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雷雨说课稿(优秀14篇)6-18-29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细致的小编沧海红颜为大伙儿收集的14篇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的相关内容。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篇一

教材分析: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雷雨》是现当代戏剧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课内教读课文。鉴于教学大纲对本课提出的在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我计划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教法学法:

教法

《雷雨》的教学是戏剧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戏剧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www、fwsir、com)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

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结束词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雷雨》,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它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曹禺先生,本文讲述了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必然灭亡的命运。这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对以后的戏剧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根据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戏剧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戏剧通过语言塑造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戏剧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于戏剧的兴趣。

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品味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个性特征,如周朴园和鲁侍萍。

二、说学情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思维活跃,感情丰富,但由于阅历的局限,对于一些复杂的人物性格还无法了解透彻。并且,这是高中的首个戏剧单元,学生在理解戏剧语言和戏剧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育学的和谐统一。因此,在教法上,我打算采取多媒体展示法、问答法和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比较直观,可以引导学生形象具体地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点,引发学生的思考,问答法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点拨法可以在关键处起到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开始,首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这种方法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之后我将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请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2。理清人物的复杂关系,如情侣关系、血缘关系、阶级关系等

3、概括故事情节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和板书。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的认知,他们是第一次接触戏剧,所以需要老师以问答法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围绕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变化来进行提问。学生可以四人一组对教师提的问题进行讨论。

1、周朴园是如何一步一步认出鲁侍萍的?

2、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和周朴园对鲁侍萍之前的情感流露是否冲突?

3、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征分别是怎样的?

4、鲁大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5、戏剧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6、剧本为什么要以雷雨为题?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他们梳理答案,下面我将依次回答这六个问题:

1、主要是鲁侍萍的以下行为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关窗、无锡口音、叙述鲁侍萍的身世、熟知绣着梅花的衬衫。

2、周朴园对鲁侍萍厉声责问,这和他之前的情感流露并不冲突。因为这些年周朴园生活得并不幸福,他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所以会经常怀念善良温柔的侍萍。但是,那种怀念是建立在侍萍已经死了的基础上,死人不会威胁他的名誉和地位,当侍萍出现时,他感觉受到了威胁,所以对侍萍的态度开始变得恶劣。

3、周朴园是一个自私、冷酷、无情、残忍、奸诈的资本家。鲁侍萍是一位勤劳、善良、正直、有尊严、刚强的下层劳动人民,备受屈辱,心有不甘,却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

4、鲁大海是一个有着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他有着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但做事有点鲁莽。

5、人物语言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丰富的潜台词,即人物的表象语言之外想说或者不便说的话。如鲁侍萍冲着周萍喊“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亲妈啊”其实潜台词是我是你的亲妈啊。

第二、人物语言个性化。如周朴园的语言简短而盛气凌人。

第三、富有动作性的语言(推动或者暗示情节发展),如鲁侍萍说她前几天还见到当年的侍萍是在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6、这部戏剧之所以取名为《雷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基础。其次,雷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着在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带来。

(四)巩固: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们分角色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要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故事情节和更加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发展变化。

(五)归纳总结课文

《雷雨》是曹禺的戏剧处女作,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作者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以及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这个大家庭的崩溃,预示着罪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雷雨》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2、仔细阅读课文,分角色排演。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篇三

今天,我将针对《雷雨》这篇文章进行说课。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概述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为著名作家曹禺。文章围绕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缠展开,突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必然灭亡的命运。作为高中的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不仅可以培养戏剧意识和阅读能力,还能为以后的戏剧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戏剧常识及作品梗概;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同时,指导学生了解戏剧如何通过语言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以此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1、教学重点:理解《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品味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人物情感变化以及个性特点,如周朴园和鲁侍萍。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学生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感情丰富,但对于复杂的人物性格还存在一些不足。此外,由于是戏剧单元的首篇文章,学生对戏剧语言和手法的理解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戏剧阅读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法学法

教育学的和谐统一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我将采取多媒体展示法、问答法和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可以直观地呈现相关知识点,引起学生的思考;问答法可以从表层逐渐深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点拨法可以在关键点上给予及时的启发和引导。

在学法上,我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教学:

在课堂开始之前,我播放了一段《雷雨》结局的电影片段。通过浓厚的悲剧氛围和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并营造了一个适宜学习的氛围。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课文充满浓厚兴趣,而且还能够推动课堂氛围的活跃,开展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我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解答了以下问题:

1、找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2、理清人物复杂的关系,包括情侣关系、血缘关系、阶级关系等等。

3、概括故事情节。

这几个问题的设定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梳理和讲解。

(三)深度阅读课文,全面了解:

鉴于学生初次接触戏剧的情况,我会运用问答法进行引导,主要围绕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变化来引导提问。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周朴园是如何认出鲁侍萍的?

