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细心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15篇找规律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找规律的内容相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学生对于找规律的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对比较高。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找规律的问题,这对于学生归纳思维的训练是具有较大作用的。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找规律”章节的基本特点,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特点,提出这部分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找规律”章节的特点分析
教材中对于“找规律”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物体间隔的规律寻找、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框数中的规律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我们经过对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内容选择、内容分布特点、内容设计特点进行归纳,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内容选择上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经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细致的观察后发现,教材在“找规律”一章中选取的内容是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例如“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一章,这部分内容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比较符合10到11岁的孩子的发展特点的,抽象思维开始逐渐发展,可以接受简单的周期现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归纳。除此之外,其他的内容也具有共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对于“找规律”的章节内容的选择是符合我们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的,教师的教学难度也是适宜的。
(2)内容分布上形式多样
从内容分布上来看,我们认为总体上教材中对于“找规律”的分布表现为专题单元和分散教学的特点。专题单元式主要指的是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相应的专门的单元来设计“找规律”的内容,例如小学四年级的“物体间隔规律的寻找”,这就是专门的章节内容来介绍物体间隔规律的寻找问题,通过列举大量的生活中的案例将这章节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梯度,学习的效果更加理想,教师的教学难度也比较小。而分散教学主要是指在其他的章节学习过程中也会涉及找规律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较好的复习作用或者是让学生自己探究一些新的问题,从而形成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探究习惯。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对学生而言就具有较好的实践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认识和找规律的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找规律的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3)内容设计上特征明显
在内容设计上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我们认为可以总结为两点:和生活紧密联系,展示方式多样化。
和生活联系紧密主要指的是在“找规律”的内容教学中,我们的教材选取的素材和案例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更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抓住生活中的案例,从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结合找规律的内容开展教学,很显然教学的效果会比较理想。
展示的方式多样,主要表现为苏教版的教材中对于规律问题运用多种展示方式。例如图表、图形、线条、表格、漫画等等形式,这些形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这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形式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或者在后面的学习当中都会接触这些形式,例如图表、图形等,这有利于学生复习或者是提前接触,当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结合苏教版教材提出“找规律”章节的教学建议
从上述我们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找规律”章节的内容的分析,我们总结出内容选择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特点、内容分布形式上多样化、内容设计上特征明显等三个主要特征,我们不难发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于“找规律”的内容设计是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在此讨论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找规律”教学。
(1)教师深化认识,将找规律的思想向学生传递
教师深化认识,主要是找规律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上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数学思想,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够局限于一种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因为找规律的内容在新课改后日益受到重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不断增加,因此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比简单的知识教授具有更长远的影响,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作用更大。
(2)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本身已经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但是我们在教学当中还需要进一步联系我们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尤其是当地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对学生直观认识更明显,更有利于学生开展这方面的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我们身边的物件,例如教师、学生等,这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
结语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二
一、创设操作情境,使学生在动手中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上,要让学生动手,就要创设操作情境。如,在学习体积和表面积这一节中,教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课上让学生做一个小设计师,先亲自动手量一量这个纸盒的长、宽、高或棱长,再求出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然后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比较。这样,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后,再进行计算来比较体积和表面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入境中体验数学
在教学中,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提出猜想和看法,并能主动探究。如,在学习立体图形这一部分中,我先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题:做小小设计师:到建材商场选择漂亮地砖,记住尺寸,准备为班级铺地砖。到了课上,我让学生先说说,你为班级选择多大尺寸的瓷砖,每块瓷砖的价钱是多少?学生都选择了自己满意的瓷砖。我让学生算一算,用你选的地砖,教室共需要多少块?一共需要多少钱?哪个学生选择的瓷砖价钱便宜、质量好、适合我们班地面铺设的条件。通过实践活动,把数学教学融入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发现找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灵活生动的情境,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获取经验,发现规律。
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我引导学生从自主计算中发现规律。如,计算学生先计算,从结果中发现规律。教师接着引导,这类型的分数计算题如果是加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可循呢?学生在小组内试着出题,寻找规律,终于找出了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分子相同(0除外),分母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0除外)也有规律可循。如结果是:分子等于相同的分子乘以两个分母之和,分母等于两个分母的乘积(分母不为零)。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提高了计算的速度,也使学生从中明白了只有勤于动脑,才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三
一、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走向独立的阶段,兴趣爱好进一步扩大,且随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逐渐提升,但各年级还是存在差异。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对高中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尽相同,因而有必要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这将有助于更好的开展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工作。从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处于抽象思维过度阶段,因而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模式,认知水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经验性仍然占主导地位;从高中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其抽象思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特别是其自觉性和独立性在提升,理性思维不断得到提高;从高中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已经能够将抽象思维与理性思维进行有效的结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重视并因势利导。
二、基于认知规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从总体上来看,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规律,特别是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而可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有效的设计,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认知规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科学性,这主要是由于高中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很多高中学生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水平,甚至一些学生对高中化学存在一定的畏难,而从高中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开展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工作,能够使高中化学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使高中化学教学的更具有科学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从学生的角度开展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更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理念;另一方面,基于认知规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利于强化高中化学教学的创新性,从总体上来看,高中化学教学当前很多都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这必然会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将高中学生认知规律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能够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积极探索符合高中学生需要的模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规律,这就能够使教学更具有创新性。
三、基于认知规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
要想使高中化学教学更加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创新,而更为重要的则是要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积极探索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创新。这就需要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方面进行创新,重点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1.在教学设计理念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基于高中学生认知规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理念方面进行创新,只有理念上创新,才能使教学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方面,一定要将高中学生认知规律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高中学生,对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设计。比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这样能够使教学设计更具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而,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创新教学设计理念,更重要的则是要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2.在教学设计内容创新方面取得突破。要想更好的开展基于认知规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还必须重视教学设计内容的创新,在这方面一定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从学生知识规律出发设计科学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比如在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层层递进,追根溯源,从概念的逐步接近概念的核心,解构概念的实质。比如我们可以用“跷跷板游戏”来解释“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等系列概念,这样讲解更形象也更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总之,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设计内容的创新,这一点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更要对教学设计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本着由浅入深的模式,使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只有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就是最有效的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四
关键词: 苏教版 小学数学教材 找“规律”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时代的进步促使人的发展要从小开始,从数学的角度看待世界,培养创新逻辑思维。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培养学生数学技能的必要课程。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找规律”的内容很少,根据现在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在学习中增加“找规律”的学习内容。
一、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如今教育部使用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引入概念、推导公式、揭示性质与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找规律”主要是寻找数式、形的变化规律。目前新的教育方案规定苏教版小学数学在四、五年级的课程中专门设立编排“找规律”内容,培养学生的推理逻辑能力。找规律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合情推理的过程。虽然合情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在推理过程中,大胆预测,多角度猜想,往往孕育数学的发现和发明。要让学生在给定的事物中探求发现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突出探究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有层次地安排探索规律的内容
如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教材设置了三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为学生呈现一排10个方格,分别有1至10这十个数,每次移动两个方格拼成的长方形,框出2个数,探索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用三个方格拼成的长方形,每次框出3个数,探索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里,引导学生通过平移体会规律。第三个问题,探索每次框出4个数和更多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平移的次数和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在“试一试”里,表中的数增加到了15,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答案。
2.情境创设趣味化
美国著名科学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找规律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切科学的发展都始于好奇心。教师可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进一个特定环境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新加入了许多开放性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看到这里已经很好奇,感兴趣,会主动思考问题,找到答案。这些问题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究,积极的探究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对数学的兴趣是数学发现的基础。因此,苏教版教材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空间,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数学素养。
3.教材逐步生活化
为了使儿童顺利接受数学知识,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更容易被接受。教材中涉及了诸多生活实例,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如此方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接受知识传授,并且从规律中发现新的意义,激发学生愿意学习、主动接受的意图。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找规律”,商店里有三种木偶娃娃,两种帽子,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问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种现实生活中可以遇到的情景出现在课本中,学生看到不仅不会产生陌生感,反而会生出亲近感和兴奋感。所以,以生活实例为手段,掺入数学知识强化教学趣味,提高成功效率非常可行。
三、注重“找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师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要起引导和牵引作用,但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学习知识,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给学生一个例子学习,再逐步引导学生用找规律的方法,发现数学模式的乐趣及特有的逻辑形式。找规律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同时找规律模式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思考,利用亲自操作探讨发现规律性知识,这样的过程必须蕴含一定的思维质量,体现解决问题的理念。
四、结语
面对新的教育模式,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模式符合时代的要求,深层发展儿童的数学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对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智力开发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清晰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从独特的视角体会新教材的好处,创新方法并且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汪甜,崔鸿,刘胜祥。美国加利福尼亚版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9).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五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的数列.
