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设计精选6篇7-5-42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是www.kaoyantv.com细致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设计精选6篇,仅供借鉴。

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 篇一

关键词:环境监测;项目化课程;项目设计

项目教学能较好地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现已成为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热点,在中职学校得到广泛应用。在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项目是重要的学习载体,项目设计是项目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但是笔者发现在项目设计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以《环境监测》课程项目开发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项目化课程项目设计的误区

1.误区一:项目设计随意化简单化

有人认为所谓项目化课程就是在原有的学科课程后增加几个综合实训项目,或者认为项目化课程即是设计大量技能训练项目,于是直接将实验实训项目改头换面成项目,与岗位工作任务没有联系。脱离工作任务设计项目,只是用项目教学法实施传统的学科课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课程教学。

2.误区二:项目设计即任务设计

有的课程项目是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却分别围绕着一个个孤立的工作任务组织教学,这样的项目前后缺乏联系,项目没有与岗位工作任务建立关联度,表面上看学生完成了一个个项目训练,但是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学生不能很好地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不了“零距离”上岗。

项目化课程应该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只有在对工作任务进行严格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着工作任务的学习需要进行项目设计,并在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形成某种对应关系,才能得到项目课程。我校《环境监测》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经过对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学生就业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调研论证,在分析了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立了《环境监测》项目课程应以环境监测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监测项目为载体来设计课程内容。

二、项目化课程设计应与工作任务匹配

项目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项目与工作任务的匹配模式,即围绕着该门课程的整体工作任务来设计项目。每个项目都应包括该门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工作过程是基本一致的。如我校课改组确定环境监测课程的工作任务为: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制定监测方案――样品采集和保存――样品预处理和检测――数据处理――编制分析报告。在设计项目时,就要包含所有这些工作任务,使得学生通过一个项目的学习就能获得完整的工作任务学习。因此我们设计了5个不同学习情境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即地表水监测、生活污水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监测、区域噪声监测、校园环境状况监测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均为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工作过程,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实现了知识积累、技能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项目化课程设计应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

项目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项目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但只要项目设计和选取能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符合学生的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规律即可。

1.设计项目应由单项到综合

项目课程的项目可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也可以是子项目,还可以是单项内容。但设计时应由单项向综合过渡。在实施项目教学初始阶段,设计项目应围绕着局部工作任务设计单项项目,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工作过程的各个单项操作技能,为发展整体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到学习后期,当学生基本掌握各个工作环节,再围绕整个工作过程设计相对复杂、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综合项目,为零距离上岗打好基础。在《环境监测》项目课程第一个入门学习项目地表水监测中,我们设计的任务相对简单,均为单项基本技能项目:制定监测方案、完成采样、使用酸度计测定PH等;到最后的学习项目校园环境状况监测就要完成水、气、声综合项目测定。

2.设计项目应由封闭到开放

项目课程内容中有很多项目目标明确,工作过程要求按照严格的操作程序与要求进行操作,这就是封闭项目,如水质监测分析项目中CODcr的监测,有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原理、步骤和操作技能要求。半封闭项目内容的标准答案往往不止一种,开放型内容就基本没有标准答案。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课程应当针对专业特点灵活设计开发半封闭、甚至是开放项目。如针对近年来毕业生去污水处理厂就业的居多,我们设计了污水处理厂的监测项目,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水质监测参数、检测运行状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项目化课程设计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项目选择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项目过程中学习者的充分调动及参与是项目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项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大多数学生喜爱,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项目设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环境监测》项目课程第一个入门学习项目选取,本来最初的设计是校园水质监测,学生却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要去西湖,有的想去江滨,这些提议让大部分学生雀跃不已,因此项目改成了福州地表水监测,让学生自行选择学校、家附近或者福州具有代表性的合适水域采样监测。

