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中语文雨巷原文(最新8篇)9-1-49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细致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8篇高中语文雨巷原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雨巷原文 篇一

晴好的春光总能撩起心海里对美景的回忆,也许是触景生情,那些流光碎影时不时地触动心弦回念昨日的江南,曾经的过往毕竟“风景旧曾谙”,于是,就让自己在字里行间中重温那段江南之旅,聊以慰藉情致未尽的梦里水乡,只为纪念这生命中的难忘!

一直有个心愿,去江南寻一个千年的旧梦!

……

烟雨江南一直是古今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才情绽放的灵感圣地,那里有太多美丽的传说,太多的诗词美文,如烟、如雨、如花、如梦……

烟雨鞯纳钋,如梦游般地踏入了神往已久的悠悠古镇。

从苏州城区到周庄,仅两个小时的车程,时光却倒流了一千年。

终于见到了那梦魂萦绕的浪漫之乡。那灰暗许久的心瞬时轻灵起来。雨中的周庄正是我期待的景象,流水潺潺,小船悠悠,穿行其中随处都是一幅画,熟悉而亲切着。那诗化的雨巷悠长得像一曲琵琶,悠长得连心都陷进去了,情不自禁时常感叹,那感觉,像极了宋词的哀婉,有起伏的韵脚,参差的心情。

古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镇外的人进入镇里,如入迷宫。古街由鹅卵石铺就,古巷里清风如水,脚下的每一块鹅卵石被岁月滋润得很温婉。两旁的店铺依稀可见古时的招牌,小店里的光线都很暗淡,旧式的算盘、盛着糖果的玻璃瓶,都搁在高大沉重的老式木制柜台上。店内的主人懒散地躺在摇椅上,随着收音机伊伊呀呀哼着老戏。

三五个瘦削的老人,神情闲淡地坐在一间小茶馆里话家常。在这些慈祥平静的老人面前,世态的炎凉真的宛如过眼烟云。 或许可以顿悟: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徜徉在古街上,穿行在那些旧时庭院中,好像走在时间的隧道里,已不知身在何处,身在何时了?这就是那时的江南,那时的似水年华吧?却原原本本地保留到现在,生活的内核从不曾有所改变。

依然是白墙黑瓦,依然是烟雨迷蒙,依然是把酒话桑麻……

哪怕,多了南来北往的车辆;哪怕,多了天南海北的游客。古镇的生活方式却依然故我,依然温暖。

时间在这古老的周庄,仿佛永远都是停滞的,是在等我的到来么?等我来寻一个千年的旧梦吗?而我,依然结着愁怨,浓得千年不化……

那深长的小巷,幽静的庭院,明镜般的池水……在烟雨笼罩中,仿佛都在沉睡之中,如此地宁静、安详。

在它们的梦里,是否还有明时的月,清时的风?

在它们的梦里,是否还飘过江南女子的轻纱罗裙?

在它们的梦里,是否还曾上演过那些一生一世的爱情故事?

……

这些梦,又太温婉,温婉得让人不愿醒来。

在这里,我只能放慢脚步,从它们面前走过,它们面目祥和,沉静似水,与它们,一辈子就像是一天;与我,对视的那一刻,却长得像是一辈子。

梦中萦绕了千百年的牵挂,原来就是这江南的水乡,才是自己心灵的归宿,这一水、一船,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多希望沉浸在这样的梦中,不再醒来……

此刻只想在梦里的《雨巷》里去寻那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雨巷原文 篇二

许仙白娘子在断桥相会的爱情故事,众口相传,已成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断桥、雷峰塔,杭州城里还有一处地方与“白娘子传奇”有关,这就是位于河坊街的保和堂药店。

民间传说八仙之一吕洞宾,在西湖断桥边给一个小男孩吃下一粒仙丹。小男孩无福消受,吐于西湖中。仙丹被水里的蛇精抢去,并幻化成人,成为美丽的白娘子。十八年后的清明节,白娘子在断桥边救下一条青蛇,收为义妹,并在南极仙翁的指引下,找到了当年的小男孩――许仙。于是与之相恋,结为夫妻,并在吴山脚下开起了夫妻店――保和堂药铺

现在的保和堂是老店新开。保和堂是一家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药铺,在清河坊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至清末年间,胡雪岩在清河坊开设了胡庆余堂,随着胡庆余堂日益兴旺,保和堂逐渐走向衰败。河坊街开街后,保和堂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游人的面前。目前,保和堂主要出售一些自制的药酒,药茶

长桥:十八相送的情爱传奇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的著名景点。位于西湖东南角,邻近净慈寺,桥名“长”而桥梁并不长。传说梁祝十八相连到此饯别在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十八里路,祝英台以物喻情打了十八个比喻,其实,长桥由长变短,是这一带湖面的变迁所造成的。

勾山樵舍:《孟丽君》诞生地

孟丽君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元代奇女子孟丽君与恋人皇甫少华失散后。女扮男装,应试状元及第,后来官至宰相,经过许多曲折有情人终成眷属。《孟丽君》是京剧、越剧的传统剧目,也被改编成电视剧。该戏源自清代杭州才士陈端生创作的长篇弹词《再生缘》。

陈端生家住杭州南山路勾山里,柳浪闻莺正对门,有一处石砌高墙屏护的院落,至夸遗址尚存,名为“勾山樵舍”。陈端生家学渊薮,幼年能诗,后嫁给淮南范秋塘,因范为继母控忤逆,遣戍边关。《再生缘》始写于十八岁,三年写了十六卷,因丈夫远离而搁笔,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友人的劝说下,她又提笔写了一誊。

1961年,郭沫若特意探寻此处。在参观了勾山樵舍后,感慨万分,赋诗一首:莺归余柳浪,燕过胜松风,樵舍勾山在,伊人不可连。

蔡官巷:林徽因的情感之路

蔡官巷北起清波街,南折东通四宜路,路长两百余米,1904年,一代才女林徽因就出生于吴山脚下的蔡官巷内。

说起被胡适称为“中国一代才女”的林擞因 人们立刻会联想到另外三位名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建筑大师梁思成,是她志同道合相提相携的拍档佳侣;浪漫诗人徐志摩,视她为“茫茫人海中唯一是魂之伴侣”。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之后,林徽国经过一番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金岳霖是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单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

大塔儿巷:雨巷中的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中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这首《雨巷》的原型就是杭州的大塔儿巷。

戴望舒1905年出生于杭州大塔儿巷11号。这条中河边幽静悠长的小巷,东出皮市巷南段,西接上华光巷,戴望舒在这条小巷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不过,大塔儿巷戴宅夸已不存。

风雨茅庐:见证郁达夫和王映霞的爱情

1936年春天,郁达夫携妻子王映霞在现在的杭州大学路场官弄63号的地方,建起寓所――风雨茅庐。

风雨茅庐建成后,郡达夫和妻子王映霞过了丰年神仙眷侣的日子,半年后郁选夫远赴福建谋职。1940年王映霞与郁达夫在新加坡协议离婚后,风雨茅庐也被变卖了。风雨茅庐现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新饭店:古老饭店里的爱情

杭州新新饭店位于杭州北山街,南临西湖它是杭州历史最悠久的饭店,由招贤寺、孤云草舍(建于1913年,现称西棱)、“新新旅馆”(建于1922年,现称中楼)和秋水山庄等省级文物保护建筑楼群组成。

大家耳熟能详的是秋水山庄。史量才之妻沈秋水原为上海名媛,携丰厚妆奁嫁入史家,成为史的二房。自此,史量才也就有了接办《申报》的资金。

为博佳人一笑,1925年,史量才按《虹楼梦》怡虹院的格局,于当年的新新旅馆旁建了一座以爱妻名字命名的“秋水山庄”。此后,一有余取,史量才便偕沈秋水双栖于此,度过了一段弹琴赋诗的如歌岁月。

