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注释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以下这12篇小学三年级语文《示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是来自于快回答的示儿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示儿》 篇一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108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四、教学准备
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时代背景和爱国诗篇)
2、舒缓深沉的乐曲。
3、写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插图、战马嘶鸣声、古诗诵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调]
2、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人格精神打下基础]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有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关注书后注解,借助注解尝试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4、过渡。陆游的诗有不少是专门写给儿孙辈的。在诗中,他告诫儿孙如何读书,如何做人,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今天,他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诗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降低难度,给所有的学生学习的和参与的机会]
三、疏通诗意,理解内容
1、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份遗嘱。你同意吗?(理解“家祭无忘告乃翁”“祭”是什么意思)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说明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在这首诗中,你是向儿孙交代身后之事啊)
②既然是遗嘱,85岁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许多话要叮嘱儿孙,肯定有许多事让他牵肠挂肚,有许多美好事物让他恋恋不舍,是这样的吗?(只牵挂一件事,只叮嘱一件事,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
③“伤别离,作者满心的悲伤缘何而生?(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能力,老师的点播,引导,是为了引领学生透过文字,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
④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68岁)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放一段背景音乐)师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呀,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也在“望”也在“盼”。XX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又一个XX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已68岁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85岁己到垂暮。还在“南望王师”!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没有(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啊,从中原沦陷起,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同心是如何的悲痛。
2、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孩子们,请你们再读诗句,你能读出一个什么字?(悲!)为什么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
[设计意图:把两首诗进行整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遣民”的痛,“诗人”的悲,拉近孩子们与诗人的距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感,把学生的感悟,体验引向深入]
3、出示《题临安邸》,追求:王师的军队到底在哪?寻些权贵、皇帝在哪?他们究竟在干什么?(读)你们此时有什么感受?(气愤)北方已沦陷,南方还歌舞不休,权贵们已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遣民”的痛苦之上。你能体会到陆游一颗怎样的心?(焦急、祈盼、同情、悲愤)陆游52岁那处竭力主张抗金,结果被罢官,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他曾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令,生命垂危的他是“临终未敢忘忧国。再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引出两首古诗,与《示儿》互文解诗,使学生从对诗意的理解走向对诗人情怀的感受,通过对比,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家祭无忘告翁”,虽然痛彻心扉,虽然死不瞑目,虽然万念俱灰,但是诗人还渴望有一天祖国统一。希望有一天,儿孙能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如何地嘱咐自己的儿孙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下来。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想象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写相结合起来,加深感悟,使这首诗,这位伟人的诗人,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六、积累提升,总结全诗。
1、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是陆游的遗嘱,如血,如火,如泣如作,悲在其中,恨在其中,其间还隐藏一个字-国。朱自清曾评价陆游和他的《示儿》(课件出示“朱自清的评价)生读谈感受。
“真正的爱国诗人,是后人对这位诗人最崇高的祭奠,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背诵这首诗,并把他刻进自己的心里,永远!
[设计意图:引用朱自清的评价,目的是把诗人的情感浓缩成“真正的爱国诗人”这几个字,全面感知诗人情感,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崇敬,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把“国”放在心中,是崇高而伟大的。]
2、推荐读诗。课后积累背诵陆游的爱国诗篇。
如:《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读诗,扩大积累,进行知识的延伸,目的是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下感受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对诗人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感知,也激发了学生学诗的兴趣。]
