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优秀8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8篇《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帮我播放。

《差不多先生传》课堂教学实录 篇一

师: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生:“差不多先生传”)大家都预习过了吧?我来请一位同学评价下“差不多”这个人

生:不很清楚、不很分明、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很细密,总之是个马马虎虎的人

师:既然“差不多”是个马马虎虎的人,又为什么称他为“先生”?“先生”是一种尊称呀!

生:应该是一种讽刺的手法吧

师:准确的说,是“反讽”的手法(ppt)

反讽,也就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可以用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等方式

师:课文是在为“差不多先生”立“传”,既然是“传”,就得有人物事迹,课文记叙了差不多先生几件事?

生:五件事

师:我来请五位同学分别读前四件事,我来读最后一件

(生读第一件事)

师:既然是“反讽”,你读的时候就要有点反讽的味道,夸张一点,像点“唐唐老鸭”(范读)其实,还可以用镇江话来读(一生用镇江话读,毕,掌声)

(生依次读第二、三、四件事;师读第五件事,毕,掌声)

师:第一件事,哪位同学来概括下?

生:他小的时候买糖,买错了,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说“红糖白糖差不多”

师:你这不是“概括”,是“复述”,概括只要交代好什么人、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了什么事就行了,不要细节

生:小时候,差不多先生买错了糖(师:更简洁点,3个字,试试?)

生:“买错糖!”

师:“买错糖”是什么不分?时间、还是色彩?(颜色不分)

师:现在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句式:“买错糖——颜色不分”,给另外四件事做概括

(生概括,约一分钟后,组对交流,再一分钟后,学生汇报,最后老师出示ppt)

1.买错糖——颜色不分 2.答错题——东西不管 3.写错字——多少不清 4.不守时——早晚不分 5.寻错医——生死不明

师:大家看这五件事,它们的排列有什么密码?

生:从小时候写起,最后到老了死去(师:更简洁的说是从小……生:到大)

生:因为小时候“颜色不分”,才导致最后“生死不明”(师:这是内在的因果关系从轻……生:到重)

师:为什么不全部写“颜色不分”,而是还有“东西不管”“多少不清”“早晚不分”“生死不明”?

生:多角度为差不多先生立传,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性”,让人物更加立体

师:看来这五件事的排列有三组密码: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一元到多元有人拟了一幅对联(ppt)

上联:不分红白、不分东西、不分十千、不分时间、不分生死,谁说你是圆通;下联:不很清楚、不很分明、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很细密,原来是个懒人横批:差得多

——但是,差不多先生身上的这些劣根性(板书:劣根)是他个人的,还是整个民族的?(板书:个人、民族)

生:民族的

师:我们一起来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请大家在文中找找,并批注(生找,约1分钟后,出示ppt 文本1、2段)

生: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还有“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可以看出,胡适不仅是在批判差不多,更是在指出这是整个民族的劣根(ppt出示3、4段)

生:这段中“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是在说,“差不多先生”随处可见(ppt出示第11段)

生:这一段有“牛医王大夫”,说明“差不多先生”已经影响到别人

师:“牛医王大夫”的错误在于……(生:不该“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师: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是……(生:最谨慎、小心的职业)也是最不能……(生:差不多的职业)否则就是……(生:草菅人命!)

师:这一段还出现了一个人物……(生:家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个人物的出现?

生:“家人”和“差不多先生”具有亲情关系,应该最懂得人命关天,但“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由此可见,差不多先生的劣根性已经“深入人心”,超越了亲情、超越了生死!

师:太棒了!差不多先生终于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给了这个世界以警示,但是,大家接受教训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两段(生读)大家看看,这两段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的劣根性?