雨巷原文 篇三

关键词:雨巷 重读 意蕴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每当读起这首诗,我都会不由得沉浸于遐想中:烟雨朦胧的雨巷,飘动的油纸伞下,隐约淡雅的背影里,那悠悠的愁绪。遐想过后,似乎又有新的感悟。只是,这种感悟有时候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应该就是经典文学作品清香常在,经久不衰的魅力吧。为此,写下这些文字以谈谈重读经典后的感悟。

《雨巷》写于1927年的一个夏天,最初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自从发表《雨巷》后,戴望舒便以“雨巷诗人”闻名于文坛。只是诗人自己都可能没有预料到:这首诗问世后,尤其是在入选高中语文必修课文后,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解读与争论。也许是因为这首诗的朦胧性,故而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方式。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解读方式,都应该基于作者的生平经历,立足于文本本身特定的语境,并设身处地地贴近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尽量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为此,要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我们得先走近诗人,认识诗人。

诗人戴望舒出生于杭州大塔儿巷。这些小巷都铺着青石板,东西蜿蜒,南北贯通。小学中学阶段的诗人戴望舒就穿梭于这些小巷间。于是,小巷便在诗人的记忆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也为诗人以后的创作做了灵感的准备。1923年秋天,诗人赴上海求学,后加入了共青团。与那个时代的许多进步青年一样,怀着无限的热情投入革命激流中。然而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白色恐怖随即弥漫开来,诗人也成了被通缉的对象。现实的残酷迫使他暂时躲避于松江施蛰存的家中。在这期间,他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爱情算是他人生低谷中的慰藉吧。然而,小时候因患上天花而残留于脸上的疤痕使恋爱中的他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于是,他的爱情充满了波折。这一年诗人22岁,这是一个怎样的年纪?

其实,这是一个尴尬的年纪。原因在于:其一,在那样一个黑暗动乱的年代里,他的事业没有着落。其二,在青春躁动的时期里,他的感情不但没有依托,反而陷入了情感的漩涡。在人生灰暗的岁月里,他低沉倾诉无人聆听,于是有了“人间伴我是孤苦,白昼给我是寂寥”的感叹。当孤独、烦忧悄悄闯入心底的时候,怎么办?于是,诗人戴望舒便走进了雨巷。那么他走进雨巷想干什么呢?是为了写诗吗?我想,诗人自己也恐怕难以回答吧。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诗人为了排遣心中的寂寥与烦忧。所以他在雨巷中只是漫无目的地散散步。但他的散步并不是为了写诗而散步,相反因为散步而让心境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然流露,最终撩动了灵感。这样一来,便还原了诗人当时的创作情境。只有还原了诗人当时的创作情境,才能更好地体悟诗人当时的心境,从而理解诗中朦胧的意蕴。

有了这点认识后,再来探讨这首诗隐藏的意蕴。可能有人会问,《雨巷》这首诗到底在表达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哪怕是诗人戴望舒他本人一时也难以给一个标准的定论。正如他自己曾经说的,“诗本身就是一个生物,而不是无生物”。诗人在特定的情境中创作诗的瞬间也就赋予了它生命。哪怕诗人自己重述过去,也难以再现那瞬间的念想和思绪。所以,诗的美贵在于主题意蕴的多样性,给读者提供一个能充分地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鉴赏者又何必非要一个标准的定论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于这样的朦胧诗,就更应该允许意蕴的多样性。但不管怎样的多样性,作为读者都应立足于文本本身特定的语境,并设身处地地贴近诗人创作时的心境,用心去体悟,而不是囿于各种表面形式化的鉴赏方法而机械地去肢解文本。

于是,有读者说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在黑暗的现实中逐渐地走向幻灭,象征着一个热血青年追逐梦想不得而在痛苦地。而“雨巷”象征着黑暗的现实, 黑暗的现实又是那样般的“悠长悠长”。而“我”象征着追求理想的青年,“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理想,丁香姑娘的“走近,飘过,最终走尽雨巷”就是象征着美好理想的幻灭。这种象征意义,放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是有其合理因素的。因为,诗人戴望舒创作此诗的时候,正处在一个黑暗动乱,理想幻灭,革命受挫的艰难时期。那个时候,因为残酷的现实,他暂时不得不脱离了革命群体而避居于施蛰存家。在这样的人生低谷里,创作了此诗,自然脱离不了政治社会的因素。只是,如果仅仅从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出发,站在如此高的社会政治角度而脱离诗人个人复杂的情感体验去审视这首优美的朦胧诗,这未免太苛刻太生硬了。仅仅这样去解读,那这还是优美的朦胧诗吗?还是那个有着独特忧郁气质的戴望舒的诗吗?

还有读者说,这是一首爱情抒情诗。诗中表达的正是那个时代的青年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在追求不得时萌发的孤独、苦闷、惆怅、彷徨之感。这种理解结合了诗人的情感经历,有其合理性。毕竟好诗都离不开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当年的诗人为躲避追捕,曾入住于好友施蛰存家。并对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一见钟情,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在爱情的漩涡中诗人可谓是“痛苦流离”。这可以在1929年诗人出版的诗集《我的记忆》的扉页上用法文写下的“给绛年”的题签中得到佐证。所以《雨巷》可以理解为是诗人爱情心声的表露。诗人渴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来聊以慰藉心中的寂寥与烦忧。只是,如果仅仅是慰藉心中的寂寥和烦忧,那么诗人为什么希望这个姑娘是“丁香一样的”,而且强调“结着愁怨”呢?

弗洛伊德曾说,“诗人所完成的东西,是他最大的隐私”。是的,作为读者,很难轻易地看出诗人的写作动机和诗中的内涵,但我们可以用心去体悟以求接近。戴望舒是一个有着忧郁气质的诗人,他对事物有着细微的情感体验。而雨巷又是一个空间立体感很强的地方,两边高墙林立,再加上江南的蒙蒙烟雨,这份宁静与淡雅便让诗人有着一种恍恍惚惚的奇妙感觉。于是,诗人恍惚间觉得自己似乎进入了一种境界,一种精神的境界。他似乎在期待着什么,但具体是什么又是那样的捉摸不定。也许那一刻,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情境里,潜藏于诗人心底的那份莫名的孤独感在涌动着。于是,诗人期待着一个能理解他的同行者,哪怕是一句话也不说,但能这样陪着他一路静静地走下去也就足够了。所以,“丁香一样的姑娘”并不一定是指“姑娘”乃至“意中人”,仅仅是一个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结合诗人当时的心境以及文本的语境,我觉得诗人希望逢着的仅仅是一个懂他的“知己”,一个同病相怜、心心相惜而倾诉无间的“知己”。然而这样的“知己”是如此的难得。很多时候,“她默默地走近”,却又“梦一般的,像梦中飘过”,最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但诗人仍然在期待着,在期待中走尽这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当然,对于诗人来说,他当时的创作仅仅是瞬间的感受。至于这个“知己”是谁,这首诗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我想诗人自己都“一言难尽”。毕竟,这对诗人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让真切的情感自然地流露。也许,这就是朦胧诗的美在于“妙不可言”吧。

参考文献:

[1]王文彬,金石主编。戴望舒文集(诗歌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刘保昌。戴望舒传[M].长沙:湖北辞书, 2007.