[整体设计意图]
《示儿》是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临终之作,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其间隐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为了让学生透过文字,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通过多元的解读,能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动,我在引导学生读诗,斛意的基础上,引用相关的几首诗进行互文整合,加之背景穿插,语言渲染,情境创设,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地被情感染,为情所动,使这位伟大的诗人。这个成功的作品,这份深厚的真情,永远驻足在孩子们的心中。
[评析]我认为王老师《示儿》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成功。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在设计中有以下闪光点:
1.适度拓展,全面感知。在读懂理解《示儿》后,王老师尽可能地进行拓展,如把《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与《示儿》进行整合,互文解诗,全方面,多角度的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
2.创新情境,激发情感。《示儿》这首诗情浓,老师的感情也浓,她能用生动精彩的语言渲染,结合相关资料,运用多种方法创设一个个教学情境,把握全诗情感的脉搏,以情激情,让课堂闪烁智慧的光芒和情感的火花。让人“情到深处”,让人“情不自禁”。
3.读写结合,训练到位。王老师注意进行读诗,理解诗句,想象情景,写场面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地把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的结合起来。注意品词,解意悟情,让学生在课中学有所得。
《示儿》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文的意思,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体会诗歌语言精练,感情丰富的特点。
3丰富学生对与本课两首古诗相关知识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 培养自信
师:自从上学以来,老师引导大家背诵了很多的诗词,有课内的,有课外的,有小学生必背的,初中生必背的,还有高中生必背的,可谓是加重了同学们的学习负担,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一次学习到诗词时大家是不兴奋的,更有的同学简直就兴奋地按捺不住。我想,大家肯定愿意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
生1: 由于我们平时读得多,积累得多,上这样的课,好把我们的才华展示给大家。
师:从"展示"一词看得出你很自信,我为你自豪。
生2:学习诗词不仅可以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了解作者,了解一些历史知识。
师:你很了不起,现在就感受到,学好诗词对学好你们感兴趣的历史知识有帮助。
生3:现在我班好多同学正在背诵《初中生必背古诗文》,我想上中学后我们一定会感到骄傲。
师:听了你的发言,我似乎看到了你们在中学校园里轻松愉快地跟同学散步,聊天的身影。
二,宏观把握教材 整体感知课文
师:既然大家这么自信,那谁知道本册语文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共有哪几首诗词
生1:共4首,分别是《早发白帝城》,《饮湖上初晴后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
师:回答得很完整,并且能按课文的顺序来说。那你知道书上为什么把《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编为一课,而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编为一课吗
生:知道,因为《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自然风光,而《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都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
师:好,把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文章编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依据,你真了不起,能站在一个编者的角度分析,把握教材。
三,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探究精神
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在三年级时我们早已背过,你们认为我们课上还该学习什么,即你们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
生:自从您教我们以来,根据我们记忆能力较强的特点,鼓励我们背诵了大量的优秀诗文,但由于我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好,很多诗文并不了解其思想内容,有的即使了解也比较肤浅或片面。所以我认为我们这次学习这两首诗,应该利用各种资料通过分析重点字,词的意思,搞清楚诗词的内容,并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体会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想借机让老师多给我们讲一些我们都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该生刚一坐下马上又站起来做了补充。)
师:要想正确理解诗意,读准字音非常关键。现在请打开书用心读一读这两首诗,注意把握个别字的读音。(本诗学生虽已背诵熟练,但个别字音常易出错,故应做特别强调)
(学生认真读书,一遍后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略)
师:谁还记得本诗中那些字容易出错
生:"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卷"是多音字,在这应该读juǎn.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胜利消息,高兴得好像要发狂,连诗书也顾不上看了,胡乱一卷扔在一边。
还有"即从巴峡穿巫峡"的"即"是立即,马上的意思,应读jí,以前常有同学可能是不解其义或粗心吧,误读成"既然"的"既".
另外"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裳",我们以前背诵的书上注音都是shang ,现在课本上的注音却变成了cháng ,我们不知到底哪个正确
师:你不仅读书认真,还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老师在备课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查阅了一些教学专著,请教了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衣裳"在古代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指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指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应读"cháng".跟它相似的还有前一句中的"妻子"."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应读"qīzǐ".
