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页是www.kaoyantv.com细心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15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一
为"灭洋"而起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十分复杂,但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则是"反洋教"。洋教是指西方传来的基督教。从康熙晚期到鸦片战争前,清廷一直实行禁教政策。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列强的压迫下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同意解除教禁。传教士以坚船利炮为后盾,纷纷来华传教。很明显,这种传教的实质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但为了传教的策略需要,教会在中国创办了不少以传播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医院和报刊杂志,对现代科学知识在中国的引进和广泛传播,对中国的现代化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教士深入到内地乡村建堂传教,农民和教会的冲突日益激烈,屡屡发生各种"教案"。
反洋教既有文化上的冲突,更有实际利益的冲突。从文化上说,教会认为"祭天祀礼拜祖"是偶像崇拜而禁止信教者进行这些活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视为神圣的祭天地、敬鬼神、祀祖宗、拜孔子几乎水火不容。洋教因此被许多人(尤其是官绅)视为"灭伦伤化",难以容忍。在实际利益方面,教会为了扩大传教,往往不择手段,不分良莠地吸收教民。
由于教会享有种种政治特权,不少品行不良分子纷纷入教,仗势为非作歹,横行乡里。在教民与乡民的冲突中,教会自然偏袒教民,地方官往往也无可奈何。这样,文化冲突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兴起声势浩大的反洋教运动。
据统计,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全国发生大小教案8百余起。其中较大的有"天津教案"、"长江暴动"及四川余栋臣起义等。其发动与参与者有地方官员,土豪乡绅,普通农民,民团会党,城市贫民,流氓无产者……十分复杂,规模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激烈。但基本诉求仍是"趋正避邪"、"忠君卫道"的封建性。义和团运动于19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源于山东和直隶,以"练拳"为名组织起来,攻打教堂,反洋教。1898年10月下旬,山东冠县梨园屯拳民起义,使义和团运动迅速兴起,从山东发展到直隶,并于1900年夏进入北京天津。义和团的口号虽不统一,但主要是"顺清灭洋"、"扶清灭洋"、"助清灭洋"。并明确表示"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爱国性与封建性混为一体。对一切与"洋"有关之人和物,义和团极端仇视,把传教士称为"毛子",教民称为"二毛子",通洋学、谙洋语、用洋货……者依次被称为"三毛子"、"四毛子"……直到"十毛子",统统在严厉打击之列。
暧昧的清政府
对如此巨大的社会运动,清王朝中央政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竟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政策,往往由各级官员自行决定。由于中央和地方官员对义和团的态度非常不同,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中央政府也深受影响,时而主剿,时而主抚,但总的倾向是主抚。而最终决定明确支持义和团,则是要利用义和团根绝维新隐患。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这使国人深受刺激。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借法自强"。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改造中国。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上演了"百日维新"的话剧。变法必然触及守旧派的利益,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梁在外国使馆人员的帮助下逃往海外,支持戊戌的官员受到严厉处置,光绪皇帝被囚禁。戊戌失败,中国社会和历史严重倒退。为了根绝隐患,慈禧等守旧派决定废除光绪,另立新君。但这一计划遭到西方列强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对守旧派来说,光绪的存在是潜在的巨大威胁。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力量,便想依靠义和团的"民心"、"民气",同时又相信义和团的各种"法术"真能刀枪不入,打败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洋人,于是决定利用义和团来杀灭洋人,达到废立的目的。而义和团本身的封建性、落后性,也为这种利用提供了基础。
有了清政府的明确支持,义和团情绪高涨,迅速向更极端、更加非理性的方向发展,对传教士和教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打杀。 1900年春夏义和团进入京津后,情形更加恐怖,许多传教士和外国人、中国教民被杀。他们要消灭一切带"洋"字的东西,铁路、电线、机器、轮船等等都在捣毁之列。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6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死于非命"。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8口同戮者"。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 " 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饶放",明令要"康有为回国治罪"。在一些顽固派的指使下还一度冲入禁宫要捉拿光绪皇帝。在这种情形下,西方列强以"保护使馆"的名义组成"八国联军"发动又一次侵华战争。这时,清政府已失去了回旋余地,而必须作出是战是和的决定。从6月16日到19日,清廷连续召开4次御前会议,讨论和战问题。两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主和派得到光绪皇帝支持,主张镇压义和团,对外缓和;主战派实际以慈禧为首,主张支持义和团,对外宣战,首先攻打外国使馆区。结果当然是主战派胜利。主和派认为中国大难将至,在廷上相聚共泣,却毫无办法。不久,5名主和大臣被清廷处死。
6月19日清廷决定"向各国宣战",给北京义和团发放米2万石,银10万两,并命令清军与义和团一起攻打使馆区,义和团更加斗志高昂。经过两个月的激烈战斗,中方终因武器落后而不敌八国联军,北京城于8月14日被攻破。慈禧于第2天携光绪等向西仓皇出逃。就在八国联军血洗北京,残酷屠杀义和团团民之时,西逃途中的慈禧已开始与列强议和。为尽快与列强达成和议,清廷从9月7日起连续发谕,下令剿杀义和团:"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灭不可。"经过清政府地方官的严剿,一些零星小股义和团也被最后扑灭。在八国联军开到的一些城市,迎接他们的往往是清政府官员挂出的"拳匪"头领的首级。
"维新"才是出路
可以说,义和团反侵略斗争无疑是正义的,但其社会政治诉求却非常落后,是反对社会发展,阻挡历史进步。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是建立现代化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实现现代化转型。义和团排斥、反对乃至仇视一切现代文明,这种反现代化的态度是与这一主题背道而驰的。这种仇视当然事出有因,如中国文化中"华夏中心"、盲目排外的传统,更有近代中国屡受"洋人"侵略的背景。不过唯其如此,使人更感到"戊戌维新"的难能可贵。
戊戌运动的直接动因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明治维新的日本打败,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深受刺激,认识到只有像日本那样"维新"才是中国的出路。他们不因日本侵略中国、残酷屠杀中国人而反对维新,怒斥维新的种种不是,反而明确提出要学习敌国日本的维新,这不仅需要冷静的理性,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维新派提出向敌国学习,承认敌国的社会政治制度优于被侵略的祖国,很容易被指为"汉奸"、"媚敌"、"卖国",所以只有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那样有胆有识者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甲午战败后提出"借法自强"。
而义和团运动则明显是维新运动的反动,因此才能被以慈禧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中最愚昧、顽固、落后、守旧者所利用,成为他们反对社会进步的工具。而且,正因为义和团非常正义,所以更容易极端、过激,而批评者对种种危害不浅的极端、过激行为甚至无法启齿,因为这种批评很容易被指为站在正义的对立面上。
对清政府说来,最初利用义和团时只是想到"民心"、"民气"可用,而没有看到当民众的怒火被点燃后,政府便很难控制其方向、规模。最终很可能是自己被灼伤。"民心""民气"固然可贵可用,但对统治者而言却是双刃剑,稍有不慎便伤及自身。所以定要慎之又慎。从义和团方面来说,本来就有满腔怒火正待喷发,一朝得到官方支持更一发不可收拾,而没有想到自己只是清政府的一种工具。一旦情况有变或超出官方允许的范围,自己首先就会成为牺牲品。
对义和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进人物更多地看到其负面作用。陈独秀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克林德碑》一文甚至认为义和团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闻一多谈到自己从支持国民党到支持共产党的转变时说,因为蒋介石1943年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要大力弘扬八德四维等中国"传统文化",闻氏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了一跳,我们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八年的回忆与感想》)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加入到争自由、争民主的运动中去。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二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探究;多媒体;实践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存在着死记硬背、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弊端,而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深入推进,传统的历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历史教师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要求,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这是当代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担负起的一项教学职责。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一线奋战多年,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从中得出了一些教学感悟和心得,现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和感悟,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一直以来,历史学科都被当做了一门单纯的复述性学科,所以,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都是将书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即只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性,而对于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却不做深入探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性、参与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改对广大历史教师所提出的一项教学要求,所以,身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们,要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参与历史知识的探究。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这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本节内容的知识点,而是将学生4人分为一组,让他们以小组形式,按照以下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和探索:1.洋务运动这一名词的解释。2.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和推动洋务运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3.洋务运动与顽固派以及他们不同的治国观点分别是什么?4.慈禧太后为什么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态度?5.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代表人物、推行的中央机构、目的和主要内容是什么?6.洋务运动的性质和破产的原因是什么?7.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让学生按照这些问题,对课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学生在初步完成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之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阐述本组得到的答案。这样,我既做到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有关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知。
二、实施多媒体教学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身,可以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优势,通过展示历史纪录片、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呈现文物图片、文献资料等,将距离我们年代久远、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能在极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变得高度集中,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充足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节内容时,单纯的语言讲述和书本文字的描述,无法使学生真正感知当时战争的惨烈,于是,我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多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图文资料,并播放了《中华历史五千年》《中国国耻大事件》中有关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的视频资料,如此,八国联军对北京城的劫掠情景便真实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立即进入了当时的情境中,真实感受了帝国主义列强空前野蛮残暴的行为,初步树立了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异常浓厚,学习本节内容都显得极其认真,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
三、实施实践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将学生拘泥在课堂上,进行课本理论知识的灌输,只能使学生在表面上了解中国的历史,而对于其在人类社会上起到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却不能深入了解和体会。所以,身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还应积极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活生生的历史世界,如此,学生便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下,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历史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这节内容时,在向学生介绍了书本上的知识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为:回家后向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等询问改革开放后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并将调查过程使用文字形式进行记录,而后,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像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这样,通过开展这一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开放性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了改革开放是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培养了学生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对当今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改进和创新,使之符合新课改教学新理念和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根本上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范文 篇三
东条英机,日本法西斯统治集团的魁首,是侵苏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1935年,东条英机任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在“强化治安”的名义下以“剃刀效率”大批逮捕和屠杀中国东北抗日军民;七七事变中,他又率东条兵团侵入承德、张家口、大同等地。1940年至1941年,东条英机任陆军大臣,极力主张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和发动对苏战争。1941年10月,东条英机任内阁首相兼陆军大臣,大搞“东条独裁”,对内强化法西斯统治,对外扩大侵略战争。1941年12月8号,东条英机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9月,东条英机作为日本头号战犯被捕,1948年12月23日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
土肥原贤二,日本陆军大将。从1913年开始,土肥原贤二在中国长达30余年的间谍特务生涯中,竭力从事分裂中国、侵略中国的罪恶活动。他参与策划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底,劫持溥仪到东北拼凑傀儡政权,致使东北沦陷长达14年。1935年6月,他逼迫政府签署《秦土协定》,攫取了察哈尔大部。1935年10月,他策划了以分裂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华北自治运动”。七七事变后,他率日军第十四师团入侵中国。1948年12月23日,侵华阴谋家土肥原贤二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
松井石根,日本陆军大将。松井石根作为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有意纵容部队实行种种暴行,对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1937年8月,松井任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兼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被屠杀的中国军民达30万以上。日军还对南京进行了大抢劫、大纵火,历史名城被毁了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1948年12月23日,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松井石根在东京巢鸭监狱被执行绞刑。
木村兵太郎,日本陆军大将,曾长期在日本陆军从事野战兵器装备的开发与研制,是日本陆军的“炮兵专家”。1939年3月,木村兵太郎被任命为侵华日军第三十二师团师团长。1939年4月,他率领日军对我国鲁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并将2000多人关押到济南新华院集中营作苦力。此后,每年数以万计的中国劳工从这里被掳掠到东北和日本的矿区。1944年,木村兵太郎被派任驻缅甸方面军司令官,制造了“仰光大屠杀”,被称为“缅甸屠夫”。日本投降后,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被日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广田弘毅,1933年任日本外务大臣,1936年任内阁总理大臣;1937年初参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决策,是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的主谋之一。广田弘毅表面上主张实行所谓的“和平外交”,实质上是为军部对中国扩大侵略、独霸亚洲效力。日本战败后,广田弘毅是甲级战犯中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的唯一文官。