[3]李秀云,尹传兰。缠绵悱恻的忧郁美――《雨巷》的意境美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

[4]于海东。浅析《雨巷》的意象特征[J].成功(教育).2009,(09)

雨巷原文 篇四

一、仙圃寨风雨圣者信仰圈的形成及其发展

.仙圃寨建寨的历史原因及概况

明朝中后期,战争迭起,社会动荡,山贼海盗趁机作乱,侵害村民;(P)同时,村落械斗之风甚盛,大村吞食小村,同宗欺负异姓的现象不时发生。有些村落为了增强力量、确保自身安全,联合友好村落,组成会乡进行械斗。这种会乡械斗规模更大,时间更长,危害也更严重。村民为了有效抵御山贼海盗的侵犯和敌村的进攻,就在乡的周围筑起围墙,从而形成一个寨堡。仙圃寨的形成就属于这种情况。仙圃寨最初是由辜厝、田头黄、厂头吴、赖厝、廖厝、上官路、南埔黄、黄厝巷、张厝巷、陈厝巷个村组成的。明朝末期,黄厝巷、张厝巷、陈厝巷和横陇,辜厝和仙乐,赖厝、廖厝和仙都,厂头吴和古楼林、下陇之间互有矛盾,吵架械斗时常爆发,于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这个村结成联盟,建立仙圃寨。“仙圃寨与东莆金石市接界,距城三十五公里。”(注:参见清代吴道róng@①所纂《(光绪)海阳县志》(卷三)之《舆地略二》,年版,第页。)它长约公里,宽约公里,北邻龙下村,东邻仙乐村,南面宏安,西面仙都,地势开阔,寨内除赖厝的西厝属于海阳县东莆都外,其余各村都属于海阳县上莆都。

.仙圃寨信仰风雨圣者及组织巡游会的缘由

仙圃寨建寨的确切时间无从考察。但据寨中老人说,建寨是由“戊辰八贤”之一的辜朝荐(注:辜朝荐:字端敬,号在公,海阳县上莆都仙圃寨人,崇祯元年进士,永历二十二年病逝。《金石镇志》(卷),年版,第页。)主持的。(注:笔者调查材料。报告人:翁和坤,男,翁厝村人,岁,退休教师,高中文化。调查时间:年月日。)可知建寨时间应在明末清初。而仙圃寨信仰风雨圣者是至清嘉庆三年()才开始的。据记载:

“盖仙圃寨所祀风雨圣者,原于浮洋斗文。清仁宗嘉庆三年(),吾寨干旱,乡绅自斗文恭请圣者金印、香火设坛求雨而得甘霖。回銮之期,神示驻驾仙圃,民以寨中诸神裁定,示警大路顶黄林谢庄合建之娘宫前殿,故设庙刻金身奉之。后有鉴于各地会乡之风甚盛,为增全寨团结,共御外侮,便遵斗文村旧例,每年正月二十二日为神游期,并拈阄以定灯首,主全年神事。至于神游所行之路,则由神降乩于黄厝巷乌门一位十余岁童子之身,由其前导而确立之。灯首则由嘉庆六年()始轮排。”(注:仙圃圣庙石刻《潮州仙圃寨风雨圣者史略》。该碑存于风雨圣者庙内,年立,宽厘米,长厘米。)

那么,风雨圣者究系何方神圣,为何仙圃寨要以它为主祭神并组织规模浩大的巡游会呢?陈景熙在《孙雨仙信仰研究》一文中已作概述:风雨圣者姓孙名道者,南宋人,生于揭阳孙畔村北厝,小时候就能预知风雨。岁时,他在开元寺看到官民设坛求雨,于是登坛代之,雨果然大至。第二年,他在宝峰山上牧牛时忽然不见,人们认为他是钻入巨樟中遁仙而去,于是伐樟刻像建庙奉拜,皇帝也封其为“风雨圣者”。(P)由于风雨圣者很灵验,又是皇帝亲自册封的,因此信仰它的人很多。每逢大旱之年,不少乡村从拥有“雨仙真像”的浮洋斗文恭请雨仙金印、香火设坛求雨,立庙祭拜。

仙圃寨内各村历来都是以农业为主。在古时水利灌溉系统不发达、人力对自然的改造无法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特别是在旱魔的威胁下,人们只能仰仗神力,祈求神明的帮助。仙圃寨的雨仙信仰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建立起来的。至于把风雨圣者作为全寨的主祭神并组织隆重的巡游会,则是适应“增全寨团结,共御外侮”的需要。当时,仙圃寨各村都有自己的信仰神,但要把寨内别村的神作为自己的主祭神,村民也不愿意。于是,新诞生的风雨圣者信仰及其巡游会适应形势的需要被全寨村民共同接受了。这个以风雨圣者为中心的超村际的祭祀圈,经历了两百余年复杂纷繁的内外部社区整合,直至今日还是一个非常紧密的地域组织,这也可以看出民间信仰超凡的凝聚力了。

.翁厝加入风雨圣者祭祀圈的始末

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尽管翁厝也祭祀风雨圣者,有一段时间在行政上也归属仙圃寨,但在仙圃寨村民的意识中,翁厝却不属于仙圃寨,“老爷”无份;而翁厝也有自知之明,寨中“大闹热”(即风雨圣者巡游日)时,其他村祠堂前挂的绣匾写的是“合寨平安”,惟有翁厝写的是“合乡平安”。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翁厝虽也祭祀风雨圣者,其寨内成员的身份却得不到承认,陷入妾身未明的尴尬境地呢?这还得从翁厝信仰风雨圣者的始末说起。

翁厝在古时与仙圃寨并不在一个“都”里,它当时属于海阳县东莆都。古时翁厝是属于下九社的。这个社由陈厝陇、翁厝、李厝、卢厝、董厝、王厝、吴厝、曾厝、谢厝九个村组成。和其他会乡一样,下九社也通过信仰仪式增强凝聚力,他们所信仰的神是陈尧佐王公。但是,下九社在清末就解散了。卢厝在村落械斗中被东凤陈氏所灭;李厝则因盗贼袭击,村民奔逃而散;王厝、吴厝、曾厝等村则迁移的迁移,绝丁的绝丁;到最后只剩下陈厝陇和翁厝,于是它们分别接管了这些村的王公,把他们作为本村的地方神。陈厝陇和翁厝还是继续联合游神,直到年发生了一件不大却足以改变现状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陈厝陇和翁厝联合游神,游完“安路”(神所经过的特定路线)后,两支队伍在村交界处分手。当时盛行着一种“掷石头”的习俗,即两村的村民拿石头互掷对方,据说这样做会使自己的霉运飞向对方,从而使自己兴旺发达。这种习俗使得每年都或多或少有人受伤,但因受伤的是平民百姓,习俗还是得以继续盛行。年游神中,翁厝一名余岁的孩子被石头掷伤,翁厝才决定不联合游神。为何一名小小年纪的孩子的受伤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习俗呢?原来,这名孩子的伯父是县长,(注:翁梓光,世纪年代初曾任大埔县长。)家族中还有达官贵人,这个显赫的家族对其生活地方的社会生活,权力分配,冲突解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多年后,这名孩子荣任仙圃寨乡长。(注:笔者调查材料。报告人:翁克庶,男,翁厝村人,岁,退休干部,大学文化。调查时间:年月日。)

下九社散了,翁厝需要重新寻找盟友。翁厝之所以选择仙圃寨,是因为翁厝与仙圃寨不仅地理位置紧邻,而且在信仰、社会生活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翁厝还属于下九社时,因为风雨圣者巡游时恰好要经过翁厝,因此,有些村民已有祭祀风雨圣者的习俗。下九社散后,翁厝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就加入了仙圃寨;又因为风雨圣者在寨内诸神中的地位最高,翁厝也就入寨随俗,把它作为全村的主祭神,而原来供奉的王公反而降到次要位置。

对于风雨圣者为何要经过翁厝,这里补充说明一下。仙圃寨个村有个村都完全属于上莆都,只有赖厝比较特别,以村南厝和西厝的水沟为界,分属上莆都和东莆都。当时,在确定寨墙时,负责人考虑到不同“都”之间如果围起来可能会发生税收等纠纷,因此没有把属于东莆都的西厝围在寨墙内,(注:笔者调查材料。报告人:廖镇汉,男,廖厝村

人,岁,高中文化,风雨圣者庙理事人员。调查时间:年月日。)但作为赖厝的领土,它又确实属于仙圃寨,风雨圣者巡游时还是要经过其地。而赖厝西北与翁厝接壤,东南紧靠廖厝,东北隔一小溪与厂头吴相望。这样,巡游队伍无论是从赖厝到厂头吴,还是从厂头吴到赖厝,都必须经过翁厝,这就为翁厝加入仙圃寨创造了客观条件。