(二)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出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使学生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叙述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在认识规律的同时,并能按规律填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找规律,按规律填数.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按要求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四十数到五十二.
(2)两个两个地数,从二数到二十.
(3)五个五个地数,从五数到五十.
(4)十个十个地数,从十数到一百.
2.在横线上填数.
(1)3连续加3,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2)6连续加6,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3)48连续减4,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二)学习新课
1.谈话.
师:今天动物园里召开运动会,有7只小兔参加了一百米赛跑,它们参加比赛的号码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可是教练员点名时,发现有两只小兔迟到了,这两只小兔子的号码各是多少呢?你们能猜出来吗?(此时学生十分兴奋,都想参与猜号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列的规律,学习按规律填数.
板书课题:找规律填数
2.教学例1.
(1)出示:1471013
师:像这样几个数按次序排列起来的,称它为数列.
请学生跟读“数列”.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个数是怎样变化的?(在投影仪上演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前面的数加上3得后面的数.
师: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几?
生: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
师:刚才我们从整体和相邻的两数变化看,发现了这个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这个数列的规律: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边说边板书)
师:先听老师完整地说一遍,看哪位同学能学老师说一遍.(指名说规律)
(3)填数.
师:谁知道迟到的两只小兔子的号码是多少呢?
生:(同桌互相说说后回答)是16,19.
(4)尝试练习
找规律填数:
a.37111519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里填().
b.15129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里填(),().
3.教学例2.
(1)出示:按规律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
01030________100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数的差都一样吗?算算看.
生:每相邻两数的差是10,20,不一样.
师: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之间相差10,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之间相差20,那么第三个数与第四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30.
师:第四个数与第五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40.
师:从整体和相邻两数的差的变化看,这个数列的规律是: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每对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面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10.(边说边板书)
(3)填数.
师:现在你们知道横线上的数是多少吗?
生:是60.
师:怎样计算?
生:用它前面的数30,加上它与前面一个数相差的数30,30+30=60.
师:想一想,怎样检验?
(4)尝试练习,找规律填数.
124711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每一对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
里填().
4.教师小结:
找规律填数就要先从数列的已知数中找出变化的规律,然后再按规律填上合适的数.
(三)巩固反馈
1.找规律填数:(投影片)
(1)357913
(2)81114
(3)35302515
(4)171513
2.你能在每朵花中写上一个数,使这些花也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吗?
3.按规律填数,使每组数列不一样.
4.游戏:把全班同学分成红、黄、绿三组,持相同颜色数字卡片的按规律排列.
红色:0369…
黄色:14710…
绿色:25811…
4.按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22358
(2)16163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找规律填数是一节很有兴趣的课,整体设计上把握“规律”这个中心.复习准备阶段,让学生按要求数数和按规律填数,为找规律做了很好的铺垫,从故事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然地引出了数列规律的课题.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六
一、特性解析:从双基到四基
“找规律”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找规律”内容的教学编排,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特性。
1.普遍存在性。所谓规律就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潮汐涨落周而复始。产生这些永恒不变的原因便是自然规律。而在数学世界中,各种数学元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联系。
2.可认知性。随着那些永恒不变的物质或现象时刻反映到人们的头脑里来的时候,人们对规律便由开始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找规律是人类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3.可探索性。数学教学正从加强“双基”逐步变成重视“四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而“找规律”的教学,以发现学习为主要方式,以观察、操作、画图、实验、猜测、验证等为主要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的经历、体验、发现、概括、归纳的过程。
二、策略构建:从现象到本质
数学模型是针对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依存关系,采用数学语言,概括地表述出的一种数学结构。而规律反映的是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变量与变量之间始终存在一种普遍、稳固、必然的联系,这种函数关系就是数学模型。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又往往是隐含并可以发现的。只有对十分丰富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认识规律。
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地体现在知道规律“是什么”,还需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找规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应仅仅定位于形成结构、应用模型,而应更为重视建立模型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所累积的数学学习经验。
三、案例解读:从认识到领悟
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覆盖中的规律”为例谈一谈找规律教学策略的构建。
1.体会联系:直面问题的数学特征
在“找规律”教学中,问题情境是基础,自主探究是重点,思维提升是归宿。问题情境是“找规律”教学的基础,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在编排找规律教材时,每个单元都安排两个例题。例1着重认识规律,例2着重应用规律。例1在典型情境中探索规律,例2在变化情境里探索规律。对教材深入解读之后,就可以借助教材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的观察,当然也可以根据教材例题进行适度加工、改造形成更贴合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观察状态。
“探索图形覆盖中的规律”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情境是1-10这十个数组成的数条,每次框出两个数,一共能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基于对教材例题的教学目标的理解:即学生在“求和”时,感受到“和”的个数就是红框的“位置”个数;学生体会依次“求和”时,红框在依次平移。于是利用“图形平移”解决问题;学生研究“图形平移”中的数量关系,得出求“覆盖位置个数”的数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进行目标指向一致但情境相异的设计,如:10月1日到7日中进行两日游,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或者62天的暑假中两日游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也可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羊羊运动会入场券进行情境设计,从100张连号入场券中拿两张连号的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从100张中选择两张连号的券,因为数据比较大、规律不明显,大部分学生都很难找到券的总数与每次拿的张数之间的联系。因为学生已经具有“面对复杂问题,从简单想起的策略”,因此很容易地想到能不能先考虑总数是10张,从10张券中拿两张,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规律。
而在探寻这10张券中拿2张连号的券的不同拿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写一写、连一连、圈一圈、框一框等不同的方式,体会到券的总张数与每次框的个数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教师通过“每次框几个数?一共平移了几次?一共有10个数,为什么只要平移8次?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平移8次,为什么一共的拿法有9种?”的追问形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现象背后的必然本质联系。
2.体验过程:直击现象的数学本质
“找规律”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直观的解决问题去感悟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因为如果没有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体验;没有了体验,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领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揭示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掌握运用。
在这一环节,变中感悟不变是学生操作的重要目标。在教学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使学生领悟数学的方法和策略。券的总张数是一个变量,每次框的个数是另一个变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在每一位学生都有了数次的操作经验后,交流分层次展开。第一层次是两组上台平移操作并汇报数据。第二层次是两组上台说总数、平移次数,其他学生利用操作的经验,大胆猜想,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可以再次借助平移的操作验证猜想,培养了学生合情猜想的能力。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感性经验,在交流中感知有序思考以及用平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学生形成了丰富的动作思维,并在猜测与验证的活动中丰富了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3.体悟关系:直达抽象的数学模型
