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爱岗的小编醉清风为大伙儿收集的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归纳免费【7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历史模拟试题 篇一
一、单项选择题。运用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开启你的聪明智慧,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答题卷内(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
1、2003年保利集团以3千多万港币的价格拍下的圆明园故物——猴。虎。牛三铜首。致使它们流散国外的侵略者是
A.俄国 B.英国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由北往南的顺序是 ( )
A.上海——宁波——福州——广州——厦门
B.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
C.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
D.广州——厦门——宁波——上海——福州
3、下列诗句与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有关的是
A.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B.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C.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D.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4、“从前我国还只有被西方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5、“舞动的北京”是和平、友谊、进步的象征。某电视台准备制作历史纪录片《1901年底的北京城》,片中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
A.圆明园已成残垣断壁 B.清政府在筹备大量赔款
C.驻扎有外国军队 D.东交民巷居住许多北京居民
6、“垂帘二十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这幅对联讽刺的人是( )
A.武则天 B.慈禧太后 C.道光皇帝 D.咸丰皇帝
7、《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 )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8、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把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 )
A.新文化运动 B.公车上书
C.宣传维新思想 D.洋务运动
9、下面三幅图片中的历史人物都曾英勇抗击外来侵略,他们为国立功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10、张阿姨想利用网络查找一下“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她使用的关键词是“戊戌变法”,如果换一个关键词,最恰当的应是( )
A.百日维新 B.公车上书 C.戊戌政变 D.中外纪闻
12、上个世纪初我国首次提出“民主、科学”的运动是 (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3、右图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某地的结婚证书,如用公元纪年此事应该发生于 ( )
A、1946年 B、1947年 C、1948年 D、1949年
14、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下列口号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 ②变法维新 ③民主共和 ④民主、科学(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③④②
15、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你认为前一个“____________”和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
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北平和平解放 D.开国大典
16、暑假期间,某中学将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考察。其中前往东方上海方向考察的主题应为 ( )
A.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B.林海雪原,抗日英姿
C.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D.开国大典,欢庆胜利
17、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为北伐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的学校是( )
A.京师大学堂 B.抗日军政大学
C.云南讲武堂 D.黄埔军校
18、“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______________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____________)。“这个伟大的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19、2006年10月,一学校要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图片展,搜集到了下面四幅图片,按发生的时间午后顺序排列,应是( )
20、小明的爸爸正在看一本著作,封面如右图,你通过著作的名称及封面的人物,猜出这本书的主要人物应该是( )
A.杨虎城 B.周恩来 C.张学良 D.蒋介石
21、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请问第二次国共正式合作是在什么事件之后?( )
A.七七事变 B.西安事变 C.台儿庄战役 D.中共七大
22、1945年8月,《新华日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八年间的死亡惨烈,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接受了你们无条件投降。”材料中的“这一天”是 ( )
A.8月5日 B.8月10日 C.8月12日 D.8月15日
23、电影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奉献的贺岁大片《建国大业》在2009年9月17日首映,你知道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是( )
A.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B.中国人自己拍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C.电影从无声默片发展成为有声电影
D.电影界开始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和演员
24京张铁路旁的一座青铜雕像,它是为纪念( )
A.荣宗敬
B.侯德榜
C.张謇
D.詹天佑
25.科举制度废除于( )
A.1898年 B.1901年 C.1905年 D.1950年
文言文基础语文知识 篇二
文言翻
(一)文言翻译的最高标准: 信、达、雅
(二)文言翻译的一般原则: 逐字对照,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文言翻译的常用方法: 留、换、删、补、调等
总结:学生们看看以上方法,做题时遵循以上原则,题目就不会,是失多的分。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选好材
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范围之广泛。选材,可以说是你想选什么就选什么,有极大的自由度,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只要你的立意好,都应该说可以写成好文章。
选好材
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选材的范围太广,反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打动人,才能获得高分。更何况现在是千人万人地同作一个作文题,所选的材料没有吸引力,在阅卷教师面前那可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选材,在考场作文中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1.抓住感情的触发点
