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4-1-53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高考家长帮给大家分享的6篇七律长征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七律长征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一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

一、谈话,犹如引入课题

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

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

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

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二、出示课题

七律·长征

1、了解时代背景: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交流。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

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

作业本1~4题。

律长征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要求:通过书本、网络等资源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的起止时间、路线、经过了哪些省,行程多少里、主要经历等,搜集有关长征的小故事)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一周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有着讲述不完的故事,让我们走进长征,一起回望那漫漫长征路吧。

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如《飞夺泸淀桥》《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等)。

长征是非常艰苦的……讲解长征的起止时间、路线、行程、主要经历等(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

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诗人就是三军的统帅、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教师简要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扫清字词障碍;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同评析朗读节奏:①强调律诗联内部、联与联间停顿的区别,②注意韵脚的韵律感,略点七律: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2、再读思考: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感情?该如何读?

讨论本诗的内容、感情(全诗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洋溢着自豪、喜悦的感情),指导学生从重音、语调等方面读出感情。

朗读提示: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播放朗读录音(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长征》)

4、学生齐读课文。

三、理清思路,品味画面

(一)、理清思路与结构,思考几个问题:

1、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不怕”——革命英雄主义;“更喜”——革命乐观主义。)

2、“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究竟“难”在何处?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几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首联与颔联、颈联在结构上是怎样的关系?首联与尾联在结构上又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关系,颔联承“千山”,颈联承“万水” )(总起与总收,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统一)

律长征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

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知识点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赏析:该联直接抒情,总写,高度概括红军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的顽强勇敢的革命精神。“远征难”总括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远征”说明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说明牺牲之大,经历之苦。“不怕”“等闲”充分体现红军战士顽强勇敢、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自信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为全篇定下豪迈、乐观的基调。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赏析:写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上承“千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崇山峻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形容山岭绵延不断,“磅礴”形容山气势高大壮观,“腾”“走”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突出五岭气势的奔腾和红军行军的急速。该联采用以动写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充分表现红军顽强、勇敢、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赏析:写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代表,上承“万水”,既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的无数激流险滩。“暖”,既写5月春暖时节金沙江风高浪急、水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后的激动、喜悦之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照应上文“暖”字,表现红军处境的艰难和危急,反衬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寄托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赏析:总结,想象,突出红军翻越岷山后的喜悦之情,充分表现诗人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表达了作者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喜”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有表现他们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典型知识点

1、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踏岷山图。

2、相关常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交代文章体裁,“长征”是题目。

3、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其重要文章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实践论》(1937年)《矛盾论》(1937年)《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论持久战》(1938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诗词风格雄浑豪迈、气势宏伟,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水调歌头?游泳》等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 谁来说说 (指名说)

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 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请注意加线的字的读音,谁来试试。(生读诗歌,评价)

师: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师范读)

小结:谢谢同学们的夸奖。其实这首诗并不难。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4,6,8行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哪些字是韵脚 听一听范读,自己再读一读。(课件放录音)

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二)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师:古人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思考。质疑。

师:同学们都是爱思考的孩子。我们既要敢于质疑,更要善于解疑。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

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 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

(1)悟 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说 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师提示学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碰到问题就查资料或问别人,自己应该先想一想,一猜,可能是这个意思,可能是那个意思,然后再通过查资料或问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这叫--猜读法)

(3)读 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 同桌合作学习

2 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

生:(汇报学习体会)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自己的理解。抓住诗句中的词语"万水千山远征难"."不怕"和"只等闲"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腾"能否换成"流"呢 "走"能否换成"跋"呢

指导,练习朗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 )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板书:金沙江)

a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 (生读)

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生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铁索桥)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 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2: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3: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4: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二者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男,女生分读"暖寒"的诗句,齐读)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 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 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

(生自由背诗,指名背,配乐朗读。)

四,总结

师: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播放《长征》歌曲)

师: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律长征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生字生词逶迤(wēiyí)磅礴(pangbó)岷山(mín)

2.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4分钟)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颈联:

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xx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律长征教案 篇六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

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

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配乐让学生仿读,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体会诗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教现成的知识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读,自主合作,循文探究,利用诗文中总分结构,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抓住“万水千山”总述句,让学生分头研读,分组讨论。体会如何“难”,但红军战士又怎么“等闲”

①选取哪些山?怎么难,但红军眼里怎样?

②选取哪些水?怎么难,但红军面前又如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1、出示插图,结合诗文进一步理解诗义。

2、抓住自己感受深的情节畅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读书深情,诵出豪情。

4、最后一句作者的愉悦心情和你一样吗?

四、适当拓展,推荐爱国读物

1、长征故事你已经读过的有哪些?

2、推荐如《丰碑》《草地夜行》等读物。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五、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1、生活中也会通过这样的“山”“水”,结合生活说一说。

2、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长征精神呢?如何学会排除万难?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这6篇七律长征教案就是高考家长帮为您整理的七律长征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