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优秀1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这12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四则运算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则运算 篇一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2.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指导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沟通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30-100÷5×3 (43+57)×(28-21)

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要求学生将32+540÷18和100-(32+30)合并为一道题。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例1.100-(32+540÷18).

2.对照例1与复习题2,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题有什么不同?

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指名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4.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先算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括号内的加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运算。

5.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6.反馈练习:

(90-21×2)÷12 70+(750-65×11)

三、巩固发展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投影逐一出示)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2.变式练习: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投影出示)

48÷4+2×4

然后利用抽拉投影片在式子的不同部分加上括号,分别形成:

(48÷4+2)×4

48÷(4+2)×4

48÷(4+2×4)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285-15+20×3 285-(15+20×3 )

285-(15+20 )×3 (285-15+20 )×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24点游戏

游戏目的

培养学生四则运算的口算能力。

游戏准备

扑克牌一副,取出其中的J、Q、K和大、小王。也可以是自制的相应的数字卡片。

游戏过程

1.4个小朋友分为一组。把余下的40张扑克牌混在一起,轮流分给4个人。各人按发牌顺序把分到的10张牌摞好,但不准看牌。

2.每人都亮出最上面的一张牌后,马上根据牌上的数字进行口算,可以任意加、减、乘、除,还可以使用括号,但算出来的结果必须是24.例如4张牌上的数字分别是2、5、6、3,可以计算为6×5-3×2=24.

3.谁最先算出来,谁就可以得到桌上的4张牌(放在他面前,但不能和最先发的牌放在一起).

4.手中的10张牌都出完为一盘。每盘结束,谁得到的牌最多,就算谁胜。

注意事项

如果在1分钟内没有一个学生算出来,4张牌就放到一旁,重新出牌。

则运算 篇二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二)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行验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较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行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9+47 83+15 420+180

47+39 15+83 180+420

2.口答。

(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做黄花多少朵?

(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

1.教学加法的意义。

(1)例 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学生独立解答:

137+357=494(千米)

加数 加数 和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启发提问:加法的意义是什么?说说看。

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教师板书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1题,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合并的两个数和合并成的一个数分别指的是什么数,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意义,并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加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例1中的137和357在等式中叫什么数?(加数)它们相加得到的494叫什么数?(和)

教师板书。(写在例1算式的下面)

教师联系加法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也就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

反馈提问:你能根据加法的意义说明72+28=100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

(3)加法中有关0的问题。

提问:

①我们例1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

②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相加的和会比原自然数大)

③0和一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会怎样呢?(0和自然数相加还得原来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讨论:

0的加法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4)阅读课本第47页“加法的意义”。

2.教学加法交换律。

根据加法的意义引出加法交换律。

提问:

(1)我们刚才计算例1时,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用137+357,根据加法的意义还可以怎么算?(还可用357十137)

(2)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得出:相加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也可说出这是两个相等的式子,写成137+357=357+137)

教师指出: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多参考几组不同的数目。

(3)出示 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提问:

①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符号?

引导学生明确:每组算式里加数是一样的,和也一样,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里应填“=”。

②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明确: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是,两个数相加,其结果只与加数的大小有关,而与这两个加数的顺序无关。因此可以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明确: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两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继续指出:上述几组算式说明,每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但不能表示任意整数。大家想一想,怎样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学生看书自学:第48页。

反馈提问:

什么叫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公式表示?过去在什么地方应用了这个定律?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a+b=b+a

引导学生小结出:过去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方法既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

教师指出: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要会运用定律。

练一练

现在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做第48页的“做一做”。

订正题时要说出根据,以进一步巩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总结。

(1)说一说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它的字母公式是什么?怎样应用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加法意义说明算法)

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2.下面各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 a+400=400+a

3.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5=55+42 (2)a+44=□+□

(3)38+35=□+38 (4)48+□=72+□

订正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定义、定律来加以说明。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方法之一。在前三年中学生已经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对加法的意义也有了感性认识,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不仅理解加法的意义,而且还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概括出加法运算定律,而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由于本节知识都是在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突出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新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习加法的意义,通过学生独立解答例题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确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用加法的意义对具体问题进行说理,以加深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和应用;第二部分学习加法交换律,通过对例题的不同解法及对几组算式的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总结出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力争充分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使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及时反馈,目的明确,最后再进行综合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板书设计

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18+17 17+18

350+150 150+350

274+100 100+274

873+127 127+873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

a+b=b+a

则运算 篇三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3、p4、p5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1.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 展示主题图,你一定很喜欢这幅画面 在这样的一个冰天雪地里 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分几个区域?人们都在做什么?