表象的建立有助于更快地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者可以设疑:如果总数是18张,每次框出6张,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不操作,能保证猜对吗?并采访学生,你是怎样想的?在这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虽然都能猜中,但思维的水平层次是有高低的。通过交流,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策略的优化。有的学生是仅通过观察数据,从数据的变化中寻求出不变的关系的;有的学生是在头脑里多次移动方框,在平移中发现“平移的次数=总数-每次框的个数”;而有的同学是在头脑中仅仅放置一次方框,就能理性思考,方框外面有几个数就要平移几次,操作活动真正内化,并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这样的交流,揭示了数学直觉背后所隐藏的本质联系。为学生从动作思维上升到表象思维,进而提升到抽象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支撑。而抽象化的“如果在a张券中拿b张连号的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就为学生摆脱形象的拐杖、摆脱表象的依托,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发现的规律:“总数-每次框的个数+1=一共的拿法。”
这样的一种函数关系,在变量与变量之间建构出了一种稳定的不变的联系,就是一种数学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小步实验,经历了变量列举,经历了观察比较,经历了猜想验证,同时也经历了感性发现与理性思考。不仅找到了规律,而且知道了规律存在的原因、规律存在的必然性。
建好模型,还需灵活应用模型。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了算理,但学生思维不能仅仅停留模型的结构上,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不同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用数学模型的眼光来观察,用数学模型的语言来解释,用数学模型的关系来推理。
在这一环节,教者可以设计多样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模型,灵活运用模型。如设计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喜羊羊和美羊羊到电影院观看运动会专题片,电影院一排有8个座位,要让喜羊羊和美羊羊两个坐在一起,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同时出示对比题:改换条件“让喜羊羊坐在美羊羊左边”,有什么不同?从一字模型到封闭模型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思维的跨越式发展,在这里还可以设计拓展性练习:看完了开幕电影,他们进入运动场看台观看比赛。运动场的看台是圆形的,一排有16个位置,美羊羊坐在喜羊羊左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强调,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因此,在运用模型阶段,不能硬贴标签,不能死套公式,而要在丰富的、变化的情境中,为学生从生活问题中提取数学问题提供条件。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七
[摘 要]随着教材的变更,教材内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针对“找规律”这个教学内容,进行教材的对比和解读,并给出部分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挖知识背后的“知识”。
[关键词]找规律 教材对比 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22
一、教材对比和解读
本文所述新旧教材分别为2012版和200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社)。关于这两个版本中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不同编排,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例题编排——由呈现转向发现
2001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师用书》指出:“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分析这两版教材,关于”找规律”这个单元在例题编排上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
单元例题内容结构对比表:
浮华褪却始见真——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上表反映的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积淀式审视和教材编写处理。具体细节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整合并缩减了简单图形变化规律的例题。2012版本只保留了原版的主题图,由直观呈现的例题过渡到让学生自主发现,将原来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和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两部分内容仅用一句话,即“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进行揭示,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余的排列规律,并说出来,此外还突出了该内容教学的关键点——圈出重复的部分。这一改变将原来例题中许多重复性的操作和练习大大压缩,但是规律的直观认知这一根本的教学目标并没发生改变。
2.增加了做一做的习题编排。在例题的编排更具针对性的情况下适度丰富了配套的“做一做”习题的数量,意图非常明显,将例题中“瘦身”的一部分以“做一做”的练习形式呈现。在此不展开说明。
(二)方法指导——由隐性转向显性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版例5的编排:分三个问题阶段性呈现——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样的编排对于学生找规律的方法指导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也是在例题编排的层面与2001版最大的区别。可以预见的是,新版本教材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整体编排上所做的较大改动,必将带动第一、二学段中整部分内容的系列性改变,同时极大地影响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作为2012人教版教材的启领之基,在基本理念中更突出了编写者对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理性思索,这是一种基于理解数学角度的传承和回归,从而也使得”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更加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三)练习设计——由单调转向丰富
新旧两版教材之间关于“找规律”的内容一个较大的区别体现在,对于单元配套练习的设计和编排。
《教师教学用书》(2001版)是这样分析原版本教材习题的:第1题例1是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的配套练习;第2题的题型与前面学过的略有不同,图形围成了一圈,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提示其沿着一个方向看每组图形的变化;第3题是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配套练习;第4题的第(2)小题是从大到小排列,但方法基本没变,是检验学生迁移能力的好素材,数学练习的题量无限,但基本的思想方法是有限的,这是需要教师引起注意和重视的问题;最后的思考题,它的规律之一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数列的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要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和看图形的变化来找规律,如果有学生能通过计算找出规律,更要加以表扬。
2012版教材的单元练习首先在题量上达到了13题,形式上更加丰富,层次更加鲜明,更强调和注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题1不再是规律的延续,而是判断组成规律的必要条件,同时首次出现了文字形式的找规律题型;题4属于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题7是一个多向思维的找规律习题,可以从横向和纵向及最后的运算结果找出不同的规律并加以解决;题8是数形结合意识在找规律这部分内容中的运用;题9则是较为复杂的图形规律题,属于例题5的配套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12恰当地结合百数表的知识,通过找出百数表中蕴含的规律找出不同形状结构中的数;题13需要结合数学推理加以解决;思考题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规律,结果多样化的呈现,为后续找规律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
新版教材编排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喜忧参半——是否会更容易造成两极分化
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2012版教材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难度适当加深,而2001版教材实行以来关于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直被诟病。如此修订,可喜的是大大拓展了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内涵,堪忧的则是会不会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的提前和加重,这也是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环节需要特别注重的问题。
2.有始无终——生活化的情景呈现略显匮乏
新教材编写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找规律”这个单元的编排,除了沿袭旧版例题1“举行联欢会的情境,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之外,委实缺少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这也需要教师立足教学实际,充分发掘小学生生活中关于找规律的素材,组织和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
3.忽明忽暗——找规律知识教学的现实意义
参照2001版《教师教学用书》,关于该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目标的设定、检测、评价相对较为笼统。对于当前学段而言,该部分知识教学的现实意义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讲都略显模糊。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仅以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意义,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对规律美的欣赏意识。
(二)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感受规律
师:同学们,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把教室装扮得更漂亮些,有几名同学已经想好了设计方案,他们准备这样设计——(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用了什么材料布置教室?是怎样摆的?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灯笼排列的规律
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从左往右看,是怎样排列的?