板垣征四郎,日本陆军大将,曾任驻华日军参谋。1931年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炮制洲国傀儡政权,是制造九一八事变的主犯之一。1934年板垣征四郎任关东军副参谋长时制造了内蒙古“独立”和“绥远事件”。1936年到1937年,他先后担任关东军参谋长和第五师团师团长。1939年到1941年,他在中国担任日本派遣军总参谋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带领所属部队参加了太平洋战争。1948年12月23号,九一八事变的主犯板垣征四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
武藤章,日本陆军中将,1937年担任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副参谋长,12月协助松井石根攻占南京,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主谋之一。在日本陆军省军务局局长的职位上,武藤章参加了共同计划和阴谋。从七七事变后提出扩大侵华战争的方针,到八一三事变后悍然策划杭州湾登陆,他都起了重要作用。1942年至1945年,武藤章先后任驻印尼苏门答腊日军第二守卫师师团长等职,这一期间,他对当地的平民进行屠杀,制造了“马尼拉大惨案”。战后,扩大侵华战争的“谋士”武藤章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松岗洋右,1900年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大学,从1904年起进入日本外务省,历任日本驻中国、美国等国外交官。九一八事变前,松岗洋右多次担任日本驻中国领事,竭力鼓吹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确保和死守满蒙生命线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为日本侵华大造舆论。九一八事变后作为日本驻国际联盟的首席代表,为日本入侵中国东北辩护,1940年担任日本外相,参与缔结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三国同盟。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作为甲级战犯接受审判,1946年病死医院,逃避了正义的审判。
永野修身,日本海军大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下令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造成中国军民伤亡3.4万多人,五六十万人无家可归,1941年初他出任海军军令部总长,指示善本武士六制定海军南进计划,和偷袭珍珠港的具体方案,并竭尽全力协助东条英机指挥海军进犯东南亚国家,同年12月他签署了偷袭美国珍珠港的作战命令。1946年5月3日,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为甲级战犯,还未等法庭对其罪行进一步深究,便于1947年1月5日病死在美军医院。
白鸟敏夫,1914年进入外务省,曾先后在日本驻香港、美国、中国和德国等地使馆任职。1930年白鸟敏夫就任外务省情报部部长。九一八事变后,他伙同外务省书记官常森克和陆军省的林木真一等人主张日本退出国际联盟,支持在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政权。1938年他就任日本驻意大利大使。在任期间,他向日本政府施加影响,力促日、德、意三国结成同盟。1948年,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49年6月3日在服刑期间病死。
平沼骐一郎,日本天皇制司法官僚的总代表,天皇的狂热追随者和布道师。他所创立的专制主义思想理论和专制主义司法制度,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制度保障,被称为日本法西斯教父。平沼骐一郎1923年出任司法大臣,1939年1月组阁担任首相,不足8个月便下台,1940年至1941年跻位内务大臣和国务大臣。日本投降后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病死。
小矶国昭,日本陆军大将,历任陆军省军务局长、陆军次官、第五师团师团长、关东军参谋长等职。1942年小矶国昭出任驻朝鲜军司令官,他在朝鲜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宣传朝鲜人与日本人同根同族,残酷镇压朝鲜人民的反抗行动。1944年7月小矶国昭继东条英机之后出任首相,在内外交困中,他于1945年辞去首相职务。战后,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0年病死狱中。
梅津美治郎,日本陆军大将。1911年从陆军大学毕业后历任日本驻德国、丹麦使馆武官,参谋本埠总务部长等职。1934年3月至1935年8月,他被任命为日本驻天津的驻屯军司令官。他迫使政府同他签订了有损中国的“何梅协定”,攫取了河北和平津地区的大部。1939年至1944年6月,担任关东军司令官的梅津美治郎在中国东北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加紧对东北的经济掠夺与控制,对东北抗日联军实行大讨伐,给东北地区居民带来了深重灾难。1948年11月12日,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49年病死。
东乡茂德,1912年进入日本外务省,先后出任日本驻德大使、驻苏大使等。1939年5月至9月专门负责处理诺门坎事件与苏联达成停战协定。1941年10月至1942年9月,任东条英机内阁外务大臣,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筹划和准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曾与其他人合作,指导太平洋战争及对华战争。1948年11月12日,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20年,1950年7月于服刑期间病死。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四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几年的历史教学,我发现:现在的学生更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更有优势。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
在现今社会中,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也进入了校园。而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中学生中存在着以下现象: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知道怎样尊重别人;团结合作精神缺乏;缺少爱党、爱国精神。而中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影响到我们的国民素质和国家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努力方向
我们都知道,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值得尊敬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许多历史事件也能折射出一定的道理……总之,历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尤其是理科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更占优势。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那么,怎样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呢?结合实际,我以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校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听讲,搞小动作,更有甚者上课说话影响别的同学学习。经过课下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这样的学生学习态度有问题,他们认为:学习是在给家长学,给老师学。
针对上述情况,应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介绍旧中国孩子的学习条件,加以对比,让学生感受自己学习条件的优越;可以给学生讲述优秀人物刻苦学习最终有所成就的事迹,借以激励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不能上学的情况,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受教育不仅仅是他们的权利,还是他们的义务,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必须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
2.教育学生尊重别人
这里所说的尊重别人,不仅仅是尊重老师、家长,还要教育学生尊重同学、尊重所有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孩子们不尊重别人并不是有意的,而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尊重别人。例如:在课堂上,某一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可能说错了,这时候可能就有同学打断他的话来给他改正了,学生们显然不知道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行为。在这种时候,就需要教师来提醒学生:打断别人的话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即使是他的话中有错误,也应该等到对方把话说完再去善意的提醒,尽量避免直接的点出。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历史小故事来引导学生怎样尊重别人。如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宋庆龄守信的故事、林肯宽容的故事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教育学生怎样尊重别人。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一个人优秀的品质也必不可少。只有先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比较多,许多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别人进行合作。而现今社会竞争激烈,非常需要与别人进行合作。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呢?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比如: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遇到难题时可以让学生分组研究,合几人之力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多讲一些团结合作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如:抗日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由于人民群众与军队的合作;抗美援朝战争之所以胜利,是由于中国军民与朝鲜军民的合作;我国许多科学成就的取得,也不是某几个人的功劳,这是所有科技人员团结协作的结果。由此让学生明白:大到战争的胜利、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小到解决学习中的一个难题,都离不开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和同学合作,还要和老师合作,以便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4.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
现在,爱党、爱国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一个概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书写教案的过程中,也经常提到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但是是否落到实处了呢?我在上课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在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候,在提到八国联军的罪行时,我在讲台上慷慨激昂的讲,学生在下面却无动于衷,有几个学生甚至在笑。这不正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爱党、爱国教育的直接证明吗?
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历史学科是占优势的。在讲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讲中国现代史的时候,可以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让学生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等等来激发学生的爱党情感。当然,这里所说的“讲”,并不是按教材内容平淡无奇的“讲”,而是要通过一些直观的图片、具体的事例、生动的语言来“讲”。还要让学生明白,爱党、爱国并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对一名中学生来说,节约用水是爱国,努力学习也是爱国……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五
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高潮以及这种爱国主义高潮的形成,需要有几个条件: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大幅升级,国内政府举措失当,引起“国亡无日”,“救亡图存”十分急迫;爆发了与外国侵略有关的突发性事件,民众参与广泛,群情汹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为内政外交失措,形成全国关注的重大事件,对当时和后世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按照以上认识,可以举出近代中国的若干次爱国主义高潮。
1、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反洋教高潮也是爱国主义高潮的表现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基督教在华传教成为事实。传教士以外国侵略实力为后盾,在传教的过程中,常常与中国地方当局和老百姓发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冲突。地方官绅常常发起反教运动以相对抗。反洋教斗争,表面上是针对外国宗教的斗争,实质上是针对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一定的意义上,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反洋教高潮,可以看作爱国主义高潮。
2、从“公车上书”到维新运动的展开,是近代民主运动的高潮,也是近代爱国主义的高潮
甲午战败、马关割台的消息,令举国震惊,朝野上下,群情激愤,人民群众在悲愤的气氛中逐渐觉醒起来,再次出现爱国主义高潮。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立即成立兴中会,探索以革命方式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的道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在北京掀起“公车上书”,发动戊戌维新运动,希图走上从体制内改造清政府的道路。马关割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可以说,从“公车上书”到维新运动的展开,是近代民主运动的高潮,也是近代爱国主义的高潮。
3、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反洋教运动的一次总爆发,是甲午战后列强在华瓜分势力范围的一次总反抗,是近代中国一次大规模的爱国主义高潮
1898年维新救亡运动失败后,中国的农民再一次拿起大刀长矛发动了一场挽救祖国危亡的英勇斗争,力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一道捍卫民族独立的长城。他们“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他们要求“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使中国重归“一统”。集合在义和团旗帜下的广大农民正是抱着这样的崇高志愿投入这场反帝爱国运动的。19春夏之际,义和团势力控制了保定、天津、北京地区,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义和团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形成领导中心,但却在天津、北京一带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洒尽了鲜血。198月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义和团被八国联军和清军联合镇压。
4、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主义运动一浪一浪高涨
进入20世纪后,革命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风起云涌。在辛亥革命以前,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和武装反清斗争,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实际上都具有爱国主义的性质。19爆发了留日学生归国运动、拒俄运动、反美爱国运动等多次大规模的爱国主义运动。1911年以武昌首义为代表展开的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斗争,是推进中国历史进步的伟大斗争,当然是一次爱国主义高潮。辛亥革命以后,最重要的爱国主义高潮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动了在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艰难曲折中走向胜利,走向新中国,实现了五四时期的志士仁人“改造社会”、“改造中国”的伟大理想。今天对五四运动的解读,可以有多个路向,如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奏、民主和科学的追求、思想解放运动、社会主义的郑重选择,等等,但是,五四运动首先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的一次伟大的高潮。
5、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从自发走向自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推动工人运动,从1922年初至1923年2月“二七”大罢工,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一个高潮时期,其间有30余万工人参加了大小100多次罢工。1922-1923年间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由工人阶级参加的爱国主义高潮。
1924年国共合作后,“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一浪高过一浪。“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明确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区分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与人民,避免了笼统排外主义的倾向。在此期间,发生的广州沙面反帝斗争、上海五卅反帝斗争、省港大罢工、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以及全国高涨的反帝废约斗争,是规模空前的全国性的反帝大风暴,组成了那个时期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的颂歌,把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高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甚一日,救亡图存迫在眉睫,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国内最基本的矛盾。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在华北的侵略,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日本分裂中国的华北自治,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这就是“一二·九”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全民族抗战的大局要求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要把抗日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坚持了战略配合,坚持了八年抗战,终于在国际反法西斯势力的支持下取得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八年抗战是一次空前无比的爱国主义高潮。
抗战胜利后,国内矛盾发生转化,美国支持国民党政权打内战。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表现为国内战争。三年国内战争期间,始终存在两条战线,一条战线是激烈的武装斗争,另一条战线是非武装的和平运动,如1945年发起于昆明、重庆的一二·一反内战争民主运动,1946年年底发生的美军强奸中国女大学生引发的全国大规模反美运动,1947年遍及国民党统治区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等等,都是规模空前的青年学生爱国运动,也有国统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是导致国民党政权下台的第二条战线,这些构成了这次国内战争期间的爱国主义运动高潮。这个时期的爱国主义高潮的发生,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方针,中国共产党人的参与和引导,是关系爱国主义运动成功与否及其历史作用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正确引导爱国主义朝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发展是中国革命胜利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回顾民主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运动,我们可以获得历史的启迪和借鉴,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有意义的。