2.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二、 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展示“滑冰场”情境图让学生结合图示来创设一个数学问题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说说是怎么想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这个算式还能怎么列呢?

方法2:列综合算式

72-44+85

师:同学们 在这个算式中只有减和加两种运算,那么应当按照怎么样的顺序进行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讲清递等式的书写格式

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00+30-16 120-80+72

师:这几道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 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展示“冰天雪地”情境图和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想想,怎样列出算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全班交流:方法一:987÷3×6 方法二:6÷3×987

师:看来不同的方法列出不同的算式都是有道理的,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有除有乘先算第一步除法,在做这部乘法 第二个算式同样按照顺序来算。

师: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在一个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应该怎样计算呢?看看你想的和这里讲的一样吗?

3 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强调:“只有”

你记住了吗?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老师要让你自己检测一下,仔细看了。

3. 判断并改错

155-34+46 240÷40×3

=155-80 =121+46 =240÷120 =6×3

=75 =167 =2 =18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8+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则运算 篇四

[教学目标]

1.根据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地列竖式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www.kuaihuida.com 

[教学过程]

1.复习。

(1)用口算卡片进行口算练习。

7+4 12-3 18-9 30+15 44+6 35-10

10-5 9+6 7+7 47-20 58-18 40-30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38+25+18 76-29-35

学生完成后,请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订正如下:

教师提问:连加、连减的题目按什么顺序计算?

学生回答:连加、连减的题目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教学意图:通过复习,可以使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为运用迁移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新授。

(1)教学例3: 68-29+51=

①读题,说说这道题与刚才所做的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做如下回答:复习题是连加、连减,这道题是加减混合式题。

教师可向学生进一步说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教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②通过对连加、连减的学习,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独立试做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试做,并请一名同学板演。

教师订正答案如下:68-29+51=90

教师向学生说明,像这样的加减混合式题也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也像连加、连减一样,可以用简便写法列竖式计算。

③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56+24-30 67-34+39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如下:

(2)教学例4: 72-(47+16)=

①读题,说说例4与例3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例3是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而例4是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

教师提问:算式中的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小括号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师进一步提问:小括号怎样改变题目的运算顺序?

学生可做如下回答:没有小括号的算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就要先做括号里面的计算,再做括号外面的计算。

②说说例4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先做括号里面的47+16,然后用72减去47+16的和。

③按照刚才所说的运算顺序独立完成例4,要求列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想一想:有没有简便写法?

教师订正答案如下:

72-(47+16)=9

教师说明:由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种式题的竖式没有简便写法,只能写两个竖式。

④完成下面两题:33+(55-46) 76-(13+42)

教师订正答案:

说明,在加减混合的运算中,能口算的不用写竖式。

教学意图:这两个例题的教学,全是采用学生试做的方法。学生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学习,运用知识的迁移完全可以解答这两道题。教师要对学生信任,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3.课堂练习。

(1)计算。

(教师订正答案 72 21 98 47 72

31 97 79 82 65)

(2) 把下列计算中不正确的改正过来,想一想错在哪里?

①64-(17 + 28) =19 ②26 + (86 -59 ) =5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①小题是错的,第②小题是对的,26+27得53,用27+26也得53,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而第①题把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变换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被减数是整体,减数是部分。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不是任何加减混合的两步式题都能用简便写法来计算。如果括号前面是加法,可以用简便写法;如果括号前面是减法,就不能用简便写法。

教学意图:通过这两组的学习,使学生巩固的方法及竖式的正确写法,加深学生对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竖式写法的认识。

4.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意图: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清楚的认识,给学生提供总结和质疑的条件与机会,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则运算 篇五

【目标分解】

一、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二、 本单元的分课时目标有哪些?

本单元共有6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内容解读】

三、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会按从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且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后继学习的相关内容

四、本单元的例5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例5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运算的顺序。

四、 练习二第7题的编写意图是什么?该怎样把握题目的教学要求?