2、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之前的情感流露是否会与之相冲突?

3、周朴园、鲁侍萍和鲁大海的性格特征各有什么不同?

4、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本剧选择了“雷雨”作为题材?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帮助他们梳理出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1、主要是通过鲁侍萍的一些特殊行为,比如关窗、无锡口音、叙述身世以及熟知衬衫上的梅花等等,周朴园才认出了她。

2、周朴园不再怀念鲁侍萍,而是对她施加了责难。这并不与他之前流露的情感相冲突。因为这些年来,周朴园的生活并不幸福。他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因此常常怀念侍萍这个善良的女孩。但是,这种怀念是建立在侍萍已经死了的基础上,死去的人不会威胁到周朴园的名誉或地位。而当侍萍出现时,他感到了威胁,于是态度开始变得恶劣。

3、周朴园是一个自私、冷酷、无情、残忍、奸诈的资本家。而鲁侍萍则是一位勤劳、善良、正直、有尊严、刚强的下层劳动人民,她备受屈辱,内心充满了不甘和委屈,但又必须顺从命运。

4、鲁大海是一个具有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他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勇敢的反抗精神,但他做事有点鲁莽。

5、人物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富有潜台词,即除了人物表面语言之外,想说或不便说的话。例如,鲁侍萍朝周萍喊“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亲妈啊”,实际上潜台词是“我是你的亲妈啊”。

第二、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特点。例如,周朴园的语言简短而咄咄逼人。

第三、具有推动或暗示情节发展的动作性语言。例如,鲁侍萍说她前几天还见到当年的侍萍,暗示周朴园,推动情节的发展。

6、这部戏剧之所以被命名为《雷雨》,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整个故事的背景和情节都与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和悲剧发生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基础。其次,雷雨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在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氛围中,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到来。

(四)巩固:角色划分表演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指导学生深入描绘每个人物的内心,把握情感冲突,使学生更加熟悉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五)归纳总结课文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故事中大家庭的瓦解,预示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定走向灭亡。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关于《雷雨》不少于300字。

2、认真阅读课文,分角色排练表演。

五、板书设计

主要人物

周朴园和鲁侍萍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周朴园和鲁大海父与子、资本家与工人鲁大海和周萍鲁侍萍和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篇四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过《雷电颂》、《威尼斯商人》等剧本。这为我们学习戏剧单元作了一定的铺垫,并且一提到“电视剧”同学们都兴趣浓厚,所以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戏剧的能力和鉴赏戏剧的水平,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

二、课标与教材分析

㈠语文新课标对戏剧单元的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3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入领会作品内涵,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

4留心观察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短剧。

所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力求完成新课标的要求。

㈡教材的地位: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戏剧的知识,学会鉴赏戏剧;尝试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尝试短剧创作。

《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曹禺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的第二幕:戏剧冲突尖锐,结构缜密,语言个性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目标与要点分析:

㈠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知识,把握戏剧冲突。

2品味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潜台词的内涵,分角色朗读,扮演剧中人物。

㈡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

2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理解潜台词的内涵。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人性世界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培养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感。

2培养人文情怀,提高文学修养。

四、教学策略设计、过程设计:

㈠策略设计:

本课学习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及鉴赏剧本的基本方法,充分体会人物的台词,了解周朴园这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进而把握戏剧冲突,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学法:

采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方法,课后学生熟读课文,完成《导读提纲》的内容。因为课时减少了,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法:

据新课标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①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②点拨,引导学生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探究问题。

③讨论,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和辩论,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④表演:要求同学课下预演精彩片段,人人参与。课堂演出分男子组,女子组,男女混合组。演出时,老师随便点人,也可同学推荐。

⑤学完课文后,请同学们编一小短剧。

4教具:采用幻灯片。

㈡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结构,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1导语设计:主要介绍《雷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2检查《导读提纲》的内容,掌握戏剧知识。

3同位分角色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矛盾冲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共同探讨,集体回答:本文的情节结构:

②自主探究: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人物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几对矛盾?

