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优秀6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让您对于高中语文课件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6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2021年高中语文课件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由叙事到说理的自然过渡。

2、分析评价本文的哲理。

3、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语言片断。

二、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本文的哲理。

2.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语言片断。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初读——感知哲理

诵读文章,初步明白作者意图揭示的哲理是什么,体会由抒情到说理的自然过渡。

(二)第二步:再读——理解哲理形成的基础

穿插诵读文章几次写到黄鹂的片断。

学生讨论,发言,点评这几次描写。

(三)第三步:三读——评价拓展哲理

教师学生朗读末几段,学生再次体会哲理,并思考——你怎样评价这一哲理,由这一哲理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顺向,可逆向——但必须在理解作者的前提下,发表有理有据的见解。

(四)第四步:四读——揣摩精彩语段

教师选取精彩的文段或者让学生自己选取精彩的文段诵读,揣摩语言。教师不要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分析评价,教师做适当的总结即可。

高中语文课件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感到翠翠渴望着爱情,他“又忧愁又快乐”,“温和悲悯地笑”,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天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

5、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总体特点是淳朴、善良,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都又是孤独的,寂寞的。课后请大家思考:造成人物孤寂的内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大家知道,环境是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环境对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请大家朗诵几段自己认为写的好的环境描写的语段,说说它们对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第一处,世间万物都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样热烈勃发,所以,有点“薄薄的凄凉”。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内心。

第二处,翠翠满腔心事,却无人能理解。看着船上人悠闲安逸的神态,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哭了起来。景物描写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处,“对溪除了草虫的轻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说明翠翠等待的人没有来,翠翠对爱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悲剧。不善表达的翠翠,拿出芦管去吹,而爷爷那抒情的曲调,使翠翠的心变的安静起来。景物描写含蓄的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的变化。

第四处,温柔的月光,天籁般的虫鸣,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详,那么淳朴,翠翠和爷爷在这样的环境下说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优美的生命形式,这正是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文类似这样的景物描写很多,它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讲解: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不仅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而且衬托了人物的美。环境美、人性美,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现的。

2、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讨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

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3、作业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篇三

一、学生状况

从学生的成绩看,七班语文由原来的第五名提高到第三名;八班成绩比较稳定,一直是理科第一名。学生大部分课堂状态教好,学习态度较认真,尤其八班一部分学生思想活跃,文学功底教强,这都是可贵的东西,需要老师保护并让他们发扬光大的。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别字、语句不通;语法知识严重欠缺;文言知识和解题能力很差,诗歌鉴赏题几乎没有相应的积累;作文不会审题。另外从课堂状态来看,学生没有形成讨论、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提出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消极等待,根本没有思考的过程,老师讲完的东西不能及时复习,学法还存在问题。学生文学积累不够,许多基本的文学常识学生都不知道。针对存在的问题这学期采取以下措施尽力改变学生的不良现象。

二、具体措施

1、利用早自习抓学生的字、词,诗歌背诵,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知识的积累。

2、利用假期系统给学生补习语法知识,让学生构建语法知识体系。

3、作文审题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平时训练。作文课大家一起讨论,明确作文的写作角度。作文训练不仅需要老师的指导,争取课堂作文精批、面批,并要求学生修改后重写,甚至一篇文题多改、多写。毕竟课堂的那几篇作文不可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就通过习题的作文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写作角度,作文提纲,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并要求学生每天一篇钢楷,一篇随笔。文章互相传看、互批,选出优秀的作品,大家学习。

4、培养学生的研究、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我准备把班级分成几个语文学习小组,选出组长,课堂上设计好题,分必答和抢答,小组形成竞争,让课堂形成研讨、思考的气氛,让学生都充分动起来。

5、优化课堂结构,设计的问题分层次并要有挑战性,激发学生讨论的欲 望。注重小结争取每节课让学生总结本堂重点,学生学习效果会提高。

6、注重检测,每单元讲完都要考试,以考带练。

三、个人发展规划

我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以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变革语文课堂教学,使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德育工作争取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争取在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中发挥较重要的作用。

20xx年能成为一个智慧的实践者,能很好地驾驭新教材,理解新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放飞学生的心灵,为他们铺设全方位的交流渠道,为他们搭设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全面对话。教学中求“熟、透、新”,能熟练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上有自己的特色。

20xx年我要能够对自己的阶段性的教育教学进行总结,而且能够有所成就。争取取得中小学过渡衔接课题的本质上的督导的见解和成就。

四、具体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永葆真情。我将永远怀着一颗爱生之心,真真正正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给每个人一个宽裕的成长空间,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

2、饱读书本。针对自身的文化底蕴还有所不足,特别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方面,我要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