练习二第7题的编写意图是:可以用三步计算也可以用两步解决的实际问题,审题后可让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题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为今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些孕伏。

【教学提醒】

五、 怎样帮助学生解决掌握解决问题的歩緅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描述解题思路。

则运算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428+63÷9―17×5 (2)1.8+1.5÷4―3×0.4

(3)3.2÷[(1.6+0.7)×2.5] (4)[7+(5.78—3.12)]×(41.2―39)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 ,每朵花用 m 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后,让他们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巩固练习:p34“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然后全班校对。引导学生比较计算分数连除或连乘除的两种算法,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统一约分后再计算比分步计算简便。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三、练习

1、练习九第1题:前三题提倡学生选择统一成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2、练习九第2-4题

(1)第2题:可以先求每层有多高,再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到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

(2)第3题可引导学生形成两种思路:a、先求每小时录入了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再求8小时可录入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b、先求8小时是3小时的几倍,再求8小时录入几分之几。

(3)第4题同样有两种方法:a、可以先求一共能装多少袋,列式:240÷ × ;b、可以先求装完的 有多少千克,综合算式是240× ÷ 。

四、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5-9题。

则运算 篇七

一、教学目标设计:(认知、能力、情感)

1、使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互帮互助的学习态度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特点及相应对策)

1、教学内容: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

2、教学重点: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顺序计算(学生自然形成,无需专门指导)

3、教学难点:脱式计算、列梯等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要求学生发现规律,总结特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特点及相应对策,学法研究)

学生已在无形中掌握了这种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顺序计算的知识,因此没有必要深究,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书写格式不规范,以及粗心大意导致计算错误。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解决书写格式,计算方法,特别是学会利用草稿本的方法,及及形成习惯。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什么策略或方法,如何运用,达到什么目的)

五、教学用具(课件):设计或实验材料设计:(什么教具或课件,如何作用)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具体内容由作者本人设计)

(一)引入新课:主题图的教学

用多媒体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再在班上交流。(不论是几步计算的,都给予肯定,并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出例1。

(二)新授

1、教学教科书第4页的例1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中午有44人离去”是什么意思?“又有85人到来”又是什么意思?要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

学生自由列式。(可能是分步列式,也可能是综合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及理由)

重点讲评综合列式的。

2、练习:教学书第5页的“做一做”

提问:这一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分步列式。最后再试着列综合算式。

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强调综合算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观察: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回忆解题过程,发现)

小结: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法和减法,那我们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教学教科书第4页的例2

分析: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用线段图表示出相应的数量关系)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大家列出综合算式。

提问:987/3表示什么?再乘6又表示什么?有没有不同的列式?(6/3*987)

提问:6/3表示什么?再乘987又表示什么?

5、练习: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列式。

讲评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6、观察:例2和“做一做”第2题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那刚才我们都是怎么算的?(在前一种引导策略的影响下,学生应能正确回答)

7、小结:要求学生对照前面小结的内容陈述。

三、总结:

1、在例1、例2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顺序计算。

2、完成教科书第8页练习一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他们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四、布置作业:

选用练习设计

七、版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 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72-44=28(人) 28+85=133(人)

72-44+85

=28+85

=113(人)

答: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2)

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

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乘法和除法,那我们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八、练习设计:

1、计算

192+8-157 45*30/54 980-436+75 72/8*95

2、打字员8分钟能打960个字,照这样计算,30分钟能打多少个字?

3、在甲站上车的有24人,当到达乙站时,有4人下车,1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则运算 篇八

【命题趋向】

1.高考试题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及大题的解集,全面考查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知识,题型新,分值稳定。一般占5---10分。

2.简易逻辑一部分的内容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有所出现,应引起注意。

【考点透视】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

2.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

3.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4.解答集合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集合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x|x∈p},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以及它所具有的性质p;要重视发挥图示法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直观地解决问题。

5.注意空集 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若未能指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空集的可能性,如a b,则有a= 或a≠ 两种可能,此时应分类讨论。

【例题解析】

题型1. 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概念

理解集合的概念,正确应用集合的性质是解此类题目的关键。

例1.已知集合m={y|y=x2 1,x∈r},n={y|y=x 1,x∈r},则m∩n=( )

a.(0,1),(1,2) b.{(0,1),(1,2)}c.{y|y=1,或y=2} d.{y|y≥1}

思路启迪:集合m、n是用描述法表示的,元素是实数y而不是实数对(x,y),因此m、n分别表示函数y=x2 1(x∈r),y=x 1(x∈r)的值域,求m∩n即求两函数值域的交集。

解:m={y|y=x2 1,x∈r}={y|y≥1}, n={y|y=x 1,x∈r}={y|y∈r}.