③分组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一组思考并讨论: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三十年来他所做的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

第二组思考并讨论:鲁侍萍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三组思考并讨论: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第四组思考并讨论:

A找出文中的“舞台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B本文以“雷雨”为题有什么含义?

4课堂练习(投影仪):

①请分析“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三句话的潜台词。

②“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表现了侍萍当时怎样的心态?

5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和分析了周朴园、鲁侍萍及鲁大海的人物形象。要重点把握周朴园的形象;要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望同学们多读课文,体味人物语言的丰富性。

本文人物关系复杂、矛盾,希望同学之间有纯真、淳朴、健康的情感和友谊!

6、作业:

①做课后习题

一、二,分析潜台词。

②课后自选精彩片段预演,准备下节课登台演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简析语言特点,深入把握人物的性格,登台表演精彩片段。

1导语设计:第一节课,主要是从理论上分析了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人物形象;本节课主要是表演,看同学们是否真正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性格,重实践。

2简析语言特点:①个性化的人物语言②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

讲的目的是让同学表演时能充分把握人物语言,演的到位、逼真、精彩。

3请同学登台演出,演完找同学点评。

4老师归结,以鼓励为主:

一个字,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表演的这么精彩,老师佩服你们。同学们不但有极强的表现欲,而且极富表演天分,真有才!我骄傲!不过,要想扮演好剧中的人物,需要深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成为表演大师,话剧大家。

5作业: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编写短剧,编写精彩的登台表演。(注意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设置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雷雨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

二、说学情

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雷雨是夏天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细心的学生都会说出雷阵雨的一些特点,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显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情感目标: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想象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1、有感情朗读课文,想象雷雨不同时段的景象。

2、积累拓展,写观察日记。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两个小专题,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教学;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这种教学方法的确定既能解决引课中存在的低效行为,也能较好的解决师生互动中存在的低效行为,落实了小专题。

2、朗读想象感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的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学着,读着,感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与那场雷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3、师生合作学习。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老师的帮助,在教学中我采用师生合作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感悟能力。也能很好的解决师生互动中存在的低效行为。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篇六

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四幕)、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二)教学目标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⑴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

⑵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说学法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⑴诵读品味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⑵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WWW.JIAOXUELA.COM}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⑶迁移应用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

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可以这样设问:

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红楼梦·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

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至此,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

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

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选做题)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

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

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关于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精 篇七

(一)广建教科研平台,注重学习与反思。

1、为教师提供教育理论丛书,引导教师自学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认真撰写读后感,形成读书笔记,组织读书征文比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采取多元的学习方法,个体学习与学科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个别研讨相结合,外出学习和校本学习并存,切实提高培训效率。

3、编印《搬中教科研》,提供相关信息,拓展更多渠道,把握各种机会,提前宣传,广泛动员,鼓励引导教师将学习与反思的内容文本化。

4、以课题为先导,注重德育课题和教学课题并肩发展,注重微型课题和重大课题的相互补充,注重普通课题和重点课题的共同研讨,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快速提高的有效途径。

5、搭建好“青蓝工程”的平台,创新师徒结对的方式,让师徒科研生活幸福和谐,确保师傅在指导中提升,徒弟在学习中成长,师徒在教与学的反思中共同进步。

(二)规范教科研秩序,注重过程与积累。

教科研工作要做到管理规范、网络清晰、制度齐全、规划具体、措施有力,过程厚重,本学年加强了教科研工作的过程性管理,规范教科研秩序,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推行课题管理“三制”:

一是跟踪制,教科室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及时收集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信息,在参与、引导、合作、互动中把脉课题的运行态势。

二是督查制,教科室定期检查课题实施情况,通过定期的总结大会,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激发全体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沙龙制”,建立专家引领、沙龙研讨、同伴互助的研究机制,注重过程,关注平时积累,促进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

(三)丰富教科研活动,注重内涵与提升。

1、配合教导处搭建好教研活动平台。

本学年配合教导处开展校内青年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参与组织大型教研活动、承办教研室组织的全市教研活动、接待与市内外友好学校交流学习,在各种活动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让理论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更好的提升理论,让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2、配合德育一线搞好德育科研工作。