2.项目选择应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选取确定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的不同差异,将项目设定“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部分,“基本要求”面对全体学生,是统一必修的内容,难度低;“较高要求”面对部分学生,是拓展性选修的内容,难度高。如在学习空气中二氧化硫测定时,有的学生能在6个学习课时中完成任务,有的要12个学时才能真正学会,这时可以设计二氧化硫多种测定方法比较的拓展项目让学生继续学习,提高他们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创新能力。

3.项目的选择应是可行可操作的

项目设计要从本校的教学资源实际状况出发,应当现实可行,有条件完成项目。如有学生对烟道气的采样监测感兴趣,这个项目非常好,但因我校目前无法建设配套的实训场所,只能遗憾放弃该项目。

因此只有精心选择和设计好教学项目,才能让项目教学真正成为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J].职教论坛,2005,(21)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

大学生课程设计 篇二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了许多高校的共同选择,农科类专业作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其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无论是学生未来自主创业还是从事农业科研工作,都需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因此,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环。

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大爆发的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创新的价值也不断被人们所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而一代人的创新能力则将会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社会、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而在大众创业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高校也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予以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并使学生能够真正将大学期间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创业项目当中,实现在创业实践当中的有效创新。对于学生而言,创业实践能否获得长期的成功,创新能力是关键性的要素,学生的创新能力越强,在创业实践中的思路也就会越宽阔、多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越强,而创业项目的竞争力,也与项目的新颖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往往也能够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项目,这些对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都是十分有利的,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1.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创业思想意识教育方面的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索的意识与思维习惯,锻炼学生勇于挑战、不畏挫折的意志与精神,打好学生遵纪守法、正直诚信、团结合作的职业道德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将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创业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其具体课程内容可从创新思维、创造力开发、信息搜索、商业机会判断力、机会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其次,是结合农科类专业特点对学生创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应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等等,涉及创业者、团队、机会、资源、计划、营销、政策法规等内容,并且创业课程还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公共关系等内容,并要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需求,加强以农科类专业方向创业为主要目标的创业指导,了解当前农业科技领域的相关产业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准确分析专业方向创业风险的能力,增强学生科学理性选择创业项目的能力。

最后,是创业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生具备自主创业实践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比不可少的内容,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为阶段性模拟创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模拟创业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锻炼创业能力,其二为基于科学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借助相关的扶持政策,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实战,更加直接的在真实创业实践中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2.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三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我们的教学活动设计首先以完成课程目标为宗旨,所以我们首先明确我们的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 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未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我校英语课程校本的教学形式如下:(1.讲座和讨论

主要介绍英语学习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获得学习资源;采取先让学生讨论再讲解。在讨论中或讨论后及时做总结。

(2.开设英语口语班、英语听力班,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接受多元文化教育,我校利用外教,着重培养他们的口语和听力。

(3.观察和访谈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时刻对学生做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中、回答问题时的表现等等,并且做必要的记录。

(4.问卷及测试

对参加英语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培训前培训后对研究对象都进行综合语言能力测试。进行对比分析。

我校英语课程校本的教学目标:(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知识传授

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已有的知识容量不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和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选择同一角度向全体学生传授新知识,势必有的学生不能接受。所以,不同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角度。例如,在校本英语教学中,对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向他们提供更高一级能力要求的阅读材料、课外知识,China Daily上的新闻,New York Times上的英语原汁原味(内容由本人直接在网上选取;对水平低的学生是放低原来人教版教材所要求的教学难度,以相当于初中英语的难度解析、改编甚至提供原有教学素材,已供其学习。又如,在开展研究性课题学习方面,依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要求,选择不同难度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对人教教材内容和自己的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学习。使学生抓住某一个方向指导自己在人教教材的单元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是在自己学习前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任务和方向。在这项活动的操作中,教师可以放手让优等生进行课题研究,偶尔帮助他们解释几点,学生就完全可以进行课题研究了。而对后进生虽然已经为其降低了难度,但教师仍然需要给予学生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有时甚至为其找好课题研究材料,帮其完成课题任务。虽然,教师会很辛苦,但我们相信这种帮助是巨大的,它能使后进生体会到英语所带给他的巨大成功和满足。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练习方式和给予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练习 练习是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有效途径,然而,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练习方式,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练习方式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例如,为了不同层次学生对英语的需要,可以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对后进生多布置笔头练习;对后进生多进行机械性、重复性练习;而对优等生则要经常变换出题的类型和练习角度。在练习的深度和广度上,由于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对他们的要求应当不同,因此,在练习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上应当有区别。又如,学生学习