生:“大家都很称赞”他,“大家都说他”“有德行”,还“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最后“都学他的榜样”

师:我们来看看刚才找到的关键词和短语(ppt展示),这些无一不在正话反说或夸大叙述,也就是……(生:“反讽”)的手法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表面上胡适先生在反讽差不多先生身上的“差不多”的劣根,其实是在讽刺国人身上“差不多”的劣根以及对于“差不多劣根性”的浑然不觉 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同样指出的一样(ppt展示)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师:今天为我们揭示国人劣根性的作家是——胡适,我们来看简介(ppt)——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先生同期还写了一些揭示劣根性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苟且》同样著名(ppt)——

我这“白话”的第三篇,说的是苟且这苟且二字,便是随随便便的意思,说得深一层,便是上海人说的撒烂污,呀呀糊唉!我想起这苟且二字,在我们中国真可以算得一场大瘟疫了这一场瘟疫,不打紧,简直把我们祖国数千年来的文明,数千年来的民族精神,都被这两个字瘟死了唉!好不伤心呵!……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最后两段,大家发现我少了一句……(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大家想想,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生:突出主题、点明题旨

师:这种回答有点贴标签的意思,要关注原句并结合全文来回答

生:这句指出了危害,要成为“懒人国”,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师:还有吗?)全文都是反讽,很搞笑,这一句很严肃;亦庄亦谐吧(师:很好!)

师:王老师再补充一点:如果没有这句话,就是一篇“传”,人物传记;有了这句话,文章就成了“小品文”,或者说是“寓言”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反讽、概括、多事件的排列密码、抓关键词解读等方法;更透视出了胡适先生的良苦用心胡适先生台北去世后,他的好友毛子水先生为他题写了《墓志铭》(ppt)——

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最后,送大家一幅书法,胡适先生的墨宝——“不苟且”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

作者虚构了一个凡事都差不多,不肯认真的差不多先生这个形象,用嘲讽的语言揭示一类人的某些人性弱点,反对苟且马虎的待人处事态度。本文语言浅显,条理也清晰,风格幽默却又发人深省。他指出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正式中国积弱的原因所在。作者正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学情分析: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作者思路、认识人物形象的特点估计问题不大。但要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恐怕会流于肤浅。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最怕冷场。故不过分强调文体知识,重点在于通过活动,学生能学习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去感悟作者在立意上的深远。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学生能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 概括典型事件、圈画人物描写,理解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3、 分析文章事例的叙述角度,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4、 研读差不多先生的结局,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通过多角度描绘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难点:从含有讽刺意味的词语中,体味文中所包含的嘲讽和调侃,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故事导入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范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2、 你觉得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概括写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

圈画能表现差不多先生形象特点的语句

明确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点

三、 研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

1、课文的五个事例是怎么安排的?

(时间的先后、不同的角度、层层递进)

2、 明确作者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通过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

四、 深入分析,把握主题

1、 分析开头结尾,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他?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什么?(朗读结尾,圈画讽刺性的词语)

为什么人人都要学他?差不多的根源——偷懒 差不多的危害——中国变成懒人国

2、 概括主题

五、 赏析语言特色

语言幽默,有讽刺意味——含泪的微笑(目的为了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六、 拓展

你身上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吗?举出现实事例,说出差不多态度的结果危害。

七、 布置作业(二选一):

1、(发生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一件事。

思考你的事例该插在文章第几段?并说明理由。

2、以《红眼病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

2、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讽刺效果。

3、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

附板书: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买糖

读书 共同点:差很多

事件 记帐 态度: 差不多——根源:偷懒

乘火车

请人医病 危害:中国=懒人国

目的 唤醒国人 革除凡事差不多,不认真的陋习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通过写人记事阐明道理的方法。

重点:

初步认识“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

难点:“

事迹”与“影响”“危害”的关系。

教法:

读读议议,说说写写

内容与步骤:

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知道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吗?