生:灯笼是以一蓝一红、一蓝一红这样一组一组一直排列下去。
师:以一篮一红为一组,一直排列下去也叫做重复出现(板书)。根据前面的规律,如果继续排下去应该是什么?
(2)小旗的排列规律
师(课件出示):找出彩旗排列的规律,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果继续摆,应该是什么颜色的旗?
(3)小花的排列规律
师:仔细观察,下一个该摆什么颜色的花?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
师:在观察中,我们发现灯笼、小旗和小花的排列都是依据颜色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我们就称它们为有规律的排列。
3.实践操作,理解规律
(1)独立摆图
师(出示学具):有哪些图形?各有几个?请看大屏幕一起观察,然后把所有图形都用上并摆成一行,一组一组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学生活动,汇报展示,由学生来介绍摆图的规律。
(2)合作摆图
师:色形同但量不同。如果还是像这样让你摆出有规律的排列,你打算怎么摆呢?
师:形、色、量都不同。要用这样的学具摆,想一想会有规律吗?
4.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在拍手游戏中找规律
示范:上拍手、排肩、下拍手为一组重复出现。学生一起接着做,并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2)简单推理。画一画,并说说想法:
③串项链游戏。(略)
④找数的规律。1,3,1,5,1,7,1,9,_____,_____
5.课外拓展,寻找规律
(1)生活中关于规律的图片(多媒体出示)。
(2)从自然现象中找寻规律。春、夏、秋、冬四季;日出日落;燕子秋季南飞,春季飞回……自然界中有规律的现象。
(3)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大家可以用心去找一找。
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三)实践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获取较多的活动经验。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八
这部分内容(人教版义务教材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1~例3)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主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情境,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至少重复出现3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培养学生交流和创新的意识及观察、表述、动手的能力。
教学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或小组交流的方式,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方法,发现、寻找出现实生活中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的规律。
1情景激趣,感知规律
小朋友,你发现老师手里拿着的两串珠子一样吗?
(学生观察,说出老师左手里的一串珠子是大小一样的,右手里的一串珠子一个大的,两个小的,一个大的,两个小的……老师随机板书1大2小,1大2小……)。
大屏幕显示一排学生让学生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我发现这排学生共9个,是这样排列的:一个女生,两个男生,一个女生,两个男生,一个女生,两个男生都在站着,老师随机板书1女两男,1女两男,1女两男)。
板书:2男3女、2男3女、2男3女。谁能按此要求挑选学生像这样站成一排(引导学生说出挑选过程和依据)。
小朋友,这些相互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做重复现象,我们给他起个名字-规律(板书)。
【设计说明:利用实物、人物,创设出三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而且还使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感知规律就在身边,从而体会规律的含义。】
2自学课本,发现规律
2.1小朋友,请你打开课本第88页,认真地看看图中画了什么?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和同伴们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汇报交流,师要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式把自己发现了什么说出来)
2.2指导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的选择题,让一些学生说自己是怎样选的(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的完整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技能)?
2.3大屏幕显示灯笼、小旗以不同的规律呈现,让学生观察说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发现的。
2.4小朋友们所发现的不断依次重复排列的,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找规律(板书:找。使课题完整:找规律)。
2.5(1)想想,谁能从自己每天的生活中找出规律?
(学生发言:a每天早晨起床后,先洗脸刷牙,再吃饭上学;b老师都是站着给我们上课;c上数学课时,我们面前的桌子上放的都是数学课本;d我们教室里的桌凳是按规律排列的,……)
(2)听老师的掌声(啪啪啪、啪啪啪、啪啪)是否有规律?谁能说出为什么?
2.6大家会找一些规律,又能说一些规律。能不能按要求摆出规律呢?试试看。下面我们练习按规律摆一摆,谁愿意来到展台上来摆?听准要求。从左往右摆,先摆一个一个,再摆一个一个,接下来按规律该摆什么?(也可组织学生先猜:接着摆一个什么和一个什么?还可以让学生说,老师摆,学生评)。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的自学、观察、比较、猜测和摆一摆等学习形式,使学生在规律多样性的呈现中了解、发现规律是有规可循的,千变万化的。只有抓住物体排列至少重复2~3次才有规律,即找规律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实践拓展,运用规律
3.1我们会找,会摆不同的规律,相信大家一定也会涂出规律(大屏幕展示例3图)(也可以老师说,学生写出规律,还可以让学生说,学生写出规律)。
3.2用学具长方形纸(印有简单图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彩笔,帮助老师设计出漂亮的花边或图案(要求学生的花边或图案既有规律,又漂亮)。(注:学具长方形纸是老师家里的台布)
3.3展示作品
【设计说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亲手涂涂、做做等实践活动,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梳理整理,总结规律
4.1让学生说出这节学习的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4.2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最值得高兴的事。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等进行全面回顾整理,突出重点,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九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页~60页例1,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从而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符号或物体。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法、列举法、计算法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寻找最优方法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孕伏新知
1.同学们,上午好。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学好今天的知识吗?(有)声音真响亮,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很勇敢,也说明你们很优秀!
2.说到优秀,我想知道我们班到底是男生更优秀,还是女生更优秀呢?(指名回答)
3.看来,意见难以统一,那么到底谁优秀呢?咱们还是待会在课堂上比试比试吧,好不好?
二、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刚才咱们说比试,比什么呢?我们就比迅速记忆的能力,看看到底谁的迅速记忆能力强,好不好?