本学年让科研助推德育发展,学校德育招标课题的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借助课题以及其他的机会,为班主任创造“走出去”“请进来”的机会,让班主任能更多的聆听到专家的报告,同行的交流,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水平。鼓励每位班主任撰写教育随笔,每学期写一到两篇班主任德育论文。

3、协助组织了教学论坛和学生论坛。

四星迎验期间围绕我校课改实际情况,组织教师问题会诊、畅谈困惑,分析案例、说说心得,总结经验、探究规律,实践反思、观摩讨论等,让相近的经历在碰撞后彼此激励、共勉,让成功的经验在传播后相互借鉴、提高。让更多的老师相互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让年轻教师,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让年轻的班主任,尽快形成自己的班级管理特色,提升班级管理内涵。

(四)强化教科研考核,注重公平与信度。

本学期教科研室结合前几年考核经验,依据学校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不断修订完善好学校教科研绩效考核方案,教师专业成长考核方案,优秀教师评选方案,完善教科研考评制度,并向全体老师公布,征集意见后做出修订,教代会通过后严格执行。考核过程中注重考核的公平与信度,强化过程考核,突出考评重点,优化考评手段,运用考核杠杆,推动和促进教师自觉、自主地提高教科研水平。对教科研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群体和优秀科究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五)投身教学改革,依靠课改促效率。

一年里,我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行活动单导学模式和具有本校特色的“36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讲究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显著。我关心爱护学生,工作一丝不苟,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将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有机结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的热情对待工作。工作中以生为本、坚持赏识教育,始终用一颗爱心、责任心去对待每位学生,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工作方法,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年级上班风正、学风浓,凝聚力强,博得了社会、家长和同仁的一致认同。

(六)回望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仍需努力。

__—__学年度我校老师在省市级及以上报刊发表文章_多篇,各级各类论文获奖_多篇,其中,在江苏省第_届“行知杯”论文评比中,赵辉老师获一等奖,_、_、_、_、_、_等老师荣获二等奖,三等奖_人,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在南通市第_届教师专业成长论文评比中,金冬冬、__、章清龙、戴飞飞、沈海玲等老师荣获二等奖,另有等级奖_人;在“南通市优秀班主任论文评比”中郭丽丽、闫海燕老师荣获如皋市一等奖,赵辉获二等奖,__、黄旭日获南通市等级奖。另:在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科学大众》杂志社承办的第_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中,我校获省特等奖一人,省一等奖二人,省二等奖5人,如皋市一等奖二人,如皋市二等奖二人,我校被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20_年4月,成功教科室组织教师自选阅读书目,并组织了读书活动,多名老师参与“20_年青年教师读书展示会”,教科室共收到教师读书征文10多篇,其中顾毅老师获如皋市一等奖,许军、蔡小芳、__等获二等奖。

在__—__学年度的申报的备案微型中,我校共有9位老师评审通过,南通市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活动单导学影响高中学力发展的实践研究》和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开放性研究》以及德育招标课题顺利通过了4月份的中期验收,在6月份全市微型课题的年度检查中,全市完中仅三所学校通过年度检查,其中我校以高分通过。5月份成功举办了名师大讲堂活动,邀请了南通市德育学科带头人陆亚红、南通市骨干教师万国全、江苏省特级教师鞠九兵来校讲座。本学期还宣传发动教师学历提升,我校报名参加学历硕士学位考试的老师有34名老师,其中有语文数学学科有11位老师报考南师大教育硕士的考试。

本人所带的高二语文备课组发展态势良好,本人所任教班级高二(2)班语文学科在历次全市统考中均名列前茅。

总之,一年里,我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当然作为一名新手,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上还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我将不断努力,争取快速成长。

关于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精 篇八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篇九

教材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本单元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

学情分析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雷雨并不陌生,但学生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不够深,需要老师指导观察体会。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我觉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教学的难点在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春雨课件)春天的雨有什么特点?(生交流)

骄阳似火的夏日,多盼望下雨带来清凉呀!终于下了,这时的雨有什么特点?(生交流)对,夏天的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雷雨,感受奇特的美景吧。(板书课题:18 雷雨)

二、朗读感悟,体会美景。

(一)学习雷雨前

1、这篇课文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时间顺序来叙述。孩子们,轻轻的去读课文1、2、3自然段,看看雷雨前出现了什么与平时不同的现象。

2、学生交流:

生1:乌云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程老师请你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其它小朋友一边听,一边想,看到了什么?