学生发言。

明确:你们说的都不是。中国20世纪第一个写白话诗的人,叫胡适。他也不是最有名的人。不过他知道这个最有名的人。胡适还专门为其写了小传。介绍了他的一般情况,生平事迹和巨大影响。胡先生说这个人姓差,叫差不多。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差不多先生传》。

二、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1、教师:现在我把文章读一遍。请一个同学跟我配合一下,凡是差不多现生说的话都由这个同学来读。

2、师生读课文。

3、教师:现在同学们看看文中有哪些生疏的词语,自己查一查字典。

4、学生查字典。

5、教师:我说一个词,并说出两个意思,请同学们选择一下在文中的意思。

凡事:①平凡的事。②所有的事。

赔小心:①赔不是。②道歉。

算账:①计算账目。②吃亏或失败后不与人争执较量。

圆通:①物体形状外圆内通。②为人处世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6、教师:请同学们看1—3段,准备说一下差不多先生的一般情况。包括姓名、住址、名声、相貌等。

1、 学生口述,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姓差,名不多,各省县村人,全国人的代表。

2、 教师:请同学们看5—9段,从左往右,每排学生叙述差不多先生的一件事。第6、7、8排的学生分别诉述第1、2、3件事。有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3、 一分钟后,学生叙述。

10、教师:我们分别用几个字概括出这五件事

11、师生讨论

明确:第一件:买错糖;

第二件:答错题;

第三件:记错帐;

第四件:误了车;

第五件:寻错医。

12、教师:看一下文章最后两段,说一下差不多先生死后在众人中起了怎样的反响。用一组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13、师生讨论。

明确:受到称赞

获得雅号

成为榜样

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1、 教师:通过差不多先生做的这五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怎样地人。

2、 师生讨论。

明确:做事马马虎虎的人。

3、 教师:作者选用了差不多先生的5件事,有什么用意?

4、师生讨论。

明确:说明这种处世态度害人害己。

4、 作者为什么那么细致地写差不多先生临死前说的那句格言?

5、 师生讨论。

明确:表明他死不改悔

6、 教师:结尾一段怎样写差不多先生的处世态度的危害的?这表明这种危害到了怎样的程度?

7、 师生讨论。

明确:“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危害国家

8、 师生看板书,教师小结:这是差不多先生的思想根源。

这是差不多先生的处世态度和所做的五件事。

这是差不多先生处世态度的危害。

四、引导学生理解疑难问题。

1、教师:我们看文章第11段“圆通”这个词,它的意思是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前文的叙述能得出这个结论吗?还有差不多先生的处世态度害人害己又害国,为什么他本人还要至死不渝,而又有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呢?我们再读文章。男生读1、3、5、7、9、11段,女生读2、4、6、8、10、12段。

2、学生读文。

3、教师:现在我们来确认一下,4段到10段的叙述能不能得出第11段的结论。

4、师生讨论。

明确:不能。

5、教师:那为什么这样写?

6、师生讨论。

明确:为突出这种处世态度有极大危害,不可取。

7、教师:生活当中差不多先生会不会做一些不很认真,不肯计较,灵活变通,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的事呢?

8、师生讨论。

明确:一定会的。所以能得圆通大师称号,成为众人的榜样。

9、同学们想一想,原则、制度、法律、准则等,是到底是应该严格遵守,还是应该变通地执行呢?

10、师生各抒己见。我的意见,除极特殊情况,是不可以变通的。变通过多,就变成了玩弄法律法规制度准则,有法等于无法,社会会失去正常秩序。

五、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我们来回忆一下,本文对差不多先生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刻画了怎样一个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学生回答。

明确:语言、肖像、心理、行为。

做事马马虎虎,不认真,不深入,差不多就行。

马虎做事,害人害己又害国。

3、教师:通过写人记事来阐述道理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们学过的《为学》《成功的秘诀》等文章都是用了这种方法,我们在《读者》中常看到用这种方法写成的文章,同学们可以借鉴使用。

我们现在该与差不多先生说再见了,这就是我给大家布置的作业。我们也该说再见了,谢谢同学们,再见。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人的通病,希望国人觉醒,革除陋习。

教学重点

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结局,剖析当时社会为人处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

2、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结局,剖析当时社会为人处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懂得敷衍塞责,得过且过,马虎从事的危害。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创设

二、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师:同学们,《差不多先生传》,作者是谁?

生:胡适

师:谁能帮助老师上黑板板书课题和作者?

生:上黑板板书。

师:文章的主角是谁?

