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赞美老师的散文(最新14篇)2-19-10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征途给家人们找到的14篇赞美老师的散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一

老师,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人生之路。她,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周老师。周老师是个尽责尽职的好老师,她不但语文教得好,并且和蔼可亲,深受我的喜欢。

周老师讲课时我很投入,这是因为老师教的好,以至于我上课非常投入。老师讲课很全面、具体,所以我学得很快、很好,周老师用知识哺育我,让我激起对语文的兴趣。以前我认为语文在实践上不会用上,可和周老师在的这几天我才领悟到语文是多么重要的,现在我领悟到了语文的精彩,我跟同学们聊天时都是成语连篇滔滔不绝,让我赚足了面子,这是谁的功劳,是周老师。周老师非常的严格,但是你不犯错周老师却一点都不可怕,除非你犯错了周老师才惩罚你、教育你。有一次周老师发现我没写作业她就责怪我,因为老师责怪了我让我感到自卑,所以,我就下定决心要改掉这个不良习惯。周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而我就是美丽的花朵,在今后的的一年里我都需要园丁来哺育,不过我要当朵听话的花朵,让园丁不那么苦。

周老师在我最好的一个,人长的也不错,书也教的好,好比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来教我们一样。每当我看见周老师走过来,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周老师,您好!

啊,老师,您是我人生路中的路标,指引我走上成功之路,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啊!老师,您是我航海中的灯塔,鼓励着我奋发向上。我以后要爱戴您,尊敬您,赞美您。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二

今天教师节,第一次给我的高中老师们发去了祝福短信,心中没有多大期望他们会记得我。9年已经过去,老师们不说工作高升,也已经是桃李满天下,谁又需要记得当年一个普通寡言的我?谁愿意记得一个不善经营人迹关系的我?

回复短信的不多,有简短谢谢二字,亦存有零星印象的关切我现在生活状态。没有想到,我还收到了一条这样的回复:我不吃你这一套,施主,回头是岸。字数不多,难懂甚至于是难听,来自于我的语文老师。

我顿时大惊失色,多年来我究竟在老师心中是什么印象,竟让他对我如此不满?揣测多时也没有理清前因后果。幸好初老的我渐渐有了怀旧之心,将那9年前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华依稀忆起。

读书时独爱语文,这位语文老师课上给我们讲诗歌,慷慨激昂,还拿出自己夜半灵感乍现用火柴棒在地下匆匆记录的小诗,引得我好一阵崇拜。当晚,点烛夜读,也写下一个四不像,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悄悄交上去。“一次一次/ 你鼓着轻盈的翅 一次一次/你闭上坚毅的眼 一次一次/你放弃渺小的身 一次一次/用鹰的姿态飞行……”这首描写飞蛾扑火的四不像换来老师大大的勾和极具鼓励的评价。从那时候开始,我觉得老师对我是偏爱的。

正是阅读饥渴的年代,课上课下都抱着书一本。好书坏书杂书,只要能够阅读的书,不择而取。因为图书资源缺乏,校外书摊租来的言情小说,班内流传甚火的各类漫画,就构成为我的阅读渠道。一日课间,老师往我的课桌上放下两本书。一本是古文阅读的辅导资料,上面越有几百篇古文阅读理解的题目,均选自《左传》《战国策》等古典文学。另一本则是六几年出版的一本《红楼梦》。这两本厚厚的书放在我的桌上,我不明所以。他说:好好花点时间读这本书,如果有时间,多做这本书的练习,有不懂的后面有答案,也可以来问我。他用手点点《红楼梦》,又用手点点阅读理解的习题。从那时起,文言文不再成为我难题,我以每天读懂了几篇短文为乐,每天比别人多懂了一个通假字为荣。而那本《红楼梦》,则在漫长的高中生涯中,被我翻了一遍、两遍、三遍……,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地方让我揪心,让我痴迷。我摘抄下大观园中姐妹的诗文,常常翻来阅读,就好像自己也化作其中的一个女子,同乐同苦同悲。看到欲罢不能时,就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了,桌上摊开语文书,桌下就是《红楼梦》,老师从身旁经过,并不打断我的沉醉。现在想来,他是多开明的一位老师,他深知阅读带来的收获远比一堂语文课来的多来的大,他愿意牺牲一节课的时间,为我营造了一个阅读之境。

后来,老师骑车出了事故,伤势比较严重,修养了三个月。班上同学纷纷出钱出力,买花,织星星,编千纸鹤,然后去医院探望他。我手笨,织不出好看的星星,也编不出灵巧的千纸鹤;班干部一起去探望老师,不知为何我却没去。三个月后,老师带着乌青的眼眶来上课,脸部的伤让他看起来比往常严厉,不能言笑的面部让我感觉心虚,尤其是深黑的眼眶,更像是一句严厉的责备。老师的视线可能经过了我,也可能根本没有看我,可是,我内心开始不安起来。

读书的岁月都是单调的,我的沉默少言让日子蒙了一层灰。我想起朱自清的名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周围来来去去的同学,甚至不如对面山口那株雾蒙蒙的白花具有真实的存在感。趴在栏杆上吹冷风,吹着吹着,就这样离开学校,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人,也离开那胆怯羞涩的花季和雨季。

“嗡……”,一条提示音让我回到眼前。我惶恐不安,不敢打开短信内容。“毕业这么多年,只有你从未回过母校,从未提起过老师,作为老师,我深感失败。”这是多么严厉的责备,多么无情的话语,多么沉重的大棒痛击在我的心上。我想起几年前回到母校,看到四楼老师熟悉的身影,我悄然离去,生怕在生活中并不如意的样子,会在老师面前丢脸。因为,我曾经是他那么引以为傲的学生。今天,我才知道我错了,老师从未在意过他的学生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在意的是我是否珍惜师生之间的情意。

我没有慌不迭的回复道歉短信,我打算以后的节日,要记得送去一声祝福;闲暇时间,跟老师见上一面,再读一读他写的小诗。我想,老师定会谅解。我将永远铭记在分别9年后,老师又一次给了我深刻的教育。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三

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博大的爱;黄色是土地的颜色,象征着母亲;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青春活力;红色是夕阳的颜色,它象征着我可爱的老师。