生读: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你们知道什么是压吗?谁来做做压的动作,(指名,哦,我发现了你很用力地往下按,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压,而我们书中说的压是逼近,是越来越近,当黑沉沉的乌云布满天空中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向着大地,向着我们一步步地逼近,孩子们,抬起头,如果满天的乌云像一只大手压下来,什么感受?(指名说,指名读)齐读(树上的叶子——,蝉——那时,一丝风——天气又闷——)是的,雨前的天气又闷又热,你还找到了什么不一样的现象

生2: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雷雨前最让人害怕的就是电闪雷鸣,更何况这时候闪电……雷声……)(引读两次)

生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如果他没说出这句话,我就说:哦,你找到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们一起读)

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了一阵大风,哎,小朋友,你能哪儿看出这阵风大呢?(蜘蛛、乱摆)

哦,小朋友见过小树摆动的样子吗?好,现在你们是一棵棵小树,准备好:微风来了,……狂风来了……微风吹……狂风吹……

停,孩子们,这就是乱摆,这就是一阵大风下的小树,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嗯,老师觉得这风还不够急,小树都还没乱摆起来呢,再读。

从你们急促的声音,我感到一场大风就要来了,这可吓坏了小蜘蛛(读)

你知道蜘蛛是怎样从网上下来的吗?播放课件。(吐一根丝从网上挂下来。而且是很快的滑下来)那能不能说蜘蛛是从网上爬下来呢?

比较句子: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只蜘蛛从网上爬下来,逃走了。

小结:小作者的一个垂字用得多妙啊!让我们看到蜘蛛以它自己最快的速度从网上下来逃走,小朋友,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男、女赛读)

总结: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里,天空中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忽然间狂风大作,紧接着电闪雷鸣,这个变化过程,就是雷雨前的景象,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齐读课文1、2、3自然段。)

(二)学习雷雨中

听,雨下起来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呢?交流:

生1:这是一场大雨(你呢?你呢)

师:那从哪儿可以看出雨大呢?赶紧去读读课文4、5、6,让老师听听,谁体会到的雨最大。

(自由读)让老师来听听,你从哪儿体会到的雨有多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哎,老师注意到这有三个雨声,你再读给大家听听看,你的`雨下得真大!

谁能把雨下得猛些?

谁能把雨下得又大又猛些?

通过你们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这是一场大雨。这雨声是作者听到的,哪句话是作者看到雨下得大呢?

生: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小朋友们,我们躲在房子里,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呀,一切的景物朦朦胧胧,好大的雨呀!(一起读4、5)

过渡:渐渐地,渐渐地,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小朋友真能干,这么一场大雨,渐渐的小了,这大——小,你们有信心把这变化读好吗?我们试试(连读)

(三)学习雷雨后

看,雨停了,天亮起来了,雨后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听老师读课文,你一边听一边想,你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学生交流:

彩虹,像什么呢?

蝉叫了,你听,它在叫什么?在说什么?

蜘蛛又坐在网上,雨前,你吓得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现在,你舒舒服服地坐在网上,在做什么?

2、好美!谁能把这美丽的景色介绍给大家听吧!(指名读)齐读

3、瞧,(欣赏)雨过天晴,蓝天白云彩虹美,老师带来一些雨后的景象,小朋友静静地欣赏,

4、来,说说,你看到什么了?拿起笔写一写吧!

5、出示:雨停了。

6、选几个小朋友交流

一场雷雨让我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更加青翠的树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让我们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

三、总结课文,学习提高。

一场常见的雷雨,小作者却能把这雨的前后变化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可见,是经过了非常仔细地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按时间顺序写了下来,才写得这么美。我想:大家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做个细心观察者,你们一定有精彩地发现。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篇十

一、教材分析

这堂课我运用的是小学二年级(苏少版)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夏天的雷雨》。这首歌曲为一段体,有四个乐句组成。每句的前半部分结构规整,三处采用了切分节奏型,其中第一、三句完全相同,第四句作为全曲的结束句略有不同,增强了结束感。在这节课中我想通过唱、听、动、奏感受歌曲的情趣、风格,并掌握节奏。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可以有感情的,用适合歌曲内容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能随着歌曲的节奏、内容来律动。

