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12篇8-4-59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12篇小学科学说课稿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不仅要让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还要教会他们做科学,即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并通过探究来形成他们的科学素养,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亲临的各种身边活动为载体,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中的位置:本课属于物质世界领域中运动与力之常见的力。课标中要求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过程与方法上要求,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测力计)对物体进行定量的观察测量,并做简单记录。

教材中,本课是第五册《力与生活》单元的起始课,后面有浮力,摩擦力,找找身边的力等课,本课要求学生知道推和拉是力,力可以使物体运动发生变化,力有大小和方向,并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为后面对浮力,摩擦力,身边其它力的探究学习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知道推和拉物体时,物体会运动起来,是因为有人提供的动力,一半学生知道对运动着的物体施加推或者拉力时,物体运动可能会停止,或者改变运动方向。

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推或者拉,会用省力和费力描述推和拉时的感受,即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探究式,学生在身边各种推拉活动中,感受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师通过讲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小车,仪器车,小木块,测力计,钩码,记录表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推车,推木块、推门等活动的体验,知道什么是推力和拉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2.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初步具有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力的作用效果的能力。

3.能主动探究力的知识,对力学知识具有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推力和拉力、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学习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

1.引出课题:推力和拉力,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T:推动仪器车,问: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仪器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引导学生说车向前(右)运动)

预测:推车,车向前运动,是因为受到了老师的动力,(T:因为他受到了什么?才动起来。)

T:这个动力来自于“推”

T:谁还可以使仪器车向前运动起来?为什么会动起来?

预测:学生会向前拉动车。手上的动力。

T:这次的动力是“拉”

T:我们在做推和拉的动作时,都会施加给被推拉物体一个力,叫做推力和拉力。(板书:推力和拉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T:静止的仪器车在受到了怎样的推力和拉力时,发生了向前的运动?

S:向前的推力和拉力。

T:怎样使静止的仪器车向后运动呢?

S:向后推动或拉动车,给车向后的拉力和推力。

T:也就是说力有方向,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力的方向有关系。

T:板书图画,仪器车箭头

2。探究活动,认识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运动的物体静止。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T提出问题:

(1)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仪器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他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2)对运动的物体施加怎样的推力和拉力,物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你能用实验来说明吗?出示材料(木块,小球,小车)

S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实验中去,T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中

T谈话:请把你们小组试验的结果介绍给大家?

S预测给木块,小球,小车一个向前的推力或者拉力时,木块向前运动

给向前运动的小车一个向后的大的推力或者拉力时,小车向后运动,(小的力时,可能继续向前运动,慢了,或者静止。)

给小球一个向右的推力或者拉力时,小球向右运动。

T:通过上面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说成用力,力气小,也就是说力有大小,

T引导S小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也就是说: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力进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测假设、实验证明的科学学习过程)

3、学习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T:力的方向我们能够直接分辨出来,那么力的大小是多少呢?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工具测量得出。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测力计有圆通、平板测力计,握力计、测力环、SKN系列测力计。我们要学习使用的是平板测力计,它有以下这些结构组成,出示PPT介绍提环,弹簧,指针,刻度,底板,挂钩。力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可以用字母N表示。板书

T: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检查测力计(板书)

A、右手提起测力计,让测力计自然下垂,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0N处;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如果指针没有指在0N处,要进行调谐或更换测力计。经过检查,这个测力计的指针指在0N处

B、检查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通过检查,知道这个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0—0。49牛。每一小格是0。098牛。

C、用重0。49牛的钩码检验测力计的准确性:左手托住钩码,右手提起测力计,用测力计的挂钩钩住钩码,左手慢慢下垂,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测力计指针读数0。49牛说明这个测力计很准确。

第二步:使用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A、测力计测量的力的大小时,不可超过测力计标定的最大数值。如果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采用分割方法测量,不能分割的要换用相应的测力计。

B、首先来测量这把剪刀所受重力的大小。估测以下不会超过这个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在

测量时,由于我们不知道到底重多少,因此要手托着慢慢自然下垂。

S:测量提起物体时所用的力大小是多少,并记录。

T:巡视指导规范的操作方法。

C、我们用测力计测量拉动木块运动时所用的力。为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测量时要手拿测力计的底板,避免测力计与桌面之间接触,在木块匀速运动时读取力的大小数值。

S:测量匀速拉动木块运动时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

T:巡视指导规范的操作方法。

4、总结

T:这节课,我们通过推力和拉力的活动认识了力,力有大小和方向,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学会了怎样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那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他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在后面的课中,我们继续研究。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从课堂气氛评价:学生能够自始至终积极围绕学习内容思考、实验、探究、讨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问题评价:

(1)能举例说明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拔河比赛中,我要比赛赢过你,那么就要求我用的力比你的()。方向是与你的方向( )