动词的被动语态的时候。这一项语法项目,对后进生可以要求其掌握被动语态的基本格式be+done和不同时态的变化,并要求熟记哪种时态对应哪种变化,加大了练习的深度和广度;让优等生可以在掌握这些的基础上,掌握动词中主动表被动的各种形式,让其了解动词语态高层次的现象。这种做法使后进生和优等生都有所收获。

(3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要求

由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成就动机也就不同。任何一位学生都渴望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为了避免后进生心理上的挫折,对他们可以制定较低一点的目标,为了避免优等生骄傲自满,为他们制定较高一点的目标。课堂提问时可以向优等生提问一些较难的题目,避免他们总在胜利面前沾沾自喜,而把较容易的题目留给后进生,让他们相信自己也能成功。教师对优等生所犯错误可以直接指出来,而对后进生最好用委婉

语言指出,并且应当多用激励性语言,使他们感受到在教师心目中有一席之地。

课程设计的理念范文 篇四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既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又是师与师,生与生相互沟通共同智慧的结晶。目前,教学设计一直处于审视自我、共同矫正、共同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究。

一、教学设计的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现在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语生活世界的统一。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整合性

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整合;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应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双主性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进行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两者缺一不可。一份好的教案不仅仅应体现教师如何教,同时也应体现学生如何学,以便促进师生间的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和思维的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实效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实效。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等都必须注重实效,并摒弃与现实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轨迹,在新的课程实验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应与时俱进,其主要策略是: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起点能力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了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甚至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时针的认识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顺着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为此,教师在备课中应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2)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3)哪些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能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新修订或新编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综合性,弹性增大,这对于一个班级中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对下列问题作出回答:(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2)在校内校外和网站上,可以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教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3.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传递――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新课标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获得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四性:一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思考性。问题虽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拓展思维;四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

(2)讲究实效。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②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数学知识要用,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拨引导?③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④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注重过程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五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缘起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为突破口,利用其无所不在的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教育场所”。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以唱响国歌、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志愿服务为抓手;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营造现代化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校本课程的总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而有些家庭,由于家长放任孩子自由成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乏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生阶段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从小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三、校本课程具体活动目标

重点 难点

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上下代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重点: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难点: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四、校本课程活动的原则

准备 时间

1、主体性原则:确认教学的本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作为民主的、积极的和创造的实践活动来开展,使学生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主体。

2、民主性原则: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朋友关系,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以求课程开展扎实有效。

3、合作性原则: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质疑解疑,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也可通过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或者寻求老师的点拨引导,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4、趣味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难易适中,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在参与中自信起来,以求实效。

活动准备: 分成小组,代表不同人物,设计不同环境。活动时间: 一学年

五、校本课程活动的过程

(一)以“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

1、校园礼仪: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学会请教、学会商量、学会倾听、学会劝阻、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学会师生间的礼仪 „„

2、家庭礼仪:做客礼仪、迎宾礼仪、待客礼仪、祝贺礼仪、邀请礼仪、服饰礼仪、上下辈之间的礼仪 „„

3、社会礼仪:问路礼仪、乘车礼仪、购物礼仪、影剧院礼仪、邻居间的礼仪„„

(二)以丰富有效的活动形式推动“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1、师德榜样。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2、每周落实。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使学生通晓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3、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4、课外实践:

①调查走访:走访商场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

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新华书店与各级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

③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

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售货员”、“小小服务员”、“我是家里小主人”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三)编写“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教材,把文明礼仪教育推向深处。