红色娇艳动人,美丽大方,而她的“红”却是一种奉献,虽然默默无闻,但足以温暖人心。

回首往事,有许多她的点点滴滴,她为我们做的一切都让我永生难忘。记得那天,我一如既往地送作业本进办公室,她仍在埋头苦干,听到我的声音便抬起头微笑着看看我,她的目光还是那么慈祥,亲切而不失庄重。“等一下走。”她说。接着,又轻轻地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是一本崭新的书。她递给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本绘画书。“真不错啊。”我喃喃自语道。

看着这本梦寐以求的书,我简直有些爱不释手了。“这是老师的礼物。”我听了后欣喜若狂,心中又顿生万分感激。“谢谢!”我的感动尽化为这两个字。看着我的快乐,她脸上的笑容也愈加灿烂,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好好努力吧,大家可看着你的收获呢。”“我一定成功。”我自信而又爽朗地应道。捧着这份珍贵的礼物,仿佛有一股莫大的动力激励着我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走在走廊上,望着窗外,依旧细雨绵绵,雨还是那样稀稀沥沥,天空中还隐约可见几朵白云,我觉得此情此景是多么迷人,似乎是这

春雨在我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真情的种子。

如今的老师早已桃李芬芳,这样的小事也许不曾记得,但是在我心中的那颗种子早已生根发芽,绽放出芬芳的花朵,在芬芳中飘溢着果实对土地的眷恋,凝聚着花儿对阳光的深情。

我静静地看着夕阳西下,在淡淡的斜阳中,仿佛能看到她的笑脸,她兢兢业业工作的身影。她就是夕阳下披着红裙的天使,舞动着美丽的翅膀,默默地,默默地,奉献着……留下的永远是那一抹最美的红色。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四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学生

一、课改应以赞许的目光、语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本性之一是渴望受到夸奖和赞美。赞许具有伟大而神奇的力量,不容忽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耳指出:“赞许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吝啬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所以,教师首先要经常善于发现并肯定每个孩子身上不断闪耀着的亮光,即使它很微弱,相信在你的感召下,也会逐渐变得更加强烈而炽热。

新型的课堂应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种关系的处理,走出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走进课堂。课堂不应以教师的“教”为主,也不应以好学生的“说”为重,而是全班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画龙点睛的教学相长

1.“严肃”并不是老师的代名词。教师课前送学生一个微笑,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主阵地。走进学生中,穿梭于课桌间,才是课堂最美的布局。首先,教师要摆脱教参的“枷锁”束缚,不再做教参的奴隶,“把书上的话和作者的话向学生宣读”,也要转为引导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容而获得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感受美、欣赏美的情趣。同时,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交流,一起争鸣,使语文课堂不再有权威,不再有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真正地走进课堂。如此一来,定会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2.如何在课堂中既要体现全员参与,又要把握好时间问题,小组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之前,小组应选好中心发言人(可每次调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中心发言人应认真听取组员意见,然后归纳总结,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

3.教师课间和学生做游戏、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以课堂学习小组的形式经行游戏比赛,增进组员之间的团结力和协调性,为课堂发言做好铺垫。

二、课改应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有力地应对上级考试,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掌握基础知识的讲读课的研究中。其实,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语文课改的目标所在。

阅读课尤其是课前预习,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它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但如果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就会显得十分渺茫,无从下手。所以,明确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学习步骤是学生自学的前提和保障。

第一步:读准字音。

课文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汉字组成的。在阅读中,学生通常为了顾及对主要内容的了解,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不去查字典,不研究,只是囫囵吞枣。这样,不仅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就文章内容而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必须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读,要真正做到掷地有声、顿挫抑扬。如此一来,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养成了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第二步:读通句子。

读通句子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核心环节,但其关键在于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在许多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对文章中心的揭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五年级的《学会看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其中,“艰涩”表示时间过得很慢,母亲(作者)内心承受着痛苦的煎熬;“忐忑不安”是指母亲(作者)心里十分慌乱,害怕儿子发生意外。词语解释了,句意自然就清楚了,文章所揭示和赞扬的“母爱”主题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般,理解文中词语的方法有:(1)查字典;(2)换词理解;(3)联系上下文,就语境反复品读、琢磨。

第三步:读出感悟。

在上述两遍读文中,学生已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基本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带着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去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出来,再反复朗读,最后将体会到的感受真实地写在句子的旁边。这样,便使学生做到了由被动阅读到主动体验的情感角色转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第四步:读出有价值的问题。

读懂文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就大语文的精神而言,在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到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在学生自己学文的时候,除了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之外,还应该结合文章中心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不懂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中,学生就“母亲大声说:‘我很高兴他爱看闲书’”提出质疑:“题目中说是‘慈母’,但她为什么要大声说话,是不是生气了?”这个问题就提得很有价值,因为“大声”一词既反映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又表现出了她因儿子爱读书而内心无比自豪的情感。所以,学生在提问的同时其语文理解能力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训练和升华。

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清楚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养成一种习惯,也就为学习找到了钥匙,插上了翅膀。

三、课改应以巧妙、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为关键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五

人们都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山水延续了生命。但那生命是脆弱的,苍白的。那么,是谁给了生命以力量,又是谁给了生命以色彩?——是爱,是老师纯真的爱。

老师的爱,似水的灵秀给我以聪慧;老师的情,如山的沉稳给我以敦厚。老师,您的爱,深沉而无言。每当夜幕降临,有一颗最亮的星星,印在您的窗帘上,这是您不眠的心。老师,您每天最后告别长夜,又最先迎来黎明。老师,您的爱,朴实而无华。您用您的双手“除锈去渣”,把我雕造成国家的栋梁。老师,您的爱,无私而永恒。您的淳淳教导,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源远流长,深深铭刻在我的心中。

花开花落,岁月匆匆流过,却不知哪年哪月哪日。您的额上犁出了深沟,您的双鬓平添了银丝,您把精魂给了我们,把柔情给了我们,把母亲般的一腔爱给了我们……您把您的一切给了我们。您的爱也许有时严厉,但严厉的背后是不易察觉的几许温柔。您的爱朴素不善言语,却默默地在我们灵魂深处撑起一片绿洲。漫漫人生路,有老师的爱伴我们上下求索,前面的路不会艰难,也不会孤单。我的天空中微笑,我的世界缤纷闪耀,爱是一道光,如此美妙,照亮我的未来,原来那是老师您炯炯有神的眼睛……