人都是有感情的,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现代流行歌曲流行的主要原因。而现实生活中,有时,那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这时候,只要我们抓住它,叙述出它的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它也就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这时就是一篇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对于你自己来说也一定是一种财富,而爱不释手,久久珍藏。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往事依依》、《散步》、《麦琪的礼物》、《藤野先生》
2.抓住事理的感悟点
我们说,生活中的一些偶然都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其内在的事理所在,只要我们去认真仔细地思考,一定会给我们以感悟、以启迪。这样的东西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财富。抓住这样的感悟点,用文学的语言描述,然后画龙点睛地议论几句,一定是一篇极富哲理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同样能使自己感动,让别人也受益。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
3.抓住生活的情趣点
每个人的生活并不仅仅每天就是刻板的工作与学习,天天的柴米油盐,许多时候我们的生活正是一些情趣让我们沉醉其中,乐此不疲。这些情趣正是我们生活中的调料,让我们生活得有滋有味,所以,人们都希望在生活之中多一点这样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滋润一些。正如此,作为我们的作文这种表情达意的载体如果能抓住这样的情趣点,也一定是能让喜爱的。
如我们所学的课文《变色龙》、《范进中举》
4.向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挖掘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典型的形象以及一些经典的情感寄托与描写,它们大都是流传很广的,选中它们,换一个角度,把它们用文学的语言表述,再加上自己的感情倾向,只要合乎情理,一定能打动很多的读者,并且,选取这样的材料会大提高你的见识品位和你的文章品位。这样的。文章虽然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本中比较少,但在现实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很多的。如高考(微博)作文《赤兔之死》
5.关注时事、社会热点以及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流非常畅达的社会,这也正是因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并且,我们每一个人生在这样的社会中,有很多的东西是我们所必须关注的。所以,当这样的热点、交点出现,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也会有很多的人希望听到或者读到更多的见解或者是感情的寄托,这时,我们选中它们,用我们自己的理性思维,思考它们、挖掘它们,提炼出我们自己独特的东西,寄托我们自己真善美的感情,也同样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作文。
这样的文章虽然在课本中没有什么见到,但在学生作文中却是大量存在的。如很多同学写的有关环境问题的作文,“非典”中有关对白衣天使赞美的文章,对当前****问题讽刺的文章等等。
那么,从去年到今年又有什么可写呢?
可写的材料有: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赠台大熊猫,神六飞天等等。
当然,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去收集材料,并尽量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千万不能写成新闻或者是一种无关痛痒的记叙。
文言文基础语文知识 篇三
(一)文学常识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二)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4.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三)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 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6.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南、河北:古义 黄河南北 今义 河南省 河北省)
(四)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0.吾 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17.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18.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1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20.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1.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2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2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小的事情;让:动词用作名词,谦让)
24.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5.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五)一词多义:
实词
如:
①闻妻言,如被冰雪(如同) ——《促织》
②天时不如地利(比、及) ——《得道多助》
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到、往、去) ——《〈指南录〉后序》
④万事如意(顺、随) ——成语
⑤如其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如) ——《赤壁之战》
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鸿门宴》
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或者) ——《子路、曾……侍坐》
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同上
⑨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鸿门宴》
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鸿门宴》
②举兵伐徐,逐灭之(发起、发动) ——《韩非子五蠧》
③戌卒叫,函谷举(攻下、占领) ——《阿房宫赋》
④举贤任能(推荐) ——成语
⑤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科举考试) ——《柳毅传》
⑥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⑦举世无双(全部、整个) ——成语
⑧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 ——《过秦论》
谢: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推辞、谢绝) ——《孔雀东南飞》
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孔雀东南飞》
④哙拜谢(感谢)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 ——《孔雀东南飞》
⑥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衰亡) ——《芙蕖》
⑦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 ——《陌上桑》
军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言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幸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去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当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从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动听一湖(优美的,形容词) ——《岳阳楼记》
内
①少间,帘内掷以纸出(里,内部) ——《促织》
②外结好孙 权,内修政理(对内) ——《出师表》
③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
④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有哪些 篇四