2.大家注意了,大屏幕上每次数字只出现2到3秒,可要集中注意力哦,女士优先。(女生汇报12968,师表扬,接着出示数字,男生汇报97034)没想到男、女生都说对了,咱们再来比一次。
3.还是女生先来。(屏幕出示123123123123,指名让女生汇报)真不错,挺优秀的。下面看男生的了。(屏幕出示235813213455,指名让男生汇报)男生记不全,怎么回事呀?(男生说不公平,让男生说说为什么不公平:a.女生的4组数,都是一样的;b.女生的数字有规律)呵呵,女生要记忆的数字的确有很明显的规律,老师为难你们了。
4.同学们,看来有规律真好,不但可以有利于记忆,还可以让我们能推断后事如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理,激发学生探究为什么女生的数据好记,而男生的不好记,使找规律的学习有了非常好的开端。】
三、观察情境,发现规律
1.出示例题的彩图,介绍情境。
我们学校前几天举办了艺术节,期间校园里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看,盆花摆出来了,灯笼挂起来了,彩旗插起来了,喜庆吗?可是,老师更关心的是,我们四年级同学有没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同学们从图上发现了什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每一种规律均请两名学生来说)
a.彩旗的规律。
b.彩灯的规律。
c.盆花的规律。
2.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真厉害!图片上画出了几组盆花呢?那么,第5组怎么排列的呢?第6组呢?第100组呢?再来看看,彩灯第4组是怎么排列的?第100组呢?彩旗第5组是怎么排列的呢?第500组呢?看来,这些问题难不倒你们了。那么,老师想问你们,彩灯第10组的第1盏是什么颜色的呢?第10组的第2盏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3.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在排列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的2个为一组,有的3个为一组,有的4个为一组)那么,它们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同一种排列,每一组的顺序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提出“你在图上看到什么”“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你是从哪边看起的”“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欲望。】
四、自主探究,体会解法
1.从图中,你们能看到几盆花?照这样排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呢?请把你们的想法或者解法写在作业本上,等会我们再交流。
2.刚才这个小小的问题,引起大家很多的思考,同学们想出了不少的方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刚才倾听了同学们在小组内的交流,挑选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解法,请同学们看一看。
a.展示画图法,并让学生介绍一下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b.能明白他的意思吗?同学们看得不太清楚,老师将他这种方法画到黑板上,你们说老师画。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形象直观,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3.你们还用了什么方法?(计算法)
a.学生汇报:15÷2=7(组)……1(盆),所以第15盆花是蓝色的。
师:请这位同学到前面具体解释。请你向大家说一说,除数2是从哪来的呀?商表示什么?余数呢?
生:我把一盆蓝花和一盆红花看成一组,15盆里有这样的7组,还余1盆,也就是第8组的第1盆,是蓝花。
b.你们听明白了吗?谁愿意到前面对着图和算式,再来说一说?(学生叙说)你太了不起了,说得真好!
4.同学们,看来用计算的方法也可以解决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问题。你们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指名回答)
a.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呢?(1、3、5、7单数都是蓝花,2、4、6、8双数都是红花,15是单数,所以左起第15盆是蓝花)
b.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方法独特吗?对,的确独特,他用列举的方法,也归纳出左起第15盆是蓝花。你们明白了他的方法吗?谁来说一说他是用什么方法的?
5.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出了计算的方法、画图的方法和列举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创设了实际的问题情境,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关注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五、尝试练习,优化解法
1.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彩灯上,左起第48盏是什么颜色的灯呢?请你先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再找出你们认为比较简单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好吗?
2.学生开始交流,然后解答。
生:48÷3=16(组),左起第48盏灯是绿色的。
师:你真厉害,情况发生了变化,没有余数你也能正确判断出来。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引导学生对计算方法进行质疑):为什么除以3,而不是除以2呢?48÷3=16(组),得数没有余数,那么第48盏为什么是绿色的呢?
3.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多请几位学生说说)同学们不但想出了多种方法,还能比较出它们的优缺点,一致认为计算法是通用的方法,真了不起!
4.那左起第23面和第42面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彩旗呢?
a.23÷4=5(组)……3(面),黄色。
师:请你解释一下,怎么想的?为什么用4作为除数?
b.第42面旗是什么颜色的?你是怎么想的呢?
5.师(指黑板上的四道算式):为什么这里的除数各不相同呢?怎么确定除数呢?
a.首先要看清物体的排列规律,弄清楚几个物体为一组,从而确定除数。
b.列式计算,看余数是几,这个物体的颜色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颜色相同。
c.如果没有余数,这个物体的颜色就和每组中的最后一个一样。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大部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再组织小组交流。这样,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机会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有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交流的空间,帮助学生体会每一种方法的优劣,促使学生自觉实现方法的优化。】
六、多样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完美地解答了老师的问题,现在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解答小红的问题吗?瞧,她正在穿一串珠子呢。(学生练习后口答,屏幕显示算式,请学生加以说明)
2.出示“练一练”第3题。(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为什么)
a.…………………………(
)
b. …………………………
(
)
c. ………………
(
)
d.我们崇拜数学家我们崇拜数学家……………(
)
3.出示练习十的第一题。
a.同学们知道十二生肖吗?12种可爱的小动物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年份,它们轮流着值班,一年一换,这样轮换有规律吗?多少年为一组呢?今年是兔年,谁值班呀?
b.你属什么呢?今年几岁?比你大1岁的属什么呢?大2岁的呢?
c.除了11岁以外,今年多少岁的人和你是同样的属相呢?同桌先说一说,然后说给全班听。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以书为本,在学生解决书本习题的基础上,又编写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习题,引导学生运用获得的解决周期规律的方法,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利于建模。】
七、拓展延伸,感受规律
1.同学们爱玩游戏吗?下面,老师就和你们来玩一个小游戏。
2.游戏:撞珠游戏。
a.上面一排珠子有什么规律呢?照这样排下去,左起第25个珠子是什么颜色?怎样想的?
b.打掉前面2个,左起第25个珠子是什么颜色?
c.质疑:为什么都是25个,都是每组5个,左起第25个珠子的颜色却不一样呢?(顺序变了,也就是规律变了)
3.其实,当时比试记忆力的时候,男生的那一组数也有规律,只不过留给男生的时间短了,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思考一下有什么规律。
4.你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吗?请你用、、设计一个排列,要求第100个是,你会吗?请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设计的排列写下来。(学生汇报)
5.同学们,规律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数学课上,更存在于神奇的大自然和日常的生活中,如日出日落的交替、月圆月缺的变化、春夏秋冬的轮回、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等,到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律。发现事物的规律,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设计意图:把巩固练习巧妙地融入游戏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愉快地学习,不仅再次体验了周期现象的规律,实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八、全课总结,美好寄语
数学家坦普·倍尔说过:“数学家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同学们,我们在数学课上发现的一些规律,仅仅是冰山的一角。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留心周围的一切,观察世间万物,寻找它们的规律吧!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找出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找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红、黄、蓝、绿卡片各四张,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图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规律
1.最近,程老师家正在装修,你们愿不愿意到我家去参观一下呢?
