理解“某数里面最多有( )个另一个数”的意思,需要学生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6题。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地想出商?

(二)综合运用。(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感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5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根据“余数要小于除数”确定除数分别为2~9这八个数;

(2)再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算出与除数相对应的被除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这是一道开放题,不要求学生说出所有答案;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序思维的习惯,)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法:

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事先出示课题和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师:“春天来了,小朋友们喜欢去郊游吗?小动物们呀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去郊游!今天,小熊哥俩商量好了要去大龙潭。你们瞧!它们正在超市的食品专柜前,准备购买香甜可口的食品呢。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乘加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学习脱式的书写方法。

1、猜想小熊胖胖的购买方案。

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子就从图上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那么你们能不能猜一猜小熊胖胖想买些什么东西呀?谁来猜?谁再来猜猜?恩,这些购物方案都很不错!但只有__猜中了小熊的心思,小熊胖胖呀,就是想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贴示:我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

2、解决问题,交流算法。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有关的信息,帮小熊胖胖算出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一共该付多少钱呢?(板书:该付多少钱?)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找到需要的算法,请学生板演。)算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算法。”

3、联系主题图理解算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

师:“咱们来看黑板上的同学列的算式,先看这一种分步的列式方法,谁能看出,他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再算什么?这种列式方法(口算综合)是__做的,请你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a.若学生先画横线则问:你画的这一横线表示什么?b.若学生没有画横线则说:老师给你画上横线表示你是先算这一步的。)(师画横线)再算什么?”

4、探究分步式与综合式的关系,介绍脱式的书写方法。

师:“咱们再看看,这种算式实际上是把这两个分步式怎么样了?哎!是把这两个分步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了。可是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在分步式当中有一个得数12,而这个综合式当中有没有12?咦!12哪去了?哦!被3x4代替了。在口算3x4+6时,得在脑子里记住3x4的积是12,才能算出得数是18,容易出错还不方便检查。所以,为了让大家清楚地看到运算顺序和计算过程,便于检查,聪明的数学家发明了脱式。在我们数学书12页上就有3x4+6的脱式写法,请大家先找到小淘气的这种算法,然后动笔帮小淘气填写空格,填完后仔细观察,书上脱式的书写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对!计算的时候不是把等号写在算式的右边,(擦掉板书:=18(元))而是另起一行,在比第一个数字3出一格的位置上写等号,(板书)先算哪一步,就要把得数写到这一步的下面。没有参加运算的数字和运算符号要位置不变地照抄下来,然后再另起一行算第二步12+6=18。计算结果有单位的别忘了写单位,该答的时候要答。”(全班齐答。)

5、分析“乘在前,加在后”的算式与“加在前,乘在后”的算式的异同,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①若学生板书出6+3x4=18(元)则直接问。②若学生没有这种板书,则让学生通过看书学到这种算法。

师:“6+3x4与3x4+6一样吗?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你们想想6+3x4,能不能先算6+3的和再去x4?为什么呢?所以说,计算时,先确定运算顺序很重要,运算顺序错了就会造成严重错误。

6、学生试用脱式计算6+3x4。

a.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观察。

b.引导学生评价:提建议或谈谈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在用脱式计算时注意了什么问题?

7、总结算式名称和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再次观察6+3x4与3x4+6这两个综合算式,a.先观察它们的运算符号,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乘加混合算式。b.再观察他们的运算顺序,你又发现了什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在计算乘加混合算式时,我们就是按照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板书:先乘后加)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8、学生举例乘加混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二)探索乘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熟悉脱式的书写方法。

1.引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发现小熊胖胖最喜欢吃面包和饮料,而小熊乐乐呢?它呀!想了老半天,最后还是决定拿20元去买3包饼干,(板书:买3包饼干,)请你们帮它估计一下20元钱买3包饼干够吗?还会剩钱吗?你能不能算出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呢?(板书:应找回多少元?)”

