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8-17-27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细心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_ 篇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三、结合作文《记一堂生动的课》,要求学习本文写法,紧扣"生动"一词,写出课堂的环境气氛,老师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同学们听课时的情景。

四、教时安排,三教时。

五、预习:

1.分29节,根据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2.能正确地读课文,用几句话简要地讲出全文大意。

3.查字典,为带点字注拼音:思量 捂耳朵 诧异 哽住 祈祷

4 把预习中弄不清楚的地方写在小纸条上,课前交给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讲读中有机地插入讨论、解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学习(1一10)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结合课文注解①、④、③)。

都德,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要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井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宣布散学。

教师提请学生注意:分段方法比较灵活,不必拘泥,只要言之有理。(参前)

三、读讲课文

1.指名读(1-6节)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学生答后教师归纳提出:"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朗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提问: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答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婉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有趣多了。)

教师归纳指出:暖和晴朗的天气人人喜欢,画眉是鸟类中唱得最好听的,两个"那么"一个"婉转"强调了环境的美好,看土兵操练,更是小孩子最喜欢看的。这样的环境当然比关在教室里学那种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小弗朗士还是"能管住自己",还是到学校了。他不是走,而是"跑去",是"急忙"地跑去。明知迟到了要挨骂,明知老师要检查功课,还是"急忙向学校跑去",从这些看来,小弗朗士对学习、对纪律还是比较重视的。

提问: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答后归纳:(1)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2)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朗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到普鲁土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避免了东拉西扯,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有力地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齐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四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井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2.读讲(7-10节):

指名读课文,读前提请同学注意:到了学校,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读后正音,提问: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学生答后,教师启发学生共同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    (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很温和";(3)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臾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课本。

小结:这一段通过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往,值得学习。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捂 诧异 哽 祈祷 喧闹 郝叟 踱

2.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平静 摊开 操练 视察 肃静 推开 锻炼 观察 安静

3.认真读课文,为11-23节分层次,并找出各层大意。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第11-23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

1.从到校时的情景看,你觉得小弗朗士是怎样一个人?

2.教室里那天有哪些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答案见上一教时教案)

二、引入新课: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平常的事?

1.指名读第11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案: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又……又"联系并列着的两件事,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答案: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2.引入学习第12-16节(听了这样一个消息,小弗朗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指导朗读第12节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

让学生轻声自由读第12-16节,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讨论后小结:小弗郎土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提问:-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指出:

(1)第13、15节都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独语句)。它们比一般陈述句具有更为强烈的感情。(举例:"你这个坏蛋!"与"你是个坏蛋!多么灵巧的手啊!"与"这双手很灵巧!"比较。)

(2)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文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

有感情地齐读第11-16节。

3.提问引入下一段: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

指名读第18、19节。

讨论:

(1)为什么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欺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后归纳: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单引号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串讲第20节:"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这是一种又需要提又顺便带过的写法。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提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讨论: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小结:这一层里韩麦尔先生责备了人们以及自己以前忽视孩子学习的过错,并说明学好祖国语言的意义。

5.单讲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和"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也比成了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了。

提问: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教师归纳: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①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②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注意";③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提问: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表达了什么感情?

教师归纳: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致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提问:第22节又写出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中归纳:通过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设身处地想象、写出了先生眼看要跟40年的教学生活永远别离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提问:初级班学拼音,连郝叟老头儿也在跟着一起读,要认真上好最后一堂祖国语言课,感情是那么的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注意:"那么"表示加重语气。)小弗朗士又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归纳:从"想"字上可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没有笑,因为感到"难过"。小弗郎士在这一课上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从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孩子转变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了。

6小结:21-23节写了人们在最后一课上专心学习的情况,从11-23节是《最后一课》的中心部分,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三、作业:

1.反复朗读全文,结合"思考练习五"体会本文用词的确切。

2. 联系"思考练习题二",有感情地朗读第11-16节。

3.说出句子的深刻含义。(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4 比较下面几句话在说法上有什么不同?

(1)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使他伤心。

(2)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可是我说不上一个字来。

(3)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

个个人专心,教室里安静。

(答案(1)的疑问形式比一般陈述语气强;(2)用"连……也"强调了"一个字";         (3)用"那么"表示强调。)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一、读讲24-29节。

二、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哪些语句表现了教师认真教与学生认真学?小弗郎士过去不爱学习,为什么现在这样认真?

答案:1.认真教学表现在:①教师"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一下子塞进……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②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个个那么专心……也算是法国字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发抖了。"2.小弗郎士感到了亡国的痛苦,激发了爱国心,懂得了学好祖国语言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之一,而现在这是最后一次了。他后悔过去没有好好学,就全神贯注十分珍惜这一堂课,恨不得一下子都学进去,所以变得这么认真。"塞"字充分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二、读讲第24-29节

范读后指出:钟声和号声说明了放学的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用在这里又说明了什么呢?