师:同桌两个互相听,每人再读一遍。(略)
四,基本训练,扎实有效
师:看大家读得如此认真,反映出前期的预习做得很好。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也一定理解得不错。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若出现分歧可在老师巡视时请求帮助,也可等全班交流时解决。(因为本班学生每人手头至少有一本古诗词参考资料,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对课文中的古诗教学大多采用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且这一环节正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有效训练。)
(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跟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当前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以保证下一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指名围绕重点字词逐句解释诗意。略)
(应围绕"剑外","蓟北","初闻","却看","妻子","漫卷","青春","穿","下","向"等重点词语解释。教师可相机补充一些跟诗词相关的知识,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师:"剑外"——剑门关以外,本诗中指四川。即由于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杜甫的家乡洛阳被叛军占领,杜甫及其亲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飘泊于"剑外"也就是现在的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即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此地,预示着战争的结束,祖国的统一,和平日子的开始。
"漫卷"——胡乱卷起。对于"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是什么事使他再无心伏案了呢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涉及到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相机画图。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开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还陆路,所以用"向",可见用字高度准确。
五,提升情感 放飞心灵
师:大家通过一起交流,朗读,不仅明白了该诗表达的意思,并且从大家此时此刻的表情和神态看得出你们也像杜甫一样饱含激情,接下来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抒发你的情感:可读,可说,可唱,可演……
学生1:声情并茂的朗读。
学生2:展开联想和想象叙述诗意。
学生3:用说学逗唱的形式歌唱。
学生4,5:同桌合作演双簧。
学生6,7:用山东快书的形式打竹板说。
六,自读自悟 探索新知
采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学习第二首诗《示儿》.同桌合作学习。
师:本诗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用1分钟时间用手指比划这首诗。
师:刚才的快速默写,谁出现了错误,错在那些字上
生1:"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我误写成原来的"原";"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同,我误写成了"统一"的统。
生2:"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祭"我没写上。
师:《示儿》这首诗,由一个字拎起全诗的请,再用心读一读诗,想想是哪个字
生:"悲".这首诗就是通过一个"悲"字,写出了诗人在临终前与普通人不同的想法,表达了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
七,说写实践 张扬个性
师:学了本课两首诗你收获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
学生1:"学了这两首诗我仿佛看到了两位诗人当时做诗的情景,感受到了他们赤子般的爱国情怀。懂得了人爱国就应该像爱自己的妈妈一样。"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对古诗的主题体会得很到位,尤其值得表扬的是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2:学了这两首诗我想到其他一些爱国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我想请大家跟我一起背一段"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想到了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做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体现了作者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此外还有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和《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师:你联想能力很强,文学知识储备较厚实。
学生3:陆游临终前唯一遗憾的是未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杜甫乍一听到叛军失败,收复失地的喜讯后,悲喜交加,眼泪竟沾满了衣裳。这两首诗都体现了作者热切盼望国家统一的心情。它使我想到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妈妈怀抱里是多么幸福。
师:既然大家都想发言,看得出各自的思维已经得以发散,那就请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数分钟后收上来学生的现场手写稿)
学生1:国家的悲,就是自己的悲;国家的乐,就是自己的乐;国家的 兴衰,就是自己的兴衰。我立志做一个能使国家强盛的好男儿。
学生2:学了这两首诗我深有感触:我国历史上那么多爱国志士像陆游,文天祥,岳飞,辛弃疾,林升等他们都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反抗敌人的侵略,抒发自己的情感。
学生3:学了这两首诗,我眼前总是浮现出这样两幅画面:杜甫听说家乡收复后放歌纵酒的狂态;陆游临终前躺在床上,面带遗憾地向儿子述说着自己一生未了的心愿。我愿这两幅画面能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激励我不断前进。
学生4: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使我想到了《春望》.那时由于连年的战争,导致杜甫长期飘泊在外,有家不能归,亲人难相聚,看到花鸟曾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现如今失地已收复,杜甫又可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跟亲人团聚,自然产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学生5:通过陆游的《示儿》及其他宋朝时期的一些诗,词,使我感觉到我国那个时期的统治阶级可能很无能,只听奸臣的话,不去抵抗侵略者,不去雪耻,只知道贪图享受。因此我想到生活在那个时期的老百姓可真苦啊!
八,丰富积累 打开视野
师:从收上来的稿子看,大家的收获都很大,有个还没有写完的同学完成后主动交给老师,并希望下课后同学们把本次活动中获得的相关信息,资料或感受等誊写在我们的摘抄本上。
本课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都编排了一定的内容,那么在当前教改的新形式下,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在小学高年级段落实古诗词的教学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交际和思维的基本工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当代社会个体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逐渐领悟到要想学好语文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师生实际出发,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才会乐此不疲地学习。例如这次课堂上同学们有的读,有的背,有的说,有的唱,有的演,还有的跳。说实话,开始备教材时我根本没有想到这种方式,但当我备学生时,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要唱,要演的想法。我想:既然学生们对这些方式感兴趣,这样能调动学生们的能动性,为什么不去采用呢 当然这些形式的选择,自我认为不能脱离文本,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而定。
开始的第一个环节,即上课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我说:"每次学习诗词时,你们就兴奋得简直要发狂,能告诉老师是为什么吗 "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一种自信进入学习状态。我认为它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对学好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会起到重要作用。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表现,我认为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某一课的特点,对这几个方面体现的有所侧重,但决不可忽视。本节课在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时,我设计让学生"把本次活动收获到的或想到的写下来".这一环节是我匠心设计的。它既是对学生听,说,读训练的一次提升,又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养成不断总结经验的大好机会。
以上所谈都是我本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或探索,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
《示儿》 篇三
教学理念:
让诗的教学充满诗意,焕发魅力;让课堂语言与思维齐飞,激情与智慧共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重难点:
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想:
( 一)激趣:
你最敬佩的诗人是谁?简单说说原因。
( 二)导入激疑:
1. 引出南宋诗人陆游,你们了解他吗?(交流搜集信息)
2. 小结交流情况。出示资料(陆游的生活的宋朝背景)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把国都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陆游就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在他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亲自上战场参加抗金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他临终时的绝笔诗——《示儿》,这首诗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儿子的临终嘱咐。你想知道什么?