其一,爱国主义是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合拍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与腐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境遇下,逐渐觉醒的社会精英和人民大众为“救亡图存”开展斗争,这就是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换句话说,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是与反帝反封建斗争紧密结合的,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逐步开展,一波一波开展起来的。列强侵略深入到哪里,哪里就可能出现爱国主义行动,就可能引发爱国主义高潮。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爱国主义行为、爱国主义高潮,正是这两大主要矛盾的反映。就反洋教而言,最初一个个具体的反洋教事件,应该说是中外关系中的冲突个案。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只要及时处理,处理得当,应该不会演变成影响全国的政治事件。可惜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主权不完整,地方官遇到民教纠纷,惧怕洋人,往往袒教抑民,或者先做出较为公正的审判,后在传教士及其后台——外国驻华领事机构的压迫下,做出损害地方老百姓政治、经济利益的行为。这就为发生大的反洋教运动埋下了动因。天津教案就是一次最典型的表现。上篇所列各次爱国主义高潮,它的起因与形成,与此大略相同。换句话说,发生爱国主义行为,与列强侵略有关,也与国内政治的软弱有关。列强侵略与国内政治的软弱,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表现。
其二,对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要作客观的、历史的评价,辨证地认识
我们肯定当时当地发生的爱国主义运动或者高潮,是在当时当地人民群众认识水平和觉悟条件这样的历史前提下,不是全面地肯定,更不是在另外的历史条件下也加以肯定,而是具体的历史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任何历史分析都要以一定的历史条件作转移。比如,对于义和团运动。应该看到,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以排外主义的面貌登上近代中国历史舞台的。批评义和团的人往往过分强调了义和团的“排外”问题而贬低了它的革命性和进步作用;赞扬义和团的人又往往只强调其反帝爱国的革命本质而避开排外主义问题,或者将反帝爱国的内容实质与排外主义形式割裂开来,否定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和朋友在二十多年前曾联合著文,指出义和团的排外主义实质上是农民阶级有历史局限性的民族革命思想,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原始形式。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初期的共同特点,义和团运动不过是它的典型代表和集中表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的70多年间,所有群众反帝斗争都没有超出笼统排外主义斗争这个发展阶段。因之,对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不应采取简单回避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的阶级分析和历史考察,对它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义和团运动的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有愚昧的一面,“灭洋”的斗争口号有笼统排外的一面,但是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义和团运动要“排除”的不再是一城一地的外国侵略者,而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侵略势力和侵略工具,向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展开反攻,在全中国和全世界造成空前未有的影响。这是以往任何一次反侵略斗争所无法比拟的。义和团运动充分表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排外主义在反帝斗争中所能发挥的最大限度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充分暴露出排外主义的致命弱点和历史局限性。这样,就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发展到新的更高的阶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但是,从中国人民认识过程的发展来说,排外主义又是应该抛弃的。因为它不是科学的理论,不能指引中国人民夺取反帝斗争的胜利。
其三,爱国主义运动的经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的
近代中国爱国主义高潮迭起。每次爱国主义高潮的历史条件是不同的,每次爱国主义高潮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随着人民大众历史觉醒的程度的提高,后来的人们会对此前的爱国主义行动进行反省。反省的过程就是提高认识的过程。
如对于义和团笼统排外主义,此后具有某种资产阶级意识的知识分子和商人提出了“文明排外”的主张。20世纪初期的几次爱国主义运动,如:拒俄运动、反美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国会请愿运动等,都是在“文明排外”主张的指导下实现的。“文明排外”似乎比笼统排外有时代的进步意义。但是“文明排外”也不是完全正确的认识。“文明排外”针对的是以前的野蛮排外,还是具有笼统排外主义的倾向。20世纪初期,当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传入中国后,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以前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就是帝国主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二大”初步形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战略与策略,此后在指导国民革命的过程中就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显然,打倒帝国主义是比“灭洋”那样的野蛮排外和文明排外都要更为科学更为符合实际的战斗口号。打倒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和一般的外国人区分开来,把帝国主义国家的政策和人民在中国的活动区分开来,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笼统排外的性质,展现了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的认识的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六
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官报迅速发展,这一现象反映了报刊与社会变革间的能动关系:一方面,急剧的社会变革为官报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和土壤,官报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体系均迅速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官报不断为“新政”摇旗呐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政”的发展。但归根结底,官报的政治立场是反动的,作为一种舆论控制的极端手段,在清王朝覆灭的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关键词:
清末“新政” 新式官报 舆论控制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王朝遭遇空前危机。为挽救统治,清廷实行“新政”,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全面展开。为配合“新政”的推行,清廷创办官报,掀起了晚清报业的又一轮高潮。与传统官报不同,这一时期的官报在功能、内容和体系上都呈现出近代化报刊的特征,是为“新式官报”。以往对于新式官报的评价,学者多是从文本内容的角度来衡量官报在近代报业发展中的地位,难免有些偏颇。清末新式官报在近代中国报业发展史,乃至中国政治运动史上,都应有着不容回避的一席之地。表面看来,是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官报的消亡,但通过研究不难发现,作为舆论控制的一种手段,新式官报在清王朝覆灭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一、新式官报是“新政”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
清末新式官报肇始于1896年,于“新政”期间达到顶峰。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敏在《新式传媒应对无方与清朝的覆灭》一文中道:“从1902年12月《北洋官报》创办到1911年底,清政府至少办有106种官报,分别由中央以及地方各级军政机关创办。”清末何以兴起一股官报高潮?除与外报的传播密切相关外,最主要原因在于“新政”的推动。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使清王朝面临空前严重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慈禧太后被迫举出改革大旗。1901年1月29日,西逃途中的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声称变法之不可缓,并要求各大臣“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各举所知,各抒己见”。[1]4月21日,清政府设立政务处,作为议商变法条陈、制订新政措施的机关,标志着清末“新政”正式启动。“新政”期间,社会舆论对这一事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采用多种渠道、方式表达对“新政”的态度和看法,呈现出一派舆论鼎沸景象。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客观上为新式官报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前提。概括起来,“新政”期间沸腾的社会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政”期间,新旧矛盾的冲突异常强烈,普通民众对于“新政”持排斥态度,“新政”的各项措施不能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同,导致国内谣言四起。“新政”之“新”,在于“平素所未见未闻”,改革力度之大远远超出想象。加之官方信息传播渠道封闭而单一,上情下达通道不畅,民间难免将其“传为异事,演成不经之说”。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政”时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谣言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新政”乃清廷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国而举办;“新政”专与人民为难,是害人之举、虐民之政;“新政”是封建迷信所致的奇谈怪论。[2]这些谣言逐渐汇聚为一股强大的反“新政”的社会舆论,且多数最终演化为暴力形式的“民变”。在此形势下,清王朝专制统治下的舆论一律与政治控制面临着严峻挑战,官报的创办成为大势所趋。
二是作为大众传媒的报刊,也不同程度地发出对“新政”的质疑之声。言禁、报禁放开之后,报刊数量大增(如表1所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末报刊表现出严重的“去官方化”倾向。在众多报刊中,“为清廷控制者不足10%”。[3]相反,由民间人士创办、民营资本介入的民办报刊数量多、比重大,在社会舆论中居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些具有合法身份的民间报纸,或对“新政”心存质疑,或隔岸观火,有的干脆明目张胆地与清政府“唱反调”。
以“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事件为例,国内舆论对此反应强烈。一些报纸围绕考察政治的上谕,陆续发表社论、评论、专论,对此寄予厚望的同时,也对考察的目的、考政大臣的选拔程序等存在质疑。《民报》一针见血地指出,“考政”的本质在于粉饰“新政”,不过借考察政治之名“掩人耳目”罢了。[5]《大陆》也痛斥出洋考察目的不明确,“本意不在考求而在功名”。[6]《申报》更是撰文指出,考政大臣的选拔范围太窄(仅局限于宗亲、枢臣、户部堂官、督抚),其选拔程序有悖于立宪精神,其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强国,而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专制政体。
可以看出,“新政”期间谣言泛滥、各种负面舆论充斥媒体,社会舆论已至失控地步。这些失控的舆论一步步侵蚀着清政府的意识形态根基,一点点地掏空着“新政”的合法性基础。这使得清廷意识到抢占舆论主导权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廷对于官报作用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内外创办官报的呼声日益高涨。创办官报,抵制民间报刊,钳制舆论,已为内廷与外朝共识。
清末新式官报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分布之广,可以说创下了官报历史之最。但归根结底,官报是“新政”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各级官报的创办是在“新政”三道谕旨的推动下实现的,即变法上谕(1901年1月29日)、预备立宪谕(1906年9月1日)、立宪施行方法谕(1907年7月8日)。这三道谕旨,是官报在陈述开办理由及其宗旨时再三引申的。三道谕旨的核心,是在指出变法必然性的前提下,强调沟通上下之间和国内外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新政”人才,达到立宪自强的目的。 围绕这三道谕旨,统一社会舆论并论证官方政治变革的合法性,是官报承载的重任。然而,新式官报未能担负这一职责,反而在与民间、外报等媒介系统的对话和冲突中,消解了清王朝政治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基础,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二、客观地看待新式官报对清末“新政”的作用
1. 新式官报直接推动了“新政”的发展。如前所述,新式官报是清末“新政”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是“新政”的舆论阵地。官报不仅成为传递新政思想、政令、推行“新政”的重要媒介,同时,其官方喉舌的舆论强势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间舆论的影响力,对“新政”的推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清廷通过创办官报、颁布法律等手段,赋予官报法定的权威地位,逐步确保官报在“新政”进程中的舆论领袖地位。从1851年咸丰帝严斥江西学政张芾刊刻新式官报之请,到1898年光绪帝下诏动员各级官吏“劝办”报纸,到1907年拟写官报章程,一改过去不直接办报的传统,身体力行,表明了对于报刊舆论的重视,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1902年《北洋官报》创办到1911年10年间,清廷通过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始官办而终归商办、始商办而终归官办等方式,至少控制了111种官报,占当时创办近千种报刊的11%。与此同时,清廷还通过查禁和制订新闻法规,进一步加强对新闻舆论的规范和控制。自1906年至1911年的5年时间内,有关部门先后制订了一大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以巡警部1906年10月颁布的《报章应守规则》为例,共有9条内容,基本上属于禁令性质,其中有8条都属于防范报刊宣传危及其统治地位的规定。如此一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清廷将创办官报作为疏导民意与控制舆论的居心昭然若揭。
另一方面,从内容结构看,官报还不忘发出自己的声音。从《北洋官报》《南洋官报》《河南官报》《湖北官报》的内容看,官报报道始终以“新政”为中心,为“新政”的推行提供官方的信息引导,充当了清廷“耳目喉舌”的角色。以《北洋官报》为例,该报强调其宗旨是“通上下”,通过刊载圣谕广训、上谕、本省政治、本省学务、本省兵事、近今时务、农学、工学、商学、兵学、教案、交涉、外省新闻、各国新闻等内容,[7]以普及“新政”知识。《湖北官报》登载内容也大同小异,包括圣谕、谕旨、抄、辕抄、要电、要闻、政务、科学、实业、杂业、图表、论述、国粹篇、新说、纠谬篇、校勘、衔名、商标。[8]可以看出,公文、章奏、新知与实业是官报刊载最多的三项内容。这一方面是服务于“新政”的需要,另一方面,官报也期望以此规范民间报刊,“勿以狃习旧故之见,疑阻上法”;[9]而要规范民间报刊,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有官报以纠正其失,示之准绳”。[10]
尽管官报以服务“新政”为宗旨,体例和内容大同小异,但依托其“纵向四级两类、横向遍布各地”[11]结构严密的官报网络,有关“新政”的各项举措、法令、最新进展得以通过行政系统直接发往地方衙门和学校。特别在一些偏远地区,信息闭塞,民间报刊发展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官报便成为人们了解消息的主要“窗口”,在引导舆论、推动新政实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新式官报的创办,扩大了新政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央级的官报还是地方官报,都以启迪民智、通上下内外之情、宣传“新政”为宗旨,其发行市场主要在国内。但也有少数官报将发行市场延伸到了海外,如创办于东京的《官报》和《远东见闻录》,均以留日学生为读者对象。客观地讲,这些官报虽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甚至对改良派倡导的自由、民主思想持反对态度,但对于“新政”不遗余力的报道和宣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阶层的看法,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较之以往相对积极的、正面的中国形象,为“新政”的顺利开展争取了国际舆论支持。
以往对于清末“新政”的研究,学界多受革命史范式的影响,对“新政”持片面化的否定居多。事实上,国外对于这段历史的评价,从“新政”发轫之日起,就表现出一种“同情式的理解”。这与西方传教士的宣传不无关系。有学者指出:“正是在这一时期,传教士倾向塑造一个正面的中国形象,并对西方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从传教士的著作中看出他们对于中国看法的转变,如明恩溥的《中国概况》(1903)、梅子明的《巨人觉醒》(1906)、明恩溥的《中国的进步》(1907)、丁韪良的《中国的觉醒》(1907),以及蒲鲁士的《新中国的发展》。上述著作中,传教士对“新政”的改革措施虽时有批评和质疑,但总体上持同情、支持态度。“新政”还引发了海外报刊媒体的关注。韩国《皇城新闻》用大量篇幅报道清末“新政”,内容涉及“新政”的方方面面。值得一提的是,该报还撰文肯定“新政”的积极意义及其对中国前途乃至东亚大局的贡献,称赞 “新政”是清政府在危难之际穷则思变、“豫机奋图”之举,表明“清国之人心不至瓦解,清国之时势不至土崩”。[12]《大韩每日申报》则对“新政”实施后的一些新变化,尤其是清廷的预备立宪,给予了高度肯定,即不管内容真假如何,实际效果如何,预备立宪都可称为“文明前途之初启轫也”,[13]无疑给政治改革带来了一线生机。
结 语
清末“新政”,政府大力倡导官报,既有识时务的一面,更有利用官报来控制社会舆论导向的一面。但归根结底,官报以“挟清议以訾时局”为使命,根本目的在于“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位,政治上的反动性注定了它必然是一项失败的活动。原本期望通过建立官报系统与民间报刊系统、外报系统争夺舆论主导权的清王朝,非但未能如愿,反而在舆论压制和操控的极端手段下,逐渐丧失政治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打击下垮台。
参考文献:
[1]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M].中华书局,1958:4602.
[2] 黄珍德。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谣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 [4] 刘增合。试论晚清时期公众舆论的扩张――立足于大众媒介的考察[J].江海学刊,1999(2):132-133.
[5] 怪哉上海各学堂各报馆之慰问出洋五大臣[N].民报,1906(01).
[6] 论五大臣出洋事[J].大陆,1905(10).
[7] 唐臻。清末新式官报的成立与演变[EB/OL].载成舍我先生纪念馆网站,http://csw.shu.edu.tw/PUBLIC/view_01.php3?main=&id=294.
[8]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55.
[9] 教育・各省报界汇志。东方杂志[J].第二年第三期。
[10] 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3.
[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文教类(第2号)[M].
[12] 李斯颐。清末10年官报活动概貌[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1(3).
