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是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以下这14篇《画》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画的古诗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古诗《画》教学谈 篇一
教材分析
《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就是插图的“山水画”,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学生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系比较后,顺利地悟出谜底。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正音:色、近、惊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1.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3.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画上小圆圈,说明这首古诗主要写这些景色,课文主要写的景色,我们要读重音。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1.看图说话:小朋友们,画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想一想:我们平时出去玩,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吗?水从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们在近处听,会听见什么声音啊?你能学一学吗?(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3.小结:这幅画画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画得像真的一样,那么究竟是一幅图画,还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为什么?
4.扮演诗人,远看山,近听水。
a.指名扮演诗人,到教室后面看画中的山,问: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
b.这就叫“远看山有色”
c.教学生字“色”: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字型;说说色是什么意思?(颜色,课文指景色)
d.指名扮演诗人,到画前听听流水:问,你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为什么?
e.小结:因为是画,所以说听听--(水无声)
f.教学远近:远近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无声是什么意思;无的反义词是什么?
g.教学声:强调字形,声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h.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4.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指导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
2.课堂作业本第一题
3.形近字比较,组词
远( ) 近( ) 京( ) 声( )
运( ) 听( ) 惊( ) 色( )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2.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3.根据画面背诵课文
a.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b.课件(声画统一),试背-齐背-指背
三、作业指导
1.写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默写课文◆[2004-03-20]
古诗优秀教案 篇二
古诗两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 开
碧水 回
青山 出
孤帆 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
高
古诗《画》教学谈 篇三
是第一册中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入学才两个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正在逐步培养过程中。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一则谜语,谜底即题目——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这首诗,基本上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我决定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
师: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实际上是一则谜语,我们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小组长要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向大家汇报。
生:马上四人一小组围在一起,说开了。
师:慢慢巡视,时而凑过去听听小朋友都在议论些什么。教师走到一个小组旁边,弯下腰加入了他们小组的讨论。
生A说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B说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C表示赞同B的说法。
生D说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教师认真地听完每位同学的发言后,微笑着点点头,离开了。
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教师示意停下,请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毛思琪认为这则谜语边上挂着一幅画,因此说是画。陈子熙说题目是画,因此就猜是画。我认为,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就老早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肯定是画着的,所以猜是画。还有黄天宇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马上又有一位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生:(另一位学生马上又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你们两位同学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带头为他们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其他小朋友也鼓起了掌。
……
这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尽管还很稚嫩,但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反思:
1、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如,那两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是具有何等强的学习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2、毕竟是刚入学的七、八岁的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教育。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3、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2003-1-28]
《画》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能尝试用胡萝卜、莲藕、辣椒、苦瓜的横截面,蘸上颜料进行印画,初步感知印画的方法。
2.通过蔬菜印画,感受这种特殊画法的乐趣,丰富幼儿的想象。
3.培养幼儿认真作画并保持画面整洁、干净的良好习惯。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材料:胡萝卜、莲藕、辣椒、苦瓜,红黄蓝绿颜料,调色盘5个,湿手帕5块。
2.教师用蔬菜横切面印好的3幅作品。
3.未装饰的画:草地、花布、伞、花瓶。
经验:能认识常见的'蔬菜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画,引发幼儿兴趣。
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几副漂亮的画,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喜欢哪一幅画呢?你看它哪里漂亮呢?
幼儿回答。
二、示范变成印章及印画方法,并请个别幼儿操作。
1.教师逐一出示蔬菜,并演示如何把它变成小印章。
2.“这么多小印章,怎么能印出好看的图案呢?