在我生命里,每一天每一夜相系,您是闪亮的星,温暖了我的心,您的爱让我不孤寂,宽阔的天,你给我指引,狂风的夜,你让我平静,相知相惜,我如此幸福……

老师,您像霞光,却又比霞光更璀璨,更辉煌。霞光只是日伴红日行,然而您却不舍昼夜,不分阴暗,时时温暖着我们的心。在生命之旅中,生活一会儿把您抛到谷底,一会儿又把您推上浪尖,唯有一点不变的是——您那颗对孩子们,对下一代的爱心!小河奉献给大海,白云奉献给蓝天,阳光奉献给大地,老师,您把您的一生毫无怨言地奉献给您的学生。您的爱就像一滴甘露,倾注了一切,却不求回报。您的爱是一滴细雨,用温情感化冷漠的冻土;您的爱是一眼清泉,用一生一世汇成一条汹涌的河流……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六

老师,在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有多少话儿要对您说,有多少歌要对您唱!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师,您辛苦了!

敬爱的朱老师,您是我们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您对教学工作非常认真,普通话动听,教学方法灵活,我们原来上课时有开小差的现象,自从您教我们这个班,同学们听的特别认真,学得津津有味,成绩一步步提高了,学期末我们班还被评为优秀班队呢!成绩的取得,凝聚着您的汗水和心血。

朱老师您多才多艺,在教《水上飞机》这一课时为了让我们理解课文,了解水上飞机是什么样子,您用彩色粉笔画了一架飞机,远看就像真的一样。当时我真的羡慕您,不仅语文教得好,而且还会画画。您不愧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今年我上四年级了,您还是我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开心极了,能继续成为您的学生,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可是开学第一天,我就看见我们的语文老师您---一瘸一拐走进了教室,当时我心里非常难过,老师您该回家休息,或去医院养伤然而您却捧着课本,面带笑容的给我们讲课,只见您上课时精力全用在教学上忘记了脚的疼痛,要去板书时,您一只脚向前,另一只脚轻轻地着地,站了四十五分钟,您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我的心里好想哭,可是又不敢,默默地对老师说:老师您像一支红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播种幸福。

老师您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希望,在新学期里,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刻苦专研功课,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您对我们的爱。

最后祝您节日快乐!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七

《夏感》是当代散文家梁衡的散文名篇,是描写夏天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学生初学散文,存在着很多阅读上的障碍。尤其是《夏感》这样的抒情哲理散文,更是让学生无从下手。对于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参的表述是: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笔者在备课时就预想到引导初一新生看懂这样的文章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是,课总是要上的。于是,笔者硬着头皮,走进了课堂。

案例描述

像以往上课一样,情景导入之后,师生共同进入了文本的研读。读课文,找句子,大家一起感受梁衡笔下的夏天的特点。这部分的课堂活动进行得相当顺利。接下来,就要进入作者对夏天情感的探究了。(心里似乎轻松了些。或许,他们只会听笔者的,课堂会在笔者的掌控之下顺利结束的。)

师:你能找出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吗?

生:有。文中的最后一句“大声赞美”

师:哦,原来作者是在赞美夏天。当然要赞美了,那么美,那么有激情的夏天,作者肯定是要大声赞美的。

师:仅仅是因为这些原因,作家才赞美夏天的吗?

生:还有,文章中有这样一句:“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从这句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喜欢夏天的。

(正中下怀,笔者很高兴课上得竟然这么顺,正准备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含义,突然看到一只手高高地举。)

(那是班上一个怪怪的男生,总是喜欢在上课时提一些怪怪的问题。笔者有点头皮发麻,内心深处是很担心他会提出什么样笔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很想略过他的手,可是他是那样坚持不懈地高举着。)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懂。我觉得这篇文章中的夏天不是那样令人喜欢,为什么作者还是那样喜欢呢?

(笔者倒吸一口凉气,有点后悔喊他起来发言了。)

师:你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夏天呢?

生:真的是不喜欢。文章中的这段,他开始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来: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生:刚才您说这里体现了夏天的繁忙,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这体现了夏天的激情。可是,我觉得这是在写夏天农民的痛苦。那么热,还要那么拼命。我是不喜欢这样的夏天。我相信也不会有人喜欢的。(说完这些话,他有些不服气地站在那里。而笔者,有点手足无措地不知说什么。而很多学生已经频频点头,同意他的说法。)

师:我很欣赏***同学爱思考爱钻研的习惯。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好,可是我一时也没想清楚如何回答他。大家给我一点时间想想好吗?

(说完这句话,笔者很尴尬。作为一个老师,可是竟然被学生问倒了。笔者明明知道他的理解是不对的,可笔者却没有办法立刻给他解释,让他们获得正确的理解。当初备课时怎么就没想好呢?还好,没几分钟,下课铃适时地响了起来,笔者也几乎是夺路而逃的。)

回到办公室,上网搜索资料,发现网上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基本上都和笔者原先的理解差不多,没有什么可供参考的。笔者只好又回到课本,仔细研读起来。终于,思路清晰起来。)

第二天,笔者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

师:的确,夏天农民的生活是很苦涩的。显而易见,作家不是在赞美这样的生活。那他为什么要写这段文字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段中引用的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全诗是这样的(投影):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呢?

生:农民的艰辛生活。

师:这是唐代的诗歌,写的是唐代的农民生活。作者却把这首古诗引用到他自己的文章中,有什么意图呢?

生:可能是在说从古至今,农民的生活一直都是这样的艰辛吧。

师:说得很好。封建社会,农民受到严酷的剥削,生活自然艰辛。但是新时代的农民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可是,这些农民们,并没有因为地位的低微、生活的辛劳去作奸犯科,做一些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情。从古到今,这些“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民们,虽然一年四季如蝼蚁般操劳,最终也许落得个拾麦穗充饥的下场,但他们依然坚守在土地之上,依然不知疲地忙碌着。因为他们肩负着收获希望的重任!作者赞美夏天,更是赞美农民身处夏天苦涩生活中的一丝执着,一份坚守,一种韧性!