(3)推门时,门没有变化,说明我对门没有施加力。()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从学生生活入手。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含科学。首先,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入手,利用常见的推、拉开始,自然过渡到推力和拉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处处蕴含着科学知识。其次,本节课使用的实验材料是玩具小车,小球,木块,对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材料,兴趣更高。

2、培养学生初步设计科学实验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生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自己尝试设计实验,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能够在体验过程中,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3、精心设计课后延伸,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继续探究有关力的知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完成后,老师提出:“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那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他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会有更大的发现。”为今后学习浮力、摩擦力等知识进行铺垫和准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温度和温度计》是科教版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中的资料。教材分为四部分(课件出示四个部分一:比较水的冷热。活动二:观察温度计。活动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活动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度数。)第一个活动让学生经过自身的体验来感知温度,并得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第二个活动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概念。第三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对摄氏温度认读和记录第四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其中重点是训练学生对摄氏温度的认读和记录,难点是引导学生识读零下温度。

二、依学情说目标

我所应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温度和温度计没有很深的了解。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所以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课件出示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白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能够用温度计来测量。本事目标:经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本事。情感目标:从温度计这种工具的精巧设计体验科学的魅力,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三、说教学策略和学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课件出示:巧设悬念-----实验感知---观察思考-----实践运用)这个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现了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在大胆想、充分做而获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本事。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采用(课件出示: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用一用)的方法来学习。问自我不懂的地方想教师提出的问题,做自我研究的实验,说自我理解的资料,用所获的知识释疑。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取性,我的教学安排如下。

1:魔术激趣,巧设悬念。(课件出示一、魔术激趣巧设悬念)上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与教学相关的小魔术,神奇的现象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从视觉上的感知提升到脑的思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所以,我设计教学程序的第一步是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引领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经过伽利略温度计的雏形,把学生不熟悉的热胀冷缩现象呈现于他们眼前,经过简单神奇的小魔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课件出示1、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你明白其中的奥秘吗2、在今日的学习中,你还想明白什么)经过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能够让我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从热胀冷缩现象中提出自我想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本事,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学科问题多样性和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设计实验,比较感知(课件出示二、设计实验,比较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经过实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本事和思维本事。我首先让学生比较两杯水的冷热,让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由此引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之后让学生动手感知、比较桌子上的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要求动手体验,交流讨论,并做记录,最大限度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建立起自我是学习主人的主体意识。在学生们充分实验感知后,各小组根据所填表格,汇报实验情景。教师小结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一样,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有什么办法能够准确地明白物体的冷热程度呢自然地引出温度计。

3、观察思考,提升认识(课件出示3、观察思考,提升认识)。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主的观察思考,互相交流观察中的发现,说说自我看明白了什么,对于观察中产生的问题,能够下组寻求别组同学甚至教师的帮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究空间。在学生充分观察后,各小组汇报观察情景,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的数字,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的刻度,有的组发现温度计上有温度的单位摄氏度(℃),还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有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有了这些感性的发现,我进一步组织学生思考、探究,(课件出示:1、温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2、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3、当你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时,温度计会发生什么变化)我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交流、去探究,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思维的训练中,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很顺利的实现了温度计构成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培养了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科学情致。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实践运用,认读温度(课件出示实践运用,认读温度)在这一环节我要让学生掌握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引导学生准确的区分零下温度的正确读写并让学生明白温度读数时的方法。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音动色的功能,设计了与资料紧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看听说写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也获得一种满足和成功的体验,成功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五、总结揭秘,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把教材知识和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运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解答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我总结归纳这节课的收获,有的学生说,明白了物体的冷热程度和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有的学生说明白了温度计的构成和每一个刻度表示的度数,有的学生说明白了用正确的方法读写摄氏温度,还有的学生说发现了温度计液柱随温度高低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在学生有了如此多知识收获的基础上,我再回到课前开始的小魔术,让学生又一次感受到科学带来的神奇现象,之后我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个小魔术,让学生自我发现魔术的秘密。最终我再做了总结揭秘,让学生对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有了生动、直观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布置学生课后设计一个自制的温度计。任务的设计是对学生动手探究本事的培养,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为突出本课的重点我把对摄氏温度的认读作为板书的主线,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课件出示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表示摄氏温度6℃读作写作;-1℃读作写作)总之,本课的教学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本事来搭建知识的结构。教学过程中,

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愉快地探究知识,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贴合了学生获取想明白,努力去探究,享受获得喜悦的心理活动规律。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我相信经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取的思维,主动的探索,欢乐的学习,能动的发展。

以上是我说课的资料,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多多指教。多谢!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及老师们:

大家好!