翁厝加入仙圃寨,参加祭拜风雨圣者时,个村的风雨圣者灯首已经确定。风雨圣者理事会经过商量,认为翁厝与赖厝在地理位置上是邻村,决定让翁厝与赖厝一起担“灯脚”(潮州音译,即组织巡游会之首席),所以人们总是说:“翁倚赖”(指翁厝依靠赖厝)。而人口比赖厝多,经济比其发达的翁厝人认为自己虽然没有“灯脚”名分,一样可以把祭祀活动办得热热闹闹,根本不需要借助赖厝“灯脚”的名义虚张声势,因此不愿意接受“翁倚赖”这种说法;而寨内人一方面认为风雨圣者翁厝无份,另一方面又认为翁厝不愿意接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尽管翁厝是后来加入的,仙圃寨还是最终确定了风雨圣者信仰和祭祀的地域范围,即个村共同信仰和祭祀风雨圣者。

.风雨圣者巡游会

风雨圣者巡游日即本地人俗称的“大闹热”。每逢“大闹热”到来,全寨彩旗飘飘,锣鼓阵阵,爆竹震天,人潮涌至,到处一派升平欢乐的气氛。在“大闹热”的一系列活动中,最能体现风雨圣者对全寨的影响的首推风雨圣者巡游会。风雨圣者巡游会开始于嘉庆六年(),第一个组织巡游会的是陈厝巷,其次分别是黄厝巷、上官路、赖厝、廖厝、田头黄、张厝巷、辜厝、厂头吴,最后是南埔黄。每村十年轮流一次。风雨圣者的巡游路线是逆时针方向(见图)。灯首和巡游路线是通过拈阄和神降乩确定的,这表明仙圃寨各村尽管有强弱大小之分,但在风雨圣者面前一律平等。这种平等性还体现在圣驾的停留时间上。在确定圣驾的停留时间时,曾有人主张在大村的时间应比较长,但最后经过一番争议,还是决定在每村的停留时间都为分钟。当然,当届组织巡游会的村落也有一些特权,这些特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先祭祀权。祭祀风雨圣者一般在正月二十二日圣驾巡游本村时,村民才将祭品集中拿到祠堂前祭祀,惟有“灯脚”村的村民可先祭祀。()请剧团。剧团是指由真人现场表演的潮剧团,而非道具戏。自有风雨圣者巡游会,只有“灯脚”村才有权请剧团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约定。这条约定是否是为了防止“灯脚”村的风头被别村超过,已经不得而知了。也因这个规定,未获“灯脚”资格的翁厝村就成了全寨中惟一在“大闹热”中没有请过剧团的村落。()组织锣鼓标队进行表演。锣鼓标队是由标旗队、锣鼓班、英歌舞队等组成的,一般在正月二十二日上午八、九点风雨圣者巡游后举行。近几年,锣鼓标队在正月初二到镇政府及镇内其他村政府那里去拜年,正月初三则游行寨内各村。代表仙圃寨地区保护神信仰的锣鼓标队到寨外其他村游行,这是其他神明信仰所少见的,从中也可以看出风雨圣者信仰的影响有多大。

附图

图 风雨圣者巡游路线

翁厝村虽然不能享受上面三种特权,但也有其他村落所没有的特权。这就是:无论轮到哪村担“灯脚”,其巡游队伍经过翁厝,都会在村口把神轿交给翁厝人,让他们抬到祠堂供人祭拜,而经过其他村时,却不曾有这样的事。为什么翁厝人有这样的特权?原来,“在乡村社会中,神明往往起着地域分类的作用。”(P)神明在巡游时,足迹是不能踏进其信仰范围之外的其他地方的,否则会被视为侵犯了他人的领土,从而引起乡村间的矛盾和冲突。在翁厝不属于仙圃寨时,为了确保翁厝人不捣乱,仙圃寨决定,在翁厝村口让翁厝人抬神轿护送“老爷”过境;翁厝人认为这样做能使“老爷”保佑自己,也就乐意去做。后来,虽然翁厝也加入风雨圣者祭祀圈,这一做法却保留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翁厝未能获得担“灯脚”资格的遗憾。

由于不能承担“灯脚”角色,翁厝一直不被视为仙圃寨的一员,但翁厝也并非没有机会获得这一资格。据寨里老人讲,年,南埔黄曾提出把“灯脚份”让给翁厝,因为南埔黄一直人丁不济,只有几户人家。每次轮到它担“灯脚”,辜厝、田头黄、黄厝巷都得鼎力相助,尽管如此,南埔黄人还是感到组织巡游会确实力不从心,因此想放弃“灯脚份”。当时翁厝也同意。但南埔黄一名富有的华侨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有损村的体面。这名华侨刚做生意时,曾在风雨圣者面前许过愿:如果能赚到钱,就分一半给神。后来他果然生意兴旺,他认为现在是兑现诺言的时候,于是他提出组织巡游会的费用由他负责,再请辜厝、田头黄、黄厝巷帮助出人出力。因此让“灯脚”没有成交。后来华侨生意衰败,无力再承担这种费用,又提出让“灯脚”,但时过境迁,翁厝却不要了。

二、风雨圣者以外的其他信仰

人类学者冈田谦指出,“共同奉祭某一位主祭神的居民的居住地域为一个祭祀圈。这个地域范围随着主祭神影响力的大小而有不同,它可小至某一村落中的一个‘角头’,大可包括整个村落,甚至无数的村落,形成一个超标际的祭祀圈;在另一方面,祭祀圈的范围是相互重叠的。”(P)在仙圃寨,除了以风雨圣者作为文化标志确定这一地域外,在这个社区内还以其他地方神为标志,形成地域层次较低的祭祀圈。

.以龙尾圣爷为中心的祭祀圈

廖厝、翁厝、赖厝、厂头吴以龙尾爷为社主组成仪象社。龙尾爷的祭祀仪式较简单,没有组织巡游会,只是在农历正月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分别由厂头吴、赖厝、廖厝、翁厝迎它到本村祠堂祭祀,并于当晚在本村游神。龙尾爷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不如风雨圣者。它的兴起主要是四村联络感情、抵抗外侮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大械斗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龙尾爷的这一作用已经减弱了,因此近年来它的香火不如过去旺盛了。这说明民间信仰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密切的联系。

厂头吴、赖厝、廖厝和翁厝作为一个祭祀圈,还创办了维正学堂。据《金石镇志》记载,维正学堂是廖厝侨胞廖正兴先生和汕头商会会长赖礼园先生合资于年兴建的一所完全小学,其校舍和教学设备曾为“三阳”(海阳、潮阳、揭阳三县)之冠,从而解决了当时仙圃寨各村高小学生的入学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在仙圃寨的地位,也反映了作为一个祭祀圈在教育文化上的联系。

.以三山国王为中心的祭祀圈

除了以龙尾爷为中心的仪象社,三巷也以三山国王为中心组成祭祀圈。三巷的始祖都是先迁居赤石宫,后才迁至现村址的。他们的村落创建史和以三山国王为中心组成祭祀圈是否有因果联系,现在已不得而知。但三山国王虽然为三村的共祭神,现却只有香炉供人祭拜,没有神庙,也没有塑像。究其原因,是因为三山国王庙原址建于陈厝巷,建国后庙被铲除,年后虽然恢复祭拜,但其他两村都觉得自己是大村,把庙建在陈厝巷这样一个小村对自己不公平,因此不愿出钱建庙。这表明神明在村民心目中不仅是乞求发财平安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是反映村落力量的象征。

仙圃寨各村以风雨圣者、龙尾圣爷、三山国王等神明为中心组成祭祀圈。根据某些学者的研究,“祭祀圈与婚姻圈有相互重叠的现象。”(P)但就仙圃寨祭祀圈来看,辜厝和上官路,厂头吴和田头黄却禁止通婚;就龙尾爷祭祀圈来看,廖厝和赖厝也禁止通婚。之所以