师:我还想提醒各位注意文章中的有关夏天的景物描写,你们注意到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生:写到夏天的颜色——金黄色;写了夏天的植物作物的旺盛的生命力。

师:你看到金黄色,你看到蓬勃的生命,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高兴啊!

师:人之常情嘛。高兴当然就会产生喜爱,喜爱就会去赞美,是不是?

(讲到这里,笔者瞥了一眼那个曾经让笔者尴尬的学生,他一直在点头,心服口服。笔者的心里也涌出一份从未有过的感动与自信。)

师:这篇文章的意蕴仅止于此吗?

学生面露难色,无法回答。

师: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紫藤萝瀑布》吗?文中写的那盛开如瀑布的紫藤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很多同学对于这篇文章,起先理解为是作者对旺盛生命力的歌颂。后来发现,文章其实是在阐释一个生命哲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是怎样悟到这个哲理的呢?那是我们了解到:紫藤萝和生活的腐化的必然关系;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还有文章写于1982年等等一系列的背景。于是我们读懂了,《紫藤萝瀑布》不仅是写景抒情,更蕴含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那这篇文章有没有类似之处呢?

(出示本文的写作时间1984年,老师适当介绍了当时相关的历史背景。)

学生讨论,大致形成以下认识:

文章写于1984年,正是改革开放的第八个年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头。一九七九年,中国走向了万象更新的春天。万物复苏,百废待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国迈向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那春天灵秀之气经过八年的积蓄,已经酿成了一种磅礴之势,中国步入了犹如夏天般火热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投入自己全部的激情,每个人都要学习农民身上那种百折不挠的韧劲,收获希望,再创一个美好的未来。作者是通过这样一篇文章,启示我们在这样特殊的年代,应该拥有怎样的一种生命状态!

(直到此时,学生才真正懂得了那句“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意思:作者将夏天这样一个热烈而急促的季节与当时的时代结合在一起,把这样一个新时代比作火热的夏天。那已经过去的八年犹如是春天的积蓄,现在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之后一定会创造一个犹如金秋般的未来。)

这就是关于夏天的感悟,更是关于时代的感悟!

课后,有个学生跑来找笔者,说:“老师,我不知道这篇文章还能这样读。我看过很多辅导书,都没有这样理解的。”笔者问她:“你觉得哪种理解好呢?”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您说的我能接受。因为都是我们自己从文章里分析得来的。”

其实,笔者自己也很高兴。因为,笔者也更能接受这样的解读。笔者在日记里写道:我真心感谢那位在课堂上为难我的学生。没有他的发问,我不会对文本有这样仔细的研读,而我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解上。这堂课,给我的收获真的很大。

案例反思

这堂课带给笔者的触动是很多的,有很多地方都值得自己去认真思索总结。笔者一直在思索:为什么学生会认为作者会不喜欢这样的夏天呢?他们的阅读感受为何和自己不一样呢?从当天课堂反应来看,绝对不是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其实,就是没有读懂吧。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学生在散文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被笔者忽略了,一直没有重视。

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如何解决的措施,思索结果如下:

1.学生看到农民的辛苦,这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体验出发,以意逆志的结果。他们站在自身的角度,带着自己短暂的人生体验去看待文本中出现的农忙生活,未曾想到文本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是有创作主体性的。

如何解决:

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初步解读,尊重他们阅读文本时产生的自我感受。每个人都有阅读的权利,每个人也都应该拥有自己阅读感受的权利。如果教师强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喜好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培养出来的一定是毫无思想、毫无辨析能力的学习机器。惟有尊重学生的自我阅读感受,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有时他们的观点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引领或修正。学生也才能在一次次的质疑解惑中寻找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以在上新课前鼓励学生就所学文本提出自己的初读认识,提出自己的疑惑,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备课,就会游刃有余、有的放矢了。

2.学生对于散文是“印象中的描写”的体悟不够。散文中的情感抒发有直接的,这是学生容易把握的;也有通过印象中的描写去表达的,这就是学生阅读中的难点。在很多学生眼里,他们看到的或许只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不知道散文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不懂“境由心生”,也就不能理解作者隐含在文字背后的种种情感体悟了。本课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会提出那样的疑惑,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文章中很多夏天景物的描写,也不知道这些景物描写中其实都蕴含着作者对夏天的个体独特的情感。他们只看到了作者对于农忙生活的紧张的叙写,所以也只能感受到夏天农民生活的苦涩,而忽视了作者笔下的满眼夏季的金黄色的喜悦。

如何解决:

要想让初一学生明白散文是“印象中的描写”,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并非只是花草树木的文字的客观再现,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举例法:使用课本中已有的文本,教师在授课时通过举已学文本的例子来不断强化学生这方面的认识。

代入法:让学生进入文本营造的景物情境,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情感。

对比法:让学生描写同一景物,比较彼此的作品,体会同一景物中蕴含的不同情感。

通过几种方法的交替训练,学生对于散文中景物描写实际写的就是作者内心的印象这样的体悟会逐渐深刻,懂得了境由心生,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3.学生对于散文的笔调整体的感受不够。作者的笔调一方面和作者在一个特定年代,特定境况下的集体情感有关;也和作者的个性偏于感性,热情奔放有关;更与作者文笔的修养有关。但是初读散文的学生是不会有这样的意识的。他们往往只会孤立地去看待一篇文章,不会将文章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去阅读,不会将文章与写作者联系起来去阅读。所以,他们对散文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文章的文字表层,而无法得到更深层面的认识了。

如何解决:

教师有责任将学生往更高层面的阅读体会上引领,就必须在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教师的阅读也应该是基于文本,不能信马由缰。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以尊重文本为前提的阅读意识,教会他们一些阅读方法。教师在学生们整体共识的基础上,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授课中不断地放入作者的介绍、时代的介绍,深化学生的理解,丰富他们的经验。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寻找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提醒学生注意课本中有关文本的相关注解(写作时间、地点等);提醒学生注意作者放入文本中的一些特别信息(如《紫藤萝瀑布》中的“生死谜”、紫藤萝树在文革中的命运)。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也会逐渐养成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对散文作者的笔调的认识会显得更熟悉。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会从开始的初步感知过渡到深入感悟。