(三)导读达标:
1.初读感知
(1)配乐诗朗诵: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自由读这首诗,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2.再读理解诗意
(1)自读自悟:
自读提示:
①默读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
(2)组织交流,适时点拨纠正: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
(3)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说时注意以诗人的口气与感情。
3.悟情朗读
(1)再读诗句,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老人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
(2)集体交流。
(3)小结交流情况: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临终之时,不说别的家常事,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事也与他无关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甘心、死不瞑目的爱国热情。)
(4)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4. 拓展深化
自从金兵入侵,他一直在苦苦盼望失地能早日被祖国的军队收复,
你听: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你再听: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籁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
还有: 国仇末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
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志,于激越豪迈中透露了壮志难酬的悲凉。他等啊,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他都八十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八十六岁那年除夕,临终之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的他挥笔写下了最了不起的遗书:《示儿》
你听,你读,你看,哪一篇作品里都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所以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
你们觉得呢?请同学们自选方式表达对这位诗人的缅怀和敬意!
我写了一首诗:
赞陆游
从小立下报国志,不破金兵誓不归。
四十从军到白发,壮志未酬鬓先衰。
虽死不敢忘忧国,赤胆忠心感后辈。
六十年间万首诗,一腔悲愤化诗魂。
(四)发散延伸
读了《示儿》,你想到了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五)课外拓展(自选其一)
1.想象陆游弥留之际在病榻上叮嘱儿子的前前后后,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2.搜集自己最敬佩(喜欢)的一位诗人的诗,编一本小诗集。在班里交流。
陕县实验小学 苏琴
《示儿》 篇四
《示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期待
开课前,低沉悲伤的乐曲已经在教室里响起,同时,投影出示了一幅图:夜晚,一间茅草屋内。昏黄暗淡的烛光下,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神情忧伤的老人艰难地靠在床上。地上,跪着一位泪流满面的年轻人。
学生听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但脸上写满了疑问。
我问:“看了图,听了音乐,你们有什么要问老师吗?”
学生a:“课件的背景音乐听起来令人悲伤,画面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泪流满面跪在地上,一个奄奄一息地半在躺在床上,他们为什么如此悲伤?”
学生b:“画面中的两个人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他们在说些什么?”
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后,我和着悲伤的乐曲用低沉的声音讲述了画面上的故事:
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板书:示儿)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生:他可能会告诉儿子,自己快不行了,孩子一定要照顾好家人。他也可能会告诉儿子,要好好念书,将来要有出息。)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陆游的遗嘱内容到底是什么吧。
反思: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气氛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开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控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的情景转移并沉浸在教材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体会文本所呈现的内容。教师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调节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教师、学生、文本三要素就会协调、融合。
在这个开课过程中,教师事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音乐、图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辅以生动的语言,动情地叙述故事。音乐、图片、教师讲的故事,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场”,引导学生沉浸在教材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眼前似乎浮现了陆游临终前交待遗嘱的那一幕,对《示儿》这首诗的内容也多了几分期待。
《示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利用期待,延伸阅读
《示儿》教学即将结束。
一学生好奇地问:“老师,我想知道南宋朝廷的军队最终有没有收复中原失地?陆游的心愿到底有没有实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他们有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正是我所期待的——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阅读文本材料,学习效果肯定不错。
我顺势投影出示宋末林景熙的几句诗: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然后告诉孩子们,用心去读这几句诗,答案就在其中。
于是,学生为了寻求答案,都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补充内容。片刻后,他们纷纷举起手,兴奋地叫嚷着,看来发现不小。
生a:我认为国家是统一了,但不是陆游一生所期待那种统一。“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说明陆游的后世子孙不知道该怎样把“统一”的消息告诉他,他们肯定有难言的苦衷。