雨巷原文 篇五

1.研究背景

1.1规划区域概况

抚州,旧称临川,位于我国江西省东南部、赣闽两省交界地区。抚州北邻南昌市,是抚河下游、进入鄱阳湖前的地区性中心城市与交通枢纽,是古代临川文化的代表性城市。文昌里街区位于抚州城东北部、抚河与干港所夹洋洲半岛西部,毗邻抚河,自古为进出抚州城、联系城乡的重要地区,目前是抚州城仅存的风貌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面积约65公顷。

1.2街区排水系统现状

文昌里历史街区内的现存排水系统主要由石砌或砖砌边沟、暗渠、明渠构成,它们保存相对完整,部分街巷的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笔者在街区调研中,对仍在发挥排水作用的暗渠进行了统计:6条街巷下合计4.76千米的雨水暗渠保存相对完好,仍在承担排水功能,具体详见表1。现状排水系统的问题方面。街区内排水暗渠覆盖面积较小、部分区域尚无排水系统。现状排水暗渠建设标准低、年代久远,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盖板塌陷导致的暗渠淤塞、损坏问题较普遍,导致部分区域排水无出路、内涝频发。此外,街区内生活污水同样须通过地下边沟、暗渠排放,污水排入后对街区内外环境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

2.传统排水系统的保护和利用

2.1传统排水系统的保护意义

传统排水系统在文昌里地区内的意义不仅是收集、排除民居和院落内雨水的设施,在文昌里街区内,传统排水系统与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相互搭配,构成了丰富、立体、完整的街区风貌。以街区内常见的天井为例,在年降水充沛的江南地区,以多种方式充分收集、利用雨水,显然不是出于缺水的原因,古时徽州人讲“聚水如聚财”,选设天井不仅是通风采光的需要,还图“肥水不外流”之吉利[1],中国江南地区的天井多有此寓意,文昌里亦不例外。而四水归堂的建筑格局、青石盖板的雨水沟渠所收集的雨水,在更多的时间里也被赋予了日常生活取用、种养殖取用以及防火等多种功能[2]。这些传统的设施不仅便利了过去江南百姓的生活,也是勤俭、朴素的人民性格的具象化体现。所以,从文化延续性的角度,传统排水系统是街区内生活习惯和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是历史街区文化价值的一部分,应该受到保护、展示和借鉴。规划提出的这一观点,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中提出的保护历史遗存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保护历史信息真实载体的原则一致,同时在国内其他历史街区中,如扬州东关街、深圳大鹏所城、福建三坊七巷等地,传统排水系统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3]。

2.2街区雨水收集排放模式

文昌里街区内部分建筑、院落内的雨水收集和排水设施保存相对完好,与街巷中的排水沟渠可以构成完整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统,经过合理恢复、修缮,可以承担起街区内雨水收集排放的任务。本次规划中提出的雨水收集、排放模式为:降雨落入庭院后由天井收集,部分下渗入地,其余雨水由院内暗管或集水渠排入街巷暗渠;街巷暗渠内雨水在流动过程中持续渗入地下,剩余雨水分别汇入区内湖塘,补充景观水体;汛期雨水量较大时,可开启排涝泵站将湖塘内雨水排入保护区外水体。考虑到历史街区街巷和庭院内的青石板地面、砖石等砌筑材料之间的缝隙本身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为减少街区排水系统压力、增加雨水下渗,规划建议在街区路面整治时,地面铺装尽量选用传统的砖、石等透水性材料,保持街区的原真风貌。

2.3街区雨水系统布置

在文昌里街区内,共有街巷40余条、总长约6.8千米,受建筑和其他历史遗存影响,街巷普遍较窄且断面宽度变化较大(如街区西侧河东湾直街宽度在2.7~5m间),街巷部分位置进入基础设施的管线存在明显困难。在供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基础设施管线中,依靠重力流排放的雨污水系统布局与协调一直是困扰历史街区基础设施改造的难题,在当前国内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通常采用合流管线收集雨污水[3]。合流管线虽然以一根合流管代替雨、污水两根管道,但由于须考虑降雨时同时收集并排放街区雨污水,其管径普遍较大、工程施工时影响也较大。此外,为满足雨水收集需要,街区各条街巷下都须布置合流管并配套大量雨水篦子、检查井,不可避免对历史街巷风貌以及历史建筑产生较大影响。本次规划为避免设施改造对街巷两侧历史建筑的影响,提出了街区排水设施布置的原则:1)充分借鉴和利用传统排水系统,对传统院落边沟、街巷暗渠进行清淤、拓宽并加以适当的完善改造,以现状保留/修缮沟渠和部分新建石砌或砖砌排水沟渠承担雨水收集和排放任务;2)单独收集排放街区内污水,以HDPE双壁波纹管作为街区内污水系统的管材;3)为解决狭窄街巷内布置雨水沟渠后对其他基础设施管线(特别是污水管线)的影响,规划中原则上避免在一条街巷内同时布置雨、污水管线,根据街巷具体情况,可以采用“梳齿”或“对襟”两种形式,道路两侧地块面积较大、用户较多、雨污水排放压力较大的街巷,可采用“对襟”式的雨污水系统布局,其他街巷则采用梳齿状的雨污水系统布置形式;4)新建暗渠布置应充分结合现状街巷暗渠的路由,为增加新建暗渠的雨水收集和排放能力,同时考虑到道路横坡,在有条件的街巷,建议优先采用双侧布置暗渠的形式。根据上述原则,在本次规划中,街区内总长约6.8千米街巷(宽度不小于2米)中共布置雨水暗渠12.62千米。其中,敷设400mm宽盖板暗渠12.50千米、600mm盖板暗渠0.12千米。宽度小于2米的狭窄街巷内以边沟代替暗渠,规格建议采用BxH=200mmx150mm的矩形断面,并沿街巷双侧布置,以利雨水收集和输送。在本次规划中,街区内合计铺设传统形式排水暗渠12.62千米,并在不同断面街巷中做到了雨污水设施的完整覆盖,整体提高了街区排水基础设施的水平。其中,现状保留、修缮的暗渠在雨水系统中占比约为32%,传统设施的保留利用比例较高。

2.4雨水暗渠排水能力校核

为保证传统形式排水沟渠的雨水排放能力,规划提出对现存石砌或砖砌边沟、街巷盖板暗渠和明渠进行清淤并加固其结构;在设计和计算中要考虑新建暗渠的排水最小安全超高。参考《室外排水设计规划(GB50014-2006)》(2014版)所规定的明渠(上沿至渠内水面)最小超高,建议街区内暗渠设计的最小安全超高控制在200mm为宜。图4所示为降雨重现期P=2年的情景下,街区内传统形式暗渠的计算流量与其过流能力的比值,其中,89%暗渠的计算流量与过流能力比值在0.4~1.0之间、6%的比值在1.0~1.2之间、仅5%暗渠的计算流量与过流能力比值在1.2~1.4之间。考虑到暗渠设计时的200mm安全超高,可以认为规划后街区雨水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普遍不低于重现期2年的标准,已经达到《室外排水设计规划(GB50014-2006)》(2014版)中规定的市区人口100万以下城市(抚州即属该级别城市)的排水设计重现期要求。

2.5传统排水系统的优势和有机保护

3.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基础设施提升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文史研究、规划理论、社会管理、工程技术等诸多方面。文昌里是典型的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密布的历史遗存、狭窄的街巷、有限的公共空间都是对基础设施提升工作提出的限制要求,传统的大动作、高强度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其破坏性显然大于街区价值提升。本次保护规划在综合考虑风貌完整性、文化传承性、功能完备性后提出了传统雨水系统的保护性利用方案,是将基础设施提升与街区保护、文化传承相融合的一次实践。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6-97.

[2]胡敏。历史街区的防火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69-74.

[3]李新建。历史街区保护中的交通和市政工程技术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06-111.

[4]肖岚。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探索—以温州市朔门历史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19-124.