一。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 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二。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操以少胜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决战,大败而归,史称赤壁之战,而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在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熟记三国鼎立形势图中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都城)
3、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6、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领刘渊率兵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7、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
8、南朝的四个政权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时,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涌现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中心,
10、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吴国境内绝大多数山越人从山区迁到平原,和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农业有所发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
四。五代、辽、宋、夏、金等政权
1、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3、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政权);
4、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5、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7、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政府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8、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五。赤壁之战
1、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2、时间:公元208年
3、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4、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六。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成就
(一)两弹一星
1、1964.6.4,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4年6月,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3、1966年10月,中近程核弹头爆炸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5、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升上太空。
(二)其它成就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世界上最大水利上工程——三峡大坝
(三)重大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
1、出台的背景:(国际形势)
2、出台的时间:1986年3月
3、发起人:王淦昌、王大珩、场嘉墀、陈芳允
4、涉及领域:生、航、信、激、自动化、能、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七。马克思和恩格斯
1、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条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总结经验。
2、马克思主义诞生
时间:1848年, 标志: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共产党宣言》
3、《共产党宣言》:
内容: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美好理想;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
文言文基础语文知识 篇五
一、文学常识:
李密(224-287 )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西晋 文学家。初仕蜀汉,后仕西晋。李密有《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愁 )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 的样 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
三、解释加点词语
1、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 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改变)
4、门衰祚薄(福分)
5、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9、寻蒙国恩(不久)
10、则刘病日笃(病重)
11、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四、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 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8、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9、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0、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11、之: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助词,的。。)
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五、 词类活用
1、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2、日:则病日笃(名 作状,一天天地)
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4、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远行)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六、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2、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
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 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 ②今义:身心劳苦)
七、 句式
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3、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4、且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文言文基础语文知识 篇六
一、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必能裨补阙漏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同舍生皆被坚锦绣辑以羽翠
项为之强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汤熨之所及也火齐之所及也
止露尻尾便要还家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二、写出划线词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温故而知新桓侯故使人问之
既克之,问其故过故人庄
故决然舍去广故数言欲亡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目似瞑,意暇甚醉翁之意不在酒
杂然相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其两膝相比者比至陈
等死,死可国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长风万里送秋雁