[13] 清国有革新之善策[N]//皇城新闻第4卷61号(第2版)光武5年(1901-03-22).
[14] 清国立宪问题对所感[N]//大韩每日申报第6卷第778号,第1版,1908-04-11.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七
一、英法关系
1.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道路,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帝国争夺霸权和欧洲市场,最后打败了法国。
3.美国独立战争时,法国给予美国援助,打败了英国。
4.1856―1860年,英法联合侵略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5.1900年,英法共同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20世纪初,英法签订协约,组成协约国共同对抗三国同盟,争霸世界。
7.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军队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发动索姆河战役等战役,成为一战的战胜国。
8.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国共同操纵会议,同战败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9.1920年,英法加入并操纵国际联盟,极力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10.1921―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英法等操纵会议,签署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11.20世纪30年代,英法对德意法西斯侵略扩张共同采取绥靖政策,并和德意一起策划了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2.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13.二战后,英法都先后加入北约、欧共体,20世纪90年代共建欧盟。
二、法德关系
1.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2.1900年,法国和德国均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20世纪初,为争夺世界霸权,德国、法国分别加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进行对抗,双方开展了军备竞赛,大战一触即发。
4.一战中,法国军队在西线对德作战;1916年凡尔登战役造成德国和法国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5.1919年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主张削弱德国,会议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法国从德国手中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6.20世纪30年代,法对德国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并同德国共同策划了慕尼黑阴谋。
7.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法国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8.二战中,德国向西欧发动进攻,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西欧国家。
9.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法国得以解放。
10.20世纪60年代,法和联邦德国共建欧共体,在经济上建立伙伴关系,1993年,共建当今世界的最大经济体――欧洲联盟。
三、美英关系
1.美国独立前的十三个州,是英国的殖民地。
2.1775―1783年,美国通过独立战争,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3.1900年,美国和英国共同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参与协约国作战,与英法协同抗击德国。
5.1919年,美英共同操纵巴黎和会,签署了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
6.一战后,美国企图控制国联,英法极力反对,美国没有参加国联。
7.二战中,1942年1月1日,美、英等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
8.1943年,美英盟军进入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意大利新政府宣布投降并对德作战。
9.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10.二战后,美国取得了世界霸权,经济上英国依靠美国援助恢复经济,政治上也成为美国的附庸,加入北约组织。
四、美(俄)苏关系
1.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共同充当英法的帮凶。
2.1900年,美国和俄国共同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3.二战前,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美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起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和敌视。
4.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并对德国分区占领;战后成立联合国及苏联答应参加对日作战。
5.二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冷战政策,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冷战对峙和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五、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用武力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引发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和美国先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并成为战胜国。
3.1919年巴黎和会上,在美国等国的操纵下,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4.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被迫对日宣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5.1942年中途岛海战,成为美日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6.1945年8月,美军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
7.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并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出于本国战略需要,大力扶植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进入高速发展时期,70年代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复习策略】
1.建立时间坐标轴。世界历史上的大国之间关系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不容易把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时间坐标轴来把握两个大国之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了解其关系的发展变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轻松掌握。如美俄关系,学生在复习具体内容前,可以通过时间坐标轴了解两国之间历次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把握两国关系线索。
2.列表归纳法。对于两国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我们也可以通过时间的先后顺序列表归纳梳理重大历史事件,来把握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3.联系热点法。综合近几年中考,可以看出与时事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复习时,注意搜集有关大国关系的热点问题,包括周年热点。注重把时事热点与教材相结合,找准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回归教材。寻找结合点时,要通过对热点材料的透彻分析,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捕捉有效信息。如2013年有关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热点,所以美日关系和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复习时可以对这些大国关系进行详细的掌握。
4.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各大国之间关系的史实,可以发现各大国之间的关系无非是合作和对抗冲突两种。综合分析相关史实不难发现,无论是大国之间的合作还是对抗,都充分体现国家利益。而国家实力决定了国家对外政策的方向。国家利益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决定大国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真题回顾】
1.(2013・云南昆明)“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这段话中的“我们”成为受害者,是因为英法推行()
A.绥靖政策
B.侵略政策
C.法西斯政策
D.不结盟政策
2.(2013・广东)1922年,缔约各国协定:“为使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之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一般优越权利。”该协定出自()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联合国家宣言》
3.(2013・四川内江)“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这个“第一人”()
A.领导议会军武装打败国王的军队
B.领导军队多次打败反法同盟
C.领导大陆军打败英军
D.领导北方军队打败南方叛军
4.(2013・四川内江)斯大林曾经称赞道:“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巧妙来说,在战史上还从未有过类似的先例。”斯大林称赞的这次行动是()
A.德国突袭波兰
B.德国突袭苏联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诺曼底登陆
5.(2013・四川达州)下列条约中最能鲜明体现美国主导、遏制日本、宰割中国这一特征的是()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五国海军条约》
D.《四国条约》
6.(2013・江苏苏州)《太平洋英雄》是一款模拟空战游戏,30个游戏任务都是根据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的真实事件改编的。那么这款游戏的第一个任务应该是()
A.突袭波兰
B.突袭苏联
C.偷袭珍珠港
D.诺曼底登陆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考查绥靖政策。本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慕尼黑”,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德国的侵略野心,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故A符合题意。
2.A【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凡尔赛和约》的影响。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故答案选择A。
3.C【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华盛顿的主要功绩。材料中诉说的“第一人”指的是华盛顿。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领导大陆军打败英军,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故答案选择C。
4.D【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难度较大,考查诺曼底登陆的情况。诺曼底登陆计划周密,规模宏大,陆海空联合登陆作战,声东击西,巧妙运用电子欺骗。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崩溃,是现代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斯大林曾称赞说:“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巧妙来说,在战争史上还未有过类似的先例。”另外,斯大林是反法西斯的领导人,他不可能称赞敌人的军事行动,故可以排除法西斯的军事行动A、B、C,故答案为D。
5.B【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考查《九国公约》。本题可用排除法,《凡尔赛和约》使日本的利益得到满足,没有受到遏制,排除A;《五国海军条约》和《四国条约》没有涉及中国,排除C、D。故答案为B。
6.C【解析】本题考查珍珠港事件。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美国海军”“太平洋战场”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和选项可知这款游戏的第一个任务应该是偷袭珍珠港。突袭波兰和突袭苏联的是德国,发生在欧洲大陆;诺曼底登陆发生在大西洋的英吉利海峡,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答案为C。
【强化训练】
1.二战期间,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遭受侵略的国家不断加强联合,逐步形成了()
A.三国同盟
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C.三国协约
D.欧洲共同体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的冲突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因素是()
A.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B.苏德战争爆发
C.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
D.凡尔登战役
3.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决定成立该组织的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4.1944年6月,艾森豪威尔在电台发表了一份激情澎湃的演讲:“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这是盟军的伟大胜利,这是全体官兵浴血奋战的结果,法西斯德国的坟墓将就此挖掘。”艾森豪威尔在演讲中所说的“两栖登陆战”指的是()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战役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约定的和平】
材料一但是,这并不是永久的胜利,克里孟梭说:“这是一个各自保持警惕的和平,是一个手扶剑柄签订的和平,是一个虽已签字但并未真正实现的和平……”威尔逊更是一针见血:“我们不久就会看到一场新的世界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将不再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世界的大灾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大国崛起》系列丛书《法国》
材料二1938年,一个叫张伯伦的老人得意地挥舞着一纸协定,向他的人民宣布“我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但事实上……协定加快了世界大战的步伐。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大国崛起》系列丛书《德国》
(1)材料一所述“和平”是通过哪次国际会议搭建起来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克里孟梭的评论有何依据。
(2)材料二所述“协定”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为什么说“协定加快了世界大战的步伐”?
【打出的和平】
材料三
图1图2(3)图1所示场景出现在哪次战役中?简述图2所示战役在二战中的历史影响。
【持久的和平】
(4)“持久和平”是“世界梦”的重要内容,实现这一梦想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试运用所学知识论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实现。
【参考答案】
1.B【解析】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共同体成立于二战以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故答案选择B。
2.C【解析】凡尔登战役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欧洲;德国突然袭击波兰和苏德战争爆发的范围都在欧洲;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空前扩大。故答案选择C。
3.D【解析】本题考查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会议规定:要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有条件地参加对日作战。答案D。
4.D【解析】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1942―1943年,皆于题干时间1944年不符,排除A、B、C。故答案选择D。
5.(1)巴黎和会。会议建立起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掩藏着复杂的矛盾。(意思相近即可)
(2)慕尼黑会议。“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实际上纵容了侵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凡尔登战役。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4)所运用的历史知识或史实能说明论点,理由充分,表述清晰。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八
一、确定本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根据苏州中考说明及内容标准,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内容:①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及性质;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理解战争形势示意图及《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②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③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④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⑤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对照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复习课学生的需要,笔者把本单元复习课的目标重组为:
1.需要了解的史实:林则徐及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八国联军侵华。
2.需要掌握下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形成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体过程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是学习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等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分析晚清在列强侵略下屡次失败的原因基础上,得出落后就会挨打的结论,分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意志。