3、同伴互助。善于学习的优秀教师,我也要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向同学科教师学习,不耻下问,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及时做好教学感悟反思,把握组内开展的研究课,交流课,邀请课的机会向他们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4、尝试改革。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我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切实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要整合自己的课堂,使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真真正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教科研活动,及时总结思考,写出有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和教学论文。

5、反思促进。反思是自我提高的阶梯,会使我们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我会经常观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进行深层的认识,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我不能肯定努力了一定成功,但有一点我能肯定,那就是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今后我会时刻对照目标,扬长避短,使自己在三年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篇四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课文用形象生动、极为传神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语言优美,但“形”比较散,教学时,将着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朗读,感受风光之美,并学习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来表达。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应用余映潮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将教学设计成四大板块:整体感知、细读品味、诵读实践、拓展迁移。

学习目标

1.认识“镶、嵌、骏、膘、垠、爵、悠、畜”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点

抓住生动传神的语句,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感受其独特的风光之美。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荷兰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3分钟)

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她就是——荷兰。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请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和资料)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二、授课

板块一:整体感知(6分钟)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自己对荷兰的初步印象。

3、全班简单交流。

板块二:细读品味(14分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牧场之国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②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③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写写你喜欢的原因。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并适时引导学生从写法上来谈,感受语言的优美,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预设:

①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是一个总起句,句子紧扣课题,开门见山,点明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后,强调了本文重点要描写的是荷兰独特的地形特点──“牧场之国”,因为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所以这句话总领全文,下面就具体地描写了荷兰广阔无际的牧场和生活在牧场上的无忧无虑的家畜家禽。

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专注”指专心注意,这一拟人写法让人感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那样深沉含蓄,不时地琢磨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回味着草原的无边美景,由此可以看出整个低地是何等的安静祥和,外界对牛没有一点干扰。

③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这一句是对前面具体地描写了牛群活动的场面总括,句中“全是”让人想象到如同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着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景致壮观,色彩明丽,于是作者发出了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④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作者面对骏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目睹它们在草原上无拘无束的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感叹这草场与骏马和谐。

⑤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处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淡的光,这是多么安然与宁静的境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夜晚的宁静也是荷兰的一大特点。

板块三:诵读实践(9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小组实践:以导游的角色,抓住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向游人介绍“牧场之国”。

3、小组推荐代表班级交流,其他小组评议。

板块四:拓展迁移(6分钟)

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的相关资料,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话写具体。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荷兰是“牧场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祖国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结课(2分钟)

荷兰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天堂般幽雅洁净、风景宜人的环境,是因为荷兰人民由衷的热爱和保护,他们的付出同样也得到了自然的回报,使他们能在这片优美、独具景致的土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课后,我们可以继续搜集更多有关荷兰的风景、风情,更立体地了解这个美丽的国度。

高中语文课件 篇五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使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手段:

1.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 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

1,高中学习方法,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的提问。

2.提问

(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

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

明确:诗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诗歌第一段

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妻子”,妻子和子女。

2.问:“耶娘妻子”相送时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

明确: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

3.老师追问: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

明确:“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4.问:“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的“不见”可否理解成咸阳桥特别卫生、一尘不染呢?

明确:不对,应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

5.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送别场面。

(四)分析诗歌第二段

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

2.问:“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点行频”何以见得?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

明确:道旁过者——杜甫

行人——征人

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4.问:“武皇”指何人?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

(五)分析诗歌第三段

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

老师补充: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

2.问: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确: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师追问:最终有没有“申恨”?

明确:有。

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

明确: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

(六)扩展学习: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 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提示: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

(七)小结: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高中优秀语文课件 篇六

一、教学目标

(一)抓住贯穿课文的思想感情线索,领会课文的深刻寓意,认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具备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难老泉》教案教案。

(二)了解课文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课文引用史料传说的作用。

(三)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分析课文。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怎样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的?

分析:本文的特点是,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文章开头两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山西的新旧变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接着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忘”精神为中心,既介绍了晋词的名胜古迹,又引用了有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名人诗文,多方面表现“难老”这一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正是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文化才会像“难老泉”一样“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源远流长。

(二)本文是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是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的吗?文章前后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没有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文章宕开笔墨,从山西写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晋祠,由晋祠而“晋祠三绝”,由“三绝”而难老泉。前后内容由远而近、由大到小,并有着鲜明的内在联系,看似散漫的笔墨,始终紧扣着“难老”二字。开头写历史的新陈代谢,使山西“难老”,太原“难老”,一派“繁荣、“欢乐”景象,实际是为下文抒写对“难老泉”的观感张本。写晋祠“三绝”,“宋塑侍女”似乎仍在“呼唤”“说笑”,青春常在,“古柏齐年”历经三千多年仍生机勃发,更是“难老”,这些记叙描写,继续为“难老泉”铺垫。而“难老泉”自身,则长流不绝,“千年万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创造”,“一手是工,一手是农”,取得令人“兴奋”的业绩,使难老泉更焕发青春。文章就是这样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老”精神为中心组合材料,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三)文章运用抒情的笔调描写晋祠和难老泉时,穿插了许多与景物有关的古史资料和传说故事,这有什么作用?

