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最新14篇】8-5-16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高考家长帮为大家整理了14篇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数学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类比能力,从已有知识——面积单位引发思考,初步了解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质疑反思等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合作精神与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自主推算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积单位模型、彩泥、魔方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问:体积有大有小,小胖和小巧运用所学知识搭积木、比体积。哪个体积比较大?(生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揭示课题:体积单位)。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探寻学生已有知识:

问:关于体积单位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让我们先相互交流一下!(生生交流)

(预设:知道常用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会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教学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经验出发的,了解学生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二)建立1cm3、1dm3、1m3的空间观念

1、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

(1)初步感知1cm3有多大:

问:让我们先畅所欲言,你认为1c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cm3?(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你认为1cm3有多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1立方厘米的大小,或用身边的物体参照、或用手势比划,或对或错,形式不一的表达方式,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究竟1立方厘米有多大。】

(2)触类旁通,定义1cm3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面积是1cm2,你能触类旁通定义1cm3的大小吗?(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迁移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注重运用类比的思想。】

(3)进一步感知1cm3的大小:

做一做: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用彩泥捏出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4)想一想,填一填:

师:我们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下列长方体或正方体是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的?体积是多少?(课件展示)

2、建立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1)举一反三:从1cm3定义1dm3、1m3的大小。(生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类比的基础上尝试举一反三,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对概念的记忆有水到渠成之感,自然、简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

(2)想象一下:1dm3、1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dm3、1m3?(学生举例,课件、教具辅助)

【设计意图:学会定义1dm3和1m3,不等同于就能正确感悟它们实际的空间大小,教师事先准备了3阶魔方、4阶魔方和1个标准1dm3的模型,让学生选择哪一个立方体更接近1dm3,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真正意义。】

(3)学生活动:4个同学为一组,手拉手,围出一个大约1m3的空间。

【设计意图: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想象一下1m3的空间有多大。这样的想象也能提升学生对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但是如果能创造一个有趣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1立方米的大小,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在做中学,更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3、练习(用合适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1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0.4()。

一个西瓜的体积约是5()。

一间教室的体积约是180()。

(三)继续类比,探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师:学好知识要能触类旁通,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区别,它们有哪些区别呢?(同桌交换意见)

2、追问:cm2、dm2、m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猜想一下cm3、dm3、m3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安排“猜想”有两层含义,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到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再创造”,虽然知识是前人证明和研究出来的,但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也像数学家们一样学会自己发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3、验证: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证明1cm3和1dm3间的关系呢?(课件辅助演示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使学生在猜想验证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4、运用:同桌合作,请说一说1dm3和1m3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5、拓展: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你能试着说一说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提出探索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或用100×100×100,或用1000×1000,鼓励学生能多角度思考与验证,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动手操作,质疑反思:(机动,也可作为课后拓展)

学生活动:用一些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做下面的活动。

1、用4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2、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3、你能再摆一个大一些的正方体吗?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设计意图:以“猜想—验证”为核心,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并打通与体积单位进率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全课,感悟学习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生生互动)

小结: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学习就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P17~18及P20题1~3)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探索2、5倍数的特征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并会正确的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②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掌握2、5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学内容 P17—18 做一做,P20的T1-3

1、什么叫偶数和奇数?举5个例子

2、2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3、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3、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尝试练习

1、试着完成P18的做一做练习

2、判断下列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120 14 36 15 20

24 25 40 50 86

二、汇报展示:

(一)导入

1、请你说出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判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12和6 (2)28和7 (3)13和1

(二)教学实施

1.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反馈主题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拿座号是多少的同学应该从双号入口进?(学生自由地说)

(2)提问: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2的倍数,看他们有什么特征。如观察有困难,可作提示:看他们的个位有什么特征。

(3)让学生反馈观察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如:2=1×2

4=2×2

6=3×2

8=4×2

10=5×2

……

(4)它们的个位数都有什么特点?(个位是0、2、4、6、8)

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教学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1)提问: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多少个?

教师: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我们称它为偶数。那么不是2的倍数的数,我们叫它为奇数。

①偶数的个位上是: 0、2、4、6、8、。

②奇数的个位上是: 1、3、5、7、9、。

注意:因为0是2的倍数,所以0也是偶数。

(2)自然数的分类:

自然数:奇数 偶数

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

(3)练习:P17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学生说出判断的根据,要特别强调0也是偶数。

3.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1)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学号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个位是0或5)

(2)观察表格,P18表格,提问:在表中找出5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5的倍数的个位有什么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4.探索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1)下面那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35,67,90,99,15,60,75,106,130,521,280

观察:那些数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这样的数一定是哪些数的倍数?(10的倍数)

三、反馈检测

1.完成P20的题1~3。

(1)先说2的倍数的特征,再让学生涂颜色。

(2)先说说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然后到生活中去找奇数和偶数。

(3)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2、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个,5的倍数数有()个。

3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4、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5、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四

分数的意义

1、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理解有关单位“1”的数学内涵,进而揭示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伯含义。 认识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观察分析,比较法,小组交流学习法

主题图的放大图,学生自备20根小棒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展示主题图

(2)让学生说出从图中获取的主要信息

(3)揭示课题

二、师生共同探究新知

(一)再创情境,探案例1

1、中秋期间,我们的传统习俗是合家分享一块大月饼,喻示合家和美,团圆之意。小华一家也不例外。(示图)

他告诉我们什么?我分得这个月饼的1/4

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1/4是把()看作一个整体呢??

2、小红家买的是盒装月饼,每盒8个,她说:我分得这盒月饼的1/4。谁知道小红所说的1/4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呢?