生:差不多先生。

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看屏幕,思考、回答,带着疑问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局部探究,概括归纳

(一)概括人物生平事迹

(二)分析材料内容的安排

(三)把握人物性格:

(四)深入探究差不多先生的死因。

师:今天早上,我又得到了一个最新消息,差不多先生又带着他的子孙离家出走了。可今天天寒地冻的,他们此时一定是又冷又饿吧。同学们,我们帮帮他们,贴一个寻人启示吧。

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分别复习文章中有关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外貌(眼、耳鼻、嘴)、记忆力、思维、口头禅、封号。

老师检查学生板书的课题、作者。

师:这篇文章的题材是什么?

生:传记

师:传记是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那么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有什么所谓的光辉事迹呢?请同学们读文章的第5——10段。概括其生平事迹。

师:本文记述了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这五件事的顺序可否调换?

师:结合文中有关差不多先生的具体事件和起言行,

说说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师:谁应该对差不多先生的死负责?请分别阐述理由。

明确:<1>牛医王大夫:他用医牛的方法给差不多先生治病,直接导致差不多先生的死,可见在他眼里,医牛和医人是差不多的。)

<3>家人:在家人的眼里,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为差不多的死埋下祸根。

教师引出鲁迅语: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个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的态度。

师:对差不多先生,众人持什么态度?读11、12段。

师:对差不多先生,作者持什么态度?你有何根据?

学生默读课文5——10段,边读边勾画,思考。

学生发言,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边听边抓重点词体会差不多先生的特点。

学生总结,交流。

学生齐读课文11、12段,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三、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四、课堂检测

五、课后作业

明确:教师总结:所以,我们要想不做差不多先生,首先要从思想上克服惰性,在认真做事的基础上,思考,更要反思;在认真思考反思的基础上端正态度,改正错误。如若不然,长此以往,懒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唤醒国人,革除弊病。

板书:对己——害人对国——误国

板书:唤醒国人,革除弊病

你身上有没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你是否偶尔或经常将差不多先生的名字挂在口头呢?你的周围是否有“差不多先生”呢?以此文为镜,想一想,作为一个学生怎样才能不做差不多先生?结束语:差不多是一种折损人灵魂的病,令人闲散;要知道人的生命光辉需凭自我驰骋超越,各位同学,如若你不愿被命运扣上枷锁,你必需谨记,活着是一种参与,你要勇於思考、尊重科学、尊重原则,能感受、有追求、能关心,敢於积极,能经得起考验,骨中有节,心中有慈、心中有爱。

—李嘉诚《打倒差不多先生》

三级跳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谈感受

看屏幕、聆听

做检测题

做作业

板书设计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差不多:敷衍塞责、做事马虎不认真、至死不悟、愚昧

众人:称赞、学(效仿)——懒人国

作者: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 篇五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

【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

2.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相关提示】

1.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第一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第一篇白话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第一个白话独幕剧。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词语积累】

人人皆晓 处处闻名 一命呜呼

【朗读课文】

【初学课文】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

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

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

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

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

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

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凡事马虎敷衍的性格特点。

4.“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他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还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是一个危害很大的人,他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对人们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段),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

第二部分(5-10段),记叙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11段),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

【课文分析】

本文是胡适的名篇。本文写于1924年。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读者注意。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系列表现。文章最后采用夸张和反语,写出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作者这样写,是想借此唤醒国人,这种毛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在全国范围都有影响,代表着许多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是某些中国人的通病。这样写,目的是指出像“差不多”先生遇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不求认真,不求准确的处世态度,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人的陋习,强调影响广大,不可掉以轻心。

2.品味下列句子的内涵和表达方法?

①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通过逐一说明,塑造了“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平常人,肢体上没有残疾,但是他的所有的器官都是不派用场的摆设,他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个可笑可悲的人。

②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文章最后采用反语,写出“差不多”先生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设计这样的结局,目的是指出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相当多的中国人的通病,是可怕的社会现象,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具有深远的反面效果。

③……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用心理描写表现“差不多”先生至死不觉醒,重病在身,仍求“差不多”,愚顽至极。

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用“差不多”先生一生敷衍塞责、凡事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4.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可以看出传记的写法有什么特殊之处?