我上的是小学四年级上册大象版科学第六单元第一节《饮料瓶的知识》的内容。

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饮料瓶的知识》是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家族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体会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开始。通过学习对饮料瓶知识的认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加深对自己周围的环境的保护。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饮料瓶所蕴藏的知识

(2)学会使用废旧饮料瓶进行制作及实验活动

(3)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饮料瓶的活动,探寻饮料瓶的相关知识;

(2)利用饮料瓶进行科学小制作的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想象、探究合作的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习惯和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的创新精神,渗透法制教育,懂得爱护周围的环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饮料瓶蕴藏的科学知识。

难点:饮料瓶上的信息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比较和实践运用

四、说教学方法

1、针对科学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来学习相关知识点,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2、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平时喜欢喝饮料吗?(学生回答)都喝过哪些饮料?(指名学生说说)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种饮料,看看大家喝过没有?请看大屏幕。师:喝完了饮料,你们注意观察过饮料瓶吗?(学生回答)从饮料瓶上你看到过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这些知识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入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饮料瓶的知识。(板书课题:饮料瓶的知识)

二、授新课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饮料瓶,仔细观察,看看从饮料瓶上能发现什么?可以在小组内探讨,交流,并把观察的内容记录下来。(小组活动:学生观察并记录)

(1)师:通过观察你们从饮料瓶身上都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

(2)师:饮料瓶上的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学生交流)

(3)师:对于饮料瓶你还想知道什么?请把你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交流)

(4)师:请同学们把我们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吧!

(5)课件展示饮料瓶的知识饮料瓶上的知识饮料瓶的信息商标条形码质量安全标志网址、地址、电话环保标志绿色产品标志保质期产品标准号信息的作用“商标是商品的脸”。有了商标,就能区别相同产品的不同来源,有助于维护合法权益。能告诉产品的价钱、厂家,起防伪、价格作用。它表示此饮料质量绝对安全,请放心的喝,大胆的喝……。它告诉我要想了解此种饮料的一些情况,可上网查找。它告诉我,喝完饮料后,不要乱扔饮料瓶。它能告诉我此饮料为绿色产品,无毒无害。在规定的条件下保证食品质量的日期。每一种产品都有它的生产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是合格的,反之,则认为是不合格产品。因为产品众多,每个标准国家有统一的编号,就是标准号。表示正在申请中的商标,使用时间:从拿到受理通知书到拿到注册证书期间。圈加R表示已经注册的获得商标法保护的商标。使用时间:从拿到注册证书开始使用。TM标志R标志

三、饮料瓶的应用

(1)好,刚才我们从饮料瓶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那饮料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用处呢?(学生回答后展示自制作品及课件内容)

四、手工艺制作欣赏。师:老师的制作很有限,这里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用饮料瓶制作的小工艺品,请观赏。(课件播放:小制作的画面)

五、课后小结:师:同学们,废旧的饮料瓶除了可以回收再利用还可以变废为宝。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许多饮料瓶的知识,得到不少收获,请同学们今后把我们今天学到的饮料瓶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去,以便让我们消费时更安全!

六、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自己制作一个小玩具或工艺品并写上小标签向其他同学解释制作过程和用途。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科学,探究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学会做坡度与物体下滑速度、冲出距离、爬升高度的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情境:乐乐(玩偶)从陡滑梯(模型)上滑下,摔了个大跟头!

问题:这个滑梯设计不合理,怎样改进?

二、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想办法改进:把滑梯坡度变缓,乐乐安全滑下。

(学生初次调试,很可能把滑梯的坡度调得过小,乐乐滑不下来,或速度过慢,不好玩。反复几次,就会调整合适。)

三、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

教师引导:看来,小小滑梯里还有些科学道理。通过上述事件,你想了解滑梯的哪些方面的科学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滑梯加水后,玩起来有何不同?

不同材料制作的滑梯有何不同?

滑梯的坡度与下滑速度有什么关系?

滑梯的`坡度与冲出距离有什么关系?

滑梯的坡度是否有限制?

下滑物的大小、轻重与下滑速度有什么关系?

怎样可以使物体在下滑中途慢下来?

物体下滑后能否上高坡?

四、研究方法指导

1、筛选问题: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归类,筛选出有研究价值又有能力研究的几个问题。

2、各组确定研究问题并对所选问题进行预测假设。

3、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并进行组内分工。

4、提示:①实验条件的控制,②实验现象的记录。

五、各组自主选取实验材料,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六、初步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逐个宣读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演示实验方法。

七、交流评议

1、组内评议

2、各组互评

八、扩展延伸

思考后回答

1、骑自行车下陡坡应注意什么?