答案:这说明了大家学得十分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又,"这么"跟上文的"那么"一样,也是起强调作用。)

讨论: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

讨论后归纳: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的祖国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

提问:"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答案: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该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指示学生练习读第25、26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归纳答案:这两个字含有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串讲第29节。指出:他写完字痛苦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说出"散学了"三个字,因为这就是宣布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其他一些听课的镇上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碎了!

小结: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学生自由练习轻声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然后请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作表情朗读。

三、讨论主题: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大意)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四、总结写作特点:(如果学生已有较好的基础,只需要作简要的归纳、提示或补充。)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就有利于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称,对所写人物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1)服装:表现了对这一课的珍重和特别严肃的态度。

(2)语言:表现了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的深厚的爱("柔和"、"温和")和无限的希望。

(3)动作、表情:表现了内心的十分激动以及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主要在第8、22、24-29节)。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路上的景物描写:(1)显示了小弗郎士当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尽管普鲁士兵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布告牌前经常出现坏消息,他还是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显得无知、贪玩,这就与后来的懊悔、悲痛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思想上的转变;(2)点明了故事发生在普鲁士占领区,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里发生的。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写字课上专心学习的认真情景,也同样渲染了沉痛而严肃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爱国思想。

五、作业:

1.说说下列句子中省略号和破折号表示的意思。

(1)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2)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3)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5)"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答案:

(3)(4)两题的破折号都是注释的记号,其余三句中的用法见以上备课。

2.设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3.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4.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答案:

(1)把"就"移到"上气"的前面。(2)"外"改成"后","锻炼"改成"操练"(3)"小黑丝帽"改成"三角帽"。。"(4)"小弗郎士他"都改成"我","韩麦尔先生"改成"他"。(5)全句改成"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附注:如果学生语文基础不牢实,分段就放在总结课文时进行。)

最后一课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有关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

2、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主义激情;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6、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枣核》(1课时)

《最后一课》(2课时)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

《古诗四首》(1课时)

《晏子使楚》(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

单元专题。总结(1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既有风烛残年的老人;又有贪玩幼稚的孩子;还有巧舌如簧的古人。对于他们,同学们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兴趣。我们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人物,从而理解这些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品格。更重要的,学习本单元,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分析人物上,更要学会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的激情,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言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3、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课前学习: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篇。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畅谈

2情境1:浏览单元内容,以“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学完本单元,你将会……”为开头,为本单元写一段结束语,让同学们感受到学完单元后的收获。巡视。浏览单元内容,写一段结束语。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立单元探究专题,制定探究活动方案。巡视,参与讨论。自由组合,讨论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枣核》

学习目标:

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

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

课前学习: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设置悬念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引出“枣核”。欣赏歌曲,哼唱歌曲,思考。

2情境1:枣核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比真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呢?组织交流评价。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枣核长成枣树需要许多时间,友人试种枣核的想法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吗?组织交流评价。阅读,勾画。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寻找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其他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3: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组织,参与活动。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第3课时:《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能复述课文故事,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最后一课的背景资料;回忆自己曾上过的“最后一课”,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小学升入初中;升年级换老师,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课呢?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思考后交流。

2情境1:课文最后一课与同学们的有什么不同呢?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你能找出文中的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吗?比一比,谁找得多!(以表格形式)巡视,参与讨论,组织交流评价。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最后一课》的故事复述给家长听,让亲人们也说说他们所经历的“最后一课”。

第4课时:《最后一课》(二)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把听来的亲人们的“最后一课”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第一块:回忆上课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你对我应,回忆课文内容。分两大组一组说出最后一课的表现,一组回答平日上课的表现。组织竞赛。回忆。一问一答。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我当导演: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角色分析。组织讨论,参与交流。小组讨论,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最后一课》表演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最后一课》现场再现。组织交流,参与演出。全班参与,讨论,表演。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合理想像,给《最后一课》续个尾。

第5课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学习目标:能大致说出钱学森的事迹,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钱学森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学生介绍钱学森情况。介绍收集的资料。

2情境1:结合课文,填写钱学森个人简历表。(简历表主要包含“个人简历”和“个人小结”两部分。)巡视,参与讨论交流。阅读,勾画,填表。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我也出国留学……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讨论交流:钱学森在美国成就大、生活好、待遇高,可他为了报效祖国,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了。如果将来你也出国留学了,你会怎样呢?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上网查阅其他海外学子归来报效祖国的资料,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第6课时:《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四首诗;

2、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激情。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查找四首诗的。写作背景;选出最喜欢的诗熟读成诵。

第一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比:咬字正、发音清、节奏准、情感好。)巡视,指导。小组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