4.通过对近几年苏州中考中出现的本单元相关题目的训练,了解出题点,归纳答题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以上四个教学目标的确定,为本课组织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情况
1.导入部分。为引起学生对世界史整体性的注意,笔者从“工业革命与中国”的话题导入。在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了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而恰恰是在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完成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复习。
2.授课环节。为整体把握本单元知识,笔者突破教材体系,对全单元内容进行重组,划分为四个模块:列强侵略、军民抗争、山河破碎、痛定思痛。
(1)列强侵略。采用个人自主复习方式进行:一是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在晚清列强先后发动了哪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叙述情况进行点拨,如顺序问题以及阿古柏入侵新疆问题;二是教师在学案中提供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梳理,留出重要位置的空白,由学生自读教材,完成填空,并在教材中做好标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讲评,强调“圆明园”的书写。
(2)军民抗争:采用分组复习方式。学生每4人为一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找出本单元中出现的勇敢抗争外敌、捍卫祖国主权与尊严的英雄人物及团体,并把答案写入学案指定位置。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适时就这些人物与团体进行讲解,如林则徐与虎门销烟,可引伸出虎门销烟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又如,左宗棠收复新疆采取的战术及在其建议下清政府加强对新疆的管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请学生讲解邓世昌的英勇事迹;义和团民众与八国联军抗争的表现等。通过以上引伸,可使历史画面真实重现,使学生共同感受上述人物与团体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以民族为己任的情感。
(3)山河破碎:强敌面前,大清国山河破碎。鸦片战争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引导学生找出条约中能体现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内容有哪些,并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鸦片战争也就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请学生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通过学生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陈述,再次刻画出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中国150多万km2的领土,既要引导学生读懂历史地图,也要注意俄国当时正在经历的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要突出强调台湾问题,总结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两次分离,同时总结古代史相关内容,再次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马关条约》内容的难点在于对“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的理解,通过剖析,得出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从最初的商品输出过渡到资本输出阶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很大。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在复习《辛丑条约》内容时,要突出“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斗争”,这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完成本部分复习后,要注意对知识框架的搭建:引导学生口述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教师注意对关键词的强调,如“开始”、“大大加深”、“完全沦为”等。
(4)痛定思痛:除左宗棠收复伊犁以外的新疆,晚清时期列强的侵华战争,全部都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这些失败,带给中华民族无尽的伤痛,痛定思痛,为何清政府会屡屡战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史料:如归纳世界在同时期发生 的变化,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动鸦片战争、沙俄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侵略扩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等。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归纳,进而得出主、客观原因,并要求学生明确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腐朽与落后,得出落后就会挨打的结论。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炎黄子孙要改变败局、扭转命运,需要完成哪些革命任务?在学生充分思考与讨论后,可清晰地把斗争矛头指向列强、指向清政府,教师总结反帝反封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前赴后继的中国人前行的脚步不会在失败面前停止,反而会变得更加坚定。
3.课堂练习。在课堂练习环节,为使学生准确把握中考的命题方向,笔者选取了近几年在苏州中考试卷中出现的本单元的题目,在给学生做的同时,教师要当堂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对读题、答题方法的训练。如:2010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学校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①《孙中山》;②《鸦片战争》;③《火烧圆明园》;④《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
在讲解此题时,可请做对的学生讲解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凡遇到排列先后顺序的题目,要学会运用选项,找出排在最前和最后的事件,从选项中进行排除,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在学生做与教师讲之后,以表格形式进行剖析。在表格中,列出本单元教学目标中要求的内容,教师根据近几年中考题找到出题点,并做出标记,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层次。经分析发现,苏州中考试卷命题面比较广,除沙俄侵占我国领土、八国联军侵华史实部分外,其它均已出现不同难度的题目。另外,试题中出现了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的考查,这是在中考内容标准中没有出现的内容,所以,教师在组织复习时,要对原因、性质、影响有适度的延伸,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
4.课堂小结。结合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课堂练习部分的反馈,提出对历史复习的要求:重基础、精阅读、会联想、写规范。
纵观本单元复习课的组织情况,“有的放矢”地全面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完成了对基础知识的再复习,形成了历史事件的框架,训练了答题方法与应试技巧,并在情感方面得以提升。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九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个性教学
一堂历史课上得好与不好,评价的标准有很多,甚至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评价,但总有些标准是本质的、共通的,是不能少的。可哪些东西是本质的、共通的呢?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判,还是以课堂的氛围效果来区分,或者说是以老师的专业水平高低来考量?笔者从事历史教学研究多年,下面就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紧扣历史教学目的,发挥历史课的教育意义
历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大约有以下几种:一是使学生掌握新的历史知识,扩大视野;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掘潜能;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四是触类旁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五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抓住以上几点,也就把握了历史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如教师讲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这一内容,教师通过分析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面对外敌入侵节节败退,最终清朝统治者完全沦为外国的统治工具这一现实,使学生通过对战争和各种屈辱条约签订的理解,明白只有民族自强、国家强大才能拯救、改变自己的命运的道理。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知识,又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既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又增强了自己的是非判断力。又如讲到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尤其是中国载人航天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一内容,引导学生在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同时,要能很好地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展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航天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可以从载人航天所取得的成就联系增强中国国防实力,更好地维护中国的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加以教育。这样的历史课才是实用的历史课,才是联系实际的历史课,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还能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体现历史学科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其学科的教育性更大于学科的知识性,再加上其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古今中外、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纵横交错、相互影响。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学科渗透,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一特点,以知识为载体,以思想教育为准绳,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如果一堂历史课上下来,只有少部分同学有所收获,那是不成功的,更谈不上什么效率。同样如果一堂历史课学生仅仅是掌握了简单的知识,记住了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那也是失败的,学生没有真正的情感体验,没有产生共鸣,那这样的课堂就是低效的、肤浅的。比如讲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仅仅记住时间、地点、人物等很简单,老师不讲学生也能掌握,但要真正理解四大发明的意义就不那么简单了,如果能把古人的聪明才智内化到学生的情感当中那就意义更大了,说不定在这些学生当中,也能出现伟大的发明家。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学生的参与性也很高。
三、搭建历史学科平台,展示学生个性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也是彰显个性的时代。一堂历史课仅仅是一堂课,不要求十全十美,要追求课堂效果,真正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历史课不可能十全十美,一个班级有很多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一个老师不管多么认真负责,也不可能设计出符合每一位同学胃口的教学设计,与其“辛苦”地兼顾,不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出符合不同学生特点和需要的个性化教案。比如说有的同学喜欢外国文学史,那就专门针对这部分学生做些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研究;有的学生喜欢研究外国古代史,教师就可以做个相关专题,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素材和建议;有的学生喜欢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教师同样可以把中国古代经济的专题呈献给他们。当然,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视角,要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点和特色,每一位同学都是那样的特别,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既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不拘一格。历史课堂变得充满生机,摆脱了单纯学习枯燥历史知识的不利局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以上仅是本人多年从教的一点体会,谈不上什么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历史课堂教学标准会随着社会的变化有所调整,不同的学生感受也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大的原则和方向是不会变化的,抓住了以上几点也就抓住了历史课堂教学标准的灵魂,学生也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十
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于理解课文内容,更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宗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等。我在备课前,查寻了很多有关这篇课文的教案和资料,参考了几位同仁的教学建议,通过课堂验证发现我的教学思路很好,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1.作者常识,在这里就不说那么多了,我就只谈教学思路
2.自主探究,细加揣摩
2.1自读课文导读,掌握有效信息,整体了解文章内容。
(1)作者在问题中用借代的手法表明了写作对象:古希腊的文化。
(2)作者通过写这些记载着历史文化信息的石头--雕像、石碑、石柱等,歌颂了古希腊人的聪明智慧和他们所创造的古希腊文化。
2.2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古希腊的石头是什么样的石头?他们为什么把历史文化刻在石头上?
明确:古希腊的石头,记载着历史文化信息(导读)或在文章第三段"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
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护得最久。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2)文中写到哪些地方的石头?
明确: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石头,阿雷奥斯・帕果斯小山上的石碑,迈锡尼遗址,苏纽海神庙。
(3)古希腊的石头有哪些特点?
明确:体现了古物的历史美、时间美、文化美。
(4)文中提到如何对待古希腊的石头?
明确:①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
②常常会有一些"文物医生"拿着针管来,为一些正在开裂的石头注射加固剂,或者定期清洗现代工业造成的酸雨给这些石头带来的污迹。
③他们绝对不让我们的视野受到任何现代事物的干扰,为此,历史的空间受到了绝对与纯正的保护!
(5)作者写古希腊的石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学习古希腊人尊重历史、珍惜历史的做法。含蓄地流露出对中国保护古代文明遗产的忧思,表现了一名文化工作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6)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致力于文物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明确: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靠着冯骥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我们民族能够开始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热爱并了解了其独具的价值,特别是精神上的价值,并能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3.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充满深沉的忧患意识的文化散文。作者在参观、寻访古希腊文明的"石头"时,激起了无比丰富而鲜活的历史想象。当代希腊人尊重古代文明"原貌与原状"的做法,让作者由衷地敬佩。文章含蓄地流露出对中国保护古代文明遗产的忧思,表现了一名文化工作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4.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让我们怎么做?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拓展,培养情感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遗产。19世纪后半叶至今,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散失毁坏难以计数。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的野蛮掠夺和焚烧;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对皇室珍宝的疯狂劫掠;日军侵华战争期间仅从中国掠走的文物至少有3,607,074件又1,870箱。1928年,清东陵陵寝被军阀孙殿英率部野蛮盗掘,墓中所聚国之瑰宝被洗劫一空,绝大部分被孙殿英用于购买军火而散佚异域他乡。文物走私开发商无知、反文化的掠夺式的开发,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地下文物的进一步流失。重建、恢复历史古迹以及"仿古"、"复古"之风盛行。当前在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面明显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热衷于对古迹遗址的修复和重建,而忽视了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实物遗存的保护,从而降低了文化遗产的价值。