雨巷原文 篇六

关键词:岭南地区;历史街区;生态改造;生态建筑技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6)05-0000-00

岭南地区历史街区蕴含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城市的发展其房屋老化、道路狭窄、规划无序、采光和通风不良等问题越发严峻,生态改造势在必行。

“生态改造”是指应用(当代)生态建筑技术对原有建筑进行环境、功能和资源利用形式的改造。生态改造的基本原则是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经济有效地改善建筑综合环境。通过“生态改造”的街区将带动周边落后街区的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和形象,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激发市民的环境保护热情。欧洲的许多国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先后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生态街区建设实践,出现了众多颇具影响力的成功案例。例如,瑞典马尔默的Bo01街区曾经一度是衰败的工业码头,依托“生态街区”项目成功转型,为促进城市经济、恢复地区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1950年建成的马尔默奥古斯登堡地区和建于1850年―1920年的哥本哈根韦斯特街区,都是传统住宅区,一直存在着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依靠政府主导的生态改造计划,通过生态建筑技术,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激发了当地居民绿色生活的观念,促进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1-4]。通过以上案例可总结生态改造有以下两大惯常策略与方法,一是通过产业转移及功能优化,改善原有用地的工业污染,将工业厂区转型为城市公共空间;二是通过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对街区的规划及建筑进行生态改造。

本研究以东莞石龙岭南一号项目为例,探讨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对岭南地区历史街区生态性的影响,总结适用于岭南街区的生态改造策略。

一、项目概况

岭南地区气候具有夏热冬暖、日照辐射强等特点。历史街区在进行生态改造时,应以岭南地区气候特点为改造设计的基础。本研究选取的案例位于东莞石龙镇太平路西侧(图1),原址建筑类型为两组厂房建筑和民居,建筑层数不超过5层。基地的北侧及西侧都是传统民居,东南侧有一公园,为旧城改造片区的一期启动区,占地面积4982m2,总建筑面积5038m2,整体规划布局由东边入口的骑楼街,北边的竹筒屋及西南边的两组院落建筑组成,入口广场及中部核心广场构成公共空间。(图2)

二、岭南地区历史街区生态改造策略及其效果分析

(一)利用广场开敞空间设计改善自然通风

岭南地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具有天气炎热,潮湿多雨的特点。自然通风对于降温去湿改善微气候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历史街区在不断发展中由于用地局限、缺少规划,原有的连续开放空间被不断蚕食,通风不利的问题逐渐凸显。在对岭南地区历史街区进行改造时,首先应该全面分析用地现有空间状况,结合当地的主导风向与周边环境条件,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利用交通组织与开敞空间的设计,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改善街区的自然通风。

以岭南一号项目为例,用地的东南侧为西湖公园,具有良好绿化水体开放空间,有利于降温与空气净化;而用地的南侧则有一栋高度超过30m,面宽110m左右的商业综合体建筑,不利于夏季6、7月份的南向风向进入街区。

考虑到当地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向,规划设计首先将用地东南侧沿街建筑拆除,在用地东南侧形成一个狭长的梯形广场空间,形成基地主入口,入口西侧拆除后期加建的厂房并设置方形内部共享空间,东侧则通过街道联系西湖公园,形成收放结合的城市连续开放空间,有利引入东南自然风进入街区内部[5]。计算机模拟分析表明:由于基地东南侧的公园水体与基地的温差,空气流动的作用更加明显,东南侧西湖公园凉爽的新鲜空气借助东南风进入基地内部,有利于改善街区风环境[6]。

针对南侧受建筑物阻挡这一不利条件,规划设计将大部分建筑物布置在用地的北侧,使南侧的空间更加宽松,将街区自然通风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计算机模拟风向为东向风向,根据计算机模拟表明,街区改造前的通风效果比较差(图3),街区内的风速最高不超过03125m/s;街区改造后的通风效果有改善,入口广场的风速可达28125m/s,从入口广场到街区中心广场的通风效果显著(图4),到达中心广场最高风速可达到15625m/s。而中心广场的建筑群体围绕广场布置,可利用开敞空间形成风压效应,促进周边建筑自然通风。

(二)疏通历史街区肌理形成冷巷空间,加强自然通风

岭南地区传统街区由于城镇用地十分紧张,建筑密度通常比较大。在长期对地域气候和建筑环境的探索中,岭南地区传统街区发展出梳式建筑布局和“竹筒屋”建筑形制。梳式建筑布局疏通了街区的肌理和巷道,形成冷巷通风风道,季风可沿梳式布局的里巷向街区内部深入,为街区提供良好的通风。“竹筒屋”建筑则采用建筑空间的设计来提高单体建筑自然通风的能力,形成街巷――厅堂――冷巷――天井的拔风通风系统。

在岭南地区历史街区的生态改造中,疏通历史街区肌理形成贯通的冷巷空间的设计是生态改造的重点之一。首先,应该结合街区形成的历史研究,梳理街区的建筑肌理,清除后期无序建设中破坏原有街区肌理的不利构筑物。其次,加建的新建筑应延续原有街区肌理与建筑尺度,将岭南传统建筑的冷巷、天井等空间植入新建建筑中,有效加强街区以致建筑单体的自然通风,改善街区气候[7]。

岭南一号项目的规划设计中,首先拆除用地内部破坏原有街区尺度与肌理的加建厂房建筑,恢复历史街区原有城市肌理;其次,项目的北部与旧街区相邻部分顺应旧城肌理,新建建筑借鉴传统竹筒屋建筑形式,将大体量商业建筑分割成长条状的竹筒屋建筑形式(图5)。控制建筑的尺度与周边原有建筑尺度的和谐统一,使建筑实体和街巷与周边建筑形成良好的衔接关系,保证冷巷风道的顺畅。项目西南部的院落式建筑群体形成中等尺度的建筑形体,作为北部“竹筒屋”建筑到场地南边大型商场的过渡尺度。院落式建筑与周边形成通风巷道,保证自然通风的通畅。在建筑单体的生态改造设计方面,北部的建筑群体以岭南传统建筑竹筒屋为原型进行创作设计,设计构成广场/街道――冷巷――天井的自然通风系统,冷巷与旧街区的道路衔接,形成通风风道,自然风从外部空间进入这些冷巷空间,降温后进入周边建筑。

根据计算机模拟分析(图6)表明,岭南一号项目在进行生态改造后,场地北部建筑的巷道风速最高为1250m/s,最低为03125m/s。场地西南部的巷道风速最高为1250m/s,风速最低为03125m/s。同时,可以观察得出周边的巷道也改善了自然通风,自然风可以穿透到周边的建筑。通风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降温与带走湿气,保持人体在自然环境中的舒适度,改善街区的气候,为居民提供宜人的居住生活街区。

(三)利用互遮阳体系加强冷巷通风

针对岭南地区太阳辐射大,平均日照时间长的气候特点,传统的岭南建筑群体在规划设计时多采用形体相互错落的方法进行规划布置,在东西向形成建筑单体相互遮阳,有效减少太阳的热辐射及太阳眩光。

岭南地区历史街区的建筑密度比较大,在生态改造设计中首先要利用周边的建筑为街区形成遮阳遮挡物。其次,在改造规划中,宜把建筑形体通过切分组合,建筑形体互相遮挡,建筑物之间的巷道处于阴影区,使巷道保持在低温环境中,通过热压效应,可以加强冷巷的通风作用[8]。