∴m∩n={y|y≥1}∩{y|y∈r}={y|y≥1},∴应选d.

点评:①本题求m∩n,经常发生解方程组

从而选b的错误,这是由于在集合概念的理解上,仅注意了构成集合元素的共同属性,而忽视了集合的元素是什么。事实上m、n的元素是数而不是点,因此m、n是数集而不是点集。②集合是由元素构成的,认识集合要从认识元素开始,要注意区分{x|y=x2 1}、{y|y=x2 1,x∈r}、{(x,y)|y=x2 1,x∈r},这三个集合是不同的。

例2.若p={y|y=x2,x∈r},q={y|y=x2 1,x∈r},则p∩q等于( )

a.p b.q c. d.不知道

思路启迪:类似上题知p集合是y=x2(x∈r)的值域集合,同样q集合是y= x2 1(x∈r)的值域集合,这样p∩q意义就明确了。

解:事实上,p、q中的代表元素都是y,它们分别表示函数y=x2,y= x2 1的值域,由p={y|y≥0},q={y|y≥1},知q p,即p∩q=q.∴应选b.

例3. 若p={y|y=x2,x∈r},q={(x,y)|y=x2,x∈r},则必有( )

a.p∩q= b.p q c.p=q d.p q

思路启迪:有的同学一接触此题马上得到结论p=q,这是由于他们仅仅看到两集合中的y=x2,x∈r相同,而没有注意到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不同的,p集合是函数值域集合,q集合是y=x2,x∈r上的点的集合,代表元素根本不是同一类事物。

解:正确解法应为: p表示函数y=x2的值域,q表示抛物线y=x2上的点组成的点集,因此p∩q= .∴应选a.

例4(XX年安徽卷文)若 ,则 = ( )

a.{3} b.{1} c. d.{-1}

思路启迪:

解:应选d.

点评:解此类题应先确定已知集合。

题型2.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是集合的重要属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常常被学生在解题中忽略,从而导致解题的失败,下面再结合例题进一步讲解以期强化对集合元素互异性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带了几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欣赏!

(出示一组含有三角形的图片)

师:从这些图片中,有哪些图形?(三角形等)

师:在这些图片中,你们都发现了三角形(课件演示抽象出的三角形)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有三角形,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

(学生回答)

师:由此可见,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三角形。(揭示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

(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1.画三角

师: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同时想一想,为什么它叫做三角形呢?

(学生操作,画三角形)

师:老师也想画一个三角形,谁来教教我?(指一位学生一遍说画法,一边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预设(1)学生先画三个点,在把3个点连起来,教师可以先画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让学生发现同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不能画出三角形;

(2)学生先画一条线段,再紧接着画两条,围成三角形。

师:谢谢同学们的帮忙。那么,谁来说说,为什么叫三角形?(根据回答:板书三个角)

这三个角在哪里?(请学生上前指一指)

师:是不是三角形里的三只与角有关呢?

预设(1)三条边,指出三条边,提问这三条边是怎么连接的呢?根据学生回答,指出三条边首尾相接。所以三角形还可以叫做三边形;

(2)三个顶点,学生指出三个顶点;

师:我们又画又说,究竟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交流讨论)

总结:像这样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判三角

师:这些图形中哪些不是三角形,为什么?(课件出示几个图形)

3.试一试

师: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要有三个顶点,如果我给你4个点,你能选择3个画出一个三角形吗?(请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选了是那三个点,再指一指三个角、三条边)

师:有没有人选择这三个点(同一格线上的3点)为什么?

所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能在同一直线上。

(二)认识底和高

1.认识底边和高

师:小矮人喊你来盖楼啦!(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人字梁)

师:这是两个人字梁,比一比,谁更高?你们比的是那条线段,为什么要选择这条线段进行比较?

师:所以人字梁的高就是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

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课件演示)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师:刚才同学们都觉得右边的图形要高一点,我们来用尺测量一下吧!

2.画高

师: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们想知道怎么画出三角形的高吗?

你觉得我们要用什么工具来画高呢?