2、楼梯为什么要安扶手?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八分钟左右 篇五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进取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了解不一样的物体热传导本事不一样,必须由学生自我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景,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经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了解不一样的物体热传导本事不一样,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本事目标:经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本事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3.情感目标:经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进取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学生学习后,能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及了解不一样的物体热传导本事不一样。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必须的困难,所以实验仅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征。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导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资料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景,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本事。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和协作学习本事。

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具体阐述如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之后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经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经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经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仅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仅有对感性材料综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这部分就是经过指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了解客观现实,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构成理性认识。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这一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经过做实验教给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

第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

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如果将一根铝丝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将三根火柴抹少许凡士林,并依次粘在铝丝上,之后用酒精灯加热铝丝的一端,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学生猜想后,需要实验来验证时,教师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并请学生演示实验。最终经过讨论汇报,学生发现:热能够沿着物体传递,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本事不一样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各种物体传导热的本事相同吗?之后请学生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制定各自的实验计划,并进行汇总,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本事,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待学生选出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法后,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放手请学生用现有的材料充分实验,大胆操作,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获取知识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最终,经过讨论汇报学生得出结论:各种物体传导热的本事是不一样的。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在教师及时引导下,学生自我探索实践中得到了解决,从而构成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始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亲身介入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突发情景及时修改调整,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的主导,又使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本事,同时构成尊重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传导的性能。之后再联系教学开始时所观察的不锈钢杯传热的事实,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不锈钢杯进行改善。最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本课最终几分钟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已有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为本课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经过上头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资料,使自身本事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多种方法,经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图增强了直观性,文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资料,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了配合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教具和实验器材有:

1.实物投影仪,实验研究报告单;

2.不锈钢杯,方座支架、酒精灯、凡士林、火柴、铜丝、铁丝、铝丝,烧杯、不一样材料的小棒(铜、铁、铝、塑料、木、竹……)、热水。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内部》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体系、内容

《地球的内部》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的内部》属于“地球与宇宙”中 “地球的概貌”部分。为六年级研究《我们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分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球的内部》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地球的内部》有三个教学活动(PPT),其中认识地球内部构造是本课的重点。

下面我就分下来说一说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先看第三课: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情感与态度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4、教学难点: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5、教学安排:1课时

6、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暗盒、沙子、玻璃球、泡沫、熟鸡蛋、橡皮泥等。

学生准备:橡皮泥。

二、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几乎一无所知。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断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的,从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并且,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这对六年级的学生,并不困难。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实验材料,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探究暗盒里有什么”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法: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师的讲解并补充材料;

课件展示法:用视频形象的展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一些现象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合理的。假设;

动手实验:通过动手制作“地球构造模型”让学生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

本课继续运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设计了四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探究暗盒

1、(出示书上的问题)老师要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讲台上有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了沙子、玻璃球、泡沫,不打开盒子,你们知道每个盒子里装了什么吗?请几名学生尝试分辨。(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要探究出盒子里面是什么,并不容易,前几个同学只能猜测,于是我多请了几个同学,并提示允许他们将盒子拿起来,而且把钻孔的钉子放在旁边,学生很快便通过摇晃、钻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里有什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2、学生交流: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

3、提示:其实我们刚才用的方法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相似。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老师请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的环节,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了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做准备。

(二)讨论,认识地球内部构造

这是本课的重点,着重探究地球内部的构造,我打算分四步来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

1、提问: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2、我们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样,人类无法深入到地球深处,科学家是怎样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

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提示钻井、地震波等也是进行地球内部探测的方法。并把刚才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上。

3、预测。

学生根据以上的现象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并画在记录表格上。

[设计意图]:这部分我教学以后调整了一下顺序,把第2、3两步对调了一下,原来的第2步让学生毫无根据漫无目的的进行预测没有必要,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先让学生看火山等图片,因为这些学生很少见到,再用上面研究暗盒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来推测,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由现象到本质,也符合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下面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将科学家的预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不足的可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反思,一致的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提问: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第21页的内容,形成简单的认识。接着出示图片,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

补充材料: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下面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腾堡发现地下2900多千米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分别将其命名为“莫霍面”和“古腾堡面”。用这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

名称 范围 物质的组成 厚度与特征

地壳 地表到莫霍面 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 平均厚17千米

大洋底地壳较薄平均6千米,最薄处不到5千米;大陆较厚平均40千米,最厚可达70千米(青藏高原)

地幔 莫霍面与古腾堡面之间 铁、镁、硅酸 厚为2900千米

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围内温度近于岩石的熔点,地幔物质处于塑性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层,它是岩浆活动的发源地。

地核 古腾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铁 厚3478千米

内核:1278

外核:2200

5、师:其实地球内部就像一个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作大胆的预测, 接着通过阅读书上的资料和观看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录像材料认识地球内部构造的庐山真面目,整个过程虽然有许多的知识讲解,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他们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并通过主动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完善认知结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老师适时补充了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丰富了课堂资源,学生兴趣盎然。

(三)拓展,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出示教材插图)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知识,知道了地球的构造,你能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吗?