岭南一号项目的规划设计中,把建筑群体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入口北侧的骑楼街、项目用地西南侧的院落建筑及用地北侧的竹筒屋建筑。其中用地北侧布置五组5m*10m的竹筒屋形式建筑,每个建筑之间形成2m~3m宽的巷道。根据计算机模拟一年四季建筑在9:00-17:00时间段内阴影的大致范围表明(图7),由于建筑群体的错落布置,相互之间形成遮挡,可以有效地遮档东西向的阳光。其中用地北侧的竹筒屋形式建筑群组中,建筑之间的巷道基本处于建筑互相遮挡形成的阴影中。利用计算机模拟夏至15点巷道的温度分布(图8),可以看到由于巷道受到的太阳辐射很低,巷道能保持在较低的温度,大部分巷道的温度保持在开氏315eK―319eK之间。根据热压通风原理,风进入冷巷后将向气温更高的天井流通,保持冷巷的低温能加强巷道的通风效果。因此,形体互遮阳的生态改造设计减少了太阳热辐射对于街区的影响,能有效加强街区的冷巷通风,改善街区微气候。

(四)首层架空及加建连廊形成遮阳空间

岭南地区传统骑楼建筑是适应岭南地区气候特点而产生的建筑类型,骑楼建筑首层架空的设计对气候有良好的适应性。首层架空形成的骑楼街能有效缓解南向日照的影响,同时还是遮风挡雨的空间[9]。

岭南地区历史街区的生态改造可以借鉴骑楼建筑遮阳交通空间的设计,应考虑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在街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利用首层架空的骑楼空间与风雨廊等形成的遮阳,在人流密集的活动空间形成良好的微气候[9]。

岭南一号项目设计中,将整个街区开敞空间面对城市打开,吸引人流进入,在内部开敞空间的周边采取建筑首层部分架空或加建连廊的设计手法,在联系各个建筑的人流密集的公共交通区域形成连续的遮阳空间(图9):场地入口骑楼街以及用地北部的竹筒屋建筑群体将建筑的二层出挑形成垂直遮阳,下部走廊形成骑楼空间;沿南侧院落建筑加建连廊,整个街区自入口开始连续到中心广场区域,形成接近连续的遮阳空间。主要的人流交通活动及商业活动可以在遮阳空间中进行,保证了游客居民在购物休闲活动中人体的舒适度,强化了街区的生态性。

(五)利用遮阳构造设计增强遮阳效果

岭南地区传统建筑在建筑单体的设计上,还注重通过建筑构造的设计来增强遮阳效果,包括屋面遮阳,外墙遮阳,门窗遮阳等等,在保持建筑美观的同时,又达到遮挡太阳辐射的效果[10]。

岭南地区历史街区在生态改造的单体设计中,可以延续岭南传统建筑的遮阳构造设计手法,采用现代环保材料对设计进行重新演绎,设计出适合历史街区风貌的建筑单体(图11)。以岭南一号街区北部的竹筒屋建筑单体设计为例,考虑在建筑南立面设置镂花墙建筑构件。每个建筑单体的镂花墙的立面尺寸为宽4m,高25m,洞口尺寸120mm*60mm。整体镂花墙在保证透光通风的同时又能减少太阳热辐射对建筑的影响,降低空调等设备的能耗。另外,建筑单体的屋面遮阳隔热采用多层次的屋面进行遮阳隔热。屋顶结构采用钢结构代替传统木结构,保证屋面更轻质结构更加稳定,钢结构屋面出挑建筑立面形成遮阳屋檐。同时设置两个层次的屋檐遮挡阳光,分别出挑12m及08m。

(六)利用景观绿化设计改善自然环境

岭南地区传统建筑非常重视绿化景观的生态作用,在历史街区的生态化改造中尽量引入景观绿化能有效改善街区的空气质量,减弱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环境,尤其在降温增湿方面有显著的作用。

岭南一号项目采用乔――灌――草多层次的立体绿化系统,结合功能需求具有更好的生态效应。其中乔木能形成较大的树荫,设计布置在中心广场,入口广场等开敞空间[11]。入口广场的南侧有一古树,为高大乔木,设计予以保留。入口广场处多为人流密集区域,大范围的树荫能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降低广场地面温度。整个街区利用建筑的中庭、天井等空间栽种灌木及草坪,同时,利用街角等不规则用地设计街角绿地,最大限度的提高街区的绿化率(图13)。

利用计算机对广场表面温度进行模拟(图14)。发现绿地区域的表面温度:328eK~333eK,要低于硬地铺装的表面温度:335eK~337eK,而且由于植被的遮阳降温作用,植被周围的建筑物处于较为低温的环境中。景观绿化设计对广场的自然环境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同时改善了周边的建筑环境,创造了怡人的绿化景观空间。

(七)利用主动节能技术改善岭南地区历史街区的生态性

主动式节能是指利用环境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来降低建筑能耗。岭南历史街区的生态改造过程中,在节能技术的选择中,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与科学智能化的控制手段,进一步提升整个历史街区的生态性。

岭南一号项目利用雨水收集技术及屋面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来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在雨水收集方面,岭南一号项目将采用建筑屋面和部分地面的雨水回收技术。本文研究项目的屋面及地面雨水汇流面积为1558m2,依据东莞气象局的资料,东莞年降雨量为18025mm。雨水收集计算公式:V=ψHAK,ψ为径流系数(取09),H为降雨量,A为汇流面积,K为初期雨水弃流系数(取085)[12]。根据雨水收集计算公式,得出年均可收集雨水总量达214954m3。雨水收集后可由市政中水厂抽取和收集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的中水送至街区使用。这种同时利用雨水和生活污水,规模化进行中水处理的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街区的室外杂用水和40%的冲厕用水采用市政中水,有效节约了水资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13]。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岭南一号项目利用街区的屋面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项目计划采用多晶太阳能板,多晶太阳能板具有制作成本低,材料制作简便,节约电耗等优点,可以节约生态改造成本。本文研究项目的屋面面积为1058m2,计划选用990*1010*35mm的多晶太阳能板进行配置安装,根据深圳市新阳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990*1010*35尺寸的多晶太阳能电池板输出功率为130W,系统的转换率为65%。 计算可得出每年太阳能光伏板理论发电量为174707kw・h,可满足街区地上商业建筑的每天至少6个小时照明用电需求[14]。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及屋面太阳光伏发电,整个街区构建出自然资源回收利用的系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减少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有利于岭南历史街区更加长远的发展。

三、结语

东莞石龙岭南一号项目在整体生态改造中,将广场空间设计、自然通风系统的利用、自遮阳体系的构建、景观绿化设计、可再生能耗的回收利用等生态建筑技术应用于历史街区的生态改造。计算机模拟结果及相关科学计算表明,这些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首先能改善街区的自然通风系统,自然通风的加强使街区能保持舒适的建筑微环境;其次,通过加强遮阳系统和景观设计抵御太阳辐射,创造怡人的活动空间,同时能相应减少空调设备的能耗;最后,加强对可再生能耗的回收利用为街区的可持续生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东莞石龙岭南一号项目对于岭南地区的历史街区生态改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岭南地区的历史街区生态改造应该充分考虑岭南地区气候特点、用地周边的环境、规划及建筑使用要求等综合因素,结合传统岭南建筑在遮阳,冷巷通风,骑楼空间等方面的经验与现代生态建筑技术,借助计算机模拟进行评估与优化,将传统建筑技艺与现代建筑节能技术紧密结合,才能科学有效地改善岭南历史街区的建筑环境。通过生态改造,岭南历史街区将延续岭南传统文化,焕发都市现代活力,从而带动周边落后街区的生态发展,构建更加美好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RR White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ity[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 Service Science, 2011, 115(s 1C4):1 - 4

[2]Margarita Alario,Urban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in Chicago: Science, Policy and Diss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 Management, 2000, 43(4):489-504

[3]田达睿, 欧洲生态街区的建设类型与经验借鉴[J]. 上海城市规划,2012(6): 85-89.

Tian Darui,Analysis of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ommunity in Europe[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12(6): 85-89.

[4]陈天, 臧鑫宇,王峤。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 略研究[J]. 城市规划,2015(07): 63-69+76.

Chen Tian,Zang Xinyu,Wang on Urban Design Strategies for Green Blocks in ECO-CITY[J].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15(07): 63-69+76.

[5]王珍吾,高云飞,孟庆林,赵立华,金玲。建筑群布局与自然通风关系的研究[J]. 建筑科学,2007,23(6): 24-27,75.