2.解决问题,交流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算式以及发现。”(教师巡视,请学生板演。)

师:“20-4x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师画横线)再算什么?能不能先算20-4?为什么?”

师:“20-3x4与6+3x4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不同?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像20-3x4这样的'算式叫做什么算式啊?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算式,就叫做乘减混合运算。在计算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法?后算什么法?(板书:先乘后减)”

3、学生举例乘加混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三、拓展练习

1.第13页‘试一试’第2题

师:“其实啊,小熊是一个谗嘴的家伙,它想买的东西呀,可远远不止3包饼干,下面,大家看这些算式(板书第13页‘试一试’第2题的3个算式,学生逐一回答。),结合小熊购物图想一想,小熊还要买的东西是什么?”

2.“猜心思”游戏。

师:“看来同学们都挺了解小熊的,都猜出了小熊的想法。下面呀,我们要做一个游戏。游戏是这样的,请每个同学根据小熊购物图,写一个综合算式,然后请你的同桌根据你写的算式,结合小熊购物图,猜一猜你想买什么?”

师:“告诉老师,同桌猜出你的心思了吗?有的同学猜出来了,有的同学没猜出来的,那么没猜出来的请把你的算式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帮你猜猜吧!(教师把算式板书出来),请注意观察。谁能猜出__想买什么?__你说她猜得对不对?把你的心思再告诉大家一次吧。还有的同学,同桌没有猜出你的想法,课后咱们继续练习,好吗?”

四、回顾反思,梳理总结。

1、师:“这节课啊,咱们帮助小熊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看!小熊正在高兴地向你致谢呢!”

2、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说一说?你能不能告诉大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先乘后加?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先乘后减呢?”

3、师:“看来呀,咱们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小熊出来了那么久,它也该回家了,在临走之前,它还有一句话要提醒大家。请注意听哟!‘小朋友,今后在计算乘加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乘后加,在进行乘减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乘后减。’记住了吗?”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a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运用所学的'关于除法的知识写出除法算式,以巩固对除法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课前准备】

学生:学具卡片。

教师:例5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除法,老师想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出个题考考大家,你有没有信心应招儿?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93=3,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

2、把12个卡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摆出来,并列了算式。

3、说出63=2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练习:

同组有在一起讨论后,独立完成练习四的7、8、9、10题。

第22页的思考题,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帮助。

三、总结。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认识时、分书本第76~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时怎样计时的;知道一时=60分。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时针、分针时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看钟表准确的说出经过的时间。

教具: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上课时间,复习整时。

谈话: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过钟表,(出示实物钟)而且认识了整时,小朋友看现在是几时?(上午9时)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2、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分,介绍时与分的关系。

讲述:要知道时间过去了多少小时多少分,就要看钟表。钟表时计时的工具,全世界的钟表跑得一样快,学会了看钟表,你就知道时间了。

今天,我们继续认识钟表,认识时、分。(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时针、分针的联动关系。

谈话:时针和分针时怎样走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你的小钟表上拨一拨,你就能发现了。拨拨钟表,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学生边拨钟表边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评价)

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了分针走的快,时针走得慢;我发现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他们走得时间是一样的;我发现当分针转一圈时针从12走到1等。

总结:小朋友刚才拨钟表,发现了分针走得快,指针走得慢,当分针转一圈时针从12走到1,因为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所经过的时间是相同的,你们真聪明1

2、认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

谈话:12到1这两个数字之间是一个大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学生数出有12个大格)

钟面上有大格也有小格,相邻的两个点之间是一个小格,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学生数出有5个小格)

12个大格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或算一算,数完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谁数的方法又清楚又快!

总结: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钟面上一共又60个小格。我们还知道钟面上又12个大格。时针和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计时的。

3、认识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

讲述: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过时针从12走到1是1时,从1走到2也是1时,也就是说时针走一大格都是______?(板书: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

口头练习: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口头练习: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练习:

(1)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2)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3)分针从12走到8,走了多少分?