2、(出示老师做好的模型。)这就是老师做的,你们想做吗?你打算怎么做?小组可以讨论。

3、讨论交流方法,确定方案。(重点说清作时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的确定、各部分的厚度关系等)

4、分组合作。(提示如果小组同一色的橡皮泥不够,可以和周围小组调换颜色)

5、指导切开模型,展示评价。(主要从外形、内部颜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几方面来评价)

[设计意图]: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而且还要通过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学生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计算各部分的厚度),然后学生分小组制作,最后切开评价。从理论到实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巩固了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总结,课后延伸

1、总结:人类是如何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结合板书,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

2、作业

课后请大家查找资料,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

[设计意图]:我认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要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们都是科学家。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七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说教材:

生态环境的破坏,矿物资源的枯竭,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大自然已向人类亮起了红灯。本科在了解岩石,矿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从资源枯竭的角度来认识岩石。矿物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爱惜资源的观念,了解一些保护矿物资源的方法,并积极付之行动。

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观看人类开采矿石的录像资料;

●采用手抄报等形式交流自己对岩石和矿物的`认识;

●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对岩石的开采情况;

●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了解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的一些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交流,乐于表达;

●意识到岩石和矿物资源的重要以及滥采矿物的危害;

●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矿物资源作出一份努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师举起一块石英,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不认识。想不想知道呢?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日益减少的款物资源。(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快进入角色。)

二,探究新知:

(一)看见这个课题,你们平时都有那些了解呢?这节课你们还想学会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副板书)。师指着副板书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岩石和矿物的用途。

1、各组展示岩石、矿物广泛用途的资料。

2、小组相互参观各组“展台”,并认真听取各组“讲解员”的介绍。

3、评选最佳“展台”。

4、为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颁奖。

【意图】学生制作展台,集体编写“解说词”,评选最佳“展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加深了对岩石、矿物的了解,为形成“保护矿产资源”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了解岩石的开采

1、讨论: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进行岩石开采的吗?

2、观看有关岩石开采的录像。

【说明】录像内容是学校组织环保中心成员去当地采矿基地参观考察的情景,包括采矿过程、开采后的迹地以及当地每年开采矿石的数据等。

3、交流:看了有关录像,你有什么想法?

4、辩论:你认为矿物资源可以这样不受限制地开采下去吗?

5、分正反两方开辩论会。

三,得出结论:

【意图】组织学生搜集证据、开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会上大胆想象人类无节制地开采矿物所造成的后果,并插入“部分矿物资源枯竭时间表”,这必将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他们将认识到大家所担心的后果已不是遥远的事,因此而产生紧迫感、危机感,意识到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四,巩固应用: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1、讨论:你认为人类应为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做哪些事?

2、学生发表意见。

3、讨论:我们能为矿物资源的保护做些什么呢?

4、小组活动,制定小组行动计划。

5、全班交流,完善各组计划。

意图:通过小练习,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得更深刻。

五、拓展延伸:

1、计算自己家一个月用去多少一次性用品,估算一年用掉多少资源?

2、估算班级每个月用掉多少一次性用品,估算一年用掉多少资源?

意图:学习无止境,把课堂带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同学们意识到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感谢大家的倾听,说课结束。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八

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果实累累的季节》。下面我分七部分将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能力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对果实的充分观察,掌握果实的特征,并用这一知识分辨果实与非果实。这些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学生喜欢和愿意了解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有利条件。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对于本课内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入深,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三、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明确果实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从不同角度对特定事物进行定向观察和提问。

3、情感目标:乐于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果实的特征。

难点确定为:分辨果实与非果实。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过让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期望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头饰、课件等。我为每组学生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等。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老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上这节课,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课题吗?(板书课题)

2、紧接着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我首先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接着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水果,在课件的帮助下,强化了学生对各种水果名称的认识,随即引出后续探究活动】

环节二:活动一"感知果实"

1、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

2、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拿出果篮,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在"感知果实"的游戏中,教师参与其中,更好地激发了课堂气氛,还达到了师生互动。这个游戏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耳听,舌尝等方式来辨认果实。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发现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来指导学生。】

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1、表扬并提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

2、学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接着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嘱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在汇报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扬。

3、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一个教师导趣、学生生疑——教师导思、学生质疑的渐变过程。教学时首先我指导学生自主去生疑、质疑,然后通过找星星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我想,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还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成功与喜悦,更好地激发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欲望。】

活动三:"果实分类"

1、播放课件:各种果实,考考学生对果实共同特征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表扬)首先以谈话的方式介绍苹果(带头饰)出场,并与大家打招呼,说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参加果实大会)接着鼓励学生一起帮助苹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带上头饰,比如:萝卜,姜等一些非果实的图片)播放课件"找朋友"学生游戏,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在游戏结束时,一起看看苹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紧接着询问苹果:"为什么找到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我们都是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然后大家欢送苹果。