Wang Zhenwu,Gao Yunfei, Meng Qinglin,Zhao Li-hua,Jin Ling.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 Group Distribution and Natural Ventilation[J].BUILDING SCIENCE.2007,23(6): 24-27,75.

[6] MME Nahas,Energy saving through urban design : a microclimatic approach / Mohamed M. El Nahas[J].Theses,1996

[7]曾志辉。 广府传统民居通风方法及其现代建筑应用[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0:28-31.

Zeng Zhihui,Research on Ecological Ventilation Methods of Guangfu Traditional Dwellings [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28-31.

[8]曾志辉。 广府传统民居通风方法及其现代建筑应用[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0:19-22.

Zeng Zhihui,Research on Ecological Ventilation Methods of Guangfu Traditional Dwellings [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19-22.

[9]殷实。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传统骑楼街空间尺度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5:1-7.

Ying Shi.Study on Spatial Scale of the Traditional Arcade Street in Lingnan Area Based on Climate Adaptation[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5:1-7.

[10]谢浩, 岭南民居的建筑遮阳[J]. 住宅科技, 2007(04): 9-13.

Xie Hao, Architecture Sun-shading in Folk House in the south of five Ridges.HOUSING SCIENCE.2007(04): 9-13.

[11]潘萌萌。 城市环境开放空间“林荫效应”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3-18.

Pan Yinyin.The Study of “Shade of Forest Effect”for Open-Spaces in Urban Environment[D]. Xi`a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2010:13-18.

[12]陈小华。 水景社区的雨水收集与综合利用设计[J]. 水资源保护, 2010(05): 78-81.

Chen Xiaohua . Case Study on Collection and Reuse of Rainwater in Waterscape Community of Shanghai[J].WATER RESORECES PROTECTION,2010(05): 78-81.

[13]蒋涛, 胡文斌与梁添。 绿色技术对岭南办公建筑生态性的影响[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81-87.

Jiang Tao, Hu Wenbin, Liang Tian. Impact Of Green Technology On Ecological Office Building In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J].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5(02): 81-87.

[1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M]. 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2009: 81-87.

雨巷原文 篇七

雨越下越大,人群也散了,曾经纷纷扰扰的马路上只剩下雨的足迹,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淹没在雨声里。处在这样一个“无声”的世界,多少总会感到寂寞的,但更多的是欢愉!雨,它用不同的形象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它是温柔的,为大地带来春的气息;它又是令人震撼的,磅礴大雨总会带着声声巨响,撞击在每个人的心上,让人心深处最敏感的弦活跃起来,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就让我融入雨的世界吧!在这个世界里,我可以听到雨弹奏的优美旋律,可以看到雨美妙的舞姿,它是为我而奏,为我而舞的,是专属于我的美;在这个世界里,我可以抛开所有的忧愁,暂时将所有的“应该”。“必须”都抛诸脑后……

望着眼前的雨帘,我的思绪早已飞得好远,好远……

它飞到了悠深寂静的古巷,在这无人居住的古巷里,有的只是历史长河留下的足迹。灰黑色的砖墙无力地承载着乌黑泛黄的瓦片,锈迹斑斑的铁门环疲惫地靠在落了漆的大门上……一切都显得那么苍老,只有墙根那几颗新生的小草,为古巷带来生机。小草是雨的使者,向古巷传达着雨的心意。雨向古巷许下诺言,永远不会将它遗弃,它要在这里奏起那最优美的旋律——生命的旋律!

它飞入了历史悠久的寺院,寺院里的钟声与雨声交集,似乎使一切沉寂。这种动人心弦的旋律,不管是多么技艺高超的艺术家,都无法用乐器的音律代替。它洗涤着人的心灵,不管你有着几多忧愁,它都能使你的心回复平静。它有着一种神奇,能将人带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回归生命最初的无忧无虑……

它飞往了茂密幽静的竹林,翠竹,是那么的美丽,难怪文学作品中总出现它的身影,或歌或颂,总会为它惊叹不已。雨儿似乎也深爱着这一片翠竹,它围绕着竹林,欢快地飞舞着……

……

淅沥,淅沥……

雨越下越大,伴随着的雨声打断了我的思绪,看着眼前的雨帘,我不禁感叹:雨啊雨,你为何总保持着那一份神秘,似乎近在眼前,又远在千里?究竟有谁能将你诠释。知悉?就让我融入雨的世界吧!我要张开我的双臂,接受雨的洗礼!

溪口联桥中学901 刘苗

雨巷原文 篇八

苏州小巷形成在苏州城诞生后不久。2500多年前,伍子胥受吴王阖闾之命,在太湖之滨广袤的江南平原上“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了水陆城门各8座的姑苏城。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苏州城仍然坐落在古城原址上,基本保留了宋代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在最古老的苏州城市地图――宋代的《平江图》上,很多街巷的位置至今没有改动,这在世界上实属罕见。在这样一座2500多年未曾移动过的古城里,许许多多的岁月痕迹沉淀在小巷中,大大小小的古寺、古井、古园、古树、古宅星罗棋布。随便走进小巷人家,那旧宅的年纪大都有数百年,那因为年久而剥落的粉墙,那墙头上悬垂下来的古藤,那精致的砖雕门楼,那带着深深绳槽的石井,那色彩斑驳的花窗,一切都是那么的饱经沧桑,那么的具有历史厚重感。抬头仰望,花萼里、蒹葭巷、莲子巷、迎晓里、悬侨弄、桃花坞、大柳枝巷、百花巷……这些仿佛古典词牌的巷名,挂在斑驳的墙头,记载着古城的悠远,似唐诗一样凝练含蓄、宋词一样委婉细腻、元曲一样清澈悠扬、话本一样丰富生动。

经过精心保护,目前苏州城内有名字的小巷就有1000多条,它们犹如古城掌心中那纵横交错、细细密密的纹路,静静地蛰伏着。它们阡陌纵横,有的幽深而绵延,有的依水而环绕。漫步在这清幽的巷弄里,细心地端详,江南古民居的建筑特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如粉墙黛瓦、石库门、马头墙、漏窗和云墙等,满眼皆是,凝结、闪烁着前人的才智和创造,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你会发现苏州的文化根基就深藏在这些蜿蜒曲折的青苔小巷中。如果把苏州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小巷就是它的枝丫。小巷的文化就是吴文化,吴文化是关注细节、强调精致的文化,是桥之小巧、水之灵动,是山墙之粉白、屋瓦之黛青,是不绝的暗香、无穷的回味。正是这种精致和幽远,苏州的先人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其中部级34处,有9个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古琴被列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大批传统工艺美术产品闻名海内外,苏绣被列为四大名绣之首,宋锦、桃花坞木刻年画、园林、盆景、雕刻、书法、美食、绘画、戏剧、古建筑等独树一帜、自成一体,以“苏派”之名而享誉天下,这些产品都以精工细作、精致文雅、精心刻意、精益求精为创作的最高境界。

苏州小巷处处弥散着静谧、深藏不露的书卷之气,自古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窄窄的巷子蜿蜒曲折,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极具江南特色的名人故居。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在功成名就后,总喜欢躲在苏州的小巷深处,觅一安静的小筑作为终老的归依,成为他们人生最美的居停。漫步在苏州小巷,你会不经意地“遇见”许多仰慕已久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至今依然居住在伍子胥弄、专诸巷、文丞相弄、叶家弄、三元坊、闾邱坊弄、潘儒巷……从这些小巷中,也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清代114名状元中,苏州府竟占到26人,成就了“状元之乡”的美名;而现在的两院院士中,苏州籍或在苏学习、工作过的超过了百人。

像小巷幽深致远一样,苏州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苏州城虽然走过了2500多年的沧桑,依然光彩照人、美丽如初,并从“中国文化的宁静后院”,走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前台。小桥流水的苏州,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和新兴科技城市。2004年,苏州获得“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颁奖词极富诗意:“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它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它用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