生b:我也认为国家最终统一了,但人民并没有欢呼雀跃,而是有一些悲伤。我们知道,借景抒情,“青山一发愁蒙蒙”,远望青山,而“愁蒙蒙”,可见作者心里很郁闷,很忧愁。
生c:我同意他们俩的观点。老师您看这句“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跟《示儿》的内容有着紧密联系,是作者读完陆游的作品后写的,也是对陆游期待的回答。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陆游一生没有看到南宋军队统一全国,他的后世子孙是见到了国家的统一,但那是蒙古大军占领了中原大地、最终完成的统一。后世子孙该如何告诉他这样的统一呢? “家祭如何告乃翁?” 林景熙这句问得好呀!最终还是没有看到国家的统一,对陆游、林景熙以及南宋人民来说这是无法言表的悲事、憾事。
让我们带着深深的遗憾之情再一次朗读陆游的《示儿》。
反思:
有些课文,常常会涉及到许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学生非常感兴趣、想要了解的知识,他们对这些问题怀有强烈的期待,并往往有自己猜测及答案。案例2中,学生对“陆游的心愿到底有没有实现”的产生了询问,教师在他们强烈的期待与多元的“猜测”中补充宋末林景熙的诗作,拓展阅读新的文本。这是一次重新理解《示儿》、走近陆游的机会,也是学生独立接触相关文本,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对学生的阅读期待,敏锐捕捉、巧妙引导,适时出示补充阅读材料,我们的课堂会萌生出更多难以预料的精彩瞬间。
《示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这是一个读写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改写古诗。
师:《示儿》全篇反映了一个“悲”字。你想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达这种情感?
生:环境。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能很好地烘托气氛。
生:蜡烛。烛光闪烁不定,忽明忽暗。有诗为证:蜡炬成灰泪始干,替人垂泪到天明。看到陆游为国家操劳到生命的尽头,还没见到国家的统一,蜡烛都流泪了。
师:我们常说“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通过景物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这种考虑很恰当。
生:人物。通过人物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反映其内心无尽的愁绪。
师:(欣喜地)举例具体说说,好吗?
生:如家人与病卧在床的陆游的对话,可以写出陆游的为国家尚未统一而悲,家人为即将失去好父亲、好丈夫而悲。
师:说得好。如果大家把环境、人物、事件三者关系处理好,这篇小练笔一定会很精彩。动笔吧!
反思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读与写的结合,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主要的手段。教学中开课的故事、图画内容以及文本本身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必要而实用的素材。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奠定了相当的创作情绪,他们既被陆游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又为其壮志未酬而唏嘘不已。学生拥有了“写作素材”和“写作情绪”,教师又启发他们从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情况、事件经过等方面着手思考、表达,从而把文本学习与小练笔有效结合,把“读”与“写”有效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愤、悱”都具备以后,启发、鼓励学生一吐为快,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小学三年级语文《示儿》原文 篇五
示儿
诗人: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示儿》 篇六
《示儿》教学设计六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2
作者:梁向丽
《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
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二)新授
a、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交流搜集的资料。
2、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快回答★www.kuaihuida.com√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就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3、引导说题意。
b、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朗读《示儿》。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学生想象说话。
师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悲”呢?
用“悲”组能够体现陆游心情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感情朗读 “但悲不见九州同”。
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涵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的是什么?
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
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
一个“悲”,一个“盼”。同学们,就是这种感情的《示儿》。学生感情诵读。
c、拓展
正是因了这强烈的爱国感情,陆游在20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他直到40多岁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生并未做过高官,而且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68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直到82岁,他还高唱(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他在世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伤心悲愤(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但他坚信着失地定能收复,祖国定能统一,临终前谆谆嘱咐着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互文引证,体察诗蕴
1、拓展《题临安邸》。
引读思考,从诗中你能看到什么?那些南宋的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在干什么?
生交流。
从诗中,你能看到南宋统治者发兵征战、收复失地的决心和行动么?没有。大敌当前,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只知道朝朝寻欢、夜夜作乐,他们何尝似陆游为山河的破碎而伤心?他们何尝似陆游为百姓的痛苦而忧虑?他们何尝似陆游为收复失地而着急?他们何尝悲百姓之悲,盼百姓之盼啊!他们已经葬送了一个繁华的汴州,这样下去,锦绣如画的杭州也将葬送在他们手里。
面对他们,你的心情如何?感情引读 “西湖歌舞几时休?”