分析:答:本文穿插的古史资料,主要有郦道元《水经注》关于晋祠的记载,《山海经》关于晋水出源的说明等;穿插的传说主要有“桐叶封弟”,“饮马抽鞭,柳氏坐瓮”、“张郎分水”等。前者表现晋祠景物的历史真实性,后者赋予晋祠景物以神话浪漫色彩。二者相结合,说明晋祠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传统,也说明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斗争,是他们用血汗和智慧,换来了绿水常青,江山不老,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难老泉》教案教案》。去掉这些材料,就将失去“难老”这一中心的深刻意义。

(四)本文直接写难老泉时,与《雨中登泰山》中写泰山,《长江三峡》中写三峡,在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异同?

分析: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但《雨》文、《长》文在描写时更显出浓墨重彩的特点。《难》文较多地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如说难老泉“从地质考察,据说有两万万年或者三万万年呢。据文字记载,‘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古时候的晋国因晋水而得名”,“晋祠背后的山叫悬瓮山”,“泉水从一丈深的石岩里涌出来,真有点像从瓮里涌出的样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钟一点八吨。流水永远不停,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水微温,通常是18摄氏度。泉水澄清碧绿,像泻玉泼翠一般。”这些文字,运用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难老泉的地质年代、地理位置、流量水温以及常流不息的特点。《难》文写难老泉,也引用了一些诗句,如引用李白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引用范仲淹诗句“千家灌禾稻,满月江南田”等。这些引用,既用以描绘形象画面,也用以表现难老泉的水质特点和灌溉农田的贡献,兼有描写和说明的作用。

(五)本文是怎样紧扣题目的“难老”二字展开描写的?

分析:课文标题是“难老泉”。“难老”为“题眼”。全文自始至终紧扣“难老”二字:写山西,写太原,都突出了他们的欣欣向荣,虽古老却又充满青春活力。记述晋祠诸多景观,也时刻不忘交待其历史之悠久而青春常在:“宋塑侍女”,站在那里将近一千年了,走近她们跟前,“仿佛听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不仅面容“不老”,连性格也还是跟年轻人一样,还是爱说爱笑!“古柏齐年”也透露出极强的生命力。至于课文描述的主体“难老泉”则更是多侧面地揭示了它的“难老”。先是由泉名而想象“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接着介绍它的历史,“倒是很老的”,但时至今日,其流量仍然“一秒钟一点八吨”,“雨涝不增,天旱不减”,而且“澄清碧绿”,“泻玉泼翠”,似乎依然豆蔻年华,楚楚动人。它“一边支应新建的热电厂的用水,一边浇灌一千顷稻田”,“无限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是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青春更加焕发。文章结尾,“五个年头过去了”,“记忆还是新的”,仍以“难老”收笔。

作者游晋祠,特别钟情于“难老泉”,行文时时紧扣“难老”,唯恐一般介绍不够,又旁征博引古代文史资料、民间传说奇闻,用来加深印象,可见不是一般地赏景拾情,而是别有深意。作者是要借此来赞颂我们的人民,他们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他们创造了美丽的传说,创造了美好的文化,他们正在创造祖国的今天与未来。这种深情不是显露于文字表面,但细心的读者却一定能发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难老泉》是一篇游记散文,阅读时可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

先要求学生用阿拉伯数字标好段的序号(全文共17个段落),快速阅读一遍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全文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同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然后按思考题讨论,教师根据同学发言归纳。)

课文按照游踪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带着浓挚的怀想”踏进山西及其省会太原。

第二部分(3~15段)写访晋祠和难老泉的观感。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3~4段),写难老泉的名字和历史。

第二层(5~9段),写晋祠的来历和晋祠三绝。

第三层(10~11段),写有关难老泉的传说和情况。

第四层(12~15段),写“不系舟”,张郎分水的传说和今天人们对晋水的利用情况。

第三部分(16~17段),总结全文,突出“最难忘的还是‘难老泉’”。

(同学们只要把大的部分分对即可,对每部分所概括的段意不要求与教师说的完全相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这6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是来自于快回答的高中语文课件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