教师示范讲解印画步骤及注意要点:选一个蔬菜宝宝,蘸上颜料,然后盖在纸上,用手用力按压,好看的图案就变出来了。 想换一种蔬菜怎么办?(引导幼儿要把蔬菜印章物归原处。)
老师小结:印的时间要留长一些,并且要用力压,不能将颜色重叠印,印完一个要等它晾一会儿,不碰到它。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自选图案印画,鼓励幼儿选择两种以上的蔬菜印章和颜料印画,提醒幼儿画完后把蔬菜印章放回原处。
四、展示作品,欣赏漂亮的蔬菜印章作品。
画优秀教学教案 篇五
画优秀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就是插图的“山水画”,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学生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系比较后,顺利地悟出谜底。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
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
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正音:色、近、惊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1.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3.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画上小圆圈,说明这首古诗主要写这些景色,课文主要写的景色,我们要读重音。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1.看图说话:小朋友们,画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想一想:我们平时出去玩,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吗?水从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们在近处听,会听见什么声音啊?你能学一学吗?(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3.小结:这幅画画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画得像真的一样,那么究竟是一幅图画,还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为什么?
4.扮演诗人,远看山,近听水。
a.指名扮演诗人,到教室后面看画中的山,问: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
b.这就叫“远看山有色”
c.教学生字“色”: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字型;说说色是什么意思?(颜色,课文指景色)
d.指名扮演诗人,到画前听听流水:问,你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为什么?
e.小结:因为是画,所以说听听--(水无声)
f.教学远近:远近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无声是什么意思;无的反义词是什么?
g.教学声:强调字形,声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h.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4.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指导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
2.课堂作业本第一题
3.形近字比较,组词
远()近()京()声()
运()听()惊()色()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2.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3.根据画面背诵课文
a.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b.课件(声画统一),试背-齐背-指背
三、作业指导
1.写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默写课文
《画》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在欣赏的基础上,探索学习用对称的手法装饰和制作小拖鞋。
2、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会用连续的花纹装饰鞋面,用独立纹样装饰鞋底。能按规律整齐地摆放彩色笔,感受劳动成果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一双做好的纸拖鞋。已剪好的鞋面和鞋底、胶棒、油画棒。活动过程:
一、欣赏纸拖鞋,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拖鞋的鞋面上有什么?鞋底上有什么?你想做一双漂亮的纸拖鞋吗?
通过欣赏,使幼儿初步了解装饰鞋面和鞋底的基本方法。
二、引导幼儿欣赏幼儿用书上的图案,学习用连续花纹装饰长条形。
教师:长条形上有什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你想怎样装饰?
师生共同讨论装饰拖鞋鞋面的方法。
三、观察鞋底上的图案,了解独立纹样的装饰方法。
知道装饰鞋底可以在鞋跟和边缘等地进行装饰。
四、师生共同探讨制作纸拖鞋的方法。
使每一个幼儿都清楚地了解到制作纸拖鞋的步骤:用彩色笔装饰鞋面——用彩色笔装饰鞋底——用浆糊抹鞋面固定在鞋底上。
五、讲解重点和难点:
在粘贴鞋面和鞋底上,把浆糊抹在鞋面里面的两边,鞋面粘贴在鞋底下面。
六、交代要求,幼儿装饰制作纸拖鞋,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设计与别人不一样的花边和图案来装饰鞋面,鞋面可以平行粘贴,也可以交叉粘贴;鞋底可以用中心图案花纹装饰也可以用简单的小图形四散地装饰。提醒幼儿在粘贴时,一定要把浆糊抹在没有图案的鞋面的两边。在制作第二只时要注意鞋子的左右要对称。
七、展示幼儿作品,集体进行评价。
将幼儿的作品放在展区,由教师和幼儿共同评价幼儿制作的小拖鞋。
《画》教案 篇七
第 一 课 时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小女孩像,问:你想认识她吗?认真看老师写她的名字──“玲玲”。如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注意读准后鼻音。(告诉学生,“玲”字在人名中用得较多)
2.板书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老师随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会的生字词,并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词。
3.检测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运用媒体出示生字词来检测)
4.根据学生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幅”字不要读成“fǔ”,要读“fú”。
“催”字要读平舌音“cuī”。
“睡”字要读翘舌音“shuì”,它和目有关,因此是目字旁。
“脏”字读平舌音“zāng”,它还有一个字音是“zàng”,心脏的“脏”。
5.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本课生字的读音。
6.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课文)
理解词意,感悟课文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汇报自己这次又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会。如认为玲玲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可以看出;认为玲玲是个爱动脑筋的、聪明的孩子,从“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可以看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5.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看图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交际训练,鼓励学生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1.这样的事,你遇到过吗?跟大家说一说。
2.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打算怎样做?