不亦说乎稻花香里说丰年
诣太守,说如此闻说鸡鸣见日升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收吾骨瘴江边
或王命急宣或说处杀虎斩蛟
或异二者之为
南极潇湘意有所极
寻向所志志在千里
处处志之
苟全性命于乱世太尉苟以为教而辱教之
苟富贵,无相忘
太尉苟以为教而辱教之蜀之鄙有二僧
怅恨久之当余之从师也
吾欲之南海
受任于败军之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其真无马也其人视端容寂
择其善者而从之
溪深而鱼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杂然而前陈者
云归而岩穴瞑
属予作文以记之何以战
扶苏以数谏故固以怪之矣
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不以臣卑鄙
且焉置土石又何间焉
惧有伏焉
三、解释划线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旦日,卒中往往语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蜀之鄙有二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四、写出划线词的意思。
一狼洞其中
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出也
公将鼓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其一犬坐于前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将军身被坚执锐
亲贤臣,远小人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所以动心忍性
必先苦其心志
渔人甚异之
五、标出下列句子的'节奏。(用“/”表示)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六、补出下面句子省略的成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
附答案
一、
1、增,增加;2、横,梗塞;3、弼,辅弼;3、俱,全、都;4、嘱,嘱咐;5、遍,遍及;6、缺,缺点;7、倡,倡导;8、披,穿着;9、缉,连缀;10、僵,僵硬;11、彰,显扬、著名;12、悦,高兴;13、旋,掉;14、转、转身;15、烫,用热水焐;16、剂,汤剂;17、只,只;18、邀,邀请;19、返,往返;20、慧,聪明;21、无,没有;22、屈,弯曲;23、横,与竖相对;24、饲,喂;24、现,显露、表现;25、叛,背叛。
二、
1、复习、温习通晓;2、旧的知识特意缘故、原因故旧、老友所以故意;3、一会儿夹杂参与;4、神情、态度情趣;赞同处所表示对数量的估计挨着等到;5、同样等同、一样;6、战胜打败;7、时候秋季;7、高兴、愉快谈论讲、解释传说;8、爱好易于、便于美好;9、尽到;10、标记心意、志向做标记;11、苟且如果、假使如果;12、指“我”(苏辙“)的语气助词,为了凑音节,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往、到;14、在给向;16、难道这个他们的;17、表并列,可不译表递进,而且表转折,却表修饰,地表承接,不译;18、来凭借因为已经以致认为;19、哪里呢,在那边。
三、
1、两次案件即使父亲妻子和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更不必说交错相通。
2、到处可以凭借扩)www.kaoyantv.com(大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出身卑微跑护城河边境有雄心壮志的人。
四、
1、打洞说出击鼓赐福像狗一样用箕畚铁甲、武器亲近、疏远伏兵
2、使……惊动使……劳苦认为……奇特
五、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4、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六、
(他们)(他们)(渔人);(鼓)(鼓);(之,指公子扶苏);(个)(张)(把)
(块)
文言文基础语文知识 篇七
1.基数表示法
基数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最基本数目的数。古代汉语表示基数,大体有如下几种形式:
1、从语序上看,数词的基数表示方法,可以直接把数词放在名词、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名词、动词之后,而较少用量词。
例如:
①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清·林嗣环《口技》)
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明·魏学洢《核舟记》)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战国·列御寇《愚公移山》)
④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整数是一百、一千、一万等时,一般省去“一”。
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②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3、如果出现零数,往往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加“有”字表示。
① 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明·刘基《苦斋记》)
②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西晋·李密《陈情表》)
2.序数表示法
序数是表示次序的数词,它的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一样,在基数前加“第”字表示。有时也不用“第”字。
①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唐语林·乐工罗程》)
②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南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3.概数(约数)表示法
概数表示数目不确定。其表示方法如下:
1、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
①共事二三年 ,始尔未为久。(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
②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2、用整数表示
①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宋·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宋·司马光《赤壁之战》)
3、在数词前用“数”、“可”“且”“约”等;或者在数词后用“余”、“许”、“所”、“奇”等表示 。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列子·愚公移山》)
④族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 (清·徐珂《清稗类抄·冯婉贞》)
⑤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汉·刘向《列女传·赵将括母》)
⑥顷之, 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失从者百许人。 (清·魏禧《大铁锤传》)
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明·魏学洢《核舟记》)
⑧从弟子女十人所。 (汉·司马迁《史记·西门豹治邺》)
4.倍数表示法
倍数是指一个数的若干倍的`数。古汉语的倍数表示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1、用两个数词相乘表倍数,其中前一数词表示多少倍,后一数词表示一倍的数。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宋·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2、表示倍数,可以在数词后用“倍”,也可省去“倍”。表示一倍可以省去“一”,十倍用“十”、百倍用“百”。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
3、用"蓰"字,表示五倍。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5.分数表示法
分数是表示事物是某个单位的几分之几的数。如果分母是“十”“百”“千”“万”等,可以直接写成“分母+分子”的形式或在分母与分子之间加“之”表示。这是文言文中分数表示法中最常见的一种。
① 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西汉·刘安《淮南子·塞翁失马》)
③ 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清·刘开《问说》)
④ 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清·洪亮吉《治平篇》)
此外,还可以将名词放在分母之后表示分数。例如:大都不过叁国之一。(《郑伯克段于鄢》)不过,这种表示方法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