4、学生独立操作,进一步感知1时=60分。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计时的,想不想在你的钟表上拨一拨,看分针走了多少小格,时针正好走一大格?

谈话:刚才大家看到分针走60小格,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小格是多少时间?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时间?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1时=60分)

5、感受一分钟又多长,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谈话:一分钟到底又多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1)一分钟脉搏大约跳()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找到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再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的积相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迫切欲望,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习一些数学中的规律,激发对数学的喜爱,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寻找算式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出规律,并会举例。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1.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2.34543239676932

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读都一样。

具有这个特点的句子叫回文句,具有这个特点的数字叫回文数。

二、探索规律

1.读读下面的几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个算式中的数字都一样。

不同点: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了,每个因数首尾上的数字也交换了位置。

只读左右两个算式中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类算式的规律。

先计算下面每题中的左、右两个小题,再在()里填上“〉”、“

(1)12×42=24×21=

12×42()24×21

(2)34×86=68×43=

34×86()68×43

(3)36×21=12×63=

36×21()12×63

2.独立计算思考,引导发现规律。

(1)通过以上的计算与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2)这3组算式为什么分别相等,

①左边算式的第一个因数与右边算式的第一个因数的关系怎样?左右两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的关系又是怎样?(12扩大2倍是24,42缩小相同的2倍是21)

②再看竖式你有什么发现?(每层的。乘积相等,比较为什么?)

③你从每个算式中的4个数字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吗?(第1个数字乘第3个数字的积等于第2个数字乘第4个数字的积)

3.验证:

我们把每个因数都变成小数,这个规律是否成立?不计算你怎样验证?(验算a×c是否等于b×d)

(1)3.6×4.2()2.4×6.3

(2)3.2×4.6()6.4×2.3

(3)1.3×2.6()6.2×3.1

4.这类题和表内乘法的哪些口诀有关?

这类题和表内乘法中积相等的两句不同口诀有关。

追问想想:两句乘积相等的口诀有哪几组?

(1×42×2;1×62×3;1×82×4;1×93×3;2×63×4;2×84×4;2×93×6;4×63×8;4×96×6)

追问:这类题和表内乘法的这几组口诀有什么关系?

追问:根据这几组口诀你能编出具有这种规律的题吗?计算并检验。

例如:1×6=62×3=6

12×63=36×21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十

一、 除法

第一课时:

除法(一)认识竖式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 分苹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投影仪,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显示20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 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b、 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盘。

(3) 同桌同学合作用20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20÷5=4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在拼图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运用现实素材引入新知。

师:我们学习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也可以看看我们上课的这个礼堂的周围有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在老师的讲台上有长方体,有正方体,还有圆柱体。

生:讲台上的黑板是长方体。

生:易拉罐是圆柱体。

生:我的笔盒是长方体。

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喜欢的物体。

(学生在桌上各自拿起自己喜欢的物体)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我拿的是长方体。

生:我拿的是圆柱体。

生:我拿的是正方体。

生:我拿的是三角体。

师:你为什么说这是三角体呢

生:因为这个物体有一个面是三角形,所以我就叫它三角体。

师:你能给它起这么一个名字真不错,其实这个物体叫三棱柱。

(教师根据学生所拿出来的物体,随机性地在黑板上粘上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想说的就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如果不小心,它还会从手上掉下来。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冰冰的。

生:我摸的是圆柱,它的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

师:小朋友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是曲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课题:认识图形)

评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选择学习的素材。教师所选的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物品,这些形状多样的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信息的多样化,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感受面从体得。

师:哪一位小朋友知道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图形

生:(齐)长方形。

师:对了,我们可以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找到长方形。(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个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长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长方形)

师:下面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一个长方体。

(学生动手找)

师:请把你找到的长方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有的学生举的是教师给的学具,有的学生举的是自己的书或笔盒)

师:你能从自己手中的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找找看。

(学生认真地从自己手中物体的面上找长方形)

师:谁找到了

生:我从这块橡皮上找到了长方形。

师:在哪儿呢你能摸给大家看看吗

生:(边说边摸)在这里。

师:还有谁找到了。

生:我在笔盒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

师:你真了不起,在长方体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其他的小朋友呢

生:(齐)找到了。

师:好,下面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找到的长方形。

(学生认真地摸自己找到的长方形)

师:好,大家都很能干,都能从长方体上摸到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生:(齐)能!