作业
制作一张小报,题目自拟,要求有三个栏目:a.你认识吗(集中展示课外认识的字);b.你知道吗(收集课外积累的词语);c.你能猜出来吗(字谜集锦)。
第 二 课 时
读一读,巩固所学知识
1.认读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愿意做爸爸和玲玲来演一演这个小故事。
写一写,牢记生字字形
本课要写的生字中,你记住了哪个?是怎么记的?(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重点指导“糟”“楼”二字的书写。(注意提示“糟”字右上部件的笔顺,“楼”字右上的“米”要小些,“女”的横笔要长)
学生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视,根据学生情况个别指导。
练一练,积累好词佳句
1.抄写并背诵爸爸最后说的话。
2.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小结
拓展活动
将课文故事讲给父母听,再请他们讲一个类似的故事。
b 案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幻灯机,带有“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幻灯片。
3.联系生活,根据课文内容画的`一幅画。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亲爱的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本来花费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遇到了一个麻烦,她是怎样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关于她的故事吧。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通过预习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做上标记。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忆自己不认识的字的字音。
2.指读,进一步纠正字音。
幅fú 催cuī 叭bā 脏zānɡ 筋jīn
3.小组内互读,进一步巩固字音。
4.出示生字卡,以竞赛的方式读,落实识字任务。
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1.小组讨论,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2.小组汇报交流记字方法。
3.小组间开展识字竞赛:小刺猬摘果子。(课件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能识记的,就放到小刺猬的背上去)
4.游戏:快乐传真。(老师将生字卡片给一学生看后,学生表演,让同学猜出生字或词语,猜对了从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出后举起来齐读。如果猜得不对,老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评出表演不恰当的地方)
(“叭”是拟声词,可让学生模拟声音。如黑板擦掉到地上──叭)
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本课所写生字的特点:七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短下长。
2.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如“糟”字右半部上边部件的笔顺;“脑、肯”二字中“月”的字形不同;“楼”怎样安排部件,才能使字形美观)
3.学生认真对照田字格,临摹一遍。
4.自荐上台,用实物投影展示写字作业,再请同学评议。
5.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视指导。
积累词语
把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如端详、评奖、弄脏、仔细、满意、懒洋洋、动脑筋、收拾)
第 二 课 时
交待学习目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玲玲的画》这篇文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既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把课文读好。
感悟课文,感情朗读
1.这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文中有几次对话?请你找一找,用笔画一画。
a.请你试着读一读第一次对话,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爸爸为什么催玲玲快点睡觉?应该怎样读?
体会并有感情地读。
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学生结合第1自然段讲)
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满意地端详”的意思。(体会高兴的心情)
b.找出第二次对话,读一读。
第二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叭的一下”和“哇地哭了起来”说明了什么?(理解后试着读)
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应该怎样读?(讲、读、评,再读体会)
出示一幅画。这就是玲玲听了爸爸的话后,画的那只懒洋洋的小花狗,看着它,玲玲满意地笑了。玲玲为什么满意地笑了?(体会玲玲通过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之情)
c.你认为爸爸说的哪些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幻灯片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
小组讨论,谈谈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老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d.请你对玲玲、玲玲的爸爸,或自己说几句心里话好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培养孩子的认识能力)
积累词句,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下列词语,引导学生积累。
满意地端详仔细地看高兴地说
满意地笑了懒洋洋地趴
2.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抄抄”,并鼓励学生背下来。
古诗优秀教案 篇八
古诗两首优秀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何在”哪里还有?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涕泪满衣裳”的反常情态,接着写诗人狂喜的情态:“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写出了狂喜的场面,然后写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绘。)
(八)感情朗读,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停顿和重音提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九)齐读两首古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但《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祖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布置作业
1.填空并解释所填词语的意思,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 )不见九州同。
王师( )中原日,家祭( )告乃翁。
2.背诵两首诗。
《画》教案 篇九
目标:
1、认识图形组合的简单关系,发展观察辨别的能力。
2、能用各种图形进行拼画,并能进行简单的添画。
3、体验拼贴画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准备:大小不同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半圆若干,蜡笔、纸、浆糊、抹布
过程:
一、导入图形机器人
1、小朋友们,今天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是谁呢?