2.(出示课件)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真棒,能一下子看出来路灯与树的排列规律。不错,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的循环规律,今天,我们要去了解更为复杂的循环规律。(师板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开启密码锁。(教材中墙面主题图变化而来)
1.我的家到了。可是,我们家有一个密码锁,需要大家打开才能进去。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每行都有哪些图形?每行图形的排列顺序是什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课件演示)
2.师小结:同学们真棒!一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到了不同的规律,你们都是善于发现的孩子。看来,老师家的密码锁也该换了!
(二)铺设地面。
1.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家的厨房了,我已经买好了五种颜色的地砖,但还没铺,我想铺成这样的图案。(示课件)你们觉得这样好看吗?为什么?
预设:
生1:好看,因为五颜六色的。
师:你是说因为摆得很乱才漂亮吗?这些地砖排列得没有什么规律吗?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
生2:很有规律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
2.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一说?(课件出示)
3.如果我接着往下铺的话,会是什么样的?你又有什么发现?(和第一行一样)是不是这样?(师演示课件)
师小结:很感谢你们帮我把地面铺得又有规律又漂亮。为了感谢你们,我特地准备了水果。你们看!
三、反复实践,巩固规律(水果盘里的规律)
1.有什么想说的吗?(生说发现的规律)你们能把刚学到的知识马上运用到这,非常好,你们看,我们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用知识。
2.那你们知道水果盘里的水果应该怎样摆放吗?(生说,师演示课件)
3.现在水果是排成一排的,你们看,现在它们发生了变化。(师演示课件)。现在你们还能发现它们的规律吗?快速和同桌商量一下。
谁知道这里应该怎样摆放水果?(生答,师演示)
4.除了水果,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卡片。但这张卡片上面没有颜色。没有颜色的卡片多不漂亮呀,那就请你按规律涂上美丽的颜色吧。
5.排队游戏:其实这些规律就在我们同学的身边。不信,老师就请四位同学到前面来做排队游戏。(给四位同学戴上四种动物头饰。)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排列顺序了,接下来又应该是多少了呢?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四种图形或数字进行的循环排列现象,从第五行开始重复出现,每四行就会出现一个大循环。而且这种排列可以无休止地排列下去。(板书省略号。)这就是典型的循环排列现象。
四.观察生活,体味规律
其实除了老师的家以外,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循环排列现象。
1.你们知道哪些呢?(生汇报收集)
2.(师演示课件)是的,四季的交替,精美的服饰等等中都包含着循环排列规律。
五、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学过的知识只能应用到了生活中才有意义。就请同学们用本节所学的循环排列知识,将手中的小粘贴手帕上帖出美丽的图案,送给辛勤养育我们的父母吧!
2.生自由创造,展示,评价。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一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找规律(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的个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期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小兔跳高的有趣情境等,引导学生根据排列的规律进行计算。来自生活的教学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教材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为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给足了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思维成果,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安排,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能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能解释得到的结果。
3. 愿意与同伴交流、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能根据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熟练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找规律的方法,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找规律,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有信心吗?(出示)请学生说明思考过程。
1.字母ABABAB……照这样排下去,第26字母是 ( )
2.牛,马,羊,牛,马,羊,牛,马,羊……,则第34个应是 ( )
【设计说明:一题有余数,一题没有。强调 “每几个一组”“一组里面有些什么”“有这样的几组,还余几个”。以旧带新,为今天的学习作铺垫。
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
二、出示场景图,教学例2
1.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看动物学校的小猴老师正在给小兔班上跳高课呢。
一共有18只兔子参加跳高,这是题目原有的。(课件)
2.切入主题,提高表述规律的能力。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兔子是怎样排列的?(重点发现兔子的排列规律)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板书)(指名有条理地说清楚)18只兔子分成这样的几组?
3.解决问题。
接着问:小猴老师想知道,(出示问题)照这样排列:18只兔子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呢?你能想出几种办法帮小猴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再在小组交流想法。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以便发现不同的想法 ,预设学生的思考方法。
讨论完请学生回答:你帮小猴老师想了个什么办法?
可能有以下三种:
(1)罗列:3只为一组,每组里有1只灰兔、2只白兔;两组里就有2只灰兔、4只白兔;三组里有3只灰兔、6只白兔……18只兔子一共可以分成6组,那么6组里有6只灰兔、12只白兔。 (展示学生的自备本或电脑演示)
(2)画图:用不同的符号分别代表灰兔和白兔,按规律画足18只,再数一数灰兔、白兔各有几只? (展示学生的方法)
(3)计算:
先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18÷3=6(组),18只兔子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
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所以灰兔:1×6=6(只);
白兔:2×6=12(只)。
4. 教学“试一试”
先请同学读题,让学生从字面上比较与例题的异同,老师可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试一试”与例题不同,例题算出来刚好是整数组,学生已掌握方法。“试一试”结果不是整数组,有余数。)在试做过程中有的同学出现困难,老师可以请做好的同学讲一讲方法,加上电脑的实物演示,同学们清楚了余下的两只兔是什么颜色,20÷3=3(组)……2(只),这两只是第7组的第1只和第2只,也就是一只黑兔和一只白兔,要分别加进总数里。在做完“试一试”后再与例题深入比较。
老师问:如果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么思考?
小结:如果用计算的方法,首先要观察排列的规律,发现几只兔为一组,然后求出组数,再根据每组中灰兔、白兔的只数及组数、余数,分别求出灰兔和白兔各有多少只?
设计说明:开头用学生感兴趣的兔子跳高比赛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兔子的排列规律,提高表述规律的能力。设计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免对同学产生依赖思想,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可自由选择方法解答,小组交流想法,体现解法多样化,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对于学生的正确方法及时表扬,如:你真会动脑筋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应该给予鼓励。如学生说不出来,可给适当的提示。提高教师的评价作用。比较解法,及时优化。
三、综合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请同学们自己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第一题,评讲是要让学生说说出现余数后的思考过程;可展示几个孩子的作业,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可以先求出每组中数量较少的物体个数,另一种物体只要用已知的总数减一减。
第二题要让学生注意画廊上沿瓷砖的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十第2—4题
第2、4两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路。
第3题:提示学生:通常把7天看作一组,11月份共有30天。每7天为一组,每组中为2天休息、5天工作。
30÷7=4(组)……2(天) 余下的2天为休息日周日和周日。
休息:2×4+2=10(天)
工作:5×4=20(天)
3.拓展练习
6个小朋友围成一圈在做游戏。从小刚开始,按顺时针的方向,每人依次说出1个字,共同念儿歌《大老虎》: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只小松鼠;松鼠有几只?一二三四五。谁说到最后一个字“五”,就要被淘汰。然后剩下的人再按照这个规则进行,直到剩下最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胜利者。谁将会第一个被淘汰?最后的胜利者会是谁?