①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②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③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

④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5.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

运用夸张的有:首段,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最后说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6.什么是反语?举例说明反语的作用。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正话反说。运用反语,可以引人深思,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强烈的讽刺,并增加文章的色彩。 把“差不多”先生毫无意义的话称作“格言”;把一事无成的“差不多”先生誉为“一位有德行的人”;把普通的“差不多”先生奉为“圆通大师”等。这种实质与美称的极度反差,突出了“差不多”先生的苍白、猥琐、无能的性格,写出他的下场的可笑和可悲。

7.举例说明省略号的主要用法。

省略号主要用法是:①表示引文或列举事例的省略。②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③表示对话中一方的静默不语的停顿。 ……)

8.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杜绝这种陋习?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劳山道士》,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反思 篇六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首先抓住他的特点入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拓展文本。

课前我这样导入:“本文写于1924年,80多年过去了,差不多先生在我们生活中绝迹了吗?”同学们听了后一下子兴奋起来了,“没有”,我继续追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差不多先生的现象呢?”

学生们说了很多的现象,之后我做了小结:“先生生活中有很多的差不多先生现象,重则造成重大事故,轻则给社会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我再问:“那么我们学习中有没有这样的差不多先生的行为呢?”这一下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然后我顺势导入了新课。

在目标链接这个版块里,学生很认真,积极的去学习,和同学们讨论交流,让讽刺手法和它的作用在同学们心中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同学们猴急猴急的进入了课文的阅读中,很认真很仔细。五环节中的第一环节学生完成的很好。课文的重点是第二环节,在这一环节里,学生们去体会差不多先生的每一句话,感受它的讽刺意味。比如:脑子不小,但记性不精明,思想不细密,抱怨他人,做事马虎。有的学生就这样理解的:这个说法说明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具有差不多先生一样的毛病。等等。有的学生则抓差不多先生自言自语的话来理解。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基本了解了讽刺的作用,也理解了在作文中怎么来运用它。

这节课的不足点:

1、课堂上的最大问题就是文章分析过于浅显,浮于表面。差不多先生身上体现的“国民劣根性”没有深入体现,第一、二和最后一段品读不够,差不多先生问题的根源和严重后果赏析不深,可以跳出马虎毛病对“差不多先生”本人的影响,扩大学生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引向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2、教学环节安排详略不当。为了提起学生兴趣,片面追求学生的读,却少了针对这篇文章内涵的品,致使课堂重心不突出。而且教学时容易被学生的思路带着跑,造成浪费时间的现象。要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各版块之间时间进行精确划分,教学时严格控制。

3、导入过于浅显,学生对“传”文体已经接触很多,不必举例过多,改为让他们自己总结什么是“传”。

4、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不够明确。夸张和反语都是修辞手法,共同构成了讽刺这种写作手法,在教学时没有讲清楚,造成学生理解不清晰。对待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要表述准确。

5、要引导学生圈划积累记忆性的内容,用好学习建议里的问题,解决学习要点。将胡适的重要资料做成简明的幻灯片。

6、语言表达不够规范,要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设计和清晰表达,让学生听得明白,听出语文老师的素养。

《纪念白求恩》 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学习阅读议论文的方法。教学难点则是了解记叙中的“叙”与议论中的“叙”之区别,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我选择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为: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明确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的三个要素,分析本文中心论点及分论点的关系,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证的作用。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及学生学法的选择上,我也颇为动了一番脑筋,完全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新知,化抽象为具体地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正是有了课前较为充分的认识与准备,一堂课下来,感觉松了一口气似的。回想起来,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一、文本理解较深入。对全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要点的把握,做到了心中有数。为安排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落实课时要点作好全面的准备。

二、教学环节紧凑。选上的第二课时,主要分为引入新课——细读课文——研读课文——课外延伸等几个主要环节。由文中所论述人物引出对文中人物精神的概括,由对段落要点的分析到各段要点的整合,由中心论点引出议论性文体,由文体特点引出阅读方法,由课内学习到课外拓展,由学习阅读方法到阅读方法的运用。每一个环节的过渡显得较为自然,衔接较为紧密;并且预设的教学内容都按时完成了。