师:好。大家找找看,并把你找到的图形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从物体的面上边找图形边告诉同组的同学找到了什么图形)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图形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

生: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6个正方形。

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生: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还找到了正方形。

师:这个小朋友真能干,在同一个物体上找到了两种不同的图形。

师:刚才大家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正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正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圆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圆柱模型的旁边,并板书: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并板书:三角形)

师:(指着贴出的图形)这些都是小朋友找到的图形,认识它们吗

生:(齐)认识。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形,一种是体。

生:长方体突突的,长方形扁扁的。

生:长方体能站起来,长方形站不起来。

生: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形只有1个面。

师:大家都很了不起,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评析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物体上找长方形。接着让学生从各种各样的长方体上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体现了教师先扶后放的策略,有效地突破了学生探索的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像力,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还注重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了从体上找面的方法。教师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和体与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ppt、挂图、优秀的作业、作品……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1.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

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

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3,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3.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4.评一评。

a.自我评价。

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5.忆一忆。

a.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b.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c.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6.写一写。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十三篇

教学内容

P30-31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十四篇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十五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资源:

例题插图,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兔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一天吃了7个,还剩下几个?

2、小免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上午吃了2个,下午吃了5个,还剩下几个?

小结:刚才的题目,都是求它吃了几个后还剩下几个,大家都反应很快,真是不错。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这股热情来解决一些实际。

二、互动探索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教师引导:图书馆里的书架上共有民间故事书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呢?怎么解决呢?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要解决“还剩多少本这一问题该怎么办?

你能想一个办法吗?想好后试着将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和你的同战术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185-36=149(本) 36+52=88(本)

149-52=97(本) 185-88=97(本)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

重点突出每种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么。

3、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还剩下多少本?

这样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在解决有些像今天所碰到的这类问题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题

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

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答时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回答后小结:买东西如果在一个柜组中购买的一般先算出所购物品一共需要用多少钱?这儿就是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共用多少钱,再算出应找回多少钱?

2、完成“想想做做”中第2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个板演。

集体评析。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解答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朋友做了哪几种颜色的花。

做了黄花24 朵,紫花15朵,做的红花呢?那么做的红花跟黄花、紫花有什么关系?

现在你能列式求出做了多少红花吗?

独立解题。指名口答,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新的想法?

五、综合运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形成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策略。经历探索减法验算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资源:

投影、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这切课继续来学习怎样更好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1)请学生们看图后,完整地口述题意。

(2)学生们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时,请说一说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时,请说一说解题思路。

小结:在解答像刚才这两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思考。但在解答时一定要注意:只有相互联系的条件才能求出问题。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1)理解题意:女孩比左边男孩矮15厘米,右边男孩比女孩高24厘米。

可以分别给3个人取上名字。

(2)学生们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时,说说解题思路。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5、小结。

解答像这些题目时,要先理解题意之后再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估算练习

1、完顾“练习五”第1题。

注意了解全班的速度和准确率,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

2、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几百。

602 398 799 101 209

3、把下面算式看作几百加几百,再估算结果。

503+192 797+296 498+307

(1) 学生们进行估计,老师相应板书。

提问:为什么用约等号?

(2)将3题的加号,改为减号,请学生们估计老师依次板书结果。

(3)提问:像这样的减法,如何估计出它的结果?

(把被减数和减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

4、完成“练习五”第5题。

学生们独立完成,注意“≈”的书写格式。

5、完成“练习五”第3、6、7、8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15篇最新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二年级下册数学。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