总结

学生在文本的探索中会常常迷路,“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越看越能更多地看出其中的奥妙”。老师需要借助文本帮助学生,“打通的是学生同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人类间的思想和情感的联系渠道,是把学生的心智从自己实际存在的狭小时空结构中解放出来,逐渐进入更广阔的社会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扩展着,他对自我的感受和理解也在发展着。”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八

老师的爱是纯洁的,是伟大的。她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者祖国的花朵;她想灿烂的太阳,哺育着未结果的小树。

时钟已敲了12下了,大家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老师的屋子依然着亮,她正在低着头,弯着腰,一动不动地批改作业,她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我们美好的将来,为了祖国的强大。当我们又看到老师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向讲台时,我们的眼睛湿润了,眼泪不知不觉的流了下来,我们被老师的无私所感动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的。是啊!成功在于付出。老师把我们从一个无知的儿童,精心培育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在这过程里凝结着老师多少心血和汗水啊!老师,是您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老师,您对我们的付出,我们无以回报。

老师您是否记得那年春天,下午放学下起了倾盆大雨,同学们都走光了,只有我,我在一个角落里发呆,是您看见了我并让我穿上您的雨衣,还送我回家,我心里由冷到暖。当来到家里时,我正想端上一杯热茶给您,但您已消失在雨中,您是多么无私呀!

老师,我赞美您,您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茫茫大海的路;老师,我赞美您的无私,赞美您的高尚,赞美您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九

在我心中有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永远燃烧着生命之火,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这支蜡烛是不是很像在我们身边的一位很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呢?他在课上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在课后是我们的益友,如果同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她还会耐心地教导我们,没错,他就是我们的老师,“蜡烛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要处处为他人着想。”这也许是老师常说的吧!

一年了,老师曾为了我们掉过多少“珍珠”?而我们呢?却时常惹她生气,心中真是难过,也很后悔:我,一名中学生,没有全身心地努力。老师,我想对您说:“您为我们操劳,任劳任怨;您带我们进入知识的海洋,在那里遨游,使我们懂得书中的乐趣;您精心备课,与我们一起品味书中美妙的午餐;您如好朋友似的关切我们;是您,是您,还是您!您像一根红烛,为后辈奉献出所有的光和热!您的品质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您像一只会说话的小鸟,来为我们讲课,是那么得丰富多彩,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老师您曾经说:路要自己去走,于是我开始了寻梦之路,多少次努力,多少次失败,多少次站起,谢谢你,在我人生中的好老师!一年又一年,风风雨雨,您为了我们呕心沥血,请接受我对您深深地感谢和炙热的爱,您的影子印在我脑海里。您是一位老师,您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在我的心中点亮,高高挂在我们的头顶,让它燃烧您的诗意和激情,让它照亮您的心灵和行程,让它点燃您的机智和活力,让它升腾您的恒心和爱心!您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照亮我的人生。您情愿燃烧您的每一寸躯体,让我们获得生命的青春。您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正因为您是一个老师才无悔粉笔灰染白您的双鬓,只要您的希望能把我们的前路照亮却宁愿把自己化作灰尘,平平淡淡的三尺讲台却是您的人生舞台。

因为热爱,您深情地演绎着您的。人生,因为执著,您才会微笑着写下希望而擦去了功利,因为热爱,忍看桃熟流丹,李熟枝残,因为执著,选择诗满人间,画满人间,为什么“珍珠”总在您的眼中饱含?因为,您有一生对我们深沉的爱。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老师您说声:“老师您辛苦了!”愿您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健康快乐!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十

关键词:散文 意境 品析

散文是处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过渡性文体,它有浓浓的情感,耐人寻味的意境,是作者集叙述、知识、哲理与情趣相统一的内心世界的表达。苏教版教材小学高年段教材中,出现了多达十几篇散文,然而2011版课标在小学阶段并未提及散文的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散文教学该如何展开?笔者就此引发了思考。

笔者认为,散文的作者,在写作时构思最多的就是句子,散文教学,唯有带领学生对散文的句子进行咬文嚼字,寻找“这一位”作者独特的气质,包括他所谈论的话题,所运用的言语,所抒发的情思,往他的“独特经验”里走,才能凸显散文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是知趣,是理趣,是情趣,是志趣。

一。推敲比较,横生“知趣”

“知趣”,是指作者说明事物的乐趣和读者求知与获知的乐趣。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真情的散文。作者开头就写到童年夏夜的“美妙”,母亲搂着“我”唱歌谣,给我民间文学的启蒙,体现了“我”对母亲,对故乡民间艺术的热爱。

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 ),像小溪的流水那样( )。

师:芳香是形容花的香味的,这里说“芳香的音韵”。那么,这美妙的歌声令人――(心旷神怡)老师把课文又变成这样,你还会说吗?

师: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令人( ),这是多么( )的夏夜,这是多么( )的画面。

生:......

师: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有两个“长”字,请你仔细比较,思考分别怎么理解?

生:前一个是“生长”。后一个是“创作歌谣”。

师:为什么说创作歌谣就是长歌谣呢?

师:这里的人们你也唱,他也唱,所有的人都会唱,叫――口口相传。

师:外婆唱,妈妈唱,小孙友田唱,这样代代传递下去,叫――代代相传。

师:这里的人们洗衣服时编歌谣,看着月亮升起来编歌谣。从中你体会出什么?

生:这里的人们都会创作歌谣。

师:你看,“长”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大家能体会这么丰富的意思,真了不起。

师:(出示“贫瘠的土地”的画面,补充《茉莉花》等民谣)再来看“长歌谣”,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呀?