2.能够理解切分节奏的概念、特点,并掌握切分节奏。

3.营造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更有兴趣。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演唱歌曲,掌握歌曲的'切分节奏,并在这基础上丰富歌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二声部的合作,能够做到统一和谐,以及为歌曲伴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

以童谣谜语的形式引出新课,让学生了解童谣谜语的有趣和多种形式。并且尝试用二声部合作来增加童谣的乐趣,调动学生的挑战性和积极性。

2.以歌词为谜语,并解决重点切分节奏

请学生示范,再加上形象的讲解,轻松的解决了切分节奏,并自然的过度到下一个环节。学生一起模仿出夏日雷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习歌曲

为了降低学生心理的难度,首先找出前三个乐句在节奏和旋律上各自的关系,让他们有信心学好学会。再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先听范唱一遍,然后让学生在歌曲中找没有出现的乐句。接着学唱最后一个乐句,因为最后一句两段次的节奏不同,为了让学生掌握好,因此让他们先学唱这一乐句。引导学生用形体动作表现对歌曲的理解,以及对歌曲情绪的一种感染。然后为歌曲取名字,发挥学生的想象,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

4.为歌曲伴奏

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用一些简易乐器为歌曲伴奏,利用铃鼓、三角铁和沙球为歌曲伴奏。老师先示范,每种乐器的打击节奏及方法,再选几个学生来为歌曲伴奏。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

音乐是最富有情趣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所以,我认为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既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

在本节课中,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五、小结

本节课所学到的一个节奏,还有很多好听的童谣,童谣加上音乐以后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感受,希望大家在课后能找到更多有趣又好听的童谣歌曲。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篇十一

今天,我将针对《雷雨》这篇文章进行说课。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概述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为著名作家曹禺。文章围绕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缠展开,突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必然灭亡的命运。作为高中的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不仅可以培养戏剧意识和阅读能力,还能为以后的戏剧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戏剧常识及作品梗概;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同时,指导学生了解戏剧如何通过语言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以此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1、教学重点:理解《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品味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人物情感变化以及个性特点,如周朴园和鲁侍萍。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学生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感情丰富,但对于复杂的人物性格还存在一些不足。此外,由于是戏剧单元的首篇文章,学生对戏剧语言和手法的理解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戏剧阅读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法学法

教育学的和谐统一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我将采取多媒体展示法、问答法和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可以直观地呈现相关知识点,引起学生的`思考;问答法可以从表层逐渐深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点拨法可以在关键点上给予及时的启发和引导。

在学法上,我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教学:

在课堂开始之前,我播放了一段《雷雨》结局的电影片段。通过浓厚的悲剧氛围和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并营造了一个适宜学习的氛围。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课文充满浓厚兴趣,而且还能够推动课堂氛围的活跃,开展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我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解答了以下问题:

1、找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2、理清人物复杂的关系,包括情侣关系、血缘关系、阶级关系等等。

3、概括故事情节。

这几个问题的设定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梳理和讲解。

(三)深度阅读课文,全面了解:

鉴于学生初次接触戏剧的情况,我会运用问答法进行引导,主要围绕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变化来引导提问。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周朴园是如何认出鲁侍萍的?

2、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之前的情感流露是否会与之相冲突?

3、周朴园、鲁侍萍和鲁大海的性格特征各有什么不同?

4、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本剧选择了“雷雨”作为题材?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帮助他们梳理出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1、主要是通过鲁侍萍的一些特殊行为,比如关窗、无锡口音、叙述身世以及熟知衬衫上的梅花等等,周朴园才认出了她。

2、周朴园不再怀念鲁侍萍,而是对她施加了责难。这并不与他之前流露的情感相冲突。因为这些年来,周朴园的生活并不幸福。他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因此常常怀念侍萍这个善良的女孩。但是,这种怀念是建立在侍萍已经死了的基础上,死去的人不会威胁到周朴园的名誉或地位。而当侍萍出现时,他感到了威胁,于是态度开始变得恶劣。

3、周朴园是一个自私、冷酷、无情、残忍、奸诈的资本家。而鲁侍萍则是一位勤劳、善良、正直、有尊严、刚强的下层劳动人民,她备受屈辱,内心充满了不甘和委屈,但又必须顺从命运。