三、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手段的选择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例如在引入议论文的三个要素时,三个要素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也是抽象的。如何把这些概念轻松地介绍给学生?我选择了让学生参与进来。于是在课前根据议论文三要素的特点,准备了一个小品文,通过几个学生轻松幽默地表演来让全体学生对此感兴趣。事实证明,这个环节占时不多,就三四分钟而已,不过从学生的笑容上可以看出效果还是不错的。同时在让学生获取新知识时,也比较讲究方式方法,注意引导学生从已知中获取新知。如比较记叙文与议论文中的“叙”时,给出一个学生常见的记叙片断,再与课文中的“叙”事进行比较,两者的区别,一加点拨就能明白了。

四、学习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学习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后,在课外拓展中,学生能较快地把刚刚学到的分析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五、落实了德育目标,锻炼了学生能力。如在模仿课文第二段的对比写法,说说身边的榜样时,学生推荐来回答的陈奕链同学的表现让师生刮目相看。陈奕链原本是一个性格内向,不敢大胆交流的学生。想不到,当学生提名要他回答时,他能勇敢地站起来,大大方方地表示要向班上敢于主动与人交往的女生陈敏清学习。这证明,从文中吸取了精神力量,也能说出自已的心里话,也敢表示向女生学习,这就展示了该生的勇气。

不足之处;对于文中概括的白求恩的三种精神为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感受还没有讲透彻,从文中找的依据不充足,要学生理解有一些不容易。

没有做到关注全体的学生,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差别重视不够。课后发现,少数学生的课堂笔记存在错误,有的不完整。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大家知道要找谁吗?(生:“差不多先生” )

(板书课题:差不多先生传 简介作者胡适)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过度语:寻找人我们应该告知别人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完成的内容。

3.联系生活进行民意小测:

三。重点研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引导 我们找到了差不多先生,可是作者却说“他就是全国人的代表”这又做何解释?课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语句,找出不懂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1.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并点评。

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小结。

四。联系生活谈启示

1.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差不多”的这种现象?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

五。教师总结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结果一悲剧收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六。片段练习

结合我们今天学过的课文分析“徐州鸿济桥坍塌事件和杨利伟成为飞天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认识不肯认真从事,敷衍塞责的危害性。

2、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品味语言,体会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体会讽刺性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以及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很熟悉东郭先生和南郭先生的寓言故事吧。(东郭先生对狼滥讲仁慈,是个不分善恶的糊涂人: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滥竽充数,是个没有真才实学的骗子。)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差不多先生,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著名学者胡适不是只写了一件事来表现他,而给他专门立了传。(传,即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往往会用多个事例来表现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具体事例,圈划能够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语句,说说看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差不多先生是的人。

三、析读课文,探究主旨

1、分角色朗读课文的5——10小节,继续圈划最能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词语或语句。

班级交流,教师总结并明确。

差不多先生,凡事差不多(做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

2、重点品读课文的9、10两段,思考差不多先生死了,他为什么会死呢?从文中找出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并简要分析。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具体原因——病死

根本原因——本性和周围凡事敷衍不肯认真的大环境。

3、作者希望差不多先生死吗?揣摩文中的语言,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如何呢?

体会讽刺性的语言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的情感。

不久,差不多先生就死了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他说完了这句话就死了

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4、有什么办法让差不多先生避免一死吗?

班级交流,明确:(如果)自身:认真,知错就改周围人:认真(教育;责罚;炒鱿鱼)

5、从全文来看,有让差不多先生不死的“如果”吗?品读课文的11小节,1、2、小节。

围绕:

通过为虚构人物“差不多先生”立传,讽刺了像差不多先生的一类人,反映了当时国人凡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的通病。

6、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介绍胡适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名言。

目的:警戒世人应革除弊病,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在幽默调侃的语言背后是作者对这种不良风气的痛恨,以及对国家成为“懒人国”的命运的担忧。

四、作业

1、摘抄一句运用了讽刺手法的语句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2、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依然存在?试举一例说说后果或危害。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上8篇《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帮我播放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