生:那里的人们很乐观;他们热爱自己的故乡。

“长歌谣”“芳香的音韵”,作者运用独特朴实而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把民歌繁荣旺盛的生命,化作形象的视觉、味觉体验。抓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推敲“长”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意思,既读懂文字表层的意思,又读出作者传达的写作乐趣。读来耳畔仿佛听到清脆悦耳的歌谣,仿佛闻到芬芳的花香,仿佛可触摸到民谣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就像是奏响了一曲多种感觉的交响乐。

二。角色植入,触摸“理趣”

所谓“理趣”,是指说理与明理的乐趣。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作家萧红用一系列借物抒情的语言文字,传递出了园子中一切动植物的自由,从而道出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缅怀。文章最有特色的句子是“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只是天空蓝幽幽的,又高又远。”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对这段是这样来开展教学的:

师:在作者童年的眼里,这个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你可以用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生:生机勃勃……

师:园子丰富多彩,园子充满温馨,作者是怎样描述出来的?轻声读,看看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用心去发现一下。

生:“太阳在园子里……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几句话把园子的生机勃勃写了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

师:一切都是活的,活的才有生命,才能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

师:@里三个短句结构相同,这叫什么?(排比句。)

师:就像人一样活了。我们把这三句话读一读。(生齐读。)她是一连用了排比句,来写一切都充满生机。

生:这几个句子结构相同,写出了园子的无拘无束。

师:怎么相同法?

生:农作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如果我在课堂上,想唱歌(生接:就唱歌),想说话(生接:就说话),想打瞌睡(生接:就打瞌睡)。自由吗?(生接:自由)可能吗?(生接:不可能)倭瓜、黄瓜它们可能吗?(生接:可能)这,就叫:自由!这个自由是通过“愿意……就……”的句式表达出来的,一起读一读。

教学“愿意。就。”这个写法上有特点的句子,教者采用角色植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课堂生活,仿说课文的句式,从而明白自己的“不自由”,这与萧红祖父的园子的“自由”形成鲜明的对比。品读这些语句,会发现这些独特的句子,有着“我”的影子,它们享有“我”一样的自由,说的是“物”,其实是“我”,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品读欣赏,盎然“情趣”

散文的情趣,是指性情或情调趣味。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描写了腰鼓这一民间舞蹈艺术,赞美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放、开放的性格。这是一篇作者精心“做”出来的散文,被称为“一首意韵优美的散文诗。”它有刻意的语言艺术的追求,呈现出强烈的形式美感,是教学的定篇。以下是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发现词语选用的特点了吗?(学生分组讨论。)

生:(“后生们的胳膊。大起大落地搏击着。)用了排比,语气上强烈,有递进的意思。

师:怎样排比的?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这句(“它震撼着你。威逼着你。”)的排比一样吗?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教范读。)

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程度。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师:这三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用的也是排比和比喻。

师:排比有气势我能理解。比喻怎么能有气势呢?

生:把鼓点比喻成“骤雨”,骤雨就是比较急促,也比较雄伟。

生:用“旋风”比喻“流苏”,“骤雨”比喻“鼓点”,“乱蛙”比喻“脚步”,都有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喻体的选择能够传达作者感情。作者选择的都是有活力的喻体,都是有速度和气势的。还有谁补充?

生:(朗读“这腰鼓。立即变得亢奋了”)这里用了“空气、阳光、世界”是从环境的角度,又用了“燥热”来修饰它们,使环境显得更加紧张。

生:这里用了排比,“冰冷”和“燥热”,“恬静”和“飞溅”,“困倦”和“亢奋”都是反义词,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在句式上用了排比,用词上运用反义词,后面还用了对比。

教学时,这位老师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品读词句,领会作者运用“排比、比喻、反复、对比”等写法来抒情,进而感情朗读悟情。笔者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孩子们朗读欣赏,积累语言,还组织孩子们模仿文本句型,活用写法,进行习作创作《听雨》,这样借助提炼出的文本句式进行仿写,可使学生深度习得语言。

四。思忖想象,通达“志趣”

所谓“志趣”,是指志向和兴趣。阅读散文,认识“人”永远比认识“文”重要得多,把握散文个性化的语段,感悟作者的“志趣”、精神、品格、哲理等尤为重要。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季老描写了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情景,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文章第五小节“花影迷离”一段,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还在哪里?(朗读第5自然段)

师:一团模糊的东西你喜欢看吗?

生:不喜欢,看不清楚。

生:都混在了一起,连模样都分不清了,怎么看啊?

师:看不清楚,也不太好看。往下读。香气浓在哪儿?

生:浓在毫不含糊,“浓浓烈烈”说明香气很浓,很烈,老远就能袭过来。

生:袭,就像是突袭,速度很快地攻击,香气一下子就向我扑过来了。

师:不含糊是直接表达赞美,毫不含糊更是表达对夹竹桃的赞美。再看它的花影,“参差”、“迷离”懂吗?

生:“参差”就是指高低不齐,“迷离”就是指朦朦胧胧。

师:作者看着一堆花影,幻想这是一幅活的世界地图。你会有这样美妙的比喻吗?

生:我不会。这个比喻实在有趣极了,特别是这几只爬过的小虫子,居然成了远渡重洋的海轮。我猜想季羡林先生一定坐过这样的海轮。

......

师:继续往下读。作者又幻想成什么了?

生:作者把夹竹桃的影子幻想成水中的荇藻,把夜蛾飞过幻想成能动的游鱼。幻想成游鱼,这幅画就好像能动了。

生:夹竹桃的影子和墨竹有点像,而且风一吹,这幅画就就变成活画了。

生:我发现作者幻想的都是活的画,而活的都是花影之外的东西带来的,比如小虫子,飞蛾,还有风。没有这些,花影就不美了。

师:你们看到花影产生过这么富有情趣的幻想,写下这么美妙的文字吗?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能?

生:他是一个想象力丰富、观察细致的人。

生:他是一位非常热爱大自然的人。

生:老先生对生活有着非常美妙幻想。

师:从这些绝妙的比喻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季羡林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心里有什么,笔下就会有什么。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爱美的心灵!