2、那么你们知道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后举手回答。(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
3、那你知道三角形是在机器人身体的哪边呢?一共有几个三角形呢?
那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呢?它们在机器人身体的哪边呢?各有几个呢?
4、小朋友说得真棒,机器人是由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组成的。
二、新授
1、请个别幼儿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帮助
①各种各样的图形可以组成机器人,那这些图形还可以拼成什么呢?请朋友先想一想,然后再来说一说。
②小朋友们说得真好!你们想要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吗?(想)那么待会儿顾老师就请每个小朋友都来制作一幅拼画。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
在做之前顾老师有几点要求希望小朋友都能做到
①请小朋友有秩序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图形,先在白纸上拼搭,拼好后用胶水粘在纸上。
②图形拼好后,我们可以用蜡笔画一些装饰性的图案,让画面变得更美观。
3、幼儿集体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作品展示
今天呀,我们的小朋友发挥了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拼了什么,有的拼了什么,拼出了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课后你可以把它插到你自己的作品袋中,让自己的好朋友、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幼儿园小班古诗《画》教案 篇十
活动目标:
1、能尝试用胡萝卜、藕、辣椒等蔬菜的横截面,蘸上颜料进行印画,初步感知印画的方法。
2、通过蔬菜印画,感受这种特殊画法的乐趣,丰富幼儿的想象。
3、培养幼儿认真作画并保持画面整洁、干净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材料:藕、萝卜、胡萝卜、花菜、葱头、辣椒等蔬菜,颜料若干,棉花若干,盘子18个,篮子6个,纸若干,擦手帕6张,范画2张。
2、经验:能认识常见的蔬菜
活动重点:
感受印画的乐趣。
活动难点:
感知印画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丰富幼儿对蔬菜的认识
1.今天有很多蔬菜宝宝和我们做游戏、学本领,你们愿意吗?我们来看看是那些蔬菜宝宝来了呢?
2.蔬菜宝宝们今天带来了一个小魔术,他们能把自己变成小花、小动物,你们想看吗?(出示范画)你们能猜出都是那些蔬菜宝宝变的吗?
二、老师示范
1.蔬菜宝宝变的的魔术真好玩,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变的吗?
2.选一个蔬菜宝宝,蘸上颜料,贴在纸上,用手用力按压,蔬菜宝宝的魔术就变出来了。(示范蘸不同的颜色就有不同的印迹)
三、幼儿操作
1.初次操作,探索印画方法
(1)孩子们,你们想帮蔬菜宝宝变魔术吗?那我们也轻轻回到位置上帮蔬菜宝宝去变一下吧!
(2)老师观察情况和问题提取“个案”
2.老师讲解印画的方法
(1)孩子们,你们看看我们的印画,现在是什么样子?画面干净吗?画面上有画吗?(展示“个案”)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印画才能让画面干净、漂亮?