师:我来教你们一种方法吧!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底边重合,再沿着底边平移,当另一条边到达顶点位置时,就从顶点向底边画垂线段。这个垂线段就是这条底边高。(板书:高和垂直符号)

师:你能自己尝试画出这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吗?(学生完成练习)

提问:猜猜看,一个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学生可能答1或3)

师:刚刚我们以这条边画高,换一条边,能不能?再换一条呢?(总结: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一条底边对应一条高)

3.试一试

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展示部分学生的练习)

4.拓展

已知底是5CM,高是3CM,你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展示学生练习)

三、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包含三角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秘密让人们普遍使用它,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教学反思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从这节课可以看出: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过程。

学习不仅是追求一个完美的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而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去操作,去感知,去思考、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及时进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评价过程中,我注意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树立自我认同感,明确努力方向。

则运算 篇十

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教师:小明、小红和小强,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李老师也来到商店,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学生熟悉的购物?让学生们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

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 =9(元)

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 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5教师:想一想,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点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四则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含有两级运算与只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巩固运用

1第7页,练习一 ,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第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第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点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对知识的总结归纳,以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

(本案例由王蜀川提供)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出示预习提纲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 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三、展示汇报交流

1.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四、反馈检测

1.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2.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在教学小数的产生时,加了一个自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自学知道:当计算得不到整数时,也要用小数表示。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不是很好,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回忆并举整数的计数单位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预习提纲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展示汇报交流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反馈检测

1、填空

0.9里面有( )个0.1

0.07里面有( )个0.01

4个( )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整节教学活动是丰富的,如:新课中的小组合作,课堂活动中的同桌交流等等,学生兴趣非常浓,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则运算 第十二篇

整体感知

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意义和法则分散在一至六年级,本课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认请四则运算意义和法则的本质,在复习中把知识条理化,在整理中形成比较完整知识结构。

由于本课涉及的意义和法则的内容均是旧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力戒重复旧知,而把重点应放在知识整理,运用归类,比较等方法,达到最佳效果,难点是对四则运算法则本质特点的高度概括。

针对本课意义、法则、文字,表述内容较多,整理和复习时要多学一些典型实例,通过具体实例来整理复习意义和法则,既能减轻不必要的思维难度,又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环境中探索知识的奥秘。

另外,整理复习课不同于其它新授课的课堂结构,往往是复习和整理浑然一体,在复习的同时整理,在整理中加深和提高。

教学内容:教材P90、91、92,练习二十1—6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能力,比较异同能力,形成知识结构能力。

2.运用法则熟练、灵活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教学重点: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整理四则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对四则计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幻灯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意义:

[用具体实例说明四则意义,不仅避免死记硬背,而且还能唤起学生记忆,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2)观察表格。

请同学观察课本90页表格,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则意义相同?哪则意义有扩展?学生回答。

(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相同,减法意义相同,除法意义相同,只有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表示为:

[通过看表格,指出知识的异同点,通过画图式,弄清知识间相互联系,从而使学生对同一层面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纵向认识,弄清了横向关系,形成了知识网络。]

2.四则运算的法则。

(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①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学生回答,它们的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②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学生进入高年级,要不断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加以总结和概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①出示两道题:

对照上面两题,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再把上面两道题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4.182÷1.23让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②通过上面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相似点是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不同点是分数除法转化后乘以的是除法的倒数。)

3.口算

(1)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 (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 (积是三位小数)

8.7÷0.3 (商是整数)

3.13÷15 (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要除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本套教材十分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总结口算中容易出错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口算正确率]

(2)完成课本92页的口算,教师用秒表计时。

4.法则中的特殊情况。

(1)先把结果填在课本92页上。

(2)请同学们根据a与0的运算,a与1的运算和a与a的运算分类。学生分类后如下:

第一组:a+0=a a-0=a a×0=0 0÷a=0

第三组:a-a=0 a÷a=1

5.验算。

(1)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课本92页的等式。

(2)根据这些关系,说一说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的一般方法。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完成课本92页的做一做第2题。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二十第一题。让学生说出计算根据,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2.课本95页第二题。让学生总结一个非零的数乘以比1小的数或比1大的数后积的变化规律。

3.课本95页第三题。让学生口述出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成除以一个分数,再转化成乘以一个整数的口算过程。

4.课本95页第五题。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对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四、课堂作业课本95页第四、六两题。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上面这12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四则运算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