设计说明:通过自己独立思考,然后集体交流提高表述规律、表达数学思想的能力,训练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练一练第一题可展示几个孩子的作业,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可以先求出每组中数量较少的物体个数,另一种物体只要用已知的总数减一减。第三题考察学生对找规律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今天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思考题拓展学生的视野,留给学有余力的孩子,另也作为本课的机动内容。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来交流交流吧!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二
[关键词] 数学学习 兴趣 方法 能力
《课标》中指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课标》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凸显了“找规律”的内容,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积蓄了能量。
一、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激发探索兴趣
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视角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学会通过数学思考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穿插安排了许多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为积累感性的认识、突出探索的过程、感悟规律的找寻过程,苏教版数学教材在第二学段初始的每册教材中,都编排一个独立的“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二、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感悟探索方法
1.素材的呈现生活化、情境化
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只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就可以在生活情境与现象中的感受和抽象出许多数学知识和规律;同时,运用数学知识或规律,又可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课标)》中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积累实践经验。来自生活实际的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习数学的眼光。例如,在寻找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时,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生活阅历,提供了“手帕与夹子、小兔与蘑菇、篱笆与木桩”等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情景的观察、分析中,探索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体验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2.内容的安排层次化、系列化
规律往往是蕴涵在大量同类现象背后的共同本质。因此,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合有层次地安排探索规律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时“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时,先安排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接着安排了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3.探索的过程实践化、系统化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过程性目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找规律”的重点在于“找”规律,教学重点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索实践,经历“找”规律的过程,激发”找”的兴趣,增强“找”的意识、明确“找”的方向、内化“找”的思路、学会“找”的方法、提升“找”的水平、体会“找”的价值、感悟“找”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探索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时,可引导学生先用实物尝试进行选配,再用图形表示帽子和木偶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然后通过讨论获得结论。
三、经历寻找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支持而阻塞。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新颖性、生活性和时代气息,更要有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通过具有生活气息的素材,再现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索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2.经历寻找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要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找规律的教学要点是“找”,要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找规律的教学价值。
例如,教学“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时,采用了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操作验证、迁移运用等环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完整经历找规律的寻找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教学“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时,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互动合作探究有序操作发现规律”的有序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无序到有序,使学生体会有序思考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感知问题中所隐含的规律,经历规律的寻找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3.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价值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也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理解某些知识,而且要能迁移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复杂的、真实情境中的那些结构不良的问题。”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基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标》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是枯燥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出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素材,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找规律”,就是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激发探索意识,感受数学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践,获取数学知识,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归纳总结 培养意义 找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47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方法至关重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在现行高年级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组织有意识的针对性训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良好习惯,“找规律”方法就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教学方法。鉴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合理使用这一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习惯展开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找规律”方法的内涵
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里,“找规律”解题方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看似不规则、实则存在一定规律事物的归纳总结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从已知的具有周期性、错列式的现象中,发现规律,然后再根据这一规律来对题目进行解答。这种“找规律”方法的运用能够令学生在对间断式或周期性排列物品或图形的观测中,发现数量规律,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 “找规律”方法的现实意义
2.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根据对诸多物体或者图形的观察来“找规律”,需要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各种能力,如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等等,在不断地计算与推理中找出其中的相对隐性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来解决具体的问题。通过“找规律”方法相关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发现规律的速度与能力能够不断得到加强,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一段针对性训练以后,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物体或者图形,就能够很快地找出并利用其中的规律,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就可以得到相应提高。
2.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很多事情单靠个体的力量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若是能够集中大家的力量,很多难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团队合作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生存和发展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从小在家中都是天之骄子、娇生惯养,多数自我中心意识强,这样即使他们做了学生,在一个小型群体里面,这一心理依然如此,表现为在学习生活中唯我独尊,不懂如何和其他学生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缺乏基本的合作意识。学校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小社会团体”,作为这个社会中的成员,只有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才能够健康成长,若是脱离了这一集体,那将会是一件特别危险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而“找规律”恰恰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对学生来讲,“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特别适合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很多学生都可以通过观察找到一些简单问题的规律,可是如果遇到比较难的问题,他们就无法独立地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合作显得顺其自然。其次,通常来讲,学生都特别喜欢表现自己,他们会利用一切机会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如果在一个群体里面他们能够在集体活动中有所“炫耀”,他们会很愿意多一些这样的合作。那么,数学教师就可以抓住以上两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先设计几个相对比较简单的“找规律”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逐渐增加难度,当难度增加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一起讨论。为了让小学生知难而进,积极参与讨论,教师还可以让小组之间互相比赛。这样不但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小学生来猜猜火星的颜色,一个小组出现的颜色是有规律的,“红蓝红蓝……”,而另一组却没有规律,这样学生们既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2.3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们要实现高效教学,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习,就必须让他们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找规律”,没有很多学生都不喜欢的那种繁琐复杂的计算,而大多都是非常有趣的图形或者数字游戏,学生们在完成这些问题时就好比在玩智力游戏,在探索实践中找出“规律”往往可以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他们自然就会充满兴趣了。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一讲我国一种古老的纪年方法――生肖纪年法,简单来讲就是用十二种动物来表示人们的出生年份,亦即我们平常说的属相,然后根据这一内容来设计一些“找规律”问题。如:①今年是什么年?今年出生的孩子属什么?还有多少岁的人也是这一属相?②君君今年12岁,属虎,君君的妈妈也属虎,你能猜出他妈妈多大年龄吗?③你今年几岁了?多大年龄的人和你是同一个属相?比你大五岁的人属什么呢等等。
3 结语
小学数学中的“找规律”问题,特别符合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教材,认真钻研,并且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进行分析,来展开我们的教学,这样才能够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让他们学会合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义华。论小学数学“找规律”中的学生能力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7).
[2]刘久成,王慧。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2).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 巧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利用“找规律”题目本身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初步认识数学规律,再加以提取得出数学概念。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单元,教师完全可以就地取材,用班上的男生女生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之美。老师可以这样排列队伍:女生、女生、男生、男生、男生、女生、女生、男生、男生、男生……让学生思考若假设男生=1,女生=2,数字的规律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发现队列顺序为两个女生三个男生的排列规律,若转换为数字,则是2、2、1、1、1、2、2、1、1、1……以此类推,对数字规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从无序观察转向有序转化,从整体分析每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认识数学规律。
“找规律”题目已经从考察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了,其原因在于题目中出示的规律图数量不多,出现的省略号影响学生的思考,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能提取图案中的相同元素,变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入了解规律的意义。
二、设计多样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规律
“找规律”题目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下,教师要善于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找规律教学手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增添学生学习的趣味。例如,教师给学生出示一组教学图片,第一张图片中“小树影子很长很长,太阳小小的刚刚升起”;第二张图片中的“太阳大大的,升到高空,小树的影子短短的”;第三张图片“太阳落山了,小树的影子又变得长长的”。教师让学生观察这几组图,找出小树影子变化的规律,学生发现正午时,影子最短,早上和晚上时影子最长,小树的影子和太阳的位置以及时间有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影子变化是否如图片所示,趣味性、生活化的教学加深了学生们对数学规律的印象。
教师还可以在“找规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例如:教室里有三张椅子,4个同学轮流坐,总共轮流坐4次,那么小明每次都能坐到椅子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类题目对小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但因为其具有极强的情境互动可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让四个学生分别坐三张椅子,让学生自己摸索体会解题规律,寓教于乐。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找规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策略,“找规律”教学也如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空,诱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总结规律,充分地发挥自我。
教师在“找规律”教学中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国庆节期间,韩梅梅一家打算去大连旅游,如果要在下图所示的火车票中选择数字连在一起的3张,一共有多少不同的选法?