分析一下他俩得到的月饼,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二):教学单位“1”、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

1、关于单位“1”

学生小组交流“议一议”

师让学生小组“议一议”的3个情境,全班反馈(师对应板书)

归纳:一个物体或是由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观察板书内容,体会这里单位1的量,及其所表示量的对应的分数的实际意义。(可以同桌交流)

2、关于分数的意义

理解了什么是单位1的量,我们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拿出一些小棒,把它看作单位1

使它能平均分成5份,6份??

情况反馈

归纳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先说,再对照书上的概念进行巩固。同时板书:分数

说一说,议一议,上面分数的实际意义

课堂活动: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画一画(书上的第2题)

3、关于分数单位的认识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又叫做这个分数的单位。 让学和举例说一说:

再议一议:分数单位与分数什么有关系?(分母)

三、全课总结

1、反思与质疑

本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方面的新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再针对主题图的情境试述其中各分数的实际意义。

2、还有什么疑惑的,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师生共同梳理

单位“1”——分数——分数单位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25~26页1、2、3题

分数

单位“1”:??

分数的意义:??

分数单位:??

单位“1”——分数——分数单位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初步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依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

1.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你能想像或比划一下他们个个有多大吗?

4.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5.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6.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7.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二、探索研究,交流展示。

1.故事引入:出示主题图:乌鸦喝水的故事。

自由汇报: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

2.学生实验:

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第一杯的水不能倒入第二杯,因为鹅卵石占据了一部分空间。)

3.课件出示:比较观察:电视机、影碟机、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

三、体积单位的认识:(学生先看书自学,再汇报交流。)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出示两个长方体: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3.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介绍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立方厘米(cm)。

4.认识:1立方米、1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我们规定: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

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约一个手指尖的大小)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约一个粉笔盒的大小)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

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5.练习:

(1)完成P40“做一做”T1。

说一说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P40“做一做”T2。

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三、反馈检测

1.

2.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立方分米(dm)、立方厘米(cm)。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课后反思:整节课中,我给予学生一个又一个实验研究平台,引导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中开展学习,在一次次猜想验证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培养了能力。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七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引入:

1、出示:条形统计图

(1)某电影院上月各类影片观众人数统计图

(2)新芽书苑20xx年3月第一星期故事书销售情况统计图

2、提问:你已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3、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统计图,你见过吗?出示:折线统计图。

(1)上虞电影院20xx年(1~6)月观众人数统计图。

(2)百官镇一农户96~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二、展开:

(一)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结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从折线统计图上我们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还能了解到什么?

4、结合课本进一步深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1、你认为哪幅条形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来绘制更合适?

2、小组讨论:把这幅条形统计图绘制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办法?

A、小组讨论B、汇报C、提问:绘制的关键是什么?

3、学生尝试绘制。

(1)出示“我们的调查资料”。

(2)想一想,哪几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绘制比较合适?

(3)请选择其中一组数据绘制。

(4)小组交流绘制情况,分析增减变化的情况,并推断发展趋势。

(5)大组交流绘制情况,并纠错。

三、应用

1、出示:李X(住院)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提问:看图后,你能推断出什么?

2、出示:百官镇一农户96~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思考:A、看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对比练习:

(1)出示:“吉祥鞋店20xx年凉鞋、棉鞋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A、两种鞋的销售趋势分别怎样?

B、你有什么建议?

(3)出示:两家游泳衣专卖店的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A、比较这幅图,说说哪一幅比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B、猜猜为什么乐乐专卖店会有这样的销售现象

四、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外作业

省略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八

数学广角

【 新知识点】

利用天平找出5 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数学广角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 教学要求】

1 .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和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同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建议】

1 .加强同学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同学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同学一些时间,让他们充沛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战略。

2 .重视培养同学的猜想、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同学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想、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同学养成勤于考虑、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同学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战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同学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战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1.481.481.491.501.511.521.521.521.521.521.52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109.39.59.69.59.49.59.29.5

乙:109108.39.89.5109.88.7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42393840414142394041414141404140414040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P12-13例1及P15题1、2)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指名生说一说)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齐读教材第12的注意。

二、自学预设:

1、仔细看例一,什么叫因数和倍数?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2、怎样找因数?例如18,36的因数是什么?

3、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多少?有几个因数?(举例说明)

尝试练习

试着完成P13的做一做练习

三、认识因数与倍数,展示交流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师:从12的因数可以看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18的因数有: 1,2,3,6,9,18)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课件出示

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我的质疑

1.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因数?

2.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3.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四、反馈检测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8的因数有: 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 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 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 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 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二、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十二篇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时,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2.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

本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了多种算法,让学生通过尝试、感悟、体验、探索,总结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最优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彩色纸 剪贴画 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把8+8+8+8+8改成乘法算式。(8×5)

2.把0.5+0.5+0.5改成乘法算式。(0.5×3)

3.列式计算。

(1)5个12是多少?(12×5)

(2)12个1.5是多少?(1.5×12)

4.提出问题。

师: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引出分数乘法问题,不仅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问题:1个

占整张纸条的,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获得最后的计算结果?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预设

①图示法计算。

把一个长方形纸条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个

,是,3份就是3个,如下图:

3个是。

②加法计算。

求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列式:++==。

③乘法计算。

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结果和其他算法的结果相同,说明几个相同分数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3=++===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分数乘整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十三篇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十四篇

一、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四、板书设计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格法)

平均分成4份,再乘4。(化整为零法)

总面积减去白色面积。(大减小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情况优化选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这14篇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就是高考家长帮为您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下册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