3、师以惊讶的口气询问:"咦!怎么还有一位呀。"引导学生说出马铃薯别名土豆。并介绍马铃薯也是来参加果实大会的,可是它们没有和它一起去,谁知道为什么呀。接着找个别的学生说出理由。并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没有压力,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学重,难点会不知不觉突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也体现了"做中学"这一教学主旨。)

活动四:拓展活动。

为使学生学以致用,课后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采集南瓜的种子。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和欢乐,把科学课从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

七、板书设计

果实累累的季节

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实:苹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实:土豆、红薯、萝卜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高锰酸钾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2、沙子在水中溶解时颗粒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五、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十

《动与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一、教学分析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二)设计特色

围绕"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的这一焦点,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VCD进行师生对话。

(三)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二、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接着我又播放多媒体VCD《汽车的运动》(动画片)让学生观看,看完VCD,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更浓了。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让学生默看课文中"荡秋千"这一部分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来讲,秋千的男同学对于自己来讲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判断秋千上的男同学是否是静止的,是将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判断者自己作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说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的。接着我又播放VCD《汽车的运动》,让学生再次熟悉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

3、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就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播放多媒体VCD《奔跑中的狗》,让学生判断VCD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又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分析课文中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最后让学生分析电风扇工作时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VCD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也感到,跟采用传统手段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

小学科学四年级说课稿3

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果实累累的季节》。下面我分七部分将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能力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对果实的充分观察,掌握果实的特征,并用这一知识分辨果实与非果实。这些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学生喜欢和愿意了解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有利条件。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对于本课内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入深,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三、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明确果实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从不同角度对特定事物进行定向观察和提问。

3、情感目标:乐于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果实的特征。难点确定为:分辨果实与非果实。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过让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期望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头饰、课件等。我为每组学生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等。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老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上这节课,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课题吗?(板书课题)

2、紧接着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我首先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接着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水果,在课件的帮助下,强化了学生对各种水果名称的认识,随即引出后续探究活动】

环节二:活动一"感知果实"

1、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

2、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拿出果篮,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在"感知果实"的游戏中,教师参与其中,更好地激发了课堂气氛,还达到了师生互动。这个游戏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耳听,舌尝等方式来辨认果实。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发现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来指导学生。】

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1、表扬并提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

2、学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接着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嘱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在汇报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扬。

3、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一个教师导趣、学生生疑——教师导思、学生质疑的渐变过程。教学时首先我指导学生自主去生疑、质疑,然后通过找星星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我想,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还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成功与喜悦,更好地激发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欲望。】

活动三:"果实分类"

1、播放课件:各种果实,考考学生对果实共同特征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表扬)首先以谈话的方式介绍苹果(带头饰)出场,并与大家打招呼,说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参加果实大会)接着鼓励学生一起帮助苹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带上头饰,比如:萝卜,姜等一些非果实的图片)播放课件"找朋友"学生游戏,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在游戏结束时,一起看看苹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紧接着询问苹果:"为什么找到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我们都是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然后大家欢送苹果。

3、师以惊讶的口气询问:"咦!怎么还有一位呀。"引导学生说出马铃薯别名土豆。并介绍马铃薯也是来参加果实大会的,可是它们没有和它一起去,谁知道为什么呀。接着找个别的学生说出理由。并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没有压力,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学重,难点会不知不觉突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也体现了"做中学"这一教学主旨。)

活动四:拓展活动。

为使学生学以致用,课后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采集南瓜的种子。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和欢乐,把科学课从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

七、板书设计

果实累累的季节

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实:苹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实:土豆、红薯、萝卜

小学科学四年级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岩石

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用岩石村本

2、工具:放大镜、小刀、锤子、滴管、稀盐酸

3、课件

说教法、学法: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图——赏石头——设质疑——引导提问题

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岩石分布——接触自己搜集的实物赏识自然美→产生质疑

第二部分:采用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组织分工——分组操作——观察讨论——组织交流——比较分类

第三部分:采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关于岩石的话题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后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欣赏完图片,同学们会产生疑问:这些美丽石头哪来的?

出示另一幅图告诉大家: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毯",有的地方却裸露在外,这种裸露在外的物质,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岩石,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石头都是岩石。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岩石

2、了解学生对岩石的已有认识

学生欣赏自己搜集到的石头

提问:(1)关于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

通过这个活动了解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调节、调整教学预设的方案。

(2)关于岩石,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3、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板书

二、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1、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先对岩石的特征进行研究。

2、你们打算采用什么方法对这些岩石进行研究呢?