4、鲁大海是一个具有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他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勇敢的反抗精神,但他做事有点鲁莽。

5、人物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富有潜台词,即除了人物表面语言之外,想说或不便说的话。例如,鲁侍萍朝周萍喊“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亲妈啊”,实际上潜台词是“我是你的亲妈啊”。

第二、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特点。例如,周朴园的语言简短而咄咄逼人。

第三、具有推动或暗示情节发展的动作性语言。例如,鲁侍萍说她前几天还见到当年的侍萍,暗示周朴园,推动情节的发展。

6、这部戏剧之所以被命名为《雷雨》,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整个故事的背景和情节都与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和悲剧发生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基础。其次,雷雨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在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氛围中,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到来。

(四)巩固:角色划分表演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指导学生深入描绘每个人物的内心,把握情感冲突,使学生更加熟悉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五)归纳总结课文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故事中大家庭的瓦解,预示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定走向灭亡。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关于《雷雨》不少于300字。

2、认真阅读课文,分角色排练表演。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篇十二

一、说教材

《雷雨》是山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本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文用字精炼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很富表现力。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二课时拟定了以下学习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用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重点词的准确。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雷雨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学法

依据二年级学生直观性强的。年龄特点,我准备一下学习方法:观察法、激趣法、展示法、引领法。

四、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同桌合作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体会悟趣,训练词句。

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展示图像,让学生感受到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以比赛读的形式经过训练,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一句中,对“垂”字的理解,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感知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2、听范读录音,指导朗读

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中的语言片段时,先让学生看听录音,说说自己的感受,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在三人小组展示读中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学生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3、看图说话,观察、想象

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我出示课本上的第二幅插图,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说一说,感受雨后的自然界美景。我相机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从上到下的观察图画,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使想象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图片、游戏中感知雨后景物的美。

默读雨后的部分找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在生说的同时出示这些景物的图片,把这些图片粘在黑板上组成一幅美丽的画。然后玩一个“我说景物,你说文中句的游戏” 创设了一个生动、有吸引的情景,就能给学生短时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成长时记忆。

5、积累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初步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前利用《同步阅读》中的一些描写《雷雨》的文章、古诗为扶手,让学生又搜集了一些和雷雨有关的美文、词语、古诗、谚语佳句,同学们课下自由结对,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课上他们通过多姿多彩的形式展示他们的积累,这样依靠文本为依托,以点带面,丰富孩子的收获,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增强孩子们学习的能动性。

6、运用。

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学以致用是我们高效课堂的追求,文本学习完后,我准备出示含有雷雨前、中、后的一段录像,让学生按照学到的观察方法把看到的讲给大家听,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作者写作顺序、文本语言、自己积累的佳句名段,使自己的看图说话更形象更具体。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展示雷雨后景物图片,组合成一幅美丽的雨后图。简单明了的板书贯穿全文,积累运用时有个好的扶手。

雷雨

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后

乌云 树叶 蝉 太阳 彩虹 蝉

蜘蛛 闪电 雷声 蜘蛛 池塘 青蛙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篇十三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雷雨》。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压”等四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教学难点是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说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自主阅读”两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学着,读着,感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与那场雷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说过程】

第一步猜谜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观看雷雨动画,以动画片的方式让同学们听范读课文。

第二步初读课文,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第三步理清脉络。出示三幅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雷雨不同时期的景象,并根据图片分清段落大意。

第四步品读课文。语文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首先是语言。如何留下呢?就是要充分的、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行,读出味,读出神。所以在品读环节我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生活经验,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读好,在读中留下语言从而落实了教学重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喜欢哪个部分就读哪个部分,加深理解和体验,希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

同时在以上环节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结合动画、动手做做动作“压”和“乱摆”,抓住语言点结合生活经验比较两个不同的字“垂”和“爬”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感觉,让学生能更形象地理解并接触文本,将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达到突破难点,落实重点的效果。

第五步课外延伸,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其他景象,模仿《雷雨》,写一篇观察日记。

总之,这堂课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力图营造一种和谐有真实情感体验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篇十四

【教材分析】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雷雨》是现当代戏剧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课内教读课文。鉴于教学大纲对本课提出的在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我计划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page]

【教法学法】

教法

《雷雨》的教学是戏剧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戏剧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

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分析人物性格。

[page]

3、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page]

2、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结束词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