2、对比体验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西湖边上却是歌舞升平;北方的老百姓在金人的欺压下度日如年、渴盼统一——南宋的统治者们却在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让陆游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疾苦而忧,为国家破碎而悲,为统一国家而战。临终之际,陆游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南宋统治者、老百姓、侵略者……)
学生想象写话。
这就是陆游——一个对侵略者满腔的恨,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爱的陆游。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崇敬吧。
(三)作业
陆游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歌,其中很多都是爱国名篇,被广为传诵。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等等,课后同学可查阅诵读。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更加钦佩陆游,而他的爱国精神也一定会深深地植根在你们的心中!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示儿)本文转载
《示儿》 篇七
作者:蔡建云
教材内容:六年制小学语文
学生视角: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着丰富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小学三年级语文《示儿》教学反思 篇八
《示儿》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一、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政治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读诗文,琢磨首句,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指导学生再读诗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表明作者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让学生再读诗文,思考“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进行精读、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诗意是作者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四、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对本诗的最后两句,应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来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朗读此句时,在重音读了“王师”二字后,即以流畅而充满信心的语调,以及较快的速度朗读完全句,句尾的“日”应稍微上扬延长,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使学生了解这是作者对儿辈们的嘱咐:家祭的时候,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把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朗读时,“无忘”要读得平仄分明,“忘”字要增强力度,适当延长,以表达诗人不忘中原光复的强烈感情。“乃翁”要读得庄重沉稳。使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文所表达的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示儿》 篇九
《示儿》教学设计二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01
《示儿》教学设计二
《示儿》教案
教学要求:
1、 了解示儿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进行背诵和默写。
4、 感悟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简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对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
《满江红》一诗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 温故而知新,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创设学习情境。
二、 开展文学常识竞赛,了解作者概况及时代背景。
三、 学习新诗《示儿》
1、 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请同学自由读一读,说说是什么意思。
2、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 教师导语过渡,出示《示儿》
4、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把它读正确,读熟练。
5、 结合注释和自己查阅的资料说一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
6、 学生逐句理解体会,教师指导朗读。
7、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既然是“万事空”,为什么临死还要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8、 读课外短文《示儿》。
9、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10、练习在综合本上写一写。
11、 在听写本上默写,同位互相检查,统计全对人数。
四、 课外延伸
朗读岳飞的《满江红》
五、 布置作业
1、 赏读另外一首陆游的爱国诗,和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2、 学习歌曲《满江红》。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示儿)本文转载
《示儿》 篇十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六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ì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设计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泉所盼北定
告翁(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ì ,不读dì ,还:读huán,不读há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设计: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小学三年级语文《示儿》教案 第十一篇
教材背景分析:
《示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一首诗歌。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 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学情分析: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2、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3、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
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2、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
范读
3、了解陆游,检查预习
4、(大屏幕出示)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
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1、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2、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3、指名读,反馈,齐读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几遍读下来,知道老诗人为什么事情而死不瞑目了吗?
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首诗,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3、示儿,就是告诉儿子!作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到底有什么要告诉儿子的?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试着去理解这首诗。
4、理解“通假字”——元,、无
理解古今字义不同——但
5、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绝笔诗的吗?(板书:悲)
6、诗人在“悲”什么?让我们随着陆游一起,走进他的生活
7、出示材料:
20岁时,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何等的壮怀激烈!(《观大散关图有感》)
68岁时,他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尽多少辛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英雄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青丝变白发,只能将满腹凄凉化为一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的悲愤,让他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老病僵卧之时他仍在梦中亲临前线,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失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他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的悲伤写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指名反馈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 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板书:之切)
这浓浓的“悲”其实源于一个深情的字眼——爱。(板书:爱)
9、他爱什么?指名反馈(板书:之深)
10、小结:陆游一直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这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与盼望,让他熬干了心血!60年过去了,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11、让我们牢记《示儿》,怀念永远的陆游!一起读!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形容枯槁,不久于人世,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缓慢而深沉的对你交代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句的强调,无忘啊,无忘啊……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和北方遗民,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全诗字字如血句句如火!(板书:字字如血,句句如火)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高尚的情怀!
(回到文本,把积累的感情通过朗诵再次释放。)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陆游,那就是——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至死不渝)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爱”字!
(投影)
就让我们在岳飞的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中结束本课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示儿》 第十二篇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2篇小学三年级语文《示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就到这里了,希望在示儿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