目前我国历史文化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作为拥有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古国,在历史文物保护数量上甚至不及一些边临小国,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究其原因,保护意识不强是根本原因,面对先辈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当代人不能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传承保护,更有甚者以自身利益为目的对历史文化遗产破坏。同时,政府部门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一再地纵容开发行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文物保护,需要政府为主导,群众积极参与,各方面共同努力。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十一
六十七年前的七月七日夜间,驻屯北京的日本侵略军,以寻找失踪的日本军人为借口,要求进入由国民党军队驻守的北京宛平县城内搜查,遭到守军29军37师219团的断然拒绝。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了进攻,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从此展开了长达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鲜血染红了华夏的每一寸土地!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无比巨大的伤害,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伤亡约365万人,共产党军队伤亡约58万人。约有900万人平民死于战火,约800万人死于其他因素,约9500万人民成为难民。按一九四五年币值计算,经济损失约为6500亿美元。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日军强征了约20万中国妇女做慰安妇,被迫为日军提供性服务。日军强征约320人中国平民做劳工,为日军从事修筑工事、采矿等繁重的劳役。日军组建臭名昭著的731细菌部队,在中国进行了三次细菌战。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为世界人民所共愤,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中国人民取得的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战后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造成了国际社会的对立和分裂,国际社会并没有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彻底的清算,为今天日本屡屡企图翻案,挑战二战确立的国际秩序埋下了祸根。在东京大审判上,远东军事法庭并没有对日本天皇的罪责进行追究,一些犯有严重战争罪行的日本战犯也没有被审判,甚至还当上了日本首相。美国在战后为了牵制和制约苏联和中国,在经济上大力扶持日本,在军事上与日本结成同盟。在对待中国的领土问题上,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会在没有两岸参加的情况下,擅自把钓鱼岛交给日本管辖。过去一段时间内,我们在处理对日关系上,过于强调经济方面的合作,过于强调维护中日关系,对日本的斗争不够坚决,措施也不够得力,一些政策趋于保守和软弱,所以我们在钓鱼岛、慰安妇、历史教科书三大问题上,屡屡处于极度被动的局面。
现在,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首的日本右翼政府,到处宣扬中国威胁论,意图修改和平宪法;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中国,与美国不断进行大规模的军演;在南海问题上与菲律宾、越南沆瀣一气,并给与金钱和装备上的援助。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是东亚地区和平安定的巨大威胁,是亚洲地区和平安定的巨大威胁,是世界和平安定的巨大威胁!战争的威胁,一天也没有远离我们! 中国作为曾经饱受日本侵略的国家,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必须毫不动摇地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坚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在我们这一代人及以后代人身上重演!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十二
关键词:抗日根据地;在华日人反战组织;宣传;影响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2-0030-00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开展抗日游击战的同时,还进行了有效的对敌工作,教育争取了大批日俘和日本士兵,投入到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中来。他们在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各种反战组织,开展了广泛的反对侵略战争的宣传活动,在瓦解和削弱日军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抗日根据地的在华日人反战组织, 是在共产国际号召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指导下,由于中国共产党执行正确的对敌宣传和优待、宽待战俘等抗战政策而逐步开展起来的。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强调,对敌宣传工作和战俘政策是分化瓦解敌军,孤立和削弱法西斯侵略力量,从而最终取得胜利的主要措施。要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一要靠有力的武力打击,大量消灭其有生力量;二要靠有效瓦解敌军的工作,削弱、摧毁其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正是出于这种认识 ,同年10月25日,八路军总指挥部了关于日军俘虏政策的命令:“一、对于被我俘虏之日军,不许杀掉 ,并须优待之。二、对于自动过来者,务须确保其生命之安全。三、在火线上负伤者,应依阶级友爱医治之。四、愿归故乡者,应给路费”[1]。嗣后,各抗日根据地也制定了一些优待反战日人的规程,如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规定:凡来本边区逃战避难之日本军民,均享国际友人之待遇;自愿参加抗日工作者,与我抗日工作人员享受同等待遇;愿从事工商业者,政府提供便利;其老弱病残,由政府救济;其子女免费入学等等[2]。
这些政策使部分日俘逐步转变了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有的不愿再回日军屠杀中国人民,而要求对日本法西期反戈一击。1939年1月2日,日本战俘杉本一夫、小林武夫、高木敏夫首批光荣地加入了八路军。他们认为:为了尽量减少侵华日军的敌对情绪,对敌宣传最好由日本人来进行,最好能形成一个日本人组成的团体。于是,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反战团 体――“日本士兵觉醒联盟”即于同年11月7日在山西辽县麻田镇应运而生了。其纲领写道:“觉醒联盟求在东方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与真正幸福,而与中国军队协力,尽全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首先要求促进日本士兵与人民从日本法西斯军阀的欺骗压迫中觉醒为目的。”[3]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和联盟成员的努力,该盟迅速发展壮大,1939年至1942年间,共建立了晋冀豫(又称第一或晋东南,后改称太行)、山东(后改称鲁中)、冀南、冀鲁豫和太岳等5个支部。到1942年3月,盟员发展到50多人。
1940年3月,长期流亡国外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日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冈野进(即野坂参三)从莫斯科秘密来到延安,直接参与指导日本反战团体和教育日俘的工作。同年7月7日, 他领导成立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1941-1942年间,在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晋察冀、山东(后改称滨海)、冀中、淮北、苏北等5个支部。盟员的人数也由1939年11月的几个人发展到1942年8月的百余人。
1942年8月,觉醒联盟与反战同盟在延安召开了华北日本士兵代表大会和华北日本人员反战团体大会。为了统一华北日本反战组织,成立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联合会。觉醒联盟本部代表为使华北反战团体名称一致,决定将觉醒联盟改为反战同盟,成立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这次大会推进了反战同盟组织的巩固和发展,到1943年夏,成立了晋冀鲁豫分会、晋察冀分会、晋西北支部、鲁南支部、苏北支部、淮北支部、淮南支部等。仅1942年8月至1943年8月的一年间,反战同盟的盟员便增加了88%。
1944年1月15日至2月16日,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扩大执委会在延安召开。鉴于当时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有了很大发展,日本国内人民反战运动不断高涨,反战同盟的奋头目标“不仅局限于反对不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且要争取中国和日本人民的民族解放,日本法西斯政权”[4]。于是,大会决定将反战同盟改组为“日本人民解放联盟”。从此,抗日根据地的在华日人反战组织便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到1945年7月,日人解放联盟共有华北、华中两个地方协议会, 晋察冀、冀鲁豫、晋冀豫和山东4个地区协议会和18个支部,1000多名盟员。
二
为了唤醒被日本军部蒙骗的在华日本士兵,抗日根据地的在华日人反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反战宣传活动。
1.印发各种宣传品
在华日人反战组织成立后,大部分的支部都创办了机关刊物。如反战同盟延安支部的《士兵之友》月刊,觉醒联盟本部的《觉醒》月刊,觉醒联盟太行支部的《反战》报(后改名《同盟新闻》),觉醒联盟太岳支部的《士兵的呼声》、《黎明》,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的《日军之友》、《战友》及其他支部创办的《前进》等等。他们登载一些通俗的小散文、诗歌、杂文、通讯、评论等各种题材的文章,报道世界人民特别是中苏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消息,分析日本帝国主义在国内外面临的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困难情形,介绍中国各战区、主要是我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情况,并向日军士兵阐明反战组织的性质和意义,宣传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号召士兵弃暗投明。反战组织还印发大量的反战传单和小册子。反战同盟滨海支部1944年就散发了小册子5200本,宣传品22200张[5]。日本提出投降后,觉醒联盟太行支部的盟员日夜赶制出了各种宣传品近3万份。他们的宣传品散发方式有:在打阵地战或退却时,散发在阵地或战壕里;在日军将经过的地点、路途上散发;散发或张贴在被打坏的汽车、火车或被破坏的桥梁、铁路、公路、电话线上;塞在阵亡日军尸体上;以弓箭直接射进敌宿营地或据点;潜入敌占区通过邮局直接寄给日军等等。
2.给日军士兵喊话、写信
在华日人反战组织在前线协助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开展政治喊话攻势。在战斗发生前,宣传日军士兵不要替日本军阀卖命,充当炮灰,以动摇其作战意志;当敌军被包围或向敌军冲锋时,则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宽待俘虏政策,以震慑日军,促使其缴械投降;当敌军冲锋时,则宣传中日人民没有仇恨,日华士兵不要互相残杀等内容,以分散敌军注意力,延缓其行动;当敌军黑夜驻扎某地时,则在敌军宿营地附近宣传战争给日本人民和士兵带来的苦痛,或唱反战厌战歌曲,以促使日军士兵产生厌恶战争、厌恶军队生活和思亲思乡情绪等等。
在华日人反战组织各支部还经常向附近据点的日军写信,如反战同盟滨海支部一年中就写了247封信,他们在信中用浅近的语言揭露日本军部的法西斯本质,同情士兵的疾苦,启发士兵的觉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动日军士兵到八路军、新四军中来,并保证其生命安全。
3.向日军士兵赠送慰问袋
这是最受日军士兵欢迎的形式。慰问袋是日本从中国清末甲午战争以来在战时流行的一种风气。抗战初年,每个日军士兵平均每年可收到8至12只慰问袋,里面装着酒、水果、罐头、点心等质量较好的物品。但到后来日益减少,并且装的东西也差了,只有海带、食盐、旧报纸等低劣的物品。1941年初,觉醒联盟太行支部针对这种情况,在根据地军民的支持下,制作了若干慰问袋,装上烟、酒及当地特产,分发日军各据点。其后,各反战组织纷纷效仿,并定期于年关、4月的樱花节、7月中旬的盂兰节等日本传统节日之际,向各地日军据点分送,以沟通八路军、新四军、反战组织和日本士兵的感情,并借此展开政治攻势,触发日军士兵的思乡厌战情绪。
4.书写日语标语
在华日人反战组织在日军驻地、据点的周围,在日军可能经过地区的树木、电杆、桥梁、岩石、庙宇、残垣断壁上,到处书写日语标语。其内容,有的是为了加深日军官兵对立的,如“不准打嘴巴,当兵的不是牛马!”;有的是为增加士兵思乡思情情绪的,如“亲人们望眼欲穿等着你回去”;有的是煽动日军悲观情绪的,如“战争延长生命缩短”;有的是揭露日军讨伐作战中的苦处的,如“早些露营让大家休息”;有的是促使日军反省侵略罪行的,如“杀戮无辜的中国平民,如同屠杀自己的父母兄弟!”;有的是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俘虏政策的,如“对放下武器的日本士兵,给予兄弟般的接待!”。标语宣传,因不拘场合,不受太多条件的限制,且标语短小精悍,简明扼要,日军士兵易看易记,也不容易被破坏,便于广泛使用。因此,这成了各日人反战组织开展对日军宣传的主要形式之一。
5.开办日语广播
反战同盟延安支部成立不久,即开始筹备对华北日军部队的日语无线电广播。1940年11月,电台正式播音,每周播音两次。广播的内容有时事解说;日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日本士兵在八路军中生活、工作情况;日军士兵撰写的体会等文章及陕甘宁边区各方面的建设等等。而这些内容都是日本军部竭力封锁、在华日军士兵及中下级军官无法掌握到的信息。
6.参加八路军、新四军,直接与日军作战
在华日人反战组织的许多成员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例如1942年在延安就有35名日人参加了八路军,1942年8月15日在延安召开的日本士兵代表大会和反战团体代表大会上,在延日人全部参加了陕甘宁边区自卫军。他们直接上战场,与八路军并肩作战,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觉醒联盟太行支部的砂利男、佳野尺七两位战士,于1945年5月底配合我军政治攻势中,身负重伤,仍然坚持战斗,直至英勇牺牲;反战同盟晋西北支部的黑田嗣彦被敌人包围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用手榴弹自爆牺牲。象这样可歌可泣的事迹,屡见不鲜。据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献出生命的反战组织成员有名可查的就达40余人[6]。
三
抗日根据地的在华日人反战组织的反战宣传活动,在侵华日军部队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增加了日军的厌战情绪,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
首先,在华日人反战组织的反战宣传,引起了日军长官的极大恐慌。反战组织的正义宣传,意味着日军长官平日对士兵的政治欺骗宣传行将败露。于是,日军长官采用各种手段模糊日军士兵的耳目,千方百计地巩固士兵对日本军部的信任。日军长官竭力歪曲、掩盖反战组织宣传的事实。例如1941年底,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协助八路军展开政治攻势。当日军长官在石家庄、正定、定唐等各大据点发现反战同盟的宣传品后,立即搜查,布告凡保存、谈论宣传品者以通敌论罪。为混淆视听,日军长官指令用飞机散发虚伪的所谓“答共产党声明书”;驻天津的日军司令部长官在广播讲话中恫吓说:对待八路军的政治宣传,“在战场上,今后皇军当以毒瓦斯报复之” [7]。
其次,在华日人反战组织的反战宣传,极大地兴奋了日军士兵。反战组织对日军士兵一方面进行了日本侵略战争必将失败而告终的失败主义宣传,一方面指出法西斯的灭亡并不等于日本人民的失败,呼吁日军士兵不要作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无谓牺牲,应该争取自己光明的前途,这对于处在极度悲观失望境地中的日军士兵无疑是注射了强烈的兴奋剂,促使其进行反思,重新认识和估价战争、前途等问题。他们了解到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内还有日人反战组织,了解到八路军、新四军的优待俘虏政策及摆脱战争与痛苦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他们对中国人民及反战组织的敌对情绪。例如1941年底,在晋察冀军区对日军展开的第一次政治攻势中,平山县王大齐碉堡的日军分遣队队长高木,在接到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的宣传品和慰问袋后,友好地回赠了一些礼品,并写了一封慰问信[8]。
再次,在华日人反战组织的反战宣传,促进了日军士兵的厌战情绪发展,并出现了日军士兵投诚八路军、新四军的事实。在反战组织的宣传下,许多日军士兵逐步了解了中日战争的真相,投入到积极的反战斗争中。日军内部的厌战自杀现象逐步被逃亡和投诚八路军、新四军所代替。据《反战兵士物语》统计:在八路军中的日本人,1940年自动投诚者占7%,1942年占38%,到1943年占48%[9]。1941年3月20日,山西访阳城的日军8人集体逃亡;7月27日,太谷日军19人逃出据点;1942年9月至12月,反战同盟冀南支部对辖区内的5286名日本士兵做了多种途径的调查,然后对症宣传,致使22名士兵逃亡。1942年12月底,日军第36师团随军记者杉杉木、金井伊太郎携轻机枪一挺、子弹1000余发及摄影机一架,向八路军投诚。1942年,华中也有14名日军投诚新四军。
四
抗日根据地的在华日人反战组织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地位和影响是不容质疑的。概而言之,有下列三点:
其一,在华日人反战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早在1938年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建立中日两国与朝鲜、台湾等人民的反对侵略战争的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法西斯军阀的斗争”的任务[10]。在抗日根据地中,不仅存在着由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而且建立了一条由中、日、朝等国人民组成的具有国际性的统一战线。日人反战组织的形成和壮大正说明了这一点。虽然他们的人数不多,但他们对于争取日军士兵,孤立、瓦解日军,削弱日军的战斗力,都有相当的意义。
其二,在华日人反战组织在反战宣传上有中国人不能替代的作用,他们对我党我军的敌军工作政策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抗战初年,我军的日军工作收效甚微,除日军一般比较顽强外,“没有日本人赞助我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能有日本人帮助我们,“则对今后俘虏工作及一般敌军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11]。日人反战组织出现后,又通过日本士兵代表大会深入了解日军内部状况和士兵的要求,这样在反战宣传上就有了针对性,达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这说明在民族战争中,是可以发挥敌俘的作用的,而且往往有了他们的帮助,工作才更易收到效果。
其三,在华日人反战组织培养锻炼了一批干部,为战后日本的民主运动增添了力量。日本法西斯在反动对外侵略战争期间,疯狂地镇压了日本人民民主力量,并全面推行法西斯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统治,致使日本人民革命力量遭受到极大的摧残。但在中国抗日战场上,日本人民的反战队伍却不断发展壮大。这些日本人在中国抗日军队和抗日根据地中,得到了民主空气的熏陶,参加了各种学习培训班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接受了民主革命理论的教育,清算了法西斯的侵略思想,重新回到了人民的立场上,确立了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特别是为适应战后重建民主日本的需要,各反战组织都加强了对日本反战人士的理论与实践的锻炼,提高了在华日人反战人士各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对战后建设和平与民主的新日本来说,无疑是增添了一支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79.
[2]解放日报[N].1942-12-3.
[3]新华日报[N].1942-2-5.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党史资料(总第85辑)[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161.
[5]解放日报[N].1945-3-14.
[6][8][9]丁建同。论在华日人反战的作用和历史地位[J],河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论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359.