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水、土壤的研究方法,让他们自己说出观察岩石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深化三年级下册所提出的用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的手段。学生会提出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用刀刻,把岩石放入水中等方法,这些方法我们以前都已接触过,不必作详细指导,只要提醒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十一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月有阴晴圆缺》。

《月有阴晴圆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二课书,分别是《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阴晴圆缺》,本课作为最后一节课,是在学生建立了对月球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月球的进一步探索。与传统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被动的接授转变为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现代教育理念。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础。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通过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到对于抽象的事物我们也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并初步掌握这一方法2、通过探究,使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3、通过学生探究的亲历过程,体验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对天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根据科学课标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探月相变化的原因产生浓厚的兴趣2、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设计游戏、巩固学习。5、实践活动,课外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游戏的方法和常见材料来“模拟月相的变化”,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并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月相的变化是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产生的”初步感性认识。将抽象的天文现象变为直观的科学探究,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上,多媒体教学、学生模拟探究、多媒体游戏相结合,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对天文现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的主动参与者探究者。而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辩,小给合作、讨论,模拟探究,实地观察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将对月相变化的理解由肤浅走向深入,由抽象走向直观,由感性走向理性。而这种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体现,是对天文知识学习的新尝试,也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色。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用幼灯出示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描写一个什么现象”学生通过古诗,注意力马上被联想到月球上,生活中所看到过月球的种种现象立浮现在脑海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了解月球的强烈欲望。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适时提出,“你们认为月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通过学生讨论,可能得出一系列的结论猜想。学生可能猜测,月球的一半总是发光,然后自转形成这一现象;月球总是发光,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月球反射太阳光线,并绕着地球运转形成的等等。我及时的将这些猜想板书出来。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些猜测结果进行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猜测的结论中,哪些可能是正确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由于猜测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一些不太可能的猜测,并不一定都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其是错误的,如果那样做的话,对有效的课堂40分钟时间是不够的,如果学生能够利用一些现象来反证其中的错误,不仅能够做到提高探究的效率,同时又能保证探究的兴趣被进一步强化,对下一步的探究有着极大的驱动力。

3、设计实验。

新课程理念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学生完成对月相变化产生原因的猜想后。我提出“要想知道你们的猜想对不对,我们可以怎样做”,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之后我适时的引导,“同学们,你看月球离我们这么远,而且又这么大,如果进行实地考查,又不太方便,我们也不能把月球、地球、太阳摘下来做实验,那怎么办好呢?”引起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反思与思考,进一步完善实验的方法。通过多方讨论,反复思考,学生最后决定还是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最符合我们探究的要求。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通过教师有目的,有层次的引导,使学生明白自己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平时看上去不可能进行的探究任务,也可

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初步掌握模拟实验探究的方法。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火花,能够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断修正自己的实验方法,并刻骨铭心将这些过程和方法记在脑海中。

4、探究实验。

在学生完成实验设计后,让学生按时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扮演,地球上的人,月球,以及用实物代替的太阳,完成对月相变化的探究。出示学生实验录相。角色扮演的方法,往往运用在游戏中,但对于实验探究运用的比较少,因此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特别感兴趣,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更仔细,更认真。因为这一步的探究过程是在室外进行的,因此如何有效的组织实验,是本环节的重中之重,要平常的室外组织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不知道干什么?获者不知道自己在实验中的角色和地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外因干扰而导至实验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情况出现。因此我在这个环节,精心组织,首先请学生上来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反复讨论,反驳,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标,每个人需要做什么?为了确保实验不受场外因素的影响,我将实验分成八个小组,确定每个组的组长,让组长进行监督实验情况,并对八个小组进行比赛。激起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达到提高实验效率的目的。

在学生汇报完对月相形成原因的结论后,出示月相形成原因的动画。巩固学生对月相变化的理解。

通过模拟探究实验,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月相变化的原因。对不同时间,出现的月相,有一定的了解。

5、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是通过动画游戏,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时间,月相是什么形状的。通过动画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对月相变化的理解。

6、课外拓展

在学生了解了月相变化的原因后,让学生在课外实地观察。让实验走进生活,让实验在真实的环境下得到验证。

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的探究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正确的探究方法,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跟采用传统手段教学相比,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

教学评价与教学保障措施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学生。通过评价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为了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地氛围,以此使学生快乐地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快乐探究科学的奥秘,快乐地攀登科学的高峰。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十二

一、 教材简析:

