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15篇

对于小学三年级劳动课教育教案,你会写吗?来看看吧。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回答分享了15篇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小学三年级劳动课教育教案 篇一

一、指导思想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今天,学生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首先要学会劳动。要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上好劳动与技术课,使每个学生得到生机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坚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主线,综合性、开发性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环节,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验工作,促进学生校内学习同校外生活及需要与兴趣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其获得全面积极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以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中心,编排一些生活自理劳动、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加工工艺等,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初步掌握简单的加工技能。教材强调实践性,每项内容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材注意与德育相结合。内容力求趣味性。注意与美育创造教育相结合,陶冶学生审美情趣,开发学生创造力。教材内容力求切实可行,基本都能实施。教材留有10%余地,供补充乡土教材。教材附有劳动作业评价与反馈表,内容包括劳动技术和劳动态度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先进行自评,然后教师、家长予以评定。教材按家庭衣食起居和加工工艺两条技术系列安排,但在实施时,可根据季节、气候、设备等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进度。

三、学期教学目标

在今学期中,使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实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并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技术的设计和评价,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展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主要措施

根据该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我决定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继续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尤其做到亲自动手,凡是要求学生会做的,做到自己先会做。而且在课堂上认真做好示范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活与劳动课的兴趣。

2、做到每堂课准备充分,保证上课质量,按时进课堂。

3、对个别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做好辅导,关心他们,使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有提高。

4、做好期中、期末考核,做好经验总结。

5、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二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长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四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三、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 邻居家的小伙伴

第三周 不给邻居添麻烦

第四周 快乐的邻里生活

第五周 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第六周 我是教室美容师

第七周 我送老师一朵花

第八周 我的劳动感受

第九周 有多少人为了我

第十周 不说话的“朋友”

第十二周 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十四周 请到我的家乡来

第十五周 可爱的家乡人

第十六周 我们共同的家

第十七、八周 复习总结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三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XX—XX学年度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进度:

第一周:《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周:《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周:《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周: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周:复习

第十周:《我家的日常购物》

第十一周:《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周:《购物的学问》

第十三周: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周:综合活动

第十五周:学生社会生活考察活动

第十六周:复习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四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五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的编排

本册教材的结构与三年级上册基本相同,共有四个单元,一、三单元各有三课,二、四单元各有四课。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4个专题。依次是:珍爱生命;关心你爱护你;出行的学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1)框架结构综合?

(2)学习内容开放?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客厅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3)整体设计连贯?各课的设计既有各自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又有散发性,课与课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4)学习方式新颖?突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学习特点。

(5)呈现形式活泼

三、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正公平、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2、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知识

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集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四、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生态,呵护生命。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第二单元: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体会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第三单元: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能利用交通图选择比较简单的出行路线。知道出行时怎样选择合适的路线和交通方式。知道有关的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四单元: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了解为家乡作出贡献的人,唤起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六、教学措施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生活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2、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3、注意让学生通过经验来建构认识。

4、注意通过范例,引导学生自觉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5、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八、学生习惯养成目标

1、初步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5、在与同伴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6、及时记录心中的疑问,经努力无法解决就虚心向别人求教。

7、比较自觉地运用工具书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8、能较自觉地在课前和课后从相关的书籍中查寻需要的资料。

9、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搜索,初步养成分类整理信息、介绍重点内容的习惯。

九、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12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课时

第四单元8课时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

小学三年级劳动课教育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爱劳动》

2课 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体会本课主题——爱劳动。

2.以喜悦的心情演唱歌曲《洗手绢》

重点、难点

1.用明亮的声音演唱《洗手绢》“哎喽”要唱得俏,结束句要唱得干脆利落,轻松柔和。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听《摇篮曲》导入新课

小朋友长大都靠父母亲的辛苦培养,那么我们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三、聆听《劳动最光荣》

1. 教师导入:“你在家里帮妈妈做些什么家务活呢?”

2. 学生回答:“拖地板,擦桌子,洗衣服,烧饭……”

3. 聆听音乐

小动物们很爱劳动,听听哪些小动物很勤劳啊?

4. 学生跟音乐进行律动

可以是模仿小动物的劳动,也可以是模仿在家中帮妈妈做家务时的动作

5. 复听音乐

四、表演《洗手绢》

1. 导入,讲讲一个热爱劳动的小朋友的故事。

2. 学念儿歌《洗手绢》

教师边简笔画,边念歌词

3. 做律动

洗衣服的动作,念“哎喽 哎喽 哎喽 哎” “哎喽 哎喽 哎喽 哎” “哎喽 哎喽 哎”

4.聆听音乐做律动

5.演唱歌曲《洗手绢》

师生对唱歌曲

五、课堂小结组织下课

教学随笔

教学内容

《爱劳动》

课 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以及劳动主题的编创尝试,并表现“劳动”的主题。

2. 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的生活,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来聆听《三个和尚》。

重点、难点

难点:《大家来劳动》演唱时注意强调第一拍,使歌曲富有动力感,并用坚定有力的音调来演唱歌曲。

重点:懂得劳动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组织教学

1. 跟师律动《洗手绢》

2. 师生对唱《洗手绢》

3. 学生演唱歌曲《洗手绢》

三、表演《大家来劳动》

1. 导语:“劳动时小朋友会发出怎样的鼓劲声”

2. 嗨呦 加把 劲 呦学生念这句词

3. 听音乐带学生在教室中进行劳动的律动

4. 跟音乐演唱歌曲

5.提示学生用坚定有力的音调演唱歌曲

6.复唱歌曲并律动

7.让学生打节奏× ×|__ __ |×-||

走 走 跑跑 跑跑 走哦

8.跟老师唱唱歌曲的歌名

四、聆听《三个和尚》

1. 聆听音乐老师做音乐的解释,讲述三个和尚的故事

2. 提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呢?