(2)幼儿回答
(3)老师小结:印的时间要留长一些,并且要用力压,不能将颜色重叠印,印完一个要等它晾一会儿,不碰到它。
3.幼儿再次尝试,学习印画方法
(1)教师巡回知道,告诉幼儿不要混色,可以挑选多一些的蔬菜宝宝老印,一次可以多印一些,来丰富画面。
(2)引导有困难的幼儿想象。
四、展示作品,小结活动
《画》教案 第十一篇
【活动目标】
1、了解鱼的基本特征。
2、能用圆形的纸做成鱼的外形,并用树叶装饰出鱼身上的花纹,添画出鱼的眼睛。
3、体验用树叶装饰小鱼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鱼”范例,圆形纸若干,蜡笔、浆糊、剪刀。
2、海底世界背景图一副。
3、水族馆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鱼宝宝,我们来看看这条鱼身上有些什么呀?”
2、师:“这条鱼它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呢?鱼的尾巴是是什么形状?”
3、请个别幼儿回答。
二、观察范例,推想制作方法。
1、教师出示范画,提问:这条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圆形的纸)
2、这条鱼是怎么做成的呀?哪个小朋友来说说。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原来呀,这条小鱼是老师用圆形的纸完成的,先在纸的一边剪下一个小三角形,然后把剪下来的小三角形当做是鱼的尾巴贴在纸的另一边,这样一条小鱼的身体就完成了。再用树叶装饰出鱼鳞,就完成了。
三、示范讲解:
1、教师示范:先用剪刀,在圆形的纸的一边剪下一个三角形。那剪下的一片怎么办?用浆糊把它贴在纸的后面。
2、师:“老师的小鱼完成了,那这条鱼还缺了什么呀?”
3、出示用树叶装饰的小鱼,引导幼儿观察鱼身上的“鱼鳞”。
师:“这条鱼宝宝有点孤单,你们愿不愿意来帮帮它,帮它找些好朋友,让它快乐起来呀?”
四、幼儿制作,老师巡回指导。(音乐)
师:“你们可一定要给小鱼穿上漂亮的衣服哦,完成后我们一起把小鱼儿送回美丽的海底世界去吧!”
五、欣赏、交流。
1、请幼儿将制作好的鱼贴在海底背景图上。
2、师幼集中欣赏、交流。
师:“我们也变出一个水族馆了。”“你最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看看哪条鱼的花纹很特别?”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用树叶装饰出了美丽的小鱼,小朋友回去以后也可以尝试用别的材料制作小鱼。”
儿童古诗画 第十二篇
儿童古诗画
一、《东飞伯劳歌》
【作者】萧衍 【朝代】南北朝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译文
伯劳东飞燕子西去,黄姑和织女时而相见。
门前是谁家的女儿蹲坐住门前,她的美丽倩影投照在里屋。
皎浩的月光透过窗牖,照耀在女子的帷帐上,屋内飘散着脂粉的芳香。
女子今年将要十五六岁,身材窈窕,容颜如玉,洁白美丽,无与伦比。
但三春已经过去,日暮时分花朵都已凋零,女儿虽然可爱,但尚没有夫家,这般美丽又有谁爱怜呢?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是比:“伯劳”,亦称博劳,又名鵙,是一种健壮的益鸟。“黄姑”是河鼓的转音,即牵牛星。以东来西去的鵙与燕,以隔河相对的牵牛与织女,比喻彼此常常相见却不得相亲相近的情景。
接下来的四句,是作者以诗中男子的立场,即目即事所作的实景描写:"对门居住的是谁家的女儿呀?那张笑脸和乌亮的头发照亮了整个儿闾里。那女儿容光焕发,无论她是站在南窗内还是北牖下,都想象似在那挂一个明亮的小太阳,且连那罗帐和细绫制的绣帘都溢散着脂粉的芳香。那姑娘年仅十五六岁,窈窕无双,面如美玉,堪称绝代佳人。“
诗的最后两句,是由此引起的'兴叹:“哎,如此隔街相望下去,一旦那佳丽三春已暮,花从风落,岂不空留下一片可怜!那时她又将随何人而去?”