1、编写“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教材,作为开展“文明礼仪”课程教学的依据。

2、以“文明礼仪”课程教材为基础,编写各年级“文明礼仪”上课教案,作为教师教学的参照。

六、校本课程活动的评价与保障

1、加强领导,广泛动员,让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2008年9月,学校举行“文明礼仪伴我行”校本课程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动员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做文明礼仪的先锋。根据工作部署,制定出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采取措施,狠抓落实。

2、宣传礼仪。组织学生以文明礼仪为内容开展童谣、儿歌创编活动。组织学生校园礼仪演讲活动。培训学生宣讲员,利用寒暑假和公益活动时间深入社区和家庭进行文明礼仪的宣传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和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新气象的良好氛围。

3、建立监控激励机制。将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表现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对校本课程教育实践活动普及广泛,工作成效显著的班级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将评选校园文明礼仪示范班级。各班级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达到要求的学生给予鼓励。

4、大力推广学校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教师、学生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开展师生校园礼仪风采展示、征文、知识和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争创文明礼仪先进班级和文明使者、制作文明礼仪手册等活动,展现师生员工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

主题班团队活动课程设计方案 篇六

主题班团队活动课程设计方案

一、主题班团队活动课题研究的现状

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迫切要求必须重视班团队主题活动。班团队活动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使青少年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班团队活动为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条件,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加强组织纪律性,并靠实践来运用、检验和巩固,使之完成从之到行的过渡。残疾孩子的父母为补偿孩子的缺陷,使其在家中拥有优越的地位,使得他们常常唯我独尊,怕苦怕累。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劳动技能都没有学会,不会握扫把,不会拧抹布,甚至不会扣书包带。通过班团队活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这些基本生活劳动技能,逐步实现了生活自理,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二、课题研究意义和价值

1、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主题班会从形式与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中小学主题班会的开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大多数主题班会不同程度存在着“无主题、无计划、无教育、欠科学”。当前的主题班会可以用“大杂烩、群英会、歌舞会”来加以形容。当前教师观念落后,教师德育观、学生观存在问题,过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主题班会德育目标的设置上过于空泛,内容过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方法上形式单一。教师的个人素质造成了主题班会的一系列问题。大家一致认为一堂好的班会课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要有计划,每周一次的班会应列入该学期该班级德育计划之中,防止备课出现课前“突击备课”、语言“惊人相似”等现象;二要有侧重,每个年级有每个年级的德育重点,每个班级有每个班级的德育特点,每一周有每一周的教育重点,德育侧重点应班而异、应时而异;三要有主题,主题切口应小,小中见大;四要有素材,不仅时效性强,而且实用性高,能吸引学生眼球;五要有交流,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与学生平等交流。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有计划

地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班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题班会是一种极受师生欢迎的极富教育意义的组织形式。所谓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委会组织领导开展的一种自我教育的形式,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班会课是小学德育教育的平台,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对班会课的研究,宗旨在于寻找有效提高班会课质量,培养小学生的健康人格,有效指导学生基础文明和道德习惯的形成。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将德育分为几大重要版块,对班会课进行有效的设计与研究,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珍爱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第一手的材料,拿出典型的、有意义的个案,并最终形成具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

3、研究价值

有指导并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周边同学的学习资源,共同分享,并在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合作,学会协调,提高策划、组织、实施等能力;培养学生在互助合作中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大胆探索的精神,从而在相对约束的微环境下,谋求自身的进步。具体表现为:

(1)班级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认识。经常的班级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课本以外的大千世界和社会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2)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要看、要听、要想,而且要说、要做,凡事都需要身体力行。即便是一次班级活动的发言,也要认真构思,精心准备。经过一次次班级活动的锻炼,学生们不断走向成熟。

(3)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生活应该多色彩。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一个班级,有书声、有笑声、有歌声,那该是多么生动活泼的局面啊!这样的学校生活,学生是终身难忘的,也是乐于回忆的。

(4)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承认,人在学习上是有差异的。作为班主任不能单纯抓学习,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度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是违背人的发展实际的。而有效地开展班级活动,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释放自己的潜能,对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大有裨益。而如果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的评