《分类》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的第二课。本单元属于小学科学探究中有关专门进行技能训练的单元,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只要引领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的真谛,同时,也必需指导同学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各种感官或借助工具、仪器等获取大量有关事物的信息,这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但还缺乏以能迫近客观事物的实质,还必需通过筛选、提炼等思维加工过程方能形成相关的科学概念或结论——科学知识。前人大量的研究标明,“分类”和“排序”都是人们对收集到的证据(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对同学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不论是指导同学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还是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册教材前面的几个单元已经大量渗透了“排序和分类”的活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四年级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类”的意识,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感性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对“排序和分类”的认识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的过程技能和方法,还是对“排序和分类”理性考虑肯定会得到质的提升。它不只标志着同学目前应该达到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为同学的认知走向更高远、更广阔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本课教材的布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学随家长在商场购物的情景图片,其目的是唤起同学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从同学的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同学科学探究的兴趣;然后,试图通过同学亲自对假设的、富有挑战性的海洋生物图片的分类活动,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笼统出“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着,顺理成章地给出了什么是二分法;最后,教材布置了对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分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巩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进了什么是“多极二分法”,进而让同学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拓展同学的视野,提升科学学习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教材的布置是符合课程规范关于贴近同学生活、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从感性到理性等多项编写原则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分类的实质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征进行分类和“二分法”是本课的重点,“多极二分法”和运用“多极二分法”是本课的难点;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增强同学的体验、提升同学的价值观是本课的关键。

二、 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中也包括着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根据本课的结构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感悟分类是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置、使之形成科学

概念或结论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和价值。

2、知道分类的基本规范——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3、在学会“二分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多极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多种运用方法。

4、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同学细心观察、认真考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 说教学准备:

1、对教材的处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处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学要求;

(2)设计动物、食物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3)考虑到教材中给各种动物运用多极二分法分类与上面我们设计的卡片有雷同之处,为此,设计了给全班同学分类这一环节;

我们试图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来体现课程规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理念和思想。

2、具体技术处置

(1)制作动物与食物卡片,供同学分组活动使用。选择素材的原则应该考虑到实际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同时满足三种分法的前提下考虑具体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据荤和素、主食和菜肴以和生、熟等情况,我们决定选取面条、面包、米饭、青菜、四季豆、猪肉、鸡和带鱼这些与同学生活比较贴近的食物做为素材。动物选取同学比较了解的啄木鸟、鹰、猫头鹰、老虎、兔子、鳄鱼、长颈鹿和羊作为素材。

(2)制作三大课件

①与同学分组活动相匹配的、可以拖动的动物、食物课;

②供全班同学进行二极分类的系统结构图课件;

③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筒课件;

考虑这些课件的原则应该是便于展示同学的操作活动、增强引领同学开展活动的有效性和减少实物投影和课件之间的切换次数,为此,我们制作了以上三大课件。

四、 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规范》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亲身经历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预设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1、给卡片分类

分组活动是同学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准备了2组卡片,食物或者动物各八种。之所以选用2种不同类别的图片,主要是考虑到同学原有学习基础上对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可以更加强化同学的思维活动。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同学自身来动手分一分,使每个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调动,再通过小组代表上台来交流的形式,又使小组内的活动变成了整个班级的思维碰撞。通过这个活动,同学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体会到了什么是分类。

教师在同学交流互动的同时,概括同学的发言,着重强调同学的分类是依照哪个特征来分,强化分类概念中所要依据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在同学对分类概念有了一定理解的同时,和时引导同学总结出二分法的基本概念。

2、给全班同学分类

通过同学畅谈生活中二分法的运用,教师带领同学试着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类,在将班级分为男生和女生的基础上,抛出“能否在分男生女生的基础上再往下面继续分”,在同学们一致认可的基础上,小组首先讨论,给同学足够的思维空间,再整班讨论。对于一些相对而言的概念,教师引领同学来更加细化,鼓励同学寻找一些显而易见的规范。“在动手之前先动脑”。

在充沛讨论的前提下,教师引领同学开展两个全班性的游戏,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个是列队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有二,一是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分类活动中来;二是让同学亲自体验什么叫多极二分法。

第二个是寻找同学,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队列站好后,邀请一位同学来协助老师寻找某一类特征的同学,让同学们体验到分类的作用;待同学回到自身座位后,继续请他来协助老师再次寻找刚才特征的同学,从中进一步感受到分类的重要性,就是能够协助我们更迅速的查找到事物。

3、给自带垃圾分类

展示学校生活中垃圾箱的照片,请同学来谈谈感受。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认识到我们平时在丢垃圾的时候经常丢错,需要学会丢垃圾。开展自带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的讨论,让同学充沛调动已有经验来做初步认识和区分。教师对于典型物品的集体讨论,让同学明确了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规范,从而来重新判断自身所带的垃圾属于哪一类。在课堂上准备垃圾桶、每人来丢一丢,很好的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热情,“准确、恬静、快速”的要求又对同学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寻找监督员来监督同学丢垃圾的活动,更好的强化了“准”的指标。

通过对可回收垃圾处置方式的讨论,让同学发现,不同材质的垃圾又要进行不同的处置,结构图的展示让同学发现分类的方法不止可以二分,有的时候也可以三分四分或者多分,金属类垃圾的再处置又要依照金属的种类再分门别类的处置,从中体会到了分类中还有有别于多极二分法的许多种方法,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最后对分类在生发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讨论,对分类的意义和价值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