[7]解放日报[N].1941-6-30.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范文 篇十三
1.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先后建立了4块重要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与山西省有地缘关系的就有3块。同时,这期间八路军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与日伪军作战7万余次,歼灭日伪军64万余人。同时,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先后转战30个县。下列选项与材料叙述无关的是( )
A.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
B.山西是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C.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
D.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今年,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体现了
①对受害者生命的尊重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③要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勿忘国耻,爱好和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4.仔细阅读下表,它反映的是( )
时间 指挥者 规模 战绩
1940年8—12月 彭德怀 八路军投入105个团 毙伤日伪军25000多人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辽沈战役 D.贺胜桥战役
5. 中日双方代表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是在
A.常德 B.长沙 C.岳阳 D.芷江
6.既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又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王若飞 D.朱德
7.1940年8月,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一场大规 模破袭战,给日军以极大震撼。日军把这场战役称为“挖心战”,这场战役是
A.血战卢沟桥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8. 西安事变对时局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国共两党关系恶化 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国共第二次合作
9.“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10.西安事变与重庆谈 判都是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同点有
①张学良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
④都预示着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1.每年的8月15日,全中国都要举行或大或小的纪念活动,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长征的胜利
C、武昌起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断奋斗。下列哪一事件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遵义会议 D.抗日战争
13.抗日战争中,李宗仁指挥******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A.嫩江大桥之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4.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百团大战”资料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百团大战的
A.背景B.时间C.指挥D.意义
15.“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西安事变
16.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17.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七七事变的爆发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D.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与该歌谣创作背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百团大战
C.卢沟桥事变 D.台儿庄战役
19.“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国歌的名字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我爱你,中国》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0.张敏同学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作了如下描述: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该战役为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太原会战21.时下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的作品 --《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这幕童话反映的事件是
A.南京大屠杀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2.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是指
A.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3.在该斗争中,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时至今年7月已有60周年。它应该是( )
A.肃清****** B.抗日战争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24.“……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了他们的热血。”这描述的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南昌起义的首创精神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D.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
25.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靖国神社供奉的甲级战犯中松井石根作为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兼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有意纵容部队施行种种暴行,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罪责。松井石根有意纵容部队屠杀30万中国人的城市是
A.上海 B.南京 C.华中 D.北平
26.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疯狂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激起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抗击日本侵略。下 列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事实是 ( )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②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③台儿庄保卫战 ④美国“飞虎队”参加对日作战
⑤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⑥重庆谈判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⑤
27.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某同学整理制作了下面的表格。其中出现明显错误的是
序号 事件 时间 作用
① 卢沟桥抗战 1937年7月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 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9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③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天 取得抗战开始以来的重大胜利
④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A.① B.② C.③ D.④
28.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 纪念日,把12月13日设立为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A.卢沟桥事变 细菌战 B.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C.抗日战争胜利 南京大屠杀 D.抗日战争胜利 细菌战
29.在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有因果关系的是
①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与商秧变法 ②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
③军机处设立与封建皇权加强 ④七七事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二、填空题
30.抗战期间,南京被日本占领后,国民政府的陪都是 。
31.1938年,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40年,八路军在 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 利。
32.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2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2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2分)
(5)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33.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_》,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三民主义。
(2) 1936年12月,_________、________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拒绝。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______________”。
(3)为了粉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_______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发起了“______________”,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
三、问答题
34.(8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忌日。
(1)材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驶什么权力?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这两个纪念日的目的是什么?(3分)
材料二:1945年9月,重庆新闻界举行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宴会,国共两党代表及各界知名人士和记者欢聚一堂。席间,文人以猜谜为乐,议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为谜面,以中国历史人物为谜底。与会人员纷纷亮出各自的谜底……
(2)请你参与,从你所知的或下面提供的人物中做2个谜底并解释理由。(3分)
示例: 苏武——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歼灭了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
(温馨提示:毛遂、共工(神话人物)、蒋干、屈原、华佗、袁世凯……仅供参考)
(3)距今120年前,日本也曾发动过一次侵华战争, 请写出该战争的名称并说说该战争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摘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中新网4月23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2013年4月23日,正在中国钓鱼岛海域正常巡航的中国海监51、23、46船编队发现,多艘日本船只在我钓鱼岛海域活动。
材料三2014、01、21台湾名嘴汇 2014再见甲午年 中日关系风云诡谲就2013年12月26号,安倍晋三在执政一周年之际,不顾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家反对,参拜了供奉有东条英机和广田弘毅等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级战犯和丙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发表评论。
当前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
(2)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创建于什么运动中?120年前的甲午年中国海军在哪次战争遭到毁灭性的惨败?(2分)在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你写出中国近代为国捐躯的一位海军将领。(1分)
(3)列举古代中上,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一例。(1分)近代,日本侵略者屡次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列举一例。(1分)
(4)当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2分)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如何正确对待中日关系。(2分)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路军在山西开辟敌后抗日战场的相关内容。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是延安,不是山西,所以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抗日敌后战场的开辟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能力。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人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今年,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体现了对受害者生命的尊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勿忘国耻,爱好和平。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准确认识,解题的关键是“1937年7月8日”,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七七事变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彭德怀领导了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的战役,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材料中“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是解题的关键信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中日双方代表在芷江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1945年,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赴重庆谈判,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战烽火
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1940年8月”、“华北地区”,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彭德怀在1940年8月,在华北地区指挥八路军主动出击,抗日日军,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场战役。A发生在1937年7月;B发生在1937年8月;C在1938年初,由李宗仁指挥******军队取得。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西安事变”、“时局”,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在中共等多方面的努力下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口头上答应联共抗日,西安事变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9.C
【解析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第一次全民族”、“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 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也由此开始。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 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已被蒋介石软禁,他并未参加重庆谈判,而重庆谈判时抗战已经取得了胜利,①④排除,所以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西安事变1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所以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抗日战争的胜利
1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点。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在1911年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儿庄战役知识点。嫩江大桥战役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进行激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知识点。仔细阅读资料卡片,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由彭德怀指挥,这次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故答案为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七七事变知识点。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标志;八一三事变发生在七七事变后的1937年8月;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故答案为B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的信息“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结合课本所学,1936年由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知识点。A、B、C、D四个选项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或者背景;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的信息“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沦陷”结合课本所学,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故答案为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1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在1949年9月的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确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儿庄战役的相关内容。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台儿庄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台儿庄战役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内容。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反映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由于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方针,导致东三省很快沦陷。这幅漫画主要讽刺的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九一八事变
2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后来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所以这里的“统一”是指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西安事变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的 相关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A、D不属于反侵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是1953年7月,至2013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则是1945年8月15日,计算可得2013年是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所以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最可爱的人•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日寇的铁蹄不断踏向中国大片的领土。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人民逐渐团结起来,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四万万同胞的全民族抗战,最终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第一次取得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起来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华历史的伟大转折。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达30万人以上,因此,松井石根有意纵容部队屠杀30万中国人的城市是南京。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26.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事实。六个史实中,美国“飞虎队”参加对日作战不 能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只能反映美国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卢沟桥抗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28.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把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因为日本于1945年9月2日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37年12月31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开始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重大事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商秧变法;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军机处设立是封建皇权加强的表现;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因果关系,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归不作亡国奴
30.重庆
【解析】
试题解析:1937年12月,日本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31.李宗仁;(1分)彭德怀。(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指挥官。1938年,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捷;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的战役。
考点: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32.(1)鸦片(2分)
(2)五四(2分)
(3)西安事变(2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新中国)(2分)
(5)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形式上仍是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但实际上丧失了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等。
(2)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的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因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两党关系逐渐朝着合作抗日的方向发展。
(4)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5)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这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
33.(1)民报;民族、民权、民生
(2)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
(3)扫荡、百团大战
(4)商务印书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跟共产党合谋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事变”。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团大战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
第(4)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文化事业,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百团大战
34.(1)决定权。(1分)
①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②维护民族尊严。(2分)(其他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2))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凡谜底与解释理由相对应,表述合理均可得分,理由每条1分,人物每个0.5分。(3分)