《夹竹桃》是季老书写自己真情实感的散文。夹竹桃的影子成了“世界地图”,几只爬过的小虫成了海轮,这些联想的产生是因为他有留洋海外的经历和与众不同的生活阅历,池塘、墨竹,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比喻,更是他饱学诗书、志趣高远的写照。孩子们品读季老的文字,跟着他一起思索想象,丰富人生阅历,滋养出独特高雅的情怀。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在散文的园地里,引领孩子们一篇篇地“慢慢走,欣赏啊”,浸润在美妙的意境中,在求知中明理,在悟情中启志,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生长良好的个性和人格,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薛法根《散文教学策略新探》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3.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十一

选文:《我的老师》冰心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的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而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的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面对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我和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地方作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在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课文《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和选文《我的老师》的作者冰心生活在同一社会历史时期,两篇散文发表的年代相去不过十余年(1926年与1942年),他们所怀念的对象完全相同──令人尊敬的“我”的老师,两篇文章同为散文中的佳作名篇,但读后的感觉却是一个如山一般刚毅、深沉,一个似水一样清丽、隽永。请细读两篇文章,体味其异同之点,回答下列问题。

一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既回忆值得尊敬的人物,又叙写自己的思想、经历,在回忆和叙写中,按照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组织安排材料,是这两篇回忆性散文的共同写法。它们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各是什么?

课文:

选文:

二优秀散文的“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的、统一的,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红线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文是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告别、怀念先生这条明线与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这条暗线交织起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形散而神聚”。选文也有一条感情发展的红线将颗颗珍珠串连起来,这条线索是什么?

线索:

三散文的“形散”给了作者自由广泛的取材空间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方法。课文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表现一个学者、老师应有的作风、品德,选文是用哪些材料为中心服务的?(至少写出五种材料)

四这两篇散文的命题方式虽然相似,但文章的起笔和收束却大相径庭。课文开篇先荡开一笔,从远处的东京写起,一次次铺垫衬托之后,才引出怀念的人物;结尾处把怀念之情化作了斗争的勇气、力量和爱国的具体行动。选文却开门见山,起笔切题,再简洁交代“我”和“她”密切交往的原因;结尾处则是细腻感人的描写:“我”在奔驰的列车上,面对车窗外飘零的枫林秋叶,流着泪痛悼“我”的老师。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散文,看它们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

五这篇散文同样精美,但语言风格迥然不同。课文的语言朴素、含蓄,文中充满着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但没有溢美之辞,只是在实在、平静,甚至是平淡的叙说中,让我们体味到出自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情;文中的议论精练、深刻,意味深长。选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呢?它的议论与课文有何不同?两篇文章在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我”的老师时,都将议论和抒情揉为一体,请在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

[参考答案]

一《藤野先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我的老师》表现尊师爱生的主题,尤其赞美了“我”的老师的“美丽、和平、善于诱导”。

二“我”对老师的敬爱、敬慕和爱恋、沉痛而深切的思念。

三①“我”代数不及格时,老师给“我”关爱。②老师每天于百忙中抽时间给“我”补课。③老师激发了“我”解答难题的勇气和灵感。④老师没有接受母亲给买的贵重衣料,而接受了我给买的一只红萝卜。⑤“我”坐在老师对面时的那种敬慕和爱恋之情。⑥老师对“我”的勉慰和“我”为老师翻译些短篇文字。

四答案略。

五文笔隽逸,描写细腻,亲切优美的语言像涓涓细流般流淌着真挚的感情,抒写着悠长的思念,令我们倍感亲切、新鲜。

文中的议论简明率真饱含深情。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十二

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

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着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

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 鸟儿遇到风雨,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上有风雨袭来,总是躲在您的怀里--我的师长,您是我遮雨的伞,挡风的墙,我怎能不感谢您! 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您送我进入一个彩色的天地,您将我带入一个无限的世界

老师,我的心在喊着您,在向您敬礼。 把精魂给了我,把柔情给了我,把母亲般的一腔爱给了我

老师,您只知道给予而从不想收取,我怎能不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 您的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对我充满期待;是燃烧的火焰,给我巨大的热力:它将久久地、久久地印在我的心里

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老师,在今天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光芒里,依然闪烁着您当年点燃的火花! 往日,您在我的心田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今天,才有我在科研中结出的硕果――老师,这是您的丰收! 您谆谆的教诲,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

我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精心培育。 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灌浇,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 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真空、坚定、谦逊、朴素――这是您教给我唱的歌,这是您指引我走的人生之路。 有一道彩虹,不出现在雨后,也不出现在天空,它常出现在我心中,鞭策着我堂堂正正地做人――给时刻关怀着我的导师! 老师,感谢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十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审美;阅读

散文是很受欢迎的文体,素有“美文”之称,具有独特的审美和阅读价值。散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指的是,教师结合散文的审美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在教学中带动学生进行审美实践,使学生在散文的阅读中获得审美愉悦,心灵陶冶,获得学生人格的提升,提升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对散文的审美性教学作浅要探讨。

一、品味解读,散文抒情之美

抒情赋予散文灵动的生命,也成为散文审美的重要特征。散文抒写的大都是作者生活中的见闻、感触等,是作者真实情感的体现。其中所描写的事、人等也都是作者的真实经历,独到体悟。因此,散文往往具有浓厚的“真我”色彩,字里行间描绘出来的是作者的心灵图画。散文的抒情之美须要用心感受,须要透过那些朴实、生动、细腻的文字去解读、品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散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去寻找美之内涵、汲取美之精华。

1.熟读领会文章,提升审美能力

好文不厌千回读。对于一篇优美散文反复朗读品味,是解读散文作者思想情感的桥梁。精品的散文行文若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语言朴实、优美,富有音乐感,蕴含着真性情,读来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在熟读的前提下,才能感受到散文之美,提升审美能力。

比如《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以比赛朗读、配乐朗读的形式开展教学。首先让学生去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反复朗读品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每个组选出三名同学,来朗读自己认为最出彩的片段,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当评委评比,最后,全班同学一起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诵全文。《春》是抒情散文中的经典,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领着读者去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风光。学生用心朗读、句句品味,细细欣赏,将美读出来,增强了审美能力。透过这些诗意的语言,学生感受到了文章所蕴含美好希望。

2.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情感变化

文章的脉络蕴含着作者的情感的变化,我们通过对散文脉络进行分析,可以在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同时,总结出作者行文的目的及风格。因此,在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散文脉这一环节,要引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领悟散文的结构特点,欣赏散文的抒情之美是如何体现的。

比如《春》这篇散文,第一自然段开头连用了两个“盼望着”,仅仅17个字中表达出的是作者盼望春天的殷切心情,是写盼春;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从“一切像刚睡醒的样子”到“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详细生动地描写了春天的情景,是写春;第三段(第六自然段),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是赞春。散文根据主题和抒情的需要,呈现给读者的是五幅画面,各个画面的连接自然、紧凑,文章的脉络分明也不乏变化,全文不足八百字,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赞美春天、热爱春天、珍惜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划分散文结构、总结散文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由此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散文抒情之美。