3. 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和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五、课堂小结,组织下课

教学随笔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六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这些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话说社区”“生我养我的地方”“东西南北中”“人类共同的家园”。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进度:

第一周:期始教育

第二周:《社区——我的大“家”》

第三周:《可爱的社区人》

第四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第五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六周:《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七周:《我来做个小导游》

第八周:《家乡特产知多少》

第九周:《了不起,家乡人》

第十周: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一周:《我国的行政区》

第十二周:《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第十三周:《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第十四周: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五周:《我们的地球》

第十六周:《世界真奇妙》

第十七周:《我们这样生活》

第十八、十九周:期末复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七

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识,通过对水、电、火的安全使用问题,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三、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在爱的阳光下 10课时

第一、二周 家人的爱

第三、四周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第四、五周 来自社会的爱

我们共欢乐 8课时

第七周 不一样的你我他

第八周 换个角度想一想

第九周 分享的快乐

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6课时

第十一周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

第十二周 阿姨、叔叔辛苦了

第十三周 说声“谢谢”

寻路和行路 8课时

第十四周 学看平面图

第十五周 校外探路

第十六周 出行的学问

第十七周 马路不是游戏场

第十八周 复习、考核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人教版 篇八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教学进度(略)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九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五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的编排

本册教材的结构与三年级上册基本相同,共有四个单元,一、三单元各有三课,二、四单元各有四课。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4个专题。依次是:珍爱生命;关心你爱护你;出行的学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1)框架结构综合?

(2)学习内容开放?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客厅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3)整体设计连贯?各课的设计既有各自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又有散发性,课与课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4)学习方式新颖?突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学习特点。

(5)呈现形式活泼

三、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正公平、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2、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知识

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集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四、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生态,呵护生命。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第二单元: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体会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第三单元: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能利用交通图选择比较简单的出行路线。知道出行时怎样选择合适的路线和交通方式。知道有关的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四单元: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了解为家乡作出贡献的人,唤起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六、教学措施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生活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2、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3、注意让学生通过经验来建构认识。

4、注意通过范例,引导学生自觉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5、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八、学生习惯养成目标

1、初步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5、在与同伴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6、及时记录心中的疑问,经努力无法解决就虚心向别人求教。

7、比较自觉地运用工具书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8、能较自觉地在课前和课后从相关的书籍中查寻需要的资料。

9、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搜索,初步养成分类整理信息、介绍重点内容的习惯。

九、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12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课时

第四单元8课时

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十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同学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和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同学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和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同学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和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和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四、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同学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局部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同学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身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只使同学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同学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小学三年级劳动课教育教案 第十一篇

一、指导思想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而各地的现有条件和资源优势, 千差万别。因此,应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选取内容,确定方式, 安排实施计划。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对剪纸、制作劳动做了较集中的安排,教材编入12篇课文,从劳动的性质划分有剪纸方面的7篇,有生活自理方面的4篇,制作航模方面的3篇,有简单的生产劳动的3篇。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在几位非常优秀的学生在他们地带动下,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孩子们都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其中,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好,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大部分同学对这门功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劳动课上,同学们可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学得有趣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

3、培养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晶质,形成良 好的劳动习惯。

4、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5、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

6、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7、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8、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

9、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各种工具。

2、初步掌握剪刀、刻刀和裁纸刀的使用方法。

3、教学生学会制作模型的方法。

难点:初步掌握剪刀、刻刀和裁纸刀的使用方法。

六、教学理念

(一)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它强调学生通过人 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孚脑并用的过程。

(二)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的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七、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备好每一堂课,尤其做到亲自动手。凡要求学生会做的小制作、小物件,首先自己会做,并在课堂上认真做好演示,激发学生上劳动技术的兴趣。

2、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摸索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课整合的方法。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上课作好充分准备,按时进课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40分钟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劳动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如进行自己动手讲好卫生的教育,勤俭节约的教育,讲科学的经验教育。

4、关心好差生,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做好个别辅导,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每项劳动都有一定的程序,教学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做到规范化,只有这样才防止发生一些不安全的事故发生。

5、做好期中、期末考核,做好成绩记录。

6、写好教学反思,取得上劳动技术课经验。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十二篇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三年级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十三篇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其时间可以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其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活动性。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战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本册编排了四个单元,共16课主题活动,约28课时,每周上两课时。其余课时各校自己安排。

本班共有57人,通过一学年的学校生活,学生的自理能力有了提高,能做到关心集体,热爱学校。但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差,坚持性短,所以我们老师要多指导、多教育、多开展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1、以“生日”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分享同伴生日的快乐、欢庆祖国生日的喜悦,回忆新中国诞生的艰辛,激发小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祖国;孝敬自己父母,崇敬人民英雄的情感,增强做一个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2、知道秋天是金色的季节,丰收的季节,带着儿童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山川之美,分享收获之乐。让儿童在生活和游戏中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之情,探索自然和科学的奥秘,使美丽的起留在儿童的手指间和心窝里。

3、以儿童生活为主线,把心理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有机整合,使学生在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逐步加深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1、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论,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学习《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1)儿童观。教师要珍视儿童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2)教师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成长。

(3)教材观。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十四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课时安排

一周两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十五篇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我会保护自己”“我尝试自主学习”“我和我的朋友”“我们生活在一起”。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15篇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