此诗以“实理实心”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少女的恋慕之情。肝胆剖露,不事浮饰。因而后来唱和者甚广:上起萧衍的儿子梁简文帝萧纲,下至唐代李暇,仅《乐府诗集》就以同名同题收列了十首之多。然而论起造诣,却无后来居上之感,大多不及萧衍这首朴实大方。
二、《与小女》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庄
原文: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赏析
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三、《牧童词》
【作者】李涉 【朝代】唐代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译文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古诗》优秀教案 第十三篇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着”的字音;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3.联系实际生活、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会写“首、、无”等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说一说这是什么?哪个季节才会有呢?
2、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古诗,初识字词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正音。
2.学生自由古诗,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学生分组读古诗,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三、合作交流,趣味识字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2.出示带去掉拼音的词语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4.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名读。
(3)学生齐读。
借助图片了解“浮萍”。
四、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5.全班齐读。
五、细读古诗,品味情趣
1、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4、讨论:从诗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
六、指导写字,养成习惯
出示要写的字“首”“”。
1.教师指导笔顺,学生书空。
2.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首”“”。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七、巩固训练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布置作业
1.把《池上》背诵给别人听。
2.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充满夏日情趣的古诗――《小池》。(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二、初读古诗,初识字词
1.学生自由古诗,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正音。
3.学生分组读古诗,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三、合作交流,趣味识字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2.出示带去掉拼音的词语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4.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名读。
(3)学生齐读。
四、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五、细读古诗,品味情趣
1、教师:同学们朗读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诵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话题交流:读了诗,我觉得这方小池。我们读一下前两句诗,都有什么景物?后两句呢?
5、美丽的画,需要同学们动情的朗诵来衬托,让我们一起尽情朗诵吧!
六、指导写字,养成习惯
出示要写的字“无”“树”“爱”“尖”“角”。
1.教师指导笔顺,学生书空。
2.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无”“树”“爱”“尖”“角”。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布置作业
1、把《小池》背诵给别人听。
2、阅读《春日》。
古诗《画》的优秀教案 第十四篇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朗读的兴趣。
2、通过欣赏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从而对古诗尝试兴趣。
活动准备:
一幅山水画,音乐。
活动过程:
一、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布置好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1)小朋友们,春天的时候你们去山上玩过吗?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2)大树上住着谁呢?如果你过去抓它,小鸟会扑棱一下飞走吗?
(3)小朋友们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鸟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游的形式带领幼儿去看画。
1、今天老师也带小朋友们去美丽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让我们背上背包出发了!
2、带领孩子一边开汽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轻音乐起,欣赏图画作品)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初步讲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与幼儿围在画的周围,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1)小朋友看这个地方漂亮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东西?
(2)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好漂亮的小花,春天过去了,可小花还依然开放的很漂亮(春去花还在)。
(3)有一座山,我们走远一些看看山宝宝今天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
(4)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颜色(远看山有色);
(5)(教师手指水)看山宝宝旁边是谁呀?悄悄的走进水宝宝的身边听听,它发出声音了吗?
(6)竖起小耳朵,再听听水宝宝真的发出声音了吗?(近听水无声)
(7)漂亮的小鸟,和小鸟打个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鸟怎么不理我们?我们轻轻的走过去摸一摸,奇怪?小鸟怎么不动的?(这是画上的小鸟)哦!原来这是一幅画!
(8)结:难怪小朋友刚才没有听到水的声音,小鸟也没有被吓跑,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幅画)在很久很久以前许多读书人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简单的好听的话写下来,变成诗让别人朗诵。那么古时候有位叔叔就因为非常喜欢这幅画,所以写了首诗,名字就叫“画”。
四、着音乐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1、师范读古诗一遍。
2、儿再次静听录音一遍:我们再仔细听听录音机里的叔叔是怎么念的,你听他说到了什么?怎么说的?
3、配乐朗诵古诗。
4、用动作来表演古诗内容。
活动反思: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次活动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活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让幼儿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在尝试朗诵古诗的时候我也采用了多种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幼儿能在活动中保持兴趣跟着整个活动的流程走,对古诗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14篇《画》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画的古诗。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