二、分析体悟,散文内化之美

散文强调的是深刻的人生感悟,其思想独到精辟,蕴含着浓浓的诗意,这种诗意的表达,不仅赋予了散文美的面貌,也使散文散透着内化之美。散文的遣词造句在貌似自然之中,却有着极见功夫的讲究。读者能够通过对文字的品赏挖掘出更深的内涵。因此,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文本做出深刻的分析, 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去感受、领略散文的内在之美;同时还要通过分析散文的写作艺术,感受散文的哲理之美,读出文外之韵,听出言外之意。

1.读思相融共长,走近文章意境

精品散文在写作上,讲求“因小见大”,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读者用心的思考,才能发现散文之美。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走进散文的意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由此体味散文美的内在。

例如,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文章起笔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然后第二段却抛开白杨树,描绘了高原图景?要让学生结合语境发挥想象,去感受白杨树的精神,比如从“虽……却……”“哪怕……却……”两个句式中,感受白杨树子在恶劣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写边阅读边思索,渐渐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感受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含蓄奔放的情感。

2. 揣摩写作手法,内化写作能力

散文不仅在结构上别出心裁,在写作手法上也精到巧妙。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写作手法,提高对散文的鉴赏水平,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寓于生动细微的生活场景及自然景象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品读揣摩其中的一段描写,然后再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作者在写作散文时将情感、体验、哲理蕴含于朴实优美的文字中,形成了散文立意深远、凝练优美、自由洒脱、富于变化等特点,在散文审美性阅读过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将散文之美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形散神聚,解读自由之美

散文的重要艺术特征是“形散而神聚”,这也是散文教学中需要把握的一个重点。从取材角度来看,散文取材十分广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内容丰富驳杂;从文章结构方面来看,散文不拘泥于普通的文章调理和结构,不存在死板、僵化的框架限制,而是有着灵活的布局和自由的结构;从文章的表现手段上来看,散文可灵活自由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述技巧。由于散文有着以上特征,因而不同学生对散文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其作为个体的特殊性,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角度解读文本,倡导多元化、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1.寻找情感联结,体味多样情趣性

散文作者往往在文章中寄予着对人、事、物的各种情感,例如沈复在《幼时记趣》一文中生动地记叙了儿时追打蛤蟆、观蚊如鹤的趣事,一方面体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儿时“同情弱者、不畏强暴”的正义感;又如《石榴》一文,细腻生动地记录了石榴的开花、成长的过程,作者由衷的欣赏和赞誉,使得石榴花的美好形象深入人心,使读者深受感染,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深入体会散文中所蕴含的情趣,能够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2.引导探究质疑,促进发散思维

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强,因而在阅读和理解散文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独特的疑问和独到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联想、想象,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观点比较特殊甚至偏激的学生,也应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在质疑与讨论的过程中使其深入体会散文。

四、结语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十四

作为高三的复习课,笔者复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又有了新的感觉,不才写下来,谨请同行给予批评斧正。

窃以为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一篇典范的回忆性的散文去讲,去指导学生写回忆性的散文。

其步骤如下:

一。简单的介绍回忆的对象。

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他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二。回忆的触发点(什么引发了你的回忆)。

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来了你:……

三。从总体上去写回忆的对象。

诗的第4 节,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注意,可以学习作者用简单的细节去描写。

四。离开了回忆对象后写回忆对象。

这一步是文章的重点,应具体去写。先通过细节描写去突出回忆对象的性格特征、品质特征,然后写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对回忆对象的赞美、怀念之情。

如:诗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离开了回忆对象);“她含着笑,洗着……提着……切着……”(详细地写回忆对象的品质特征、性格特征);“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抒发对回忆对象怀念、赞美之情)。

五。升华文章。

把所写的对象扩大、推广,升华文章中心。

如: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这里的大堰河已是所有的勤劳、善良的中国劳动妇女的代表了。

就这样,一篇回忆性的散文的框架,我们就可以扎起来了。我们不妨运用这五个步骤写一下回忆性的散文。

笔者的下水作文:

老师,我想你

老师,您好吗?

今晚,我又来到那悠长悠长的街头小巷,来到您的房前,来到您的窗外,可窗下没有我那记忆中的熟悉的身影。老师,我们知道你轻轻地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惆怅。

(回忆的触发点)

老师,您用您那渊博的知识教导着我们;您用您那深邃的思想引导着我们;您用您的音容笑貌感染着我们。当我们懈怠、失落的时候,您用您的叮咛使我们重新振作、奋发;当我们沾沾自喜的时候,您用您那坚毅的目光告诉我们不应该这样。老师,离开您的日子我们就像迷途的羔羊一样,不知东西南北。老师呀,我们真的再想回到您的身边。

(从总体上去写回忆的对象)

老师,还记得吗?那天的我由于冲动和同学动起了手,您把我叫到了办公室,我怒气冲冲的,非常地不服气。您好像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心思。您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您那宽大的手掌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后转身离开了,留下了孤零零的我站在那里。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您又来到了我的身边,仍旧是轻轻地拍了拍我,之后轻轻地对我说:“想明白了吗?”我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老师呀,你就是用你的温柔彻底击垮了我,使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幼稚、无知。

老师,还记得吗?那次我因为生病住院耽误了课,您认真地对我说:“以后每天下午放学后来我家,我给你好好地补补课。”当我第一次来到您在街头小巷里的家的时候,您微笑着给我倒水,给我搬凳子,让我坐在您的旁边先喝点水。您就是这样消除了我紧张的情绪,使我平静了下来。之后,您耐心地给我补着课,是那样的不厌其烦。就这样我熟悉了那悠长悠长的街头小巷,熟悉了窗下您那熟悉的身影。

(离开了回忆对象写回忆对象)

老师,我感谢您,感谢您的教导,您的帮助。老师,我们也都能理解南去深圳的您,所以,老师,我们真诚的祝福您,祝您一路走好。

老师,我想您了,我们真的想您了!

(升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