2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组织评价。参与,听读,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感知诗的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情境2:辩论:结合诗的内容。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2、 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养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养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2月9日,《咬文嚼字》发布20xx央视马年春晚中几处语言使用错误,如:将“血脉偾张”中的“偾”fèn误读成pēn;歌曲《想你的365天》歌词写成:“当看过这世界的每片沧海桑田。”而不知道“沧海桑田”指的是从沧海到桑田的变化,用来形容世事变化巨大,并不是能用“片”形容的真的“田”。

2、有人说语言应当灵活运用,这样太较真没必要;有人说,对于语言的运用要严谨应当尊重传统。对此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对于祖国语言,我们应当怀着怎样的态度?学习小说《最后一课》后,你一定会有更睿智的思考。

二、 课堂的改变与文章的主旨

1、自读课文,思考: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这节课与往常相比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教室气氛一阵喧闹,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不平常的严肃悲伤

听课的人只有贪玩的小学生 还有专心的老头,前镇长,邮递员

韩麦尔先生衣着随便,紧敲戒尺穿上礼服,十分温和

2、是什么的外在变化使得小镇上的人们发生了这样巨大的改变?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并将改教法语为教德语。

3、又是怎样的内心活动促使镇上的居民、韩麦尔先生以及班上的孩子表现得如此不同?

镇上的居民感到悔恨,伤感

韩麦尔先生感到内疚,悲愤

班上的孩子受到教育与感染

归根结底:强烈的爱国之情。

4、在当时的背景下,韩麦尔老师为什么还要坚持上好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合文中句子和补充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理解。

(2)补充资料:

A、法国极端重视保护法语,国内几乎看不到英语标示,法国人也对说英语普遍感到反感与抵制,然而一百多年前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时,就马上灭绝了越南自己的文字,至今越南人都在实用法语而无法阅读自己民族的历史。

B、古老的以色列两五百年前被罗马帝国灭国,两千五百年后的1945年以色列重新建国,马上组织专家研究并大力复兴失传上千年的本民族语言——希伯来语,如今希伯来语重新成为了以色列的官方语言。

5、一个民族的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吗?

三、 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经过这堂不同寻常的法语课,小弗朗士是否也变得不同了呢?

对法语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老师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听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德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2、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两人谁更重要?理由是什么?(发挥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推动了气氛、教育了众人、揭示了意义。 居于主动地位

小弗朗士为小说提供了第一人称视角(便于心理描写、抒情议论) 居于被动地位

2、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中心。这个形象塑造得是否鲜活,决定了整篇小说是否成功。这篇小说是怎样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的。反映出小说创作哪些要点、规律?阅读书本第六页知识卡片《小说的细节》作简要回答。

3、划出文中对韩麦尔先生的细节描写,参考课本第六页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

“---------------------细节表现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5、自读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划出文中对教授进行的细节描写,并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进行分析。

四、 总结

1、刚才所做的,其实就是如何准确运用祖国语言表达我们思想的练习。练习的意义是什么,强调对祖国语言规范运用的价值是什么?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请从更高的视野思考这一问题,谈谈你的想法。

2、——语言既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民族思维模式、民族意识、民族文化。

最后一课教案 篇四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理清故事情节重点探讨小弗郎士心理历程变化及其原因,第二课时着重探讨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小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同时在分析小弗郎士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二、 时代背景简介: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 作者与作品:阿尔封斯·都德 法国19世纪后半期小说家。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 生字词预习检测

五、 预习思考题: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

2.小说以什么为顺序来展开的?

3.故事情节按照课前 ﹑上课 ﹑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六、 理清课文情节,根据图片提示,学生进行复述课文

七、 研读第7-10自然段,完成预习表格

八、 谈论与思考:

质疑: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围绕着一个字“变”而发生那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从文中找出来并归纳)

提示:环境的变化—心理变化

九、 拓展延伸:看视频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激发爱国激情

十、 布置作业:

最后一课教案 篇五

复习目标:

1、 掌握文学常识。

2、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 了解本文结构。

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时间:一课时

过程:

一、 导入 :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 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

三、 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四、 熟悉本课结构

1、 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 第二部分(723 )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3、 第三部分(2429)高潮、结局,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前后照应

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后文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另外:①关于分词问题,前后三次,推动了情节发展。②关于戒尺问题,前后三次,突出了人物严厉的形象。③镇公所的布告牌两次,突出故事的社会背景。

五、 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借以理解人物形象。

1、 小弗郎士的变化。

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② 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师 找出相应的句子

③ 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2、 韩麦尔老师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六、 朗读全文。

板书:

最后一课

1、 小弗朗士(前后对比)略写

爱国主义感情

2、 韩麦尔①外貌②语言③动作神态

最后一课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

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

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

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

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篇七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学习(1—10)节。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检查预习)