价,学生们往往又能“迁移”到学习上,激发学习的潜能,从而相得益彰。

(5)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与其守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这表明,教育应追求人的心灵和谐,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班会课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擅长美术的同学可以在活动场所布置中大显身手,爱好文娱的同学可在联欢会上纵情歌舞,喜欢争辩的同学可在演讲、论辩活动中锻炼口才。班级活动是个导向,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级活动的平台,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设机会,鼓励同学们各施其能,各展其才,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增长才干,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合作式学习方式较之“单打独斗”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和优势所在,及其在学生自学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进而为进一步推广此种学习模式作铺垫。

三、课题研究所达到的目标:

本课题主要是对班团队主题活动形式和内容实效性进行研究。班团队主题活动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班团队活动 使青少年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班集体的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们自我服务的能力和为他人服务的能力。班团队活动对于每个青少年的成长和进步,对于学生集体的组织建设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有目的的班团队活动,既实现了班集体的教育目标,又促进了学生集体的发展和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对班团队活动的研究,并充分运用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和影响残疾孩子,使之成为残而不废、残而有为的人。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开展班团队活动,能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班团队活动能使学生在积极的思想状态中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班团队活动能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机会增多,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能力的提高。

3、班团队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其身心健康。

4、班团队活动有助于美育的实施,陶冶学生美的情趣。

5、班团队活动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班团队活动能促进班集体的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l、班团队活动能促进学生集体的形成。

2、班团队活动有助于实现班队的教育目标,能促进学生集体的发展与完善。

(三)班团队活动能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1、班团队活动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2、班团队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培养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班团队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并使之发展得更快、更好。

五、课题研究的问题:

1、通过调查分析单亲家庭和留守学生现状,总结出合乎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经验,并上升为理论,而不是用已有的经验去验证。

2、自立能力不强,缺乏自信心。

3、学习和生活习惯不好。

4、缺乏爱心,为小事斤斤计较,不够宽容。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方法: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提高研究水平,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落实以下工作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我校不仅把班团队主题活动形式和内容作为研究项目,而且把它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创建学校特色,实施课程整合的突破口。为加强对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以四年级组为单位的课题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负责协调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其他课题组成员,具体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教学资源的研发,实施过程的指导,调控,检查,评价等等。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介于要突破以往的班队会陈旧落于俗套的形式。我们课题小组首先利用班主任例会对教师进行有关于班团队主题活动形式和内容实效性的理论培训。

3、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各项活动。由于我校学生的特殊性,在开展课题研究后,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班队会计划。首先,由以前的每周一次的小型班队会,改为每月一次的主题班队会,班队会的主题有班主任在每学期伊始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进行制定。在试行过程中,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的特殊性,或者是班级里发生的突发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其次,在主题班队会的基础上,我们有在学校中推行了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解决特殊学生住宿生较多,知识面较为狭窄,社会经验较少的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同样是每月举行一次,主要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感知周围的环境与社会。在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中,我们又将学校制定的德育工作推进表进行了完善,增加了个别生转化工作和班主任特色工作的体现。作为班队会辅助手段的每周一次的到的早餐活动,也增设了,学期末的回报活动,使主任工作更好地落在实处,体现其实效性。

七、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发现法:即在研究中,通过调查分析单亲家庭和留守学生现状,总结出合乎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经验,并上升为理论,而不是用已有的经验去验证。

经验总结法: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形成经验交流文章,科学概括研究成果。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行动研究法:研究人员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邀请专家诊断指导。

八、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1、“红领巾监督岗”----让学生自我管理。

每天都有“监督员”监督学生违规违纪;课余时他们净化校园环境;两操时,他们评价班级纪律。2、.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规范学生行为。

对于出现的违规、违纪现象,班级予以及时纠正,形成上下、内外和谐统一教

育,通过这种方式规范了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3、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充分发挥板报、墙壁文化、宣传标语等媒介,大力宣传各类先进人物和事迹,表彰先进,激励后进,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享受快乐,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