毛遂——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共工——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3)甲午战争。(1分)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问考查的是全国人大常务会的职权。考察的是学生对全国人大职权的识记能力。“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决定”说明全国人大行使的决定权。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我国设立纪念日的目的。根据两个事件“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忌日”,国家是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维护民族尊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材料和所给的事例可以分析出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所以学生不管选择那个人物,只要答出跟抗日战争胜利相关的原因即可,要自圆其说。凡谜底与解释理由相对应,表述合理均可得分。还可以选择“屈原”,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加快了日本的投降。
(3)此题是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事件周年的计算能力。这是2014年中考题,题干“距今120年前”,就是2014—120=1894,也就是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结合课本学生确定答案是甲午中日战争。第一问解决了,第二小问就没问题了,就是问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根据学生的记忆答出。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35.(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2)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3分)
(3)鉴真东渡日本;日本派遣唐使来华;日本留学僧和留学生来华等(一例即可)。(1分)
旅顺大屠杀;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只要符合史实即可)(1分)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
(5)正视历史,珍爱和平;提倡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反对军事结盟,遵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合作道路。(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当前大陆对台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甲午中日战争和邓世昌。洋务运动时,19世纪70中期——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创办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只海军;120年前的甲午年即1894年,中国海军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沉重打击;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无所畏惧,英勇牺牲。
(3)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日的友好交往和日本近代惨绝人寰的屠杀。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华,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和佛教等等;近代以来,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占领大连旅顺后进行了大屠杀;九一八事变后,对东三省实行殖民统治,还进行人体活体实验;七七事变后,在南京进行大屠杀,30多万中国同胞被杀。
(4)本题考查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提出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十四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国在东北有驻军19万,日本关东军仅1万余,中日兵力相差如此悬殊,而日本侵略者竟然能够在一夜之间袭占沈阳,一日之间掠城20余座,百余日即占领整个东三省,其主要原因就是东北军奉行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不仅是在九一八事变前严令东北军“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而且在事变发生后,采取的方针仍然是:军事上不抵抗,外交上不与日本最近进行交涉,完全依赖国联主持公道。[1]
一、南京政府幻想国联处理中日冲突
国联即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倡议,于1920年1月10日宣告成立的。国联设立行政院、大会、秘书处和常设国际法院。它的基本宗旨是谋求通过集体行动维护和平;各国之间发生争端要提交给国联理事会进行仲裁和调解;必要时可以进行经济制裁和军事制裁。换句话说,国联保证保护其成员免遭侵略。国联的第二个宗旨是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中促进国际合作。
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国联解决过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如瑞典和芬兰的奥兰群岛之争,立陶宛和波兰的维尔纽斯之争,土耳其和伊拉克的摩苏尔之争等,这些工作很有成效。
“九一八”后的第二天,中日两国在中国东北产生争端的消息就传到了国联。
国际联盟行政院立即在9月19日上午开会,会议主席在开幕词中质问日本代表此事。日方代表表示这是一个地方事件,尚未得到日本政府所述情况。会议主席告诫日本代表说,日本政府应该从速采取必要处理,恢复平稳状态。下午,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表示,此事件应该由日本方面负责;“中方挑衅”之说,乃是日本方面借此为武力占领中国城池的口实。
21日,中国代表施肇基奉中国政府令,向国联理事会控告日本侵略中国领土,破坏国联盟约;要求国联采取行动,制止日本对和平的威胁和形势的恶化,“使危害和平的局势不致扩大”,并恢复到事变爆发前的状态。施肇基严肃指出,破坏世界和平、侵犯中国领土,责任全在日本。[2]各国代表均表赞同,日方代表一再强辩。
22日,南京市举行党员大会。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在会上发表外交政策演说:“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等待国际公理之判断。”[3]明确表示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理,政府奉行依赖国联的外交政策。
同日,国联行政院主席向中日两国政府给予紧急警告,希望双方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对此,中国代表表示同意;日方代表说要等待本国的训令,不予承认。行政院又提出方案,要求中日两方代表采取适当方式促使本国政府立即撤退军队,以保证两国居民与财产安全。中国代表称,此决议为采取各种办法的第一步,请国联主席持公正态度进行调查。会上,英国代表要求日本代表向国联提供此事件的报告,并对日方迟迟不提供报告表示惊异。中国代表提出声明,要求国联“立采步骤,阻止情势之扩大,而危害各国间之和平,并恢复事前原状,决定中国应得赔偿之性质及数额”。[4]
国联在22日产生的关于中日冲突的第一个决议案,只是要求中日两国“力避足使局势严重或妨碍本问题和平解决之任何行动”,而没有区分侵略与被侵略。这已表明,在英、法操纵下的国联其实并不敢主持公道,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的是绥靖政策。但是,南京政府仍然对这个决议案表示“欢迎并完全接纳”。[5]
25日,面对国联一致的态度,日本想回避与国联的冲突。其代表称,日本政府预备与中国政府直接交涉。施肇基表示,日本已占领中国领土,中日直接交涉为绝对不可能的事,并再次要求国联令日军撤回18日前的位置。
29日,国联召开秘密会议,并于30日形成了行政院正式决议,要求日本政府即日撤退军队,在10月3日前撤退完毕,恢复“九一八”前的原状。
对此决议,施肇基当即提请理事会注意,日军活动并未停止,其行动与国联行政院的和平解决意愿截然相反;国联应制止日军。日方代表芳泽又编造谎言,称日侨要求日军保护,故而不能撤军。
自从9月30日决议后,中国政府代表及时向国联递交日军在东北行动情况报告达41件,报告日军不断的军事行动。施肇基代表还指出,日本企图将东北军的飞机掠为己有,是非法的,因为这不是战争中的俘获。施代表的报告得到了德国驻沈阳领事的证实。
二、国联的决议形同废纸
由于日本拒不执行国联的决议,并在中国东北进一步进行军事扩张,10月13日,国联行政院应中国代表的要求召开会议。施肇基猛烈抨击了日本的侵略行径。国联于是再次决议:认定由于日本未执行9月30日的国联决议,国联有必要采取断然急切手段来解决。然而,日方代表却提出,冲突由中日两国之间交涉解决,要求“先交涉、后撤军”。中国代表立即激烈反对,国联的理事国代表也坚决反对,认为如果不先撤军而“先交涉”,将导致日军永远不撤军。
10月22日,国联再召开大会,决定对于日本 “先交涉、后撤军”的要求不予承认。10月24日下午,国联行政院续开大会,以13票赞成、1票(日本代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关于中日冲突的又一个决议案,要求日本务必于11月16日前撤军完毕。此决议再次因日本方面寻找借口而变成了一张废纸。[6]
在这期间,日军不停地在东北对银行、关税、邮政进行掠抢,成立伪组织、伪政权。同时,日军已经指向辽宁省政府的临时所在地锦州,指向山海关,指向长城,指向天津,指向上海,威胁南京,完成了全面进攻中国的军事准备。
11月25日,因为日军围攻锦州而使东北局势更趋严峻,日本不断扩展侵略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国联的软弱无力也暴露无遗。但是,南京政府仍然死抱着国联不放,还试图引入英、法、意等国军队,抵御日军进而指向关内的进攻。当日,施肇基奉命向国联行政院提议“划锦州为中立区”;“在中日屯驻军队之间划出一中立区,在行政院权力之下,由英、法、意等国中立军队驻防”。[7]国联对此表示同意。南京政府提出的这一计划因为严重损害中华民族利益,故遭到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对。南京政府有被倾覆之虞。12月8日,国联放弃“锦州中立区计划”。
12月10日,国联行政院通过了关于中日冲突的的第四个决议案,重申9月30日的决议有效;要求中日两国采取各种必要方策,以避免局势严重;决定指派五人委员会(即国联调查团),就地考察军事实情,尽速报告国联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联围绕着中日问题,共召开了18次行政院会议及一次国联大会,通过了四个重要决议案,一再要求日本遵守国联决议,撤退军队。然而,这些决议案对于日本却毫无约束力。日本拒不执行,与国联相对抗。特别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国联每通过一个决议案,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扩张就更进一步。1932年1月3日,日军终于不顾中国的一再抗议及各国的反对,悍然占领了辽宁的临时省政府所在地锦州,从而实现了以武力侵占全东北的战略目标。
三、国联调查团的结论
在中国代表的一再要求下,1931年12月10日,国联理事会终于通过决议,决定派遣一个国联调查团到远东实地调查九一八事变情况。调查团的任务只限研究中、日纠纷的背景,向国联提出报告,而无权干预两国的军事行动或建议双方直接交涉。
1932年1月21日,调查团正式成立。英国原政务次长李顿为团长,成员有美国欧战时运输司令、少将麦考易,法国欧战前驻华部队参谋长克劳德,德国殖民地专家希尼,意大利伯爵、曾任驻德国公使的马克提等五人,另外有中、日各一名代表以及秘书若干。
调查团临行前,国联行政院规定他们除调查日本在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而形成的满洲问题外,也调查中国的一般形势。因为日本当时宣称,由于中国的政治形势关系,中国政府已不能履行它的责任,即不能保护外国利益,特别是日本在满洲的条约权利和利益。
调查团的行程不是首先去遭受日军铁蹄蹂躏的中国,而是去询问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对该事变的态度。1932年2月3日,调查团由法国勒哈弗尔港出发,到伦敦、华盛顿;29日到达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在东京10天,拜会日本天皇裕仁、首相犬养毅,参拜靖国神社。调查团到达日本时,日政府首脑对这个调查团竭力奉迎,以博好感。
调查团于3月14日到达“一·二八”后的上海。中国政府自然十分重视,以为是伸张正义、复我领土的一个机会。新闻界主席史量才在迎接调查团时表示,相信调查团“必能给予全世界热望和平的人们以正直的答复”。随后,东北数十个社会团体纷纷致电上海转国联调查团,揭露日本侵略我东北领土的事实及在东北的暴行;东北黑、吉、辽政府秘书长联名致调查团,表示对国联的期待。
调查团在上海视察了战区,所见之地墙坍壁倒,遍地瓦砾;炮痕弹迹密如蜂窝,战争惨状触目皆是。调查团成员多为军人出身,自然知道这里战事惨烈,极为震惊。用调查团的话来讲,此战事的程度与欧战时期的法国西部大战相当。一些居住在上海的英国教士及宗教界人士专程拜访调查团,控诉日军暴行。
3月26日,调查团到达南京,会见了当时政府的外交、行政院等方面的人士。接待了调查团一行。随后,调查团从南京至武汉,再由武汉经济南、天津,转赴北平。一路上,中国各界人士向调查团揭露日军侵略行径。
4月9日,调查团到达北平,东西长安街挂满旗帜。在调查团下榻的北京饭店,两丈宽的巨幅白布,上书中文,下书英文,一落到地。文为“欢迎公正严明的国联调查团”、“中国人民为公理而死,绝不承认丧权侮国之条约”等等。
4月21日,调查团抵达沈阳。这时,日本侵略者已完全占领和控制了中国东北,制造了洲国,迫使调查团承认既成事实。在东北,调查团与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洲国溥仪及其官员会晤,查看了九一八事变现场。为了使调查团难以了解真相,日本关东军将调查团要看的所有地方都粉刷一新,做得极至周详。调查团赴沈阳前,日本人为了掩盖罪行,作了大量的粉饰与伪装,甚至将正在中立医院疗伤的北大营100多名官兵,以移居他处为名加以杀害。最后,日本人干脆拒绝调查团进入黑龙江,不让调查团与中国抗日将领马占山会面。
调查团历时6个月之久,于1932年9月4日完成调查报告书,各委会签字。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东京、南京和日内瓦同时发表。中国外交部公布调查团报告书章节。报告书共分10章。文长272页,约14.4万字。报告书虽然肯定东北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属于中国,对事变经过和洲国也有某些公正和客观的叙述,但是总体上是模糊是非、混淆黑白。它充分暴露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绥靖政策。报告书认为中国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冲突的重要原因”,苏联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造成九一八事变的最重要因素。对于九一八事变的解决,报告书主张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而是应该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8]
1933年2月18日,国联召开大会,确认了李顿调查团的报告。日本忿忿然,表示要退出国联。
李顿调查团的报告,据实大量地揭穿日军的侵略罪行,但调查资料有限,语言也多有含糊。国联抨击日本政府的侵略行为,虽代表盟约与道义,但也杂有一些私念,即担心自己的在华利益受到日本的侵扰。这种现实让中国人清醒起来,对国联的作用有了重新的估计。
1933年2月24日,国联特别大会通过最后决议,要求国联各盟国无论在法律与事实上,均不承认日本拼凑的洲组织,不允许洲国参加国际组织及各项国际联盟的公约,并在会议上驱逐了洲国的所谓“观察员”。
日本于3月28日以抗议该报告书为由,宣布退出国际联盟,致使国联的调查报告书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事实证明,国联的活动和《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未能制止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日本的侵华战争反而迅速扩大,并准备进一步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国联李顿调查团的活动说明了旧中国弱国无外交的事实。
四、中国的民族解放要靠自己
国联主席曾经对中国代表施肇基表示,如果日本拒绝国联的决议,不从侵略地撤军,54个国家将与日本绝交。后来的事实证明,国联没有做到这一点。国联曾经宣布要对日本断绝商务来往,实行经济封锁,甚至武力干涉,最终,都由于各自的实际利益而未实行。
日本依然视国际公理于无物,一意孤行,攻城掠地,无所顾忌。但是,侵略者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进攻上海时,遭到了中方十九路军的猛烈抵抗与打击。日本代表立即火烧火燎地要求国联进行调停,唯恐中国军队的反击造成更大损失。这引得国联许多理事国和许多委员的极大不满与嘲笑。
日本的侵略行动未能制止,国联令人失望。各国也认为中国的利益不能得到国联的保障,大家也只有发展军事以自保。至此国联的约束能力已降低至极点。从这个意义讲,日本的野心导致了国际联盟的衰落。英国至今发行的教科书认为,日本的侵略行为不仅摧毁了国际联盟,还引发了德国与意大利的对外扩张欲望。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依靠国联进行斡旋的外交幻想的破灭,使中国人民得到了真实的教训,即:中国的民族解放要依靠自己,不能依赖外人。
注释:
[1][2][5]参见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第377页,第381页,第38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9月23日。
[4][6][7]韦罗贝:《中日纠纷与国联》第41页、42页,第101页,第141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十五
案例分析法教研的基本程序如下图:
一、聚集疑难,设计主题
主题来源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如何进行史料教学?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读图?如何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等等。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一到两个为宜,且具体而明确。
例如,一次学科疑难问题调研中,辖区内一所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向笔者提出了以下一些困惑。
徐老师:教材中的内容是否都要教?怎么教更好?
王老师:教材内容等于教学内容吗?它们与历史课程标准又有哪些关系?
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外的诸如史料等课程资源?
……
上述几位教师共同指向的问题是关于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经过讨论,我们最终确定将“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作为阶段性区域学科疑难问题的主题进行研究。
通过调研等方式发现一线教师的学科疑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设计,改变了传统做法上教研与教学割裂的状态,进入了良性循环:教学产生困惑,困惑引发研究,研究促进教学。从而使教研与教学互动促进、融为一体,为案例分析法教研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筛选典型,选择案例
根据所设计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开展案例分析法教研的前提。
案例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专家名师的优秀案例。专家名师的优秀案例是高质量教育教学方式与能力、学识与思想的集合体,通过这些优秀案例探索专家名师的专业发展路径,能够较好地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二是学科教师平时教学中存在困惑的案例,以激励教师主动探索,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对策,不仅使案例提供者有收获,也使参与研究的其他教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例如,关于“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这个主题的案例选择,参与研究的教师都推荐“屈辱的岁月”(人教版八下)这一课时,因为该课时教材内容多,时间跨度大,知识容量大,叙述了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近代史上一些主要的侵华事件,以及这些战争所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造成的重大影响。但教学时教师普遍感到一课时不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教材,如何适度补充相关的史料。这些困惑聚集成一个焦点,即“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筛选典型、选择案例予以解决。
三、现场呈现,明了细节
组织教师观看案例光盘,或直接组织课堂教学,让细节直观地呈现在教师眼前。例如,在围绕“如何有效选择教材内容”主题进行的“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邀请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师金亚素开设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人教版八下)课堂教学,观摩者亲眼观看了金老师是如何围绕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情感目标”,通过几处细节上的巧妙设计,生动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细节之一:利用课前休息时间,金老师播放了《义勇军进行曲》。上课铃声响,金老师顺势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吗?并追问:你知道这首歌曲的来历吗?
(作用:先声夺人,进行爱国主义情感铺垫。)
细节之二:在上下环节的承转处,金老师常用气愤、悲壮的语言(神态)进行讲授。
(作用:言传身教,榜样示范,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熏陶。)
细节之三:在教材中关于“九一八”“一・二八”“七七”等事件的介绍基础上,为使学生深化认识,金老师又运用多媒体播放关于“九一八”“一・二八”“七七”等系列日军侵华事件历史纪录片段。
(作用:历史情境设置具体、生动、形象,有利于渲染气氛,激扬爱国主义情感。)
细节之四:为了帮助学生认清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美化侵略言行,如日本《新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金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七三一部队”等日军侵华兽行的图片资料、《田中奏折》等史料中相关文字陈述,以及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时政资料。
(作用:利用丰富的史料,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并利用时政资料“钓鱼岛”事件,揭露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丑陋嘴脸,积极引导学生正视“旧恨新伤”,有效地落实爱国主义情感。)
四、多样研讨,交流碰撞
案例研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授课者专题讲座,如金老师在执教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课后举行的“社会课堂运用有效手段促进情感目标的落实”专题讲座,就是一种很好的研讨形式。另外,还可以同伴互助交流,授课者教学反思,观课者反馈和就某些方面进行讨论……不管是哪一种,强调研讨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评价课上得好与坏,以尊重授课者的感受和专业自主权,遵循自愿、自主、合作、共进等教研原则。
以下是参与“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交流教师的部分观点。
小王老师(教龄2年):这一课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繁太杂了,我每次上课都很焦虑,几乎每次都拖课。现在看来,关键是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在研究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学情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大胆地处理教材。
王老师(教龄20年,教研组长):讲课的两位年轻教师都动了很多的心思,各有特色。小徐老师的课主要以展览馆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四场战争四个展馆,主题突出;但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还不够大胆,基本采用教材内容,以致讲课显得沉重了些,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的广度、深度。小干老师尝试了导学稿的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性教学,还补充了教材外的史料,这很好。但是导学稿听上去像教案,影响了“导学”作用的发挥。
陈老师(宁波市教研员):历史学科教学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即课程”的理念。我们教师能否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构建知识体系后再解释自己所构建的知识体系这两项任务?教师又如何通过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图片资料等)、搜集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完成上述两项任务值得研究……教师在大胆处理教材、有效选择教材内容、科学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有“历史观”“全球史观”……
五、归纳提炼,总结要点
即对案例进行归纳,对生成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在教研活动中当即完成,或在活动结束后的一定时间段内完成;或由教师单独进行,或以互助学习组为单位进行;要求活动结束后撰写“分析报告”,以积累成果、深化研究。
例如,“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后,参与的教师一致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要加强对课标、学情的研究,敢于“处理教材”,学会“选择教学内容”,其中“以学定教”“导学案”的方法效果较好,值得肯定。
六、前奏后续,实践演练
即根据所总结的问题类别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尝试。青年教师在各方面还没有定型,较其他年龄段教师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大胆实践、积极尝试有利于他们加强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施教能力。由于教学活动本身是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实践演练会催生新的问题,相应地也就创生了新的案例,推动新一轮的研究展开……教学引发研究,研究推动教学,教师在不断进行的教、研互动中提升了教学能力,促进了专业成长。
例如,在围绕“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这一主题进行的“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案例分析教研活动后,催生了新的疑难问题:“以学定教”的历史教学该如何实施?如何编写“以学定教”的历史学科的“导学案”?……它们成了以后实施案例分析法的研究主题。
以下是“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后两位执教者的感言。
小干老师(教龄10个月):三次同课异构,我受益匪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自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可以自主,再也不是以往的流水账式的教学。“以学定教”太值得研究了!
小徐老师(教龄10个月):这一个多月来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做梦都在想讲课的事。这节课我一共上了三次,每一次都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做了进一步的修改。过程非常痛苦,但收获颇丰,因为每位老师的点评意见都很中肯,清晰地点出了问题所在。如课标如何解读?教材内容怎么处理?教学内容如何整合?让我懂得原来同一节课可以有那么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促使我每一次讲课都比以前有了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