1.分29节,根据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2.能正确地读课文,用几句话简要地讲出全文大意。

3.查字典,为黑体字注拼音:

思量 捂耳朵 诧异 哽住 祈祷

二、导入新课

都德,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讲受新课:

(一)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

总结归纳: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宣布散学。

(二)解决重难点:

1.指名读(1—6节),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学生答后教师归纳提出:“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朗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提问: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答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宛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有趣多了。)

教师归纳提出:暖和晴朗的天气人人喜欢,画眉是鸟类中唱得最好听的,两个“那么”一个“宛转”强调了环境的美好,看士兵操练,更是小孩子最喜欢看的。这样的环境当然比关在教室里学那种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小弗朗士还是“能管住自己”,还是到学校了。他不是走,而是“跑去”,是“急忙”地跑去。明知迟到了要挨骂,明知老师要检查功课,还是“急忙向学校跑去”,从这些看来,小弗朗士对学习、对纪律还是比较重视的。

提问: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答后归纳:(1)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2)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朗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到普鲁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避免了东拉西扯,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有力地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齐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宛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四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2.读讲(7—10节):指名读课文,读前提请同学注意:到了学校,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读后正音,提问: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学生答后,教师启发学生共同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很温和”;(3)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课本。

小结:这一段通过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值得学习。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捂 诧异 哽 祈祷 喧闹 郝叟 踱

2.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平静 摊开 操练 视察 肃静 推开 锻炼 观察 安静

3.认真读课文,为11—23节分层次,并找出各层大意。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第11—23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

1.从到校时的情景看,你觉得小弗朗士是怎样一个人?

2.教室里那天有哪些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二、引入新课: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平常的事?

1.指名读第11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案: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又……又”联系并列着的两件事,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答案: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2.引入学习第12—16节(听了这样一个消息,小弗朗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指导朗读第12节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

让学生轻声自由读第12—16节,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讨论后小结: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提问: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指出:

(1)第13、15节都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独语句)。它们比一般陈述句具有更为强烈的感情。(举例:“你这个坏蛋!”与“你是个坏蛋!”“多么灵巧的手啊!”与“这双手很灵巧!”比较。)

(2)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文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

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

有感情地齐读第11-16节。

3.提问引入下一段: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

指名读第18、19节。讨论:

(1)为什么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后归纳: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单引号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下去,所以省略了。

4.串讲第20节:“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这是一种又需要提又顺便带过的写法。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提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讨论: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小结:这一层里韩麦尔先生责备了人们以及自己以前忽视孩子学习的过错,并说明学好祖国语言的意义。

5.串讲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和“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也比成了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了。

提问: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教师归纳:抓住声音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提问: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表达了什么感情?

教师归纳: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致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提问:第22节又写出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中归纳:通过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设身处地想像,写出了先生眼看要跟40年的教学生活永远别离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5、小结:21—23节写了人们在最后一课上专心学习的情况,从11—23节是《最后一课》的中心部分,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三、作业:

1.反复朗读全文,结合“思考练习五”体会本文用词的确切。

2.联系“思考练习题二”,有感情地朗读第11—16节。

3.说出句子的深刻含义。(“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一、读讲24—29节。

二、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哪些语句表现了教师认真教与学生认真学?小弗郎士过去不爱学习,为什么现在这样认真?

二、讲受新课:

1、讨论: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

讨论后归纳: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的祖国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

2、提问:“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答案: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该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3、指示学生练习读第25、26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归纳答案:这两个字含有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串讲第29节。指出:他写完字痛苦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也没有勇气说出“散学了”三个字,因为这就是宣布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其他一些听课的镇上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碎了!

小结: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学生自由练习轻声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然后请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作表情朗读。

三、讨论主题: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大意)

四、总结写作特点:(如果学生已有较好的基础,只需要作简要的归纳、揭示或补充。)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就有利于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称,对所写人物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1)服装:表现了对这一课的珍重和特别严肃的态度。

(2)语言:表现了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的深厚的爱(“柔和”、“温和”)和无限的希望。

(3)动作、表情:表现了内心的十分激动以及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主要在第8、22、24—29节)。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

路上的景物描写:(1)显示了小弗郎士当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尽管普鲁士兵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布告牌前经常出现坏消息,他还是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显得无知、贪玩,这就与后来的懊悔、悲痛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思想上的转变;(2)点明了故事发生在普鲁士占领区,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里发生的。

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写字课上专心学习的认真情景,也同样渲染了沉痛而严肃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爱国思想。

五、作业:

1.说说文中省略号和破折号表示的意思。

(1)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2)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3)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5)“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答案:

(3)(4)两题的破折号都是注释的记号,其余三句中的用法见以上备课。

2.设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