学生开始用笔一个个地画出三张连一起的座位,这时,教师可以引а生讨论有多少种解题的方法,整个解题过程交给学生自主讨论。有的学生说,先画出三张,然后挨个往后移动,每移动一次就是一种选择,移动到10,总共移动了7次,加上第一次连起来的,一共有8种不同的选法。还有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好的学生,得出10-3+1=8次的答案,是因为三张连在一起的座位,每次都要有三张票,然后每次一次往后推都会有一种选法,所以10-3就是往后推到10总共有多少种选法,加上第一次的三张,正好8种。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十五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观察、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规律
1.学表情。
师:上课了,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淘气。(演示课件)它可真是淘气了,一会儿微笑,一会儿大哭。你们猜淘气接下来会是什么表情?你们怎么猜到的?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也很聪明。
师:像这样一笑一哭依次重复出现至少3次(板书:依次重复),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还有很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本领——找规律。(板书课题)
2.出示主题图。
师: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快毕业了,他们准备举办一场毕业晚会。大家请看,他们的会场布置得真漂亮!看看,都用了些什么来布置会场?
生:彩旗、花朵、灯笼……
师:你们的眼力真好,简单的材料就能把会场布置得很漂亮,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找找漂亮的原因吧。
(1)彩旗的变化规律。
师:好,我们先来看看彩旗是怎样排列的。我请电脑老师来帮忙摆一摆,同学们可以大声地说出彩旗的颜色,看谁反应最快。(课件演示排列过程,学生根据演示说出颜色的变化规律)
师:咦?下一个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彩旗呢?
生1: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红色后面是黄色。
生2:彩旗是按照“红黄红黄”重复排列的。
师:还有谁也想说一说你的想法?(让多个学生来发言)
师:哦,原来呀,红色、黄色的彩旗为一组,它们(红黄、红黄、红黄)依次重复出现,所以红色旗子后面的彩旗就是黄色的。我们把它圈起来吧。
师(拓展):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往下摆,你知道下一面会是什么颜色的彩旗吗?再下一面呢?
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彩旗是按红黄颜色为一组的规律依次重复出现的。
(2)花朵的排列规律。
师(课件出示花朵的排列):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花朵的排列规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些花为一组?
生:绿紫。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对吗?(课件出示分组情况:绿紫、绿紫、绿紫……)它们依次重复出现,所以这朵花的后面是绿色的花。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先确定几个为一组的方法,找出了彩旗、花朵的排列规律,那现在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找一找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请大家翻开课本第88页,做一做例1,圈一圈,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答案: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灯笼是按紫红颜色依次重复排列的;下一个小朋友应该是女孩,小朋友是按女孩男孩依次重复排列的)
师(小结):今天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都能根据颜色与性别找到了彩旗、花、灯笼和小朋友排列的规律。
二、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1.摆一摆。
师: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在找规律的时候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够帮助他吗?(能)好,请看大屏幕。
师:谁能告诉聪聪下一个摆的是什么?(圆柱)什么颜色的?(粉色)
师:恩,聪聪要谢谢同学们的帮助。
师:这是聪聪遇到的第二个难题,稍微复杂一些,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利用学具像这样摆一摆,摆好的请举手。
师:同学们的操作能力很强,一下子就摆好了。那谁来告诉聪聪你是怎样摆的?
师:请你对比一下和刚才做的有什么不一样了?
生:前面是两个为一组,这题是三个为一组。
师:对,这就是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找规律的时候,既要注意颜色、形状,还要注意数量。
2.涂一涂。
师:同学们真会找规律!现在我们就来进行找规律涂颜色的比赛,要求先找到规律再涂颜色。请打开课本第89页,看到第三条小鱼和做一做。好,比赛开始!(交流汇报)
三、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师:根据图片内容,介绍这是什么样的规律。
1.马路上的斑马线——一道白色一道黑色,提醒我们过马路一定要注意安全。
2.斑马:你们看,斑马身上那黑白相间的条纹,使它显得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3.包包:这包包上色彩规律的变化,看起来真美。
4.地砖:地砖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让我们的居室显得既整洁又温馨。
5.建筑:这些排列有序的护栏和一根根颜色醒目的柱子,既保护了我们的安全,又美化了周围的环境。
6.衣服:看,这是我们穿的衣服,它也是有规律的。你能找到它的规律吗?(学生回答略)
师:正是因为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排列有了这些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丽而又丰富多彩。
四、实践操作,运用规律
师:你们想不想当个出色的设计师来设计一些规律呢?
生:想。
师:现在就让我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一起来设计一条手链吧,看看谁的设计有规律。(学生动手设计,最后展示)
五、总结归纳,提升拓展
师:看来,规律真是无处不在,多种多样,有颜色上的、形状上的、数量上的,还有方向上的等等。我相信,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生活,多动脑筋思考,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
教学反思:
优点:
1.教学设计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欣赏规律——设计规律,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设计理念。教学环节设计得很巧妙,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简练,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
2.设计精美的课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规律”一词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够知道事物排列的顺序,但是不会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规律。所以,用课件分组演示排列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学生在多次体验之后就能很好地概括出规律。
3.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高,做到全面关注学生,体现个体差异。如用一个小游戏引入,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等等。
不足之处:
1.遗漏了一个环节,教案设计中在找出彩旗排列的规律后有一个拓展,即让学生运用规律说说“下一个是什么,再下一个呢?再下一个呢”,这样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就有了更深的感知和认识。
2.在总结花朵排列的规律时拔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就是“绿紫绿紫绿紫”,而我偏要让学生说是“绿紫颜色依次重复排列”。在这里感觉我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进入我预设的圈里,而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依次重复”的意思,所以总结起来比较生硬。其实,我应该让学生保留自己的说法,让他们不断地说,不断体验之后自己去发现,去认同我的说法。
3.把握学生的回答有待于提高。其实,学生的回答都能一针见血,答对了重点,而我不大善于梳理学生的回答,如何把学生的回答引到我想要的结果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